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 清明节 |

【www.guakaob.com--清明节】

第一篇:《2015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3》

2015北京市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3 【东城】(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7-19题。(11分)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主人范钦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乾隆帝南巡时,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制定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同时,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黄宗羲翻阅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后,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遗憾的是,虽然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民国

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现在的天一阁已成为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17.相对《天一生水》一文对天一阁管理制度的介绍,本文又作了哪些补充?(4分)

18.结合《天一生水》和本文,推测钱绣芸和黄宗羲受到不同待遇的原因。(4分)

19.假如你是天一阁博物馆的志愿者,这时一名外地学者向你咨询前往藏书区宝书楼的路线,请你结合上......

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为他提供相应服务。(3分)

参考答案:

17.⑴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⑵世代不分书;⑶书不能带出阁;⑷除了防火,还制订了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措施;⑸烟酒不能登楼;⑹藏书楼的管理制度虽严密,但也有例外。 评分:4分。每个信息1分。答对其中4个即可。

18.要点:就两篇文章看,天一阁的管理制度非常严密,不会随便供人阅读或外借:⑴虽然钱绣芸身处年代距今较黄宗羲近,但她既是旁系,也是女性,既不能借出书籍也不能登楼;⑵黄宗羲虽属外姓,但他是男性,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考虑他的名望,就允许他登楼读书了。评分:4分。每个要点2分。

19.示例:(一)如果您赶时间,从南门入,向东北方向走,经状元厅、云在楼、抱经厅、水池,到范氏故居,向东看见一座假山,就到宝书楼了。

(二)如果您还想看看假山,从南门入后,经状元厅、秦氏支祠,向东北经过一座大假山,再向西向北,经林泉雅会馆、凝晖堂,看到天一池,就到宝书楼了。评分:3分。方位1分,路线特点1分,主要景点1分。

【西城】(二)阅读《清明时节话秋千》,完成第17~19题。(共11分)

清明时节话秋千

①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先是流行于皇宫内院,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唐代以后大为盛行。“秋千”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中原女子学得这一游戏后,采用树立特制木架、悬挂彩绳的方式,身着绚丽的服装,或坐或立,“揪”绳推引“迁”移,故名“秋千”;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出现在唐人高无际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里,其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②南北朝时,戏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此后,戏秋千的时间向后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其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后来又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

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归国做了国君以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藏不见,晋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百姓们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清明在古代都是国家性的法定节日,唐宋时期两节相加最长有7天的假期。官方的倡导与民众的参与使得这两节期间有了众多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民俗活动,如扫墓、禁烟、祭祖、吃冷食、插柳、踏青、蹴鞠(中国古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能和体育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赏花、咏诗等,戏秋千也是其中之一。

③戏秋千的时间在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依据,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其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清明二首》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我们同样也可读出清明节期间戏秋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④节日风俗往往会成为关涉节日的古诗的重要题材,作为寒食、清明节期间颇具代表性的风俗,秋千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说明它的确是此类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而这一意象给人带来的联想感受又是十分丰富的。

⑤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首先,秋千与红杏绿柳、春烟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如“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其次,戏秋千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娱乐: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竞戏秋千,这是何等的热闹快活!其三,秋千虽然老少皆宜,但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与青春年少有关,如“少年儿女重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然而,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如:“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对景感时情绪乱……”过了寒食,秋千不再戏,惨景不堪看。

⑥秋千是中国古代寒食、清明节的代表性游戏之一,由此也成为寒食、清明诗歌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联结着【甲】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欢乐,另一方面又引发出【乙】人生的感伤和悲愁情怀。了解秋千和

与之相关的诗词,既可以帮我们增加古代寒食、清明节的民俗知识,又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有删改)

17.文章①~⑤段从 、 、秋千作为诗词的意象带给人的感受三个方面对秋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3分)

18.联系第⑤段,具体说说第⑥段中画线的【甲】【乙】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4分)

19.下面这首诗印证了第④段中有关秋千的说明,请引用相关诗句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

和春深

【唐】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参考答案:

17.要点:秋千的起源及得名 戏秋千的时间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空2分,第二空1分。

18.示例:【甲】照应第⑤段“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乙】照应第⑤段“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甲】【乙】两句的顺序与第⑤段的说明顺序一致,因此不能调换。评分标准:本题4分,结合具体原文2分,说明理由2分。

19.示例:白居易《和春深》中“春深寒食家”和“秋千细腰女”两句,可以印证第④段中所说的秋千是关涉寒食节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评分标准:本题4分,引诗句2分,印证原文2分。

【朝阳】(二)阅读《紫禁城的“海底总动员”》,完成第17-20题。(共12分)

紫禁城的“海底总动员”

李子裔

①“海错”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海错图》就是一部记录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绘卷。

②在我国古代,有一类画家以“务专”而闻名于世,但多涉兰梅竹菊、人物花鸟,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海错画的创作中并有所成的画家甚少,而这套《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就是这样一位画师。对于聂璜的历史记载寥寥,只知其字存庵,钱塘人,生卒不详,曾云游各地,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中水生物的种类和习性。康熙三十七年,聂璜将其游历东南海滨所见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水族绘图成册,即《海错图》。

③遍览《海错图》,上面并未有任何的进献词句,可知在作者创作时并没有进呈之意。而这样一位非著名画师创作的非进呈作品,缘何可以纳入清宫收藏?故宫专家查阅雍正朝《流水档》,逐渐摸清了事情全貌:此图是雍正四年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经过皇家重新装裱。以当时的官方主流画风

第二篇:《语文2015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3》

2015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3 【东城】(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7-19题。(11分)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天一阁主人范钦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乾隆帝南巡时,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制定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同时,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黄宗羲翻阅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后,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遗憾的是,虽然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民国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设臵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现在的天一阁已成为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17.相对《天一生水》一文对天一阁管理制度的介绍,本文又作了哪些补充?(4分)

18.结合《天一生水》和本文,推测钱绣芸和黄宗羲受到不同待遇的原因。(4分)

19.假如你是天一阁博物馆的志愿者,这时一名外地学者向你咨询前往藏书区宝书楼的路线,请你结合上......

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为他提供相应服务。(3分)

参考答案:

17.⑴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⑵世代不分书;⑶书不能带出阁;⑷除了防火,还制订了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措施;⑸烟酒不能登楼;⑹藏书楼的管理制度虽严密,但也有例外。 评分:4分。每个信息1分。答对其中4个即可。

18.要点:就两篇文章看,天一阁的管理制度非常严密,不会随便供人阅读或外借:⑴虽然钱绣芸身处年代距今较黄宗羲近,但她既是旁系,也是女性,既不能借出书籍也不能登楼;⑵黄宗羲虽属外姓,但他是男性,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考虑他的名望,就允许他登楼读书了。评分:4分。每个要点2分。

19.示例:(一)如果您赶时间,从南门入,向东北方向走,经状元厅、云在楼、抱经厅、水池,到范氏故居,向东看见一座假山,就到宝书楼了。

(二)如果您还想看看假山,从南门入后,经状元厅、秦氏支祠,向东北经过一座大假山,再向西向北,经林泉雅会馆、凝晖堂,看到天一池,就到宝书楼了。评分:3分。方位1分,路线特点1分,主要景点1分。

【西城】(二)阅读《清明时节话秋千》,完成第17~19题。(共11分)

清明时节话秋千

①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先是流行于皇宫内院,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唐代以后大为盛行。‚秋千‛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中原女子学得这一游戏后,采用树立特制木架、悬挂彩绳的方式,身着绚丽的服装,或坐或立,‚揪‛绳推引‚迁‛移,故名‚秋千‛;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出现在唐人高无际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里,其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②南北朝时,戏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此后,戏秋千的时间向后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其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后来又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归国做了国君以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藏不见,晋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百姓们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清明在古代都是国家性的法定节日,唐宋时期两节相加最长有7天的假期。官方的倡导与民众的参与使得这两节期间有了众多特征鲜明、格调

突出的民俗活动,如扫墓、禁烟、祭祖、吃冷食、插柳、踏青、蹴鞠(中国古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能和体育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赏花、咏诗等,戏秋千也是其中之一。

③戏秋千的时间在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依据,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其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清明二首》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我们同样也可读出清明节期间戏秋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④节日风俗往往会成为关涉节日的古诗的重要题材,作为寒食、清明节期间颇具代表性的风俗,秋千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说明它的确是此类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而这一意象给人带来的联想感受又是十分丰富的。

⑤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首先,秋千与红杏绿柳、春烟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如‚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其次,戏秋千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娱乐: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竞戏秋千,这是何等的热闹快活!其三,秋千虽然老少皆宜,但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与青春年少有关,如‚少年儿女重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然而,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如:‚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对景感时情绪乱……‛过了寒食,秋千不再戏,惨景不堪看。

⑥秋千是中国古代寒食、清明节的代表性游戏之一,由此也成为寒食、清明诗歌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联结着【甲】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欢乐,另一方面又引发出【乙】人生的感伤和悲愁情怀。了解秋千和与之相关的诗词,既可以帮我们增加古代寒食、清明节的民俗知识,又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有删改)

17.文章①~⑤段从 、 、秋千作为诗词的意象带给人的感受三个方面对秋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3分)

18.联系第⑤段,具体说说第⑥段中画线的【甲】【乙】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4分)

19.下面这首诗印证了第④段中有关秋千的说明,请引用相关诗句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

和春深

【唐】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参考答案:

17.要点:秋千的起源及得名 戏秋千的时间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空2分,第二空1分。

18.示例:【甲】照应第⑤段“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乙】照应第⑤段“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甲】【乙】两句的顺序与第⑤段的说明顺序一致,因此不能调换。评分标准:本题4分,结合具体原文2分,说明理由2分。

19.示例:白居易《和春深》中“春深寒食家”和“秋千细腰女”两句,可以印证第④段中所说的秋千是关涉寒食节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评分标准:本题4分,引诗句2分,印证原文2分。

【朝阳】(二)阅读《紫禁城的“海底总动员”》,完成第17-20题。(共12分)

紫禁城的‚海底总动员‛

李子裔

①‚海错‛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海错图》就是一部记录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绘卷。

②在我国古代,有一类画家以‚务专‛而闻名于世,但多涉兰梅竹菊、人物花鸟,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海错画的创作中并有所成的画家甚少,而这套《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就是这样一位画师。对于聂璜的历史记载寥寥,只知其字存庵,钱塘人,生卒不详,曾云游各地,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中水生物的

种类和习性。康熙三十七年,聂璜将其游历东南海滨所见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水族绘图成册,即《海错图》。

③遍览《海错图》,上面并未有任何的进献词句,可知在作者创作时并没有进呈之意。而这样一位非著名画师创作的非进呈作品,缘何可以纳入清宫收藏?故宫专家查阅雍正朝《流水档》,逐渐摸清了事情全貌:此图是雍正四年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经过皇家重新装裱。以当时的官方主流画风为标准来看,这部图集远不如蒋廷锡《鸟谱》等宫廷之作精美工细,但其对光怪陆离的水族世界全面细致的表现,在中国画坛并不多见。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该册颇得乾隆帝的称赏。

④《海错图》笔触细腻艳丽,收录的海洋生物中,除了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外,更有各类口耳相传的神秘生物,如凶猛食人的海蜘蛛、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这些或存在于海中或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神采奕奕,跃然纸上。《海错图》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绘画只占篇幅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聂璜对每一种生物所作的考证与描述,有对其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烹饪方式的记述,还有很多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以及作者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感怀。每篇文字长短不一,但都以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赞作为总结,通读之后,让人有种臵身神妙深海世界的感动,重新迸发出对不可知的事物的探求心与想象灵光,在感叹造物神奇之后,多了一分对海洋、对世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

⑤《清宫海错图》是‚故宫经典‛系列丛书的最新一部作品。编辑在展现原作艺术风貌的同时,还对原图中的大量文字进行了点校,以便今人更好地阅读;此外,还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对图中所绘生物进行了科学的物种鉴定,附于书后,使本书 。

17.好的标题常常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你看到本文标题之后,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或疑问?(2分)

18.文章第②—④段,依次介绍了《海错图》的作者、 ① 和 ② 。(4分)

19.根据第⑤段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只填序号)(2分)

【甲】在作为一本科学类图谱的同时,更成为一本具有艺术价值的动物画册

【乙】在作为一本艺术类画册的同时,更成为一本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图谱

20.为配合《清宫海错图》的出版发行,故宫博物院在其官方微博上举办了一次投票活动。阅读活动的帖子,回答问题。(4分)

注意!萌萌哒《清宫海错图》现已上市。自古以来人们对海洋世界充满了好奇,作者云游各地,绘制了这套光怪陆离的海洋生物大合集。现在参加#海底总动员,萌货大比拼#投票活动,选出你心中的萌神(端着芥末酱油碟儿的请自觉去面壁……),就有机会获得《清宫海错图》一书和明信片哦!

⑴文中括号里“端

着芥末酱油碟儿

的请自觉去面

壁„„”这句话有

什么用意?下列

回答最恰当的一

项是(2分)

图1 虎鱼 图2 寿星章鱼 图3 潜牛 图4 鹰嘴龟 A.用幽默的语

言警示人们要注意保护海洋生物。

B.用风趣的语言表明候选的“萌货”都很可爱。

C.用形象的语言暗示候选的海洋生物美味可口。

⑵请从四幅图片中选出你的“萌神”,并用一句话写出选择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7.略(2分)

18.示例:①藏于故宫的缘由 ②特点(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9.乙(2分)

20.⑴B ⑵略。(共4分。每小题2分)

【怀柔】(二)阅读《故宫三大殿》,完成第17-18题。(共9分)

故宫三大殿

①林徽因

①北京城里的故宫中间,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宫殿是整个故宫的重点,紫禁城内建筑的核心。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严宏伟的气魄,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格,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我们这‚世界第一‛而骄傲。

②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③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后排列着同立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这种台基过去称‚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层,每层有刻石栏杆围绕,台上列铜鼎等。台前石阶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这样大尺度的一组建筑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围绕起来的。广庭气魄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与保和两殿的左右还有对称的楼阁和翼门,四角有小角楼。这样的布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常见于美丽的唐宋壁画中。

④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

②个殿内外立着84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

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瓦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有255岁,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⑤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是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1646)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余年。

⑥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歇山

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

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建的。至今上面童柱上还留有‚建极殿‛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老的,已有337年的历史。

⑦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点。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因环境之大,摄影镜头很难把握这三殿全部的雄姿。深刻的印象,必须亲自进到那动人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得到。

选自《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②庑(wǔ)殿式: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称为“四阿顶”。汉族传统宫殿建筑的屋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

③戗(qiàng)脊: 戗脊又称岔脊,是古代汉族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17.文章第①段中画线部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作者给予故宫三大殿以怎样的评价?(用原文回答)(5分) 表达作用: (2分) 给予故宫三大殿的评价: (3分)

18.下面是从另一篇介绍故宫的文章《故宫博物院》中选摘的几段介绍故宫三大殿的文字,请从内容介绍

第三篇:《重庆市重庆一中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桃花绽蕊,柳丝吐翠,漫山遍野的春意泛滥,定义了春的生命。重庆一中莘莘学子,迎着春激昂的力量,叩问春的灵魂,开启一场春的旅程。

第一部分 春·识

语文知识及运用。(27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潺潺(cán) 丑陋(lòu) 磐石(pán) 潜心贯注(qiǎn)

B.讪笑(xiàn) 骊歌(lí) 赫然(hâ) 气冲斗牛(dîu)

C.污秽(huì) 归省(xǐng) 嗥鸣(háo) 慷慨淋漓(kǎi)

D.炽痛(zhì) 亘古(gân) 凫水(fú) 肆无忌惮(shì)

2.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书写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踱步 臃肿 镐头 沥尽心血

B.飘缈 哺育 深邃 心汇神凝

C.筹画 默锲 蝉蜕 一反即往

D.狂澜 祈祷 屏嶂 可歌可泣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语境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闻一多先生作品中的文字整齐排列。)

B.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军人战死于战场)

C.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两人相见后,先拍手,再开始合作。)

D.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片荒园少有人涉足)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初春,群芳吐艳,点点暖意点缀着一中校园,这与深冬时的校园景致迥乎不同。

B.雷锋,短短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妇孺皆知的重要人物。

C.西安某幼儿园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品“病毒灵”,导致孩子出现头晕、腿疼、肚疼等症状的新闻一播出,家长们义愤填膺,要求严惩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还孩子一个说法。

D.重庆一中初2016级诗歌朗诵会上,同学们博学多识,以深情的朗诵,赢得满堂喝彩。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多少花开不知名,一枝一叶总关情。春天,适合歌咏的季节,妖娆的诗情总在此时蓬勃。万里春风浩荡,正像“ ”,生命在她的怀里苏醒;千树春红翩跹,正如“ ”,柔柔馨香酝酿春之花宴;百丈春流泛滥,正似“ ”,汹涌春的活力;密密春雨斜织,正是“ ”,笼就一片璀璨艳丽。春,就是这样夺人眼目,撩拨春心,就是这样铺天盖地的美。

①“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②“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④“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6.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是一场美的享受。请选出下面对各种书法的“春”的欣赏不准确的一

项( )(3分)

草书之“春”,笔画连绵、流畅,狂放不羁,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笔画之间描绘春的潇洒、自由。

楷书之“春”,方正、端庄、儒雅,笔画之间距离匀称、笔笔分明,春之流畅、自然淋漓尽致。

隶书之“春”,笔画略显宽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一展春的庄重。

篆书之“春”,如行走在春天的女子,娟秀婉约,用笔婉转之间,春之美秀尽情舒展。

第二部分 春·祭

综合性学习。(9分)

清明,不管是“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的祭祀扫墓,还是“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的踏青迎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传统习俗,重庆一中初2016级的师生们准备进行如下活动,特邀请你参加。

(1)今又清明,慎终追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人采取了哪些方式纪念清明。(3分)

材料一:“天蕴浩气,其精为星;地含灵秀,其晶为人。巍巍黄帝,人文始宗。”2014年(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祭祀典礼在彰显“庄严、肃穆、宏丽、高雅”的同时,将黄陵县传承已久的公祭仪仗礼仪融入其中,体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理念和浓浓的民风民俗,展示中华祭祀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当今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2014年4月4日上午10时,江南殡仪馆广场,哀乐低回。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遗体器官捐献实现者家属和市民共3000余人手捧菊花,静静伫立在重庆市遗体捐献纪念碑前,为遗体捐献者敬献花圈,许多受益于遗体捐献者的市民,无论长幼,都泣不成声,心中深情怀念。

材料三:重庆上千群众4月5日来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在庄严的乐曲中,祭奠红岩英烈。“每年清明都会自发来为烈士扫墓,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到一种肃穆,为英烈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动。”重庆医科大学的学生们说。每年清明,祭祀先烈成为了中国人缅怀先烈,感受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时机。

“代客扫墓”成为今年网上走红的清明生意。清明节,一些上班族因为没时间回家祭祖,于是网上兴起了清明节代客哭坟。在墓前嚎啕大哭的人,可能和墓地里面的人毫无瓜葛,他们只是“代理扫墓”的业务员。对这一现象,各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虽然请人扫墓不值得推广,也比根本就不去扫墓的人强。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为了生活,有很多不能自已的时间。如果没有时间,请人代为扫墓也未尝不可,请人扫墓的那些人,同样是出于对死者的哀思。 也有人就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请你结合文段观点和生活实际,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3分)

(3)清明扫墓是对逝者的尊重。据师生反映,有不少群众扫墓祭祀时仍存在诸多的陋习:燃放易引起山火的烟花爆竹,乱丢冥钱,乱烧如“手机”、“别墅”、“汽车”等祭祀用品,迷信,铺张浪费,等等。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扫墓的20字以内。(3分)

第三部分 春·赏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8分)

(一)8.古诗文积累。(13分,每空1分)

(1)山际见来烟, 。(吴均《山中杂诗》)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5)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6)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7)苍苍竹林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8)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

, 。

(9)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以北方的寒气和寒冷的月光衬托边塞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诗句是:

, 。

(10)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展现了战争旷日持久之残酷的诗句是: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⑪蒙辞以军中多务。

⑫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1.劝诫是一门艺术,吕蒙从“但有武略”的战将变成“学识渊博”的帅才,得力于孙权的巧言劝导。请结合文章,说说孙权是如何进行劝导的?(3分)

12.本文的详略安排很有特点。请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4分)

第四部分 春·悦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雨儿 龙应台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

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对,那就是我。”

“喔,雨儿你在哪里?”

“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

“真的?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再过一个礼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儿。”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到潮州看她时,习惯独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带孩子一样把被子裹好她的身体,放周璇的《天涯歌女》,把灯关掉,只留下洗手间的小灯,然后在她身边躺下。等她睡着,再起来工作。

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

我一边写,一边说:“干嘛那么早起?给你弄杯热牛奶好吗?”

她不说话,无声地觑了我好一阵子,然后轻轻说:“你好像我的雨儿。”

我抬起头,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头发,说:“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

她极惊奇地看着我,大大地惊讶,大大地开心:“就是说嘛,我看了你半天,觉得好像,没想到真的是你。说起来古怪,昨天晚上有个人躺在我床上,态度很友善,她也说她是我的雨儿,实在太奇怪了。”

“昨晚那个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进玻璃杯中,然后把杯子放进微波炉。远处隐隐传来公鸡的啼声。 “那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一脸困惑。

“我从台北来看你。”

“你怎么会从台北来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过热牛奶,继续探询,“如果你是我的雨儿,你怎么会不在我身边呢?你是不是我养大的?是什么人把你养大的呢?”

我坐下来,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里,看着她。她的眼睛还是那样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余光,还是一层盈盈的泪光。于是我从头说起:“你有五个儿女,一个留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长大。你不但亲自把每一个都养大,而且四个里头三个是博士,没博士的那个很会赚钱。他们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里满是惊奇,她说:“这么好?那„„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今年几岁?结婚了没有?”

我们从盘古开天谈起,谈着谈着,天,一点一点亮起,阳光就从大武山那边照了进来。

有时候,女佣带着她到阳明山来找我,我就把时间整个调慢,带她“台北一日游”。第一站,洗温泉。泡在热气缭绕的汤里,她好奇地瞪着满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转睛,然后开始品头论足。我快动作抓住她的手,才能阻止她伸手去指着一个女人,大声笑着说:“哈,不好意思啊,那个雨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交车,红五号,从白云山庄上车。一路上樱花照眼,她静静看着窗外流荡过去的风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颜容,和窗外的粉色樱花明灭掩映;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

到了士林站。我说:“妈,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坐在这里,给你拍一张照片。”

她娴静地坐下,两手放在膝上。刚好后面有一丛浓绿的树,旁边坐着一个孤单的老人。

“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妈妈。”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选自龙应台《目送》)

13.文章主要记录“我”与母亲的对话,作者反复说着“我是你的女儿”,请分析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情感?(3分)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14.本文写了一对母女之间的多次对话。有人觉得可以把题目换成“我和母亲的对话”,你觉得可好?说说你的理由。(4分)

15.试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她极惊奇地看着我,大大地惊讶,大大地开心。

她的眼睛还是那样亮,那样亮。

16.文章最后写道:“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17.“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面对父母渐渐的老去,我们慨叹时间的匆匆,生命的无奈。阅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对父母说的吗?请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对父母的真情告白。(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清澈心 李丹崖

①合肥有许多条路,我最喜欢的要数清溪路。

②喜欢清溪路,不因别的,只因这样一个澄澈的名字,淳朴、安宁,有禅意,总能让人联想到一条涓涓小溪沿路流淌,路边,或许零星地开些莫名的小花。那是一条路的婉约。

③尽管现实中的清溪路并非这个样子,因为这样一个好名字,我想,住在那里的人应该是幸福的。

④我喜欢一切“清”字开头的词组。甚至我曾想过,若我再有女儿,定会为她取名“清澈”。

⑤“清澈”真是一个好词,每每想到它,我总想到茫茫苍苍的群山,山谷里,一泓泉,有归浣的女子在泉水边濯足;或是一望无垠的春野里,农人在溪水边清洗他的农具。

⑥一份清澈的心境应该在清晨养成,在一个阳光初升的早间,露珠丰满莹润,我们趟遍了宽阔的草木和土地去散步,气息里呈现野草的芳香,肌肤里灌满微风的和暖。这样的一天,这样的一个美好的开始,怎能不拥有一份清澈的心境? ⑦我去茶乡遇见一位女子,她是茶道表演的冠军,我问她,怎能保证自己冲泡出来的茶不熟不涩,青叶如翡?茶道冠军说:“很简单,抛去技巧,还须拥有一份清澈心。技巧易学,清澈心难得。”

⑧原来如此。

⑨故乡的古城深处,常有春茶一般的女子穿梭其间,仪态端庄,束着马尾辫,几乎要撅到矮墙的上方,一身白色的长裙,或是牛仔装,很是清爽。在这个小清新日益流行的时代,煞是怡人眼目。按理说,如此老朽的城墙根下,衰草、断瓦、秃檐,怎样生出如此清丽的女子?

⑩后来,出于工作关系,我在古城深处租住了房子,才发现在古城深处生活的人们,安逸而富足,幸福感极强,极易满足,极懂感恩。他们心里装着的是澄澈的春水,怎能生养不出这样清新扑面的女子?

⑾在合肥上学的时候,认识一位给浴池烧水的师傅。他嗜睡如命,经常烧着锅炉也会打盹儿。有人打他的小报告到老板那里,老板要辞退他。得知了这件事,他敲开了老板房间的门,他说:“我烧水的时候并不是打盹儿,而是在静心。” ⑿老板问,“你一个烧锅炉的,又不参禅悟道,静哪门子心?”

⒀你知道锅炉师傅是怎么说的吗?他说:“我这是在安心烧好水,而有些人在往你的耳根里倒浑水,你说谁该被辞?” ⒁老板木然。

⒂我真心佩服这个烧锅炉师傅。原来,清澈本无色,源流自悦心。清澈心或许还是心底淡淡的善意,浅浅的安宁,些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答案】C【解析】“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答案】C【解析】 “摆脱痛苦”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答案】【解析】“到唐代”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时”。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1.A(“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错,原文是“体制内”,而不是“生活中”。)

2.B(A.“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错,由第一段的后半部分可知,应是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进行评判。作者对“工具主义”持否定态度。C.“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错,原文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D.“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错,农民的创作是“在谋生之余”的行为,其创作体现了“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

3.A(B.只是“空前”,原文没说“绝后”。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错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这些行为本身将会“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而非“拥有”。属本体错位。D.“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错,原文中所说的“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是就文学提供给作者的体验打的比方,不是读文学作品就是“消费体验”。没有原先的语境直接关联是张冠李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来月经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

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

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欧洲航天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

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7.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她们在来月经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

B.女航天员能积极主动地互相配合,在一起完成航天任务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

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

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8.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

B.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C.女性在30岁至40 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

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

B.男性体力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

象的几率较小。

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D.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因此比男性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

7.B (原文说的是“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8.C(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并没提到选项中所说的内容)

9.D(女性“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的推断错误,文中说的是“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清明节的现代文阅读阅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第五篇:《题目1dcb627302768e9951e738c3》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六篇:《现代文阅读》

菜花

孙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 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其中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2、 作者为什么写白菜花的同时还写了大旱萝卜花和油菜花?(分条陈述)

3、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深情地回忆自己的父亲?

4、 文章最后一句含义深刻,请作简要分析。

拜谒甘地墓

余秋雨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羞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能不深刻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在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仅仅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集体的愤怒呼喊。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但是,人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他的这种态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则绝不抵抗和报复。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腐败。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终于,人民渐渐地懂得了他,殖民者也为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

甘地墓在新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我按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捧着花。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有矮墙,矮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有几个不锈钢雕的字,是印度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啊!”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说是最后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生命最后发出的声音最响亮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解读丈无数遍地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一遍遍地去重复。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

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现在他在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啊!”

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他用印度语来发音吧:嗨,罗摩!

1.如何理解印度门“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这句话?(4分) 答:

2.第七段中说:“那么,这是我看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为什么说甘地墓的墓碑“最聪明”?根据文章,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5分)

答:①

3.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甘地的思考有的是“精彩的”,有的是“忧郁的”?联系思考的内容及其结果,说说你的理解。(5分)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写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来到甘地墓,通过对印度门纪念对象及印度人民思想变化的介绍,巧妙地把交代行程与叙说甘地走上民族独立运动之路的原因结合起来。

B.具体写甘地之墓时,作者并未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由墓体中心写到墓园边沿黄石高台,突出了墓体的中心地位,从而突出了甘地的形象。

C.文章内蕴对圣雄甘地的崇拜之情,赞颂了甘地“柔弱中的不屈”精神,但又以“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的悲剧,表现了对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彻底否定。

D.文章以“嗨,罗摩!”为文眼,反复突出,既紧扣谒墓所见,又强烈地表现了在甘地时代和今日世界有许多问题令人震惊,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E.文章以丰厚的知识和信息、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强烈的忧患意识见长,不以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取胜,体现了学者散文的特点。

禁 忌(节选)

[苏联]阿斯塔菲耶夫

⑴树苗很小,奥达尔卡像捧着 的鸡雏儿一样托在手上,树苗的根须挠着手掌。 ⑵爷爷把树苗递给奥达尔卡,郑重其事地说:

⑶“奥达尔卡,你今天满七周岁啦!要把这棵樱桃树苗栽上,让它和你一块儿长大吧。” ⑷小姑娘自己动手挖坑,她怯生生地用粗皱的脚掌踩着冰冷的铁锹,不停地挖着窗下草根纠结的泥土,挖了很久。她有生以来初次尝到了挖土是多么辛苦。

⑸爷爷坐在土墩子上蹙着眉头看孙女干活。当坑挖到小姑娘齐膝深时,他下了土墩,又慢慢地蹲下身来,浑身上下的大小关节嘎巴响着,就像身体里噼哩啪啦在烧柴火一般。

⑹他用弯曲的手指把土块仔细捏碎,把刨断的草根疙瘩从小坑里捡出来,然后拿起小树

苗。树苗的两个分杈上耷拉着几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像兔子耳朵似的向上竖着。爷爷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树根在坑里一根根摆好,他一只手扶着树苗细细的枝干,另一只手把孙女一锨一锨铲进坑的土扒松弄匀。

⑺小姑娘用旧木桶提来了水,照爷爷的吩咐小心地浇在露出地面的小小树苗的根部。然后,奥达尔卡坐到爷爷身边,瞧着分成两杈的小树苗,心里十分怀疑:难道这么棵小草般的苗苗真能长成大树?但爷爷却满有把握地说一定能行,又说这株小樱桃树日后能长得比茅屋还高。爷爷还告诉奥达尔卡说,在沃伦这一带,人们把樱桃树看作是圣树,无论大村小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亲人去世,八年不吃樱桃。这株树苗的母树还是爷爷小时候自己栽的,现已长成参天大树了,可是结的果谁也没有尝过„„他沉默了,四周也悄然无声。

⑻夕阳已经坠落到果园和沉沉欲睡的茅屋后面,村子里静寂无声。爷爷和孙女偎依着坐在一起,面前静立着那棵脆弱的小苗。它还没有开始成长,就已经被人们的禁忌风俗像藩篱一般圈了起来。

⑼光阴流逝。樱桃树年复一年地成长。它高出草丛,长到窗台一般高,然后超过低垂的........

屋檐,树梢承受着暖风的吹拂。和煦的阳光,醉人的春风使新树枝头上鼓起了少女乳胸般的蓓蕾。转眼花开,清香扑鼻,引来蜂蝶绕树飞舞,鸟儿流连,路人驻足。

⑽五月末,树上竟悄悄结了几颗晶莹的樱桃。果实渐渐成熟,诱人前来采摘,来品尝它甜蜜蜜的果汁,来亲口尝试那鲜嫩柔软、即将成熟的果肉。

⑾奥达尔卡伸手摘下亮晶晶的一颗樱桃,放在手里玩赏、琢磨了很久。她对小树苗的功绩感到惊讶,它竟已成树挂果,生命是多么坚韧顽强,而她自己也将像小树苗那样绽开鲜花,

小伙子们的青睐。这一切是多么令人惊讶!

⑿“不能吃!”奥达卡尔的母亲看到女儿手里那颗鲜红的樱桃,夺过来扔了。红艳艳的樱桃像一块燃着的红炭在绿草丛里闪光,最后终于熄灭了。鸟儿可不懂人们的迷信和必须遵守的习俗禁忌,把樱桃啄食了。它们哪里知道,就在这年春天,历经沙场、身残年迈的爷爷永远告别了这座茅屋!

⒀樱桃树一连八个年头开花结果,樱桃洒落在窗台下。它已蹿过茅屋,还是从前那样分......

成两个杈。一个杈的枝叶覆盖着茅屋,像是保护着松软的草屋屋顶免遭雷击。另一个杈是主干,直插云天,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仿佛要飞向苍穹。

⒁岁月流逝。在葱郁大树的树阴下玩耍的已经是奥达尔卡的儿女。他们想采摘那鲜艳如....

甲虫的樱桃,在泥地上留下了他们胖乎乎的脚印。现在奥达尔卡自己也抓住儿女的手说:

⒂“不能吃!”

⒃孩子们瞪大眼睛,委屈得几乎要哭出来。他们像那些鸟儿一样什么也不懂,对什么也不迷信、不忌讳。奥达尔卡 地抚摸着女儿和儿子的头,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解释:他们的奶奶一生辛苦操劳,丈夫战死沙场,孤寡一人拉扯大了失去父亲的奥达尔卡。最后,生活的劳累和悲痛夺走了她的生命。

⒄樱桃又是年复一年地像凄雨般洒落在屋边的地上,无人拣拾,渐渐烂掉。 ....

⒅„„奥达尔卡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这一辈子只有接连不断的禁忌。„„

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A.幼稚 招惹 惭愧 B.稚嫩 招引 愧疚 ②①

C.稚嫩 招惹 惭愧 D.幼稚 招引 愧疚

2、第7节画线的句子①中,爷爷为什么“沉默了”?描写“四周也悄然无声”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联系全文,说说第8节画线的句子②暗示了什么?(4分)

答:

4、文中反复出现“光阴流逝”“年复一年”“一连八个年头”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5、小说为什么要以“禁忌”为题?(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1、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没有香味,色彩单调。

2、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突出主题;后者是对前者的衬托;写油菜花是为了便于引出对往事、对父亲的回忆。

[答题角度:1]材料与主题的关系;2]材料之间的关系;3]材料与思路(结构)的关系]

3、因为父亲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与菜花的象征意义相似。(或:因为父亲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体现了菜花的精神。)

4、菜花象征着平凡而美丽的人生,平凡而美丽的人生都值得赞美。(平凡、美丽、值得赞美三个得分点。)

二1.印度门所纪念的九万土兵因英国空口许诺印度独立而参战而白死,促使甘地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因有印度门而有甘地墓,所以说“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

2.①墓碑所刻的是甘地最后的呼叫,甘地的震惊可促使人们对历史问题进行反复思考。 ②不断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中令人震惊的问题。

3.“精彩的”思考指的是关于“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独特的,并且变成了“胜利的行动”,所以是“精彩的”。“忧郁的”思考指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从“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来看,这种思考所变成的“坚定的行动”是失败的,所以思考是“忧郁的”。

4.A、D(B项错误,由墓体中心写到四周,这与突出甘地形象并无关系。C项错误,“彻底否定”言之过重,不符合文章实际。E项错误,“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符合文章实际,学者散文也不等于没有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本文关于甘地墓的描写也比较具体形象。) 三、1、B(2分)

第七篇:《《清明节的人文精神》阅读答案》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阅读答案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 本文来自(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选A ,A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2、B , A、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原文是“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3、C、“踏青”与“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第八篇:《阅读答案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阅读答案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阅读答案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回家 朱道能来自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文章阅读答案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出自给3 分,答E 给2 分,答C 给1 分;答B.D 不给分。

【解析】C 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B 项错在并无心理描写,也没有多处修辞手法。“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并非比喻。D 项属于神态描写而非动作描写。

(2)【答案】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

①侧面描写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2 分)

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他热情地招呼。(2 分)

③ 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2 分)

【解析】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

(3)【答案】

阅读答案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阅读答案

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

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解析】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

(4)【答案】观点一: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

①儿子回家过年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赢弱。”

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忘诸脑后。

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的劝告,很难过并决心要改正错误。

观点二: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

① 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答出主旨给2 分,另外答出一点可得2 分,答出3 点可得6 分)

【解析】如有其它答案,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本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来回答,注意答题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不能脱离文本。

第九篇:《黄庭坚《清明》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清明》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江西省于都县教研室4月高考模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清明》赏析:

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诗黄庭坚人触景生情,由荒冢野坟联想到人生无常。在黄庭坚笔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由冬到春,周而复始.而人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化为乌有。不论贤愚,千年之后都不过是黄土垄中的一堆朽骨,谁还来管你的是非曲直呢?这虽然反映了黄庭坚仕途失意后接受了禅宗消极虚无思想的影响。但也流露了他对不问是非、贤愚的炎凉世态之愤愤不平和内心的 本文来自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68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