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杏花的心情

| 计算机能力 |

【www.guakaob.com--计算机能力】

篇一:《老师我没有看见杏花啊》

老师,我没有看见杏花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想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

平时的家常课上,我总是竭尽所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语言,常常因学生的一句童稚而充满想象力的语言而窃喜,到底老师的引导是重要的,于是乎更是增添了几分教学上的自信。

一次送教下乡,我执教的是二上的《识字6》一课。该课是词串识字,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课上,我时而借助图片、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时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体会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物产。当上到“杏花 春雨 江南”这一行词串时,当读到“杏花”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江南的春天杏花开了,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杏花?”这时小手林立,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我看到了粉红的杏花。”“我看到了一片红艳艳的杏花。”“我看到了美丽的杏花,上面还挂着露珠呢。”我竖起大拇指一一表扬,并补充发表自己的感受“老师也看到了粉红粉红的杏花,在蒙蒙春雨中显得特别娇艳了。”“同学们真会想象,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我顺势引导感情朗读这个词语。这时一个男孩子冒出了一句“老师,我没看见杏花啊!”咯噔!这是公开课啊!

1

我忙着掩饰:“你肯定没有认真想象,静下心来想才能看得到呢。”虽然我也出示了杏花的图片给孩子看了,但是对于想象朗读的这一环节处理我一直以为不妥。

“老师,我没有看见杏花啊!”这句话说得是那么坚定,那么诚恳。孩子纯稚如诗。我想也许这个孩子真的没有看过杏花,让他凭空想象真是为难。毋庸置疑,他是个诚实勇敢的孩子。如果我不那么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静下心,弯下腰来耐心地问为什么,并选准时机出示杏花的图片,也许对孩子的影响会另一般。二年级的孩子想象力毕竟有限,类似“我没有看见杏花”的孩子大有人在,对他们,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天真与童心。要允许孩子说“不”!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是必须的。我们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既要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点羁绊;多一些等待,少一点急躁又不能让学生以为想象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都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杏花”就会随之绽放!看到杏花的心情

2

篇二:《吴融《途中见杏花》翻译及赏析》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译文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篇三:《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

教材解读: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是通过写竺可桢两次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来反映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的,文中大量的内容是写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是一篇训练学生通过朗读人物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好教材。因此,本课教学的设计,我将以读为主线展开,引领学生在品读人物语言,品读作者语言的过程中达成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积累精彩语言、获得思想启迪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梳理: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由生字构成的相关词语。

2、能让学生在感悟文字的同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5、学习人物对话,抓住一组有提示语,一组没有提示语的特点,展开比较教学。

6、补充阅读《竺可桢的自然日记》一书,进一步感受竺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感悟文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 品读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相关字词句段的课件。(2)为学生誊印《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第一朵杏花》一文后面附的补充阅读《勤奋的竺可桢》。

2.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2)阅读教师发下的《勤奋的竺可桢》,大致了解竺可桢的其人其事。(3)准备《竺可桢的自然日记》一书。 教学过程看到杏花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内外链接,引发期待

1.课前已经读过了《勤奋的竺可桢》,请学生再次自由读该文,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说一句话。(课件出示:竺可桢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入:课文《第一朵杏花》也是写竺可桢的,那么课文中的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呢?写的又是他的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竺爷爷是陌生的,如何向孩子介绍其人其事,靠老师的介绍是一种方法,直接、简单、省时,但印象模糊,索然无味。设计让学生用阅读文本的方法来体悟其人其事,虽然花时长一些,但体验深刻,而且,紧扣语文课堂“阅读”这个中心,体现出浓烈的语文特色,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表中的生字,指名领读,提醒翘舌音“株”“皱”“掌”;多音字“曾”。

(2)重点分析识记字形:“泛”右边是4笔,不要写成3笔;“仰”不要多写一撇;“掌”字上面部分不要和“学”字混淆;“皱”左右宽窄基本相同。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朗读,相机理解:用换词法理解“顷刻间”“绽开”“精确”等;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习惯”“规律”等;用抓住重点字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明媚”等。看到杏花的心情

课件词语:明媚 程度 郑重 掌握 习惯

兴冲冲 绽开 估计 大概 规律 精确 顷刻间

3.检查课文阅读的情况。看到杏花的心情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难读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竺爷爷的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交流,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要求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竺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回答不上来。

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第二年春天,竺爷爷从孩子那里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高兴地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文本比较,理清文体

1.阅读《勤奋的竺可桢》,体会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引导探究:对照这两篇同样写竺爷爷的文章,你觉得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下发的文章抓住竺爷爷一生中每个年龄段中的突出表现来体现他是个聪明勤奋、认真刻苦的人,每一件事都是简单的叙述。而课文抓住竺爷爷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小事来表现他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并且通过写竺爷爷经常

说的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精确、认真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个道理。事情写得有声有色,非常详细。)

3.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课文,写的是竺可桢爷爷这个科学大家,选择的却是生活中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件非常细小的事情中蕴含了很深刻的道理。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人物的品质和蕴含的道理是怎样传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同学们在下一次上课前可以自己先尝试着去体会、批注。

设计意图: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用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物、讲述一个道理这一类的课文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拥有了主动构建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去主动构建。

四、作业布置,铺垫下文

1.认真描红、仿写生字,抄写词语。

2.思考:以前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它们和本文有什么异同?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批注在课文旁边。

设计意图: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安排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落实这个要求。留下的思考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目标是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构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出学习目标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品质特点?

2.回忆写人文章的写法和这类文章的学法。

3.过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记事写人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感知课文的内容,是遵循语文学习整体入手的规律;而回忆写法和学法,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俯视学习的

过程,在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语言文字、领悟体验人物情感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方法能力的提升。

二、学习对话部分,感受人物精神

1.对话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的重点部分,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读人物的对话,思考:自己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体会。(边体会边在课件上把重点词句点成红色显示) ①小男孩语言中的“又”体现竺爷爷一直在注意观察花朵的开放情况。 ②理解提示语中“习惯”的意思,从中感受到竺爷爷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一句,看出竺爷爷搞研究的精确,绝不允许“大概”“也许”“估计”“推断”的出现。

(3)组织分角色朗读。

(4)自由品读,边读边进一步思考:读了这段对话,你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吗?

(5)教师小结:作者不光写了人物的对话内容,还通过提示语的写作,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作者选择写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郑重托付孩子留心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更能体现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认真执着的态度。作者抓住生活小事来写竺可桢这位大科学家,让我们觉得竺爷爷更加亲切了,更加可敬了!

(6)赏读第一次对话的内容。

3.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对话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没有提示语)

(2)边读边想象当时人物的表现,给这部分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3)反馈加提示语的情况,注意所写人物的神态、心情、动作等要和对话内容相符。

(4)分两组来分角色朗读对话,一组读课文中的,一组读加了提示语的。

篇四:《描写杏花的佳句》

1、走进杏花林中,恍若置身于铺锦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一般,香风过处,杏花们呢喃细语,赏花人顾盼流连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随手摘下一朵杏花,那杏花白里透红,像喝醉了酒似的,满枝绯红。
2、走进林中,细细端详那花儿,花蕊金黄得如同麦田里的麦穗。瓣儿是粉白的,还有点泛红。描写杏花的佳句。杏花嫩嫩的,嫩的让人不敢去碰,惟恐碰碎了。
3、仔细观看眼前的杏花,粉红的,白中透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34362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