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文章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激励小孩文章
小孩文章 第一篇

杨老师:

您好,我为女儿读书的事情特别苦恼,正好在网上看到您的博客,所以想到给您写信,希望得到您的帮助!我女儿今年读小学一年级,成绩一直不好。她应该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就是接受能力差,也许就是您所说的晚熟的那种孩子吧,由于我们这儿学习都抓得很紧,所以我平时给她做很多资料题,她也肯做,但做过以后一到考试她就忘,由于我脾气不好,所以总是控制不住要打她,打的很历害,打过以后她很委屈,我也很伤心。我知道这样不好,后果也很严重,但我还是要失去理智,女儿现在已经很怕我了,我该怎么办?还有就是由于女孩儿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她,我和老师交流过,但没什么用。有一件事我还想请教您,就是我女儿总爱撒谎,她总爱骗我说老师经常表扬她,说她听话,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对她今后的性格会有不好的影响吗?我该怎样处理这件事?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谢谢!

*女士:

您好!首先我要说的是,孩子的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本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不断发现孩子的长处,利用其长处不断鼓励,欣赏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学习认真踏实,善于动脑筋的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人,这样就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的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有必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通过我们的鼓励和欣赏,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象,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像你所欣赏和鼓励的方向发展,自然而然孩子也就会逐渐变得优秀起来。但是你的做法却恰好相反,只会因为自己“脾气不好,所以总是控制不住要打她,打的很历害”,同时还用“没有记心”“笨头笨脑”“总爱撒谎”“老师不喜欢”的方式来否定孩子,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你是怎样给孩子的头脑中输入信息以及输入了什么样的信息,还挤就会不折不扣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人的潜意识分不清真假,只负责接受信息,你说孩子“没有记心”“笨头笨脑”“总爱撒谎”“老师不喜欢”,你给孩子的潜意识灌输这样的信息,孩子潜意识中迟钝、笨拙的潜能就会被激活,自然而然你的孩子也就会迟钝笨拙起来。所以我说孩子的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

再说了,学习效率在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是高涨的,在心情不好和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随之降低。你的“女儿现在已经很怕我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在家就会被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笼罩,你想一想如果是换了你是不是能学得进去呢?即便是机械的做了作业,知识还会往孩子的大脑中走吗?你说我所说的“孩子的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的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首先,要改变你的坏脾气,坚决杜绝打骂孩子的做法。

其次,给孩子创造以温馨、愉悦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之中享有童年的阳光和快乐。

第三,向《老师表扬你了》一文中的妈妈学习。我把这一篇文章附录在此:

第一次母亲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但是这位妈妈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饭,还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教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到医院去查一查。”回家路上,她流下了泪。但回到家里,她又用超人的智慧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你不是笨蛋,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是21名。”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在差生的行列中。然而这一次出乎意料,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到报儿子的名字,她有点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学习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她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对儿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发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要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儿子回家,把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第四,你希望孩子怎样,就说孩子已经怎样了。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说孩子已经有了这样品质。比如,希望孩子爱学习,就说孩子爱看书,爱问问题;希望孩子记忆力好,就说孩子看两三遍就记住了等等。千万别说孩子“没有记心”“笨头笨脑”“总爱撒谎”“老师不喜欢”等等。

第五,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而是要与他自己比较,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既可以帮孩子找回自信心,让他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在自信中达到更进一步的成功,又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达到自觉自愿高效率学习的目的。

第六,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爱听赞美。孩子是你的心头肉、掌上珠,所以你要记住在日常生活中多表扬孩子。所以你要多发现孩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要结合他现有的优点,鼓励和督促孩子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建立起对文化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对文化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上的成功感。所以要想达到目的就不要吝惜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自我意象,那么孩子也就如我们所愿的优秀起来了。

第七,要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出现进步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八,孩子接受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用耐心、忍心、仁心、苦心、爱心来帮助孩子学会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技能和技巧,要多理解、多照顾,要及时正确而正面地对孩子进行评价,肯定其点滴的成功之处,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第九,孩子的学习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或某一个学科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其成绩,要多讲她的长处,闭口不谈她的短处,让她在表扬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激励和影响下,逐渐达到思维开拓,记忆力增强的目的【小孩文章】

第十,每天我们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带孩子出去与同伴、朋友交往和参加文娱体育娱乐活动,让孩子在与小朋友一起拍皮球、溜旱冰、“造房子”、跳橡皮筋、爬山涉水等活动只获得幸福、愉悦和快乐的情绪体验,随着我们带孩子出去的机会增加,一方面我们与孩子的情感也会与日俱增,在幸福、愉悦和快乐的情绪体验之中得到记忆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孩子见识的增长、思维的开阔,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孩文章】

最后,你说“女儿总爱撒谎,她总爱骗我说老师经常表扬她,说她听话”,其实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认可、肯定、赞扬和欣赏的表现,只要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这种正常的内心渴望,那么你的女儿的“撒谎”现象,就一定会自然而然消失的。

教育孩子最经典短文
小孩文章 第二篇

教育孩子最经典短文

问题孩子层出不穷,家长带着孩子寻求外援譬如心理咨询和亲子训练机构的时候总是会喋喋不休:我付出了多少多少,可是孩子却越来越糟!一边纳闷一边极度地痛心疾首。那么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

父母毁掉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

看到这行标题的时候,你一定以为说的是别的家长吧!其实这里说的是每一位,每一位家长!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你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小孩文章】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

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小孩文章】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我相信,除了极少数禽兽不如的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父母,爱

孩子都超过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父亲母亲的伟大。

可现状却是,很多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抱怨——“要做这个别做那个”的指令、“不能做这、不能做那 ”的规矩、“不做这个就不能干那个”的交换条件,以及没完没了的提醒、担忧、叮嘱、说教……却缺少温馨平和的爱的氛围。孩子们也纳闷,心里明明知道父母总说是为了自己好,可是为什么感觉不到“这样的好”对自己的支持和力量呢?

那么,这样的家庭,不一定是缺乏爱,而是父母爱孩子爱得不得当。

讲一个我改编过的故事。

有一个国王,他很爱很爱他的子民,甚至胜于爱自己。于是他就收集了全世界最好的黄金及最珍贵的珠宝,打造了一张床。

【小孩文章】

这张镶嵌着珠宝的黄金床实在太华丽了、太完美了。可国王还嫌不够,又亲自穿越时空从未来世界拿回了最好的电视、电脑、音响、手机、MP6,配备在这张床上。又用最美味的珍肴来供养睡在这张床上的人。因为爱子民,这个国王就让他所有的老百姓,每晚一个轮流享用这张完美的床。

每晚,国王的子民来到皇宫,在这张床上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就会亲自检查,如果这个老百姓太矮、身体比床短,国王就让大力士把这个人拉长,直到和床一样长;如果这个老百姓太高、身体比床长,国王就让刀斧手把这个人超出的部分剁掉,直到和床一样短。“拉长”和“变短”的过程中,当老百姓痛苦地喊叫、拼命地挣扎反抗时,国王在一旁也会眼含泪水、爱怜地安慰他的子民:“我是对的。 ”“我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会使你变得和这床一样的标准和完美。”

最初,子民们听说国王请自己享受黄金床的时候,还会争先恐后地到皇宫报名;没过多久,当大家看到享受过黄金床的人的都已变得有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的时候,就再没有人报名了。国王就开始强行抓街上的百姓去享受黄金床。百姓们害怕极了,纷纷举家逃走,没几天,全国的人都走光了,甚至包括国王的大力士和刀斧手。 守着一座空城,国王非常难过,也很苦恼。他一个人坐在黄金床上,百思不得其解: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连我自己都没有舍得睡过一晚,我是这样爱我的子民,他们却不领情,还离开我的国度。就在国王想不通、准备睡一会儿,在这张黄金床上慢慢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发现,自己的脚怎么也够不到床边!原来,连国王自己的身材竟然也不是和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一样长的!原来,自己也是“不标准”、“不完美”的!国王醒悟了,可是子民们已经不再愿意回到他的王国。

听了这个故事,谁都会觉得荒谬,都会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愚蠢的国王呢?他“削足适履”的行为也太过荒唐了吧?这个国王的表现哪里是爱他的百姓啊?

然而,在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否也像那位国王一样,在心里打造了那样一张“标准”的、“完美”的床?父母们是否在心里都有一个标尺、一个定位:我的孩子要如何做事、怎样说话、变成什么样子……才是我心目中的标准孩子、好孩子,才最完美?当孩子没有办法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改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会觉得很挫败,于是不顾孩子是否能够接受,硬是要把他们变长、变短、变胖、变瘦,来符合我们自认为最完美的标准。

要知道,大多数的家庭,规矩都理应是由长辈、由父母制定的,不管认不认同这些规矩,孩子都是当然的被执行者、被规定者。每每看到很多父母制定了那么多无助于甚至是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规矩,却还泰然自若地强迫孩子执行,我就看到了那位深爱子民的国王的身影。

有的家长也许会对此提出挑战:古语就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难道不要让孩子遵守规矩吗,那岂不会乱了套?

可问题又回到家长这里:你能确认你的那些规矩真正可以让你的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让孩子优秀和卓越吗?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的表现在父母眼里“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父母是不是需要先反省一下自己,要觉察、看到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标准的床”,它真的是科学的吗?真的是合理的吗?你的科学和合理的依据来自于哪

里?

有效的反省能够带来很好的觉察。

我的亲子课堂上,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而“被逼”来学习“亲子关系”的;也有很多家长不是因为孩子有了状况而是为了想办法让孩子优秀和卓越来学习的。

大家都有很好的出发点。每个人在开始只需问自己一句话:

如果我用我现在的方法养育孩子,在孩子二十岁的时候会不会优秀卓越?问过之后,我们就可以一起沿着“亲子关系”的航线扬帆启程了。

我想要反复跟父母们分享的是:“规矩 ”只是方式方法,当父母成长了,有智慧帮助孩子成为足够自信、自爱、自尊的人时,今天困扰父母们的孩子各种状况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这才是关键、是大方向、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啊!

条条大路通罗马,让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走向优秀和卓越的路有好多条。规矩是可以修改而变得科学合理的;床可以不要那么华丽贵重,而它的软硬、大小、长短,一定要适合孩子的睡眠和身体的发育。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床的条件也要相应配合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孩子去配合床。记住,是床配合孩子,而不是孩子配合床啊!

所以,我要对家长们说,故事可以改编、标准可以修正,孩子的成长之路却是不可逆转的。

经由爱孩子的心和得当的爱,父母也必定能够为孩子创造出滋养孩子自信、自爱、自尊成长的温暖空间。这就要看为人父母的智慧了。

亲子如是

1.觉察一下,你心里有一张“标准的床”吗?

2.什么时候,你认为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却不领情的?

3.你对自己有“标准的床”吗?

教会孩子什么叫做“爱”

自从我把“今天我照顾了爸爸妈妈”列入儿子的“议事日程”之后,他也就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爱:“今天爸爸下班很累,我帮他捶背。”“今天是星期天,但爸爸妈妈在家里忙着写东西,我就自己玩,没去吵他们。”“今天妈妈感冒了,我为她 冲 了 一 杯 感 冒 冲剂....。.”

曾有朋友到我家看到后笑着说:“虽然说养儿防老,你呢,孩子才5岁,就开始向孩子索取回报了,你是不是太急了点儿?!”【小孩文章】

是啊,我是不是在向孩子索取爱的回报?是,也不是。索取回报只是形式,而教会孩子“爱”,去爱别人,关心别人,体贴别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才是我最终的目的。

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不缺爱,家长更时常感到一种“心肝都掏给你吃了,还要怎么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都是单向传输的。爱从父母那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无条件的,无止境的,孩子却未反馈一点给父母,长久下去,养出的孩子难免会自私,任性,一切只考虑自己。但如果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理解爱,同时也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让爱成为双向的、互动的,孩子的身心是否会成长得更健康呢?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讲一位母亲每次家里吃鱼,总是把鱼肉全部让给孩子吃,自己吃点鱼尾巴,每次有剩饭,也是自己吃,结果孩子天真地认为,妈妈就爱吃鱼尾巴和剩饭,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母亲的悲哀和失败。 (李石荣)

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三个误区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想指出几个自己观察到的家庭教育问题。

为何孩子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窄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为何难觅踪迹了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知识的增长上,已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使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在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李付春/文)

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基础是什么

几年前,中国高教惊爆马加爵事件。大学生马加爵非常镇定地残杀了他的几个室友后逃逸,最终被绳之以法。马加爵临死之前写了一封信,详细地分析了自己,并特地提到了父母对他人格的影响。马加爵的父母从来没有跟他玩耍过,在马加爵的印象当中,父母从来都是严厉斥责的形象。马加爵说,在他一生当中,父母和他谈话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十分钟。很多人谈到自己的父母都有感动、亲切、慈祥、温暖的感觉。但他没有。

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册的第一条定律就是沟通交流。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 手册特意强调要全家人一起吃饭。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饭。

做饭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仅仅针对孩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饭叫做“母亲的味道”。许多成年人,尤其是在重要部门任职﹑从事危险工作的成年人,在事业上遭受到打击以后,都乐于回到家里,像小时候一样,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这种方法比找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因为母亲做的这顿饭会让他有回到童年的感觉。回到最安全的家庭温暖中,他会立刻从金钱、事业的困惑中跳出来,一些重大的选择都会变得简单。

家长可以去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要以充满自信的状态,不能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更不能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紧张到这种程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53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