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这怎么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呢?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做教育的人没人不知道杜威。提到杜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理论,杜威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被世界认可的。杜威一生勤于笔耕,写下很多优秀的著作,其中《民族主义教育》一书就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齐名的教育著作。除此以外,杜威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作还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一篇关于教育的理论见解。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本书较为系统的表达了杜威对教育的看法,同时以理论结合现实的角度解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的发展性。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

  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后,越发的敬佩杜威了,在短短的五个部分中,包含的教育逻辑,教育现象,以及为我们解答的教育迷惑令人叹为观止。我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发:

  一、教育的存在性

  杜威说道“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①。这句话巧妙的解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对它的理解是教育是人与社会连接的枢纽。从人的新生开始,他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符合社会生存之道,为了生存,除去本能的东西以外,其他的一切的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与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相辅相成,人是社会的构建基石,没有人的社会不可能存在,同时因为人构建了社会,人就成为了社会人,人就需要在社会中习得生存发展之道,教育在这个过程之中或许没有以一个定义性的名词提出,但是其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教育大多数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知识技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沉淀,但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大多散乱,没有系统的指向性,从而在运用过程中就缺乏了某些可控性。

  “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所在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②。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的教育过程,而这个教育过程针对的群体是儿童。这样的教育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不仅更加系统、有针对性,同时有利于被社会认可,获得赋予社会意义的“能力”。

  二、教育的发展性

  按照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把儿童按照可能的社会需求教育,达到适应社会、传承文化的需求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其做出深入详尽的分析,否者教育就可能变成独断的,这样的教育针对少数人来说或许可以做到,但是太缺乏可行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在发展中进行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被教育者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都将影响到教育的结果。教育杜绝独断性,时刻的波动变化都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结局。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提醒我们在教育时要同时注意到社会与心理的平衡,在密切注意社会变化下,结合被教育者的心里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达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近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提出新教育改革,这些新的教育模式是一个改变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契机。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随之而改变,这也印证了教育的发展性。

  三、学校教育社会化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校做为教育机构,主要由学校来承担教育,学校的形成确实有益于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扩大教育的广度,“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运用自己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③现有的学校教育把学校做为传授某种知识,学习某种课业或者养成某种习惯的场所,这便与“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符。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的把学校做为一种生活。教育原本是人与社会的连接枢纽,那么在接授教育的过程便是于社会链接的过程。最初的教育源于家庭,家庭中进行的教育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教育,也是与社会的最初链接。学校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学校教育扩大了与社会链接的宽度、广度、深度,使原本简单的家庭生活变得复杂化、真实化,但却比真正的社会生活更简单,更狭隘。即使是这样,学校生活于教育儿童社会化也是一种有力途径,这是一个链接过程。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忽略了学校应当做为社会的缩影存在,从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时就脱离了轨道。学校教育目前要求传导的知识、技能等的价值体现被定义在遥远的将来,而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这样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并不适合需要在发展中求得社会价值的儿童。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唯有大学教育稍微接近“社会化学校”, 参照大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的成长变化不是一般的学校教育可以比拟的,但是目前存在的大学教育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社会化学校”的建成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调了它们是平行排列的,也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在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作为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是简化的,属于雏形阶段的,这样就能培育出更快适应社会的人才。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但是却是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校,教室是老师在讲台教学,学生听讲的地方,而且老师的权利最大,是不可挑战的,导致了学生怕老师,学习有压力,是个人人都惧怕的地方,因此学生都希望放学后马上回家,不希望呆在教室,特别是传统的私塾。杜威的这种“学校”的提出无疑是让儿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这是当时无人敢提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这却是空前的飞跃,为现代的美国教育甚至全世界打下了牢固的教育基石。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应该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这不正是现在很时兴的什么开发智力教育等等之类的雏形吗?过去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杜威这一思想不是对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恩赐吗?这也为这些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基础,再也不用逼着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了,甚至是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他认为教材应该有的意义。

  既然有了基本的教育、学校、教材,那么就可以上升到了方法的探究,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他针对了儿童的能力先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首先应该是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儿童本身来说,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只能是直接的表达所见的事物,但是还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该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的新知识的动力来源的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这一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学习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很难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成功,所谓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了吧,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坚持学校也就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这里指的是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说学校是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完完全全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但是并非是无中生有的,他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这对我们现在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当时也一度因起过轰动,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难道没有受他的影响吗?他的思想难道不是对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飞跃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不正是他在摸索中的成品吗?他应该是获得我们的肯定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90007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