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教育网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二十世纪教育网(一)
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

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世纪末的

回顾与沉思

涂乃登/王火生

(涂乃登:江西省教科所研究员 南昌 330046 王火生:江西省教科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的学校教育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此后三千多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中国教育发展出了一套独立于 世界的独特体系:独特的学校体制、独特的教育行政机构、独特的考选制度,甚至独特的儒学化的教育内容… …为便于论述,我们称之为“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是选拔精英的教育,不是“一种适应普通人民实际需要的 正式教育。”[①]这种传统教育发展到19世纪时,差不多已走到尽头了。僵化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日 益空疏的不切实际的儒学化教育内容,使得中国社会到了“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 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②]的地步。传统教育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传统教育是在中外两种力量的冲击下打破的。其一是来自中国内部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其二是洋人和 “洋学”的侵入。但真正刺激中国教育改革或者说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起推动作用的是持续不断的洋人和洋学入 侵所产生的冲击。腐败的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就是在西方势力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之后,才不得不一步一 步地推进着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

一、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

19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严格说来都只能算是改良——一种渐进的点滴式的“变革不变道”的改革。而2 0世纪的教育改革却是改良和革命(根本改革)交替进行的,且革命的声音和革命的浪潮常常远超过改良,甚 至压倒改良。

1.世纪初的清末教育改革(1900—1911)

由于广泛的维新思想运动在社会各界已种下了改革的因子,社会上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面临“内 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从自身内部进行改革。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 学开始的。科举改革是一步一步推进的,到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宣、端方等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到这个时候废止科举制已是水到渠成了。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于废止。科 举制度由于它实行的时间过于漫长,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一种顽固的通过教育阶梯挤入上层社会的传统,这种传 统的影响至今犹在。因此,对于它的废除,其意义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任何其他改革,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在它之 后发生的历次教育革命。它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③] 从此以后,现代教育制度才得以逐步地确立起来,尽管步子很慢。

这段时期的另一项有意义的教育改革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确立。“癸卯学制”是一个比较完 整的并经由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系,是中国确立的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制。它自1903年 公布起,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为止,对旧中国的学校制度影响很大。以后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 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这个学制中,规定了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当时叫实业教育)制度,规定了 初等小学堂可以男女合校,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合法地位,还规定了四年制的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这些都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总之,世纪之初的清末改革在突破了科举制这道牢固的传统教育的防线之后,犹如决堤之水,变革既快且 猛。就以对留学生的派遣和放松控制来看,单留日学生,1901年只有280人,到1905年和1906 年,留日学生便猛增到每年8000人,此后几乎

每年都有数千人。

当然,清末的教育改革由于受“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同时也由于它根本不打算彻底割断和传统的 联系,所以晚清的这种改革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以1906年清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来说,“忠君”排第一,“尊孔”第二,就是封建性的 鲜明表现。

由此看出,清末教育改革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 一种热爱王朝和始终忠于清帝的人。”[④]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以清政府的意志而转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清廷教育改革的成果为自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掘墓者。一大批革命者在这些新式学堂里成长起来,他们是 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的产儿。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浪潮中,清政府垮台了。清末的教育改革(改良)被更 彻底的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革命)所替代。

2.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1912)

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展开的。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 颁布了第一个改造封建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将学堂改学校,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同时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的制度。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开始了课程 改革。根据蔡元培的教育观点,教育部于同年9月颁行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 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宗旨的主要特点一是取消了“忠君”、“尊孔”这样的封建 性内容,二是它特别强调了美育,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概是唯一的一次。在颁布新教育宗旨的同时,教育部颁 布了《壬子学制》。新学制颁布后,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对新学制加以补充和修改,这样便总合成一 个更加完整的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和清末的《癸卯学制》都是从日本抄袭来的,所以在形式 上没有重大差别,所不同的本质区别就是新学制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比如取消专为贵族设立的贵胃学堂,废 除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废止读经等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民初教育改革的革命性。

在民初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12年,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达到87 272所和2,933,887人,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108388所和3643296人。 这些数字都比清末学部统计的1909年的数字多得多。但是不管是那一年的统计值,和当时人口数(四亿多 )相比,学生所占的比例都是微乎其微的,教育远没有达到大众化的程度。

3.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1912—1927)

可是,很不幸,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首届民国政府是一个非常孱弱的政府(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能归之为 某个人的过失)。袁世凯轻而易举地就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袁将教育宗旨改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差不多退回到了清末1906年颁行的教育宗旨。并在1913年制定的宪法草 案里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教育发生了大倒退。袁世凯倒台后,中国陷入了军阀纷争 的混乱中,政府对教育改革自然就顾不上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正清才说:“1911年的革命,基 本上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⑤]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陈在这本刊物上 发表了《今日之教育方针》,主张“用科学的现实生活来取代复古迷信”,“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来取代专制主 义的教育”。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号。后来,胡适、鲁迅等人也都先后参加进来。他们掀起了 更猛烈的反孔反封建运动,抨击北洋政府的复古教育。新文化运动有一个积极的成果,就是宣传普及了白话文 。在它的影响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中小学使用白话文的语言教材。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因 为它加快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大众化的进度。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西方各种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实用主义、 社会改良主义等等,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又传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种思想反映到教 育中,便出现了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新教育社团和新教育运动,如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职教社、中华教育改进 社、平民教育运动、工读运动等等。使教育改革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方向。不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 思想恐怕还要算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尤其在1919年杜威和孟禄先后来华讲学之后,其影响更著。受 这两种思想的影响,“教育救国”的口号流行了起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正是抱定“教育救国”的志向开展教育 实践,进行各种不同的改革探索。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活动、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梁 漱溟的从乡治到乡村建设等等。

这段时期影响较大的教育改革大而言之还有1922年的学制改革(颁布了新的“壬戌学制”)和教育独 立运动。小而言之如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改革和美国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在中国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壬戌学制 不同于“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之处是:它缩短了小学制限,延长了中学教育,取消了大学预科,开始采用比 较科学和适合国情的“六三三制”;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确立并增强了职 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正式将“实业教育”改名为“职业教育”,“蒙养园”改名为“幼稚园 ”。一句话,这个学制的现代气息更浓了。这个学制是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推动下制定的则借鉴了美国学制 之后我国教育界针对当时的实际,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后 来的国民党政府基本上延用着这个学制,直到国民党退出大陆为止。只是在1928年、1932年、193 7年等年份作了几次小的改动。教育独立运动的目标是想谋教育经费、教育行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各方 面的独立。但是不要说在当时那种条件之下,就是在任何时候,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政党之外”而独立,都是 不可能的。教育独立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争取到了经费独立,使教育经费有了文字上的保障。这是当时这个 运动能取得的唯一成果。蔡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革应该说是同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探索中最成功的范例。他把一个 死气沉沉的封建传统很浓的老北大改变了一个生气昂然的具有科学和民主气味、现代色彩很浓的新北大。蔡元 培先生不愧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之一。

1921年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为指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意义的平民化和 大众化的工农民众教育活动,如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农民学校、农民补习学校、农民夜校、湖 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等。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新方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创举。也是那段时期最先进、最具生气和活力的教育改革,它代表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方向。

总的来看,在袁世凯倒台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军阀统治的十多年,尽管政府在教育改革上是无能的,但 是由于当时对思想(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的控制放松了(这也是由政府无力顾及导致的),教育思潮和教育 改革反而更活跃了。不过,有一点应该指出,这些教育改革大多都是零星的和局部的,缺乏整体的和全面的考 虑与配合,且多数具有盲目性。 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改革(1928—1949)

随着北阀战争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国的暂时统一。起初,南京政府延用广州政府“以党治国” 的纲领,实行“党化教育”,后来因进步人士的不满,才将党化教育改称三民主义教育,并于1929年3月 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宗旨的全文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 ,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 同。”实际上不管是叫党化教育还是叫三民主义教育,国民党对学生、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的控制(主要是思 想控制)始终没有放松,“国民政府把教育政治化为国家的一个工具,”[⑥]一种强化思想统一的工具。尤 其在抗战时期,这种思想控制更严厉,比如1940年国民政府在实行政教

合一的新县制的基础上,推行国民 教育制度,把义务教育和民众补习教育揉合到一块。强迫所有保国民和儿童入校,实行“管、教、养、卫”合 一,并灌输“四维”、“八德”的封建思想,其目的就是“以教育方法促进地方自治,并运用政治力量,以发 展地方教育。”[⑦]但是国民教育制度推行的结果,并没有使地方教育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据统计,到解 放前为止,学龄儿童入学率也才达到20%,全国人口的80%是文盲。

当然,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些改革还是值得肯定的,如实行中小学会考制度、教育法 制建设、实行师范区和职业学校区制度等。尤其在教育法制建设方面,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 如《大学法》、《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 、《中学法》、《小学法》、《国民学校法》等等,光是教育法律就不下10个,法规就更多了。不管这些法 律法规的实效怎样,但这个方向是应该肯定的。况且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能够制定出那么多的法律法规 ,这本身就不容易。

1931年随着日本势力东北的入侵和红色政权在瑞金的成立,国民党短暂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此后三 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改革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向三个方向展开。

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改革上文已述,受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伪满州国”和后来“汪伪”政权统治下的教 育改革,除了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些现代性的东西,实行的是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是中华文明的倒退和反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内,教育改革沿着新民主主义的方向不断前 进,才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 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 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34年1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 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 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一方针基本上成了此后革命根据地(包括延安时期和新老解放区)教育 改革的指南,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在这里也能找到它的渊源。1938年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毛泽 东对这一方针作了修改,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在新民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指 导下,共产党人创办了自己的大学,如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大学等等,前后累计不 下四十所;创造性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农群众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比较典型的有特色的如抗日两面小学 、中间两面小学、冬学运动、设文化岗等等。学校有政府办的,也有民办的,在陕甘宁边区,光是按群众需要 与自愿创办起来的小学,就有好几种形式。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也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总的来看,虽然根据地的教育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象现在那么正规化。但是这种教育是真正属 于普通民众的,老百姓第一次享受了教育的平等权。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都开展了 以大中小学教育正规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但它与脱离实际、渗透着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旧型正规化(如 国统区的教育正规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5.人民中国的教育改革(1949—)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改造了所有的旧学校,包括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数量相当多的私塾。并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面对当时巨大的人口压 力和文盲多、国力弱的国情,人民政府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相当长时 期内,发展教育应以普及为主,着重为工农服务,使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同时还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 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1950年6月,中共七 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教育方面的基本方针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

的改革,争取一切爱国 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上面所述的教育方针政策应该说在当时都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是正确的。在这 一系列方针的指导下,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改革,如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推广“速成识字法” 、改革旧学校的课程、确立新学制、进行院系调整等。这些改革基本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或者说符合中国 的实际情况。

遗憾的是,后来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并没有完全严格地执行这些方针政策,不是走样,就是变形。对旧 教育中的合理部分否定的过多,更不用说吸收其中的有用的经验;而对苏联的先进经验不是“借助”,更多的 是盲目照搬。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我们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本 上都按照苏联的一套,甚至连业余教育也照抄苏联的做法,缺少中国特色。

5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之路。比较有代表性的 就是“教育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但是这些改革探索都没有成 功或者成效不明显,其中“教育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破坏性的。“教育大跃进”的失误在于指 导思想的冒进过激以及对某条教育方针的“左”倾理解和方法上的错误,违反教育发展规律。如当时提出“全 国应在三年到五年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我们将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普及高等教 育”。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可能实现的。再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片面曲解为“生产为主,学 习为辅”或者“只生产,不学习”;用开展群众运动的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搞“跃进班”,等。“文化大革命 ”则走得更远,错得更离谱,它的指导思想一是对于知识分子(包括教师)的完全不信任,二是对“教育为政 治服务”或“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极左化,搞“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不过,也应该肯定,在 这些改革探索中,有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如在“教育大跃进”过程中,中国科大创办了少年班; 在“文革”过程中,在“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的口号下,很多小学附设了初中班, 社社办起了高中,虽然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得以贯彻执行,教育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多样 化的可喜势头,尽管根本体制尚未改变。

不论怎么探索,怎么改革,不幸的是由于“探索”的破坏性结果,每一次探索之后,最终都是对于苏联式 教育体制的回归和依赖。然而,又不得不承认,在当时很多人包括领导层也都认识到了“苏联式体制”存在着 严重弊端。不用说,以往的改革探索有一大半的原因就是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的。怎样改革这一体制,从而卓有 成效地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个问题是在人民共和国走完近三十年的历程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 中国共产党人才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 战略重点,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教育管理改变了以往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体制,中等及其以下教育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过 渡;办学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以往国家包揽办学的传统,办学形式向多样化转变;教育投入体制也随之向多渠道 、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化;各种形式的教学 改革遍地开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共识;教育法制建设也有了明显进步。1994年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此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发,以及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教育改革正在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的目标稳步推进。

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思索与总结

二十世纪教育网(二)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赏析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赏析

【背景助读】

1、 名家介绍

沈尹默

[近现代](1883年-1971年),中国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任北大教授和校长多年。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五四运动”期间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晚年寄居上海鬻书自给。

沈尹默书法工正形草书,尤其擅长行书。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主张以腕行笔,反对模拟结构。著作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

沈尹默目力不佳,晚年益甚,至两千两百度,对面不能见人。尚能作朱丝精楷,纯熟秀美,为世所重。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885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成为汉奸文人。

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于1967年5月7日病死。

刘半农

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汀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胡适(1891-1962)

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

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目的在为戴震辩白,下力甚大,据专家说,至今无人在《水经注》的研究上超过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写作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使诗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和五四启蒙的思想运动相合拍。在中国最初诞生的新诗中,表达个性解放、呼唤自由与光明的爱情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沈尹默的《月夜》、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新诗的萌芽和发展初期,胡适和郭沫若两人的贡献最大。胡适在1920年就出版了中国现代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其中主要的内容是表现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很大。而郭沫若更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诗集《女神》以其豪放不羁的叛逆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浪漫诗风影响了一个时代,吹奏了一曲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女神》在内容上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旧时代的诅咒,对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赞美,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呼唤一个喷薄黎明的到来。在艺术上,《女神》形成了豪放洒脱、气势雄浑的风格,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大解放。诗集中的《凤凰涅柴》、《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是长诗《凤凰涅架》以"凤凰死而复生"的传说象征着旧时代的灭亡和作者心目中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也是启迪人们心灵和智慧的灯塔。同时它也排除功利和世俗的羁绊,永远属于那些向往青春、幻想和美的人。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理应和新诗为位,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充实,同学们,请在诗的世界中邀游吧。

【名篇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二十世纪教育网】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一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二十世纪教育网】

《都是平常经验》作者胡适。这是一首节奏明快、主题明确的哲理诗。日有所思,才夜有所梦,而诗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所以才变幻出多少新奇的诗句。梦和诗是相对独立的概念,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找不出任何关联,而在作者眼中,做诗和做梦却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诗,你做你梦,只有投身其中,才能体会到乐趣。诗和梦可以相互引用,却不能取而代之。

在“五四”时代,文化发展正处于一种新旧交替、东西交替的状态,双方争论不断升级、炽热化。我们可以假设:一种观点是梦,另一种观点是诗。那么,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是无可厚非的。胡适强调“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表面上看来是有关风月,其实不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只是个开端,它的好坏应该由实践来评判。

一是章法结构。全诗分三节,每节四句,逢偶句押韵,并且在句式长短这方面有很好的把握,这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诗格式相差无几,而在此后的20年代,新诗史上最有影响的新月派诗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这种章法出现的。但胡适作为新诗的开山鼻祖,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跟作者所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关,比如说里乐尔克的十四行诗,《梦与诗》是多少有所借鉴的。直至30年代,冯至才在十四行诗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际上,后来胡适的政治构想也是受了西方政治的影响的。

《地球我的母亲》文中郭沫若一个人在和地球母亲对话,而却无旁人。这就是本文一大特点,摆脱了那象征性的号召语句。时而激昂,时而乎静的语气扣人心弦,从作者的赞美中,我体会到了他的用意。“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泛指全人类。从地球母亲成千上万关怀举动透出地球也尽到了责任,而我们人类远未做到尽孝子的责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人们自然地行动起来,比号召性的文字作用更强。作为人类,有理由不报答母亲吗?

本文无平铺直叙,全诗丰富的意想和饱满的情绪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色彩瑰丽。书的第二大特点在此,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反复、拟等,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地球

【二十世纪教育网】

慈母般胸怀,如:“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思,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露,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 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地球上万物的珍贵,而全人类正是要有这样理念,才会尽到保护地球的责任。除此之外,本文用意想来抒情“我羡慕那一切的动物,尤其是蚯蚓----我只不羡慕那空中的飞鸟,它们离了你要在空中飞行。”用“蚯蚓”和“飞鸟”抒发自己渴望近地球的恋之情。作者笔触气势磅礴,“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需要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使你血液的沸腾。”他把地球描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地球是有如宏大的力量来抚育世界人类,与前 作对比,她又何尝不是细腻而温柔的呢?这使得地球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本文主题上,人与地球超越了现实的自然关系。人是地球的儿女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地球的深固。人类应报答地球母亲,不应做她的不孝子孙,通过作者的描绘,我看到的是一个辛劳母亲的形象,听到的是一个未尽孝道的孩子的心声,而在文章末尾更阐明了报答深恩的实际行动就是学着劳动精神,前文也有呼应。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

诗人对“死水”,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特别是对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充溢着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这怒火似闪电列空,似炸雷轰响,似风暴肆虐,令革命者群情激愤,人心大振,令反动当局瑟瑟发抖,胆颤心惊! 除此之外,闻一多《死水》中的“火”还指一种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纸船》是冰心1923年去国留学途中在海船上写的一首诗,副标题为:寄母亲。

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是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写于船上的《纸船》,是冰心面对大海,以赤子之心,寄情于慈母的诗作,虽只三小节十一行,却把“三大主题”都融汇于其中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凭借叠纸船嬉水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遥寄自己对母亲的怀恋,亲切自然地创造出一种梦幻似的悱恻的意境,不禁令人凄然泪下。

全诗分三小节。

第一节,写行动: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与前两句衔接,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这一行动的意切情真。

第二节,写意愿。前两句: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乍看似写自然环境的无情干扰,其实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楚。她知道,自己此去,与

二十世纪教育网(三)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教案

教 案

2006-2007学年第 2 学期

课 程 名 称: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

课 程 编 号: 1011522

学院、专业、年级: 文学院 2003级 任 课 教 师: 张 丽 军

教 师 所 在 单 位: 文学院现代文学教研室

山东师范大学

《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教案

-------------------------------------------------------------------------------------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开课的目的 1、性质:

20世纪流行于国内外的关于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潮流的介绍和评价。结合20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潮,对西方发达国家诞生的、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分析、评价。同时,重点突出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潮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评价。

2、目的:

开阔视野,扩充知识,了解前沿,充实底蕴,丰富思想。把握现代社会思想体系的来龙去脉和未来发展趋势,彻底祛除封建专制思想和奴性意识,树立自由思想意志、独立人格和现代民主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材 1、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20世纪影响深远的八大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新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从思潮来源、代表人物、基本主张、思潮评介、对中国的影响五大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出了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教材:

顾肃 张凤阳:《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第二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许纪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3、章节内容

序言 什么是社会思潮 第一章

第二章 新科学主义思潮 第三章 实用主义思潮 第四章 存在主义思潮 第五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第六章 现代保守主义思潮 第七章 文化激进主义思潮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

《 20

世纪社会思潮》教案

-------------------------------------------------------------------------------------

教学大纲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大变革年代。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和活跃,

可以说思潮万千、思潮起伏、思潮澎湃。例如,我国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之中,新旧思潮的斗争异常激烈;当前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和碰撞,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

本课程梳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新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分析它们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20世纪社会思潮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类对政治、经济、法制的思考,对自由、平等探索的思想轨迹,把握现代社会思想体系的来龙去脉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外因与内因,彻底祛除封建专制思想和奴性意识,做一个具有自由思想意志、独立人格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总之,本课程是全面学习和了解20世纪社会思潮、把握其走向、培育世界性视野和现代思想意识的课程。

《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教案

授课时间 第次课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教案

二十世纪教育网(四)
《二十世纪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所谓“20世纪西方文学”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欧美各国出现的文学

2.________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

3.____________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杰克•伦敦

4.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德莱赛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国的悲剧

5.在诗歌方面,英国的阿瑟•西蒙斯、__________和爱尔兰的________是象征主义代表作家。艾略特、叶芝

6.在俄国和苏联,重要的象征派诗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勃洛克、叶赛宁

7.在小说领域,表现主义代表作家是奥地利的__________,他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和长篇小说《城堡》等。卡夫卡

8.卡夫卡的小说是____________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主义

9.卡夫卡被人们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人们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西方现代文学之父

10.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喧哗与骚动

11.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欧美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

12.战后的1952年,他的经典力作《____________》发表,这部凝聚着海明威一生体验与思考之精华的作品,使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

13.超现实主义的前身是“____________”,它从思想与组织上直接孕育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

14.__________是一个敢于探索并提供了各种“新样品”的文学实验家。由于

他的技巧层出不穷,他活的了“百科全书式的技巧”这样的美称。布托尔

15.罗伯-戈里耶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学术界公认的“__________”派的领袖。新小说

16.“____________”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因当代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

17.继鲁尔福之后,哥伦比亚作家____________成为魔幻现实主义又一位令世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再次引发了一场“文学地震”,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堪称经典的作品。马尔克斯

18.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____________》被列为法国现代最佳十大小说之一,译为20多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情人

19.《儿子与情人》是________的成名作,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劳伦斯

20.________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并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福斯特

21.约翰•厄普代克常被视为所有卓越的“第三代”小说家中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一个,也被成为“________________”。纽约派小说家

22.________________它植根本土,枝蔓开阔,在世界文坛上以其独特的风貌和鲜明的地区色彩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当代拉美各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故有“爆炸文学”之称。魔幻现实主义

23.____________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于1840年发表的十四行诗《应和》被瑞士学者罗贝尔—博努瓦•舍里克斯称为“象征派的宪章”,影响极为深远。波德莱尔

24.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诗集《____________》是象征主义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恶之花

25.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________________》,该座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被砍倒的月桂树

26.海明威于1926年出版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引用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话作题词:“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文坛逐渐形成的一个流派,有了正式名称:“迷茫的一代”。太阳照样升起

27.《________________》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将“迷茫的一代”小说的创作推向高潮。了不起的盖茨比

28.安德烈•布列东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理论家、诗人和小说家。超现实主义运动

29.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________、________、德•波伏娃。萨特、加缪

30.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它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百年孤独

31.《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一同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纲领。第二性,自己的房间

32.《____________》成功运用了“主观的现实主义”、“自传式”、“寓言式”等多种表现方法,堪称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精品。秀拉

33.在20世纪初,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侦探____________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福尔摩斯

34.阿加莎•克里斯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家。英国古典侦探小说。

35.战前兴起时期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赫伯特•威尔斯

36.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不仅以她那本反映南北战争的小说《______》一举成名,而且还为美国的“浪漫派”历史小说打开了新局面。飘

37.____________是英国文坛上创作历史最长的多产作家之一,也是一个与传统现实主义保持较多联系的现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

38.作家_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39.____________是美国当代享有盛誉的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

40.《________》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列宁称这部小说对许多参加革命的工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母亲

41.__________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戏剧创作和文学

理论对20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艾略特

42.《________》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品,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荒原

43.《变形记》以旅行推销员____________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荒诞经历,揭示了人的异化,在其中社会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扭曲人性的异己力量,在它的挤压下,谁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格里高尔

44.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历时8年完成。尤利西斯

45.多斯•帕索斯潜心创作他最重要的作品:《美国》三部曲,揭示了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被誉为是一部现代美国的“____________”。民族史诗

46.超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作家当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47.____________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尤金•尤内斯库

48.在理论上,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______________》,这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怀疑的时代

49.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作家。他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长小说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麦田里的守望者。

50.《河湾》的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确的写实,精炼的讽刺,精辟的分析,互文性

51.____________是《飘》中的主人公。该部作品的成功,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这个令人着迷的人物。郝思嘉

二、写出作品对应的作家

52.《来你和他们》____________伯尔 5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___________米兰•昆德拉 54.《等待戈多》____________贝克特

55.《看管人》____________品特 56.《V.》____________品钦

57.《宠儿》____________莫里森58.《洛丽塔》____________纳博科夫

59.《小径分岔的花园》____________博尔赫斯60.《法国中尉的女人》

____________福尔斯61.《河湾》____________奈保尔

62.《麦田里的守望者》____________塞林格63.《城堡》____________卡夫卡 64.《追忆似水年华》____________普鲁斯特 65.《太阳照样升起》____________海明威

66.《苍蝇》____________萨特 67.《秃头歌女》____________尤内斯库

68.《第二十二条军规》____________海勒69.《寒冬夜行人》____________卡尔维诺 70.《教父》____________普佐

三、名词解释

71.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72.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7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二十世纪教育网(五)
二十世纪著名大学教练

篮球

迪恩·史密斯 教练简介

迪恩•爱德华兹•史密斯(Dean Edwards Smith)生于1931.2.28,出身地是堪萨斯州恩波里亚市,是一名退休的美国大学篮球主教练。迪恩•史密斯被篮球名人堂(Basketball Hall of Fame)称为“传奇教练”,他最传奇的经历就是作为北卡罗莱纳大学焦油踵队(North Carolina Tar Heels)的主教练,在1961-1997这长达36年的执教生涯中共获得创当时记录的879场胜利,并且以77.6%的胜率在NCAA一级联赛排名第九。他率领北卡共摘得两届NCAA冠军,11次闯入NCAA四强。迪恩的球员中有96.6%都拿到了学位,他还首次招募非洲裔的篮球奖学金获得者--查理•斯科特(Charlie Scott)并为非洲裔的球员的公平待遇而努力。他在1997年从北卡辞职,之后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帮助慈善事业和政治活动。

迪恩史密斯

基本资料

其他译名:(无)

出生:1931年2月28日

出生地:堪萨斯州恩波里亚市

国籍:美国

就读中学:Topeka高中【二十世纪教育网】

就读大学:Kansas大学

球员生涯:1949~1953 Kansas

1952年获得NCAA总冠军,次年进入NCAA竞标赛决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执教Kansas的是传奇人物弗里斯特•艾伦,艾伦则师从篮球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毕业后在

1953~1954赛季作为助理教练的身份留在Kansas。后来他说,他所掌握的一切关于篮球的东西都是在Kansas学到的。

教练生涯:1953~1954 Kansas(助理教练)

1955~1958 Air force(助理教练)

1958~1961 North Carolina(助理教练)

1961~1997 North Carolina

1976 奥运男篮主教练

教练生涯

在Kansas担任一赛季的助理教练后,迪恩去了位于德国的美国空军 。接着又以主教练的身份进入美国空军学院的棒球和高尔夫球队。但是他的工作有所突破的地方还是在美国本土。1958年,时任北卡教练弗兰克·麦圭尔(Frank McGuire)向迪恩发出了助理教练一职的邀请。迪恩在麦圭尔的手下以助理教练一职指导球队直到1961年,之后已经30岁的迪恩担任了北卡的主教练长达 36年。

他执教的第一个成功阶段是60年代末,他的球队连续三年(1967-1968-1969)获得所在赛区的冠军并闯入NCAA竞标赛决赛最终四强,遗憾的是最终输给了约翰-伍登(John Wooden)率领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棕熊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要知道约翰-伍登在执教UCLA的27年中拿到了10个NCAA冠军,包括空前绝后的7连冠(1967-1973)。

第一个全国冠军【二十世纪教育网】

迪恩•史密斯的第一个全国冠军是在1982年获得的,当时北卡的队伍中包括迈克尔•乔丹、詹姆斯•沃西以及萨姆•帕金斯。在半决赛中北卡以68-63击败休斯顿,乔治城则以50-46战胜路易斯维尔。于是北卡和乔治城在决赛相遇,两只球队旗鼓相当。比赛还剩17秒的时候,北卡落后一分。乔丹投入关键一球将比分改写成63-62,最终赢得比赛。

第二个全国冠军

迪恩•史密斯在1993年获得第二个全国冠军。1993年的球队中的明星是Donald Williams,George Lynch和Eric Montross。

教练风格

迪恩•史密斯的执教风格会因为手上球员的特长而变化,不过通常他们都会强调快攻、半场防守以及传球来代领全队。通过极具侵略性的防守迫使对方出现失误从而得到球权以及轻松得分,他的球队投篮命中率自1970年直到他退休为止只有四年没有超过50%。

【二十世纪教育网】

迪恩还创造普及了以下的篮球技术:

“需要休息的手势”,起初是举起一个拳头来表明要下场休息。

当一名球员得到罚球机会的时候,其他的球员会聚集到罚球线附近鼓励他。 迪恩鼓励球员得分之后通过用手指来示意给自己传球的队友,以此感谢对方的无私精神。

在一场比赛中运用不同防守战术,并且要求控卫来命令球员执行战术。迪恩创造了许多防守战术,包括the point zone、the run-and-jump、double-teaming the screen-and-roll。

成就

在执教北卡的36年中得到879场胜利,在NCAA 一级联赛中排名第四。前三位分别是鲍勃·奈特(Bob Knight)迈克·沙舍夫斯基(Mike Krzyzewski)

吉姆·博黑姆(Jim Boeheim)。

77.6%的胜率排名第九。

共执教1133场大学比赛历史排名第四。

1970-1997连续27个赛季得到20-win 的赛季 生涯共获得30个20-win赛季 22个赛季至少获得25场胜利

两次全国冠军(1982, 1993)

11次进入四强赛(和迈克·沙舍夫斯基并列第二,约翰·伍登12次列于第一) 他的得意门生Michael Jordan迈克尔·乔丹、Larry Brown拉里布朗、James Worthy詹姆斯沃西、Sam Perkins萨姆帕金斯、Phil Ford菲尔·福特、Bob McAdoo鲍勃·麦卡杜、Billy Cunningham比利·坎宁安、Kenny Smith肯尼·史密斯、Walter Davis沃尔特戴维斯、Jerry Stackhouse斯塔克豪斯、Antawn Jamison安托万-贾米森、Rick Fox里克·福克斯、Vince Carter文斯·卡特、Rasheed Wallace拉希德·华莱士.。他指导的弟子中有25位得到NBA首轮秀。当乔丹在进入名人堂的时候说“没有迪恩·史密斯也就没有今天的迈克尔·乔丹”。

1976年带领美国男篮在蒙特利尔获得奥运会金牌。

1983年入选篮球名人堂。

乔-拉普奇克

乔-拉普奇克,全名约瑟夫-博霍米尔-拉普奇克(Joseph Bohomiel Lapchick),退役篮球运动员,教练员。1900年4月12日出生于纽约杨克斯(Yonkers, New York),1970年8月10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作为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原始凯尔特人队的超级球星,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中锋球员,如果非要说有球员可以在那个时代超越拉普奇克,那一定就是在拉普奇克职业生涯晚期效力于纽约的塔赞-库珀(Tarzan Cooper)。

1937年,拉普奇克退役,并执教圣约翰大学红色风暴队。1947年,拉普奇克转而执教NBA的纽约尼克斯队,三次进入NBA总决赛。1957年,拉普奇克回到圣约翰大学,重掌教鞭,直到1965年退役。

目录

 基本资料 早期生涯 球员生涯 教练生涯

乔-拉普奇克

场上位置:中锋

出生:1900年4月12日出生于纽约杨克斯

去世:1970年8月10日在纽约去世

注册身高:1.96米(6英尺5英寸)

注册体重:84公斤(185磅)

曾执教球队:

圣约翰大学红色风暴队(1936-1947;1956-1965)

纽约尼克斯队(1947-1956)

拉普奇克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移民到美国纽约杨克斯(Yonkers, New York)的捷克籍家庭。童年的拉普奇克就在火车道旁边捡煤块来帮助入不敷出的家庭。12岁时,拉普奇克开始和周围的孩子们一起打篮球,他的篮球服还是他的母亲亲手为他做的。就像当时的大多数青少年一样,八年级毕业之后,拉普奇克就离开了校园,给一家工厂的篮球队打球为生。15岁时,拉普奇克每晚参加当地的篮球比赛可赚5-10美元。而到19岁时,他为四支不同的球队打球,酬金也涨到了100美元一场。

当时身高达到1.95米的拉普奇克可是若干球队中的抢手货,他在比赛中保护篮板球的能力令人惊艳。"我帮一个老板打另一个老板的球队。"拉普奇克回忆道,"每场比赛我都要和那些老板讨价还价。要是有时间冲突了,我就选开价高的那支球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5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