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个字的对联

| 元旦 |

【www.guakaob.com--元旦】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一
《对联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

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

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二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肆、代词 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例如:(1)峨嵋山报国寺联:“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

(2)左宗棠题酒泉联:“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伍、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1)扬州濯清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百花莲叶七里香。”百对十,七对

双都是数字相对。(2)无锡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树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陆、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句对年是量词。(2)兰州神河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道对层是量词。

柒、副词 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岂、请„„。例如:(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捌、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古名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玖、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例如:讽刺曹锟贿选总统

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拾、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拾壹、叹词 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一、春联: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得子不忘政策好;过年喜迎丰盛年。”“装金装银装饱暖;有谷有米有力量。”“知识蕴藏力量;科学促进生产。”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

二、门联: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支授农业,巩固团防。”商业可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三、堂室联: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四、婚联: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例如:“座上漫谈同志爱;堂前合庆自由婚。”“建国创开新局面;成家缔定好姻缘。”“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皆合时可用。

五、新居联:主要思想内容为称羡堂屋华美,调度得宜,党国恩惠,勤劳所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等。例如:“大厦连云,放眼喜看新世界;高楼映日,移居好建两文明。”“美奂美仑,欢庆升平盛世;肯堂肯构,喜珍勤劳发家。”“仁里莺迁祟四美;新居燕喜仗双包。”“新住房,新生活,一派新气象;谢戚友,谢亲朋,万年谢党恩。”第一、二联可作贺联。

六、名胜古迹联:思想内容主要是在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前提下,歌颂当地的清秀山水,优美风光,凭景抒情,感慨往迹,评述古人等。例如庐山仙人洞御碑亭联:“四壁云岩九江棹;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三
《对联》

对联

一、概念解释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二、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三、发展阶段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2、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3、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1)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精典的一字联。„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2)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对)学海

3)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4)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5)五字联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6)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7)七字联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8)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9)多字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四、特征概括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

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五、分类标准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寿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文学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五、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七、创作方法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八、格律要求 1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3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5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九、趣味对联

1.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十、经典举例 【古代对联】

1.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2.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捞者莫来劳者来。)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3.理想莫享醴。 前途弗图钱。

4.此木是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展现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同时将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演绎到极致,可谓绝妙。

5庙小无僧风扫地。 天高有佛月点灯。此联为一寺庙楹联 6.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7.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8.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 9.画庙庙画妙化庙。 名园园名圆明园。

10.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姬昌的第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11.下大雨麦子灌种。 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12.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13.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14.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15.: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16.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17.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18.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19.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 纪晓岚即兴所对。 20.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21.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则徐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四
《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

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五
《对联》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六
《对联》

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

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

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七
《对联》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八
《对联》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 —— 楹联、楹帖 俗称 ——对子)

三、 对联的特点

(一) 对仗工整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 字数相等 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 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 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 上下衔接

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正对: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界,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也就是说上下联呈并列关系,内容相关。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 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 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性”,即:

(一)注意思想性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 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性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西藏,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入联,“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色。

(三) 注意文学性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五 练——运用对联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修改对联 (2004年高考题)

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2、找下联 与“一溪梅月临池醉” 对应的最佳下联是 ( )

A 满湖荷花映香人 B 两岸梧桐入夜寒 C 三更时分惊梦醒

3、填数字,说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 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 ) 下联:六七八九 ——少( )

4、给下面对联找到最适合的场合

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 学校门联

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 艺术节

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书 店

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学校科技节

5、填恰当的词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 ),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调整对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7、将划线句子改为一副对联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

8、补写下联

(1)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2)科学能致富 勤劳可兴家

(3)家中世界小 网上天地宽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城繁荣乡繁荣城乡繁荣

课堂互动

(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求五个字的对联篇九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艺术

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 碧天新月穿云出,

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

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

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

三间东到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二)实用艺术

对联是一种应用艺术、实用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学习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活动有以之相适应的对联。

春节有春联:

一年复始,

万象更新。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又如表明行业特征使用的门联:

谷乃国之宝,

民以食为天。(粮店联)

巧缝千家衣,

美化四季春。(服装店联)

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旅店联)

再如布置住室、客厅、书房的堂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在交际活动中用应酬联;庆吊活动中用贺联、挽联;风景区、纪念地用名胜古迹联……总之,对联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派上用场,加之它又以艺术形式出现,所以它是一种应用和实用艺术。

(三)文字艺术

对联的文字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字数不限,短则几字,长则千言,如天下第一长联,清人钟云舫的狱中联;二是以汉字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四)声律艺术

对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诗词歌赋的影响,在声律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讲究用字的平仄;二是在上下联之间,讲究平仄相对;三是在上联或下联内部讲究平仄交替;四是常常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手法。对这些的要求,目的是达到音乐美。

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最主要表现在他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一)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用字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成立的首要条件。作为字数较少,或句式结构单一的对联是较容易做到的。例如:

乾坤抱丽日,

龙凤竞祯祥。(本人自撰)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

而对于长达数十字以上的长联,要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就要难一些了。另外,还有一些用字用语险奇的对联,就更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汉字词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又如: 三光日月星,(辽国使臣出句)

四诗风雅颂。(苏东坡对句)

四德元亨利。(苏东坡对句)

这里的对句,难就难在上下联字数很难相等上。上联是“二三”结构,后面的三个字,分别为三种类似的事物;下联也须是五个字,“二三”结构,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复,必须是其他数字,而即使与“三”相邻的“二”和“四”,结果各指两种或四种事物,对上去也会少一字或多一字。苏东坡的对句,妙就妙在化解了这个问题,因为“雅”是《诗经》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来包括“元亨利贞”,但是,由于当朝皇帝的名号中有“贞”字,应回避圣讳,故可以略去了。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苏东坡撰广东真武庙联)

上联连用了“焉”、“耳”、“矣”三个文言虚词,下联也同样用了“云”、“乎”、“哉”三字来对,险奇佳绝,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写作的功力,是难以办到的。

(二)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以往强调的“实对实,虚对虚”,不准确,应纠正。例如:

花 外 子规 燕市 冷

(名) (方位) (名) (名) (形容)

柳 边 精卫 浙江 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下联句脚的“潮”字,本来是海潮的潮,应为名词,但这里用“借对”的形式,即借形容词“潮湿”的“潮”的意思,与上面的形容词“冷”相对,除了这个字,其余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类词相对。

随着汉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词之间的相对,还体现在同一小词之间的相对了。因有些词下面的小词繁多(比如名词又可分十四种小类),这里就省略不提。

(三)结构相应

对联的结构相应,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互相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如,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 作 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山 为 碧玉簪。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例如,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

系闷 岂无 罗带水,

(动) (宾)

割愁 还有 剑芒山。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对联:

四季 笙歌, 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桥 花柳, 浑无隙地种桑麻。

(4)复句对复句。对联的上下联如果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复句,这里指的仅是,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互相对偶。例如,四川灌县离堆公园有一副对联: 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联中的“车同轨,书同文”对“水有源,禾有本”,就是并列复句对并列复句。再如下面两副对联,也是这种类型:

学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结构上要求对称的同时,在小的词组上,对联的对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句式相似。

所谓句式,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的句式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对联来讲,上联的句式和下联的句式却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举例如下:

不雨 山长润,

无云 水自阴。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远 浮天 阔,

江空 得月 多。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 当年 怀往事,

桃花 依旧 笑春风。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饶 千帆风月,

偶来 作 半月神仙。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还要相关联。对偶侧重形式上的遣词造句上,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内容上。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不是对好联,只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换句话说,对偶是一个人的衣服,上下联的有关联内容是肉体。 不算对联或不是好对联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马,

唐尧骑病猪。

图书管理查资料,

动物园中看虎狼。(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联系)

门前绿水流将去,

屋里青山跳出来。

好的对联市上下联做到内容相关,有共同性,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还分“正对”与“反对”:上下联都正说的叫“正对”,都反说的叫“反对”。

例如“正说”的对联:阅透人间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再如“反说”的对联: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汉语音律的“四声”: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仄”;在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A)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长联中,分句停顿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3)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

(B)在特殊情形下,对联的在平仄声律上,可以灵活处理,比如:

(1)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可以不计较平仄是否相对。例如:

报国文章遵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撰联)

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郁达夫撰联)

(2)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上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是,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例如:

悼一代巨星陨落,举世无限伤心(平);

幸满台桃李新生,梅艺万古长青(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题“聊斋”联)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

万世一义圣人不惑(平)。

(3)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具体说,主要是:同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专用名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虚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西湖葛岭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也”“乎”都是平声)

出门一拱歪之乎。 (酒店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6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