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瘫痪以后

| 母亲节 |

【www.guakaob.com--母亲节】

篇一:《阅读理解--双腿瘫痪以后》

阅读理解--双腿瘫痪以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意在文章的空白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①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

2.“我”的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①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双腿瘫痪以后

1、沉寂(寂静、平静等);央求(请求等)。

2、因为她一心全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3、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前两问每问2分,最后一问1分。)

4、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5、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思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含义各占2分,作用占1分。)

篇二:《双腿瘫痪以后》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双腿瘫痪以后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双腿瘫痪以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秋天的怀念"专题阅读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椎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其作用是

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2.文中,①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②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母亲的用意是

②作者这样写,其用意是

结构上的作用是

3.根据文意,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双腿瘫痪以后

②“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调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参考答案

11、表现我得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情;自爱(或:慈爱)、坚强。

12、①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②表现“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照应上文。

13、①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出伟大的母爱; ②是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14、C、D

篇三:《现代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2013年七(上)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初中散文阅读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点4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四)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角度去分析。

3、题目的作用: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抒写对象。

开头段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定下全文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结尾段的作用: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五)、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双腿瘫痪以后

(六)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七)、品味语言

(1)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2)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①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八)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一、阅读《散步》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有意思”具体指什么?(2分)

2、“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走大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美德;母亲改变主意满足孙儿“走小路”的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美德。(2分)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被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3分)

4、问中国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部分。请从选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5、选文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试想一想,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3分)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问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

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三、阅读《羚羊木雕》,完成1-7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给下列加横线字词注音(2分) 攥着( ) 寒颤( )

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3、上文中“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2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1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