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离别的古诗词

| 情人节 |

【www.guakaob.com--情人节】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一
《恋人伤感离别诗句大全》

恋人伤感离别诗句大全,爱情诗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5、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7、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8、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独断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

6�1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二
《离别诗》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三
《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捷,单调中包含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这份缠绵。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此次离别放入无数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

梦回之际,已无眼前这可爱的容颜,唯见习习晓风吹拂岸边萧疏杨柳,一弯残月斜挂枝头。结尾四句全用情语,分别之后,美景无人同赏,风情无人共话,“应是”之句的毫无疑问,“更与”之句的无疑而问,烘托出词人万般无奈的凄凉心境,在无限惆怅中收束全篇。

同是从别宴写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诗,也以善于融情入景、营造意境,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人即将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对宴会场景的渲染落笔:晶莹洁白的蜡烛喷吐着袅袅青烟,金灿灿的酒杯点缀丰盛的筵席。这一联铺陈宴会隆重热闹的场面,遣词华美,形象鲜明,尤其突出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但这毕竟是别宴,欢声笑语掩盖不住伤感惆怅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引入离别主题:厅堂上优美的琴声撩人心绪,诗人不由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旅途,一个“绕”字,不仅形象展现跋山涉水的艰难行程,更赋予想象中的道路以一种飘忽、延伸的动感。在黯然神伤里,在觥筹交错中,诗人和朋友沉湎于醉意别情,待到发现明月已隐到高树之后,银河已融入曙色之中,方知依依惜别的长夜已经逝去,分手迫在眉睫。此去洛阳,悠悠万里长路,不知何日方是归时?

同是通过铺叙宴会场景渲染离情,同是在对行程的悬想中寄寓别意归思,《雨霖铃》以冷落清秋为背景,意境凄美如画,感情细腻缠绵;陈子昂这首诗则以明月辉映银河的春夜为背景,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又以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映衬离情的深沉真挚。虽是离别,诗人毕竟对前途踌躇满志,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与渴望,故而诗中虽有感伤色彩,终不同于柳词的沉郁低迴。

古人有赋诗送别的传统,若干人参加的送别仪式上,常常每人分赋一种时物或时景,寄寓离情,标题中则直接出现“赋得××送××”字样。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以飘飞的暮雨作为送别背景,暗喻离情的缠绵凝重: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微雨里”点“雨”,“建业暮钟时”点“暮”,直切诗题中“暮雨”二字。微雨笼罩楚江,暮钟萦回天际,对景物的描写中点明送别时间和地点,也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接下来四句描绘雨中江景:濛濛雨雾中,来帆湿重悬垂;飞向冥冥天际的鸟儿也因翅膀被雨打湿,失去往日轻盈迅疾的姿态。对来帆与去鸟情态的描绘,不仅侧面表现暮雨之细密迷离,“迟”、“重”二字尤有深意:上水船只航速缓慢,似乎暗示别后再见之不易;鸟飞天际的迟滞,似乎暗示着行人的恋恋不舍。沉重的画面,对应着雨中送别时凝重的气氛与心境。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有限之身。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能的途径。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

起 因:离情别意 留恋

关 键 词: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泪眼 绮筵 别路 暮雨 来帆 去鸟 散丝 念远 伤春 离别

情感基调:悲凉 缠绵 伤感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四
《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

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

摘要: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和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

别》,两首诗歌都是表达离愁别恨的,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曲异工之处,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离别诗;妇女地位;修辞方法;中西文化

离愁别恨是中外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就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离别诗;无独有偶。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了一首著名的《新婚别》。这两首离别诗都是描写夫妻的离别和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道德观的差异,它们又有很多不同之处。约翰·多恩(1572—1631)是英国l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告别辞·节哀》是1611年多恩赴法国之前写给妻子的,是多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劝妻子在离别时不要悲伤。因为他们之间的爱不是平庸的世俗之爱。而是超凡脱俗的灵魂之爱;诗人相信爱情与灵魂的结合是具有道德情操和宗教意味的,爱情越真挚,表现得越深沉,不会因彼此离别而影响爱。此诗写得严肃深沉,其中有许多奇思妙喻,是世代传诵的经典之作。《告别辞·节哀》是这样诉说的:正如有德之人逝世,十分安祥,/对自己的灵魂轻轻地说声走吧,/有些哀伤的朋友说:/ “他已经离去”,有些说没有。/让我们溶化吧,默默无语,/不要泪流如洪水,叹息似狂暴,/那将会亵渎我们的欢愉一/要是让我们的爱情被俗人知道。/地球的运动带来灾难和恐惧,/人们猜测到它的意义和危害。/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伤害。/平庸的世俗之爱/(它的本质是肉感)不能承受/别离, 因为别离意味着破坏/凡俗之爱的构成要素/我们的爱经反复提炼。/它是什么连我们自己也一无所知。/我们既然彼此心心相印/就不会在乎摸不到眼睛、嘴唇和手了。/我们俩的灵魂溶成了一个,/虽然我要离去,却不会破裂/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伸,/如同黄金打成了轻柔的薄片。/我们的灵魂即使是两个,/那也牢固如圆规的两只脚;/你的灵魂是那只固定的脚,没有一点/动的迹象,另一只移动它才动。/它虽然在中心坐

定,/但"-3另一只远离,/它就倾斜身子侧耳倾听,/当另一只返回,它就直立。/对我,你就是这样.我就象/另一只脚,倾斜着转弯;/7.有你坚定,我才能画得圆./才能终止在出发的起点。诗的前三节以生动的意象说明圣者和凡人对待离别的不同的态度;接着五节分别以地球的震动、天体的运行、灵与肉的相接以至锤炼金属等一系列对比意象,描绘圣者和凡人的两种不同的离别场景;在最后三节中,诗人把他和妻子的关系比喻为圆规的

双脚。诗人把表面很不类似的东西加以类比,从中找到合理的内涵,把生命的意义、宇宙的性质、物

理现象等纳入诗的意象中,以形象的描述代替抽象的概念,从而使诗歌充满了激和感人的力量。

杜甫(7l2—770)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劳动人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得“诗史”的美称。杜甫的《新婚别》就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缓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别》首四句以比兴领起,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比喻女子出嫁之后得不到长久的依靠,女人出嫁本是希图与丈夫常相伴,现在却与征夫一别永绝,真不如弃之路旁了。“结发”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之状可见。“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父母”八句追忆新婚前后之事。“日夜令我藏”,写婚前生活之痛苦,暗示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君今往死地”,写婚后生活之悲惨,情真意切,本拟随君同往,却没想到征调出行如此之急迫。“勿为”八句勉慰亲人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从凄惋悲痛中转向高亢激愤: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这是委婉的劝诫;不施罗襦,永待君归,这是表白坚贞之情。“仰视” 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比兴收结,缠绵委婉而又激昂慷慨。这两首离别诗在修辞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并着重讨论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主人公身份不同。多恩《告别辞·节哀》中的主人公就是他本人,写下这首诗以劝慰妻子不要为离别而悲伤。与此相反,杜甫的《新婚别》中的主人公是妻子,是作者创作的人物,她对即将出征的丈夫进行安慰。在西方爱情诗歌尤其是离别诗中,主人公往往是男性,表现的是他们对女性的爱慕、追求和失去情人的悲伤。而在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她们表达了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恋牵挂或被冷落甚至抛弃的痛苦,诗歌中充满了哀怨和悲伤。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传统造成的。西方国家由于受到中世纪时期骑士精神的影响,尊重妇女成为了一种传统,体现了绅士风度,所以诗人一般都以自己的身份和口气写情诗,于是诗中多为男性对女性思慕和追求,男性往往显得谦卑。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诗人借女性的身份和口气来写对异性的思念,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子应志在功名,似乎耻于直接表露对女性的情欲爱意。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男性往往重仕途而轻别离,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抛家弃子,长期离家在外。于是,

许多妇女就只能独守空房,单恋远方的丈夫。很多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大量的表现离愁别恨的诗歌,因此诗歌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孤独的妻子。在《新婚别》中,诗人化身为新娘,用新娘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

2.妇女地位不同。在西方,妻子通常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尽管丈夫掌握了经济大权,但是他们是平等的。在《告别辞·节哀》中多恩使用“奇喻”的手法表明了这种情形:“我们的灵魂即使是两个,那也牢固如圆规的两只脚;你的灵魂是那只固定的脚,没有一点动的迹象,另一只移动它才动。它虽然在中心坐定,但当另一只远离,它就倾斜身子侧耳倾听,当另一只返回,它就直立。对我,你就是这样,我就像另一只脚,倾斜着转弯;只有你坚定,我才能画得圆,才能终止在出发的起点。”他的爱人是固定在圆心的脚,而他却是那只永远都围绕着圆心转的另一只脚,这象征着诗人的生活是围绕着妻子的,妻子是他生活的中心。在国古代,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在家庭中妻子的地位较低。在《新婚别》中杜甫这样描写当时的妇女地位:“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短小植物,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也不可能生长得很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的妻子留恋丈夫,不忍离 去,发出一腔痛断肝肠的怨气——不幸嫁给出征的人,还不如刚生下来就被爹娘抛弃在大路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结发” 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在古代,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们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在封建社会里,女子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她怎能不感到伤心悲痛?两句诗刻画人物心理极为逼真,女子出嫁后男人就成了她们生活重心,一旦丈夫离家,妻子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就不用再施粉黛来取悦丈夫了;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她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当着丈夫的面,她把脸上的脂粉洗掉,表示丈夫走了以后,她再也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了。

3.修辞方法不同。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现夫妻之爱,然而他们的比喻手法又各有不同。多恩使用了更加丰富的修辞方法: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巧妙思辩解释自然意象,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求不平凡的思想内涵,突出强调隐藏在自然物表面下的深妙哲思。这就是所谓的奇喻手法(conceit)。在《告别辞·节哀》中多恩用天文现象、工业产品技术及几何学工具做为喻体。首先,他把凡人的爱同地震比较,表明世俗恋人之间的分别就像地震一样会给人们带来恐惧和悲伤。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伤害。然后他把精神爱侣之间的分别比作天体的震动,天体的震动虽然很大,却是无害的这说明爱情越深挚就表现得越沉静。他把圣者的那种灵与肉相接之爱比作被锤炼的金石,尽管人要分别了,但他们灵魂却不分离,而是像金子被压成薄片一样,延伸得更深更广。最后,多恩把夫妻比作圆规的两只脚,妻子是圆规的圆心脚,丈夫是圆规的圆周脚,这就表明了夫妻的一方是随着另一方而动的,二者的相切相接完成了一个完美人生的圆。多恩采用的

圆规意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奇异,本质上却是极为妥贴非常新颖。杜甫的在《新婚别》中用了“兔丝”、“蓬”和“麻”这些植物来比喻夫妻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分离。“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蓬”和“麻”的枝干短小脆弱,因此,依附在它们上面的兔丝的寿命也就不可能太长。嫁给了这样一个“征夫”真可够倒霉的,这样的婚姻是短暂的。“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用双飞的鸟比喻夫妻的团聚。杜甫只用植物、飞鸟等这些自然的产物来作为喻体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文化,在诗歌中他们大多使用那些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社会常见的事物作喻体。《告别辞·节哀》是一首典型的英国诗歌,它直率、深刻,充满了理性,却冗长,而杜甫的《新婚别》委婉、微妙且简捷。中国文化偏于人伦、实用的“天人合一” 的文化观念,又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形成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诗教传统;在西方人们推崇“张扬自我”,注重爱情,因此他们大胆公开地歌颂火一样的爱情。西方诗歌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是继承了古希腊的“摹仿说”,它突出表现是诗歌中对个人情感和对事物形象的细致描述,摹仿事物形象的细致描写,这体现了西方文

化根基上主客二分的两极性。

总之,一个民族的诗歌是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的,它的诗歌传统、艺术精神是这一民族的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通过以上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和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比较分析,中英诗歌质的区别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2.

[2]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公司。1999.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五
《最新实用版-送别抒怀诗鉴赏》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六
诗词鉴赏系列: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种种属性,交相沿袭性是其中较为昭著的一种。所谓“交相沿袭性”,是说某些具有定型指义的意象可以被诗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相沿既久,积淀既深,以至于读者不需要借助其他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醜》)。古人早就着眼于此。正是由于它在字音上与体形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前一种荣宠固然经久不废,后一种殊遇更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咏柳的佳句都与别离联系在一起。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翠绿的柳色,正是撩拨起他“灞陵伤别”的情怀的触媒。温庭筠《菩萨蛮》词云:“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雨中送别之际,最为触目的景色便是杨柳丝丝。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云:“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不看“杨柳”犹罢,一看则别恨又添几分。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牵系着离情别绪的并非他物,正是柳枝。宋代张先《一叢花令》词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西、飞絮濛濛。”不说柳丝勾起离愁,反说离愁引乱柳丝,是其用笔深曲处。晏几道《青平乐》词云:“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作者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苏轼《水龙吟》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作者眼里,杨花竟然是“离人泪”幻化而成。《少年游》词云:“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杨花连同送别时的情景,那样深刻地镌刻在作者的记忆里,不时引发他的离愁别恨。秦观《江城子》词云:“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那“弄春柔”、“系归舟”的丝丝杨柳,勾起作者当年与意中人相会于“碧野朱桥”的温馨回忆。可是,往事已矣!如今,只有碧水空流,再无惊鸿照影。于是,杨柳丝丝,又牵引出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使他终因“不见去年人”而“泪湿春衫袖”。《八六子》词云:“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每一念及柳外水边与意中人挥泪而别的情景,总是黯然销魂,不胜悲怆。魏夫人《菩萨蛮》词云:“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三度见柳而伤离,可知柳始终关合着抒情女主人公的离情。周邦彦《瑞龙吟》词云:“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虽说春景尽堪伤情,但独于其中拈出“官柳”进行特写,柳之深系离怀可明。惠洪《青玉案》词云:“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与友人分别于为柳烟所笼罩的长亭路上,岂能不倍感离恨悠悠、离情依依?周紫芝《踏莎行》词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柳丝绾得住离情,却系不住兰舟,这不免使作者深为叹惋。吴文英《唐多令》词云:“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系得行舟,却又系不得离人,情景固有不同,作者的叹惋却是同样的。《风入松》词云:“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一丝柳”,便牵动一寸柔情;眼下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季节,其柔情该有多长?王十朋《咏柳》诗云:“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萦牵别恨,已使离人徒增惆怅;断送春光,更令离人平添烦恼。金代刘迎《乌夜啼》词云:“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别后“行行重行行”,早已远离送别地点,而作者的离恨却仍然萦绕着送别时与心上人一样脉脉多情的杨柳,杨柳的魅力不难想见。明代袁宏道《道旁柳》诗云:“一株大道傍,阅尽行人泪”。这里,柳又俨然是人间一幕幕别离惨剧的见证人了。

其实,柳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别离文学作家的笔下,它却总是那样多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唐·唐彦谦《柳》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宋·欧阳修《玉楼春》

夕阳村外小湾头,只有柳花无数送旧舟。——宋·秦观《虞美人》

不过,也有从别一角度构思而怨柳无情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台城》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宋·张耒《风柳子》 本无别离心,行人自憔悴。——明·袁宏道《道旁柳》

多情也罢,无情也罢,说到底,只不过作者移情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它说明,尽管某一意象可以被作家们不断袭用,但作家们袭用它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以“柳”而言,同一种柳在不同的送别场面中所扮演的角色便颇为歧异。 当然,有些场合,柳既非多情种,也非无情物,而仅仅是一种道具,一种媒介。这时,作家们的聚焦点往往在于“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本身。如: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唐·释慕幽《柳》

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宋·张先《渔家傲》

别路恐无青柳折,到家应有小桃开。——宋·姜夔《送李万顷》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明·郭登《送岳委方还京》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明·方以智《忆秦娥》

春风若为长条惜,应遣情人少别离。——清·厉鹗《思佳客》

遥忆灞陵桥上,折长条,雕鞍难缀。——清·薛凝波《水龙吟》

折尽渭亭枝,年年送别离。——清·毛奇龄《唐多令》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沈吟无计。——清·陈维崧《征招》

在古人看来,“折柳赠别”,是向对方表达离情别意的最为含蓄、也最为生动的方式。这就难怪他们要乐此不疲了。而同样是“折柳赠别”,在作家们笔下又可以生发出多少新奇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幻化出多少种动人的情形啊!如果说以上所摘引的还只是若干片断的话,那么,下面请看五篇专咏“折柳赠别”情景的作品: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欲折尔来将增别,莫教烟月两乡悲。 ——唐·李冶《送姚员外》

朝朝送别泣花细,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唐·鱼玄机《折杨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临水送将归,春风折赠时。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宋·朱继芳《柳》

“折柳赠别”的习俗盛于唐而始于汉。据《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陵,往往折柳赠别。或谓,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而言。但柳经常性地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却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上引五首作品,就有四首出自唐人。他们各运灵光,各出机杼,将折柳赠别的情景表现得何等感人肺腑。即以其中两位女诗人的作品而言:李诗先描写沐秋风而不衰的柳色,这既是起兴,也隐然有借柳自喻之意;然后并不正面刻画折柳赠别的情景,而仅托出“折柳赠别”的用意,那就是让温馨的友情随同柳枝一起陪伴着对方,消除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牢愁。这实际上是通过“折柳赠别”这一举动,曲折地传导出自己的惜别深情。鱼诗倾吐了作者因送别过多乃致折尽柳枝、痛断肝肠的怨愤。怨愤之际,作者竟萌生出一个极正常又极离奇的愿望:但愿此后再无柳枝抽芽,免得离人对之伤心、落泪。说是“免教”,恰好表明柳枝此刻“正教”作者“泪悬悬”。其一腔离愁别恨亦借柳枝巧妙传出。 很难精确地指出,柳究竟从何时起才被作家们攫来表现别离主题,但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它已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尽管作家们对这一意象的袭用还不是普遍的、经常性的。如南齐萧子显的《春别诗四首》其一、其三: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其一)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其三)

诗本身并不出色,但柳在诗中却已被作为触景生情的景、睹物伤怀的物而加以艺术显影。到隋唐,不仅文人诗已习于借柳咏别,许多民歌也将柳熔铸为伤离怨别的意象: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逼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唐代借柳咏别的作品,有的出自享有盛誉的诗坛宿将手笔,有的则是名望非隆的一般诗人所作。前者如: 天下伤心处,送客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刘禹锡《别苏州二首》其二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词》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擬惜长条。(其一)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其二)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前诗显然写于柳条未青时。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已见用笔曲折;三、四句更是运思超脱、发想奇警的神来之笔:作者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驰骋才思,把它说成是深谙人间别苦的春风故意造成的结果。较之一般地描写折柳赠别的情景,确是令辟蹊径、别翻新意。李白后诗不是将“折柳”作为一种场景推出,而巧妙地把它作为曲名,放在笛声中展现,借以表达内心的离情别绪,这也不落俗套。刘禹锡的两首诗都以柳条起兴。

阊门之外,风吹柳条,向来是送客之地,但只有今日作者才产生销魂之感,这是因为置身局中、柳色关情的缘故。前诗的意蕴如此。后诗曾被明代的杨慎、胡应麟誉为“神品”。一曲清江,千条碧柳,正是送别的典型环境。作者由此拉开记忆的帷幕,追忆起二十年前送别故人的情景,将依依惜别之情再度倾注在字里行间。李商隐的两首诗构思又有所不同。前诗把惜别深情融入精警而独到的议论中:既然除了死亡再没有比别离更痛苦的事情,那么春风又怎么会爱惜青翠色的柳条,而不让人们攀折呢?后诗掉转笔墨,复对“行人”致词:柳枝含烟惹雾,多情如许,应当既管送往,亦管迎来,既然如此,又何必将它折尽呢?折下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岂不顺乎情、合乎理?郑谷诗不仅用柳丝来牵曳别情、柳絮来沾染离绪,而且用“愁杀”二字夸张地显示出杨柳带给自己的感伤。后者如: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雍陶《题情尽桥》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武昌妓《续韦蟾句》

各有变化生新之处,但其中最为别致的还是雍陶《题情尽桥》一诗。诗即兴而作,一气贯注。首句直抒己见:万事皆有尽,唯独情难尽。次句顺势直下,斥责以“情尽”名桥之荒悖。既属荒悖,理当另改新名。那么,名何最为恰当?作者认为唯“折柳”二字适足当之。这便引出三句:“自此改名为折柳”。末句又从“折柳”二字荡开,推出惊人之论:“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原本无形,作者以有形之柳条比况无形之离恨,便使全篇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宋代的别离诗词也多以柳为意象。诗如斯植《门柳》:“看尽门前柳,愁多白发新。灞桥风雨夜,离别是何人”。柴援《寄远》:“别时指我堂前柳,柳色青时望子归。今日柳绵吹欲尽,尚凭书去说相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词如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遞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词以“柳”为题,主旨却是书写离愁别恨。此中对柳的描写亦服务于这一主旨。开篇藉柳发端,兴起京华孤旅之叹。“柳阴直”,点出柳之茂密成行;“烟里丝丝弄碧”,见出柳之姿态婀娜。著一“弄”字,似乎是说柳色弄人:自己漫不经心,却使多少人、多少回触目伤情、难以为怀。接以“隋堤上”三句,正为申足此意。作者自己也曾多少回送别于隋堤,而送别必定“折柳”,所以约略算来,所折柳枝的总长度应当远远超过千尺之数。一句“应折柔条过千尺”,包含着多少别离的感伤,多少人生的喟叹啊!

元明清时期,在诗词家笔下,柳仍然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明人王韦《柳枝词》有云:“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垂杨不系离情住,只送飞花过渭桥”。清人周志蕙《柳》有云:“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一声长笛河桥晚,回首苍茫几树烟。”如果说这两首绝句虽未袭前人之辞、然犹师前人之意的话,那么,元人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则辞意俱新,为同一时期“千不得一”的作品:

[集贤宾]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画,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毬。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晴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耐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栏花甃香,荫苍苔石径幽,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荫深处缆归舟。

铺叙之详贍、笔法之细密,尤甚于周邦彦《兰陵王》。全曲以柳起,以柳结。柳既是绵绵不绝的离情别绪的触媒,也是串连那一幅幅色彩斑驳的画面的线索,同时,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柳本身也释放出一定的美感效应。当然,这中间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冶炼和艺术调配。

诗歌鉴赏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南朝鲍照《无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有句:“连山眇烟雾,长波迴难依”。这是以长波难依隐喻行人难留。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有句:“握手分歧路,临川何怨嗟”。临川怨嗟,是因为川中的流水荡起他心中的涟漪。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在作者想来,陇水既与离思相若,其声亦当呜咽无已。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復州嘉礼》有句:“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作者身不能随行人同去,便愿拳拳此心化作悠悠江水,与其征帆长相依偎。《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有句:“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思悠悠,恨悠悠,全因眼前楚水浩渺,离思难收。李涉《再宿武关》有

句:“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尽管已关上屋门,但那潺湲的溪水声却仍然彻夜震响在他耳际,仿佛诉说着他的羁旅行役之愁。刘媛《送别》有句:“知君此去无还日,妾亦随波不复回”。作者深知一别即成永诀,所以自誓愿“随波”俱去,释郎别恨,慰己离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愁之绵绵不绝,恰如春水之迢迢不断。作者便由这一相似点将笔墨铺洒开去。《千秋岁》有句:“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取譬之径相同,而另铸新词,使抽象的离思具像化。《玉楼春》有句:“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倚楼望远,不见归棹,作者但觉江水纵去,而离恨犹在——却原来江水只能写恨,而不能流恨。苏轼《虞美人》有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明明是行人不肯驻舟,却怨无情江水载将离恨而去,虽属“无理之语”,却益见惜别之深。石介《泥溪驿中作》有句:“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通宵达旦地吟听水声,其中固有道学家所沉迷的理趣,但同时不也寄寓了作者与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干脆是以流水作为惜别对象了。范成大《南柯子》有句:“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江水一去不再复返,因而作者连藉以“寄愁”的愿望亦已成空。杨炎正《蝶恋花》有句:“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离恨始而蒸腾为春雨,继而融汇入春江,终而汩汩东逝。同样用水来写照离情,而立意造语却又不同。看!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在作家们笔下,真是“等闲平地起波澜”,翻尽了花样,变尽了戏法!

以水比喻离思,起于建安诗人徐干。徐干《室思》结句有云:“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频繁而娴熟地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还是唐人。唐代许多别离诗,或以水发端,或以水结篇,使满怀离思与水一起流泻在笔端。这里,仅从七绝中拈取数例:

客鸟倦飞思旧林,徘徊犹恋众花阴。他时相忆双航苇,莫问吴江深不深。——独孤及《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濂水送别》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手处,借别潺湲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徐月英《送人》

独孤诗以一句“莫问吴江深不深”的劝诱之辞,使更深于吴江的惜别之情豁然轩露。严诗首句点出“行舟”二字,表明友人将从水路归去,为后文即水抒情预作铺垫。次句明写时令,暗写愁绪——“心”上有“秋”,正好合成一个“愁”字。这种拆字的戏法,宋代吴文英也玩过,其《唐多令》词劈头两句便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结构上看,这是宕开一笔。第三句又折回水边,以“江南”、“江北”相比照,突出了江水的阻隔。其间缀一“望”字,既传出作者的凝眸之态与惜别之情,又自然而然地带出末句“寒鸦飞尽水悠悠”。随着寒鸦点点的飞逝,只剩下悠悠江水占据着全部画面。这悠悠江水正象征着作者的绵绵离思。贾诗前两句以物候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变换,既点明时地,又烘托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之感。后两句借助“浮云”、“江水”来抒发惜别之情:唯因世情如浮云般变幻无定,才倍觉离愁别恨有类江水之悠长。“江水”前修饰以“空随”二字,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使惜别之情进一步得以强化。韩诗将别离之情“打并入”沧桑之情、兴亡之情,一并概括为“古今情”,藉“宫前水”曲折传出。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以其潺湲的声响,引起多少远行人的乡思客愁?因此,作者特意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这是从反面生情。温诗始终围绕“溪水”著笔。溪水原本无情,作者却偏偏视其为有情物。“有情”二字,正是一篇主眼。何以见其有情?证据有二:一是入山的三日中,溪水始终与作者同行。“得同行”,一个“得”字,饱含作者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侣的欣喜之情。二是临当分别时,用“潺湲一夜声”来表达对作者的惜别之情。藉此二端,的确足以见其深情缱绻。但这种缱绻深情,说到底,只是作者自身的惜别之情的外射和物化。徐诗则责怪流水无情,用笔恰与温诗相反:情侣分袂而别,犹如鸳鸯相背而飞;这种凄惨情景,亭前水居然忍心照映,岂不令人憎恨?这亦属“于他人不到处另生眼目”。

唐以后,用水来写照离思、象征离情者,代不乏人。以清人而言,施闰章《送李万安罢官归里》既云:“岁暮归舟一叶轻,歌残酒罢泪双倾。滩声不是无情思,呜咽随君为送行。”王士祯《真州绝句》亦云:“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都力图变化生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水总是他们所要抒写的离愁别恨的投射物或运载物,总是深深地沾染上作者的主观之情的客观之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习于、同时也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作家无疑是李白。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全集中提到姓名的就有四百多人。交游既广,赠别、送别之类的作品也就十分可观。这类作品大多以水喻情,或借水抒情。其中,最为传诵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前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迟佇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画面既开阔、明丽,声韵也和谐、流畅。作者另诗《送别》有句:“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此诗三、四句同意。后诗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秀丽如画。“深千尺”,即夸张地揭示出桃花潭水的特点,又为结句的抒情预伏一笔。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不及”二字,笔致空灵,深为沈德潛所赞赏:“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唐汝询更对全篇推崇备至:“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故能调绝千古。”(见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唐诗说》)所谓“景切情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潭水这一真切的客观之景与惜别这一真挚的主观之情已融为一体,惝恍难分。另如《金陵酒肆送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壓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流水之长比喻离思别意之长,古已有之。李白翻过一层,径直质问流水:较之别意,孰短孰长?这与《赠汪伦》一样是从虚处著笔,而比《赠汪伦》更为含蓄。其用意当然在于暗示别意之长,甚于流水之长。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泾川送族弟錞》云:“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渡荆门送别》云:“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夏行》云:“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口号》云:“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沙丘城下寄杜甫》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送殷溆》云:“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郗昂谪巴中》云:“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寄王汉阳》云:“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云:“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这仅是从其五言诗中拈取的部分例子,却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学者认为,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公式,那就是“友情之长等于流水之长”;而滥用这一公式则说明李白“对朋友不求甚解,所以用情浮泛。”(见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话李白》)这当然不失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家之言。但在我看来,李白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水与离思、别意扭合在一起,是因为水本来就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藉水吟别,恰如借柳咏别一样,是别离文学作家的惯用伎俩,并不能证明李白用情的浮泛和诗才的枯槁;相反,从中倒显示出李白善于即景骋情、变化生新的卓越才能:试想,同样以水为意象,组合结构方式却无一雷同,若非著笔成春、运斤成风的巨匠,岂能为之?

诗歌鉴赏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

和折柳赠别相比,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说明前人早已有鉴于此,不过语焉未详而已。

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翻检古代的别离诗词,有关饮酒相送情景的描写真可以说比比皆是、洋洋大观: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梁·沈约《别范安成》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官,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元·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如果说在沈约诗中,酒虽然已与离思相关合,却毕竟没有能牵引作者较多的笔墨,而仅有片言只语的描摹的话,那么,在李白诗、杨果词中,酒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占据了更多的篇幅,且被安排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出。李诗为送别杜甫而作。李、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并订交。尽管其年龄既不接齿,声望亦不比肩,却一见如故,结为莫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翌年,李、杜携手同游齐鲁,游罢,分袂于鲁郡东石门。于是,李白离思萦怀,情难自抑,便借酒起兴,发为骊歌。“醉别复几日”,这正是惜别的感叹!既然过不了几天就要分道扬镳,那就痛饮一醉、藉酒力冲淡内心的离愁吧!“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这则是对他日再度欢饮的热切盼望。同时,“重”字又与开篇“醉别”相呼应,点明此刻正乃“开樽”之时,其意略同于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篇末仍粘著于“酒”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是啊,此去犹如转蓬一般,各自飘零远逝,何日重逢岂能逆料?既然语言难以表达离情别绪,那就满饮此杯、托酒寄意吧!全篇以“酒”字串连起情感的线索,使一腔离愁别恨尽皆照映在酒光中。杨词亦以酒起,以酒结,将离情盛于杯中。“一杯聊为送征鞍”,“征鞍”指代行客,即词题中的“商参政”。作者

情人离别的古诗词篇七
《关于古代爱情,伤感,离别唯美诗词》

关于古代爱情,伤感,离别唯美诗词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②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浣溪沙③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浣溪沙④ 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蝶恋花⑤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⑥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鬓云松令⑦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山花子⑧ 几为愁多翻自笑,那逢欢极却含啼。——山花子⑨ 晚秋却胜春天好,情在冷香深处。——御带花⑩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相见欢11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 12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踏莎行13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南乡子 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鹊桥仙14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浣溪沙15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山花子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16 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望江南17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蝶恋花18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19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20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好事近21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阮郎归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减字木兰花22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23 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上时。——减字木兰花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金缕曲24 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金缕曲25 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雨中花26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临江仙27 今古河山无定据。——蝶恋花28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29 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音圆。——梦江南30 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31 多事年年二月风,剪出鹅黄缕。——卜算子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清平乐 上元月蚀32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33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浣溪沙 大觉寺34 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菩萨蛮35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菩萨蛮36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采桑子37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忆王孙38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琵琶仙 39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0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1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2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3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44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45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46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7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48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9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0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51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52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53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4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5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蟹)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56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7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58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59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0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61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6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63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64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5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66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67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68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69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70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71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72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3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74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75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6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77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78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79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80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81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姻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斜人静. 82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3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84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5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6 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87 蝶恋

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88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违禁书籍请删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89 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90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1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2 渔家傲 陈袭善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93 登山临水年年是。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 谁与寄? 西湖水是相思泪。 94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95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96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 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97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98 今宵风(蟹)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99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00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21487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