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一
《流行音乐鉴赏——赞美诗》

流行音乐鉴赏——赞美诗

【摘 要】 基督教赞美诗是赞美上帝的诗歌,其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节奏婉转优美,容易上口,被广为传颂,内容包含了教徒们对上帝深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而且其中有的诗歌被改编成多个版本,在全世界流传甚广。

【Abstract】 Christian hymns of poetry is praising god and its lyrics is mainly to praise god and pray, and appreciate beautiful rhythm, catchy to indirect, have been widely praised, content includes christians to praise god and deep gratitude. But some of these poems were adapted into multiple versions, propelled in the world.

【关键词】 流行歌曲 赞美歌 奇异恩典

【Key words】 Popular Song Psalms Amazing Grace

赞美诗是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上帝的诗歌,又叫众赞歌。它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有别,主要是《旧约》中1501首称为“诗篇”的诗歌,共分为五部份,包括赞美上帝或祈求上帝赐福的圣歌。多数是犹太教徒举行崇拜仪式时在大礼拜堂中吟唱的。

天主教赞美诗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是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之手,名为《赞美颂》。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路德创新教,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集有《牛津赞美诗集》等。现存完整的最早歌词是希腊文赞美诗,约写于公元200年之前,题为《放吧,喜悦之光》。

而《新约》中的赞美诗都是依照犹太人而非希腊人或罗马人的方式创作的,有的篇章,很明显显示出礼拜圣事的结构程序而在洗礼和圣餐中广为使用。这些《诗篇》以外的韵文,成为3世纪后在叙利亚教会中首先开始兴盛,并且是在基督教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赞美歌的先声。

信徒通过赞美敬拜表达他们对上帝的崇拜,并在音乐中解说神的指示和祝福,让信徒的信仰更加坚固。敬拜并不需要华丽的场合,教会中都有唱诗班来带领大家敬拜赞美,圣洁美妙的音乐把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使信徒感受到与神的亲近。基督教在布道时,也常常通过赞美诗的形式,将许多深奥、抽象的教义和宗教思想,转化为都能被广大普通民众领受的通俗易懂的道理,并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宗教特有的神圣、肃穆的性质突显出来。

一方面,宗教借助音乐来宣传教义,借助音乐烘托庄严肃穆气氛,借助音乐实现人神的交流互动等等;另一方面,音乐也借助宗教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借助宗教实现了艺术的力量,使宗教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

赞美诗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比如巴赫曾谱写过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太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而其中许多赞美诗是出自犹太国王大卫之手,他还是位音乐家,还有些是可拉的儿子和摩西创作的。赞美诗的第23首“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也许是诗篇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篇。

这里介绍一首集艺术性与容易上口为一体,更是一首流传甚广,感人至深的诗歌——《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對人类的慈悲、恩宠”。奇异恩典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所有说英语国家中最为广传的最有名的一首赞美诗了,甚至有一部专门拍摄的电视文献。而且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是美国人最喜爱的一苜赞美诗,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奇异恩典的歌词实在是写得太出色了,短短几行歌词透露着一个罪人得到耶酥基督拯救后的感恩之情。

《奇异恩典》的歌词是由1725年出生于伦敦的美国白人约翰牛顿John Newton 所作,歌词简洁充满敬虔、感恩的告白,也是他的生命见证,他的父亲是西班牙人,以航海为业;而母亲是英国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但是在他七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十一岁的小约翰随父亲过航海生活,不久后竟然染上了水手恶习,不但远离母亲所教导的正路,反而吃喝漂赌。放荡无度,甚至在非洲一带贩卖黑奴。当他二十三岁那年,不幸的遭遇让他反倒沦为非洲黑人的奴仆,直到父亲得知此事之后,才设法加以营救返回伦敦。在他搭船返回英国途中,突然遇

到狂风暴雨,船几乎沉没,他突然想起了过去母亲的教导,幡然悔悟,跪下来认罪祷告,从此他决心奉献给主。牛顿发奋自修苦读并且勤研神学,经过十六年寒窗苦读之后,后来竟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精通希腊文与拉丁文,三十九岁那年被按立为圣公会牧师。

他后来也成为一位大诗人,创作许多动听感人诗歌,甚至和当时一位伟大杰出的圣诗作家顾William Cowper成为莫逆之交,并合作出版了一本脍炙人口的奥尔尼圣诗集Olney Hymns。去世之前,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约翰牛顿牧师,从前是个犯罪作恶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隶之仆。但借着主耶稣基督的丰盛怜悯,得蒙保守,与神和好,罪得赦免,并蒙指派宣传福音事工。”这首诗歌就是他一生得拯救的见证。

这首歌也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优美的歌曲。

赞美诗,其优美祥和的曲调令人们陶醉,其虔诚庄重的内容令人们赞美,它以其独一无二的美流传于全世界,并将继续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中译本,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二
《谈谈《琵琶行》琵琶声描写的音乐美》

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谈《琵琶行》琵琶声描写的音乐美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更是作者在诗中展示了精湛的音乐美,为后人描写音乐提供了范例。

一、形象美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但众所周知,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语言来表达是需要很高水平,花较大的功夫的。那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音乐的形象美的呢?为了再现那动人的琵琶声,白居易在诗中用一连串生动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使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使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体味音韵美。

我们不妨看看第二诗段中描写琵琶声变化过程的一些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在诗人的笔下,音乐不正是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可感形象吗?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三、情感美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琵琶女追述过去,“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则是从观者的反应来烘托技艺的高超,体现音乐的美妙。

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已“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婉痛切使人动容,“满座”为之“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也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的精神美无比吗?(注:此处论及的情感烘托,其实也属于情感美内容。)

综上所述,使人正是从形象美、音韵美、情感美和烘托美几个方面描写音乐美,使这篇诗作成为描写音乐作品的千古绝唱。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三
《移人 惊天 泣鬼——唐人三首关于音乐名诗的美学分析》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四
《音乐优美壮美》

音乐的优美与壮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形态学这个大视野来考察音乐美的话,音乐美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则更多的是探讨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这些都属于音乐美的范畴。由于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认为,音乐美的范畴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一般美学的范畴密切相关的,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通。

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普遍的一种性格.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是其典型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带给我们梦境般的享受。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是指的优美。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它以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浑然交融、和谐统一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感受上它给人以温柔、舒适,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之感。

壮美与优美相对应的一种音乐美,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常用来表现人或群体的坚定意志和英雄气概。壮美是与优美相比较而存在的的美的普遍的常见的另一种形态。我国古代文论、画论中称之为“阳刚”,亦称“阳刚美”。它是一种雄壮的刚性的偏于动态的美。

优美与音乐的抒情性密切相关。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是指的优美。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它以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浑然交融、和谐统一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感受上它给人以温柔、舒适,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之感。这种抒情性介于欢乐性与悲剧性之间,具有广阔的容量,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大量的抒情音乐中,真正具有优美品位的音乐只是一部分。只有那些具有真挚动人的情感表现,具有精美的艺术性

的音乐,才属于优美的范畴。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称雄壮美。虽然在一般美学中并未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然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却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为追求自身、群体与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共通的精神。在各种姊妹艺术中,音乐拥有特别有力的手段: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式,用来表现人的这种意志和精神。 进行曲与军歌可以说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虽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抒情的意味,然而从它们所表现的情感性质与音乐特征来看,其基本的美学范畴却是壮美。现实的壮美往往是在群众性的集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到音乐中也更多地表现在群众性的集体歌唱和各种形式的乐队合奏中。当然,音乐的壮美也不仅仅表现在群体性的歌唱与演奏中,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品位。例如,前苏联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谱写的《共青团员之歌》,虽是一首抒怀的作品,但是这首歌曲壮烈豪迈的气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铿锵有力的节奏所构成的动人旋律,都充分表现出壮美的品位。还有许多壮美的音乐节奏活泼、旋律跳宕、速度偏快,带有明朗、乐观的情调,如中国的《骑兵进行曲》等。

优美的音乐在技术层面讲,往往是使用简单的和声,较少的声部和精练的配器表

现的。常常用3声部以下的复调肢体来表现,所以最为重视的是旋律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如果大大加强和声的力度,增加声部和乐器组,让和声的力量占主导,则很容易变成壮美的感受了。

《国际歌》:

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进行曲速度,大调式。歌曲第一段旋律宽广、节奏平稳,音乐情绪深沉、庄严,深情地号召所有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们坚定、勇敢地站起来做天下的主人,为追求真理而斗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英勇斗争。第二段副歌部分为a,b 两个小段,每小段四句,歌词相同。a小段旋律炽热高昂,充满壮志豪情, b小段首句的曲调与a小段的开始完全相同。但音乐情绪在逐渐激昂,气势越来越恢宏,形成全曲的高潮。结束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用全曲的最高音将歌曲进行到曲终。表达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夜曲》是肖邦二十一首夜曲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全曲共三个主题材料,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行板速度呈示主题一,音乐温柔、甜美,像一首赞美静夜的歌,又宛如爱的倾诉。这一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 ,但是旋律的

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大的即兴色彩,在主题二中即兴性有所减弱,但速度变化加强。接着,再现主题一,即兴性又有所增强,乐句的装饰性又有所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 主题一,主题二重复一次之后,出现主题三,形成临近曲终的气氛。当主题三变化重复一次后,出现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音色、表演主体情绪的变化带来美的变化。两种美的对比告诉我们具有强烈对比的音乐也就是具有极强内在张力的音乐才是能够久听不厌的音乐。

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称雄壮美。虽然在一般美学中并未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然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却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为追求自身、群体与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共通的精神。在各种姊妹艺术中,

音乐拥有特别有力的手段: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式,用来表现人的这种意志和精神。

另外,还搜集了一些优美的音乐和壮美的音乐:

优美: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五
《古诗之美》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六
《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

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

课型: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教师:关玫玫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夜曲》 《国际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活动,努力感受,正确判断、区别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审美范畴

的音乐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感受、比较、交流的音乐活动认识音乐的优美与壮美。

3.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区别音乐的优美与壮美,简述优美 、壮美的概念及内涵,初步具有对

音乐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 《国际歌》:

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进行曲速度,大调式。歌曲第一段旋律宽广、节奏平稳,音乐情绪深沉、庄严,深情地号召所有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们坚定、勇敢地站起来做天下的主人,为追求真理而斗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英勇斗争。第二段副歌部分为a,b 两个小段,每小段四句,歌词相同。a小段旋律炽热高昂,充满壮志豪情, b小段首句的曲调与a小段的开始完全相同。但音乐情绪在逐渐激昂,气势越来越恢宏,形成全曲的高潮。结束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用全曲的最高音将歌曲进行到曲终。表达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夜曲》

是肖邦二十一首夜曲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全曲共三个主题材料,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行板速度呈示主题一,音乐温柔、甜美,像一首赞美静夜的歌,又宛如爱的倾诉。这一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 ,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大的即兴色彩,在主题二中即兴性有所减弱,但速度变化加强。接着,再现主题一,即兴性又有所增强,乐句的装饰性又有所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

蜜和辛酸。 主题一,主题二重复一次之后,出现主题三,形成临近曲终的气氛。当主题

三变化重复一次后,出现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夜曲》、《国际歌》优美、壮美的音乐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优美、壮美的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看视频《肖邦介绍》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练习法:歌唱音乐主题

分析、归纳、总结音乐的优美与壮美 聆听法:聆听优美、壮美的音乐作品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

谈话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式的提问,指导性地与学生谈话; 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音乐

教学用具:

电脑、组合音响、钢琴

教学过程: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七
《诗歌——美之歌》

美之歌

纪伯伦

————卷开锦水霞光灿

名作涵咏:

引读:

“美不应当只美在天然上,还应该美在灵魂上。”—— 契河夫

美之歌

纪伯伦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握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了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抛到九霄云外,而是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世人以灵魂,给画家以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半;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阿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为克娄巴特拉女王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畔变得处处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存 死我由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握这 一点,牢记在心里。

诗人以优美的文笔尽情铺排出美的价值,既丰富了内涵又琅琅上口。

卒章显其志,美就是真理!

美是什么?诗人用了连续的比喻,引人遐想,令人神往。注意比喻使用的虚实结合的优美性。请把它组合成整句。

美是什么?诗人又用了一串的比喻,夺人灵魂,动人神魄。注意比喻使用的请把它组合成整句。

————熟读深思子自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究竟什么叫美?评价美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首诗告诉我

们,美不仅有自然的属性,更有社会的属性。追求美,就会走入瑰丽辉煌的幸福的殿堂,就会获得深化的欢乐与人生的宁静。

素材萃取:

关于美的文章或警句很多,请注意积累。比如: 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沃森)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 ----(培根) 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德国) 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朗吉弩斯)

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马·埃利奥特)

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

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法朗士) 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黑格尔)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至善方能至美(拉丁语)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爱略特) 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苏格拉底)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罗·安·约翰逊)

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法国)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毛姆) 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完美

纪伯伦

兄弟你问我:人什么时刻才能变的完美?请听我的回答:

一个人渐臻完美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是广阔无垠的宇宙,是浩渺无边的大海,是始终在燃烧的烈火,是永远璀璨夺目的光芒,是时而呼啸时而静默的大风,是裹挟着电闪雷鸣和滂沱大雨的浮云,是浅吟低唱如泣如诉的溪流,是春天繁华满枝而秋天卸妆的树木,是高耸的峰峦,是深沉的山谷,是有时丰饶富庶有时荒芜萧索的田园。 倘若这个人感受到这一切,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如果要达到完美道路的尽头,他还应当在内省的时候感到自己是依恋慈母的儿童,是对子嗣负有责任的长者,是正在希望和爱情中彷徨的青年,是正在同过去和未来进行搏斗的中年人,是幽居茅舍的隐士,是身陷囹圄的罪人,是埋头于书稿的学者,是黑夜白昼均无所见的愚人,是置身在信念的鲜花和孤寂的蒺藜之间的修女,是徘徊于暮霭和朝霞之中的诗人。

倘若这个人有了上述的体验,明白了这全部的道理,那他就达到了完美,会成为上帝的一个孩子。

————天机云锦用在我

●独擅胜场《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人以充沛的激情,运用众多而生活的比喻,并把许多经典典故通俗化故事化,把个十分抽象的理念(美)演绎得具体形象,令人神往并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深沉思考。再加上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有如一气呵成,行文华丽、流畅而富有音乐性,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是《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色,也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被称之为“纪伯伦风格”。

比喻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好的比喻有哪些作用呢? 一、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

二、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就是这样。

三、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如“试问闲愁都几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信而有征

这是花朵开放的声音 (60分)

河南考生

伴随岩石起立的声音 这是众鸟归来的声音 伴随星星殒灭的声音 月亮泛起遐想的柔光 星星吐着梦里的惆怅 撑起流星长长的桅杆 去寻找心灵的湖 是从什么时候

黄昏展开了虚假的传说

岩石在烈火的流放中熄灭 是从什么时候

泉水干枯于深深的丛林 蝙蝠盘旋着爬上头顶 是从什么时候 大陆倾斜入海底

海鸟在水的墓地上鸣叫 是什么时候

受难者变成了冰冷的雕塑

没有人再去穿越心灵的荒漠

微风吻着青云,传送土地的真情 无语的星空下,大地会流出热情的小溪 终于干渴,却在每一个路口都有激情的浪漫

看!那青草微笑的地方 有她追求的足迹 看山的人风化在山间 看海的人飘落在海上 在山脊高耸的地方 有一条寻找海洋的河流 终要有那么一刻

风会重新唤醒四月的风铃

顷刻间杜鹃花便开满了大地 终要有那么一刻

岩石不再倔强地守望晨星 而把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倾吐

终要有那么一刻

心灵再不会在烈日下干涸

携挽青鸟的羽翼飞向那动人的绿洲 闪电照亮了空旷的远方 道路上马蹄声声,车夫半睡 车上坐着一个缄默的灵魂

暴风雨啊!请把天堂的大门打开

点评:这是2002年高考作文中的一朵奇葩。它把抽象的“荒魂”形象地展现给读者,全诗无一字言“选择”,选择却自在其中,而且这选择撼人心魄,启人心智。全诗综合运用隐喻、暗示、蒙太奇等多种现代诗歌手法,语言空灵,富有张力,音韵和谐,节奏自然,体现了较高的诗学修养。

●笔下生花 以“语文”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能用比喻表达出你的看法,注意合理性和形象性。 附:

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整天的题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土的“八股文”„„ 语文难道就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去大自然和生活中去找。天空中有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觉得好,这就是语文;初生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低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

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词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部散霜飞晚,流的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让我们坚信,语文的教育之路必将是光明大道,所谓“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八
《关于诗歌》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九
《我为什么反对将世俗歌曲改编为赞美诗》

我为什么反对将世俗歌曲改编为赞美诗

大概是在2011年年初,我在YY的一个基督徒语音聚会场所听到有人唱一些赞美诗,根据他们所唱的曲调,能分辨出里面有根据《铁窗泪》、《12月》、《流浪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甚至是《十三不亲》改编成的“赞美诗”(还有很多其他的歌曲,听着曲调很耳熟,但暂时不能确定是哪首世俗歌曲,毕竟作为基督徒很少听流行歌曲)。查考相关资料,找到不少类似这样的歌曲,有些还被排成MTV,甚至还有一些教会据此编配了舞蹈在赞美会上演出,并有人将其做成了视频传到网络上。

其中包括:用《沈阳,我的故乡》改编的《伊甸园,我的故乡》、用《十五的月亮》改编的《基督的恩光》、用《走进新时代》改编的《走进恩典时代》、用《萍聚》改编的《大海中的船》、用《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改编的《今天是你的生日耶稣基督》等等(摘自李世峥牧师的博文)。 这些所谓的“赞美诗”,完全是将世俗歌曲的曲谱完全照搬,或是只稍作修改,然后填上所谓的“赞美诗”的歌词,这样的“赞美诗”不仅曲调听起来无法让人感受到圣灵的同在,歌词更是不伦不类。但仍有主内的肢体对此叫好、追捧,甚至极力在网络上搜寻相关资源和曲谱,实在令人痛心!因为,这并非是在赞美上帝,反而是在使神蒙羞!

记得我在YY频道中提出过这个问题,建议主内肢体不要继续吟唱这样的“赞美诗”。但得到是“将流行歌曲改编为赞美诗是神的大能”这样的答复。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当我继续引用圣经说明改编这样的“赞美诗”是属于侵犯版权的行为时,又得到“基督徒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这样的答复。让人既为其无知而痛心,又为其灵命而担心。

那么,我为什么要极力反对将世俗歌曲改编成赞美诗呢?

一、将世俗歌曲改编成赞美诗不符合神的诫命

出埃及记20章15节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可偷盗!何谓“偷盗”?即趁别人不知,拿走属于别人的东西。而英文原词“steal”,则包含了偷,窃取;偷偷地夺取,巧取;僭据,侵占;偷偷地进行(或投射),偷偷地做等含义。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第一章第三条第三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中对著作权人也做了相关规定:

第九条 著作权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十四)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我们不难清醒的认识到,改编世俗歌曲这一行为本身,即是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这种行为,与偷盗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如我之前所说,有人以“基督徒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这样的认识来答复对其的指责。那不妨多说点题外话吧——基督徒真的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吗?

但凡明白真理,明白救恩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圣经中没有任何一句话是在教导信徒可以不遵守世俗的法律法规。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只能说这是他在断章取义!姑且先不谈圣经中的教训,我只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仍然认为基督徒可以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那么,

我想请问,那就有人真的可以脱离律法的约束了吗?不!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从出生,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的管束;我们逐渐由婴孩成长为幼儿,会受到《妇女儿童保护法》的保护;长大上学了,就涉及到了《教育法》;参加工作了,若是在政府机关,有《公务员法》;若是做买卖,有《工商行政管理法》;做农民种地,有《土地法》;就算没有做这些工作,很抱歉,你总得购买日常用品吧?那好,只要你买东西,你就离不开《税法》,因为你所购买的每一样商品几乎都是含税的。就算你不买东西,总要进入社会吧?那好,只要你行在路上,你就要遵守《交通法》。除此之外,你去银行存钱,涉及到《银行法》;去医院看病,涉及到《医疗法》;买房子,涉及到《房地产及建筑法》;继承父母的遗产,有《遗产继承法》……

现在,谁还能坚持“基督徒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这一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呢?如果仍然有人坚持,那请你先去销毁自己的身份证、户口,买东西不要付含税的部分,到银行存钱不要拿利息(因为那不是你应当得的),而且,走路时请随意闯红灯吧。

那么现在,我已经举例说明了作为基督徒也仍然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那么,我们言归正传,继续来谈《著作权法》吧。

如前所述,歌曲、音乐也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一部分。

未经著作权人准许,任何修改、改编的行为都属于违法侵权。也就是变相的偷盗!这就是我强调的第一点——将世俗歌曲改编成赞美诗不符合神的诫命。

二、将世俗歌曲改编成赞美诗不符合神的心意

诚然,诗篇33、40、96、98、144、149篇都说“唱新歌”、“要向耶和华唱新歌”。的确,从赞美诗的起源及发展来看,传统的赞美诗一般都能让人想到管风琴、钢琴和唱诗班。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崇拜音乐以圣咏为主要形式,演唱技巧极其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修士来担任这一角色,而普通信徒都能参与,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几乎是完全空白的。事实上,创作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是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路德本人就积极实践,创作了大量的大众赞美诗,比如至今都广为信徒传唱的《坚固保障歌》(《新编赞美诗》第327首)就是路德的代表作(摘自百度百科“赞美诗”)。

但是,无论是天主教传统赞美诗也好,还是路德大众赞美诗也罢,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诗歌第一是原创,第二,其曲调及歌词的创作目的均是为了赞美神。换句话说,这些赞美诗歌创作的第一目的是为神而作。而那些世俗歌曲的创作无论其目的还是内容,均与赞美神毫无相干。并且,传统赞美诗、大众赞美诗,在创作初始,几乎都是作者在圣

赞美音乐优美的诗句是什么篇十
《古诗美育》

内容提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 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 殊的审美功能。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 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 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古诗教学 美育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 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 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 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 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 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 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 ”、“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 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 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 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

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 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 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 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 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 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 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 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 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 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 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 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 美。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 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㈤形象美。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 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 --春风的形象,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 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 之“黄”,柳之“翠”,鹭之

“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 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显示了形象美。

所有这些,都是古诗所具备的进行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先生曾 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 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 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 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 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 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 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 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 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 为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 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到这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随着诗人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 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朗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从而达到美育的根本目的。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 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 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

基础。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 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在沁人肺腑的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之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 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古诗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一句话,美育是为了人的完善。

三、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㈠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 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首先应该动之 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 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 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 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 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 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 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 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㈡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 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 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 ”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 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

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 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 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 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 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㈢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 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 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 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 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 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 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 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又如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 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 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 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 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 来。

㈣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32811.html

    上一篇:青春短语说说

    下一篇:贺岁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