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手抄报,供大家参考。(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二)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三)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6、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7、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8、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9、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0、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1、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12、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3、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5、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6、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7、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8、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19、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上一篇:春节的习俗精选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