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浪潮之巅》有感

| 微软 |

【www.guakaob.com--微软】

读《浪潮之巅》有感

  说实话,这是一个非挨踢人士第一次去拜读一本绝对属于挨踢界的企业史,即使那些企业的名字如雷贯耳,微软,苹果,IBM,思科,谷歌等等。

  也即便里面没有一个中国籍公司,吴军老师再厉害的文笔也抵不过他工科的专业背景,显然也没有吴晓波老师新闻出身般流畅的宣泄。

  我一个非挨踢草根,面对属于,面对各种型号,读起来依然会有晦涩之感。然而,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巨大意义。一个细分行业的领先公司们的企业史,或者叫一群挨踢界的先驱和先烈们的浮浮沉沉,潮起潮落,在吴老师——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书里已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弄潮儿们在浪潮之颠欢畅和退潮之后被拍死在沙滩上的落寞。这一点足矣!

  我读起这本书,会情不自禁的将它与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做一个对比,甚至在我读吴军老师这本浪潮之颠的时候,再次回翻了一下《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

  得出了真正惊讶的对比结论就是: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

  而吴军老师却截然相反:吴老师认为,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简言之,对于潮流,吴老师认为要顺势而为,柯林斯则认为是否有潮流不重要,无论水深水浅,会游泳更重要。想到这,想起了雷军后来的风口上的猪的理论,倒是和吴老师有相像之处。吴老师的书写于2011年,对于雷军,是个先觉者了。

  第二点,柯林斯的无论是《基业长青》还是《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研究基本更倾向于传统行业的公司,而IT公司比重不大。

  吴老师的《浪潮之巅》则是真正IT业内的专业书籍了。细分行业,纯正的全美国血统,再加上吴老师的专业背景。这个本书则更专业,更聚焦和更细节了。

  当然能够明显感到差异的是,吴老师的企业史侧重明显由于柯林斯,而在数据化的分析和结论的严谨上,吴老师略逊一筹。我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之后,便也能体会吴军老师的难处了。柯林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去进行调研,而且跟踪时间及其之长,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因此,我这篇文章的对比再次就对吴老师构成了一个极大的不公平。这是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对比,这是一个人的热情和一个专业的咨询的公司的对比,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与一个美式资本的对比。从头就充斥着不公正。

  然而,我拿出这样的对比,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渴求汲取专业以外营养的迫切,更是对于一个专业领域在同行面前的一个尊重。是对吴老师的尊重,这就是眼下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现状。至于孰高孰低,那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非要有一个结论那就是:柯老师更宏观,吴老师更聚焦,一个是全行业的经营研究,一个是IT界的企业史聚焦。对于一个非IT人士,一批先驱先烈企业们的浪潮之巅的众生百相,吴老师已经讲得透彻之至,酣畅淋漓了,作为我,已经享受了作为一个读者应有得快感了,这个足矣!

  今夜,因着《浪潮之巅》,我生生将柯老师和吴老师拽在一起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16047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