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一)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系统2010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系统2010-2011-2课程表

2009级教育技术学班

常晓雨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二)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系统2010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系统2010-2011-2课程表

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班

张园园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三)
洛阳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应用考试重点

第一章

1.网络教育概念

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电信通信网络为介质,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

2.网络在网络教育中的本质属性

3.网络教育应用

4.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现状

5.认知灵活性理论概念

认知灵活性对知识的分类,良性结构?非良性结构?

建构的双向性

认知灵活性关于学习的方法?

认知灵活性关于教学的观点

基于认知灵活性的认知工具

6.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共性认识

7.基础设施

第二章

1.网络学习环境

2.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三者的关系

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点内涵

4.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5.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

6.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7.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活动层设计)

第三章

1.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发展(五个标题)填空

2.国外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举例

3.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

4.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

5.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

6.网络学习支撑平台中常见的学习工具

7.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3个新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1.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设计的一般流程

2.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

3.网络课程的定义

是指在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为指导,通过网络发布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

;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

动的总和。

4.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关系

课件是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具有相对稳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网络环境开发和运行的课件,是网络课程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教

学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包含了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大块,网络课件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内容基

础。

5.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原理

网络课程设计,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课程组织形式,计

划课程实施的过程

依据 课程观,

确定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选择与组织;

依据 教学观,

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依据 学习观,

确定学习支持与学习评价的方式

6.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

第五章

1.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

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由网

络教育机构,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和状态,为其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所有元素的总和。

2.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

服务组织观

内容要素观

时空系统观

3.学习支持服务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观

以双向通信为核心

4.学习支持服务的交互方式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

基于其他媒体的交互

基于人际面对面的交互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四)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 重点笔记

绪 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蕞和教育问冠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恩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名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丁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l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5、教育的概念,为了更好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肯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还应把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橙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两个特点。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在决定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对个人的现代性有着直接的和独立的贡献。,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二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杜盎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l,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A、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_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关涉到每一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关涉到教育,要求现代教育承担生态教育的历史重任,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

l.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四)教宵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 求。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述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一般来说,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十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这个层次的日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培养目标。因此,实现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四是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他们认为,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

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宴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耍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主要有以下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稳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23

② 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③ 培养独立个性

2、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3、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美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4、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控(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建的中等职业教育)。 5、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到1904年初,叉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个学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又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影响深远。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逐步快速发展。但总地来说,教育事业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新技木革命迅猛发展的挑战,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显得更突出了。主要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薄弱,城乡、地区,校际办学条件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学校缺乏活力;高等学校定位模糊,层次之间、科系之间的比例失调。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人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学制还要进行下述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1、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2、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3、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4、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5、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6、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一)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二)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台性和选择性(三)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学记》论述了当时的教育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目的和任务、制度和内容。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贝|j易,开而弗达则患,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注重教与学双向的互动。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 “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二阶段:助产。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

优缺点:

传授/接受教学注重间接经验、书奉知识的授受,能竞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严谨周密的思考力,简捷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获得相应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它往往过于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常常因缺乏教学民主、不善于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束缚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也往往易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掌得艰苦、死板;常常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课堂活动的少、做的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注重面向集体也常忽视个别指导,不易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使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问题/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问艇的探究来发现、建构新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经-探究的艰难困苦,体验获取与建构新知的乐趣和严格要求,尝到克服困难与达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不仅使值们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具体、实用、牢固,形成的能力更切实、有效,而且使他们注重掌握、改进研究的方法,有意识地养成大胆怀疑、小心验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怠好道德品质。但也有一些局限,通过探究进行教学,工作量大,费时过多,而学生获得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亦不够系统;若运用探究过多,便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及任务的完成,要在较短时期内便捷地掌握大量系统知识则更不现实;而且探究教学的要求较高,若无较高水平的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缺乏充足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配合,则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难以充分发挥,就容易使探究走向自发与盲目,影响探究的方向、深度和教学的质量。

6、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7、教学过程性质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适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无论是由教师向学生作知识的授受,或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与发现新知,均离不开有目的地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与传承,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二、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五)
洛阳师范学院领导名单2011版(新)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洛阳师范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 孙金锋

院长 时明德

党委副书记 张宝明

副院长 项清焕

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任碧波

副院长 张建森

副院长 宋文献

工会主席 潘留占

(注意: 从上到下顺序不能颠倒 )

洛阳师范学院部分部门领导

党委组织部部长 蔡建朋

机关党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陈立新

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刁鸿安

党委宣传部部长 安 锋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索秋平

新闻中心主任 张新芳

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 许建辉

纪委副书记、机关二党总支书记 李航舟

纪委正处级纪检员、纪委办公室主任 黄 超

工会副主席、水产研究所所长 高建华

工会女工委主任、工会办公室主任 王海芳

团委书记 郭天顺

团委副书记 严 涛

院长办公室主任 曾 涛

人事处处长 赵海彦

教务处处长 ( 未任命)

教务处副处长

教务处副处长

语委副主任、语委办公室主任 招生就业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

科研管理处处长

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

财务处处长

党委保卫部部长、保卫处处长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

基建处处长

后勤管理处处长

审计处处长

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郭 辉

刘岸英

赵 江 杨光钦 李珂

刘振中 秦西京 袁克奇

吴 浩 (未任命)

赵邦屯 黄雳雳 宋东亮 柴玉贵 朱占江 焦作通 杜二明 李文鹏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离退休工作处党总支书记 徐 军

学报编辑部主任 刘继保

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马 武

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 冯虎成

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书记 赵 峰

图书馆馆长 李 虎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贺巷超

洛阳师范学院各院系领导

01 文学与传媒学院 党总支书记 李少咏 院长 张凌江 党总支副书记 朱胜利

副院长 刘绍武、 王建国

02 历史文化学院 党总支书记 张 欣【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

院长 郭红娟 党总支副书记 杨会宾

副院长 毛阳光、岳青云、王艳

03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党总支书记 赵社民 院长 刘高岑 党总支副书记 吴冠红

副院长 孟宪乐、王莉丽(注意莉和丽的顺序和区别)

04 外国语学院 党总支书记 程万寿 院长 袁彩虹 党总支副书记 常 辉

副院长 赵冬生、陆志国

05 数学科学学院 党总支书记 常水莲 院长 张之正 党总支副书记 董朝宗

副院长 刘万里、刘迎照

06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党总支书记 彭卫民 院长 杨杰慧 党总支副书记 林国建

副院长 冯建武、赵志国

07化学化工学院 党总支书记 姚景才

院长 吉宝明

党总支副书记 史新强

08 信息技术学院

09 体育学院

10 音乐学院

11 美术学院

12 教育科学学院

13 生命科学系

14商学院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主 任 党总支副书记 副主任 党总支书记 主任 党总支副书记 副院长 傅玉琴、杜仲祥 王利超 智西湖 吴 瑶

张瑞玲、李元臣 王 文

周明华

张予青

韩睿谦、王 勇 商立君 许康健 李 广

赵 明、胡 斌 邢先进 李 勇 钱 越

杨庆兴、李建忠 龚熙文 张西方 赵虹元

王磊、 褚卫东 张建超 杨学义 曹 嘉

陈万光、 押辉远 高志卿 刘玉来 王要武

郭立珍、丁宏术

15 继续教育学院 党总支书记 孙新萍 院长 兰利民 党总支副书记 张姣云 副院长 赵占伟

16国际教育学院 党总支书记 曹自立 院长 李哲鹏

副院长 冯恒强、冯晓红

注:标红色标记的为出席晚会等会场次数少的领导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六)
洛阳师范学院教学管理系统http://211.67.81.71/jwweb/

    中国招生考试网址:http://211.67.81.71/jwweb/    下面是进入对洛阳师范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网站的快捷通道:

点击上图即可进入洛阳师范学院教学管理系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网络系统(七)
洛阳理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211.84.112.49/lyit/

下面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


洛阳理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211.84.112.49/lyit/


更多校园信息,请关注>>>校园快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52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