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我有一个好习惯》系列文章

我有一个好习惯

好习惯?谁没有?但是我的好习惯却与众不同。你肯定想知道我的好习惯为什么与众不同吧,我不告诉你,你往下看自然就知道了。

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但是自从学校开展“挑战缺点,争取进步”的活动以来,我变了。我每天晚上都要收拾书包,把钢笔打满墨水,把作业放进书包里。你猜我为什么要那么细致,我要改正坏习惯,用实际行动挑战缺点呀!

以前我是一个做事不讲条理的人,总是忘东忘西的。有一次,是我们语文考试。我拿起笔在卷子上画一下,糟糕,我忘打墨水了!教室里又没有公用墨水,我只好干着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的卷子上还是一字也没有。时间已到,收卷了。同学们顿时高兴起来,但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卷子上一个字也没有,看来只能考一个大鸭蛋(0分)。卷子发下来了,我的感觉没错,果然是一个大鸭蛋。以前我考试都名列前茅,怎么会考0分呢?这时同学和老师都用白眼望着我,我像霜打的茄子——蔫巴巴的。经过这件事我就下定决心,对天发誓: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这就是我的好习惯:做事有条理,不丢三落四。你有什么好习惯,也给我讲讲吧,让我也学习学习,OK?

我有一个好习惯(700字)

习惯决定命运,人人都有自己的好习惯,我的好习惯也不少,我

最欣赏自己写日记的习惯,现在就来说说写日记吧。

写日记也像写作文,它不分长短,也不分内容的种类,就是把自

己当天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事情记下来,或者向日记本诉说一下自己今天的感受和不想告诉别人的心里话。我们把这些记录在日记本上,快乐有人分享,忧愁一起分担。总的来说,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成日记,尽情地在日记本上发挥我们的文采。时间长了,翻出来认真看一看,是很有意思的。

记得我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还没上小学,是在姑姑家里学会写

日记的。那时表哥常常带我去采一些小植物,还给了我一本日记本,

教我写日记。因为那时我还不认识太多的字,所以日记写得很短,每天常常只有一句话,表哥带我采植物的事我就记了下来。“今天我摘一片松树叶。”“今天我摘一朵大红花。”“今天我摘一朵太阳花。”“今天我摘两朵蘑菇。”这样简单地记录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记的内容也逐渐增多,但现在翻出来看看,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流水账”啊!

看着以前的那些日记,我心中不禁又涌起一股惭愧之情,自己的毅力确实不如从前了。想想当初,我把写日记当成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不管晚上有多累,都要写上一段内容。第一次乘火车去旅游时,我竟然还蹲在卧铺上写;在家里没有电时,就点着蜡烛,在烛光下写......而现在却常常拖到第二天都没有完成,被爸爸成为“回忆录”。

虽然以前的日记写得乱七八糟,但是它为我现在的作文水平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打开书柜看到我那些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总会掀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要感谢它们,让我不会畏惧作文,让我在写作的时

候轻松自如;我要珍惜它们,它们记录着我不同年龄段的酸甜苦辣。 其实写日记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把看电视和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来,就能完成一篇日记了,以后打开来读一读,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往后,我还会继续写日记,把这个好习惯延续下去,在纸上记录下我的人生历程。

我有一个好习惯——热爱读书。(650字)

我爱读的书很多。小时侯,我认不了多少字,看书只能看画,所以我就爱看画册。后来,认了点字,就开始买带注音的童话看了。由于在读注音读本时注意积累词汇,理解能力较强了,哲理故事自然就成了我的最爱。

我爱读书,因为读作文书能丰富我的词汇量,好词,好句量,这样,写作文就不用愁了。因为读科普书能带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尽情畅想。因为读故事书能加强我的想象力,让想象作文成为你的强项。因为读搞笑书能让我在不开心时也开怀大笑,心情放松。

一个星期日,我独自到新华书店买书,精挑细选,终于选中了四本书,再看看我带的少的可怜的22元,差距也不算大,四本书总共的价钱是24元,不过因为这两元,我就必须放弃一本书,可是,每一本书我都喜欢,都想买。“那怎么办呢?”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我摸到口袋里有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两枚一元硬币,我欣喜若狂,尽管这是我坐车回家的车钱,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把两枚硬币递给了售书员。结果可想而知,四本书我全买到了,其代价是我花了一个小时走回家的。

读书带给我的好处也是数不尽的。只要认真读。

一节社会课上,老师问同学:“大家知道孔子最喜欢哪位弟子吗?”我想了一会儿,噢!知道了,“是颜回。”我举手说。“对。”其实这个答案是我从书中得知的。我家有一本叫《论语》的书,里面

有对孔子和颜回的描写。我自然就知道了。

记得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在一起,永远都不会叹气。”最后,请别忘记爱读书的诀窍:书读懂了,自然就爱读了。

我有一个好习惯

人人都有一个好习惯。有的人生活简朴,有的人节约,还有的人爱整洁„„我呢,就有一个好习惯——爱看书。【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我可能是天生看书的人吧。在我小时候,就对书有种特殊的兴趣。当我大哭时,妈妈给我一个作业本,我立即停止哭泣,一本正经地看起来,虽然什么也看不懂,可还像一个读书人似的。

慢慢地,我长大了,从识字的那一大起,爸爸便给我订阅了许多报,我翻开那些书,顿觉发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白雪公主、尼尔斯„„从此,我每天回家首先做的便是看书,慢慢地我养成了看书这个好习惯,因为书不仅给我知识,还给了我无穷无尽的乐趣。每天晚上,坐在灯光下,看着那一行行铅字,忽然,它们 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跳啊,跳啊。多么有趣呀!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上六年级了。开始不满足于看小人书的现状,于是便开始阅读小说,如:《小小的我》、《孤星血泪》、

《时间窃贼》„„这些书给了我知识,也给了我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当然,读些数学方面的书也是我这个习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次,在一本书中碰到一道难度较大的题,我在验算的草稿纸上飞快地写啊写啊„„一张稿纸,两张稿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最终没有攻破这个难关。第二天清晨,清醒的大脑给了我神奇的力量,经过思考,我终于顺利地做出来了。这时,我兴奋极了,真想高呼一声:“一天之计在于晨!”

书,是我学习上的一个好助手,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所有知识的源泉,我这个好习惯将永远激励我向更广阔、更新奇的世界前进!

我有一个好习惯

【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在人的一生中,会养成许许多多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让你一生受用不尽;坏习惯让你一生追悔莫及。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读书,俗话说:“好读书,读好书。”下面就是我的读书历程。

幼儿时,我读的是小人书。我迷上了书。由于不识字,所以经常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书中的故事,没完没了的。那时,也不知我的记忆怎么那么好,爸爸、妈妈讲一遍,我就全记住了。夏天我常常在院子里给其他小朋友说书、讲童话故事,看着他们那一双双崇拜的眼睛,我心里别提多得意、自豪了。

再大一点,我便可以自己看书,书中那奇妙的世界让我有足够的

篇二: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散文原创:习惯之后

【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习惯之后

【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央视隆重推出的“感动中国”,地方媒体仿行的“感动ÍÍ”,似乎越来越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越来越不能够打动观众的心肠了;而我们的学生似乎也很多地受到了时势的“感染”,他们正在给予“感动ÍÍ”越来越多的冷漠。

这是一种很是令人后怕的“习惯”。

在如此的习惯之后,一些师长对孩子的诘难也就多起来了:如今的孩子少了同情心,少了正义感……

我以为,尽管正在成长着的孩子还有如此那般的“不是”,但是,当“感动ÍÍ”不再让人感动,当孩子们对“感动ÍÍ”心生疑窦甚至由衷厌恶……这样的事实足以警策我们这些“大人们”深刻地反思了。

必须思考的是,本该感动人们甚至中国的人物、事迹,何以不再让人感动?

真实:让人心生激愤。

就说“20005年感动中国”的那个人物陈健吧。本来,为一位有争议的英雄守墓三十七年的人站到颁奖晚会的台子上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内心嘀咕;谁知,记者在实地访查之后,终于还原了事实真相:原来所谓的守墓其实仅是扫墓而已!这样的“感动中国”是不是狠狠地“忽悠”了一下中国?

我们的学生在斯情斯景面前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表示出极大的疑惑!他们有理由贬斥“老记”失真的“加工”“提炼”;他们有权利怀疑陈健“守墓”(就算是真的)的精神趋求:是欲借为金训华守墓之名寻求社会救助,还是在远离现代意识而守持一种烙有那个红色时代印记的英雄情结?他们有资格责问评选者所给颁奖词的社会效应:“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三十七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试问,这样的“承诺”以及事迹值得如此放大如此鼓吹吗?“守墓”之外,现实生活中,陈健是不是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比如,看护金训华的家人,等等)没有去做?

背景:让人心生沉重。

就说“2006年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吧。他们当中,不乏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者;也不乏身残志坚、舍己救人者。这些人物在领奖台上风光无限,可是他们周围的人物以及更大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态”呢?洪战辉能够带着妹妹走上大学,他能够因为媒体的报道而走进“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更能感动人们的更多人物,依然在让人心酸的沉重生活中匍匐前行。【关于习惯的小散文】

你有没有听说,为了罹患重病的老伴,为了因车祸撞伤肾脏的大儿子,为了残障的小儿子,为了弱智的孙子,一位六十多岁体重只有八十斤的北京老太太,天天蹬着三轮车,然后抱着五十斤的水桶爬坡上楼,给客户送水。她的腿上、手背上满是摔伤,可是她仍是哀求疼爱着她的主人们不要辞去她的这份工作,其理由惟一也足以让人心痛:她不能失去每月这五百元的一家人的活命钱!

让人心生沉重的现实还有,经由中央或地方媒体评出的“感动ÍÍ”的人物,究竟能把所谓“感动”辐射到多大范围,仿佛并不可以得知;即便因此而真实地生发出“感动”的人们,在“感动”之后是否能有奋起的“行动”,似乎也并不可以得知!

标准:让人心生惶惑。

就说近年“十大感动湖南人物”列出的候选阵容吧。既有文花枝这样的“红色导游”、李春华这样的“优秀大学生”,也有尚雯婕这样的“时尚新贵”。这样的人选,已让有识之士看出了其间的“游戏规则”:原来,“感动ÍÍ”已然攀附“眼球经济”律动“时代脉搏”,其间,盈溢着充沛的时尚元素,昭然的主流姿态。有人士说,“十大感动人物”这样的活动一开始比较的便是“时尚元素”,其“感动指数”和“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一样,从来就是一个叫人看不懂的魔方,只有幕后的操纵者才知道怎么玩法。

不是么?湖南芷江还有一个名叫刘桂华的农民,那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四十八岁的农民,在一次车祸中,他不顾自己肾挫伤出血、腰脊椎骨折,带头营救了十一名伤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媒体在有限地报道了几次之后就灰飞烟灭了?与文花枝相比,他并非导游、对游客并不负有直接的保护责任;而且,从道义上讲,他本人还是一个需要首先被救护的残疾人。正因为这些,他比文花枝似乎更有理由“感动湖南”以至“感动中国”的,但现实的情况是,频频显山露水的是文花枝而不是刘桂华!这样的“感动ÍÍ”评选,怎能不让人惶惑?

还有,“感动ÍÍ”的人物更多地结缘于“好人好事”类的,在其推举和确认的过程中,暴露出片面的价值取向和惰性的行为定式等流弊。事实上,能够“感动”人们的,不只有苦难、牺牲、悲情以及多少有些夸张的英雄主义;人们对“感动”的回应,也不应只有并不很多的眼泪以及并无实质意义的同情。但人们或许对某一人或事的“煽动效应”和“眼泪指数”的热衷,更甚于对这一人或事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关心,推举“感动型”人物的视野由此变得狭仄,进入公众视野的“感动型”人物由此变得单调,这些事实,又够让人惶惑的!

之所以如此关注人们对于“感动”一类评选的习惯性排拒,之所以与我们的学生同声诉求,并不是恣意放任他们的偏激;恰恰是为了引领他们从情感走向理智,从单一走向辩证,从成长走向成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49482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