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斑节虾技术

| 计算机能力 |

【www.guakaob.com--计算机能力】

篇一 养斑节虾技术
斑节对虾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斑节对虾养殖技术(20131106)

  斑节对虾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分布的虾品种,也是我国对虾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它在对虾中个体大。它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体壳较坚实,经得起用手捉拿。离水后干露于空气的耐力很强,非常适合销售活虾。斑节对虾具有广盐性,能耐高温,耐低氧,抗病能力也比较强。更重要的是它的市场价格非常可观,饲养斑节对虾收益高。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给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斑节对虾的养殖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斑节对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养殖的水温、盐度等自然环境,还有斑节对虾的人工授精,孵化,苗种的培育,成虾和种虾的养殖以及收获。希望通过收看本期视频介绍的斑节对虾能够成为广大养殖户朋友们的下一个投资项目,帮助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

  斑节对虾虾苗的放养:

  (一)放养方法:根据放养密度,计算虾池放多少虾苗。虾苗运到目的地后,把运来的虾苗连袋按分配的数量放在各虾池旁,再将虾苗连袋放入虾池水中一角,浸在水中约15分钟左右。等到袋内外水温基本相同时,再解开袋子,慢慢流进三分之一的池水,过一分钟再进三分之一的池水。虾苗逐渐游出袋外后反转袋口让虾从水中游走。

  (二)虾苗选择:斑节对虾虾苗要选择体质健壮活泼、肢体无粘附物、规格整齐的虾苗,且要一次性放足。虾苗一般为1.2厘米左右。

  (三)放养要求:斑节对虾放苗时水温稳定在18C以上,可选择在3月份左右放苗。放苗时最好选没风的晴天,如果有小风,要在上风放苗(

  斑节对虾养殖技巧:

  (一)饲料搭配:斑节对虾虾苗人池半个月,主要摄食塘内基础饵料,基本不用投喂。仔虾培育期的饵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可以是鲜贝肉、小杂鱼肉等,将它们磨碎洗涤后投入池中。

  日投饵量,中前期为虾体重的7%左右,后期为5%。每日投喂4次,投喂时要有规律性,注意定时、定量。以凌晨和傍晚为主,占日投饵量的60%。一般鲜活饵料的投喂次数为3次。通过检查对虾饵料的摄食情况,来调整投喂量。

  斑节对虾的食性杂,所以饵料很多。其中动物性饲料有贝类、干杂鱼、冷冻鱼和鱼粉;植物性饲料有花生饼、面筋麸皮、豆饼、米糠等。

  不同饵料在投喂斑节对虾前要作不同处理,具体介绍如下:

  动物性饲料:小型薄壳的贝类清洗后就可直接投喂;较大的杂鱼类要剁碎成小块,经冲洗后投喂,不能将鱼粉碎成浆状或将鱼连同汁液一同下塘;硬壳的贝类,需用对滚机破壳后经冲洗再投喂。

  植物性饲料:使用豆饼、花生饼,要敲碎后浸泡4小时左右再行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可直接投喂。

  在饲喂斑节对虾时要坚持勤投喂且有针对性地投喂;对虾浮头时不投;水质严重恶化时不投;大风暴雨暂时不投;风和日暖,水质条件好时多投;腐败变质的饵料不投;生长前期少投;中、后期酌情多投;虾塘内竞争动物多时应适当多投。

篇二 养斑节虾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叉尾科,叉尾属。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它是美国养殖最普遍、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品种,其产量占美团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生长快,在我国已被广泛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宽肥,尾部稍细,头稍小,吻略尖,口亚下位,触须4对。体色为背部淡灰,腹部乳白。幼鱼体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斑点叉尾鮰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达1m。体重超过20kg,池塘个养殖个体一般长近50cm,体重1.5kg。

  2.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和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饵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在以人工饲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鱼种及成鱼,这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及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蚊幼虫及部分商品饲料为主,10cm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的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胃较大,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溶氧、pH、盐度、温度适应范围

  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能自然越冬,生长摄食温度为5~36益,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4.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约为1kg以上。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20cm,第二年可达26~35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60cm,第五年可达60~70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5.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在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益,最适温度为25~26益,水温超过30益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差,鱼苗成活率低。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相对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部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水池或鱼巢底部。雄鱼护卵时位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二、人工繁殖

  (一)生殖器官及怀卵量

  斑点叉尾鮰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1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1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1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橘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黏性,卵粒相互黏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与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2kg以下每尾可产卵5000~6000粒,体重4kg可产卵3万粒左右。

  (二)亲鱼选择

  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3龄鱼有20%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4龄鱼有50%以上能顺利产卵,可在6月上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4龄以上,重2kg以上。

  (三)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也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孵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池塘条件

  选择亲鱼池以4~5亩为宜,水深1.5m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泥少,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好。亲鱼放养前对亲鱼池实施严格消毒,杀灭野杂鱼。进排水应过滤,进排水口应敷设拦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2.放养密度和性比

  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00~250kg/亩(100~130尾/亩),并搭配规格为10~13cm的鲢鱼种以控制水质,每亩放养200尾左右。由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鮰的亲鱼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可以便雌鱼放养数量增加。

  3.饵料及投喂

  越冬前的亲鱼要采取精细培育,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不少36%。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6%、脂肪为7%~8%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6~12益时投饵率为1%,12~20益时为2%,21~35益时为3%~4%,并参照鱼在10~15分钟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可获得良好的产卵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后一个月,每10~15天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对亲鱼产卵及产后复原将起更佳效果。

  要特别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宜太多,每天1次即可。

  4.亲鱼池管理

  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35cm左右,pH6.5~8.5,无野杂鱼。每隔10~15天冲水1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每天观察亲鱼摄食状况,严格掌握投饵数量。防止亲鱼浮头泛池。

  (四)性别鉴定

  第一性征与第二性征在鉴别雌、雄时都得有用。第二性征即那些与繁殖无直接关系的特征,如体形、体色等,雄鱼一般比雌鱼大,而且头部比雌鱼宽。当临近产卵季节时,雄鱼逐渐变瘦,显出大的、肌肉发达的头部,有时体色还会变黑。雌鱼头部宽度小其体宽,而且腹部膨大、变软。

  通过检查泄殖孔,即第一性征来确定性别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鱼还小或者还不到产卵季节、第二性征还不明显时尤为重要。经验丰富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观察泄殖孔来鉴定。

  将鱼腹部朝上以观察泄殖孔,可看到2个或3个开孔,最靠近头部的是肛门,最靠近尾部的是泄殖孔。雄性泄殖孔开口1个肉质的、乳头状结构(称为生殖乳头),生殖乳头在产卵季节来临时常会膨大、变硬。雌性泄殖区是卵圆形的,不突出,被一小片皮肤分成两个开孔,靠头侧的泄殖区有1条裂缝(或称槽沟),靠后侧的泄殖区有1个小泌尿孔,在临近产卵季节时,雌性泄殖区常常会变红、变软,并且布满黏液,有时还能看到泄殖区有节奏地颤动。

  用一探针也可鉴定性别,特别是当鱼还小或不处繁殖季节时,这种方法很有用。尖的笔状物或麦秆都可以作为探针[来源:

  (五)池塘繁殖方法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三种:一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率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杀鱼取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因此,采用自行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最佳。

  自行产卵、人工孵化就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

  1.产卵巢及其使用

  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一般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80cm、宽50cm、高30cm,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20cm。这种产卵容器可作为重4kg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1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1个开口,大小要能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在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

  产卵巢一般平放离池边3~5m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1个浮子,便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30%~50%,产卵巢间距5~6m。当水温达到18~19益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益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2.卵块的收集与运输

  斑点叉尾鮰产卵大部分在晚上和清晨,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在上午10~11时,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l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2~3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1天检查1次。检查卵块时,只需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则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

  3.注射药物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素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PG4.5~6mg、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hg、PG+HCG混合剂量为2.0mg+600~700国际单位。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体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为每kg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6.5~7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

篇三 养斑节虾技术
日本竹节虾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精要

2010-03-06 16:47:43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108 网友评论 0 条

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越来越困难,成功率越来越低时,条件适宜的地区转养日本对虾也是不错的选择。

-

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越来越困难,成功率越来越低时,条件适宜的地区转养日本对虾也是不错的选择。

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车虾。动物分类系统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囊对虾属。因其甲壳花纹艳丽,故又称斑节虾、竹节虾。日本对虾分布甚广,从红海、非洲的东部到朝鲜、日本一带沿海都有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沿海均有大量分布。日本对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合盐度较高地区养殖,且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

1970年台湾开始日本囊对虾养殖试验,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起步较晚,于1988年起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陆续开始养殖,现从海南到大连沿海均有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它比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养殖难度大,生长速度较慢,不耐高温,在南海区主要是秋季养殖,但近年由于病毒病的暴发增加了日本对虾养殖难度。南方高位池养殖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笔者近年来对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的新探索,供广大日本对虾养殖户参考。

一、放苗前准备工作

1、池塘清整

(1)放养虾的池塘,每造收完虾后,把塘水排干,让太阳晒至塘底龟裂,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塘壁藤壶等。

(2)放养前一个月,每亩用生石灰70~100千克,将其均匀分布于塘底,有淤泥的地方可多放一些,并用拖拉机进行翻耕,暴晒。【养斑节虾技术】

(3)进水至20~30厘米。采用氯制剂进行池底消毒,有效氯浓度为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清塘药物杀灭鱼、虾、蟹卵、细菌、病毒等。

2、养殖用水准备

养殖用水均为沙滤井过滤海水,放苗前15天加水80~100厘米左右,接着用有效氯浓度为5~10克/立方米氯制剂对水体消毒。2天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肥,培育基础饵料,肥水可以按每亩用肥水育藻剂400克和白云石粉15千克。以后每3~5天视池水水色和浮游生物量进行追肥,保证有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基础饵料生物培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虾池水色以黄绿色为最佳。

二、虾苗放养

1、放苗时水质要求

(1)水位100厘米左右,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肥而嫩爽,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较丰富。

(2)水温:最适水温为24~28℃。

(3)pH值:虾池pH值最适在8.0~8.6之间,不应低于7.6,与育苗池pH相差不超过0.5。

(4)盐度:虾池盐度控制在25~35‰之间,不低于18‰,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超过5‰。

2、虾苗选择及放养注意事项

(1)要求虾苗个体肥壮,规格整齐,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全长1厘米以上,游动活泼。放苗前进行病毒和弧菌检测,不得携带WSSV、TSV、IHHNV和I米NV等几种特定的病原和弧菌。

(2)放养量通常为3~5万尾/亩。池底整修较好的高位池放苗量可达7万尾。

(3)应在虾池上风口放苗。

(4)放苗时尽量避免将池水搅浑。

(5)设定测验成活率网箱,7天后测网箱成活率,精确计算成活率。

三、养殖管理

1、水质调控

保持良好的养殖用水条件能刺激日本对虾食欲,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生长速度。水质管理主要手段是定期对养殖池水和底质的各项理化因子、生物因子进行监测,变化较快的指标每日监测。

(1)水质基本要求:池塘pH值可作为池水好坏的指标,养殖中后期宜为8.0~8.8,日波动小于0.5;溶解氧含量应不低于4毫克/升;虾池盐度控制在25~35‰之间,低于18‰,高于45‰虾体均会出现不良反应;总碱度100毫克/升以上;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2毫克/升;氨态氮含量低于0.3毫克/升。

(2)关注水色变化,适时加换新水: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质和量的综合反映。养殖日本对虾的池塘理想的水色应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日本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忌水色突变和丝状藻过度繁殖。养殖中后期,池水应处于高水位,隔天加水5~10厘米,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养殖后期,可每天适量补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

35~45厘米。但如有下列情况,需要换水或采取其它措施:①pH日波动幅度大于0.5,pH<7或pH>9;②池水透明度大于50厘米或过于浑浊而小于20厘米;③池水颜色显著变暗,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④池塘水面出现稳定的泡沫,有机物多而耗氧量增加;⑤虾体浮头,池塘底质发黑。

(3)使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池塘底质环境:日本对虾有潜沙习性,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养殖成败,对于底质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益细菌进入虾池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种,发挥其氧化、氮化、硝化、反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把虾的排泄物、残存饲料、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和生长,为养殖对象提供氧气。循此往复,构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循环,使虾池的菌相和藻相达到平衡,营造养殖日本对虾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建议每7~10天加1次有益微生物制剂,如使用净水剂、氧化剂、氨硝净等复合微生物制剂,每亩用量为15~20克,可有效的改良池底、降低硫化氢、氨氮和亚硝酸盐等。

(4)适量补充营养盐类,保持水质稳定:虾池中的营养盐类是虾池生产力的基础,其中氮、磷是制约因子,氮、磷的含量是决定虾池生产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而碳酸盐的含量则是决定水环境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保持虾池水质稳定,需要调节养殖水环境营养盐类的平衡,补充水体中钙、镁、磷的含量。建议每10~15天全池泼洒2~3克/立方米磷酸氢钙1次,20克/立方米白云石粉1次,1~2克/立方米碳酸氢钠1次,以调节水体总碱度达到100毫克/升以上。若突降暴雨或持续阴天引发pH值降低至7.5以下,则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5~7公斤。

(5)保证充足溶解氧:充足的氧气是水质稳定及虾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溶氧丰富,各种生物能够存活,水中的碳酸盐等缓冲体系才能稳定,氧化还原电位高,水体有害还原性物质,如氨、亚硝酸、硫化氢才能减少,同时虾摄食能力加强,消化率提高,能量代谢利用率也高,并抑制致病细菌(如常见的气单胞菌)的繁殖。因此创造立体式的增氧模式和不定期地使用液态、固态增氧剂,保持水体充足增氧,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日本对虾池水溶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为了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应根据天气、水质、底质及水化条件,合2、饵料投喂

日本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间聚光性强,进食快,早期白天肠道粪便排干后潜入池底砂层中,夜间投料前全部浮出水面。因此,投饵应在日落后进行,午夜后结束。

(1)饵料选择:日本对虾对饲料要求比较高,一般选择优质配合饲料。优质配合饲料不仅提供充足蛋白质和氨基酸,保证对虾的正常生长,而且有利于对虾的消化吸收,一般投料后2~3小时基本完成摄食与消化。

(2)投饵频率:早期10天投料2餐,18:30投喂丰年虫,0.5千克/10万尾,凌晨4:00投喂泡料(酵母菌、乳酸菌、红糖一起发酵48小时后使用)0.5千克/10万尾。11~17天投喂1#料,每日三餐,18:30投喂饵料量为50%,23:00为30%,4:00为20%。20日后改投喂4餐,18:30、21:30、凌晨1:00、凌晨4:00,料量比例18:30为35%、21:30为25%、凌晨1:00为25%、凌晨4:00为15%。

(3)投饵技巧:日投饲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对虾的健康和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20

天可以通过观察网测料,一般以检查饵料台不留残饵为原则,掌握在投饲后1~1.5小时内吃完为佳,天气闷热或有雷阵雨时,可少喂或不喂,这样可以降低饲料系数和减轻水体的污染压力。

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3‰的免疫多糖,2‰的生物酶活性添加剂,5‰的维生素C,3‰的维生素E,连续喂5天,每天喂2餐;高温季节添加大蒜素2~4‰,同时每亩泼洒维生素C300克、葡萄糖500克。

四、收获

日本对虾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南海沿海冬季可安全过冬,因此收获时间不严格,主要依据市场价格、蜕壳情况、底质、水质、生产安排等因素来决定。通常是春节前后上市价格最高,最为理想。由于日本对虾潜沙厉害,收虾都在夜间进行,一般使用电拖网或推网进行收捕。

笔者从2008年7月20日开始至12月10日起,经过145~160天的养殖,规格为90~110条/千克,平均亩产427千克,最高亩产达475千克,平均售价63.7元/斤,亩利润38138.66元。

-

本文来自:养殖岛()本文的详细地址:

篇四 养斑节虾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emei),又称白脚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目,对虾科,对虾属。生产于南美洲沿岸海域,在厄瓜多尔、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尼加拉瓜等国沿海都有分布。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为南美洲主要养殖虾类。南美白对虾在世界对虾养殖业中也占有重要位置,与中国对虾,班节对虾并列为当前世界上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三大经济虾类。

  南美白对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南美洲引入我国,先后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山东的省沿海区域及北京等内陆养殖,显示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明显优势。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在国内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国内外养殖概况【养斑节虾技术】

  南美白对虾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沿岸,养殖地区主要位于南美洲各国沿海,其中厄瓜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较为发达,养殖历史较长,其养殖规模为目前世界之首,产量最高是达年产20万吨左右。

  其它国家对南美白对虾的引种养殖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较早,于1984年引进南美虾苗,同年开始进行南美白对虾的人工繁殖试验,最初三年,南美白对虾的自然交尾率仅为1.5%,每尾虾平均怀卵量只有4.5万粒,培育成仔虾的成活率仅有25%,至1992年,自然交尾率提高到7.5%,为平均怀卵量最高达12.5万粒。培育成仔虾的成活率提高到40%,到1995年已可批最生产虾苗,每月可向巴西国内养殖者提供6.5×107尾南美白对虾苗,现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有一定的规模。

  台湾对南美白对虾引进也较早,最早于1985年由巴拿马引进虾苗,经3年培育,尾产卵量达

粒以上,最高达120万粒,自然交尾成功率15.8%,精英移植成功率达25%。但由于当时台湾地区草虾养殖业发达,南美白对虾未引起养殖者的重视,1987年草虾养殖受病害影响一蹶不振后,掀起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

  我国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从美洲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8月人殖获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获得成功。自1992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后,南美白对虾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养殖蓬勃发展,先后推广到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山东等省。因为南美白对虾属于广盐性虾类,可以进行逐步淡化养殖,近年来内陆地区对其淡化养殖日渐发展,1998年以来已在北京等北方内陆地区淡化养殖获得成功,其在养殖过程中显示出的生长速度快、耐粗饲性强等优点更受到养殖者的青睐。

第二章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南美白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体长而左右略侧扁,体表包被一层略透明的具保护作用的质甲壳,一般情况下体色为淡青灰色,不具斑纹。其体色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色变化时由体壁下面的色素细胞调节的,色素细胞扩大则体色变浓,反之则变浅。虾类的主要色素有胡萝卜素同蛋白质互相结合而构成,在遇到高温或与无机酸、酒精等相遇时,蛋白质沉淀而析出虾红素或虾青素,虾红素色红,溶点较高,为238-240℃,故虾在沸水中煮熟后,色素细胞破坏,但虾红素不起变化,使得煮熟的虾呈红色。

  南美白对虾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较短,腹部发达。头胸部由5个头节及8个胸

互愈合而成,外被一整块坚硬的头胸甲;腹部由7个体节组成,外被甲壳,但各节间有膜质的关节,因此,下腹部可自由屈伸。南美白对虾头胸甲前端中部有向前突出的上下具齿的额剑(额角),额剑两侧有一对能活动的眼柄,其上着生有许多小眼组成的一对复眼,故虾体不需活动既可观察到周围的情况。南美白对虾的口位于头胸部腹面。

【养斑节虾技术】

  南美白对虾20个体节除最后一节外,每一体节都生着一对附肢,附肢由着生位置不同与执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势。如头部五对附肢中第一附肢(小触角),原肢节较长,端部又分内外触鞭,主要司嗅觉、平衡及身体前端触觉;第二附肢(大触角),外肢节发达,内肢解具一极细长的触鞭,主要司身体两侧及身体后部的触觉;第三附肢(大颚)特别坚硬,边缘齿形,是咀嚼器官,可切碎食物;第四附肢(第一小颚)呈薄片状,是抱握食物以免失落的器官;第五附肢(第二小颚)外肢发达,可助扇动鳃腔水流,是帮助呼吸的器官。胸部八对附肢,包括三对颚足及五对步足,颚足基部具鳃的构造,助虾呼吸;步足未端呈钳状或爪状,为虾摄食及爬行器官。

  南美白对虾的腹部分为7节。前5节较短,第6节最长,最后一节呈凌锥形,未端尖,称为尾

节不着生附肢,故南美白对虾腹部共有6对附肢,为主要的游泳器官。虾第六附肢宽大,与尾节合称尾扇。

  (2)内部构造:

  南美对虾的内部构造包括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等,其中大部分组织器官都集中于头胸部。

  a.肌肉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肌肉为横纹肌,形成许多强有力的肌肉束,分布在头胸腹的内部。虾腹部的肌发达,是我们主要的食用部位。虾的腹缩肌强大有力,几乎占据整个腹部,其迅速收缩可使尾部快速向腹部弯曲,整个虾体迅速有力地向后弹跳,这是虾逃避敌害与猎捕食物等活动的主要动作。  b.呼吸系统

  鳃是南美白对虾的呼吸器官,位于头胸部。鳃有多个,根据着生位置不同,可分为胸鳃、关、足鳃和肢鳃四种。鳃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当鳃与水相接触时,通过鳃丝与血管,吸收水中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供生命活动。

  c.消化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胃、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口位于头部腹面,后连短的食道,然后接胃,胃具有磨碎食物的作用,胃后连着中肠,中肠未端为短而较粗的直肠,直肠未端为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中肠为消化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虾的肠管细长,贯穿虾的腹部背面,甲壳下方肌肉的上方。

  d.循环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许多血窦,心脏扁平囊状,位于胸部,从甲壳外即到其跳动。由心脏发出动脉,每条动脉又分出许多小血管,分布到虾体全身,最后到达各组织间的血窦。循环系统担负着输送养料与氧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作用。

  e.排泄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排泄器官是位于大触角基部的触觉腺,由一个囊状腺体、一个膀胱和一条排泄成,承担着排泄虾体废物的功能。

  f.生殖系统

  南美白对虾雌雄异体。雌性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输卵管和纳精囊,卵巢位于躯体背部,个卵巢对称,与输卵管相连,生殖孔位于第三步足基部。雄性生殖系统包括1对精囊,输精管和精荚囊,精巢位置与卵巢位置相同,其后连输精管,最后是一对球形的精荚囊,生殖孔开口于第5对步足基部。

  g.神经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神经系统包括脑、食道侧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及纵贯全身的腹部神经索,司感觉反射及指挥全身的运动。

  h.内分泌系统

  南美白对虾的内分泌系统可分泌各种激素,促进虾体生长、性腺成熟及协调全身的各种反应  二、生活习性

  (一)栖息习性:

  南美白对虾属温、热代虾类,喜栖息于沿海近岸,浅海湾和江河入口咸淡水地区。刚复出的营浮游生活,于近河口的内湾浅水中觅食。长成后喜栖息饵料丰富,光线较弱的水体中下层,夜间活动较白天活跃。虾静伏在水中,靠步足支撑身体,同时游泳足缓缓摆动,虾在水层中游泳时步足弯向胸部,靠游泳足频繁划水使身体前进,受惊或遇敌害时则以腹部的连续屈伸向后弹跳逃避。  南美白对虾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能在水温10℃--40℃水域中生存,适宜水温为20℃--3

生长最适水温为25℃—32℃,最低致死温度7℃,最高致死43.5℃.正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耐受高温能力较强,对低温表现敏感,低于18℃不喜摄食,生长缓慢。

  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泛,海水、咸淡水以及经淡化后在纯淡水中均可能成活生长

【养斑节虾技术】

然条件下,其在盐度28‰-34‰的自然海水中生长繁殖。当前我国江浙一带一些养殖场可进行其在海水中的人工繁殖鱼苗,并加以逐步淡化,其在淡水中养殖的生长率并不抵于在海水区中的。北方内陆地区可引进淡化虾苗进行进一步淡化直至纯淡水养殖。

  南美白对虾对水质要求较高,尤其要求体溶氧充足。在水体溶氧3.5毫克/升以上情况下,其正常,生长较快;当水体溶氧2毫克/升以下时,则出现呼吸困难;当水体溶氧降低至0.7-0.4毫克/升以下,则出现窒息死亡。人工养殖期间水体溶氧高于5毫克/升,对生长更有利。

  南美白对虾食性广,属杂食性种类。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食物的种类和组成不尽相在自然海区中营浮游生活的幼体,食物组成中植物性饵料比率较高,变态成成虾后,可摄食各种动、植性饵料。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对幼虾体投喂轮虫、卤虫、蛋黄或人工配合饲料;幼虾、成虾和投喂鲜鱼贝类或人工配合饲料。据报道,南美白对虾的耐粗饲性较强,对配合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质水平要求不高,配合饲料中的高价动物性蛋白质原料添加量可适当降低,代一低价的植物性蛋白原料,以降低饲料成本。南美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要求亦不高,20%-25%即可。

  南美白对虾的摄食强度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有较大差异,也受水温,水质等条件的影响。在

条件下,6-9月份摄食最旺盛,生长最迅速,交配时摄食强度较低,交尾后逐渐强烈,脱壳前后摄食较弱,越冬期摄食强度不高,夜间摄食强度高于白天;在养殖条件下,水温适宜,水质好的情况下摄食强度大,否则下降甚至停食。

  (二)生长:

  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较快,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域生长速度有所不同。其生长受水体温度

质、饵料等因素影响较大。从海区自然种群捕到的最大个体可达100克左右。据报道,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适温条件下,两个月即可由1厘米的虾苗养至10-12厘米长的成虾。

  南美白对虾终生都伴随着脱壳而生长,脱壳与南美白对虾的幼体发育、成虾生长以及繁殖都直接的关系。南美白对虾的几丁质外壳是肌体与内脏器官的重要保护层,但因其不可伸缩性,会阻碍虾的生长,故每隔一段时间,南美白对虾都要脱一次壳,即脱掉旧壳,长出大一些的新壳。虾体组织在此期间迅速冲水生长,没脱一次壳,虾体进入一个新的发育阶段,体重和体长就有显著增加。不但幼虾的12起发育变态通过一次次的脱壳实现,其后虾终生都生长脱壳,只不过脱壳时间间隙随虾体的长大而延长。性成熟后每次繁殖产卵前南美白对虾也要进行脱壳。一般来说,在水温25℃-30℃的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期2-3天脱一次壳,幼虾阶段4-6天脱一次壳,成虾阶段7-10天脱一次壳,性成熟后20-30天脱一次。通常健康健壮的虾个体脱壳较为顺利,所用时间短,而体质弱的虾个体脱壳较为困难,所需时间长,甚至因时间过长而僵死于壳中。

  南美白对虾脱壳期是其身体最为较弱的时期,此期间虾不进食且肌体缺乏保护,容易受敌害。人工养殖时,在进此期间要注意加强管理以确保成活率。钙和磷是虾类脱壳生长的限制因素,一旦缺乏则不能顺利地脱壳生长。据研究,虾在脱壳过程中要失去身体中90%的钙,必须食物和生活环境中重新吸收,故在南美白对虾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料营养均衡,并有充足的钙质,也可视情况适当定期在水体中施用生石灰,以增加水体钙质,利于虾的脱壳并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磷在水体中一般不会缺乏,只要饵料营养均衡,不需另外添加。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的养成

  南美白对虾的养成是指将全长1厘米左右的虾苗养到商品虾规格的生长过程。在北方内陆地

白对虾养成包括虾苗的暂养淡化和成虾养殖两个过程,其养殖方式可以是池塘养殖、围网养殖、网箱养殖等,其中以池塘养殖最为简便易行,本节以池塘养殖为例介绍南美白对虾的养成。

  (一)养虾场的建造

  养虾场是养虾生产的基地,虾场的选址、设计建造是否直接关系到养殖的产量、效益及日后潜力,是人工养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在建场前必须进行全面调查以求最低成本、最合理的建设布局以利日后养殖生产。

  场址的选择:

  养虾场地址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地质、水质、气象、社会条件等因素。

  1.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土壤性质等,一般来讲,虾场应建于地形变化相对稳定、地坦之处,土质为粘土为宜。砂性土质也可用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但砂的自然渗透性会造成虾池漏水及把肥水深入虾塘深层,砂性土壤中的以低有机物含量也难于维持浮游植物的正常量,建场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另外还应注意土质的酸碱度,不宜在酸性土壤处建虾场,因为南美白对虾喜生存于微碱性水中,酸性土壤的虾塘将很难稳定水中的PH值,而且也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培养。

  2.水质条件

  南美白对虾养殖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作为保证。要求虾场有水质清新、水量充没有污染的水源、水质指标应符合渔业水质的标准。其中PH值是否稳定适宜,应引起重视,南美白对虾养殖要求水体PH最好的在7-8之间,波动不要太大。

  3.气象条件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洪水暴发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种养殖业的危害较重,养虾场址的选择应到气象这一重要因素,建场前要调查好当地年降雨量,年蒸发量等,以决定是否建泄洪渠道或贮水池等。其他如气温、气温的变化等也要了解,以作好相应的安排配备,如加热保温装置等。

  4.社会条件

  养虾场的建造还应考虑到交通、水电、通讯等社会条件。为便于养殖、生产、销售等,虾场在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快捷,劳动力及物质供应保证的地方。

  养虾池的建造:

  各虾池的位置排列以“非”字形为宜,每个虾池要求;

  1.面积

  养虾池的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不易管理,过小则水体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虾生长利,一般2-8亩即可。

  2.形状和水源

  虾池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因为这样的形状有利于养殖中废物的聚集和清除,方形池塘最能节约地面,建造成本低,也便于拉网操作。长方形虾塘应东西长南北宽,以加长日照时间,长宽比可为2:1—4:1。池深要求2米左右,水深1.2-1.5米。

  3.进排水系统

  每个虾池应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为保证水质,避免传播疾病,各虾池用水不得混用,进水

离排水渠。进排水口应有阀门控制,进排水口的大小应以最大流量时6小时内能排空、灌满池塘为标准。同时进排水口要设置筛网,以过滤进出的水,避免注入的水混入敌害,以及防治虾苗的逃逸。  其它配套措施:

  1.贮水池

  在虾场水源水量不足或水质不很优良的情况下,建造贮水池可以确保养虾生长的顺利进行,【养斑节虾技术】

池可以确保虾塘的用水量及改良水的质量。贮水池应可贮有全部养殖用水的30%,并备有进出水口。贮水池水位以达到一定高度,在需要时可以不用泵而直接进行自动供水最好。

  2.沉淀池和过滤池

  虾塘排出的水应经过沉淀和过滤池以沉淀废弃物、清除杂质、改良水质,达到减少污染、维态环境的目的。当养殖生产采取循环方式时,更要重视沉淀池及过滤池的合理建造,避免传播疾病,一般沉淀池和过滤池的面积应为养殖面积的5-10%。

  3.仓库

  应配备仓库,用来贮藏原料,饲料,各种设施、用具等。

  4.渔业机械和电力配套

  渔业机械主要有增氧机械和提水机械。增氧机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注射式机等,提水机械主要用水泵,每亩水面需配备0.2千瓦水泵。此外每亩水面需配备1千瓦的电力。  5.网具等其他常用渔具

  (二)虾苗的暂养淡化

  目前我国南方南美白对虾繁育场供应的虾苗一般已淡化至2‰-10‰的盐度,在内陆地地区进

殖要进行进一步的淡化直至其适应纯淡水环境,该过程约需15-30天。虾苗在暂养淡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虾的体质,淘汰病弱虾苗,起到标粗、提高成活率的目的。此步骤可以在小的暂养池中进行,也可在养成池中直接放苗淡化直至养成成虾,但采用单独的暂养池进行可以节约成本。

  1.暂养池的条件:

  暂养池应位于阳光充足、背风、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离养成池较近的地方。暂

可选用水泥池,其造价低,易于管理。要求池壁光滑平整,以长方形为宜,每个暂养池面积20-30平方米,池深1-2米,水深0.8-1米,设有进排水管,进排水口应装有筛网,暂养池还应配备有充气装置和保温装置。

  2.清池消毒:

  虾苗放养前要将暂养池彻底消毒,消毒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漂白粉用量:每平方米用1

白粉溶于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湿法,每亩100-200公斤,干法减半。消毒应选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消毒后一周可向暂养池注入,进水时用50目筛网过滤,防止敌害的混入。

  3.进水和培育天然生物饵料:

  暂养池消毒后一周可进水,初次进水30-60厘米深,在虾苗如池前3-4天,施发酵熟化的积肥培养基础饵料,使虾苗入池及可吃到活饵,提高成活率,降低投饲成本。

  4.虾苗的引进运输:

  养殖场可根据当地适宜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水体温度等条件选择进苗时间。一般北方地区可在至6月从南方繁育基地引进虾苗,这样经4个月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虾规格,在10月温度下降之前可以出池上市。若有保温设施,则可以视自身条件定引进时间,还可以进行一年多茬养殖。虾苗运输时间以6小时内为宜。在虾苗放养前池中水深应加到50-70厘米,并用盐调节水体盐度至虾苗引进时的盐度。

  5.虾苗放养:

  在暂养池施肥3天后,引进虾苗进行放养。先进性缓苗处理,即将运输袋投入池中浸泡10-2钟,待袋内外温差低于1℃后,方可放苗,放苗密度3000-5000尾/平方米。

【养斑节虾技术】

  6.淡化与水质管理:

  虾苗放入暂养池初期,每日向池内注水5厘米,直至水深达0.8-1米,以后视虾的适应情况逐化,大约每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1/5,直至池水换为淡水,在虾适应较慢情况下,可适当向池中撒盐,减慢淡化速度,整个淡化过程约需15-30天。在此过程中,水质条件至关重要,淡化是否顺利,成活率能否保证都要有良好的水质作保证。故除了每天换水外,应每天清除废物和残饵等,并保证水中溶氧高于5毫克/升。当暂养池中浮游植物大批死亡,水体骤然消瘦时,应及时换水20%-30%,重新培养浮游植物或从其它池绿水接种。

  7.投饵:

篇五 养斑节虾技术
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

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

小龙虾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将其作为牛蛙饵料由美国移植到日本的本州,30年代末又由日本引入到中国,在南京和滁县附近地区生长繁殖,后沿长江流域自然扩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将其作为养殖对象引至异地,现已分布于我国十几个省市,在有些地方已成为一些湖泊和沟渠的优势种群。小龙虾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虾黄具有蟹黄味,尤其钙、磷、铁质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品。欧美一些国家早已把小龙虾作为美味佳肴加以利用。小龙虾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食疗价值;虾壳的提取物——甲克素与壳聚糖,在农业、造纸业、医疗、日用化工、膜材料、吸附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小龙虾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消费与贸易呈增长趋势。

小龙虾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经过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现在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无论在我国南方,还是在北方,都有适应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该地区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小龙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徙,再加上人为携带或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南北的每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群。

一、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1.1小龙虾的形态特征

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简称(小)龙虾,是淡水鳌虾的一个种,其英文名为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学名为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鳌虾亚目、鳌虾科。小龙虾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1节组成,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头胸部。胸足5对,称为步足,1~3对步足末端呈钳状,4~5对步足末端呈爪状。第2对步足特别发达成为很大的螯,雄虾的螯比雌虾的更发达,小龙虾尾部具有5片强大的尾扇,雌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害攻击时,保护受精卵或稚虾。腹足6对,雌性第一对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小龙虾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见蓝色。常见体长4~12cm。

1.2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雨季则会爬上陆地活动。该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多集聚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它有掘洞习性,洞

穴深度在50~80cm。对水体pH要求在7.0~8.5,DO不低于4mg/L,盐度小于15。水体缺氧时,小龙虾可爬上岸,还能借助水中漂浮的植物或水草将身体侧卧于水面,利用身体一侧的鳃呼吸。小龙虾的抗逆力很强,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轻度污染的工业废水中,但对多数农药较敏感。

小龙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1~28℃,低于12℃时生长受到抑制。通常在15℃以下时开始穴居冬眠。夏季高温季节生活于浅水或小水体的小龙虾也常打洞穴居,以度过不良时光。低温条件下其幼体生长缓慢,但成活率较高。

1.3小龙虾的食性

小龙虾属杂食性动物,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的底栖动物、软体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各种鱼虾的尸体及人工投喂的饲料都是其喜食的饵料。小龙虾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的饵料也要有所变化,如苗种阶段,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因而应通过施足肥,适时追肥,培养大量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共虾苗和虾种捕食,同时辅以配合饲料。小龙虾的快速生长阶段,应以投喂麦麸,豆饼以及嫩的青绿饲料、南瓜、山芋、瓜皮等为主,辅以动物性饲料。亲虾性腺发育阶段以及积累营养准备过冬阶段,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如鱼肉、螺蚬蚌肉、蚯蚓以及屠宰场的动物下脚料等,充分满足克氏原螯虾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小龙虾的耐饿能力较强,一般3~5天可以不进食,而秋冬季节一般20~30天不进食也不会饿死。该虾比较贪食,饵料不足时会同类相残,以大吃小,正蜕壳或刚蜕壳的软壳虾最易被同类残食。小龙虾最适温度摄食为21~28℃,当水温降至12℃则停止生长,10℃后停止摄食,同时出现蜕壳不顺而部分死亡。

1.4自切与再生

当小龙虾被抓住步足或螯足而无法挣脱时,常会自行将其步足或螯足脱掉而逃生。其再生能力很强,断肢可在第二次蜕壳时再生一部分,经过几次蜕壳后就能完全恢复,不过比原先的短小很多。这种自切和再生行为是小龙虾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二、小龙虾的生长繁殖

2.1生活史

小龙虾的生活史从受精卵开始,其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孵化期。雌虾刚产出的卵为暗褐色,卵径约1.6mm,受精卵经6~10周可孵出幼苗,幼苗吸附于母体1~2周,3周后可独立生活。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与水温的高低密切相关,水温较高的孵化时间短,

水温较低则孵化时间延长。在7℃水温的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150d;在1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46d;在22℃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约需19d;在24~26℃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孵化仅需15d。如果水温太低,受精卵的孵化可能需数月之久。

刚孵化出的幼体长约5~6mm,靠卵黄营养为生,几天后蜕壳发育成二期幼体。二期幼体长约6~7mm,附肢发育较好,额角弯曲在两眼之间,其形状与成虾相似。二期幼体几天后蜕壳发育成仔虾,体成约9~10mm。此时仔虾仍附着在母体腹部,形状几乎与成虾完全一致,仔虾对母体也有很大的依耐性,并随母体离开洞穴进入水体发育成幼虾。在24~26℃的水温条件下,小龙虾幼体发育阶段约需12~15d。一般蜕壳11次即可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雌、雄虾蜕壳次数急剧减少,老龄虾基本上一年蜕壳一次。

2.2雌雄鉴别

小龙虾雌雄异体,雌雄个体的外形特征十分明显,容易鉴别,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鉴别:⑴雄虾第1、第2腹足演变为白色、钙质的管状交接器;雌虾第1腹足退化,第2腹足羽化;⑵雄虾的生殖孔开口在第5对步足的基部,雌虾的生殖孔则开口在第3对步足的基部;性成熟的雌虾腹部宽大,雄虾的腹部相对狭小一些。

2.3小龙虾的繁殖

小龙虾一般在9~12个月龄成熟。据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小龙虾繁殖生物学研究表明该虾的卵巢是同步成熟,一年之中也只产1次卵。在自然条件下,7~10月为该虾的繁殖季节,其中以8-9月为高峰期,另外小龙虾不是刚交配后就产卵,而是交配后等一段时间,早则一周,长则月余才产卵。小龙虾的怀卵量较小,根据规格不同,抱卵量很不稳定。1-2年的雌虾怀卵量一般为100~500粒,平均为200粒;两年以上的雌虾抱卵量为500~1000粒。小龙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栖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cm。

2.4蜕壳与生长

蜕壳是所有甲壳动物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从孵化出的幼体开始,随着个体的发育、变态和生长,必须经过一次次蜕壳才能使身体不断长大或完成某一生命活动,如交配、产卵和繁殖后代。克氏原螯虾的蜕壳有两种,即生长蜕壳和生殖蜕壳。仔虾脱离母体后,很快进入第一次蜕壳,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称为生长蜕壳。生殖蜕壳是在雌虾性成熟后开始的,以后每次交配产卵前都要进行生殖蜕壳。每年的4~10月,尤其是5~6月是蜕壳高峰期;9~10月是繁殖期,蜕壳明显减少。

仔虾一般4~6天蜕壳一次,离开母体的幼虾每5~8天蜕壳一次,后期幼虾的蜕壳间隔

一般8~20天。仔虾的蜕壳周期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延长,如果水温高、食物充足,则蜕壳的间隔时间短,蜕壳后,新壳于12~24h后硬化。性成熟的雌雄小龙虾一般一年蜕壳1~2次,体长8~11cm的小龙虾每蜕壳一次,体长可增长1cm左右。仔虾蜕壳时,体长、体重都迅速增加,尤以体长的增加更为明显;每次蜕壳后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均大于前一次,呈阶梯式的连续生长,其生长速度平均为0.1cm/d。小龙虾蜕壳前会有一些前兆,例如停止摄食、活动量减少、喜欢安静等,蜕壳多发生在夜晚。

三、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小龙虾的生命力极强,池塘面积大小均可,长方形,5~8亩为宜。埂宽1.5m以上,坡比1:2.5-3,水深 0.8-1.5m,最好是中间水深而四周有浅滩,底质以粘壤土为好。池周围设置防逃设施,如用塑料薄膜、网片或水泥板。按照高进低处的理念,建好水池的进排水系统,做到流得进,排得出,同时做好防逃措施。

3.1.1塘口清整

虾苗入池前,要对塘口全面清整,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5cm,平整池坡和池底,加固夯实池埂,增强保水性,减少水流失。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在池底开挖“十”字形水沟或在池塘坡底四周开挖一条环流沟,以利于早期小龙虾苗种的培育管理和方便捕捞操作。

用70~80cm高的网片将池塘四周池埂封闭,网片底部成90度弯折,横片约10~20cm,向池内埋入土中。竖片高60~70cm,露出地面45~60cm,网片的上端还要用20~25cm的塑料薄膜与网片的上端绞缝在一起,以免敌害生物进入和螯虾逃逸。

每个池塘在池埂四周水深30~50cm处设置网径0.5cm的聚乙烯网,网围高度1m以上,上端内沿缝制20cm宽的塑料薄膜(第2道防护设施) 。

3.1.2清塘消毒

清塘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虾苗的成活率和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一是生石灰消毒:将生石灰兑水溶化后,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125~150Kg/亩。二是漂白粉消毒: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7Kg/亩;若选用漂白精,用量减半。

3.1.3注水施肥

养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pH为7.5~8.5,注入池水时要过滤,防止野杂鱼及鱼卵随水入池。投施发酵好的有机粪肥300~500Kg/亩,以培育浮游生物,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养殖中后期,随水位的加深,应适当追施有机肥,追施量为100Kg/亩,

具体视水色而定,使池水的透明度在35cm左右。

(二)水草种植

水草,在龙虾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俗话说的“龙虾好不好,池里有无草。龙虾大不大,塘中草当家”可见水草在龙虾养殖中的重要性。在小龙虾养殖池塘中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三类,一般以栽植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以挺水植物为辅。沉水植物的主要品种有:伊乐藻、苦草、菹草、马莱眼子菜、金鱼藻等;漂浮植物的主要品种有: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挺水植物的主要品种有:芦苇、茭白、慈姑、香蒲等。

通常选择种植复合型水草,即在浅坡处种植伊乐藻,深水处种植轮叶黑藻、苦草及部分浮萍、水花生等。水草的覆盖率占池塘总面积的40%~60%。水草的主要作用有:一是净化水质,改善水质条件。二是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三是水草可招引和隐蔽昆虫及小杂鱼,为龙虾提供天然动物饵料源;水草本身也是小龙虾的食物,可补充饵料不足。四是水草能为小龙虾蜕壳提供隐蔽场所,减少同类互残,提高养殖产量。五是在炎炎夏日,小龙虾可借助水草遮阴降温,为小龙虾生活和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小龙虾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虾类活动的场所与鱼类有所不同,虾类活动的场所是能够使其附着的水体底面积和池塘中水草茎叶,水体中可供虾附着的面积越大,则虾的放养数量越多。小龙虾喜欢在洞穴或阴暗处栖息,因此可在池埂四周平行搭设2~3层竹席,第一层竹席设在水面下20cm处,长2~3m、宽20~30cm,两层竹席之间的距离为15~20cm;平行的两片竹席之间要留30~40cm的间隙,供虾到浅水区活动。也可在水体底部放一些空易拉罐、竹筒、树根等物品,为小龙虾提供其喜爱的栖息场所。

(三)苗种投放

虾苗要求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伤无病、活动力强,且同一池塘放养规格要基本一致,一次性放足。虾苗放养前先用3%~4%食盐水浸浴消毒5min,然后缓慢放入池中。放养时应避免日光暴晒。外购运输的虾种入塘前应将虾苗种在池水内浸泡1min,提起搁置2~3min,再浸泡1min,如此反复2~3次,让苗种体表和鳃腔吸足水分后再放养以提高其成活率。池塘养虾,可混养花白鲢40~60尾/亩,以改善水质,并充分利用饵料资源。

苗种的放养量视规格大小、放苗时间及池塘条件灵活掌握。放养时间要依据饲养方式来决定,具体有以下几种。

夏季放养模式 以放养当年孵化的第一批稚虾为主,放养时间在7月中下旬,稚虾规格

篇六 养斑节虾技术
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介绍

篇七 养斑节虾技术
日本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4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