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的对联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五个字的对联第一篇
《对联》

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

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

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

五个字的对联第二篇
《对联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

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

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五个字的对联第三篇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艺术

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 碧天新月穿云出,

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

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

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

三间东到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二)实用艺术

对联是一种应用艺术、实用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学习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活动有以之相适应的对联。

如春节有春联:

一年复始,

万象更新。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又如表明行业特征使用的门联:

谷乃国之宝,

民以食为天。(粮店联)

巧缝千家衣,

美化四季春。(服装店联)

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旅店联)

再如布置住室、客厅、书房的堂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在交际活动中用应酬联;庆吊活动中用贺联、挽联;风景区、纪念地用名胜古迹联……总之,对联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派上用场,加之它又以艺术形式出现,所以它是一种应用和实用艺术。

(三)文字艺术

对联的文字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字数不限,短则几字,长则千言,如天下第一长联,清人钟云舫的狱中联;二是以汉字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四)声律艺术

对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诗词歌赋的影响,在声律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讲究用字的平仄;二是在上下联之间,讲究平仄相对;三是在上联或下联内部讲究平仄交替;四是常常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手法。对这些的要求,目的是达到音乐美。

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最主要表现在他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一)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用字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成立的首要条件。作为字数较少,或句式结构单一的对联是较容易做到的。例如:

乾坤抱丽日,

龙凤竞祯祥。(本人自撰)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

而对于长达数十字以上的长联,要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就要难一些了。另外,还有一些用字用语险奇的对联,就更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汉字词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又如: 三光日月星,(辽国使臣出句)

四诗风雅颂。(苏东坡对句)

四德元亨利。(苏东坡对句)

这里的对句,难就难在上下联字数很难相等上。上联是“二三”结构,后面的三个字,分别为三种类似的事物;下联也须是五个字,“二三”结构,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复,必须是其他数字,而即使与“三”相邻的“二”和“四”,结果各指两种或四种事物,对上去也会少一字或多一字。苏东坡的对句,妙就妙在化解了这个问题,因为“雅”是《诗经》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来包括“元亨利贞”,但是,由于当朝皇帝的名号中有“贞”字,应回避圣讳,故可以略去了。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苏东坡撰广东真武庙联)

上联连用了“焉”、“耳”、“矣”三个文言虚词,下联也同样用了“云”、“乎”、“哉”三字来对,险奇佳绝,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写作的功力,是难以办到的。

(二)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以往强调的“实对实,虚对虚”,不准确,应纠正。例如:

花 外 子规 燕市 冷

(名) (方位) (名) (名) (形容)

柳 边 精卫 浙江 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下联句脚的“潮”字,本来是海潮的潮,应为名词,但这里用“借对”的形式,即借形容词“潮湿”的“潮”的意思,与上面的形容词“冷”相对,除了这个字,其余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类词相对。

随着汉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词之间的相对,还体现在同一小词之间的相对了。因有些词下面的小词繁多(比如名词又可分十四种小类),这里就省略不提。

(三)结构相应

对联的结构相应,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互相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如,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 作 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山 为 碧玉簪。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例如,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

系闷 岂无 罗带水,

(动) (宾)

割愁 还有 剑芒山。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对联:

四季 笙歌, 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桥 花柳, 浑无隙地种桑麻。

(4)复句对复句。对联的上下联如果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复句,这里指的仅是,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互相对偶。例如,四川灌县离堆公园有一副对联: 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联中的“车同轨,书同文”对“水有源,禾有本”,就是并列复句对并列复句。再如下面两副对联,也是这种类型:

学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结构上要求对称的同时,在小的词组上,对联的对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句式相似。

所谓句式,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的句式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对联来讲,上联的句式和下联的句式却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举例如下:

不雨 山长润,

无云 水自阴。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远 浮天 阔,

江空 得月 多。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 当年 怀往事,

桃花 依旧 笑春风。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饶 千帆风月,

偶来 作 半月神仙。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还要相关联。对偶侧重形式上的遣词造句上,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内容上。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不是对好联,只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换句话说,对偶是一个人的衣服,上下联的有关联内容是肉体。 不算对联或不是好对联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马,

唐尧骑病猪。

图书管理查资料,

动物园中看虎狼。(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联系)

门前绿水流将去,

屋里青山跳出来。

好的对联市上下联做到内容相关,有共同性,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还分“正对”与“反对”:上下联都正说的叫“正对”,都反说的叫“反对”。

例如“正说”的对联:阅透人间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再如“反说”的对联: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汉语音律的“四声”: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仄”;在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A)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长联中,分句停顿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3)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

(B)在特殊情形下,对联的在平仄声律上,可以灵活处理,比如:

(1)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可以不计较平仄是否相对。例如:

报国文章遵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撰联)

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郁达夫撰联)

(2)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上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是,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例如:

悼一代巨星陨落,举世无限伤心(平);

幸满台桃李新生,梅艺万古长青(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题“聊斋”联)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

万世一义圣人不惑(平)。

(3)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具体说,主要是:同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专用名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虚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西湖葛岭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也”“乎”都是平声)

出门一拱歪之乎。 (酒店联)

五个字的对联第四篇
《五字对联》

五字对联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六字对联

春草满庭吐秀百花遍地飘香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春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春旭日横空出世腊梅做雪迎春共庆春回大地同歌喜到人间

七字对联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为一家红梅铮骨傲雪桃李笑颜迎春日暖风凋雨顺家和人寿年丰春自寒梅唤起香由乳燕衔来年丰德茂福盛家旺国兴人和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风景这边好 江山分外娇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万里潮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四海财源聚宝地 九州鸿运进福门 一杯纯露暂留客 两袖清风几欲仙 福门鸿运腾腾起 新春财源滚滚来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门迎百福福星照 户纳千祥祥云开 香炉不断千年火 玉盏常明万岁灯 展宏图方方顺利 创大业路路成功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一帆风顺全家福 四季平安福门财 淑气千重山水秀 春光万里画图新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迎春迎喜迎富贵 接福接财接平安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出外求财财到手 居家创业业兴隆

万里和风吹柳绿 九州春色映桃红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春到福到吉祥到 家和人和万事和 接吉祥五福临门 迎富贵四季平安 事业辉煌年年好 前程似锦步步高

八字对联

春到神州百花吐艳 香飘原野万物生辉 迎新年窗花映白雪 辞旧岁喜鹊闹红梅 人杰地灵气壮四海 物华天宝春盈五湖 山山水水诗画新岁 家家户户歌舞丰年 人民公仆潜心敬业 华夏赤子锐意兴邦 边疆儿女胸怀祖国 各族人民心向北京 江山万里似诗似画 岁月千秋如火如荼

十字对联

过新春方知红日暖 逢佳节倍觉党恩深 幸福家庭丰衣足食 文明社会正气清风 九州大地山欢水笑 万里蓝天日丽风和 山青水秀九州如画 鸟语花香四季长春 开门迎春春光拂面 抬头见喜喜气满堂 竹苞松茂青山不老 鱼肥莲香富水长流 村村富裕家家欢乐 月月称心岁岁丰登

人杰地灵百业兴旺 山欢水笑五谷丰登 国色天香香飘万里 山青水秀秀润千年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中华崛起山河竞秀 民族振兴日月争辉 龙凤呈祥招财进宝 龟蛇献瑞纳福迎春 壮志凌云红心向党 春风送暖瑞气盈门 改革创新兴家兴业 安定团结利国利民

岁岁迎春年年如意 家家纳福事事吉祥 旭日东升一元复始 鸿图大展万象更新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水色山光阳春千里 花香鸟语丽景九州 鸟语花香人勤春早 风和日丽民乐年丰 安定团结人心所向 正本清源国运必兴 枝头喜鹊扬眉报喜 雪里春梅翘首迎春

祖国山河处处尽展锦绣 望台湾春风牵动满腹意 中华儿女人人皆称舜尧 盼亲友海水紧连两岸心 志在八方何惧山高路远 有脚阳春先到故园桃李 龙游四海哪怕浪急风狂 无心明月偏临近水楼台 正党风壮志为公行大道 善始善终行事莫留蛇尾 昌国运英雄创业展宏图 同心同德兴邦须借马威 雨顺风调喜见春华秋实 喜洋洋绿水青山春永驻 云开雾散得亲舜日尧天 美泰泰丰衣足食福无边 雨霁雾散百花扬眉吐气 红杏丛中朝见牛羊出圈 浪静风平万船击水争流 绿柳郊外夕闻鸟雀归林 旭日祥云灿九州花似锦 万马奔腾为江山添锦绣 春风化雨新四海歌如潮 宏图再展与日月竞光辉 旭日腾彩霞春色无限好 听遍地豪歌征人添虎劲 红梅傲霜雪江山分外娇 看漫天彩霞战马长精神 雄鸡一唱扫尽残星晓月 宏图大展成就行行伟业 万众齐欢迎来化雨春风 骏马奔腾飞越道道雄关 杏雨飞红喜织千家春色 春日融融万树繁花竞放 和风着绿巧绣万里新图 红旗猎猎千骑骏马争先 新历迎年人贺重光舜日 步新潮须骑骏马驰千里 椒盘献岁家欣再乐尧天 兴伟业应唤春风惠万家 喜迎春春风得意春常在 爆竹迎春春丽五湖四海 抬望柳柳叶多情柳半垂

红梅报喜喜催万马千军

经典对联大全 1.

岁月无情风刻意==光阴已逝雨寒心 岁月无情风刻意==红尘有爱墨留心 从此葬花成故事===何来谎话变真传 一帘幽梦莺啼乱===满耳笙歌燕奏齐 三弄梅花香绕指===千拂翠柳梦颦眉 雾里看花别笑我===山中论剑勿说人 平湖秋月一轮冷===银浪碧涛万舸欢 难忘今宵难忘你=== 苦思旧日苦思君 阅卷清风能识字===思情明月也读书 月栖水里问鱼好=雨躲云中笑日痴 唯有读书窗下笔==尤其墨画案中词

岁时新春意浓神州焕彩 宏图美阳光艳大地生辉 东西南北中处处传捷报 徵羽宫商角声声奏佳音 开门见喜个个心花怒放 擂鼓迎春人人笑逐颜开 骏马扬蹄奔驰峥嵘岁月 春风着意装点锦绣山河 兔岁初临健步已驰千里 虎年虽去雄风犹镇八方 送虎岁盈盈硕果山村景 迎兔年丽丽宏图祖国春 日丽风和喜奏金蛇曼舞 民强国富远瞻骏马腾飞 玉兔回蟾宫长空悬朗月 金龙上华表大地庆新春 为国争光可上九天揽月 给民造福敢入四海擒龙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百鸟鸣春堪喜人间换岁 群龙献瑞欣逢世纪更新

五个字的对联第五篇
《五字对联》

五 字 对 联

黄金新岁月锦绣好前程

门吉春常在

人和福永留

财源春天草

前程锦上花 门庭多纳福

宝地广招财 人寿春在户

年丰喜盈门

利泽源头水

生意锦上花

院内添春意

堂前报福音

年年财源广

岁岁福禄长

勤劳财喜旺

德高福寿多

平安随竹报

喜庆伴梅红 新春添福寿

盛世享康宁 满门添富贵

居家永兴隆

春暖景色美

家和喜事多

日月开新运

财宝进门庭

华堂福星照

庭院吉气临

三阳照宝地五福临财门

福随春风至

财伴新年来

喜气财运开

春暧福贵来 福地多安乐

鸿基常发祥 玉堂多福乐

华屋永康宁

春日春起色

虎年虎生威

常居安乐地

永享太平福

春风吹玉宇

绿水映琼楼

运至人财旺

春来富贵多

日暧三阳阁

春满五福楼 祥梅伴福至

瑞雪迎春来 开门行鸿运

启户照福星

春明花富贵

风静竹平安

满门多吉庆

合家多安康

春色如画美

生活似蜜甜

立千秋大业展百年鸿图

春风临吉地

旭日照财门

年丰人增寿

春早福满门 新春添美景

佳节报福音 燕舞春又旧

莺歌花更红

招财进宝地

迎春接福门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财神临吉地

福星满华堂

展宏图大志

奔锦绣前程

生意年年好

利润天天增 春景年年好

前程步步高 雪映幸福景

梅报锦绣春

利润滔滔进

财源滚滚来

春景添画意

岁月赋诗情

利泽源头水

生意锦上花

五个字的对联第六篇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作者:光重皇)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 “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不知道永远有多远,只是蹒跚,慢慢的离去,留下的只是背影。将离去,爱恨息,不带走思念,亦不留下思念,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 “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五个字的对联第七篇
《五字对联》

五字对联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六字对联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七字对联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风景这边好 江山分外娇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万里潮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满怀生意春风蔼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山青水秀风光好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四海财源聚宝地 九州鸿运进福门 一杯纯露暂留客 两袖清风几欲仙 福门鸿运腾腾起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桃花已恨三层浪

一点公心秋月明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门迎百福福星照 户纳千祥祥云开 香炉不断千年火 玉盏常明万岁灯 展宏图方方顺利 创大业路路成功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人寿年丰喜事多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一帆风顺全家福 四季平安福门财 淑气千重山水秀 春光万里画图新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新春财源滚滚来 迎春迎喜迎富贵 接福接财接平安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出外求财财到手 居家创业业兴隆

玉树长含万里风 万里和风吹柳绿 九州春色映桃红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春到福到吉祥到 家和人和万事和 接吉祥五福临门 迎富贵四季平安 事业辉煌年年好 前程似锦步步高

八字对联

春到神州百花吐艳 香飘原野万物生辉 迎新年窗花映白雪 辞旧岁喜鹊闹红梅 人杰地灵气壮四海 物华天宝春盈五湖 山山水水诗画新岁 家家户户歌舞丰年 人民公仆潜心敬业 华夏赤子锐意兴邦 边疆儿女胸怀祖国 各族人民心向北京 江山万里似诗似画 岁月千秋如火如荼

十字对联

过新春方知红日暖 逢佳节倍觉党恩深 幸福家庭丰衣足食 文明社会正气清风 九州大地山欢水笑 万里蓝天日丽风和 山青水秀九州如画 鸟语花香四季长春 开门迎春春光拂面 抬头见喜喜气满堂 竹苞松茂青山不老 鱼肥莲香富水长流 村村富裕家家欢乐 月月称心岁岁丰登

人杰地灵百业兴旺 山欢水笑五谷丰登 国色天香香飘万里 山青水秀秀润千年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中华崛起山河竞秀 民族振兴日月争辉 龙凤呈祥招财进宝 龟蛇献瑞纳福迎春 壮志凌云红心向党 春风送暖瑞气盈门 改革创新兴家兴业 安定团结利国利民

岁岁迎春年年如意 家家纳福事事吉祥 旭日东升一元复始 鸿图大展万象更新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水色山光阳春千里 花香鸟语丽景九州 鸟语花香人勤春早 风和日丽民乐年丰 安定团结人心所向 正本清源国运必兴 枝头喜鹊扬眉报喜 雪里春梅翘首迎春

祖国山河处处尽展锦绣 中华儿女人人皆称舜尧 志在八方何惧山高路远 龙游四海哪怕浪急风狂 正党风壮志为公行大道 昌国运英雄创业展宏图 雨顺风调喜见春华秋实 云开雾散得亲舜日尧天 雨霁雾散百花扬眉吐气 浪静风平万船击水争流 旭日祥云灿九州花似锦 春风化雨新四海歌如潮 旭日腾彩霞春色无限好 红梅傲霜雪江山分外娇 雄鸡一唱扫尽残星晓月 万众齐欢迎来化雨春风 杏雨飞红喜织千家春色 和风着绿巧绣万里新图 新历迎年人贺重光舜日 椒盘献岁家欣再乐尧天 喜迎春春风得意春常在 抬望柳柳叶多情柳半垂

望台湾春风牵动满腹意 盼亲友海水紧连两岸心 有脚阳春先到故园桃李 无心明月偏临近水楼台 善始善终行事莫留蛇尾 同心同德兴邦须借马威 喜洋洋绿水青山春永驻 美泰泰丰衣足食福无边 红杏丛中朝见牛羊出圈 绿柳郊外夕闻鸟雀归林 万马奔腾为江山添锦绣 宏图再展与日月竞光辉 听遍地豪歌征人添虎劲 看漫天彩霞战马长精神 宏图大展成就行行伟业 骏马奔腾飞越道道雄关 春日融融万树繁花竞放 红旗猎猎千骑骏马争先 步新潮须骑骏马驰千里 兴伟业应唤春风惠万家 爆竹迎春春丽五湖四海 红梅报喜喜催万马千军

岁时新春意浓神州焕彩 宏图美阳光艳大地生辉 东西南北中处处传捷报 徵羽宫商角声声奏佳音 开门见喜个个心花怒放 擂鼓迎春人人笑逐颜开 骏马扬蹄奔驰峥嵘岁月 春风着意装点锦绣山河 兔岁初临健步已驰千里 虎年虽去雄风犹镇八方 送虎岁盈盈硕果山村景 迎兔年丽丽宏图祖国春 日丽风和喜奏金蛇曼舞 民强国富远瞻骏马腾飞 玉兔回蟾宫长空悬朗月 金龙上华表大地庆新春 为国争光可上九天揽月 给民造福敢入四海擒龙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百鸟鸣春堪喜人间换岁 群龙献瑞欣逢世纪更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26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