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 网校课程 |

【www.guakaob.com--网校课程】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一)
理论课的课程类型对应课程系数(E)

附件1

理论课的课程类型对应课程系数(E)

注:1.理论课教学任务包括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辅导和答疑、

命题和考试、阅卷和成绩登录等完整教学环节。

2.非外语专业双语授课和外语授课需经学校认定。

1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二)
测树学课程多类型习题集

测树学课程多类型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实积系数 2、树干横断面

3、树干纵断面 4、干曲线

5、胸高直径 6、胸高形数

7、实验形数 8、形率

9、望点和望高 10、累高法

11、立木 12、生长量

13、生长率 14、解析木

15、定期平均生长量? 16、数量成熟龄

17、树干解析 18、连年生长量

19、伐倒木

二、填空题

1、每株树木都由树根,树干和树冠三部分组成,其中树干平均占树木材积的( )。

2、为使树干材积能用数学方法测算,需要对树干的( )面和( )面的形状加以研究分析。

3、假设树干的中心有一条纵轴线,与树干纵轴线垂直的横切面叫做树干的( )。

4、干曲线是变化不定的,自干基向梢端,大体呈( )、( )、( )、( )等线型。

5、沿树干干轴纵向剖开,即得树干纵剖面。其外缘形成近似对称的曲线,叫( )。

6、在同一株树干上,用区分求积式时,区分段数愈多,精度愈高。据研究,区分段个数一般以不少于( )段为宜。

7、轮尺的测尺上,通常有两种刻度:一种是( ),另一种是( )。

8、如以2厘米为一个径阶,则1~2.9厘米属于( )厘米径阶,3~4.9厘米属于( )厘米径阶。

9、薪材段形状愈规整、愈短、愈粗和堆积愈紧密,则实积系数( )。

10、立木树干材积三要素是指:( )、( )和( )。

11、林业上曾设计多种测高器,按其设计原理可分( )和( )两大类。

12、用勃鲁莱斯测高器在各种位置测高时,可总结为:以指针在度盘0的位置为准,“同侧( ),异测( )”的读数规则。

13、上部直径一般是指( )以上不易直接量测的任意部位的直径。

14、形率的变化规律与形数类似,即随着树高和胸径的增大而逐渐( )。

15、确定解析木各龄阶树高的方法有:( )和( )两种。

16、树木生长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木材结构和颜色逐渐变化,因而有( )和( )之分。

17、林木的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可分为:( )、( )、( )、( )和( )等。

18、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年龄,称为( )。

三、判断题

1、树干横断面积通常采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当测定树干株数较多时,其平均

误差不超过3%。( )

2、在同一树干上,四种几何体的变化是逐渐的,没有明显的界线。( )

3、轮尺两脚的长度均应大于测尺最大刻度的一半。( )

4、用径阶刻划轮尺测定树木直径时,距游动脚内侧最近的刻划数字即为被测树木的径阶值。( )

5、如以PV、PD、PL分别表示材积,直径、长度的误差率,则PV=2 PD +PL( )

6、层积中的木材层积除以实积,所得的商称为实积系数。( )

7、用勃鲁莱斯测高器在平地测高时仰视树顶读数即为树高。( )

8、克里斯登测高器的主要优点是无需测量测者与视测树木间的距离,一次测出全树高。( )

9、上部直径可用望远测树仪进行测定。( )

10、形数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 )

11、伐倒木每个断面上的年轮数说明该断面长到树顶所需要的年数。( )

12、解析木的选择因研究目的而不同,为研究林木一般生长状况应选取林中粗大的树木。( )

13、伐倒木根颈处的年轮数与树干某断面的年轮数之差,就是生长到该断面高所需的年数。 ( )

14、测定根颈处,树高1/2处,1/4处,3/4处的直径,在于计算生长率。( )

15、树干解析中,龄阶的大小是依据树木的生长强弱而定。( )

16、某一伐倒木全长为8.5米,树龄为14年,则可计算其总平均生长量为0.8米。( )

17、有一株解析木长16.2米,按2米区分段区分时,8号圆盘的位置应该离根颈15.6米处。( )

四、选择题

1、枝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

a、也不一样 b、是一样的

c、都是饱满的 d、是尖削的

2、树干可以看成是四种几何体组成的。四种几何体在树干上的相对位置: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不发生变化 d、有明显界限的

3、四种几何体在树干上所占的比例,以( )和( )占全树干的绝大部分。 a、抛物线体 b、圆柱体

c、圆锥体 d、凹曲线体

4、径阶的组距多采用2厘米或4厘米,它们的径阶范围的具体通常采用( )法。

a、上限排外 b、下限排外 c、内插

5、勃鲁莱斯测高器测高时( )水平距离。

a、需量测 b、平地不需量测 c、坡地需量测

6、形数与形率的常差关系是( )。

a、f=q2-C b、q2=C-f c、f=q2+C

7、形率用( )表示。【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a、q0 b、q1 c、q2 d、q3

8、成年人胸高位置处的直径称胸高直径,日本胸径的具体高度为( )。 a、1.3m b、1.2m c、1.25m

9、在坡地上测定胸径时,测者所处位置应为( )。

a、坡下 b、坡上 c、平坡处

10、树干材积与以胸高断面积为底面积、以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作( )。

a、正形数 b、绝对形数

c、实验形数 d、胸高形数

11、实验形数是( )提出的一种立木干形指标。

a、希费尔 b、普莱斯勒 c、林昌庚

12、连年生长量是指( )生长量,又叫年生长量。

a、上年 b、当年 c、年度

13、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 )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定期

14、测定伐倒木最近一个定期的树高生长量是用( )法截断梢头。 a、试探 b、量测 c、估计

15、为了解林木的一般生长状况,解析木应选取( )。

a、优势木 b、平均木 c、主林木

16、立木各调查因子的生长率,特别是材积生长率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根据( )生长率

间接推出。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三)
课程简介示例

课程简介示例:

《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学时】 学分: 16 学时: 276 理论学时:276

【课程简介】《数学分析》俗称:“微积分”,创建于17世纪,直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才发展为一门理论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学科。数学分析课是综合大学、高师院校数学系、计算机系的最主要的学科基础课。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学分析课的内容更加现代化。不少国内外教材都精简了某些内容,而增添了如:R积分的确界式定义,向量函数微分学,度量空间初步、外微分等现代内容,使教材观点更高,理论性更强了。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主要包含极限论、一元微积分、数项级数与函数级数、多元微分等内容,其中极限论包含数列与函数极限,实数的完备性等,一元与多元微积分为主体内容。极限方法是贯穿于全课程的主线。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

《数学分析》上、下册(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主要参考书】

1、《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一版,邓东皋、尹小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数学分析》,第三版,刘玉琏 傅沛仁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3、《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第二版,费定晖、周学圣等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

以下是08版培养方案的课程简介。请老师参考下面的课程简介,编写自己的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等代数(Higher Algebra)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学时】 学分: 10 学时: 168 理论学时:168

【课程简介】《高等代数》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俗称数学专业“老三基”之

一。本课程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但又有别于中学代数:一方面它加深了中学代数中方程论的一部分内容,例如线性方程组及其解的理论、数域上一元多项理论等;另一方面,本课程由具体到抽象,引入近世代数的一些雏形,如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矩阵代数等,因此它与中学代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内容的深度上,更主要表现在观点和方法上,具体体现在内容的高度抽象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解题技巧的独特性。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一元多项式及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熟悉和掌握抽象、严格的代数方法;理解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论关系;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中学数学的理论,为进一步学习《抽象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及今后从事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

《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主要参考书】

1、《高等代数》,第一版,丘维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2、《高等代数》,张禾瑞、郝炳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9月

3、《高等代数题解精粹》,第二版,钱吉林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高等代数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闫晓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5、《高等代数习题解》,第二版,杨子胥编,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年7月

【课程名称】解析几何(Analytical Geomet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学时】 学分: 3 学时:54 理论学时:54

【课程简介】《解析几何》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为了把代数运算引到几何中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把空间的几何结构有系统的代数化、数量化。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主要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平面上的几何结构,而大学所开设的《解析几何》主要是考虑空间的几何结构,因而思想方法有较大的差别。要研究空间几何,结构总量、矢量是很好的工具,同时矢量在其它一些学科,例如力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也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掌握好矢量这个工具,对学好《空间解析几何》、《普通物理》至关重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矢量、轨迹与方程、平面与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及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解析几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微分几何》、《高等几何》等学科提供基本的工具。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

《解析几何》,第四版,吕林根、许子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主要参考书】

1、《解析几何学习辅导书》,第一版,吕林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2、《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习题精解》,第一版,陈志杰、陈咸平、林磊等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课程名称】实变函数(Real Func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 学分: 3 学时: 54 理论学时: 54

【课程简介】《实变函数》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测度论和积分论,特别是Lebesgue测度和积分。它是《数学分析》中微积分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同时它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析数学中的其它课程如《概率论》、《泛函分析》、《微分方程》等提供必要的测度和积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抽象分析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习积分理论的不断发展体会到数学的不断创新发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以及进一步学习数学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

基础。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教材名称】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二版,程其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主要参考书】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1、《实变函数》,第二版,周民强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2、《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王声望、郑维行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3、《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夏道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

4、《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简明教程》,张晓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5、《实变函数论的典型问题与方法》,张喜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 学分: 4 学时: 72 理论学时: 72

【课程简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论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演绎的研究,而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归纳的研究,二者在方法上有明显不同,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之中,它与许多数学分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是目前很活跃的一个数学分支。学习本课程须用到《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的许多知识,同时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为后继的一些学科如《数学建模》、《教育统计与测量》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教材名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茆诗松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主要参考书】

1、《概率论》,第二版,李贤平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魏宗舒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习题及解答》,第一版,茆诗松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课程名称】复变函数论(Function of the Complex Variabl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 学分: 3 学时:54 理论学时:54

【课程简介】《复变函数论》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数学分析的后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它课程所必需的一门课程。复变函数为微积分在复数域的推广,它的概念和方法已深入到现代科学的各个分支,并有极广泛的应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Cauchy积分理论,Weierstrass级数理论及Riemann几何理论。这门课程在工程、力学、物理以及数学其它分支中有许多应用。

课程主要内容为:解析函数概念及初等解析函数、Cauchy定理、解析函数 的级数展开、留数定理及其应用、调和函数初步、共形映射等。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

【教材名称】

《复变函数论》,第三版,钟玉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主要参考书】

1、《复变函数学习指导书》,第一版,钟玉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2、《复变函数》,第三版,余家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复变函数》,第四版,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课程名称】常微分方程(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学分: 3 学时: 54 理论学时: 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常微分方程》是本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是数学学科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四)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2010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

行。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

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

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

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

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

二、统计与统计学

1、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学的特点

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1、基本任务

2、统计工作过程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

2、指标

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

2、变量及其分类

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

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五、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了解统计整理的原则和步骤;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并能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统计的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二、种类: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普查

概念、组织方式、组织原则

二、统计报表

概念、特点、种类

三、重点调查

重点单位的选择,调查方法

四、典型调查

意义与作用,典型单位的选择,典型调查的方法。

五、抽样调查

概念、特点、应用范围

六、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第四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三、统计分组的意义

四、统计分组的作用

五、分组标志的选择

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

2、统计分组的类型

六、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

第五节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1、组限与组中值

2、组距与组数

3、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与频数分配曲线图

三、累计次数分布

1、向上累计 2、向下累计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一)钟型分布 1、对称 2、偏态

(二)U型分布

(三)J型分布 1、正J型分布 2、反J型分布

第六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综合指标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中,综合指数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本章重点为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难点为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和灵活运用,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

4、比例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三、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五、众数

六、中位数

七、各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

八、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标志变动度

一、标志变动度的概念和作用

二、全距 R

三、四分位差 Q.D

四、平均差 AD

五、标准差 σ

六、离散系数 V

第四章 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是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具体变化,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变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从数量方面对动态数列进行水平分析、速度分析,掌握根据动态数列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本章重点为水平分析指标及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难点为长期趋势测定中最小二乘法的使用。

第一节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1、绝对数动态数列

2、相对数动态数列

3、平均数动态数列

三、编制原则

第二节 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

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速度分析指标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2、平均发展速度

第四节 长期趋势

一、长期趋势测定的意义

二、测定方法

1、间隔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最小平方法

第五节 季节变动

一、季节变动的概念

二、季节变动的分析方法

1、按月平均法

2、移动平均法

第五章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已超出动态比较的范围(如地区间比较、实际与计划的比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指数编制的方法,并可进行因素分析。重点为着综合指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使用。难点为区分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及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及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平均指标指数

一、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关系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

三、平均指标指数的作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之间的关系与指数分析

第五节 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作用

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

第六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规律的一种快捷、经济的方法,在市长经济环境下,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抽样调查的几种形式,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抽样估计的几种方法,以及抽样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本章重点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难点在于区分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下全及指标的推断。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

一、 概念与特点

二、作用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1、全及总体与抽样总体

2、全及指标与抽样指标

3、平均数、成数、方差、标准差

4、抽样方法与样本可能数目:

(二)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

大数法则、中心极限定理

第二节 抽烟平均误差

一、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

什么是课程类型系数(五)
教学工作量

新乡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

(讨论稿)

一、教学工作量的初步确定

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分为课堂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两部分。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环节。实践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育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美术专业外出写生等活动。

1、教师按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工作量计为1标准学时。

2、我院专任教师教学额定工作量规定为:

3、双肩挑人员教学额定工作量规定为:

4、教学工作量上限规定:按《新乡学院校内岗位津贴发放暂行办法》规定执行。即:中层正职每周总标准课时最多不超过8节,中层副职每周总标准课时最多不超过12节;专任教师每周总标准课时最多不得超过20课时;行政一般干部上课每周总标准课时最多不得超过6课时。超出规定上限部分不计算课时费。

二、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多少与其实际授课的课时数、课程类别、授课班级规模等因素有关。结合我校实际,课程类别与班级规模折算办法如下:

1、课程类型折算系数:

注1:经任教资格审核后承担本科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工作量核算时课程系数

按相应课程系数增加0.2

注2:开新课由各系(部)申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助教承担一门课程,讲师以上

职称承担两门课程后,根据教学需要,由学校批准,教师在完成上述授课任务外,另开一门新课,根据课程类别,在一个讲授周期内(原则上讲授一遍)课程系数增加0.2。为保证教学质量,每人每学期只能开设一门新课。

注3: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双语教学时(除外语专业),相应课程系数增加0.5。

2、学生规模折算系数:

①两课类、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语文、就业指导课、健康教育课、人文科学素

质课、电教辅导等课程,班级规模为120人;

②专业理论课(不包括外语专业理论课)、上机课、公共英语课程、公共技能技巧

课等课程,班级规模为60人;

③外语专业理论课程,班级规模为40人;

④术课、实验课等课程,班级规模为30人。

上课班级的人数低于相应班级规模的,学生系数按1计算。上课班级的人数超过

相应班级规模的,每增加一个学生,学生系数增加0.005。

3、重复课系数:

非重复课系数为1.0,重复课系数为0.85。

4、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为:

学期课堂教学工作量=周学时数×实际上课周数

周学时数=授课班周课时数×课程类型系数×学生系数×重复系数

三、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1、教育实习

①市内教育实习:

工作量=实习周数×带实习生数×1个标准学时

城市实习点带队教师每周另补1个标准学时。

②农村教育实习:

农村实习点教师每天计2个标准学时。

2、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野外写生等

①本市内:

工作量=(16+0.25×增加实习生数)×实习周数÷教师数

(60人为一自然班,增加实习生数是指超过60人的部分)

②外地市

工作量=(20+0.25×增加实习生数)×实习周数÷教师数

(60人为一自然班,增加实习生数是指超过60人的部分)

3、毕业实习、综合实习

工作量=年额定工作量÷实际教学周数×指导教师系数×学生系数×实习周数

指导教师系数:专职=1.8,兼职=0.8;

学生系数=指导学生人数÷60;不足60人的班级学生系数为1;

注:以上实习生数均指当年参加集中实习的在册学生数,分散实习不计。

4、指导课程设计

工作量=(日课时×设计天数)×学生系数

学生系数同理论课程学生系数(每周设计天数为5天)。

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指导每天按2.5课时计算;由两个教师指导每人每天按1.5课

时计算。

5、指导毕业论文(设计)

①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量=6×学生人数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4×学生人数

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12人。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不得重复计算工作量。

②专科毕业设计工作量=5×学生人数

专科毕业论文工作量=3×学生人数

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15人,特殊情况经批

准最多不超过20人,超过20人不计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不得重复计算工作量。

6、说课训练与试教:

学校要求师范专业每个学生平时分别完成两节说课和试教任务。各系负责检查每

个教师落实指导学生任务的情况以及检查学生的说课、试讲教案。

教师每指导一个学生完成上述任务,计2个标准学时。

7、其他工作量

①组织体育运动会的体育教师工作量,按参赛学生人次0.15学时/人次计发,体

育达标测试工作量,按每30名学生1个学时计发,以上两项津贴按讲师超工作量的津贴标准计发到系部再分配。

②经学校批准,在一定时间内承担组织的学生专业或单科教学竞赛等有关工作的

教师工作量,经相关部门初步认定后,由教务处核准记入总课时。

③完成期末成绩考核全过程(包括A、B两套试卷并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批改

试卷、评定成绩、卷面分析、成绩登录等环节),学校对每门理论课按超课时标准增加一周考核工作量津贴拨付至院系部,由院系部根据教师实际承担考核工作统筹发放。

四、五年一贯制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

1、课程类型:

2、工作量计算:

工作量=课时×相应折算系数

五、其他

1、各系、部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所规定的各教学环节课时进行教

学,系、部或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擅自变更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不计算工作量。如确需变更须经教务处批准。

2、为保证校内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系、部必须优先安排本校教师上课,所有教

师应积极承担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任课教师顺序为:专任教师(额定工作量)、兼职教师(额定工作量)、专任教师(超工作量)、本校离退休教师、外聘教师。

3、教师未按学校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命题、改卷、成

绩评定、试卷分析等),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发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津贴。 4、本计算方法从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实行。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七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65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