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对比评课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一:春雨的色彩评课稿

《春雨的色彩》评课稿

一年级:杨春

今天,有幸听了刘培培老师《春雨的色彩》一课,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刘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一点儿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老师讲得也是诗情画意。

优势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一个《小雨沙沙》的视频,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优势二:自主合作 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认识生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优势三:朗读感悟 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抛出主研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以后,学生充分自学、讨论,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师导学上,能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戴上头饰,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优势四:拓展思维 启发想象

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玉兰花和迎春花这两种春天最常见的花为例,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仿写,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待研究一: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思维要继续开拓,可以结合学生的前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寻找春天,看看春天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就会畅所欲言,不会觉得陌生。

待研究二: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比较深奥,但是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去引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老师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二:《春雨的色彩》评课稿

《春雨的色彩》评课稿

--马凯琼

今天有幸观摩了郑超君老师的一堂录像课--《春雨的色彩》。虽然是堂家常课,但郑老师的讲课还是有许多亮点。当然了,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我来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春雨的色彩》是一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整节课的出色之处有几点:

一、 识字教学扎实。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由易到难的过渡。难度逐渐增加,并利用多种方式的识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二、 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篇文章语言美,富有情趣,郑老师在教学时以各种方式让学生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在读时郑老师强调通过声音、表情、动作表现三种小鸟当时争论的情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三、 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因此,郑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学着书中的句式:不对,不对,春雨是——,你们瞧,春雨洒在——————,——————是————————。师生配合,其意融融。学生都是小诗人,讲出了诗一般的语言。另外在理解“争论”这个词义时,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后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巩固,效果明显。

事实证明,学生是了不起的,关键是我们老师首先要聪明起来。老师聪明,学生就会更聪明,令人刮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即读文会意,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学习表达,运用语言,即读书得文,如此文意兼得,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语文教学之根本目标。这种教学,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阅读教学如果有模式的话,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里的“写写”包括“说说”,即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盯住“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根本目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益。

四、教师本身的感染力

我觉的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郑老师很具有感染力,能完全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教师的课堂语言朴实无华,但亲切感人,具有鼓舞性。语言、动作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下面来谈谈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处是,郑老师在让学生美读“春雨像线一样”的句子时,直接要求学生轻轻读,而没有作引导。教师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与新课标的

观念不符合。

第二处是,课文中提到燕子认为春雨是绿色的,郑老师让学生融入角色去读,显得很亲切。可惜的是,学生没有角色意识,依旧使用第三人称来表达,效果不理想。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三:评课记录及分析

评课记录及分析

11级地理信息系统 颜萍 20110514795

评课记录一:

听课对象:历史学院 陈前进 老师

听课内容:做学习讲座 得课件者得课堂——PPT构图的基本原则

听课时间:第十三周 周三第9、10节课,共计2课时

地点:沙坪坝校区1216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环节

复习上周PPT在课堂中的直观演示的主要内容,简单的回顾了常见PPT的类型、制作PPT的误区及PPT在课堂中直观演示的好处。紧接着他在课堂上分享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的经历,展示了几组优秀的获奖PPT,分析这些PPT所共有的特点,总结出优秀PPT的基本构图原则大致为简洁、切题、协调、统一和完整。

二、授课环节

1. PPT构图的基本原则一:长话短说,原色清晰。首先,阐述长话短说的含义就是PPT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繁琐,留给学生更多思索的空间。第二,解释原色清晰的含义就是PPT背景的选用要得体、大方,通常情况下罗兰贝格风格是PPT背景选用中最佳的风格。第三,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提倡留白是金,就是避免把PPT的每一页想办法填满,最忌讳用放大字体来填满PPT的页面。第四,五颜六色不如色彩单一,即在制作PPT时最好把握三色原则,避免色彩过多、过杂。第五,PPT主体内容的字体应选用标准字(宋体和黑体),字号的选择是必须保证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能够看到,通常选20号字为最佳。

2. PPT构图的基本原则二:形式追随功能,紧扣主题。首先,他给我们放映了几张形式乱套没有紧扣主题的PPT,紧接着依次分析每张PPT所存在的问题,比如

说:讲抗日战争不能选用色彩过于鲜明的背景,讲科技进步不能选用过于沉重的背景。在内容的取舍方面,提取最精炼的内容,然后打在PPT上。切勿复杂繁琐,内容与主题没有任何关系。

3. PPT构图的基本原则三:图文搭配的合理性。首先讲述内容要集中,即相关元素要靠近。避免页面拥挤,要形成留白是金的美观。第二,讲了相关元素摆放要整齐,不要过分杂乱。第三,要均衡稳定,构图元素混排时要平衡、稳定,不要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图文混排时,常见的摆放类型为上下型和左右型,切记图文均分,坚持“三分法”(黄金分割)的美观。摆放图片时,不要把图片摆在页面中央。第四,巧用线条,线条的使用可以打破页面的僵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六,色彩搭配的合理性,黑白色为PPT制作的万能色,黑白色的使用能体现页面的干净整洁。最后提醒我们一句,以上三点是PPT构图的最基本原则。只要我们把握这三点,制作出的PPT绝对比不懂构图原则的人的要好看。

4. PPT构图的基本原则四:构图元素要统一。这里讲的统一主要指色彩、动画和背景的统一。文字色彩和背景色彩要形成对比色,不能用相近色影响放映。整个PPT的所有放映动画要一致,不要每页使用一种动画。如果整个PPT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那么一个背景最好使用所有页面。

5. PPT构图的基本原则五:要有目录导航(要有开始)。讲述了目前最流行的目录导航风格有标准型、图标型、框架型和网页型。然后讲了这些类型的使用的范围,要因地适宜,制作出最好看的PPT。

三、作业布置

由于我所听的这堂课是一个讲座,老师并没有留任何课后作业。

四、评价和学习心得

1. 首先,他回顾上周PPT在课堂中直观演示的相关内容,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个缓冲的机会,把学生从那种还没上课的涣散思维中拉回来,进入上课模式;然后提问我们,平时在制作PPT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最后制作出来的PPT是否很美观。我觉得课前提问是一个很好的环节,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唤醒那些上课还没

有进入状态的学生(不注意听讲或睡觉的学生);最后他分享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的PPT,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做好PPT不仅仅是上课或作报告时用,好的PPT可以参加许多竞赛并且可以获奖,甚至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对制作PPT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课内容精炼简洁,条理清晰。充分迎合了高中以上所以有PPT的爱好者以及大学生中PPT学习者的口味。讲课过程中举例丰富,讲解非常透彻,很容易理解每个构图原则的深层内涵。在讲课过程中时时提醒我们哪些是PPT构图的最基本原则,让我们重点把握。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合去给初中或高中生上课。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不是特别迅速,他们希望老师能给他们多讲几个相关的实例,并且提醒一下哪些是考试必考的内容,便于记忆和理解。

3. 课件制作十分精美,很符合PPT的基本构图原则。如果我们给中学生上课,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会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便于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但是“花瓶型”的PPT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慎重,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 教态很好,仪表庄重,大方得体,面带微笑,讲课很有亲和力。讲课过程中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我觉得要准备去当一个中学老师,这一点是必须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拥有良好的教态可以使学生更加的喜欢这个老师。音声洪亮,讲话抑扬顿挫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分散注意力。

5. 讲课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合理。他在讲PPT构图原则的五个重要点时,详略得当,分配时间非常合理,在讲比较难理解的构图原则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该原则怎么用,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明白了如何应用。我觉得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能合理把握上课时间,详略得当的把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作为准备去当老师的同学,应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练习。

6. 课后没有布置任何的家庭作业。对于做讲座的老师来说不留作业基本不会影响他讲课的效果。但是作为中学教师,留课后作业是一个重要的讲课环节,留适量合理的课后作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在课下复习的积极性。中学老师长期坚持不留

课后作业,学生会对这门课渐渐地失去兴趣,慢慢的对这个老师也失去重视。

7. 美中不足的是他没有写板书。我觉得他所讲的内容是给大学生作讲座,不写板书基本不会影响讲课的效果。板书是中学生领会课堂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中学老师应该具备写良好板书的能力,粉笔字的好看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个班级写字是否好看。

评课记录二:

听课对象:地理与旅游学院 翁才银 老师

听课内容:川渝地理 川渝地区历史建制沿革、行政区划、人口

听课时间:第三周 周五第1、2节课,共计2课时

地点:沙坪坝校区1606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环节

在讲正式内容之前,老师先给我们看了一些关于川渝地区的图片,大致有川渝地区最高的山、最美的水、聚居的民族、该区的特产以及这里聚落的类型。从这些图片中引入许多的问题,然后逐渐进入正是上课的内容为川渝地区历史建制沿革、人口和民族。

二、授课环节

1. 川渝地区历史建制沿革。老师从华夏文明开始进行讲解,从最古老的夏商时期到最现代的重庆直辖再到川渝地区现在的发达。在这过程中,老师详细讲了重庆三次直辖的时间和过程,并且找同学起来回答重庆为什么要直辖。

2. 川渝地区的人口。首先讲了川渝地区从西汉到现在的人口变化的详细过程;然后讲了现在如此多人口聚居的环境;最后讲了这些人口在川渝地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点。

3. 川渝地区的民族。首先讲了少数民族分布的概况特点,这里几乎拥有我国所有

的民族;然后讲了民族的分布;最后讲了个别民族的民族习俗。

三、作业布置

让我们每个同学任选一个民族,制作课件,准备在下次课进行八分钟左右的讲课。

四、评课与学习心得

1. 有课堂导入,导入的方式比较轻松,选取的是我们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些图片。

2. 讲课时教态很好,声音洪亮,面带微笑,具有亲和力,课堂上跟学生的互动非常多,激发我们听课的兴趣。

3.教学方法比较好。我觉得这点是跟其他老师不同的,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老师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讲课时不仅仅只专注于自己讲或给认真听课的学生讲,他时刻会用一些比较幽默的笑话提醒不认真听课的同学。然后在讲解知识点时,他不像 大多数的老师一样读一下或仅仅停留在表面,他引导我们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时刻提倡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人云亦云。

4. 思维拓展能力强,传授课外知识较多。老师本身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讲每个知识点时,他都会实时的合理的延伸一些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

5. 注重学生的反应。他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和我们有眼神的交流,非常注重我们的反应,当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时,他会重新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我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他会很有耐心的一一解答。课下还会和学生进行有关问题的探讨。

6. 讲课最后还留了课后作业,留给我们独立实践的环节。

7. 讲课过程中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希望以后有所改进。

8. 课堂轻松,有事课堂秩序并不是很井然,课堂纪律较差。

听课学习心得总结

作为一个准备去当老师的人,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以后做老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上课之前最好有课堂导入,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四:《特别的作业》评课

《特别的作业》听后感

外国语 程娟娟

《特别的作业》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这篇课文讲的是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找春天。结果,大多数的孩子拿回柳枝、小花,而小丽拿回的是一幅画有玉兰花的画,她的做法是最人性化、最科学、也是最特别的作业。吴老师用生动的语言、精美的课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朗读,懂得了许多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真正构建了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精美的课件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课件、优美的音乐,更能激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全神贯注,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本节课的前奏,吴老师播放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当音乐一响起,孩子们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好的同时,还让学生用“我最喜欢春天的 ( ),因为( )的句式来说话,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

古人说:“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多读才能促进吸收,才能内化语言,才能培养语感。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帮助学生通过抓

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如果再多些老师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可能会读得更好。

三、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语言,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应当多关注语言的积累。吴老师在学习句子:“今天,小朋友们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时,让学生练习说话并出示填空练习来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以及“特别”一词,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了“特别”是指小丽的作业很特别和这种做法很特别。不过,在这里我认为,如果老师再让学生用“特别”说一句话,更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四、适时的拓展

新课程提倡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怎样来教,还要靠老师的把握,会读课文,会写课文中的几个生字,当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会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那才是最成功的课堂。本课中,当孩子通过读课文,教师的分析、对比,知道了小丽的作业最特别,也是最好的之后,吴老师适时进行了拓展:如果老师也给你们布置这样的作业,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孩子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用照相机照下来,有的说画下来,有的说用橡皮泥捏出来,有的说唱出来等等。多么有创意的回答啊!这样的拓展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也给孩子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也增添了课堂的气氛,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接下来,就本节课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谈一谈我的浅薄之见,意欲抛砖引玉。

1、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间房子,那么标题即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窥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是我,我会首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看到课题,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问:“这个特别的作业是什么?”“为什么叫特别的作业?”“这个特别的作业是谁写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本次的三定备课主题是“实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来学习语文,由此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航道。“用问题引路”则是教学的航标,也是推动课文朗读的抓手与凭借,要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质疑导入是为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2、吴老师在设计“学生伴着音乐欣赏春天的,美景”这一环节时,我认为这样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可以唱一唱春天的歌、背一背春天的诗,然后再播放老师拍摄的春天的美景。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应更多的关注细节如学生的发言,评价语可以再丰富些。吴

老师在出示练习填空时,一生说到(细细的)柳枝,老师并没有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又找了一名学生回答。“(细细的)柳枝”是课文中的词组,我觉得老师应该肯定他真会读书,做到了学以致用,然后再问其他的同学“除了(细细的)柳枝,还有什么样的柳枝?

4、阅读教学需要走入文本,再走出文本,然后再走进文本。让学生的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融合并加以拓宽。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老师在拓展部分还可以再追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爱护环境?我们该怎样爱护环境?”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把本单元的主题“爱护”落实到行动上。

以上就是我听完整节课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大家!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五:评课记录

统计评课稿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杨老师的课堂创设了“小猪吃饼干”的情境,学生趣味盎然,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有的说:我们可以三人合作,每人数一种饼干,有的说:我们把它记下来,还有的说:把饼干画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后面的练习,统计天气情况,统计六一节的活动,都联系生活,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展开。整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教程中.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统计》评课稿

感谢黄剑活老师为骨干班活动带来了精彩的一课——二上《统计》。本节课目标定位准确,课堂结构合理。能根据教学内容与特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营造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课堂情境。细观本课,亮点还体现在:

一、 优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部分,黄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小猫钓鱼比赛”动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判断可以通过“统计”知道比赛的结果,自然而然产生了“统计”的需要,并提出可用正字,打钩,画三角形等统计方法,并由同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学习的积极性非常的高!

二、 关注重点,引导主动迁移

体会“以一代二”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黄老师在学生统计出各小猫的钩鱼数后,让学生尝试画统计图,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统计图表格和数据之间产生了冲突——10个格子和黑猫钓了12条鱼相比,格子不够!当学生出现疑问时,黄老师没有急于辅导,而是以一句“格子不够,可以怎么办呢?”进行鼓励。学生出现了两种:在旁边补画2格;在上面补画两

格。 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以一代二”的方法并让学生体现这种方法的好处。这里,当学生出现在旁边和上面添格子时,如果继续追问“如果数学更大的时候,这样加上去会怎么样?”说不定学生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三、 关注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黄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小猫钓鱼”的情境,在一开始的四只小猫的自我介绍中,小黄猫说自己是钓鱼小能手,是以前的冠军,可在统计结果出来后发现它钓得最少,这是怎么了呢?自然过渡到对学生时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骄傲!

四、 关注生活,发展应用意识

在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后,黄老师“让快乐延续”:课件出示“小鸭潜水”、“海狮顶球”、“羊儿跨栏”项目,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看的。“怎么统计呢?”有学生提出全班举手表示,也有学生提出先调查每组,再加起来。学生的方法都是可行的,此时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作业纸,让小组长进行小组统计。听到学生的答案后,我有这么一种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学生的两种方法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只是每种方法在怎样的情境里用更合适的问题。像课堂上的这个所喜欢的项目的统计,时间不足,学生人数不多,应该可以直接全班举手表决;同时引导若遇大数目统计时,可按小群体先统计,再进行汇总,这时第二种就是一个好方法了。

总而言之,本节课没有就教材而教教材,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时间分配合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运用于现实,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生活经验及学生实际,把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体悟和“再创造”的活动,从而实现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有幸听了年轻帅气的叶老师的《扇形统计图》一课,感受颇多。

一、让微笑始终贯穿课堂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叶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给人精力充沛、精神抖擞的感觉。他总是用微笑在关键时刻表扬学生。微笑是催化剂。“微笑”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微笑”让学生的思维在和谐、民主的课堂里尽情驰骋。微笑虽无声,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在一起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学习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叶老师在这堂课上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突破了以往练习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简单的“回炉上”;恰当借助情境,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克服单调、枯燥、以题练题的弊端,检测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尤其是教学生用“扇形统计图”来统计学校即将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各项人数。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无处不在,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利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

叶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它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听《折线统计图》有感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笔记(苏教版)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笔记(苏教版),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第七单元“统计”。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六:《春雨的色彩》听评课记录

《春雨的色彩》听评课记录

1.王老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一曲欢快的儿歌《种太阳》把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赵老师:注重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它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毛老师先是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通过齐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认读。让学生根据每个汉字特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汉字。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喜欢识字,感受识字乐趣。

3.朱老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致力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升。有句话就叫“读占鳌头”,书读好了,书读多了,什么都在其中,一切都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毛老师比较重视朗读的设计,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读的方式也多样化,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七:评课记录

马俊臣:选取的世界景观图美观而且典型,加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丽妮: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巩固,讲练结合;注重情景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总结各位评课纪录如下:

1、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课堂上即兴画出中国板图、猜谜语记忆部分省会城市、以顺口溜的形式记忆中国的34个省市区的名称以及简称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记忆的积极性。

2、对知识点的落实做得很好。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分别读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3个省级行政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然后说出其简称、省会,再在地图上相应位置写下简称,还要在黑板板图上分辨出来。经过这样反复记忆,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巩固,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得。

3、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得比较好。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所以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地名给予了关注,如江苏的省会南京等。

4、注意学生的年龄层次,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对于中国省区的轮廓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轮廓的形状来记住这些省区,如将黑龙江想象成一只飞翔的天鹅,湖南与湖北分别是一个人头与大盖帽,通过老师的描述,相信学生将很难遗忘。

5、对教学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整堂课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有张有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成一条线,贯穿整个课堂。

6、用竞赛、拼图游戏这样的形式来进行,不但能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主动地完成记忆的过程,效果很好。

总的来说,孟老师的这堂示范课的确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对于其他同事在教学上帮助很大,尤其是对于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等方面。

现将听课的几点总结如下: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整体设计目标,对教材结构把握到位,准确把握教材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抓住了教材本质,以地理原理为依据,体现灵活开放的地理课堂。

2.在教学设计上

以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及阳光课堂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一、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板块的设计清晰,教学过渡语比较自然,教学流程层层递进。

二、课堂结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呈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连贯清晰。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课前播放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配上精美的图片,课上展示西双版纳特有美景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调动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探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读图、识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现象入手,以“质疑—激趣”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态自然,教学语言富有亲和力。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现将评课记录附下

胡冉冉: 导入语指向性太强,没有预期效果

刘海华: 总体不错,建议自然资源的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同学交流资料。

王月 : 介绍民族风情,设置不够合理,有7、8个学生列举实例,时间也长,2---3个比较合适,接下来展示视频,前后重复较多,对视频的挖掘利用不够,。关于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过度不自然,并且出事图片(竹楼、竹筒饭、孔雀舞)分析的问题与之前学生的讨论重复。 崔建如: 视频资料充分详实,音乐优美,画面精彩,给学生以美感,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但资料利用还不够充分。

杨洪娟: 结束语,情感的升华部分未达到预期的高潮。

于老师

优点:。

不足:学生感受地理美的同时也不能将必须的地理知识弱化。

冯老师

优点:1. 体现了积极向上、优质高效、和谐愉悦的阳光理念

2. 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师生平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 注重跟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及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不足:1.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还不够。

2.受固定模式的束缚,激情不够,套模式,

3.课堂语言不够规范,不专业

4.课堂检测设置梯度不明显,问题出现

教研员:

优点:1.能够充分体现“阳光课堂”的模式,例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等。

2.课件制作精美,能够充分抓住学生兴奋点,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3.情感教育目标达成较好。

不足:1.关于模式,没有必要按部就班,也可有一些自己的小改动。

2.在西双版纳位置这里,总是“教师问学生齐答”的方式,不太好,可以让学

生单独回答,教师予以纠正,让老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3.在活动的处理方面,可以再挖掘得深一些。

建议:1.讲解气候时,可以将初一学习的季风气候再拿出来进行回顾学习,以加深学生对 热带季风气候的理解。

2.是否可以适当进行导入学案,体现课程的梯度性。

3.多注意每堂课的课程标准,书上一些好的资料没有完全用上。

张校长

1.本节课体现了积极向上、优质高效、和谐愉悦、自主发展,整体提升的阳光课堂理念,抓住了阳光课堂的精髓。

2.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体备课、评课,集思广益,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年轻教师也可从中学习不少。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

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

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

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六、课后反馈

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到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治沙思路。

建议:要以日常化语言引入新课,避免过于书面化语言;要在课堂上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化治沙与治穷结合,发展经济是摆脱沙区贫困面貌、恢复沙区生态的重要途径。

七、课后反思

1、通过学生反馈、专家点评及自我感觉,此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遗憾的是在“治沙与治穷结合发展经济是摆脱沙区贫困面貌、恢复沙区生态的重要途径”上需进一步强化。通过课后与专家交流,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德育教育是在此课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在分析沙坡头案例中继续追问学生:当地人是否愿意饿着肚子去植树栽草?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只有消除贫困,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如果加入视频“政策加烧饼”(《穿越风沙线》片断)会更体现治沙的人文思想。这样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当地人非常积极地投入到绿化的行列中,不仅因为国家给他们微薄的酬劳,更是通过政策宣传使他们意识到植树种草对当地生存环境是一种良性的改善,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他们愿意去做。

2、此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载体

⑴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和不同授课时间设计了两种引课方式,目的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问题,关心我国国情,关注我国荒漠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为寻找适合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作铺垫。

①结合“锡林浩特沙尘暴”图片谈谈对沙尘暴的感受和危害的认识。思考:造成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沙源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教师介绍:不同的沙源,尤其来自北京附近农牧交错区沙源。

②观察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癌症”在我国的蔓延,增强危机意识。 ⑵通过“过采、过牧、过樵”案例分析,联系实际,了解人类活动对西北荒漠化产生起决定性的影响,理解人口增长导致的贫困是荒漠化的根源,形成打破贫困与荒漠化伴生的恶性循环建立生态、社会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经济。

⑶结合“走近科学家”活动,了解最科学最前沿的治沙措施,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增强对草场资源、草原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⑷通过学案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求得较高的效率。如指导学生预习、查相关资料,并在自学及与他人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尝试用所学的西北干旱环境这一特征,选择不同形态的沙生植被固沙并在研究性学习课上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学习探究的体会和成果。

⑸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结合。尤其重视学生课堂发言的鼓励性评价。通过案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地理决策能力。如学生提出荒漠化有什么好处?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发展草产业等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再如在讨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时,有学生就提出此法成本高,不太适用于偏远的西部地区,只是为保护交通线路不惜一切代价建成的,因此不具有普遍性。我先是表扬该生的大胆质疑,然后解释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城市边缘及交通线路两侧采用,现已普及到西部许多城市,防沙效果较好。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自由提问及讨论没能充分展开。

4、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寓环保与经济发展之中,即控制沙化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一条新路。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如科尔沁与沙坡头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运用所学新知识----治沙的成功经验,探索新问题----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

5、恰当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结构图缕清思路,收到较好的效果。

6、通过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对比。使我感觉:案例教学更适合全员参与,能更好的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后面的十分遗憾。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减轻课后负担的同时都有收获并提高课堂效率,还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课还关注了案例学习之外的比较式方法、分析-综合法等,如对比沙坡头与科尔沁治沙方式异同,进而找出规律,解决新问题。

今后我在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中大量视频、图片等可视材料的使用,可能使学生更关注声光、色彩,而忽略应学习的内容,应正确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思维与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都由老师预设好问题;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八:色彩的冷与暖评课稿

色彩的冷与暖评课稿

一. 听了四年级一节美术《色彩的冷和暖》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收益很大:

1.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色卡,发现冷暖之分。这一环节位下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做了铺垫。

2.能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欣赏、回顾、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冷和暖的经历,拓展表现范围,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

3.教师能相学生渗透每个人色彩的感觉是不同的,让他们能够理解别人的作品,发挥自己的感受力,避免千篇一律,寻求个性发展。

4.能引导学生发生认知的冲突,这样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动脑,对下面的结果非常期待。

5.利用两幅图的对比来说明问题,最为直观,对于结果也的是不言而喻。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了“相对性”。

6.能让学生试着学习命题,就是要让探明带着目的去表现作品。联想各种冷、暖的主题,着也是对学生创造构想的启发。

二。 我也有一些自己个人的看法:

1.在讲解新课时时间有些长,学生在拼摆是有些拖拉,我认

为可将小组与个别摆同时进行,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在指导评议的环节,没有适时的引导学生开展“自评”,教学中应吧学生自评与互评有机结合进行,实现评价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这就是我对《色彩的冷和暖》这节课的一些感想和看法。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美术带给学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九:优秀美术评课稿

优秀美术评课稿《画情绪》评课稿

阅读提示:优秀美术评课稿《画情绪》评课稿,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bull;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优秀美术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

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 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色彩的对比评课篇十:评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2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