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吴华侠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 都一处吴华侠
吴华侠:河南女孩成北京百年老字号都一处传人

13年拼搏野百合迎来春天,河南女孩传承技艺绽放异彩

  其实,“都一处”把吴华侠列为第八代传人在内部是有很大争议的。很多人认为,“都一处”从第四代传人起,都是北京人,不但技艺精湛,而且德高望重。吴华侠只是一个23岁的乡下女孩,还是外地人,让她做传人岂不是有些儿戏?

  这些反对声音固然有道理,“都一处”的决策者们却也面临着困境。自从第七代传人移民海外后,能包出精品烧麦的人只剩下吴华侠和另一位厨师,吴华侠勤奋好学,善于钻研,而且人品上佳,最好的人选就是她。

  自从被领导叫去谈话后,吴华侠工作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她整天琢磨着开发一两款与奥运有关的烧麦。2007年,经过反复摸索,吴华侠创作出“奥运五环”烧麦,她将擀出的五种类似奥运五环旗颜色的烧麦围成一圈,不同颜色的面里掺入不同的蔬菜汁或其它原料,特别是浅棕色的部分,加入可可制成。

  凭此独树一帜的创意,吴华侠在当年的面点大赛中力克群雄,夺得中国面点“金鼎”奖。2008年3月,吴华侠又在“都一处”所属的北京便宜坊集团举行的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得“铜牌面点厨师”荣誉。

  有了这些成绩作铺垫,吴华侠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都一处”烧麦第八代传人。

  25岁就成了京城百年老字号传人,而且还是外地人,吴华侠的名声不胫而走。有很多人对她说:“你这么年轻呀,你们的老总真胆大,敢把如此重任交给你!”这话在吴华侠听来代表着不信任,但她也把这话用来鞭策自己:“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让选中我的人脸上无光!”

  为了推广“都一处”的品牌,技艺展示是吴华侠成为第八代传人后的又一个任务。2008年6月,吴华侠代表“都一处”赴台湾做技艺展示,在场的20多家台湾媒体不肯相信眼前这个25岁的姑娘竟是百年老字号传人,就成心难为吴华侠,说:“我们今天不吃饭了,看你能擀几个褶”。更有甚者拿着放大镜要数褶。

  记者们的态度让吴华侠有些生气。她一口气擀了20多张烧麦皮,到场的记者人手一张。擀完皮,吴华侠坐到一旁休息去了(

  2012年4月,吴华侠升任“都一处烧麦”总厨师长,管理着手下30多人的团队,公司希望她能多带几个名正言顺的徒弟,并要给她办一个拜师敬茶的仪式。吴华侠没有答应。她觉得这些没必要,只要有灵气肯学的,她就授徒,不要那些虚的东西。

  升格为领导,吴华侠对管理方面抓得更严更细,从员工过来的她对下属宽严相济。看到员工忙,她会和他们包上一阵子,如果哪个程序没有执行到位,她会惩罚员工加班重做。不过,她会放下架子和员工一起做,员工晚下班,她也晚下班。

  吴华侠非常喜欢和员工一起干活,一起享受快乐的过程。下了班,她和员工们一起逛街,还自掏腰包带着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打台球。员工们的心被她征服了,有了困难,大家都齐心协力和她一起共渡难关。

  如今的吴华侠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和荣誉。2008年11月,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并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2009年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被选为优秀农民工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2013年元旦前,入围“2012北京榜样”候选人,户口也将迁入京城。

  从13年前那个青涩的乡下女孩,到成为有着近300年历史的京城老字号第八代传人,吴华侠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传奇,她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一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但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努力拼搏,野百合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上一页  [1] [2] 

篇二 都一处吴华侠
胡淑娟:被房东逼出来的宏状元粥店赚了3个亿

   中国第一家品牌粥店宏状元早已易主菲律宾快乐蜂旗下,不为人知的是,当年这家粥店的创始人却是一位时尚女性——胡淑娟。公开信息中鲜有个人资料的她,在为期4年的竞业禁止协议期满后,携“食立方”品牌再度发力餐饮行业。

   创业

   开饭馆赚来第一桶金

   1993年,在北京一家商业单位做会计的胡淑娟突然辞职,因为她觉得自己在外面兼职做会计赚到的钱更多。辞职以后,她才把消息告诉父母,让父母很是无奈。在得知胡淑娟辞职后去驾校学车时,父亲才稍有些放心地说了句:“嗯,学开车不错,将来没工作了还可以去开出租车。”

   兼职的工作让胡淑娟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企业,这让她觉得自己给别人做会计不太有保障,“我爱臭美,经常自己动手做漂亮裙子、织毛衣。”

   胡淑娟说,“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家实体企业,我就能有更多钱来打扮自己了。”于是,胡淑娟用10万元积蓄在北京邮电大学附近开了一家川菜馆。

   “从买菜、记账到管理,全是我一人。”胡淑娟的饭店对北京邮电大学员工全部给予打折优惠,还请来老师在店门口对员工进行托盘培训,这种广告效益给小店带来了红火的生意,每个月都能赚2万元以上。

   然而挣到钱的胡淑娟已忙得没有时间去买漂亮衣服,“店里的生意全是自己亲力亲为,离开店一会儿都不放心,于是一年多以后,我决定把店卖掉。”胡淑娟说,这第一桶金她赚了三四十万元。

   功成

   被房东逼出来的粥店

   然而,揣着几十万现金的胡淑娟却又适应不了不干活的日子,最终她还是决定开一个请人打理的大餐馆,这就是宏状元的前身。

   “当时工商部门要求我给餐馆取5个名字备选,我特喜欢‘状元’这个字眼,就取了状元楼、状元红……最后一个才是宏状元。”胡淑娟说,到了工商那儿,前四个都和别人重名,最后定下了宏状元。

【都一处吴华侠】

   宏状元最初经营烤鸭、涮羊肉、鲁菜,最后定位于川菜,开店后不久她就有了身孕,便在坐月子期间将店委托给姐夫打理。生完孩子后的胡淑娟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再开一家门店,她看中了紫竹院附近一个极好的位置,谁知房东却死活不同意开餐馆(创业故事:

   为了说服房东,胡淑娟请来301医院的营养师,开发了8种粥、8种饼、8道热菜和8道凉菜,每一款粥都注明营养价值,最后房东终于同意,“所以说,我开粥店完全是被房东逼出来的。”

   粥店一开张,生意就特别好,“原来预计每天的流水是四五千块钱,没想到达到了七八千。”回想起当年顾客排队等位的火爆场面,胡淑娟很是自豪:“歌星蔡国庆有一次也到店里来就餐,可惜就是没位子”。

   看中粥店这片蓝海,胡淑娟开始扩大经营规模。一开始,她总是自己先将一家门店打理成熟,然后再交给店长。然而如此一来,一年顶多也就能开三四家门店,而且自己还忙得手脚朝天。深知自己在管理上有缺陷的胡淑娟选择到对外经贸大学读了MBA和EMBA,“我论文的每个字都是自己手写的,对待学习绝不含糊。”胡淑娟说,读书对自己经商很有帮助,在这之后,她开始推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方法,加速宏状元的开店进程。2000年还仅有3家门店的宏状元到2005年店面就达到了近30家,年销售额过亿。

   身退

   卖店分给老员工千万

   粥店红火了,开始有人传话给胡淑娟说要购买宏状元。“我说这是开玩笑吧,我又不缺钱,甭谈。”个性爽直的胡淑娟直接拒绝了。

【都一处吴华侠】

   然而找上门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找到她老公那里。“我老公那时在北大读书,他认为这是一个资本运作的机会。”胡淑娟说,后来劝自己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她从2006年开始与一些投资方接触,其中包括基金公司、投资公司,也有国字号企业,最后,她在2008年与已经收购了永和大王的菲律宾最大快餐企业快乐蜂达成了收购协议,收购资金高达5050万美元,创下北京本土快餐品牌被外资收购的天价。

   拿到第一笔转让金,胡淑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1000多万元分给老员工、公司管理层和店长,有的人分到的钱够买一辆奥迪车。“这些员工、店长、管理层都是直接划转到快乐蜂旗下,也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纯粹是我自己想这么做。”胡淑娟说,她很在乎这些和自己一道打拼过来的员工。

   没多久,一些老员工就相继离开了宏状元,去找他们的“四姐”(胡淑娟老公排行老四)了。

   复出

【都一处吴华侠】

   从后厨变身控股股东

   一次,胡淑娟请老员工在水立方附近喝咖啡,他们纷纷提议她再创建一个餐饮品牌,然而此时的胡淑娟却不能这么做。根据与快乐蜂签订的协议,收购完成后,她在4年之内不能从事餐饮零售业。

   “我只能帮他们出出主意。”胡淑娟说,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取个什么名字时,看着对面的水立方,自己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食立方,“‘10’这个LOGO也简单醒目,寓意着开1000家店的目标。”

   对于食立方的定位,胡淑娟建议应该如同其名,把天南地北的小吃都包罗进来。于是,她带领这些宏状元的元老到各地去品尝美食。如今,在食立方的菜谱中,有重庆万州的杂酱面,有广西南宁的老友粉,都是当年这样学回来的,而各式各样的馅饼,更是食立方的特色之一。

   有品牌创意不难,但开店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受制于与快乐蜂签有竞业禁止协议,胡淑娟本人及其直系亲属都不能从事餐饮零售业。而这些老员工却受困于资金和标准化生产等各种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4221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