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2016

| 校园 |

【www.guakaob.com--校园】

篇一:农民增收,2016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2016河南银行春季校园招聘历年来看一般在3-5月份左右开始,中公金融人建议考银行的小伙伴们可以早点备考,河南银行招聘网为会为您提供更多春招资讯!供备考考生参考!微信号:hezgjrr

文件原文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民增收,2016】

中公解读

[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综合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

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对增强我国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投入的高成本,必然要求产品的高价格。通过加工增值实现高价格将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只有这样,第一产业的经营者才能分享到第二、三产业的高利润,才能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对策措施]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是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篇二:农民增收,2016
2016年度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6年度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湘东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发挥"人多"优势,做好"转移"文章。这是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有限,难以保证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增收条件,必须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小城镇具有靠近农村、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优势,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富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二、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在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先导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湘东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72800人,年收入总额近5000万元,为全区农民年人平增收160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湘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湘东区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富,农民外出务工有传统。从湘东农民收入结构中进行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48.9%。因此,完全可以把全方位组织劳务输出当做一项产业来抓。

第二,突破"地少"瓶颈,发展高效农业。人多地少的现状,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2016最新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今年中央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笔者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的撂荒现象严重,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增收,2016】【农民增收,2016】

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湘东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做活"多予"文章,创优增收条件。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和核心。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其中"多予"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做活"多予"这篇文章。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多方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以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继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实现平原乡镇村村通水泥路,山区乡镇村村通上等级泥砂路,争取通水泥路;以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避免全面开花,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二是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忙起来"和"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搞好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创收能力,是开启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首先,要将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税费、流通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两年,湘东区在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从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了农民增收的保障。

篇三:农民增收,2016
2016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县召开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顺利实现中央提出的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要求。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农场,1个水电站,101个自然村,211个经济社。总户数9458户,其中农业户7468户;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的83%,外出务工劳动力8425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7719人。全镇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水旱田1.59万亩,坡园2万亩,林地3.6万亩。山塘水库769亩。2016年我镇农业总产值32617.31万元,同比增长10.19%;农业增加值19489.22万元,同比增长7.33%;农民人均纯收入8189元,同比增长28.3%。

二、目标任务

2016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5552.87万元,同比增长9%;农业增加值达到21145.81万元,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同比增长17%。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我镇土地富硒的特点,大力发展富硒花卉产业、富硒红黑米产业、富硒瓜菜产业、富硒热带水果产业、槟榔和橡胶产业、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富硒水产养殖业,把我镇打造成南部的富硒农产品大镇,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四、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为保障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办公室内副镇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为了增加各村委会的工作动力,镇政府要与各村委会签订2016年度各村农业工作目标责任状,确保全镇镇村干部思想统一,齐心协力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2、坚持发展槟榔、橡胶支柱产业。以开展绿化宝岛行动为契机,大力推动我镇槟榔和橡胶产业的发展。一是以提高单产为主,适当扩大槟榔和橡胶的种植面积。力争到年底槟榔的种植面积达到14496亩,新增种植面积500亩;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1419亩,新增种植面积1000亩;二是加快对槟榔初加工模式的改革。为了槟榔初加工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我镇将组织槟榔加工户进行新设备使用的培训学习,引导农民购买机器,用电力熏制槟榔。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引进槟榔烘烤设备80台。

3、抓好示范,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去年,我镇利用县下拨的农民增收资金,从引进了黑豚,将村打造成黑豚养殖村。今年,我镇还将继续抓好黑豚养殖村的打造工作。同时我镇还将吸取在打造黑豚养殖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在全镇其他村委会进行一村一品的打造,力争打造2-3个专业养殖村如养鹅村、养兔村等。例如利用西坡村委会靠近龙州河的地理优势和西坡现有的2家养鹅大户的带动下,将西坡打造成养鹅村。

4、大力发展瓜菜产业。随着甘蔗产业转型(糖厂停榨),原有的甘蔗地很多都荒芜了。根据这一现状,镇政府及时作出了大力发展瓜菜产业的战略调整。今年镇政府计划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茶根老村一带500多亩低洼的甘蔗地进行改造,做好排水设施,将这片甘蔗地改造成瓜菜种植基地。同时做好西坡光岭洋等常年瓜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瓜菜基地正常生产,带动更多农民种植瓜菜。力争到年底常年瓜菜种植面积达到4300亩,同比增长23%;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同比增长4%;投入资金维修西坡光岭洋瓜菜大棚,帮助条件具备的村委会再建50亩的瓜菜大棚,力争大棚瓜菜面积达到100亩。

5、继续抓好富硒红黑米种植基地的建设。近几年,我镇一直在进行富硒红黑米品牌的打造。去年,我镇红黑米基地生产的富硒红黑米受到的消费者的追捧。今年,我镇将再接再厉补助农民一定数量的红黑米种子,打造3000亩的红黑米种植基地。对红黑米进行精心包装,利用省冬交会、县美食文化节等平台,大力打造我镇的富硒红黑米品牌。

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我镇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下空间利用率却有限。根据县政府下发的发展林下经济的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我镇将着力发展林下养鸡、林下花卉种植两大产业,建设2-3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力争全年林下养鸡出栏47万只,林下种植花卉如鱼尾葵、燕尾葵等面积1200亩。

7、抓好畜牧生产。抓好畜禽防疫,做好春防和秋防工作,确保没有重大疫情发生;做好禽类规模户补贴、母猪补贴等的发放工作,增加农民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力争到年底禽类出栏突破60万只,同比增长20%,其中鸡出栏47万只,同比增长18%;生猪出栏量达到5.8万头,同比增长16%。

8、抓好水产养殖,打造安良罗非鱼品牌。我镇有山塘水库900亩,总产量100吨,产量低,远远比不上北部地区水平。今年我们计划多方面筹资,改造旧鱼塘100亩,并加强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养鱼技术增加单产,力争2016年全镇养鱼面积达到1000亩。

9、抓好扶贫工作,减少低收入人口水平。贫困人口过多会拉低整体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今年,我镇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贫困人口91户,实现334人脱贫。一是通过发放扶贫的树苗、鸡苗等物质帮助贫困户脱贫;二是结对帮扶。即:由镇里的副科级干部带头,全镇所有镇村干部与贫困户一一结对,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三是抓好菉林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协助县相关单位做好各类扶贫物质的发放,扶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把菉林打造成全县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农民增收,2016】

10、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没有好的水利基础设施,要使农业高产高效是一句空话,我镇水利资源相对缺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今年我镇力争上级水务部门支持,加快引水渠、和南勋电灌站等的建设。这些设施建设完成后,可恢复我镇农田灌溉面积2000多亩,极大改善我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11、结合县政府的百村十果战略,深入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我镇以“建设绿色,打造重阳木之乡”为主题,以兼顾经济和景观协调发展,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力争打造6-7个水果村,主要以莲雾、蜜柚、杨桃、黄皮、芒果、菠萝蜜为主,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计划通过墟镇绿化、河流水库绿化、通道绿化、村庄绿化等四项绿化工程,完成造林2000亩,其中生态经济兼用林1000亩,村庄绿化700亩,通道绿化200亩,河流水库绿化100亩。另外打造绿化示范村1个,森林抚育1200亩。

12、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今年我镇将积极联系县相关单位来我镇,举办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计划举办割胶技术培训班5期,槟榔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2期,瓜菜种植及管理培训班2期,养猪技术培训班1期,三鸟饲养培训班2期。计划培训农民30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增加增收的能力。

13、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增加农民收入。我镇驿站是县百里百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成百上千的游客来我镇游玩。我镇将利用驿站的知名度,在菉林扶贫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力争在菉林村打造1-2家农家乐,吸引游客到我镇的农家乐或林家乐消费,促进我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4、严格做好各项惠农资金的发放工作。抓好粮食直补、改厕补贴、母猪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的发放工作,力争做到不漏发,不错发,保证各项转移性资金顺利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15、狠抓劳务经济促增收。根据目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实际情况,我镇将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力度。主要通过“外输内销”的手段来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外输”即向外地输送剩余劳动力,鼓励农民外出就业。今年我镇将一如既往的组织农民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农民工招聘会。同时还将组织人员收集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及时向农民发放招工信息,帮助农民就业。“内销”即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做大墟镇规模,促进我镇商贸繁荣。让农民在本镇内从事各类临时或固定工作,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

篇四:农民增收,2016
2016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

文章标题: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

内容提要:促进农民增加税收的关键是加大农业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及其对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若干财政支持对策。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入数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后,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

2.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支出通常分为两大类,即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简称"农口事业费")。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护补助费,支援农林生产组织资金,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农村水产补助费以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等。农口事业费主要包括:江河治理费、水利设施补助费、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补助费、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费、森林、农作物、草原、畜禽保护费、特大抗旱、防汛费等。据统计,数10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雨不能排涝,旱不能浇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日益下降,推广速度越来越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生产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

【农民增收,2016】

3.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从改革以来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或依据。从实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农相对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绝对数也在迅速缩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必然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会日益扩大。

4.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表现在:一是在当前财政较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为资助重点,而是有些撒胡椒面现象,流通、消费、保险、价格等,什么地方都给一点,又什么地方都不多。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二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系统内部属多头投放,基本上各司、处、科向农业都有一定的资金投放权,不是一只手在运作,而是多只手在操作,没有形成一致的力量,往往导致整体目标不明确,资金投不到急需的地方,从而影响了资金投放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改革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农业基本建设主要是反映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水库、桥梁等长期失修,已不能使用,想排水排不掉,想灌溉灌不了;还有些地方急需上马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因为没有资金而只能搁浅。农业科技主要是指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发明和推广。邓小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

【农民增收,2016】

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环境,保证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欠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3.积极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不仅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解决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从安徽等试点地区的情况看,税费改革的难点是县乡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老师工资费用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做好以下: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增加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大力压缩县乡政府机构人员,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农村教育事业,降底农民供养比例,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源头。三是实行"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的标准和方法。

4.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安排。安排好年初的预算不仅关系到增加农业投入,而且也是保证支农资金落实到位的前提条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从年初预算入手,做到预算早成立、早下达、早拨款。二是要明确全年农业支出进度目标,要努力实现支农资金的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防止年终突击支出,没有效果。三是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为此,可把资金自上而下直拨到资金使用单位,单位支出直接到财政部门核销。上下级财政之间由本级配套组成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实行先入后拨办法,即先由下级财政部门验证核实后,上级财政再拨付资金,资金配套未落实的,上级财政不予拨款。四是要建立财政支农支出按月通报和考评制度。利用通报方式督促下级财政部门,特别是政府领导了解、关心和重视支农支出进度问题。通过考评,对完成支农支出进度好的、资金到位及时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个办法可以激发各级财政部门人员抓好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大力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到位。可组织若干检查督促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地检查督促,确保资金的到位。还可以实行支农进度承包制,奖优罚劣,应用激励机制,推动财政支农的顺利开展。六是切实解决资金困难,灵活机动地采取特殊措施,保证资金的及时全额到位。可采取全省或全市统筹使用的办法,解决个别贫困市、县的资金困难。

5.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中央一级的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国整体利益的事情上,省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省利润的事情上,市、县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市、县利益的事情上。事权一定要划分清楚,这样才不致于相互推诿,贻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还要严格规定省、市、县财政支农力度或比重,并且对以后逐年增长的百分比及收益率也要有具体的规定,并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才能把这一事情真正做好。

《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RLF

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环境,保证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欠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3.积极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不仅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解决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从安徽等试点地区的情况看,税费改革的难点是县乡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老师工资费用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做好以下: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增加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大力压缩县乡政府机构人员,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农村教育事业,降底农民供养比例,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源头。三是实行"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的标准和方法。

4.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安排。安排好年初的预算不仅关系到增加农业投入,而且也是保证支农资金落实到位的前提条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从年初预算入手,做到预算早成立、早下达、早拨款。二是要明确全年农业支出进度目标,要努力实现支农资金的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防止年终突击支出,没有效果。三是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为此,可把资金自上而下直拨到资金使用单位,单位支出直接到财政部门核销。上下级财政之间由本级配套组成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实行先入后拨办法,即先由下级财政部门验证核实后,上级财政再拨付资金,资金配套未落实的,上级财政不予拨款。四是要建立财政支农支出按月通报和考评制度。利用通报方式督促下级财政部门,特别是政府领导了解、关心和重视支农支出进度问题。通过考评,对完成支农支出进度好的、资金到位及时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个办法可以激发各级财政部门人员抓好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大力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到位。可组织若干检查督促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地检查督促,确保资金的到位。还可以实行支农进度承包制,奖优罚劣,应用激励机制,推动财政支农的顺利开展。六是切实解决资金困难,灵活机动地采取特殊措施,保证资金的及时全额到位。可采取全省或全市统筹使用的办法,解决个别贫困市、县的资金困难。

5.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中央一级的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国整体利益的事情上,省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省利润的事情上,市、县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市、县利益的事情上。事权一定要划分清楚,这样才不致于相互推诿,贻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还要严格规定省、市、县财政支农力度或比重,并且对以后逐年增长的百分比及收益率也要有具体的规定,并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才能把这一事情真正做好。

《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RLF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563541.html

    上一篇:资料室,标语

    下一篇:文化广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