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马云:黄页“骗子”

  年龄:45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翻译社

  第一桶金:中国黄页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亚洲协会于旧金山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以带点武侠色彩的开场白讲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

  “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亚洲协会(AsiaSociety)于旧金山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以带点武侠色彩的开场白讲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他并不是要贬低自己,“马云是一个勇猛而强大的对手。”杨致远曾做出如此评价。

  马云勇猛的性格从小就已显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于爷爷曾当过保长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他在学校一直被同学认为是坏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时,跟姐弟们的默不做声不同,马云一定会回击,因而成了小学和中学老师眼里打架最多的学生。后来,马云还练过8年散打,并坚持打太极拳,喜欢武侠小说的习惯也因此养成。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学校当英语老师,马云也一直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骑车40分钟去西湖边上的香格里拉酒店,做国外游客的导游,练习英语。后来,马云碰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游客,还邀请他去澳大利亚度假。这次出国彻底改变了马云的思维,“我意识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导的差异巨大,我不再跟随别人的意见,发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丁磊:免费邮件的奇迹

  年龄:38岁

  创业时间:1997年创立网易

  第一桶金:电子邮件系统

  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

  163.net是丁磊在网易创办之前申请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网易从丁磊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他当年写软件时慢慢积攒下来的。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陈磊华一起赚到的。1997年,两人相识于网易BBS,陈磊华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丁磊邀请他到网易兼职,合作之前两人说好陈磊华拿20%,一起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拯救了丁磊和网易。广州电信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提出收购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邮件服务,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后来,163.net被5,000万元转卖给了新飞网,再后来又被TOM集团以3.7亿港元收购。不过这都与丁磊无关了。

  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曾让丁磊碰钉子的公司。这一年,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丁磊的“孩子”满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国内外一些投资商开始纷纷找他谈判,愿意注入资金。此时,网易还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后来,丁磊开始转型门户,再后来主攻网络游戏,现在据说又要办个养猪的网站。

篇二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他们如何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商界招商网 记者/朱作明综合】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个钱极有可能是你以后生意壮大的基石,是你创业的原始基金,而且在赚取第一桶金的时候所获得经验和教训可能在以后的生意中等不可能再有。所以第一桶金非常的重要,第一桶金怎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赚取的吧。

   学生的钱就这么的好赚

   在大一的时候给1万新生免费赠送学校地图(自己设计、印刷、销售),毛利率2000%。

   市场需求:

   一. 新生对地图的刚性需求旺盛。学校面积很大,学生很多,新生对陌生环境不熟悉,对学校的地图的需求特别强烈,比如,理发去哪儿,买生活用品去哪儿,吃饭去哪儿,娱乐KTV去哪儿等等。

   二. 学校周边商街的店铺和商家急需向新生推广自己,抓住新生这个消费群体就等于抓住了四年大学生涯的持续消费的老客户。

   盈利模式:

   地图的正面是学校地图+学校周边的街道,关键是在周边的街道上按商家的竞价排名标注商家的位置,一条街道商家只标注8家左右,每家店1000元以上标注价,东南西共进驻26家,包括品牌手机店(新生基本都会买手机、换手机,量很大)、品牌眼镜店、理发店、书店、火锅店、卖被褥生活用品店、网吧(这个大家应该了解,评论中有人也提到了)等,北街没有商铺。地图的背面全是全市大型商家的广告(每个商家的收费标准按占用版面大小和位置收费,和报纸广告差不多,这部分输入是总体收入的一半,商家包括,新生配台式机电脑买笔记本电脑的地方,连锁KTV、手机商城等等)。

   关键点:

   一.给这个地图加上官方的色彩,比如,和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授权,并做上标识。

   二. 和商家的谈判技巧,一定要以学生会和学校拉赞助的名义谈判,尽量往高的定价。他们绝对愿意掏钱。

   三. 给商家承诺,送到每个学生的手中,寝室中,甚至是放在新生手册里面。

   四.商家选择,优先挑选新开张的;挑选有相互竞争关系的店种,如:几家高端理发店,给商家说,一条街上我只做一家同类型的,你不做,你隔壁的的理发店(竞争对手)就会做,因为新生数量是局限的,新生资源太珍贵,我大学就是只在一家理发店理了四年……

   五.设计出一个好的地图demo,谈判、和商家签定商务签合同的的时候用。

   六.大城市的大学,或者大学城的效果比较好,中小城市不推荐。

   现在,如果读者你在大学,并且现在想赚点小钱,这个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商业模式简单、快速、暴利、轻便、对商家和学生的帮助都很大)。

   现在外卖很火

   当时正处于谈恋爱谈得火热的时期,似乎忘了在学校应该做的正事是学习。而女朋友和我天天翘课也觉得没意思,她又烧得一手好菜,于是两人一合计,不如在学校做外卖。为了积攒经验,我先去了一家外卖店做送餐的,观察其中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何送,菜量,销量等等。

   一个学期之后,规划好菜单,从学校淘来两个电磁炉,一个电饭锅,自己开始上淘宝采购饭盒,到批发市场采购各种原材料,调料。去市场联系买菜的大妈订菜,卖猪肉的大姐订肉,制作外卖的名片 2000张。前期的投入大约为1000块 。

   当时学校里面外卖竞争非常激烈,有5家送外卖的,可以说市场很大,但是想分一块蛋糕不容易,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恰逢暑假,留校的人不是很多,有几家比较大的外卖店暂停了营业,而我和女朋友正好是当时学校论坛的版主,于是决定走线上推广的方式,在学校论坛发广告贴,女朋友她在校外租的房子负责做菜和接订餐电话,我负责将快餐送到寝室,第一周进行了试营业,只接受线上的少量预订,每天大概二十份,做了几天得到的反馈还不错,从做菜到送餐的流程都不再手忙脚乱,于是开始爬宿舍楼发名片,我和女朋友一天总共发出去300+的名片,名片发完,订餐量就升到40份,然后是六十份,八十份,最多的一天做了120份,是两个人的极限了,一份当时我们卖6块,利润是2块钱,然后会给持有名片的客户盖一个章,凭十个章免费换一份。

   然后其中得到的教训:

   1.一定要买一个冰柜,家用冰箱制冷太弱了,这个情况是在我们做了半个月之后遇到的问题,当时量比较大达到一天六七十份,只能提前一天晚上将肉煮熟,第二天直接炒,结果因为家用冰箱的制冷不够,南方的夏天又热,肉坏了。那天只能给订餐的没订到的人承诺,第二天少收一块钱。

   2.菜的采购要根据天气做好预算,南方台风频繁,菜价变化巨大,有几次碰到台风没做好储备,买不到便宜的菜,台风来的那几天几乎没赚钱。冒着大雨送快餐还不赚钱的感觉真的挺难受的。

   3.一定要保持菜品的口感,订外卖的孩子嘴都很挑,如果菜品不好,立马流失一个寝室的客户。服务态度很重要,因为自己送错餐,送得晚什么的给客户打折扣,一般晚一个小时,就会少收一块钱。

   4.大学生还是好好学习吧,做服务业什么的真的好累,做了一年半的外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买菜做菜,要一直忙到下午2点,然后还要去补货,晚上切肉把肉菜做好,一天至少要忙12个小时,没有任何节假日。逃了一年半,挂了9门功课,万幸的是,毕业前的清考一口气过了,那个时候压力真的好大。

   收获有以下:

   1.脸皮变厚了,我本是一个闷骚的宅男,刚开始送外卖还真的扯不下那张脸,现在感觉自己脸皮厚得多了。

   2.人际关系网扩大了,认识了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和市场的大姐大妈关系也不错,现在买菜还经常有优惠。

   3.对外卖需要做的推广、服务、互动反馈、业务扩张、资金运作、采购和供应有了真正的体会,顺道还从女朋友那里学了一些简单的财务记账。

   4.发现我也会做菜了,有些时候,女朋友心情不好不愿意做菜,我也能顶上去把所有事情都揽完了。

   5.有自信了,没做之前各种担心,开始做了以后才发现,只要下了决心开始做,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6.和女朋友的感情更好了,有过这么一段共同创业的时光,她现在非常体贴我,也很依赖我。

   7.钱和所付出的精力相比较,真心不多,就记得几笔比较大的开销,冰柜1000+,给女朋友买了个二手iphone3g 2000+,其它各种挥霍,这期间除了学费双方都没有找家里要过钱,结业的时候剩余5000而已。

   最后结业不做的原因很简单,碰到通货膨胀了,物价太高,利润太低,而且学习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再做下去可能连毕业证都没有了。

   “投机”也是可以赚钱的

   正式的第一桶金收入来自卖域名。

   初三时(04年)开始玩博客,偶然在blogger(当时还没被墙)接触Google Adsense,申请的账号居然还审核通过,遂开始转载垃圾内容到blogger上的博客做SEO,吸引流量点击Adsense的广告,后来也放到同样可以添加自定义代码的和讯博客,算是开始接触SEO的契机吧;当年Adsense在国内的单价还不低,印象中平均能有几十美分,但因为流量不大,峰值时一个月也只有10美金多一点,全部加起来还不过100美金,虽然数额不多但却是自己赚得第一笔钱,很开心。

   高一时想把事情做得更大一点,买了独立的虚拟空间,尝试用现成的采集脚本抓内容来做垃圾站,在注册独立域名的过程中偶然接触了域名买卖这个行当,恰好经历.cn域名从50元降到8元、然后5元、之后3元甚至是1元即可注册一年的疯狂时期,套利的空间出现,我又喜欢冒险,权衡再三丢下了弄垃圾站的事开始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倒域名。忍痛拿出多年存下的两三千块压岁钱,陆陆续续大概以8元到1元不等的价格扫了上千个域名吧,几乎全部是新注册的,基本原则是.cn的大众熟识双英文单词组合、或者是字面无实意的顺口双音节组合,不理会如.http://com.cn等其他的.cn后缀。当时主流米农都忙着抢双拼音三拼音四拼音和省级域名(如.http://bj.cn)的短域名,所以自己关注的方向的竞争相对来说不是很激烈,因此得以扫到不少自己觉得是精品的。后来才发现,卖出手的往往不是自认为精品的那些,都是些不经意注册、品相一般的域名。

   期间因为高中学业慢慢变得紧张,空余时间不多,就索性把来询价的邮件都回复了较高的价格,居然还陆陆续续卖了十几个,交易价基本都在500块钱以上。06至08年互联网开始回暖,行情也是水涨船高。其中恰好有个跟中石化某小型新业务撞车的域名(域名先注册,业务后推出,全是运气成分),是最大的一笔收获,算是不小的运气和惊喜。两年左右(06-08年)整体算下来,非常幸运地赚了近2万块钱。   

   几年过去,关于域名买卖,大致有这么几条不成熟的感受:

   1. 买家对我询价时,如果同前缀的.net和com.cn甚至.com恰好也在米农手里的话,往往不一定是对我上手的那个域名最感兴趣,买家一般都会把相关域名的价格全问一遍。因此在接到询价邮件时,我也顺便发邮件问一圈这些相关域名的米农,充当一下买家,知己知彼后大致的定价区间心里就有底了。

   2. 域名偏高的开价并不会吓跑真心想要域名的朋友;我自己感觉过低的出价对于域名这种高风险的行当不合算,因为买卖成功的几率并不与出价成绝对负线性关系,特别是域名这种交易,初次接触完全无法了解对方的心理预期,开1000元并不比开2000元成交的机率高一倍。因此,与其标低价,不如开高一点(对不住各位买过域名或询过价的朋友,不要见怪)。

   3. 我觉得国内域名的价格体系和广大域名用户的使用偏好或需求是有背离的,显然使用域名的人对域名“好记”的偏好远胜于对“短”的偏好,“短”应该仅仅是“好记”的一种实现方式,但域名的价格体系却是一味追求“短”和“拼音”两个属性,并没有充分挖掘“好记”的价值;举例来说,一个好记的非拼音双音节域名,要远远比一个难记的三字母或者二杂(两个字母和数字杂糅)甚至三杂域名便宜。

   4. 以一个初学者和时间成本低廉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以域名的数量广撒网来积累选域名和交易的经验、从而取得[来源:

   上了大学以后,开始感觉看不到这件事的任何价值和前途,觉得域名在互联网的重要性会不断降低,也逐渐对这个投机的行当失去热情。另外也居然喜欢上读书,恰好当时域名续费的价格不断攀升,09年记得续费价到了5元还是8元的时候,就把手上的域名都丢光了。

   时至今日,卖出去的那十几个域名倒是都还印象深刻,时不时还会送去一个UV逛一逛。当时那些交易成功的域名,如果是买去做互联网创业的,至今站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有的域名已经掉了,有的又重新回到米农手里,非常残酷。其中正好有几个微型电商,恰好都是今年才放弃坚持,令我唏嘘不已。

   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

   1. 建垃圾站和买卖域名的过程间接促使我去了解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培养我对互联网深厚的兴趣,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蓬勃的发展和伟大的价值,也奠定了我今后的职业导向。

   2. 彻底感觉投机不靠谱,一切简单套利的空间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低门槛而未创造多少价值的机会,一定会随着竞争者的涌入而消失,而发掘下一个arbitrage的空间又是难上加难。总之,还是得脚踏实地地学习真功夫才能稳稳地在社会上立足。

   房子是刚需

   2009年,我当时高二暑假做房屋中介投了400,营业额960,毛利560。算人生的第一桶金吧虽然很少,但真的学到了很多。

   起因

   在三线小城高二暑假的时候,闲的蛋疼想找点是做,想了好久想到房屋租赁中介。那是真是什么都不怕,想到就去做了。

   准备工作

   马上给公司起了个名字“永翔咨询公司”没有注册暂且称之为公司吧,跑到做章子的地方做了一个章子。然后自己设计租赁合同、广告海报,还有名片(名片到现在我都觉得很特别黑底白字特别简约)。从我姐姐那借了400块钱印刷了五十分租赁合同,一千张名片,和150张背胶海报(60*80的)就开始了,期间阻力蛮多的怕家里人不支持,怕同学嘲笑谁都没告诉他们。去图文打印店设计海报名片都要钱,最后自己自学PS设计海报,设计名片,从网上下载租赁合同改成我们公司合适的合同。

   房屋来源

   自己跑网上搜和全城去看那些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抄回家,然后打电话去问房东、看房,统计好价位归纳好。每次自己跑去看看房的时候,都很不相信我,然后我就谎称是有人托我来看房。并未告诉他我是中介。

   广告

   那时白天跑街上见人就塞名片。白天贴海报怕城管抓晚上自己背个包,全城贴海报晚上到半夜才回家从未觉得累(现在想想为那时的自己感动)。

   接揽顾客

   还是有人看到广告,然后给我打电话。因为我都提前看过房,会根据顾客需求给他推荐,如没有就自己再去周边找。所以成交率比较高。基本每个顾客平均看三套不同的房子就能定下来。大概接待过十多个看房顾客,总共成交了八家,我的租赁中介费是每次120元,总共营业额960。在其中遇到的人都很好,看到我娃娃脸都没少我中介费,只有几个女的顾客说能看能不能少点,我就一个劲的诉苦基本就能解决他们。

   结局

   做了一段时间因为快开学了没做了。当时我们那三线小城几乎没有做房屋租赁中介的。有一个同时起步先做租赁中介然后加入买卖中介发展得很快,刚开始还是一个小门面,几年下来成为了我们那最大的房产中介了,有时我就在想要是我当时坚持下来今天会不会也有这么一番成就。不过这都是后话。

篇三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6位成功人士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故事 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在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在中国,一瓶280克的老干妈辣酱,网购价格为人民币7.9元;而在美国,亚马逊[微博]卖

3.9美元(约人民币24元)。2012年年7月,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约人民币37元一瓶)。”美国“老干妈”绝对算的上是“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市里 2013年,老干妈实现年销售收入37.2亿元,上缴税收5.1亿元。

马云: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都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 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马云曾经还在数学考试中只得到了1分。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

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

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诞生了,打造

马云: 8.9%的股份 王健林 马化腾 126亿美元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

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

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早身阻止 偷井盖视频

宗庆后:家庭非常贫困,共有兄妹5人,父亲因为解放前在汪伪政权下做过职员,回到杭州后找不到工作,全家只靠在杭州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工资度日。18岁,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农场,茶场。再后来,知青下乡,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对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1987年夏天,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

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2014年 宗庆后家族1200亿 人民币 69岁 13年 12年夺得内地首富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全球最早捐股的有3个人,2005年是牛根生,2006年是巴菲特,2008年是比尔·盖茨。世界财富大亨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也已经坚持多年慈善事业。盖茨承诺把大多数财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达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巴菲特则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老牛与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被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

李书福: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19岁就试水商海,1982年,就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掘到了第一桶金。经营着照相馆的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他把自己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制造冰箱

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生产冰箱蒸发器。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他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1986年,他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而26岁的李书福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不过,最后其冰箱厂因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而终结了。

怀揣千万元的李书福在放下冰箱厂后,去了深圳“充电”。不过,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李书福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他就返回台州,又开始重新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89年~1991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生产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并建立了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

1993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汽车制造

1994年,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汽车”。刚开始,尽管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了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7年,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精明的李书福看到了机会,最终吉利投资1400万元,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并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1998年8月8日,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2001年1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到2001年,吉利拥有了临海(豪情)、宁波(美日)和上海浦东(华普)3个汽车生产基地,完

篇四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成功人士的创业艰难以及创新的案例介绍

成功人士的创业的艰难和敢于创新的案例介绍

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福布斯》排名榜中的中国成功人士是如何掘到第一桶金、如何创业发展的?我们进行了归类,发现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很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种类型:才智高远型 典型代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一位、个人资产总计达到83亿元的中国希望集团刘氏兄弟。与一般的创业者不同,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一开始就悟透了"舍得"二字。他们本来都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有一份好工作,却没有像大多数创业者那样脚踏两只船,随时做着创业失败后洗脚上岸的准备。他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能够勇往直前,从孵小鸡、养鹌鹑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扩张创业项目,发展饲料、电子、房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多角经营,多管齐下,终成大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兄弟在家族企业做大以后,当兄弟之间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意见相左时,能够平稳地进行产权分割,完成和平过渡,没有伤到企业元气,留下了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空间。第一桶金由来:孵小鸡所得的一万元人民币,时间是两个月,投入之小以今天的眼光看可以忽略不计。致富要诀: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扩张创业项目;平稳地解决家族企业产权问题。 第二种类型:应激争气型和出类拔萃型的 典型代表:重庆小天鹅集团董事长廖长光。小天鹅集团以酒店业和饮食业为主要经营对象,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即为廖长光首创。廖家境普通,曾下乡做过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城建局当电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氏七姊妹,六个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而何永智却为七姊妹中最靓丽者,廖因此备受众人挤兑,境况难堪。廖受此刺激,发誓创业,以出人头地。廖辞职下海后,以出卖住房所得3000元为本金,租得16平米店面经营火锅,开始生意颇为不顺,不赚反亏。在妻子的理解与帮助下,廖坚持不懈,专力创新,终于由小店而大店而企业集团。第一桶金由来:始开发迥异于传统麻辣味的荔枝味火锅,继而又开发出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第一桶金价值5万元,事业开始独上层楼。致富要诀: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三种类型:风险弄潮型 典型代表: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 1956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一户农民家庭。韩初中毕业,略懂畜牧知识,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招聘为畜牧助理员。1984年韩辞职下海,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饲养专业户,同时也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韩倾力一搏,毅然贷款集资20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第一桶金由来:创业本金是从亲友处借得的3000元,饲养蛋鸡50只。同年底,韩伟从银行贷得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210万元。致富要诀: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得巨款,是因为当时大连市正在大搞"菜篮子工程",韩的鸡场扩建计划刚好"急政府之所急"。

第四种类型:无心插柳型 典型代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63位的张果喜。 1972年,张果喜受在江西余江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响,怀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偶然的机会,张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刻艺术厂发现,一个雕刻樟木箱竟可卖二百多块钱,便立刻返回老家"依葫芦画瓢"做出张氏第一只雕刻樟木箱。张的创业资本,为变卖家产所得1400元以及江西余江当地盛产的樟木原料。第一桶金由来: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的第一只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并幸运地拿到了20个樟木箱的订单,赚了1万多元。致富要诀:本来并不想发财,只是想解决一下生存问题,后来竟不期然而然地发了巨财。 第五种类型:歪打正着型 典型代表:创办广东巨星影业公司的邓建国。邓是那种其貌不扬、走在街上别人绝对不会多看一眼的人。1995年,当过6年乡村电影放映员的邓突发奇想,开始筹拍电影,***作《广州故事》让邓亏了200万元。1996年,邓东山再起,注册巨星影业公司,将港台明星汤镇宗、任达华、温兆伦等签于旗下。邓一边笑着付给明星们大

把大把的钞票,一边苦着脸四处贩卖自己的影视计划。其实这是邓一生中最穷困的时候,比他当年在农场打工还穷。邓顶着讥笑与嘲讽,在巨星成立当年,即投拍了《珠江恩仇记》、《广州教父》、《鸦片战争演义》等影片。1997年,邓的巨星影业公司一举创下广告贴片1.1亿元的惊人收入。此后邓的事业渐入佳境,先后拍下《反贪风暴》、《康熙微服私访记》、《东方母亲》、《美丽人生》、《风流才子纪晓岚》、《猛龙过江》等20余部影视剧,创造了惊人业绩。第一桶金由来:在江西临川"搞信息"掘得。1991年,邓开始"二次创业"。他兜里揣着1000元,肩上扛着一台旧摄像机来到广州,靠拍专题片赚到了十几万元。此为其掘得的第二桶金。致富要诀:不按牌理出牌,热衷炒作,有人认为邓的成功,是因为中国影视圈"缺人"。

第六种类型:技术知识型 的典型代表:中宜环能(CECO)董事长吴桐。吴现年36岁,于2001年在北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城市垃圾处理综合集成系统"一项,估计无形资产就达12.5亿元。一家美国名牌的经理估计,吴的专利加起来,价值超过100亿美元。据吴自称,其11岁即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主修原子能物理学,有"神童"之誉;14岁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国际金融学博士;18岁赴德,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但经有心人查证,吴的科大少年班学历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金融博士皆属子虚乌有,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亦令人生疑。其实,吴是用不着靠假造学历来给自己增光添彩的。吴的诸多创造发明,均已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在环保界本已享有极高声誉,比之那种学历造假带来的荣誉要荣耀得多,也实惠得多。第一桶金由来:在进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之前,吴曾在深圳创业,获利数千万,因遭欺诈而全数荡尽。2001年3月,吴携2000元进京二次创业。三个月后,向韩国某著名企业出售"城市垃圾分类焚烧技术"15年使用权,获利超过2000万美元。致富要诀:专利发明和技术转让。

篇五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如何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在路上》。今天的话题是“如何积累人生第一桶金”,今天这个话题我们放在投票栏上之后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极大关注.

我们首先想一下人生如何积累第一桶金,这个话题首先在创业道路上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对年轻人来说这个题也非常重要,今天我们非常容幸的请来了中投圣泉投资管理企业创始合伙人潘小夏先生,大家掌声欢迎潘总。

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潘总,潘总曾任美国纳斯达克中国区主席及亚太区董事经理,在纳斯达克任职的3年内,共协助25家中国公司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例如百度、分众传媒、如家快捷、泰富电气等。这样的成绩非常令人羡慕,所以今天我们现场的观众以及场外的观众,一定要把握机会,就“如何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个问题踊跃的向潘总提问。

潘总,非常欢迎您来到我们的在路上直播现场,按照惯例我们先看网上投票最多的一个网友的问题,一个叫“蔡妙晨”的网友说为了第一桶金如何把握现在?

嘉宾:非常高兴来到优米网,非常高兴和网友朋友一起分享。积累第一桶金把握现在,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好的问题,因为你只有把握现在,实际上你第一桶金的积累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实际上这第一桶金你什么时候把它淘着,什么时候拿到这个金,也是以后的事。也可能三个月快一点,也可能

是三年甚至十年的事,但要你做什么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开始把握开始做这个第一桶金。

主持人:说到第一桶金很多人联想到金钱,潘总您如何看待第一桶金?它一定代表着金钱吗?

嘉宾:非常好的问题,我恰恰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或者有志于创业者来说,我觉得第一桶金就是你自己。你自己首先要自信,你确实得觉得你能够淘到这个第一桶金,你要有这个自信,干什么事都要有这个自信,因为别人我了解的不多,我只能说我自己,我现在已经50岁了,我是文革插过队的一代,那个时候插队的时候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点都没有想到过,我自己回想,那时候在北京房山插队那样苦的时候,两公里担一袋水,吃饭的时候有咸菜有酱油就觉得好得不得了,现在想起来那时是自信的表现,因为我当时能活下去,因为至少干活比别人干的快,吃饭也比别人吃的快能吃到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能活下来,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自信,你要有比较强的自己的生活能力,后来我们知道美国的一些科学家科学组织研究发明,你这个人自理生活能力比较强,把你搁到哪,古巴或西伯利亚你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的人是比较自信的,往往我们说穷人家的孩子最后都淘到了第一桶金,这个有科学关系的,最后科学表明也是这样。

第二我觉得,自信是你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有一个书叫《态【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度决定一切》,真是这样你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好多事最后你就能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实际上就能成功。

主持人:心态比较重要。【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嘉宾:心态挺重要的。说大一点大家也看到了,那个时候红军长征走二万五千里,现在想想刚离开井冈山的时候谁知道能走完二万五千里?其实就是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你走完了,走过来了就一步一步得到天下,得到新的中国了,你后来的科学实验研究也是这种样子,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小一白鼠它周围都是猛禽它很快就死了,如果周围环境好,小白鼠即便有癌细胞也能克服,一个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比较重要。我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有的网友说,好的职业规划是人生的第一桶金吗?选对了职业第一桶金是迟早的事,潘总您认为这个对吗?

嘉宾:这个对,但是要有特别多的条件,作为职业大千世界各种各样,千选百选,对那些一定要走象牙塔或者技术含量特别高的行业,这个职业规划相对来说比较重要,比如说我就要去拿数学、物理或医学的诺贝尔奖,确实你要有坚实的基础,数学、物理等等东西。如果不是专业性极强的,像制作芯片特别高级的软件工程师你必须要有专业训练,这些占我们大部分人很少的一部分,确实世界在变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变化是多元多量的变化,人们很难事先提前5年、

10年规划,规划到那实际上已经过时了。

主持人:规划赶不上变化。有一位叫“向往飞翔”的观众说,他说“我在一家国企呆了一年多整天坐办公室,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办?想转行可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对很多事物都有兴趣都是都不是很精通,自己最强的大概就是外语了,但没有强到靠外语吃饭的地步,不知道以后的职场我该怎样走下去。这个涉及到职业规划的问题。您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嘉宾:针对这位网友朋友,这个比较难,他自己都不知道特别喜欢什么或想干什么,对这位网友朋友,具体来说,你首先要发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强烈兴趣。你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非常强烈的想干什么,有了第一步后几步就好说了,如果说大一点职业规划这一块,这个里头我是觉得又跟你本人,你本人就是第一桶金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第三点我前头说了,第二个说的是你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第三个你要发现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你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有些人很清楚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这个,像陈景润他在小的时候对数字方程式感兴趣,还有数字大师巴菲特,你们看巴菲特的自传,他小时候看车,来回数车的车牌号,一下午过那么多车,车牌号都可以记到脑子里,巴菲特真是一个天才,他的脑子里可以运转十几套函数方程式,能记得

住能记得下来的人,一下午过那么多车车牌号都可以记得下来,这种人确实是天才。这种人比较好确定,像咱们现在很多人兴趣比较广泛没关系,你可以去试去,你干这个事的时候可能女朋友的电话都不是第一重要的,红烧肉好吃都不太吸引你了,那个肯定是你比较有兴趣的事。兴趣我觉得跟老人和成功人士谈,他是最强烈同时也是最能够持续三个月、三年、三十年下来,它是最能够持续驱动一个人的动力。 所以又那么强烈,连女朋友可能都不太在意了,我不是说现在在场的这些女孩,然后可能好吃的你都不太在意,这个是非常非常厉害。所以你发现你的强烈的兴趣以后,一年出不来咱们两年,两年出不来十年,一定能出来有特色的东西,而且你兴趣驱动,你心态跟前头说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正好是成正比的,所以兴许你就好这个东西,过去老北京也说,三年五年你把你所有的钱和借的钱搁进去了,你没挣钱,你睡硬板床冰棍都不敢吃,但你特高兴,我特乐意,我好这个。你看搞古玩的十年二十年之后第一桶金就出来了,就不是第一桶金了,好几桶金就出来了,你联系生活实际看是不是这样?

主持人:很多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自然而然的人生第一桶金自然会出现了。现场的观众朋友有哪个问题可以问潘老师?

嘉宾:我是非常喜欢互动,问题多多益善。

篇六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DOC】成功的第一桶金

成功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成功速查:王永庆 李嘉诚 柳传志 鲁冠球 曹德旺 刘永好、刘永行兄弟 冯仑 杨国强 宗庆后 蒋锡培 王传福 周成建 马云 江南春 丁磊 马化腾 李彦宏 施正荣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刚刚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腾讯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王永庆 卖米卖砖卖木材

2008年以来,经济不景气让中国台湾的企业家都紧绷了神经。10月,被视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逝世,更让人们倍感失落。虽然环境永远在变,王永庆却代表了某些永恒特质和精神:追根究底,脚踏实地,而这正是因应危机的暖心良策。

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王永庆每天来回要走三小时上学,上学前要把当天用的水挑好,回家还要帮忙养猪。王永庆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岁月中度过了童年。

小学毕业后,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日本占领期间,因为政策原因,王永庆的碾米厂不得不关门。他利用之前赚到的钱于1942年在嘉义乡下开设了一个砖厂,很快也因困境而关门。再度受挫的王永庆并未放弃。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王永庆年龄:逝于2008年,享年92岁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李嘉诚 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

篇七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
成功人士事迹简介2007

成功人士事迹简介2007-03-09 18:52

成功人士事迹简介

2006-12-28 21:15

目前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有4人:高燃、李想、戴志康、茅侃侃!2006年5月23日晚10点,在北京东方银座旁的某川味餐馆,Mysee直播网总裁高燃跟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李想、北京康盛创想(北京)公司CEO戴志康、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架构师茅侃侃聚到了一起。

高燃、李想和戴志康生于1981年,茅侃侃生于1983年。

李想的泡泡网2005年底营收达2000万,利润50%,按通行的市场收购标准,即以20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占公司绝对股份的他,身家已过亿。

去年7月,戴志康已经收到风投给的几百万美金,身家也过了亿。高和茅正处于刚创业阶段。

高中生李想

放弃高考创亿元身家

5月21日,中关村鼎好电脑城。李想公司内间隔开的每组办公桌之间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坐着的人都在忙碌。

泡泡网今年规模几经扩展,人数从不到50人到80人,又到100人,目前超过了110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80人。700平方米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公司的发展也到了需要注意商务形象的阶段。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六年前,在石家庄某中学读高三的李想没有对未来做过多谋划,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参加高考。 李想第一次接触电脑在初一,立即着了迷。到了高一,李想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花了8000多块,并且是按自己要求的配置攒的一台机。当时只能拨号上网,李想的月均上网费用为七八百块,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这个钱是他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得的稿费。

高三,李想搞了“显卡之家”的网站,每天花费7-8小时,更顾不上课程学习。不读书后的第一个月,一个广东老板说要给李想寄推广费,他没当真,结果对方真寄来了6000多块钱。

当时他还没构思好如何进行网站的商业化运作。到年底,他赚到10万块。

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三个月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2003年底,泡泡网的业务翻了3倍。

大学生戴志康

发明软件掘起第一桶金

同样生于电脑时代的戴志康比李想早两年接触电脑,小学五年级。戴父是大庆石油学院的博导。在父亲的指引下,他迷上了电脑编程。戴读初二时,市场上有了瑞星防毒软件。经过琢磨,戴发现了其中的技术瑕疵。

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后,戴志康想找点事做,为将来事业发展打基础。一天,很偶然地,戴去到一个电影论坛,发现那里竟然有10万注册用户。他想:如果有一种软件,能在一个社区论坛的服务器上装一个,光一个用户就带来10万人,100个是1000万,1000个就是1亿,这样完全是几何级的发展模式。

戴决定搞这样的软件,将它命名为Discuz。一年多后,这个软件因为支持用户习惯,迅

速为网上用户所接受。

做了两年后,他意外地收到香港一家公司的报酬,这才发现自己的劳动完全可以转化为实际价值。他准备将产品商业化。

2004年初,戴怀揣挣到的第一桶金,从哈尔滨跑到北京。他先花七八十万买了间公寓做办公室,便开始注册自己的康盛公司,这时,他还是在校大学生。截至2005年,公司销售月均增长50%。

“小崽儿”茅侃侃

一条短信萌发金点子

2005年以前,四个人中年纪最小的茅侃侃也没有闲过,从最初的红旗中文2000公司,到后来的“起劲地折腾”。一系列的跳槽是茅刻意而为,他曾干过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等工作。由于手快,他负责的工作通常会比别人早完成。

Majoy的创业点子来源于茅一次出差收到的短信:四川移动通信欢迎您!这条很多人都会收到的短信,使他突然联想起如果将传统的电脑网络游戏或者单机游戏方式挪到现实中,把手机或者PDA之类的移动终端和各种通讯方式的后台技术整合起来,不是能制造另一种更数字化的真人实景游戏方式么?

返回北京后,茅挨个咨询所认识的人,调研后,他认为将网游搬到现实场地中,由真人扮演角色,通过大量移动终端(PDA和手机)和电子化道具,来掌控游戏是一个既基于传统娱乐形式又突破传统娱乐形式的创新模式。

财经记者高燃

从报社步入IT界打天下

1998年,高燃有半年在东莞樟木头的一家厂里打工,那时他是中专毕业。半年后,他考上清华大学时,村里有乡亲激动地评论:“高燃将来肯定能当中央委员!”2003年,阴差阳错地,高燃错过了南方报业集团的最后一轮面试,后来他在《经济观察报》做了财经记者,还被报社评为当年最佳新记者。

8个月的记者生涯后,大学里对财经、IT一窍不通的高燃纵身到IT界创业了。正是人脉网里的清华校友,帮他现在的公司融入了一笔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下子身价上了千万。 后来,高燃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出现了。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在长春参加一个会议时,见着了站一夜火车来递计划书的高燃。蒋锡培投给了高燃100万,高燃的电子商务计划没把这笔投入烧出个所以然。他开始选择另外一些项目,这时清华的同学邓迪琢磨出了P2P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一部片子的视频直播成本从7元钱降到7分钱,2005年2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在6月将各自的公司合并,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诞生了。

有钱以后

“早晚要买一辆悍马”

李想给自己定的年薪是15万,平均每月领。有房、有车后,他基本没什么大项开销。衣服买来买去都是那几个牌子。

而戴志康早在2004年就有一辆铁灰色的宝马3系。戴说自己买大东西决定快,比如上地那套160平米的房,2004年6月,知道推出后的第一周就买了,花了100多万。他的公司已经3年没分红,虽然给自己定的是2万的月薪,但从没动过。

茅侃侃不想车的问题,他自己2002年买的赛欧已经半价转手,现在开的是公司的尼桑车。他说一个月8000元的工资,给女朋友买礼物,隔两天两人吃顿比萨饼就成月光族了。 “我不喜欢车。”话刚出口,高燃又顿了一下,“不过我喜欢悍马,早晚要买一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35761.html

    上一篇:青蛙饲料

    下一篇:渝香婆重庆小面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