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名言

| 励志名言 |

【www.guakaob.com--励志名言】

朱熹名言篇一
《朱熹名言》

朱熹名言,警句,格言,语录 ·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活到老,学到老

·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

为恶者,损友也。

· 朋友,以义合者。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礼即理也。

· 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

乐。读书志 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

庶乎近焉。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

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

知,便是大恶。见色 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

讼,讼则终 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

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

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

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

享.伦常乖 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

辞严。听妇言,乖骨 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

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 女,毋计厚奁。

·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

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

身务期质朴,教子要 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

点。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

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

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 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

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百学须先立志。

·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

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在齐家治家过程中,家训,作为一种德性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面向家族成员,突出家族传统美德,涉及正心修身、为人处世、团结和谐等诸多方面。对教育子孙,警醒后人,提升家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朱 子 家 训

[宋]朱熹

[简介]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步重要著作。全篇三百余字,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君子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之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熹名言篇二
《朱熹名言》

朱熹名言

·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 百学须先立志。

·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 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 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 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 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 女,毋计厚奁。

·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 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 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 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 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礼即理也。

·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朋友,以义合者。

·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 活到老,学到老

·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名言篇三
《朱熹的名言》

朱熹的名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道德

◦朋友,以义合者。 类别:友谊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 类别:道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类别:读书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修养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类别:修养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

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修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类别:时间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道德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读书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类别:道德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修养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类别:道德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学习

◦礼即理也。 类别:修养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

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类别:道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学习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类别:读书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修养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道德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类别:志向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类别:人生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类别:道德

朱熹名言篇四
《朱熹等人名言警句精选》

名言警句精选

1、远游以广其见闻,精思以开其胸臆。——朱熹

(摘自《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赠画者张黄二先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朱熹

4、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肢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齐,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 ——清·潘耒《遂初堂集》卷之七《徐霞客游记序》

5、对天地问难,向山川求知——沈括

6、士之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 朱熹《不自弃》

7、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成其事,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 —— 朱熹《不自弃》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朱熹《朱文公文集·训学斋规》。

9、深源定是闲中得,妙用原从乐处生。——朱熹

10、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明·董其昌《画诀》

12、洗心泳太素,讯景窥灵诠——朱熹《王嘉叟所藏画二首》

13、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南朝·宗烦《画山水序》

14、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南朝·谢灵运《游名山志序》

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6、大学之道,虽以诚意正心为本,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

17、平生山水心,真作货食饕——朱熹《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

18、不专在静处做工夫,动作亦当体验——《朱子语类》卷115

19、惟致知,则无一事之不尽,无一物之不知。以心验之,以身体之,逐一理会过,方坚实”——《朱子语类》卷15

20、人与人要约,当于未言之前,先度其事之合义不合义。言而不践,则是不信;践其所言,又是不义,是不先度之故。——《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2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22、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白鹿洞书院学规》

23、兼取众长,以为己善。——《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林叔和》

24、人之为事,必先以立志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

25、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26、爱亲敬长,所谓良知良能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27、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而其为知也大矣。仁者固无不爱,然常急于亲贤,则恩无不治,而其为仁也博矣。——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28、人各有所长,能各取所长,皆可用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29、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全书》卷七

30、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31、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2、不谋无成,不惧必败。——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3、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4、责已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6、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晖。——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

37、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朱熹《题林择之欣木亭》

38、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子语类》卷十五

39、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故夫子恶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40、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补大学格物传》 41、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朱子全书》卷八 42、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朱子全书》卷八 43、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4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姜叔》。 45、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答李守约》

46、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47、日月两轮天心眼,读书万卷圣贤心。——朱熹《四时书乐》

48、主敬者,存心之要。致知者,进学之功。二者交相发焉,则知益明,守益固,而旧习之非,自将日改月化于冥冥之中矣。——《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徐无敏》。

49、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意诚则心正,自此去,一节易似一节。 ——《朱子语类》卷十五

50、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朱子语类》卷九

5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文集·读书之要》

52、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在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语类》卷十 5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 54、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

55、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56、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朱熹《自警示平父》

57、欲知陋巷忧时乐,只向韦编绝处寻。——朱熹《公济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请问》

58、务学修身有及时,竞辰须念隙驹驰。清宵白日供游荡,愁杀堂前老古锥。 ——朱熹《示四弟》

5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

60、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61、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

62、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6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64、为政以人才为先。——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65、平易近民,为政之本。——《朱子语类》卷一0八

66、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67、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已,恐我之仁未至也。——《四书集注·孟子》

68、岂知男子桑蓬志,万里东西不作难。——朱熹《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

69、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四书集注·论语》

70、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

71、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72、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仁说》

7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只是正心、诚意罢了。——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74、人光明正大便是好人。——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75、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朱熹《周易彖下传第二》

76、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77、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朱熹《四书集注·中庸》

78、以已及人,仁者之心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79、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80、人有耻,则有所不为。不知廉耻,亦不何所不至。——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十三

81、克已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朱熹《朱文公政训》

82、人常恭敬,则心常光明。——《朱子语类》卷十二

83、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84、喜其所当喜而喜不过,怒其所当怒而怒不迁。——《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85、思无邪,则所言所行皆无邪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86、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朱熹《寿母生朝》

87、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朱子语类》卷五

朱熹名言篇五
《朱熹名言》

朱熹名言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 —— 朱熹经典语录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凡事廉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其辱。

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 朱熹名言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朱熹经典语录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名言

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 朱熹经典语录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仁说》

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 朱熹名言 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百学须先立志。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 朱熹经典语录

朱熹名言篇六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

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王东升

一、贞节烈女何其多?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的妇女,其中有守节养亲37人,未婚守节9人,扮男装守贞从军、经商2人,殉夫44人,未婚殉夫11人,守节拒强逼嫁卖自尽11人,拒强娶自尽1人,被夫弃而为尼自尽1人,被籍没自尽2人,与姑、夫失散而自尽1人,名声被污自尽1人,失火不出而死2人,水灾因间男子裸体甘愿溺死3人,兵乱将至自尽175人,据辱自尽12人,拒掳辱抗贼被害38人,国破从夫尽节9人。

她们就是人们常说的贞节烈女。直到死都独身守寡、牺牲青春年华的女子。

这些贞洁烈女,《后汉书》中记载7人、《晋书》中有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中7人、新旧《唐书》中有20人,到了《宋史》中还不是很多,记载增至37人。

但《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

而且元以后更有大量未婚女子为素昧平生的聘夫守节者(《清史稿》中多达22人)!

《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

《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

为什么宋代以后守节女子空前增多?为什么宋代以后更多女性在贞节面前动辄轻生,命如草芥?

也许与北宋时期发生的下面这段简短的对话不无关系:

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即某人又问:有的妇女丈夫死后生活贫穷无依无靠,能否再嫁人?)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也许正是这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造就了后世千百万妇女的不该发生的悲剧。

说出此语者是当时的大思想家程颐(上面对话出自《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与其兄程颢创立了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派──理学。而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又把理学发展的极致,为其成为官方哲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程颐的那句名言又被朱熹的如下主张所包容:存天理,灭人欲。那么朱熹何人?天理为何?人欲何解?

二、朱熹何人?

朱熹公元1130年即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尤溪(今福建境内)。相传其父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其说未必可信,但后人因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贡献,确实把他比作孔子再生,尊称朱子。

观其一生所为,朱熹可谓忧国爱民的政治家、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诗词精巧的文学家、别开生面的思想家和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学术大师。

忧国爱民的政治家:

朱熹出生前后的中国,威武彪悍的金兵大举南下,不仅夺去宋朝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制造了徽钦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而且屡屡渡江南侵,逼得高宗甚至逃窜海上,剩余的南方半壁江也不时岌岌可危。当时许多有骨气的汉族军官和诗人年年不忘北上收复中原,痛雪国耻。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陆游都是这时期满腔爱国的男儿典范。

朱熹也是当时抗金派的代表。例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他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

孝宗继立后,起用了抗战派张浚,朱熹这时上奏,提了三项建议:讲求格物致知之学;罢黜和议;任用贤能。这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而且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

爱民方面,1787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

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旧时代私塾,教育儿童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基本礼仪、读书写字的基本习惯多遵照《朱熹》编写的《童蒙须知》。该文质朴平实,简明细致,操作性极强,使能儒家礼节从小贯彻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今天儿童的启蒙教育仍极具重要应用价值。

宋代学者们创办书院、聚徒讲学的民办教育兴盛,促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朱熹则是其中身体力行,成就最大者。他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此“学规”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仅如此,朱熹还在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任职湖南时修复岳麓书院。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都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

并且朱熹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从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诗词精巧的文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二首)

多少人曾经对上述诗篇倒背如流?多少人曾经送读完上述诗篇后心扉顿开、胸怀敞亮、勤奋学习、立志革新。朱熹的诗“寓物说理而不腐” (陈衍评),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明白如话,浑然天成。写诗达到此种境界,与他博学慎思、感悟天地、透彻

朱熹名言篇七
《朱熹名言警局(精美版)10页》

朱熹经典语录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3、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

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5、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6、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8、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9、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0、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11、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12、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1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14、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15、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16、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17、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18、凡事廉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其辱。

19、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22、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2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24、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2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6、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27、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2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2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0、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3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2、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3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34、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3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36、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3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38、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3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41、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42、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43、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44、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45、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46、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47、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48、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4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50、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1、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

52、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53、活到老,学到老。

54、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55、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56、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

之。

57、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58、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5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60、礼即理也。

61、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62、朋友,以义合者。

63、学者先要会疑。

64、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65、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

66、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67、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68、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69、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7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71、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72、观书亦须从头循序而进,可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73、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74、思无邪,则所言所行皆无邪矣。

75、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

76、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

77、事事理会得个是处,便是道也。

78、尽已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

79、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于始而虑其所终。

80、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81、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82、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

83、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8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

85、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

86、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87、《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88、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89、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

90、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91、百学须先立志。

92、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93、远游以广其见闻,精思以开其胸臆。

94、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19389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