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古诗词

| 校园 |

【www.guakaob.com--校园】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一
《古诗在生活中的应用》

古诗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我会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唐代李绅的诗句会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有些人对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家人的怀念。

6、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7、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似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麻,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9、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同学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10、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11、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12、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4、教育人积极向上,好上加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人节约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中经常出现当事者迷的情况,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二
《古诗中的古生活》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三
《生活中的古诗文》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四
《古诗词》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如是。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

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五
《弘扬古诗词文化 丰富学生的生活》

弘扬古诗词文化 丰富学生的生活

南关区明珠小学 佟春阳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下来的古诗词句可谓字字玉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教材,对于学生认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达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古诗词文化呢?

一, 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正所谓乐在其中。所以,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古诗文之美,让他们情绪为之兴奋。所以,在古诗词积累中我们可以利用赏析法、评析法,自查自悟法,来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古诗词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背诵法。归类背诵法、摘记背诵法、综合背诵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来增强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我们最好在手抄报交流、读书交流,古诗词诵读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二、日积月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古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事,积累是人生的一个永恒话题。教学中,我将积累古诗活动在班集体中制订出计划,形成一定的督查制度,奖励制度。孩子们的积累就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积极性。我坚持每天早自习诵读1首古诗词的

原则,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诵读最近积累古诗词、每天中午考查学生的积累情况,能顺利过关的同学奖励一个学习星,还经常鼓励孩子们制手抄报,内容以生疏的古诗词为主。一年以来我们班的孩子们就积累了200多首古诗词。所以,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断,一天一首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了。

三、经典诵读

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高、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教学中我经常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小组读、男女对读、表演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训练,以便使学生读起诗词有流畅之感,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学校子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每学期都进行古诗词经典诵读大赛,孩子们或配乐诵读,或和琴吟唱,感受着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四、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引用,古诗词的学习也不例外。要想古诗词得以继承和弘扬,必须把重点放在生活、学习中的引用。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古诗词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心的人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竟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我还引导孩子们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

境为基础,诱发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好古诗词,不仅使孩子们的作文有了创新,而且形成了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真可谓“一举两得”!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将成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同时,这些优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孩子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佟春阳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六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第十名:《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九名:《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八名:《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七名:《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六名:《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五名:《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名:《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三名:《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第二名:《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一名:《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七
《描述童年生活的古诗》

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3、池上

诗词原文:

小娃①撑②小艇③,

偷采白莲④回。

不解⑤藏踪迹,

浮萍⑥一道⑦开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情境图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

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

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八
《生活中的诗歌》

生活中的诗歌

(组诗)

这是“诗写自传”的尝试。如果不行,请求版主把它给删了。谢谢!

(序)

我有两串钥匙

一串开门 别在我腰上

一串收藏诗 放在我心里

别在腰上的让我有家

放在心里的使我有快乐

出生

据说生我下来时不会哭

好心的阿姨把我倒提起来

打几下屁股后才有我的声音

以后我爱绿色 尤其爱山水

爱在山坡上种下一些花草

小蜜蜂在上面酿蜜

我提着篮子满山跑

将我爱的东西放到篮子里

然后用草盖上

现在才想起 我生活在诗歌里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九
《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先请同学们品尝一碟风味小吃。某君用古诗如是描写校园生活百态:考试前的操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第一场语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第二场外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第三场数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考试作弊——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弊条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算看小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弊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考试传来铃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回家路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宣布考试结果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要开家长会——问君能有几多仇。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留。家长会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家长会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哈哈……怎么样?酸甜可口又回味无穷吧!古诗词的至高意境,让人思绪万千;古诗词的至美韵律,让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至雅言语,让人神采飞扬。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不仅可以交融情景,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启发他人灵感,引起共鸣。共鸣就是基于“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你一语道破天机,自然精彩纷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一是触景生情,应景而生。当你乘坐缆车穿越于张家界的上空,满眼的苍翠欲滴,满眼的幽静旷达,偶尔的一两声鸟鸣蝉噪,你肯定有别样的感受,可是你没有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缆车继续前行,良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一定会破胸而出。引用古诗,一方面用心准确感受当下的景物、环境、氛围等,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引用诗句的内涵和意境,必须做到生活情景与诗词意境相吻合。比如同样是花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是一种凄苦;“俯看花开花落”是一种恬淡;“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一种繁荣。创设情景,引用古诗,在中考中也屡见不鲜,如《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有这样一个题目: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 ”说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标准答案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二是灵活处理,直引活用引用古诗,有两种方式,一

是直接引用,在特定的情景中直接引用,就此不必赘言。二是活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发挥一下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所谓的“偷”就是在原句中替换一两个字。因为有许多情况,直接引用不能更准确地更完美地表达,如果自己再创造,稍微偷换一两个字,不仅达到引用的效果,而且妙趣横生。如送别同学参加冬令营,现在都不是骑马出行,我们不妨偷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车轮印。”又如考前忧虑万千,难以入眠,可以活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为“夜阑卧听风吹雨,公式定理入梦。”三是雅俗共赏,开合有度。“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日常生活就是与人的交往,“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不分对象一味引用或者滔滔不绝赛诗会一样也令人生厌,难逃卖弄之嫌,往往适得其反。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而且注意分类积累。只有熟读成诵、理解要义,才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日常生活就是与人的交往,“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不分对象一味引用或者滔滔不绝赛诗会一样也令人生厌,难逃卖弄之嫌,往往适得其反。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妙引古诗词,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而且注意分类积累。只有熟读成诵、理解要义,才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

生活中的古诗词篇十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 《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 《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这些环节都紧扣《课标》中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浣溪沙》的理解老师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突出学生的课堂地位。在学生知道词的大意时,学生又进行深读再次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与知识魅力。课堂上把词意放轻了把体会诗人的情怀放重了,注重了“品”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诗词不只是诗词也可以走近我们的学习生活。

下面针对古诗词教学,我从诗词诵读和想象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我们教诗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品悟,体验,运用,传承。《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等能力,(我想学生平实的读背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古文化语言积累。)同时语文科长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优秀文化莫过于我们教材上的古诗词了。

关于古诗词教学,《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

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

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

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目标是诵读

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60篇(段)。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学习我了解到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想象,情感体验,淡化了诗意的讲解。在课堂上我是朝这个方向做的:

1 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中都突出了诵读的重要性。那么学习古诗词诵读就是方向。在课堂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读为本。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文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如果不重视读岂不辜负这诗的形式之美吗?

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就是引领学生读诗,讲意,默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等环节。关于学生的能力,学习方法可能被忽略了,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太明显。所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要淡化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多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诵读。可以有老师的范读,学生自主朗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诗的语言,再送诵读感受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读中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只有师生师生共同煮书也就解决了难读,难懂这一问题了。

2 以想象为本

千百年的古诗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课标》中反复出现展开想象,可见想要入境我们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引领。去领会诗人的言外之意就比如《浣溪沙》中的苏轼,想象他在逆境中的心态领会他的魅力。联想和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泊船瓜洲》时,当王安石停船在瓜州遥望故乡南京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想象当时伱与诗人同行你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在读《伯牙绝弦》时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等待钟子期的心境是何等的心情?在品读古诗时,带着学生入境,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常对学生说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这为古诗词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就《秋思》一诗张籍以书信为载体,写完后信封封了又拆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达那千情万绪的思乡之情只要我们进行时时地想象:如果你是张籍,独自一人在洛阳城,遇到遇到秋风乍起心里会有什么感受?(由秋——冷——孤独——思乡)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方式,那么学生续编故事的情节就会跃然纸上。可谓是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学生思想上的“穿越”也是轻松的。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材的编排上更突出人文精神,每篇古诗文几乎都有插图,我们老师也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去二三里》(风景画)《泊船瓜洲》(思想图)《清平乐.村居》(田园画)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诗中的意境。如《山行》所描绘的以枫林为主景,让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9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