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

| 元宵节 |

【www.guakaob.com--元宵节】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一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 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二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异乡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兄弟 思念 天各一方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全对的举手,有错的订正一遍。

2、谁能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大概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唐代走近王维,走近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感受诗情诗意。

3、出示全诗,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是藏在课文中,让我们借助课文内容来理解诗意。

二、学习课文(出示大屏幕)

1、谁来说说对第1句诗意的理解(出示大屏幕第1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关注红字内容,你能想到什么?(思念、孤独)板书:怀乡具体说说你的理解15岁指年龄小,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他却离开了家乡,一走便是两年,怎能不思念?诗中是通过哪几个字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独、两个异)这里的独指孤身一人,也指孤独寂寞。两个异写出了身在他乡,人地生疏的游子飘零之感。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这句诗里读出味道来吗?(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2、我们接着交流第2句诗,(出示大屏幕诗)谁找出它对应的文章内容,出示幻灯: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重阳节就是佳节,佳什么意思?(好)佳节呢?(美好的节日)。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知道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出示茱萸的图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英国作家(波尔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把这句话默念三遍,你一定会有疑问出来的?(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亲人?)这里的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 板书:思亲。默读第2节课文,相信你能找出原因。出示文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这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气氛?(欢乐、热闹)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热闹?“一大早”说明人们起得早,显然是对这

个节日期盼已久。想看看这份热闹吗?老师带来了古人绘制的重阳长安一角图,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还从哪看出热闹?(扶老携幼)知道什么是扶老携幼?指名说。(扶:搀着。携:拉着。搀着老人,拉着小孩。)是的,这是个全家团聚、敬老爱幼的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兴高采烈这里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人们怎样的兴高采烈呢?人们有的:喝菊花酒、有的登高远眺、有的头插茱萸、有的吃重阳糕。下面请男同学开开心心地把我们带入到热闹的长安街上(男生齐读:一大早--------)重阳节的长安街是如此的热闹,但作为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看到这一切怎能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请女生有感情地读第2节的最后一句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味道来吗?指名读,噢,原来呀只要把语调拖长一点,情感就会变得浓浓的;语气加重一点,思念就会变得是深深的,这样一读味道就出来了。谁再来试试?

除了这里的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有什么佳节王维也思亲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以说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

3、谁来讲讲最后两句诗?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知道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兄弟们在山西蒲州,王维在陕西长安,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相距三百余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一声长叹,唉,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就是少年王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出示填空) ②兄弟们呢?出示文字

现在你就是王维的兄弟,你想对王维说什么的?(指名说:王维你快回来,我们

想死你啦)少了王维一人,兄弟们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说)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栓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

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齐读课题。 王维思前想后,百感交集,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此时的情绪,指名说(思绪万千)王维将他无尽的思念流诸笔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整首诗,诗题中的一个“忆”字道尽了王维心中无尽的思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师引说

念故乡的民族,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怀乡思亲的诗句,如:出示 李白思乡时写道:

杜甫思乡时写道:

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古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指导“插”字的笔顺插的笔顺:

(动画展示)

名称:横、竖钩、提、撇、横、竖、撇、

竖、横、横折要向里收一点才好看、横、横

出示课后作业:(1)巩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

(3)小练笔:编辑一条表达思念之情的短信或微信。(再过几个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假如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某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你会编辑一条怎样的短信或微信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呢?)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怀乡思亲 (小方黑板贴)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三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情感铺垫。

孩子们喜欢过节吗?从你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上我已经感受到了。 能说说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吗?为什么?

可是,孩子们,设想一下,过年的时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因为加班,不能回家陪你过年,你会怎么样?

是啊,孩子们,思念是一种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了理想远离家乡,而他们却把自己心目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孩子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一、诗句导入,初悟诗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感受了李白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能读好吗?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课题。

我来看看你的预习成果。“山东”、“茱萸”指什么?

孩子们,每个字,每句诗都包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请你用心细细地品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思念是一点点吗?是一天吗?

哪个词最能感受到他那种思念诗人的心情?哪个字眼最能体现他思念之深?

、二、诗文对照,读中悟情。

是啊,孩子们,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背后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研读第一自然段,悟孤独心境

(1)指名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引导:孩子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3)指名说,相机点评。

(4)资料介绍王维离家的原因

(5)以文引诗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到外地求学,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了?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独自一人,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一句诗可以表达他此时的处境。那就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6)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孩子们读读这句诗,你能从中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吗?

哪个字眼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独”

是啊,一个独字,让我们感受真切,孩子,你能读出他内心的孤独吗? 这里“异乡”指的是哪里,(长安)

是啊,他只是长安的一个客人,所以是“异客”。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孤独吧!齐读。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研读第二自然段,悟思乡情深

王维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想家人呢?(过节的时候)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去感受一下那里热闹的氛围吧!

(1)出示第2自然段语句。

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份热闹?

(2)相机理解“扶老携幼”。(说明全家出动)

兴高采烈,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好的词语?

(3)再读,读出热闹。(过节了,谁不高兴呢,谁不热闹呢。快通过朗读表现这节日的热闹气氛吧!)指名读。

可是此时的王维在干什么呢?

(4)指名说,出示相关句子。

看着别人欢度节日,而王维的内心却是——?

诗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他此时的心情,谁来说。

(5)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每逢佳节是今年的重阳节吗?不是。所以“每逢佳节”让我们知道了是每一次过节,这佳节指的是——?每一个美好的节日,他心中都会升腾起浓浓的思亲之情。

他的思念是一点吗?是一天吗?哪个字眼最能感受他的思念之深。“倍” 孩子们读读这句话,文中有一个词语能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倍”字,——更加。

一个“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孩子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吗?

(6)读中悟情

试一试,练读。指名读,师相机点评。师范读,生赛读。

(7)拓展延伸,激情涌现

王维只是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生说。

是啊,每个节日,王维都会更加思念亲人。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别人家家团圆,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中秋之夜,王维望着天上的明月,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端午佳节,王维看到别人全家一起包粽子,赛龙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研读第三自然段,悟兄弟情意

此时此刻的王维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快快乐乐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1)生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那时的王维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为什么而高兴?(和兄弟们一起欢聚重阳)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快乐的重阳,感受他的开心,高兴。齐读。

(2)那份开心只能在回忆中去体会了,离家两年来,王维虽然人在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家乡。

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怎样呢?走进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出示句子:“如今„„思念着我呢。”

指名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谁在思念谁?

孩子,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我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来,通过朗读,把你的思念表达出来。(练读)

文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让我感受到王维思念之深,情意之长,有心的孩子一定能发现它。

出示: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聚„„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 不能 不能

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

诵读诗句,想象诗境

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正在干什么?插茱萸、登高远眺。

是啊,一句诗又描绘了亲人之间的那份相互的思念,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指导朗读诗句。

一个“遥”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遥远,即使天各一方,那么遥远,王维依然能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少了谁?

孩子们想一想,兄弟们插好茱萸,想到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4)拓展延伸。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到了 一起。

想到这里,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王维只想了一点吗?不是,一个“思绪万千”让我感受到王维想了(很多很多)。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吟诵全诗,激情升华

是啊,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投影出示:

生齐读。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什么?

读出孤独,孩子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颗孤独的心。

读出思念,孩子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绵绵的深切的思念。 读出„„

齐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多么动情的朗读啊!“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的感叹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相关诗句,生读。

总结。

孩子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表达了王维的相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亲人。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刻在你的脑海中吧。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选做题:1、搜集王维的诗句,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2、读背1-2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四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五篇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6)引导回读。

●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他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他过去,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

(生读句子: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3)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4)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生读,齐读。)

(5)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告诉我们?

(生读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6)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7)课文中说“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想一想,他们还不能一起干什么了?(不能一块头插茱萸,不能手挽着手„„饮酒作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忧愁、难过、低落、无奈、悲伤)。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学生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真是——(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配乐范读。)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

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我们同桌俩相互读读。(同桌读、指名读)

3、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配乐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尝试,能够探索出一种文包诗的教学方式。本课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浯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 下面,就怎样上好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

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二、以读代讲,读中浯情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

我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

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我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比较通俗、浅显,又较常见。在学习前,有许多学生都已经会读,会背,对诗意也有一定地理解,学习起来可能个别学生兴趣不是很强。

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

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

元宵佳节倍思亲全诗第六篇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年级:三、2 主备人:孙景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 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

“竖” 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

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

(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

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

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

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

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

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

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

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

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长安)—— ----------- 亲人(家乡) 重阳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26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