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 母亲节 |

【www.guakaob.com--母亲节】

篇一: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游南寨山(450字)作文

精选作文:游南寨山(450字)作文 今天,我们一行人在林导的带领下,来到平潭的南寨山游玩。 南寨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在林导滔滔不绝的讲解下,这些石头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的像兵马俑,有的像阿凡提,有的像龟兔赛跑,有的像唐僧问路,还有的像桃园结义·······我们时而在树林丛中穿梭;时而漫步在羊肠小道上;时而走进动物世界;时而又来到四大名著里,真是妙趣横生,玩得开心极了。 林导把原本几簇毫不相关的石头,通过合理的想象,编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龟兔二次赛跑”。兔子不甘心输给乌龟,又和乌龟赛跑,可是跑到中途,它又睡觉了,乌龟又得了第一,兔子羞愧极了,于是就用耳朵遮住了脸。 对于那块像阿凡提的脸的石头上有许多小洞洞,导游是这样解释的:有一次,阿凡提骑着他的小毛驴来到平潭,在这吃起特色小吃——海蛎饼,由于海蛎饼太好吃了,他吃得太多了,结果上火了,让他长满一脸的痘痘,还把他脑子里的智慧都挤到他的鼻子里去了。 我不得不佩服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平潭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导游渊博的知识,我今后一定努力学习,让我们祖国山河的灿烂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篇一:《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教案

◆明确:采用定点观察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自上(天空)而下(草地)地观察天空时,发现草原上的天空与别处的天空不一样——清鲜、明朗;观察草地时又由远及近,远处“一碧千里”,近处有“平地”、 “小丘”、 “羊群”。景物有静有动、在草原上诸多景物中,抓住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小丘”、 “羊群”重点观察,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好处: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课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 “下见” 清楚交代行踪路线。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

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课件: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

◆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 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

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课件: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叶圣陶)

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课件: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课件: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 ◆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极能触动情感的景物,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和感悟寓于信笔所至的景物描摹之中,或勾勒描绘,或叙述联想,或借景抒情,托情言志。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课件:九龙口行吟 我曾固执地认为,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国庆前夕,应朋友之约,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

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恍若隔世。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小舟,乘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许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然而周庄的河流是穿镇而过,水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共同营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孤立的一部分,多少有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

弃舟登岛,伫立九龙楼凝神眺望,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

里洞庭也不过如此!这是造化的神工,更是人类的杰作。朋友说:“秦观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 这一大片水域使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

我们又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十月的秋风中,到处有芦花飞舞。如血的残阳映着一片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早就使它走进《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那空蒙迷离的意境。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竿摇曳起来,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陡然看见芦苇丛中静静站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里也曾是白洋淀,也曾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谁说九龙口没有故事?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

原来,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眼中之景就会灵动起来,心中之景就会充满诗意!

【注】 “流水绕孤村”出自北宋秦观的《满庭芳》。

师生点评: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乘车去沙庄——乘舟登岛——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如写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九条大河奔腾的气势,继而用工笔细描,将蓝天喻为蓝瓷瓶,将绿水比作碧玉盘,远景近景,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文章先描写了沙庄古镇风貌,将其与周庄相比,凸显其不足,这点凄凉其实是作者最初对九龙口不认可的体现,然后从大处描写九龙口磅礴的气势,让自己心灵得到震撼,再从细处以芦花之柔美、芦苇荡之壮美来印证九龙口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从而水到渠成生发议论。

五、设计文题,明确要求

1.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曾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踏访过哪些名人遗迹?请选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以“ 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2.我们的家乡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目山遗址、黄龙士故居、三唐万竹园、高二适纪念馆、状元阁、曲江楼、溱潼古镇、溱湖湿地公园?? 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处或几处,写一篇游记,带领远方的朋友神游姜堰,题目自拟。

要求:从以上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游记。

篇二:作文

5、《母亲》【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感恩父母的诗歌大全

6

的脸颊

立身姿

的发

的四季

生的广

、《父母》 您们如春 用青春哺育我的懵放纵我的顽皮 您们如夏 用心血标立我的人包容我的不羁 您们如秋 秋收的喜悦 无法掩盖您们沧桑您们如冬 不在有傲然挺只剩下那两鬓已白您们的一生如斑斓用心血浇筑着我人《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

篇二: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7 托起草原

7 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阅读自学:

【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1、自读课文后,正音: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 大气磅礴pángbó 隔阂h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3、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②快速的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主题。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③再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具体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情。

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自然美

第3段:写草原的林 ——自然美

第4段:写草原的歌 ——人文美

第5段:写草原的酒 ——人文美【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第6段:写草原的花 ——自然美

第二部分:(7—11)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第10、11段:表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切只能植根于草原,继承传统,保留

特色。

第二课时

一、质疑课文,加深理解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表现草原的夏季之美?

作者笔下的夏季草原,俨然是一幅风景画: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是点缀其间的景物,青、绿、黑、白、棕是五彩斑斓的色调,舞姿曼妙的青草、悠闲自在的牛羊,则使画面充满灵动与活力„„这些情境,既是实境的描绘,又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谓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这一段描写,既有客观的物象,又有主观的情意,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灵动清新的艺术世界。【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2、结合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通过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如:“一场新雨„„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对草原景物作客观的描述,但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对草原壮阔绮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不是对所描写的对象寄予深情,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青草似有人性,牛羊美如珍珠,白桦好似少女„„这该是多么美妙!作者对草原上一草一木深含感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进行精心描摹。这就显得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3、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草原旅游散文诗歌】

第2、3、6自然段描绘了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

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草原的林,弥足珍贵:茫茫林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株株白桦,丰姿优雅,亭亭玉立。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

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说她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如鹤立鸡群,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这些花“懂得在那里开,为什么而开”,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花”,富于灵气,惹人喜爱。

第4、5两自然段则展示了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

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伴以马头琴凄婉悠扬的旋律、骏马的低嘶和安详的流水,在广袤壮阔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她既不同于秦腔的顿挫高亢,也迥异于越曲的流转细腻,她只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人。

草原的酒,醇美壮烈,正适合豪爽旷达的草原人的胃口。江南水乡的女儿红,适合有雅兴的文人慢慢品咂,未免太“斯文”;藏域雪山的青稞酒,有珍稀藏红花藏民才有口福享受,未免太高贵。而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多的是豁达,有美酒,有羊肉,有朋友,甚至是萍水相逢,席天幕地,就可以开怀畅饮。哪怕是烂醉如泥,也决不后悔。

4、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从五个方面写了草原之美:①夏季的草原;②草原的林;③草原的歌;④草原的酒;⑤草原的花。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和草原的花三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草原的歌、草原的酒两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5、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要是“草原文化”永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二、总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三、作业: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风情

夏季的草原 ——自然美

草原的林 ——自然美

草原的歌 ——人文美

草原的酒 ——人文美

草原的花 ——自然美

作者的思考

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托起草原在于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开拓创新

五、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59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