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五点内涵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一)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

        摘要:“成功素质教育”之所以能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就是由于它有许多理论创新,尤其是提出和实践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从素质教育理论层面上证明了其积极意义,从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来看,也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首先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来看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一是把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成功素质教育跳出了大学培养目标应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之争,既肯定了当代大学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从而肯定专业素质的定向,又必须为了适应时代急剧变迁的形势,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通达权变”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才性”的素质,并相应地统称为“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把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明确化,即“成功素质教育”,而不是空泛的“综合素质”教育。二是非专业素质概念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从而有别于其它也具有明确素质培养目标的“创新素质教育”和“理性素质教育”。任何“创新”和“理性”的素质其最终效果都是以达到“成功”为目的,而且这种素质性质的本身也是一种“通才性”的“非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之一。同时,《赵著》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比起不使用非专业素质概念而只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规划为起点,就业能力为落脚点”的“应用性”的成功素质教育,以及所谓“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模式的理念具有更深的理论性。三是“非专业素质”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的概念体现出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成果,因为非专业素质是对应于专业素质,从而把“素质”形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含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要素的“素质结构”,使它既区别又吸取心理学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学中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之说;既区别也吸取了管理学中几种人性理论的假说,从而成功地构成为一门新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新内容。其次,通过大学生离开大学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所取得成功的绩效来反观,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足以证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成功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素质,在这四项成功中,前两者是属于“现实”的,而后两者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从字面上看,“非专业素质”只是在“某些”“领域”或“阶段”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而不是泛指在所有方面。问题正是在于这“某些”处于“关键”的时刻和地点。例如两个具有同样专业素质水平的大学生应聘求职,但甲成功,乙失败。用人方测评两人专业水平差不多,但甲长于言辞表达和沟通,故用甲而不用乙;又如某医疗器材公司招聘,甲毕业于工科院校、懂机电而不懂医疗,某乙毕业于医学专业,知医疗而不知机电,但所求岗位都需要改行。结果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却选用甲而不选用乙,理由认为甲有“某些研究和分析能力”和“学习的意愿”,认为“进了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以上两例表明,在人才市场的平等竞争中,在关键的时刻和地点,非专业素质的强弱起到了关键作用。“非专业素质”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或在就业后的创业成功其作用更大,因为非专业素质越高,就越易发现新的机会或能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且还取决于环境和机遇。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市场变动较大,知识经济的环境变化层出不穷,而个人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原有的专业技能如果闲置就会变得陈旧无用。因此,只有属于非专业素质范畴的应变、沟通、协调、选择等观念性、品格性和方法性素质越强,就越易得到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在“创业成功”中非专业素质所起到的“更为关键”的作用所在。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大学期间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乃是高等教育适应新的“三个面向”(时代、社会、市场)的需要,不适应新的“三个面向”的高等教育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成功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和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二)
2014年焦裕禄精神内涵汇总

  焦裕禄精神包括了哪些呢?为什么焦裕禄逝世了半个世纪,人民群众还如此怀念?
  习近平总书记讲,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笔者认为,要学习焦裕禄精神,首要的是用焦裕禄精神的底色浸染自己,而这种底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焦裕禄精神,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要对“三严三实”真学真懂。“三严三实”不是讳莫高深的大道理,而是为人处事做官的基本要求,针对的都是日常行为。虽然是基本要求,但是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要真学真懂。要结合党史国情学,结合《党章》学,结合党的最新理论体系学,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学,结合正反面典型学。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三)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划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最优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应该说,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从目的看.传统的快慢班实际上是一种英才教育的模式,而分层教学、能力分组则着眼于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一得到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看,传统的快慢班中快级享有教育资源分配优势,而能力分组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是补偿性的;

3、特征之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庆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还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沦式和自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了.以带动和“还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攻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政纪工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买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一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4.特征之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

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一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目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里表达了世界范围内对主体生教育的关注。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它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必然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高等教育更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刁一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铸造人才的倾向。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根据促进主体性与主动精神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平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间,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动精神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并不是只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不重视社会发展需要。成熟的教育科学认识中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一方面不尊重人,另一方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应试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扭曲了人的发展,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批评。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

5.特征之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时代向着二世纪飞奔。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新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由新技术发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则直接形成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在长达终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 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如世界银行报告中所指出的:”新知识的爆炸、技术进步的加速、竞争的不断加剧,都使终身教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为了缩小知识差距,社会必须保证全体人民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并为人们提供一生中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基础教育是建立一支身体健康、有机术和灵活的劳动大军的基础,基础教育之上的终身教育使得国家能够不断地评估、适应和应用新知识。”

在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c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

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有明确解释。

关于“应试教育”的涵义,虽然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也已经有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把”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这里需要说明: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

有的同志认为,“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的素质,因此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确实,“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一些素质,我们姑且可统称之为“应试素质”。“应试素质”应该说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着眼点;不应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不身而应是整个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教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不仅关注工具目的,而且关注本体目的,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如同“片面”与“全面”)

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应试教育”是一种抽象概念,反映着教育中的一种现象。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元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 5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教育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效益上。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在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直在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

基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口号的提出,没有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相反,正是在过去成就基础和各项改革探索基础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充分肯定现行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承认,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在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倾向体现出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那种教育模式。教育为应试模式所左右,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c它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党,已经产生了诸多危害。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最有切肤之痛。为了少数而牺牲多数,这不必说;即使是对于尖子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课业负担很重,创造性和个性爱好得不到发展,成为片面发展的受害者。

应该看到,近年来,”应试教育”倾向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教育界的同志对比较激烈的批评性意见格外敏感,不太情愿承认已熟悉多年的传统做法有根本改革的必要。但作为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持一个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板子不能都打在教育部门身上,更不能都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对造成“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要作社会的、历史的分析,要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阐述。在充分肯定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到”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在看到”应试教育”倾向存在的同时,看到”应试”竞争的社会根源与”应试教育”倾向成因的复杂性、综合性,大家也许就可以以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理性地看待我们的教育。

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有同志认为,素质教育的确很好,但过于理想化,是乌托邦。还有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尚未具备,”应试教育”有其土壤.因此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这就要分析”应试教育”的成因。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仅就教育外部而言,至少有两点需要分析。 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扩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扩大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必须解放思想,充分挖掘潜力,以改革促发展,尽一切可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从生产力水平、现代化要求、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情看,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论断是深刻而精辟的。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根源都在于此,“应试教育”的产生,其根源也在于此。高考招生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应试”竞争,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与现有教育资源、教育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因此,”应试教育与其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才能为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条件。

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但为什么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高等教育?这与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密切相关。不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只要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升了大学,便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如地位、待遇、奖励、发展机会等),刺激了人们的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必须进一步改革劳动用人制度,如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这是“当务之急”;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这实际上也是调整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期望的方式。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来之不易,不能造成误解。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四)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上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

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省略举例部分)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省略举例部分)选自《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五)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

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上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

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

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六)
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职业理念

第一章 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单选)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老师不放弃每个学生;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不光教会学生知识,还有品德等;老师不以一种标准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时不

止评价一方面。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因材施教;教师发展学生的特长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特长班,兴趣小组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两者都重要,辩证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

发展是最终目的)

5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的比较多,单选与材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单选);创新体现在教师不仅教学生创新,自己也能

创新;教学时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教学,自主探究

等都是创新;

顺口溜:提素---------个性--------创---------两全(记忆时,需把顺口溜补全)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

这5条都可能考单选题,后四条可能考单选

二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单选题为主)

(一) 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简称纲要》

(二)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首先课程目标转变

三维目标(考过单选题)

(2)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素质教育五点内涵】

均衡---音体美多点,语数外少点

综合----综合课程,小初高都有,并提其比例

选择---选修课

(3)密切联系实际

不要再举雷锋的例子

(4)改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重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

1

2内容综合:德智体等全都评

3过程动态:不止评价一次,评价很多次,打破一考定终身,但给学生

也带来了压力

4方式多样:笔试,面试等

5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发展式的评价,不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

唯一标准,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潜能。看到学生的能力,未来的潜

力,让我们思考评价学生到底是未了什么,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不要光评价分数,哪不行而是告诉学生哪样可以变得更好。(语文不差,

发展潜力很大)

这五点单选题考的很多

(6)三级管理(基本不考)

2 新课改的教学观(重点,单选或材料分析)

(1) 学习者为中心(三个层次)

常考老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会这个知

识点要求老师讲下一个知识点)

(2) 教会知识----教会学习(三层)

强调掌握基本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3) 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相长;过程促进结果的掌握,结果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老师在课堂随机应变,将课堂问题变为教学资源,容错教育;不把答

案直接告诉学生,自己总结答案产生的过程

(4) 关注学科---关注人

更强调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光告诉学生答案,更多体

验快乐;乐知,快乐学习;教师不光进行教学还发展学生的德育,人

格品质的培养。

顺口溜:学习---过人

以学生为中心(没必要把话说的很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学习方法---重过程—关注人(材料题的考点)

微观基本不考,和幼儿基本一样

三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单选)上课的时候举写例子,面向全体,面向部分学生

第二章 学生观

三个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教育公正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幼儿叫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核心: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单选)

(一)身心发展规律,属于啥规律,阶段性等;

(二)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

学生有不断进步的可能性;老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学生可以发展

的更好

2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材料)

学生犯错误很正常,老师包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错误

后两个知识点往往一起考。

2 学生是独特的人(三点)

(一) 学生是完整的人(基本不考)

两个人智商都是160,他们的智商一样吗?不仅要看学生的一方面,还要

看学生的各个方面,要从整体上看到学生的不同

(二) 学生的自身独特性(材料题或单选)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素质教育要求老师正式学生之间的

差异,不要齐步走要百花齐放;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 学生和成人间差异(单选材料)

老师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反复抓,

抓反复;别忘了你曾经也是个孩子

3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一)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存在(材料或单选)

因势利导;老师不强制学生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老师尊重学生的想法

(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主学习,因材施教

(三)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

老师不得侵犯学生的权利

顺口溜:两独一发

(独立意义的人,独特的人;发展中的人)其中的具体条目也需记住。

幼儿: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一 身心发展规律性

(3)身心发展快速,幼稚和全面性

孩子骂人,关注孩子发展

2 儿童是独特的人

因材施教

3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能动的教育对象

不是以自己的教学与保育为中心;

明确中小学与幼儿一些术语用词的区别

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考察的和涵义是一样的)

教育公正:面对全体学生

第三章 教师观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单选,一般不考材料)

中小学和幼儿的不太一样,讲课时需注意

强调以下两个重点:

3

1.复杂性

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首先,因材施教。其次,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最后,

教师的“教育机智”。

复杂性是创造性的基础,目的全面,任务多样,所以要不断更新方法,因为对

象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

(二)幼儿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育对象的幼稚性

不光思想幼稚,行为也幼稚,要保育

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保教结合,保护健康,教学方法)

3.教育过程的创造性(和中小学一样)

4.教育手段的示范性

5.教学行为的自主性(很重要和中小学不一样,没有大纲,根据学生情况应变,

不受到校长等制度的干扰,单选为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及行为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考的多一些 主要考材料题也有单选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考点:1老师启发式的教学(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思考)2教师不光教学还育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无到有叫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创设新的课程既是建设又是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者

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指的是教育的终身化一体化)

B.教师行为转变

顺口溜:

你(学生) 我 (教师)它(教学)他(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 (和中小学的不一样,幼儿需要倾听)

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的心理素养(考了很多次)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即关注人际关系)

4

(2)关注情境阶段

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

(3)关注学生阶段

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考察单选题多

第二部分 职业道德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

一、 依法执教

(老师不违法,不侵犯学生的权利,在法律法规部分,)

二、 爱岗敬业

兢兢业业 强调老师跟灯泡一样,不做蜡烛

三、热爱学生

四、严谨治学

(08叫终身学习,两者约相等,)

五、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

六、尊重家长

(平等对待家长,不比家长高一头,家长也不要指手画脚)

七、廉洁从教

(家教,收学生钱)

八、为人师表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可能考材料题,把职业道德每题讲透

一、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守法,不得侵犯学生权利,打骂侮辱等,2教学时不得有骂党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勤恳敬业,甘为人梯(甘为学生的梯,新老师的梯,)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百分之80的材料分析都会考的关爱学生,考形式,对学生好或者不好,爱谁,爱全体学生,怎么爱,严词相继,对事不对人,爱什么,安全,身心健康,学生的权益,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怎么教)循循善诱(启发),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育人)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评价,发展式的评价)(材料题,老师做到了哪几个环节,好在哪)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97年版的廉洁从教)【素质教育五点内涵】

5

素质教育五点内涵(七)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素质教育五点内涵】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4)掌握分寸.教育学生时实事求是,说话合度,要求恰当,方式方法适宜.

教育机智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和发展的.它所依赖的主要心理品质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

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等.

9.简述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学能力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

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术语准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职业素质:仪表举止得体,扣住中心主题,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普通话(英语语音,语调)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10.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试对两者作简要说明.

各种教学方法总起来说,以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话动的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提问与否,师生各占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是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前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11.根据新课程理念,你认为现代中学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1)基础性(基础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民主性(师爱生,生敬师,教学相长;师生人格平等;重视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融洽,和谐,人格健全发展)

(3)活动性(学生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主体活动地位;学生有多种活动的时空,能充分体验,交流,表现)

(4)层次性(针对学生认知,心理,社会化程度等差异性,制订目标,过程,评价和发展的层次性)

(5)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课堂与社会,生活等结合;打破内容限制,体现学科与STSE相结合得思想;多项交流,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6)艺术性,实效性(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各种关系和谐,共振,动态的过程美;最少的时间,最佳的效果).

12.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课堂组织得当;

(5)师生积极性高;

(6)教学效果显著.

13.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

既要重视知识学习,又要注意能力培养;

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

既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克服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力求具有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特点.】

14.简要说明: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⑴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突出素质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因素;

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注意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设计,并做到容量适中,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⑶确定教学基本思路,包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学习方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当堂巩固性练习及课后作业要求,体现教学全过程的板书设计等. (对于本题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述三个方面观点的要求即可给6分)

15.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你怎样看待学科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学服务.

16.有人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般学校和基层的教师学生没有关系.谈谈你的见解.

根据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所有学校和广大师生都应该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

地实施课程目标,应鼓励各地各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1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仅仅靠研究教材就能够保证吗 请简要分析.

不够.要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生活和学生认知实际,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或者:备教材,备社会,备学生;或者:贴近社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19.新课标下的学科考试同样要有新的理念.请你就改进考试方式方法提出建议.

建议根据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采取封闭式,开放式,多次考试等方法;

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情境测验,实践操作等方式.

具体的评价与测试形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三种形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将来逐步过渡到三种形式兼顾.

口试,是学生用口语回答教师提问的考试形式,有抽题口试,演讲比赛,对抗性辩论等.

笔试,是学生以文字回答教师所拟试题的考试形式,相对固定的题型有填空,辨别,选择,简答,辨析,分析与说明,论述等.

操作实践,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形式,包括专题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自由选题分析社会及现实问题并撰写小论文等,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行为测试.包括个人自评,打分,班级交流,互评,教师与班主任商议评定成绩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要严格控制测试次数,保证测试质量.

20.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请你就创新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谈谈你的理解.

为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努力做到:

⑴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即应该把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⑵教师注意组织启发式教学,即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⑶确立学生与老师共同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⑷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能力立意为导向和多向性及过程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21.如何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手,达到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1)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教师要做到①提高理性认识;②精心设计教学;③把握教学时机;④避免时间浪费.

(2)实施情感教学.所谓情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师应该注意:①以良好情感激发学生;②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③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3)实施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以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大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①优化教学目标;②优化教学内容;③优化教学结构;④优化教学方法.

22.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突出"启发式".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彻底贯彻"启发式"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规能动性,使他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研究学法.不仅强调教与学活动的辩证统一,而且要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理出发,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把它作为创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

(3)强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

(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5)力求实现最优化.①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②体现教学方法的整体性和制约性;③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④体现教学方法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23.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4.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4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