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赏析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诗词欣赏》

李重元《忆王孙》一首误作李甲

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杏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的。开头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飏到天尽头了。“柳外”句点明思妇身居高楼之地,神驰柳外之遥,一个“空”字点染出思妇极度劳神远望而不见王孙归返的失落和她孤独寂寞,失魂落魄的空虚。“杜宇”句借杜鹃啼叫,以声传情。“雨打”句承杜宇,黄昏而下,写思妇怕闻杜鹃悲啼,怕见黄昏暮景,遂逼出“深闭门”的特定行为:藏于深闺,将杜鹃悲啼、黄昏暮景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读这首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山亭夏日

年代:【唐】 作者:【高骈】 体裁:【七绝】 类别:【记

时】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1、题原作“夏”,据《全唐诗》改。

2、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曲池赏析

〖咏蔷薇诗〗

南北朝·江洪

当户程蔷薇,枝叶太葳蕤。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春闺不能静,开匣对明妃。曲池浮采采,斜岸列依依。

或闻好音度,时见衔泥归。且对清觞湛,其余任是非。

婷婷玉立出水面 昂首扬眉看人间 淡淡馨香花娇艳 脉脉情深水中眠 碧塘清荷泛舟远 欢声笑语漾青莲 空谷虫鸣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宋) 周邦彦

《惜牡丹花 》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曲池赏析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宋朝晏殊的一首七律中的一联。全诗是“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木兰花》是欧阳修早期作品。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它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的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

想体味这首词,偶以为从思妇的“恨”入手,即可悟其绝妙。词的上片:“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不知行踪之恨。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 渐 ”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这是音讯杳然之恨。“无书 ”应首句的“ 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 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是夜间风竹之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是梦中难寻之恨,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欧词婉约深沉,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突出“恨”字,层层递进,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思念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在熟悉的地方,无尽的守望。吾爱可知?夜深,听风的呼啸,多少次,泪悄悄涌出,再轻轻拭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曲池赏析

咏苎萝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 《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代范成大曾有诗:“忆曾把酒泛湘漓,茉莉球边掰荔枝;一笑相逢相玉树,花香如梦鬓如丝。”

篇二:《2014高考前诗歌鉴赏总结》

【表一:古诗阅读考查内容】

【做过的古诗词梳理】

① 漫感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1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19分)

古风(其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

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 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

①感皇恩 宋·朱敦儒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②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 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①词牌名。②畹:田地。

② 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5分)

拓展延伸题一

“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

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曲池赏析

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200字左右,12

分)

2分

曲池赏析

(照抄得1分。有自己的理解,对“无理”或“妙”中一点写具体透彻,即可得2分)

2、结合诗句阐释分析,7分

① 引用恰当诗句并解释,1分② 分析诗句中的“无理”处,2分

③ 分析诗句的“妙”(艺术效果),4分。艺术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寄情于物于景、想象等表现手法,1分)指出妙处3分(妙处:作用于情感表达、

事物特点、意境氛围„„)

3、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3分

4、优秀答案示例

所谓无理即不符合常理,然而这无理的诗句却又常常给读者以形象、独特的感受,让人拍手称妙。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

本是无形之物,如何能像流水,但正是这看似无理的巧妙比喻,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李煜那绵延无尽的故国之思,想着那雕栏玉砌应犹在,凄婉与哀愁如春水奔

涌过来,又如春水流向无尽的远方永不消失,这无理之句可谓神来之笔,成为千古写愁名句。无理而妙,妙就妙在看似不合自然之理,实则契合人心灵的感触,

契合心灵之理。(216字,12分 2+1+2+4+3=1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10分)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21,五饵曾闻贾谊言○六奇已出陈平计○。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2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

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 (6分)

4

2014届高三语文考前诗词鉴赏总结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8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①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5

篇三:《赏析白居易和元稹的《江楼月》》

赏析白居易和元稹的《江楼月》

白居易《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白居易和元稹同在京城为官,不期元稹被贬。 这是白居易与元稹在京城分别之后,终日陷入思念之中,无法表达。不想与他怀有同感的元慎率先赋《江楼月》诗一首寄上。大意是江岸驿楼,明月在天,倘若帝乡天朗,你会独自在曲江岸边杏园东,对月思我吧。写得情迁神徃,仔细入微。白居易深爱感动和启发,便依原题也赋了一首《江楼月》。大叹:明月虽同人別离,当君怀我夜,我亦断肠时。

元稹与白居易是诗道好友,他们的诗风格相近,时世称元白体。在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白居易非常想念元稹。元稹一日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便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白居易收到后,非常感动,面对密友的诗句,久久不能平静,也写了十二首诗寄无稹,也写了一首《江楼月》。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当元稹在嘉陵江畔月下思念自已时,自已也在曲江池边遥望元稹,对月怀远。(曲池是当时长安景区,诗人常在这里吟唱)。今朝见书如面,知道寄诗可以舒情,同时也后悔不早寄诗于元稹。白居易用“悔”字,一方面对“后寄诗”的道欠,二是表示以后多酬和。

元稹 《江楼月》,原诗如下:

嘉陵江岸驿中楼,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江人潜傍杏园东。 唐代诗人之间经常相聚,游览山水,吟答和唱,舒怀纵情,形成一种风气。如韩愈有诗《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二十二舎人即是白居易。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就是邀请白居易同游曲江的诗。

唐代文人们的文章雅事,为优美的古典文化增加风彩。

篇四:《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曲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鉴赏]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54851.html

    上一篇:用节组成什么成语

    下一篇:桃花词句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