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教学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德育课堂教学(一)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本文从课堂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出发,紧紧抓住课堂德育渗透这一重要渠道,阐述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德育是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每个学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1.教师认识不高

  一些专业课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高,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局限于教专业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与自己无关。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潜力极大。由于道德学习是德育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而不利用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无疑就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为此,我们有责任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努力寻找教学实践中的盲点,积极探求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从而把提高德育工作目标落到专业课教学的实处。

  2.教师之间的不平衡

  教师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程度,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5.缺乏德育渗透的保障机制

  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只是追求单纯的专业知识评价尺度。特别是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中,对专业和学术水平强调较多,并作为硬指标提出量化要求,而对育人工作的要求仅仅是原则性的,显得软弱无力,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要求,即使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基本不予考虑。

  二、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及重要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1.课堂德育渗透符合国家的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德育为首,它是一切教育的先导。《教育法还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得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其重要的实践主体无疑应是各级各类学校,学校必须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2.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学生在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渠道,认真维护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渠道地位,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德育实施中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并有法定时间保障它有效运行。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问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本的育人功能。  

5.有利于解决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再加上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这导致了思政政治教育人员的工作很难开展,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的一些德育规范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认可,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反对一些德育教育做法,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减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因此,课堂德育渗透不仅解决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而且配合了思政教育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教师应该是学生在各方面的引导者,“引导”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灌输”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洗脑”,是一种非道德的教育,如果德育采用非道德的教学方式,那就不是德育的本身意义;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单纯传授知识技能,那么他只能称之为“教员”,因为他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了颓废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那么他就不是在“教育教学”,而是在“教唆”,因为他在培养反社会的人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1.健全组织机构,为课堂德育渗透提供外界驱动和保障

  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如果只从课堂教学内部进行探讨,而没有学校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保障,也不可能激发教师去深入的实践。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学校管理的支撑,教师也就缺乏一种外界的驱动。课堂德育渗透的管理保障不仅仅要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上有所体现,还应该在提升专业教师素养及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上下功夫。要跟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把专业科研与德育科研结合起来。

  2.德育渗透要讲方法、讲场合,有机的与专业教育融合

  在专业课教材中、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完成德育教育。

  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但坚决反对抄袭;在实验和实训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实践程序,切实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每步操作,使学生懂得每一项技术都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并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充分尊重实践事实,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如实填写实训报告;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德育渗透等。

  3.教师要言传身教相结合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由于青年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尊敬和崇拜,往往把教师视为自己的楷模,加以模仿和学习,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作用,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别是身教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的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巩固的专业思想;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板书等教学能力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总结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在重视“两课”等德育教学环节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他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品德、文明素养、心理健康、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忽视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赢。

德育课堂教学(二)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浅谈如下。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有效的落实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当中,只凭简单的、形式的搞几次活动。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丰富多采的活动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阵地,相反,它更需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启发、熏陶,要落脚在每一堂课,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序列,走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曾经也是象美国一样的强国,现在我们又迎头赶上了世界强国、大国,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 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其长期性和层次性,而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贵在日积月累,不会提过急过高的要求和强加于学生的说教,而侧重于潜移默化的熏陶。[论文格式]

  第五,在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爱好、恒心和毅力,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理想、信念又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扬起风帆。而知识的积累又为塑造更完美的品质提供了条件。这样,教书与育人便更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说,课堂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

  这不仅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弄清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采取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分析讨论等基本活动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论文格式]

  三、把握思想教育契机,强化育人效果

  爱因斯坦说:“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课堂教学同样不能强加于人。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激发学生情感,并把他们转化为道德感,内化为道德品质。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就会使学生一方面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而且会懂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以后会更加珍惜,发奋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便于传授知识,又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肩负着国家兴亡与民族荣辱的重任, 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课堂为主阵地,在科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无声胜似有声”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其长期性的特点,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的发展规律。

德育课堂教学(三)
如何将德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将德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作者:尹丽君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注重德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育目标 教学思路 教学效果

笔者曾经去听了一个有关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讲座,有人这样问:当今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生教成狼,还是教成羊。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非常疑惑,既然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我们培养的当然是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目标和宗旨永远不变,立志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理清教学思路,确立德育目标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们不单是学习基础不牢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存在自卑心理,如何帮助和引导这些学生成了现在中职教育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也给我们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并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德育课堂教学】

二、以德育教育为手段,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想而知一个人的德行是多么重要。那作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呢?

(一)在“教知识、教技能”中“教做人”的教学思路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做人”永远比“学知识、学技能”更重要,只有学会“做人”了,才能更好地去“做事”。专业课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而非学生“管理者”,然而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易与“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相较而言,他们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非管理者”的专业课教师,愿意听他们的话。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教学生做人入手,顺理成章地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心服口服,学起技能来主动积极,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了。如教学《出纳岗位实务》中“点钞”这一课题时,学生很有兴趣,而且在点钞时又可以摸到“钱”,他们就更兴奋,于是我引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出纳人,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按章办事,应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自然而然地将学

德育课堂教学(四)
浅谈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

姓名 冯 彩 霞

单位 濮阳县柳屯镇中心校

电话 13939380614

【德育课堂教学】

浅谈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古人回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品德的双重任务,教师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传道和授业的结合,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下边就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谈几点认识。

一、 课堂德育教学渗透要营造气氛,创造教学的高潮

课堂教学要传授学生知识,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德育,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正确的授业解惑,才能实现传道的目的,要这样做,必须要备好课,依纲扣本,深挖教材知识和思想的内涵,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恰当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授课讲课的技巧、技能,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用课堂上的浓厚学习气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理解力最强的高潮时刻,完成和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师要营造和创造教学高潮,就必须剪接好授课时间,像行军打仗一样谋略授课的内容,运用授课技巧和辅助手段,精心设计教学高潮,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当节课的知识要点,做好德育教学渗透,做到教书育人,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并举。

二、 课堂德育教学渗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作用,做到主导和主体二者的统一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品德的目的,就 必须使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掌握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教态、仪表、知识和人格力量及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展示自己严谨的教学作风,严密的思维推导过程和纯熟的授课技巧及掌握知识对表达知识的得体的授课语言来影响和暗示学生,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敢于多思多问,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始终,敢于克服“满堂灌”和“老师尊严”的旧模式,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疑难让学生去讨论,规律让学生去找,方法步骤让学生总结,师生共同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画龙点睛地指出课堂知识的内涵意义,使德育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 课堂德育教学渗透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开发,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智力开发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一个长期培训和发展的目标。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养成自己的严肃态度和锐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这需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求知欲是实现不了的。而且要认清一个道理,德育渗透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千万要消除德育渗透再搞“左”的一套,培养“虚假”方面典型在现实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学生也不会接受。所以我们

在课堂上务必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旺盛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实现德育渗透,做到传道授业相结合。

实践已证明,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知识讲得透彻,道理也挖掘深刻,德育渗透有的放矢,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培养,教书育人得到完成统一。

德育课堂教学(五)
浅析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德育课堂教学】

浅析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德育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德育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以适应建设新型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启发式原则,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准备关注学生的需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考试考核办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德育 方法 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4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学校德育教育是整个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德育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以适应建设新型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启发式原则,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准备关注学生的需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考试考核办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学校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学”,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是可有可无:他们认为来职业学校是学专业技能的,学不学政治知识,知不知政治理论都无所谓;片面认为学习技能是第一位的,忽视做人品质的提升。同时传统德育课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没有关注,很少触及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参与度差,厌学情绪严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对德育课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与时俱进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职业教育“出口”的企业需要大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据调查各类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内在品

德比较失望。现在企业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是技能状态。为此德育课教师要及时了解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深刻领会就业政策实质,把握时代脉搏,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德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知道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德育课实施创新教育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准备关注学生的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1.前置作业让学生“有话可说”、激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值。

生本教育理念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前置作业的布置。前置作业的布置要关注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前置作业不感兴趣,不认真准备,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无法很好的展示自己,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不得不回归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前置作业的布置,要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有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话可说”。例如,教学《哲学与人生》“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章节时,留给学生的前置作业是:每位同学针对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这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开展“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辩论赛。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争辩中自觉体会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顺境、逆境。

2、重视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来,在这种氛围里面,教师就可以为上好一堂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置一堂课的起点,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且,在设置新课导入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课程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来设置,采用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觉悟。注重起点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三是导入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或直接导入,如破题释义;或间接导入,如引用名言诗句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漫画导入、游戏导入等。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导入,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三、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必

须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德育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通过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讨论法

讨论法是依靠集体智慧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一种创新学习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不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追求数量,尽可能多的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映,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笔者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这一特征,选择了“三鹿奶粉”的案例,让学生先看视频,再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三鹿奶粉为什么会倒闭?如果对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不加以控制会出现什么后果?从这个案例里你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什么特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碰撞中启迪思路,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提升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效果。笔者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内省:让品格日臻完美”通过案例:某公司每天晚上下班后要求员工思考四个问题引出探究问题:①什么是内省?②内省对于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作用?③如何有效运用内省的方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探究,纷纷抢答,最后笔者点拨释疑,归类总结。提高了学生对内省知识的理解,明确内省的重要性。学生更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内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内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了自律性。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让学生参与者、观察者主体地位角色和教师主导作用角色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主题为“在职场”小品,学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通过在职场上正、反面例子的演绎,诠释他们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理解。整个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参与热情,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在参与编排节目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

4、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影响行为、领会、落实所学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训练学生学习方法能力,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宪法”的知识点,书中有一插图:根深叶茂。笔者先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一棵大树,树干特别粗(宪法),枝叶特别茂盛(各种法),有老人和未成年人,老人在给未成年人讲解。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分析,得出:树干被喻为宪法,枝叶被喻为基本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没有树干的粗壮就没有枝叶的茂盛,没有根深哪来的叶茂,由此形象地说明了根深才能叶茂,从而说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同其他基本法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一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都要以宪法为根据,为其指导思想否则违宪无效。通过行为导向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的重要知识,避免了空洞的纯理论的说教,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挖掘潜力,大大地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研的习惯;应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四、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

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淡化分数,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最终给予综合评定。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的实际效果;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又发挥了同学相互之间互帮互学的积极性;既考查了学生的主观认识,又考查了学生的一惯表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作为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与时俱进地充实教育教学最新理论。善于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行为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德育课“活”、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在乐学、好学、善学中,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成为能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①浅析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国论文联盟 作者:陈小萍

②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学术月刊》2008.7 作者:钱可铭,

德育课堂教学(六)
如何增强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增强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张孙洁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3期

【摘要】就当前情况看,中职的德育课无论是在推行程度还是在教学效果方面看,都不甚理想。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指出中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照本宣科,按照教案一唱到底,课题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接受兴趣的生动案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对德育课进行课题教学优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方法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7-02

德育课对学校来讲,是德育工作基本途径也是主要渠道,同时还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之重要手段与内容。不过,就当前情况看,德育教学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照本宣科,按照教案一唱到底,课题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接受兴趣的生动案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另一方面,课题误区,学生就会做出看小说、打瞌睡、发信息等与课堂毫无关系的事情。于是,德育教学就变得叫好不叫座。不过,作为德育教学的主体,德育教师具有无可推诿的职责。那么,增强中职院校在德育教学中的实效性,文章认为,参与德育教学的教师唯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课堂内容,方可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道德榜样

教师是项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伟大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修养及其个人形象对学生在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等方面均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提倡言传身教且身教大过言传,前者是种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可以带给学生在品德方面的无形影响,让学生不自觉获得道德感染,超更好地人格方向发展。

俗语有言,相由心生。教师往往通过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间就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显露出来,所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尤其需要做到严于律己,切记谨慎言行,将每件事情都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举例,笔者日常养成从不将物品乱放乱扔的习惯,平时遇到地上有垃圾,会自觉将其捡起投入垃圾箱。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会尊重、关爱与理解学生。这可以作为师长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原则。笔者在授课前,都会先将心态调整好,保持笑容灿烂来面对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这样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还注重聆听学生们的心事,通常面对各类学生,都会坚持表扬、鼓励的正面沟通教育,而从不擅用教师威严来打压、挖苦学生。笔者认

德育课堂教学(七)
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 则,积极开展工作。我校多年来坚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几年我们积极引导和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我校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使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了一种保证。可喜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做的自觉而有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

宗旨的重要途径。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教材中德育资源的丰富性、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经常性、教学过程潜移默化的有效性是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最主要的优势和特点。【德育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具有德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六七门学科,平均每天上四五门课,如果能自觉做到教学渗透德育,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做到经常。

3、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有效性的特点——教学渗透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

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不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而增强自觉性是做好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要前提。

在重视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怎样处理好德育教育渗透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课题,我校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学生的兴趣、意志、心理、习惯等因素,对其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能极大地推动学生教育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当学生花费较少的精力投入,真正获得了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力。

有助于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抱负,提高自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来说,没有哪样东西会像学习失败那样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理想抱负、自信心和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一种非智力因素,高效的课堂往往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能坚定学生的

理想抱负,建立自信心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优化、高效”的口号,“优化”,就是指教学的全程要优化,当然也包括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一内容,“高效”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感到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主要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做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相机引导、点播,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做到师德引领。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等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小学数学、各专业学科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防范安全隐患的教育;音

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高效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5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