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话语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学习话语篇一
《如何学习语言》

如何学习语言

语言是一个只有规律,没有规则的学科。什么是规则?数学有规

则,那是真理,是前人的贡献,没有例外的。什么是规律?是根据

现象总结出来的一般性,是有例外的。所以,别用学数学的方法去

学语言。

在研究学习语言规律的时候,人们又很快发现:学习外语和学习

母语是很不相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外语是一种陌生的事物,不认

真学习就不能掌握,而学习母语的过程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从牙牙学语开始,每个人都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年龄渐长,

他每天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与人交谈、发表见解„„人们在不

知不觉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终身的,但又是自发而朦胧的。所

以如果问一个成年人他的母语能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往

往自己也说不清楚。语言学习理论把前者这种有目标的、自觉的掌

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学得”,把后者这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发

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习得”。

既然母语可以自然习得,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呢?

原来,人的一生中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3

岁到6岁,这是母语能力的形成时期:另一个是中学阶段,这是母

语运用的变化时期。

在母语运用的变化期——中学阶段,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他

的视野不断扩大,思想也渐趋成熟。这时,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

来越复杂,而且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于是,他们的言语形式也发生

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过去的“娃娃腔”,而是要像有文化

的成年人那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力求把日益复杂的内容表

达清楚,而且力求把它表达得更加完美。实际上,用语言学者的话

来说,就是实现由口语风格向纯熟书面语过渡。

所以,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

的最佳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化自发为自觉科学

地加速这一发展变化过程。

那么,在“语言学得”阶段,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首先,学习语言必须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

范例是学习语言的起点。它必须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语言

学习理论把这些语言的范例称为“目标语言”,而把学习者现有的

语言水平称为“伙伴语言”,意思是它代表着学习者和自己伙伴们

交际时的语言水准。“目标语言”必定高于“伙伴语言”,否则就谈

不上学习。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条规律。

其次,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提高

自己的语言水平,必须积累相当多的语言材料,还要积累必要的言

语经验。语言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称

为“语言输入”,把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话语称为“语言输出”。儿

童学话,总是懂得多,懂得早,说得少,说得晚;成年人也是这样,

在语言学习阶段,输入必须大大早于输出,输入量必须远远超过输

出量。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二条规律。

明白了学习语言的一般原理,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怎样学好语言的

问题。

学习话语篇二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徐军义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

714000)

造、占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主体性被解构,是语言建构了人的本质。所谓的历史,是由人们“这样说”或“那样说”所决定的,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只是语言反复的被言说,就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和人的“本质”。另外,语言有自己的规则,但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表达言说的背后是否还有更为本质的力量,同一事实的不同言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这种连续的追问,就形成了福柯的话语理论,以探索语言、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语言变成了人们认知和分析问题的介入点,更进一步,则是对人们精神观念所接受的传统理性知识进行了质疑,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生命生存的世界真实。

福柯认为,话语构成过程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它决定着语言、观念如何相互交换等话语活动,潜在的规范要求话语如何去实践。福柯选择了一个“知识型”的概念来表达这个比话语更深层次的存在,或把它叫做“历史前提”,它决定着一个时代的话语模式,包括人的认知、理解和接受方式。德里达认为,在当代,“这里没有中心,在在场———存在的模式中,中心是不可想象的,它没有自然场所,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补替的游戏得以进行的无定点活动。……在中心和本原缺席的时刻,一切都变成话语,……即变成一个系统,在其中,中心的所指(即本原性和超验性所指)绝对不是存在于差异系统之外。这种超验性所指的缺席无限扩展了意指作用的游戏领地。……毫无疑问,去中心化已构成我们时代的总体的一部分……”[3]在福柯看来,西方从

过渡的重要哲学家。他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文学话语是不同知识、真理表达沟通的自由领域,因此,它是显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权力规律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福柯

话语

知识一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

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他称为“结构主义哲学家”,但他自己从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1983年,57岁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简单的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1]从福柯的一生来看,福柯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的领域,探索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这样,通过研究,福柯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他的权力话语,只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福柯处于西方哲学上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化的时代,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2]福柯强调语言对人的制约,只有遵循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才能有效,否则,就是痴人说梦。在他看来,不是人在说话,相反,是话在说人,这样,传统中关于人创中,总有否定生命的倾向。自杀反而成全了意志,所以叔本华否定了它的解脱作用。

三、结语

叔本华以意志与禁欲伦理学开创了意志的非理性主义先河,在此之前哲学一直以认识论为中心,把理性视作人的主要特征,而他却把生命意志视作人的根源,这促进了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向。因受印度吠陀哲学影响非常大,他的思想中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所说的摆脱个体的局限与禅宗中“无我”十分相似,最终都达到一个无我一体的神秘之域,佛云修习佛法者乘之以道普度众生,讲的是先求个人解脱再解救世人,而叔本华却反过来将普度众生作为个人解脱的途径,由此可见叔本华的思想已经超越哲学的上限而进入宗教的领域了。然而他毕竟是悲观主义的,欲望是否导致痛苦仍未有定论,即使佛家

权力

话语权力理论

16世纪以来出现过四种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

性”作为建构文化的模式,追求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似性”,以建构相应的理性世界图式;古典主义时期以“再现也云:追求错误的东西才是痛苦的原因,而非欲望本身。禁欲能摆脱痛苦的方法也是逃避与颓废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应该发挥生命本能,积极体验与创造,虽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本身就应该喜悦与痛苦并存。后来的哲学家尼采就对他的悲观主义十分不满,于是把他的审美思想上升为形而上的慰藉,将外在的生命意志升华为内在的奋发向上超越的强力意志,使叔本华的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处处洋溢着创造光辉、超越自由的强力意志哲学。

参考文献:

[1][2][3][4][5][6][7][8][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7,378,379,455,424,455,70,307.

118

作为知识的基本形式,它促成了“人”价值和意义的诞生,当代社会以人的“无意识结构”来建构社会的知识形式,人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主体,这种双重性,内含了相互对立的因素,导致了对人认知、理解和接受世界的质疑,也促成了“人”存在的消亡。他认为在每一个时代,知识型制约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建构,它规范和引导了人如何去建构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制约着特定时期人的解释系统,如何去认知、理解和解释社会存在,它们可以互为表里。

于此,作为建构文化和解释生活存在的主体的人,都预先被这种知识型所规定好了,他们的行动只是这种知识型的具体实践和展示罢了。话语便成为生命实践最直接、最有力的呈现,分析话语和话语结构就变成对一个时代知识型的认知方式,也是对一个时代生命主体存在最有效的理解,在具体的场景中,能够发现语言如何被人们使用和语言怎样迫使人们去使用它,进而见出话语结构背后的权力较量。

话语建构没有最终的结果,解释也不会出现终极的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套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于是,当下的人不再关心“建构成什么”或“解释成什么”,而是“谁在建构”或“谁在解释”,建构或解释的主体又必须在相应的知识型中得到解释,才能说清“我”为什么这样建构或解释,实际上,建构或解释变成了对“我”的解读而具有了无限性。“我”自身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使“我”成为一个个单体,这样,建构或解释就没有了深度,却有了随意性,知识型选择了一些看似公正的话语来说明这种建构和解释的合理性,并赋予它以“法”的权力,而具有了合法性,这样,一个时代的话语权力就被建立起来了,它变成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统一的表征。生命主体在这一系统中体现相应的实践功能,他的存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否则,他将被社会“遗弃”。

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4]这些权力渗透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规范着人的存在方式。福柯提出社会选择了四种策略来控制话语的生产和实践。第一种是社会排斥,如一些社会禁忌,用生活中的“求真意志”、“求知意志”形成一套制度,以构建社会所允许的话语,而排斥或是压制其它话语。第二种是对现存的话语进行解释,以补充和说明话语的“真实”内容,如对历史的解释和补充,如“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所有的现代史都是历史”。第三种是对话语使用者施加一些限制,要求和规范他们“合理”恰当地使用话语,如一些社会体制和制度要求,限定了话语的具体表达方式。第四种是社会话语的推行,如社会教育,它是将知识和权力基于一体,以维护和修改社会对话语的支配。

话语实践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的范畴也在随话语实践而不断的扩大,生活的事实似乎就是权力话语的体现。1972年,福柯在《理论与刑法制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权力—知识理论,传统的理论认为知识属于“真理和思想自由”的领域,在权力不发生作用的地方知

且,权力鼓励知识并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使用知识也并不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和知识是相互指涉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也不会有任何知识。”[5]这种提法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如出一辙,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权力斗争而生成知识,并建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们生成的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权力使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知识使权力具有了合理性。在人文学科中,“这些知识分支的发展都不可能与权力运作分开……人文学科的诞生是与新的权力机制的确立携手并进的,……真理无疑也是权力的一种形式”。[6]这样,真理和知识都是权力的共生体,所谓的知识、真理也只是权力的一次实践,权力离开了真理也就难以成其为权力。

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福柯的权力是指“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不是指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所享有的权力,而是指这种权力是如何行使从而拥有了权力。因此,权力的范畴渗透在实践主体中,它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所不在,一个人从出生就被这种权力所引导和规范,也只有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的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异类”,在其生存的过程中,也就是各种权力的相互斗争和实践,只有将其纳入到由权力所建构的知识和真理中,人才可能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存在方式。

福柯从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出发,把权力欲望看作是人的本能,是和人的生命紧密连接在一起,生命的运行过程,就是这种权力的体现过程,因此,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实质就是权力关系的展示。每个阶级、集团和个人都在权力关系中,他们受制于权力且行使着权力,是通过他们的知识和信仰的真理来认识和解释他们的存在。

话语一方面隐藏了权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欲望的语言,这两者借助话语实现自身,又必须在通往目的的过程中掩盖自身的存在。福柯的话语分析是一种去中心的操作,“使任何中心都丧失它的特权……它不打算恢复起源或对真理的记忆。恰恰相反,它的任务是创造差异。它不断的产生区分,实际上它是一种诊断”。[7]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结构,包含着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使属于不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主体能够在同一虚构的世界中相互交往和对话,以表现出不同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沟通和交融。作为语言艺术,文学是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实践,它和社会权力具有关联性,如英国文学理论家尹格尔顿所说:“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赋予某些种类作品的一个名称,这些作品处于被米歇尔·福柯称为‘话语实践’的整个领域之内;如果有什么确实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整个实践领域,而不仅仅只是那些有时被迫模糊地标为‘文学’的东西。”[8]文学话语实践,既是再现社会生活本身的知识系统,又潜在地表现主体自身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用和阐释,它是一个发现并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内蕴了文学价值的增值问题。

119

动画剧本创作初探

———教学中的参考性规律

455000)

动画剧本创作,是未来动画创作的基础,它可以说是工业化动画生产的起点,也是导演进行再创作的依据,是最终动画片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剧本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步骤,剧本创作的过程分为:创意—故事梗概—剧本大纲—剧本。这几步也包含了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由框架到完善的过程。

动画教育

写作基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动画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

一、新颖的视角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画产业,在动画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理性的态度逐步建立完善、严谨的动画教学理论体系。动画剧本创作在动画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制约当前动画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本文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动画剧本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以为高校动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因此,文学是在一个虚构的话语世界中包孕了生活中的权力事件,分析文学的话语构成,就是对社会生活知识、真理和权力的发现和确证,是对社会存在合理性的艺术诊断。文学在这一套完全自由的话语结构中,它

既抗拒着外来的权威,又消解了自身的权威。这样,福柯的武器就是他的话语分析,以反对权力的淫威,但也促成话语本身瓦解,艺术仅成为一种分析斗争的工具。其实,它内在地包含不可解决的悖论,只会陷入到话语的循环解释中。这样,福柯在拆解旧的意识形态规则的同时也消解了他权力话语理论的权威建构,更多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但它却合乎人们所说的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活,而问题的解决则是由政治家们来完成的。

某一时期的文本和文本章节,能见出同一阶段主要文本所具有的话语模式,作者自己也在浑然不觉中实践着这些话语权力。权力无所不在,即使在最私人化的行为和场所也会浸透权力的隐形控制,个体艺术只是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选择一些艺术策略,进行表达。福柯的话语理论强调话语规则制约个别话语存在,肯定了集体话语所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生命个体是在话语结构的世界中使用话语,他变成话语力量的体现者。艺术是多种社会权力交织的地方,是生命体自由交往的领域,也是多种知识和真理相互解释和证明存在合理性的地方。福柯也许更看重话语的历史性特点,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种种语境中的话语实践,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可以看到传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看到权力知识是如何相互说明彼此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科研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10参考文献:

[1][2][4][5][6]转引自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2,201,219,220.[3][法]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书写与差异.伦敦,1981:280.

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7][法]米歇尔·在动画剧本创作当中,编故事往往都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即采用以儿童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为特征的“动画视角”。也就是说,无论素材是什么,当它作为动画来表现对象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把儿童天马行空的幻想元素加入进去。

用“动画视角”切入故事,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历史看作是话语的构造,要寻找出历史“客观性”背后的意识形态力量,它左右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因此,有人说:“福柯求助了一种历史主义,坚持理性在历史上的不同

时期是有不同的形式。德里达则将这样一种历史化策略的结果描述为‘理性考古学’。”[9]权力是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它渗透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游戏活动,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包含了超越自身生产时空的世界图式,是具有预言性的神话构造。因此,文学话语的构成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文化话语,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可能参与社会的实践,只是以不同构造方式来呈现自身的价值。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

要:动画剧本创作是动画片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的前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制约目前动画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画剧本创作的一些方法,分别从新颖的视角、独特的人物、夸张的细节三个角度来分析动画剧本的写作规律,以为高校动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规律

动画剧本创作

1998.

[8][英]尹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9.

[9][英]罗伊博伊恩著.福柯与德里达.伦敦,1990:64.

YKZ034)

120

学习话语篇三
《话语分析》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

1.引言

这学期我所读的第二本关于文体学方面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人关注的课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不同侧面视图揭示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使它日益成为语言学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又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面貌。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全方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文,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

2.该书的简介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里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文森等。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奥斯汀认为句子有的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而有的是用来实施行为的。这种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叫施为语句。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行为。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到后期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即: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校的行为。后来赛尔又补充道以言实施行为时参与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行为。而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赛尔还从以言实施行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言实施行为的结构。

第三章分析了谈话隐含。本章先介绍了格赖斯的谈话隐含理论。要理解该理论必须首先理解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谈话的参与者必须遵守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在交谈中“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Grice, 1975: 45)。具体内容体现为下面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如果说话人违背了任意一条准则就好产生“言外之意”即隐含含义。如反讽、隐喻、换叙和夸张就是利用质准则产生的谈话隐含。后期格赖斯又将谈话隐含分为不根据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隐含即一般性谈话隐含和必须从特殊的语境才能退导出来的隐含即特殊性谈话隐含。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布朗和莱文森提出的礼貌语言问题,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面子“face”,人们有的行为时威胁面子的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礼貌是通过言语表示对别人的面子的尊重,人们经常用消极礼貌策略和积极礼貌策略来减少对于说话人或听话人这两类面子的威胁。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还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准则。他认为话语越有利于听话人那么该谈话的礼貌程度就越高,而具体的准则则是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海姆斯的话语文化学,主要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话语规则以及社会交往的膨胀理论。

第五章讲述的是谈话及其策略。谈话结构的研究工作是由Sacks和Jefferson开创的。该理论被称为Conversation Analysis。该理论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如话轮转换、相邻对、修正机制和话题。话轮转换系统包括两部分即话轮构造部分和话轮分配部分。相邻对以谈话双方分别接连发出的两段话语组成。如果应答语的范围与始发语相匹配,那么应答语的这个结构就是可取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而预示序列是一种可以识别的隐含着要终止谈话的话语,结束谈话要靠这种序列来协调啊。Sacks认为谈话话语的特征之一是存在着处理话轮转换失误的修正机制。而话题的选择、引入话题以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谈话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第六章探讨了话语分析的语言学途径。主要内容涉及课堂话语分析、衔接与连贯、话语标记、叙事话语和论证话语。第七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关注的是跨文化交际,主要内容包括话语策略、语用失误和英语与汉语的语用差异如在称呼、问候、介绍、寒暄、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

3.该书的评价

3.1 该书的优点

该书由许多优点。首先,该书从多视角研究话语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从

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入发音、词汇、句法、篇章等。而本书并没有从这些层面入手而是从各个视角着手。这些视角主要包括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哲学角度入手,谈话隐含和话语文化学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从人类学语言学探讨了谈话研究。这些视角有助于人们从各个角度了解分析话语。而从各个角度的这种排版方式使该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纷繁而不杂乱。同时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在对每个理论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其他学科的方法或理念渗透到了话语分析这个学科,这能真正有助于扩大我们分析话语的视野。

第二,该书在每一章节的组织中都先从辨析概念入手,给一些重要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在具体的讲解时辅之以一定的例句来讲解分析的方法,能让读者更加透彻的理解话语分析的知识。

该书从各个角度阐释了话语分析,对概念的界定明晰,对方法的讲解透彻,让人们对话语分析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读完该书之后,明白了要分析话语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选择了改角度之后,该采用哪些术语阐释文本。如如果选择了谈话隐含理论,就要分析文本中哪些话违背了合作原则,是怎样违背的,而这种违背产生了哪些隐含的意思,他如何帮助人们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等。

3.2 该书的不足之处

人无完人。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他对各个理论进行了全面地阐释,然而作者没有谈及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如何运用到具体的各个文本或文体的分析之中。我们是对该理论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但并不是十分清楚该理论的应用。

4. 读后感

在所有的会话分析的理论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第三章谈话隐涵理论和第五章谈话及其策略。在谈话隐涵理论中主要包括合作原则理论(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面子理论,而谈话及其策略主要关注的是权力和话轮转换(power and turn-taking)。

4.1 谈话隐涵理论

我们先来看下合作原则理论。美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他提出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会话的最高原则是合作,称为合作原则。在合作原则下,人们应该遵守以下四个准则(maxim),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违背准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即:

1)----violate the maxim—隐瞒他人而对准则的暗中打破

2)-----flout the maxim----说话人明显不遵守合作原则

而在具体分析文本时,我们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

1)有哪种准则被打破了,

2)是通过违背还是违反

3)违反的背后有无暗含意思,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看下礼貌和面子理论。礼貌指的是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人的言语行为本质上使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讲究礼貌既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也就是说遵守以下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而在分析文本时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

1)礼貌是不是相互的?

2)人物是怎样做到礼貌的?

3)又是如何减少面子威胁行为的?

4)有没有不礼貌的例子?

5)如果有,又是如何实现的?

4.2 权力和话轮转换

话轮(turn)是Sack等提出的理论概念,Edmondson,W.(1981)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称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 在刘虹的《会话结构分析》提出了两个衡量话轮的标准:一是,说话者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二是,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如果发生,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

Sacks等认为话轮转换系统包括两部分即话轮构造部分(包括词、短语、分句、句子)和话轮分配部分(有两类:一是有现时说话人将下一轮话轮分配给所选择的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二是谈话参与者自选为下一轮说话人的方法)。我认为如果说话人说的较长,即话轮构造部分为分句、句子等,那么这个人一般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他总是在试图争取什么。而在话轮分配方面,自我选择作为下一轮说话者这种情况较为频繁地发生在低位平等的谈话参与者之间。话轮转换经常出现在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TRP)上。谈话的参与者们一般通过判定TRP或预测现时说话人可能说完话的时候进行自我选择。如果没有在TRP争取新一轮的话轮,强行开始,那么此人要不是太

无礼,要不就是权力太大。所以我认为在文本阅读时应该注意1)现在的说话人在别人没有给参与者提供充足的TRP,他是否一直保持发言权;2)谈话的参与者有没有争取新一轮的发言权,他是怎么争取到的;3)谈话者有没有放弃发言区,他又是怎样放弃的。要更好理解话轮分配部分应理解预示序列。预示序列是一种可以识别的隐含着要终止谈话的话语,结束谈话要靠这种序列来协调。邀请预示序列、请求预示序列和宣布预示序列等。

话轮转换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话题。话题的选择、引入话题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谈话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谈话中经常出现的话题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即话题的提出、话题的确认或接受、话题的展开和听话人的评价。有时候双方都想把话题引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而出现“话题冲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谁最后控制了话题。

Sack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对话中的一些基本特征,然而他对文学文本的批评没有直接的模式。中国学者俞东明在《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话轮分析的模式,他认为该模式应包括五个以下方面:

1) 话题的提出和控制

2) 话轮的长度(说话者所说的单词的数量)

3) 话轮类型:发话、反应(initiative or responsive)

4) 话语打断(interruption)

5) 话轮控制策略:预示序列 (pre-sequence, ) and space-making strategies

话轮替换模式与会话力量之间有明显而广泛的联系。他相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谈话中具有影响力的说话者拥有的话轮最多,所说的话轮最长,引导着双方之间的交流,控制着谈话的内容及谁什么时候说话,并且可以打断别人。所以这种分析方法一般都能体现出说话人之间权力的不平等。

一般说来,有权利或有影响力的人:

1) 话轮最多

2) 话轮最长

3) 开始话题

4) 控制话题

5) 打断当期说话人

6) 不用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语

7) 把话轮分配给他人。

学习话语篇四
《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

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

上凯英

(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陕西西安

摘要:本文作者对以往的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提出了界定非真实性话语的四个重要因素。它们是意图因素、预警、对信息的调控、文化因素。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定义分类界定因素一、非真实性话语的分类

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设法对非真实性语法(deception,DEC)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到现在为止,对DEC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的定义较为宽泛和不够全面

对于DEC的定义,国外的学者比国内的学者起步要早。在国内,一些学者只是对“谎言”进行了定义。何自然(2006)曾经指出谎言只是非真实性话语的一个种类。胡范铸(1990)对“谎言”的定义为说话者陈述的与事实相反的话语。马清华(2001)的定义为说话者陈述的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话语。Mc-cornsk(1992)认为DEC是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上对于“谎言”和“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只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对非真实性话语或谎言的简单描述,且没有区分非真实性话语与夸张、暗喻、拟人、讽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因为后者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也与事实相反。

(二)第二类定义是从对信息的操纵的角度出发的

信息操纵理论提到个体常常遇到这样的会话情境:就是在向听话者传输他需要接收的信息,以及这个信息可能对他造成的危害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为了减少对听话者的伤害,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数量、质量、相关性和内容进行了调控来减少会话的竞争性。Miller认为DEC是由于说话为了使听话人或第三者产生一种说话人自认为虚假的信念所产生的通过蓄意的对信息的造假或省略的一种对信息的歪曲。尽管这个定义自身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提出了非真实性话语在定义时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如,它指出非真实性话语是被说话者的蓄意行为。这是区分非真实性话语与真实性话语的最重要的一点。另外,非真实性话语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对某些重要事实的省略。例如有人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其中提到自己是一位成熟的男士,并且还是一位老板。事实是他是一位57岁的冰激凌小贩。这位男士所登的广告内容均与事实相符,但是省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其次就是他的意图因素。他的陈述旨在误导他人,使别人造成一种他是成熟有为的男子的错误概念。可以说Miller的定义较前有所进步。但是他也同样没有指出非真实性话语与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也没有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隐性语用否定来表达否定概念,很少有人会采用“我不去”这样的直接的显性否定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有时可以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来解释,但从话语加工角度总的来说,由于隐性语用否定比显性否定的话语理解时间长,或者说,隐性语用否定起到了延迟否定概念激活的作用,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拒绝的概念。

5.结语

本文从话语加工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语用否定的分级显性意义,得出以下结论。

5.1显性否定比隐性语用否定的话语理解时间短,熟悉的隐性语用否定比不太熟悉的显性否定理解时间短。

5.2隐性语用否定起到了延迟否定概念激活的作用,人们

710086)

(三)第三类对非真实性话语的定义比较可取

在定义非真实性话语时,有以下两种定义值得我们的注意。它们就是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原型理论是从三个语义学的层面来定义非真实性话语的。

(1)陈述违反事实。

(2)说话者知道自己所说的话语违背事实。(3)说话者蓄意的欺骗听话者。

原型理论是对作者在第一、二类提出的定义的广泛概括。可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非真实性话语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因此上述定义的第一点是不准确的。在20世纪80年代,Sweetser(1987)提出了民俗理论来挑战原型理论,强调在定义非真实性话语时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一段陈述是否能被定义为非真实性话语不仅仅取决于原型理论而且取决于会话所发生的背景。他的观点被广泛地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非真实性话语既具有情境性,也具有文化性。

二、对非真实性话语定义时的要素(一)首先最重要的是意图

那些因为疏忽或记忆模糊而表达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不能被认为是DEC。例如,当A问B明天的课程在什么地方举行。B因为记忆得不够准确,所以说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这个不是DEC,而应该是假言,即与事实不相符的语言。例如讽刺也不是DEC。例如某人的字写得很丑,但是说话者却说:“你的字真漂亮呀!”因为听话者知道自己的字很丑,所以说话者不是有意使听话者产生一种错误的概念。虽然讽刺、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表达是与事实不想符合的表述,但因为意图原因不是旨在误导听话者,我们不能把它认为是DEC。

(二)说话者在陈述DEC时提前没有对听话者进行预警Ekman提到只有在人们没有提前通知对方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在说谎。因此魔术师的话语不能被认为是DEC。因为我们根据常识知道,魔术师所做的行为或所说的语言常常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无法实现的,所以常常是与现实相反的,这是一种提前的预警。在许多电视剧开演之前,电视屏幕上常有一些小字,如“本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以这也是一种提前的预警。我们不认为影片或电视剧中的人物所说的是DEC。

(三)对信息的调控

根据Miller(1993),DEC是对信息的蓄意的造假或省略产生的与事实不否的对信息的歪曲。他的定义涵盖了大多数的DEC,但不是全部。与事实不符合陈述未必就是DEC,同时与更倾向于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拒绝的概念。

参考文献:

[1]Giora,R.Onironyandnegation,DiscourseProcesses,1995,19:239-264.

[2]Giora,R.Ironyandsalience,MetaphorandSymbol,1998,13:83-101.

[3]Giora,R.Onthepriorityofsaliencemeanings:Studiesofliteralandfigurativelanguage,JournalofPragmatics,1999,31:

919-929.

[4]Giora,R.OnOurMind:Salience,ContextandFigurativeLanguag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

45

网络上的“被××”句式解析

12100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

摘要:网络上出现的“被××”句式,与现代汉语“被VP”的用法截然不同,主要表达“被迫、无奈”的意思,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语用特征。

关键词:“被××”句式缘起与构成发展轨迹语义特征语用特征

2009年,网络和报刊等媒体出现了一种由“被就业”一词引出的“被××”说法,如“被死亡”“被失踪”“被捐款”“被幸福”,甚至还有“被精神病”“被葛朗台”等词语。“被××”这类词

一出现就迅速在各媒体上涌现,从“被就业”,到“被通过”、“被订婚”,仿佛现如今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如何”的。

一、“被××”句式的缘起与构成

准确地说,第一个在网上亮相的是“被就业”。2009年7月,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出帖子,说学校已经替他签好了就业协议,他却毫不知情。于是,网友调侃式地创造了“被就业”的说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讽刺这种高校虚报就业率的丑陋行为。

通过“被就业”以来的“被××”句式,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被××”的总是弱势一方,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被××”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能够达到如此特殊的语用效果,与其特殊搭配是分不开的。例如:

“被+不及物动词”:被就业、被结婚、被自愿、被增长“被+形容词”:被幸福、被和谐、被富裕、被满意、被巧合“被+名词”:被精神病、被葛朗台、被艾滋、被网瘾、被小康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后面通常接及物动词。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自行车被我弟弟骑走了”、“碗被他打破了”等,这类句子可以被称为“被动式”。如果被字后只出现一个双音节动词,无其它词类,其后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状语等。

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被动式中的“被”是助词,其后连接动词。而“被××”句式中的“被”字后面连接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如果按照常例,这均属搭配不当。但是自从“被××”句式风靡,这种不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结构便成了一种富有创意的表达手段。

事实完全符合的信息有时却是DEC,关键是意图因素。例如,当一个人在作弊或剽窃的时候,他所写的内容可能几乎都是正确的,可以说是真实的。但是因为他的意图旨在使批卷人认为内容都是自己所写,所以我们认为他写的内容是DEC。

(四)文化

DEC是一种交流策略同时也是一种道德问题。我们知道道德标准是有文化性的,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遵循不同的道德标准。根据Bai(2002),某人就中国台湾和美国人之间的道德判断标准进行了一个研究。在判断损害了别人的权利方面,参与研究的台湾人比美国人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那些陈述了DEC的人来说,中西双方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在对DEC下定义时,我们应该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BaiChunsheng.Decepti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Americans[D].LosAngles: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Doc-

二、“被”的发展轨迹

从传统的“被VP”句式到网络中“被××”,我们认为这与“被”字词性的演变是分不开的。从历时的角度看,“被”的发展轨迹大约可以概括为:名词—动词—介词—助词,最后发展为构词语素。

1.从名词到动词的引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被”的解释:“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可见“被”字的本义是个名词,也无表被动的意思。例如:

(1)去冠被舍鞭。(《左转·昭公十二年》)[冠被,指帽子和披肩]

(2)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招魂》)[珠被,指镶有珠宝的衾被]

由其本义“寝衣、被子”,引申为动词意义“覆盖”,而又由此引申出“施及”的意思,这种意义的“被”字,一般用于表示较好的事物。例如:

(3)光被四表。(《尧典》)(4)功被天下。(《赋篇》)

“被”字用为动词,还有另一种意义,即“蒙受、遭受”,这时,一般是表示不好的、消极的事情。例如:

(5)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6)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2.从动词到介词。一般都认为,作为动词,“被”后面接名词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连谓句的前项,随着表义重心的不断后移,动词就逐渐虚化为了介词,此时的“被”还有动词的痕迹,尽管动词性已经减弱了。

(7)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尚书自称》)(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3.从介词到助词。我们认为助词“被”是在介词“被”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袁宾(1989)考察,从六朝到两宋这一段时期,是汉语“被NV”发展的时期。

(9)贾政还要打时,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10)我一时被那厮封住了手,施展不得。(《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4.从助词到语素。助词式“被V”形成以后,有些“被V”

toralDissertation),2002:23,62.

[2]Sweetser,E.TheDefinitionofLie:CulturalModelsinLanguageand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43-66.

[3]Miller,G.&Stiff,J.B.DeceptiveCommunicative[M].NewBuryPark.CA:Sage,1993:2-57.

[4]Ekman,P.Lyingandnon-verbalbehavior:Theoreticalis-suesandnewfindings[J].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1988,(12):163.

[5]Mccornack,S.A.Informationmanipulationtheory[J].CommunicationMonographs,1992,(59):13.

[6]胡范铸.真实陈述,虚假陈述,事实所指[J].徐州师范学报,1990,(6):138-143.

[7]马清华.语义理解中的谎言分析[J].修辞学习,2001,(6):5-6.

[8]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6,29,(1):37.

46

学习话语篇五
《多模态话语分析》

学习话语篇六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

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 (r)

Jack’s hearing (s)

Jack’s action (R)

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Behavior)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二、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Norm Chomsky)是认知主义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的。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母语心得过程:

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认知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

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

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机(Motivation)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信心(Self-confidence)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忧虑程度(Anxiety)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按照克拉申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四、斯温纳(M.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1、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的内容

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中心作用(Central Role),而斯温纳则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A More Prominent Role)。斯温纳假设的依据是“浸泡式”(Immersion)教学实验。

浸泡实验表明:尽管她的学生通过几年浸泡,获得的语言输入不是有限的,但他们并没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她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她认为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语言。再者,他们没有在输出活动中受到“推动”(Being Pushed)。

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作用:

(1)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

(2)提供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机会的功能;

(3)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机会的功能。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使学习者能有更多机会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输出对外语习得都是必需的。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要设计多种交际性的语言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产生能力的培养。

五、错误分析

1、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语言学家科德(P. Corder)、理查兹(J. C. Richards)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虽然有些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但很多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他们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规则内在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即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乎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可称为中介语(Interlangauge)。中介语随着学习者接收更多的第二语言输入,随着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假设而发展。由于学生使用中介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科德把错误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

第二类称为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

第三类称为形成系统后的语法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等。

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负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英语属“语调语言”,汉语属“声调语言”,book布克,bad拜德,增添音节: Work读成worker, bet读成better。

(2)词汇层面义的负迁移现象

A、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B、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Every dog has his day. Love me, love my dog.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屁不通。

学习话语篇七
《10个学习语言的方法》

10个学习语言的方法Posted by on September 7th, 2008 我也要建立独立博客 3 条评论 打印本文 收藏分享 屈指算来,从中学开始学英文已经有九年了,九年啊,九年我能学好一门语言吗?绝对可以,可是为什么我现在口语还是生硬吞吐,为什么连正常的英文新闻稿都难以卒读,为什么我的耳朵总是不那么灵光……天啊,我花了九年光阴去接触一门语言却至今不得要领,考过了六级又能怎么样,没有练习的语言早晚会生疏的,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迟早会褪色一样。也许,我所缺乏的只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即使你没有语言天赋,拥有耐心、勤奋及幽默感,你也可以在六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内流利掌握一门语言。尽管英语是我的母语,我在小学时就学了中国的国语及潮语,在高中时开始学习法语,最近在南美旅行时,我又迷上了西班牙语。 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能够加快外语学成速度的技巧。1. 让自己沉浸其中除非你开始运用这种外语来思考,掌握至少快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怎么能够用一种还不会说的外语来思考问题呢?Ingratiate yourself with the community and you’re halfway there!答案很简单,就是让自己浸润到其中。 旅行在国外,你的耳边总能萦绕着一种新的语言,它的发音,节奏,语调-在街上,公交上,电视上等。 你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处理和解释这种新语言了。比只是简单的旅行一趟更好的方法是参加某种志愿活动来强迫自己”运转”于一种新语言中,或者是在海外工作。 而最好的方法是完全融进当地的生活(例如寄居在当地一个家庭里),并且要和说本土语言的人完全隔离。融进当地,融进他们的音乐,文化,媒体,政治,运动,家庭等等。 给自己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那你就成功一半了。2. 忘掉翻译:像小孩一样去思考!小孩子们是怎样学会说话的? 在无意识中,毫无羞怯的情况下,通过模仿,复述各种听到的语言,就是这样。所以如果你的发音不太准,或者你记不清正确的语言时态,怎么办? 开口去说 ,即使看起来你是在胡言乱语。 一定要抑制你企图翻译成本土语言的冲动,这是通往流利外语的唯一捷径。与其进入一个餐馆,用一句事先背好的短语向服务员点单,不如听听当地人是如何点单的,尽可能的模仿他们。 包括在打招呼,闲聊时。 注意他们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学习他们的口型。就像孩童一样模仿他们的表情和声音。 虽然你也许不是很准确的理解他们所说的,但这最终的结果是会让你在适当场合想起这些声音 / 短语 / 词汇。 他们会在

想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脑海里,奇迹般的。 这是用一种新语言思考问题的一道门槛。3. 如何去说?除了日常的问候语外,有一个句子你一定要记住而且时刻要准备好说,它就是”How do you say that / what is that called?”做一个有好奇心的路行者,随时准备问问题,和当地人保持亲近。 用不了多少时间,你会发现他们正在接受你,开始习惯和你沟通交流。 这样日常的和当地人的交流是最好的老师:设立一个目标,每天要交谈多少句-问一些你感兴趣但又不知道怎么说的事情。 即使这样的交谈也许不是能很顺利的完成,你也是在进步中。4. 写出来After having conversations, jot down the things you remembered hearing but didn’t quite understand.在每次交谈之后,简单的记下你能记住的那些没听太明白的话。 (如果你也写旅行博客的话,这就有双重作用了)。然后回去查查字典。 找到那些单词,在你的脑子里重新组装那些话语。 然后,下一次的交谈里,把你学会的词用出来。在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时,我还使用了”语法便条”,在上面记下各种词汇和它们的时态。 这些除了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外,还成了我的语言手册。5. 利用词源,找出关系你是否发现过,有一些词在不同的语言里竟然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叫做”同源”。通过同源词的规则,你立即会增加好几百的词汇量。例如,大多数拉丁语里以”ion”结尾的词在英语里也实用。例如:information / información, donation / donación相同的道理,跨语言的单词一般会有相同的词根,所以利用现有的知识学习,事情会变的容易(例如奶酪在法语里是fromage而在意大利语里是fromaggio)。研究显示,一旦你掌握了一门第二语言,你的大脑就慢慢变得更容易掌握其他种语言了。不再烦恼,一切变的越来越顺利。6. 看电影,听音乐,K歌,读报纸和杂志。 这些不但有趣而且能提高你的发音和理解。每次阅读中文时,我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为我不经常使用中文,而且中文字不表音。 但是我看中文的MTV,跟着歌词,这样我学会了很多汉字,而且字的发音也越来越准确。 相同的方法,我通过看那种不带字幕的法国DVD来提高我的快速法语谈话水平,我在南美坐长途巴士时通过看译制片来提高我的西班牙语水平。 Salsa课程也让我知道了从izquierda (左边)到 derecha (右边)的意思!7. 非语言的提示除了语言外,你要在那些当地人说话时观察他们。 像爱尔兰人的耸肩或者稍微倾斜的头,带着肢体语言使用外语可以促进你的交流。 在某些和姿态手势联系的很密切的语种里,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例

如,在日本问候和鞠躬时紧密相连的,在泰国手势和吟诵祷词是连在一起的。 使用一些非语言的提示动作,让我和泰国人交流时有了新的进步,比如我学会了用适当的低头和双手合十来完成打招呼。8. 注入感情!有过感情触动的事情往往会在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象。 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充分联系你所有的感情活动:尴尬、有趣、生气等。我曾经用了很不该的方式知道了特殊的 “?”字符在西班牙语里的重要性,因为我说错了 “a?os”,说成了这样一句话 “Tengo 24 anos”,相当于告诉所有人我有24个肛门已经24年了。 毋庸置疑,这个尴尬的经历让我从此改正的错误的发音。同样,跟那样可疑的黑车主和一些讨厌的小贩讨价还价,让我很快的学会了数字,这样我就不会被敲诈了。9. 四处交友/独立行动一个人学习可以很好的集中你分散的注意力,而跟朋友一起小组学习也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有个朋友帮你一起练习外语可你让你学的更好,你可以从别人所犯的错误中学到很多知识。另一方面,只身一人到一个异域国度,可以强迫你同当地的人交谈-在公交上跟邻座的人说话,在市场里跟人们一起排队闲聊。 这也阻止了你依赖于一个语言很好的朋友在关键的交流中替你说话,比如问路,买东西。10. 抓住任何的机会去练习,不论在旅行前还是旅行后。是否曾经感觉对某门语言生疏了或者缺乏信心了?虽然曾经在以前上过培训课或使用过它(甚至是熟练掌握过)。语言是活的,需要练习。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可能就去主动去练习。例如,日常生活中我没地方使用法语,于是我使用互通email的方法来使用法语。 同样,当我在旅途中能碰到法国人或说法语的游客时,我就主动接触他们。 在 FaceBook墙上用法文书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甚至能帮你学到很多当地俚语!如何面对拒绝Posted by on September 5th, 2008 我也要建立独立博客 3 条评论 打印本文 收藏分享 向MM或者GG表白然后被拒估计是人生难以躲避的悲剧(被拒和悲剧谐音,难道是天意吗?),我的看法是真相总比谎言来得好,善意的谎言终归还是要被拆穿的,真的猛士应该直面被拒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被拒……求爱、求职、求助、求学都有可能被拒,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之一,然而我们凡人就是看不穿,“拿得起放得下”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非你有极随和率意的性格,要不面对这等失意彷徨得需要多么惊人的魄力啊。有道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此而言,我们又何必苦苦强求呢,因为我们已经见到了最好的,一旦得到就

意味着失去。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拒绝,这是不可避免的,被拒绝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你可能会在应聘职位的时候被拒绝,求婚的时候被拒绝或者要求老板给你加薪的时候被拒绝。这些对于你来说并不是愉快的经历,但你同时也应该感谢生活给你这样一个机会,你可以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拒绝,避免被这些挫折击败!下面是如何应对拒绝的一些办法:不要总认为是自己的原因(Don’t take it personally)在生活中被拒绝有很多情况是因为你选择的时机不对。例如,你邀请别人一起去吃午饭,但是别人已经吃过了,这样别人肯定会拒绝你!如果你在圣诞期间去应聘百货公司的兼职工作,你也肯定会被拒绝,因为他们在圣诞假期之前已经有了足够的人手。有一些被拒绝的情况可能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如果你被拒绝,不要认为自己不行或者别人不喜欢你,这仅仅是一个时机的问题。 想开点(Think positively)当你被拒绝的时候,很难让自己想开,但一定要试着把想法转变过来。例如,如果你邀请某人出席一个社会活动而他拒绝了,那你可以想想你对别人说不的时候。有时候,被拒绝也可能是塞翁失马,说不定是一件好事呢。 认真听别人拒绝你的原因(Listen to the rejection carefully)注意去听别人拒绝你的原因,这很重要。因为这会告诉你会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去应聘一个职位,然后人力资源经理告诉你“现在还不行,但是你可以在3个月之内和我电话联系”,那么你就知道自己被拒绝的原因了,你可以把这件事情的重点放在时机上。你也可以试着问一些问题,了解自己为什么现在不能被聘用,为什么是接下来的3月内。 善待自己(Be kind to yourself)被别人拒绝总是很令人失望,不管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还是专业技能的原因,都会让你觉得很受挫折。所以,如果你被别人拒绝,那么你一定要想办法善待自己,比如自我鼓励,不要因为悲伤而去狂吃,狂饮,狂抽烟或者狂消费。 让自己有信心(Have confidence in who you are)学会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更有自信,在逆境中仍然不失自我。把挫折看作动力,不断完善自己,挑战自己,该说的时候还说,该笑的时候还笑,周围人看待你的态度也会悄然发生转变。你被拒绝的机会也会降低。 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Know that everyone gets rejected)地球上有60亿人,我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长处。有时候会有机会来垂青,有时也会遭到拒绝。要认识到被拒绝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所以,在被拒绝的时候你需要克服这道精神障碍,继续向前吧! 不断努力

尝试(Try and try again)“被拒绝20次,总会有1次被接受”,很多名人都是在不断努力尝试碰壁后,最终被别人所认可,从而获得个人的成功。需要把拒绝看作是一种失败,相反,你应该把它看作是推动你梦想的助力器。 很多情况下,被别人拒绝需要你很好的去处理。如果你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去处理,那么你很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此,不管你是不是在人生的低谷,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去提高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因为你知道自己离成功又少了一道障碍!/

学习话语篇八
《第三章 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 语言学习(习得)理论

本章我们将讨论语言学习(习得)问题,介绍语言学习(习得)理论。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假说现在已不下数十种,本章着重介绍影响较大的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及文化适应假说。最后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做一对比。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这两种不同的学习。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假说。那么什么是习得,什么是学习呢?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在课堂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他不注意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掌握),只注重意义的沟通;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比如入学后)。

(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所谓有意识地,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在使用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术语时,一般的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也有的学者主张把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以示与其上位概念的学习相区分,既包括学得与习得。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也包含有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习得与学习有如下的不同之点:

(1)潜意识/有意识

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自然环境(目的语的社会环境)/课堂环境

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第二语言),也可能没有(学习外语)。

(3)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语言的形式

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4)方法的不同

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5)需要的时间和产生的效果的不同

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学习相对说来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学习者可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音、词汇、听、说、读、写等),但不一定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至于能达到说母语者水平的则为数更少。

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很多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论点如下:

(1)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以区分。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第一语言并非都是无意识的,在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

(2)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是与其智力、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意义上的习得随着儿童发育的基本完成而一去不复返,在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再重现。有的学者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学习与习得,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与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的关系(吕必松)。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18世纪末德国学者蒂德曼(D.Tiedemaann)最早通过记录的方式,对其小儿子心理和语言的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

此后经过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阶段,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论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到本世纪80年代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我国儿童汉语习得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五四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其儿子语言发展进行的研究。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大体上有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这是前语言阶段,即婴儿语音的听辨和发声的准备阶段。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这是真正语言表达的开始,女孩可能比男孩稍早。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由两个词组成的句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称为轴心结构,即由轴心词和开放词组成。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在这一阶段儿童突破了双词句,出现了多词句。这时已开始了由儿童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的转变。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儿童进入成人语法的阶段,开始了语法感,语法关系逐渐复杂,功能词开始出现。到此阶段结束时,儿童第一语言口语的习得过程已完成。

这五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个阶段也有长有短、因人而异,各阶段甚至可能有交叉。不同的语言,其习得过程也会有差别。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由于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一样,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有的还是针锋相对的。这里主要介绍四种理论或假说:刺激——反应论、先天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

1.刺激——反应论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主义者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类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他们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人类的行为,试图通过研究人的言语行为建立一套完整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婴儿来到世界时像一张白纸,对这个世界、对语言没有任何先天的知识,完全由环境来塑造其行为。儿童学话就是对环境所给予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开始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如果模仿得比较接近,就从成人那儿得到奖励或赞许,这样他的反应就得到了强化。由于这种不断接近的模仿的强化,儿童与成人的说话方式就越来越吻合,并逐步学会越来越复杂的句子。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儿童一次次重复就形成了语言习惯。

由于用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的模式来解释语言习得过于简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

(C.Osgood)提出“中介说”(mediational theory):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增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的中介因素。如“汤姆是小偷”这句话,“小偷”一词能引起有关小偷行为的联想,并产生看好自己钱包之类的反应。“小偷”一词引起的各种反应就会传递到“汤姆”这个名字上,这是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可用来解释非当时当地的事物是怎样表现的等较为复杂的言语行为,以及刺激—反应过程的一部分心理活动。这就比传统的刺激—反应论有了发展。

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第一语言习得,有不少问题。但仍包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如“模仿”不仅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事实,至今仍是第二语言习得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强化”的作用也确实存在,无论是表扬还是纠正错误都是为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反馈并加深其印象;要熟练地运用一种语言,也必须要形成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不可能脱离人的思维活动。这些也都是第二语言习得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先天论

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是在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乔氏认为语言不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是“习惯的总和”,而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的体系。人们习得语言也绝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internalization),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人们运用语言也不是把模仿记忆的东西一一搬出来就行,因为人们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需要运用头脑里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来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儿童怎样才能掌握这种语言的规则系统从而习得第一语言呢?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法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法,而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说,任何语言都会有元音,都有影响意义的语序,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的组成部分,都有表示时间关系的手段。任何语言的陈述句改疑问句不外乎①改变语调(汉·英语都有),②改变结构,

将疑问词提前或主语跟动词改换位置(汉语没有),③在陈述句后加助词或短语(汉语有)等。这些有关语法成分、句法结构以及句法转换等适合所有语言的语言知识和原则,成为“核心”部分,而各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结构称为“外围”部分。很多学者认为在习得过程中儿童先获得与核心部分有关的结构,而这些普遍原则(核心部分)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如±主语省略,±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等。这些参数的值(大多数只有两个值)在人们接触到实际语言材料之前是未定的,处于待定状态,是开放型的。语言习得机制的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婴儿大脑中“最初语言状态”就是语言的普遍原则和未定的参数值。当儿童接触到一种语言(如母语)的结构时、就能不自觉地运用普遍语法知识辨认该语言中的规则,逐步形成一些假设,然后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那些被证实了的假设就成为该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该语言结构的一部分。这一给未定参数赋值的过程是连续的,不断积累的,从而逐渐形成儿童对该语言——母语的规则系统的认识,也发展了他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习得过程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儿童除了给头脑中的语言参数定值外,还需要学习具体语言的外围部分以及具体语言的词汇。

对先天论的评价。先天论特别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的能力,正如鸟天生有学会飞翔的能力、人天生有学会走路的能力一样,这是决定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先天论虽然并不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相对说来这一作用是次要的。先天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论者所说的对刺激被动模仿、反应、强化、重复的过程;儿童习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该语言的规则体系。这一理论可以解释:①为什么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4-5年的时间里获得其母语口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②多数儿童能听懂他们自己还不能表达的语言结构,其理解能力大于表达能力,别人说话即使不十分完整也能理解;③儿童说出他们从未听过的句子,造出意义上全新的句子;④儿童出现的语法错误,如学习英语的孩子使用goed,comed等不正确的动词形态,是儿童常出现的语言规则过度概括的错误,正说明他们在检验和评价对语言规则的假设。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学会正确运用加“ed“的规则,逐渐减少这类错误。

先天论也同样不能解释第一语言习得的所有问题。这一理论也引起了不少争论:①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学者认为LAD的理论就跟用上帝的存在来说明生命是怎样创造的一样神秘。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只是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人类的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找到语言的普遍特征,是否能为人类天生所有?说儿童一生下来就懂得基本语法关系、语法范畴和转换规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实际上很多儿童都没有语法概念,学习本族语的语法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潜力。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而发展,在身体和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体系。④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语言体系由社会约定俗成,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有某种机制,也无从识别和运用其第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如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天论是与刺激—反应论针锋相对的理论。后者把新生婴儿看成是一块完全由环境来捏弄的泥团,前者又把婴儿看成是带有将来发展蓝图的复杂的机制。后者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前者又过分强调了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这是两个极端的理论,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还有很多其他理论,这里只提出强调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认知论”。

3.认知论

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皮亚杰在阐述儿童心理发展时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图式(schema),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如开车的图式、做饭的图式等。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图式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儿童遇到新事物、新经验,总希望把它结合到原有的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叫同化(assimilation)。如果同化成功,就会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不能纳入原有的图式,儿童就要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这就叫顺应(adaptation)。顺应的结果也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新的平衡。比如婴儿会用嘴吸奶,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极有限的行为模式。当他碰到奶嘴、手指头、玩具也想吸,要同化。后来发现有的能吸,意味着新的经验被已有的图式吸收了;有的不能吸,而且不同的东西吸的方法、力度也不同,这就要改变他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的。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则总是动态的,由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过渡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平衡。

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是,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儿童总是运用他熟悉的结构(图式中已有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熟悉的东西去理解他不熟悉的。幼儿把四条腿的都叫做狗,后来在环境中发现还有猫、羊、马,逐步丰富了他的认知结构。儿童正是用这种认知能力对他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假设和检验,在实践中总结出语言规则,这是一个归纳而不是演绎的过程。所以说,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比如儿童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时,他就不可能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勉强学了也不会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认知论的评价。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这是与先天论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认知论有不同于先天论的地方: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论可以解释很多语言习得现象,如儿童一开始使用的词汇都是周围的人和事,由近及远;不同语言的儿童在24个月以前习得的大都是名词。其掌握的名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动词的数量,说明儿童首先对事物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才能习得动词。认知论的不足之处在于:①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②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③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以上三派都是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探讨第一语言的习得,语言功能论则别开生面地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成人的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只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探讨儿童语言的习得,不能解释儿童为什么能掌握成人的语言体系、儿童的语言体系是如何过渡到成人的语言体系的。必须进一步考察儿童是怎样运用这些结构来进行交际的。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事实上儿童在学话以前就已经用非语言的手段(如叫嚷、用手指东西、用手拉成人

学习话语篇九
《语言学中文版》

第一章:绪 论

1. 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1.3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1.3.1规定性和描述性

语言学研究是描述性的,不是规定性的。这是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一个重要区别。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不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出规定。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它主要建立在笔头语言基础之上,旨在规定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且把这些语法规则强加给语言使用者。一切符合规定规则的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就被冠为“错误的”。

1.3.2共时性和历时性

对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研究是对语言的静态特征的研究。它主要对某个时间点上的语言状态的描述。历时研究主要是对语言变化和发展的研究。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是共时性研究。

1.3.3口头语和书面语

现代语言学把书面语看作是口头语的记录,认为口头语是第一性的,是语言交际最基本的方式。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交际的发展来看,口头语先于笔头语,笔头语是对口头语的

记录。从交际的功能来看,人们交际主要采取口头形式。此外,即使是在当今世界,仍然有不少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笔头形式。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语料应从口头语中采集。传统语法学家过分重视笔头语料,轻视口头语料。

1.3.4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 语言是语言社区所有成员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系统,是一个语言社区所有的人应该遵守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它相对稳定,因此索绪尔指出语言学只能研究语言系统本身,既语言。言语是语言体系的实际使用,是具体的。它因人而异,千变万化,所以索绪尔认为无法对言语进行系统的研究。

1.3.5能力和运用

能力和运用的区别由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能力”指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言规则的知识,它是一整套内在化语言使用者脑海中的语言规则。“使用”是“能力”的具体使用,是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知识具体的体现。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应该研究“能力”,揭示人脑中已经内在化的语言规则,而不是研究“使用”,因为“使用”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如口误等,因而是不体系的。

乔姆斯基的能力和使用之分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之分有其相似性,两人都强调把语言体系与语言的使用区分开来,但是索绪尔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把语言看成社会的约定,而乔姆斯基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看成是个人人脑的特性。

2.1语言的定义

语言学家对语言作了不同的定义, 比较普遍地为语言学家所接受的一个定义是“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任意的语音符号系统。”这一定义包涵了语言的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即语言是一个受规则制约的体系,语言的符号是任意的,语言是有声的。

2.2语言的识别性特征

美国语言学家 C. Hockett提出了人类语言的 12种识别性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识别性特种有5种: 即语言的任意性、创造性、二重性、移位性和文化传递性。这些特征是所有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人类语言的识别性特征是动物“语言”所不具有的。

1) 任意性:它指音与义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比如说,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音指相

同的事物。

2) 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使用者能够以有限的语言规则为基础说出

和理解无限的句子,包括他们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句子。

3) 二重性:它指语言在结构上存在两个层次:低层次和高层次。在低层次是一个个

没有意义的音,如/p/,/g/,/i/等,但是这些处在低层次的没有意义的音可以依照

一定的语言规则结合在一起形成语言体系的高层次,即:有意义的单位,如词素,单词等。

4) 移位性:移位性指人类可以使用语言来谈论过去的事情,现在的事情或将来的事

情;语言也可以用来谈论我们客观世界中的事情,或假想世界中的事情。总之,语

言的使用可以脱离交际的直接情景语境,从而不受语言时空距离的影响。

5) 文化传递性:文化的传递性是指,虽然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有遗传因素的原因,

但是语言体系具体内容的习得不是通过遗传来传递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

得。

第 二 章 音系学

1. 语言的声音媒介

语言的形式有声音和文字。在这两种媒介中,声音是语言最基本的媒介,是第一性的。这是因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声音媒介早于文字。文字是对声音的记录。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信息是通过口头交际来完成的,只有在无法进行口头交际的情况下人们才使用文字形式。除此之外,人们是通过声音媒介来习得自己的母语的。

2. 语音学

2.1什么是语音学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声音媒介, 即人类语言中使用的全部语音。

语音学有三个分支:发声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和声学语音学。它们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又互有联系。发声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并对所发出的音进行分类。听觉语音学主要是从受话人的角度来研究语音,即语音是如何被受话人感知和理解的。声学语音学主要研究语音的物理特性。通过对语音声波的研究,声学语音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最为重要的结论,所说出的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话语,如果从声音的物理特性上去分析,其实它们的声波并不相同,只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太小,是人耳所不能辨别的。如果它们的声波相同,这只是一种巧合。因此,语音的等同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

2.2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存在于咽腔、口腔和鼻腔腔内。 咽腔内最重要的发音器官是位于喉头的声带, 发音时声带在气流的冲击下发生颤动决定了声音的浊音化(voicing)。浊音化是所有元音以及部分辅音,如[b],[g],[m]等所具有的特性。声带不发生颤动所发出的音是清音,如[t],[k],[f]等。声带颤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口腔中发音器官最多,有舌头、小舌、软腭、硬腭、齿龈隆骨、牙齿和嘴唇。其中舌头是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发音时,来自肺部的气流在口腔中受到不同的阻碍,从而发出不同的音。

鼻腔和口腔相通。发音时软腭后移关闭鼻腔,气流只能从口腔通过,所发出的音没有鼻音化。但当鼻腔通道打开,允许气流从鼻腔通过,所发出来的音便是鼻音。

2.3音标——宽式和严式标音法

音标是在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一套对语音进行标音的标准符号体系。标音分为宽式和严式标音法。宽式标音法是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个语音的标音方式。严式标音法是一种使用变音符号的标音方式,旨在记录同一个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所发生的细微的变化,如在star

和tar中的/t/的发音就不一样,前者/t/是不送气音,后者/t/是送气音。这些细微区别只有通过严式标音法才能表示。

2.4英语语音的分类

英语中的语音根据气流的受阻情况分为元音和辅音。气流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所发出的音是元音;气流在口腔里受到不同方式的阻碍所发出的音是辅音。

2.4.1英语辅音的分类

根据发音方式,英语的辅音可以分为:

1) 爆破音:发爆破音时,气流开始完全受阻,然后突然释放,如

[p],[b],[t],[d],[k],[g]

2) 摩擦音:发摩擦音时,气流部分受阻,气流从狭窄的通道挤出,产生摩擦,如

[f],[v],[s],[z],[ θ],[ T ], [∫ ], [ V ], [h]

3) 塞擦音:发塞擦音时,气流开始完全受阻,然后气流从狭窄通道缓慢释放,并伴有

摩擦发生,如:[t∫], [dV ]

4) 流音:在发流音时,受阻的气流从舌头与上部(roof of the mouth)形成的通道

释放出,如:[l],[r]。

5) 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释放出所发出的音为鼻音,如[n],[m],[N ]

6) 滑音:滑音又称之为半元音。英语中滑音有[w]和[j]。它们的发音方式与[u]和[i]

相同。

根据发音部位,英语辅音可以分为:

1) 双唇音:气流受阻部位在双唇,如[p],[b],[m],[w]

2) 唇齿音:下唇与上齿接触使气流受阻,如[f],[v]

3) 齿音:舌尖与上齿接触使气流受阻,如:[θ],[ T]

4) 齿龈音:舌尖与上齿龈隆骨接触使气流受阻,如:[t],[d],[s],[z],[n],[l],[r]

5) 腭音:受阻部位发生在舌根与硬腭之间,如:[∫], [ V],[ t∫ ], [dV ], [j]

6) 软腭音:舌根与软腭接触使气流受阻,如: [k], [g], [ N ]

7) 喉音:声带短时接触使气流受阻,如:[h]

元音与辅音不同,不能根据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来分类。元音常根据舌位的高低、开口度、嘴唇形状、元音的长度和发音时喉部的紧张程度来分类。

1) 舌位的高低

发音时,舌头前部抬得最高的音为前元音,通常有:[i:] [i] [e] [A] [a].

发音时,舌头的中部抬得最高为中元音,如:[\:], [[],[Q]

发音时,舌根部位抬得最高为后元音,如:[u:] [J] [ C:], [ ]and [B:].

2) 开口度:根据开口度,通常把元音分为以下四种:

闭元音:如:[i:],[ i],[u:],[J]

半闭元音:如:[e], [з: ]

半开元音:如[ [ ], [ C: ]

开元音:如:[æ], [a], [Λ], [ ], [ɑ:]

3) 嘴唇形状:

圆唇元音:英语中除了[ɑ:]以外,所有的后元音都是圆唇元音。

不圆唇元音:英语中所有的前元音和中元音都是不圆唇元音。

4) 元音的长度:根据发音的长度,元音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长元音常用一个分号来表

示。英语中长元音有:[i:] [\:] [ C: ] [u:] [ɑ:],其余都是短元音。

5) 根据发音时喉部的紧张程度把元音分为紧元音和松元音。

6) 除了单元音外,英语中还有一组双元音,如:[ ei ] [ai] [Eu] [aJ ] [Ci ] [iE]

[eE] [JE]。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可以对元音进行描述,如[e]被描述为前、半闭合、不圆唇元音。

3.音系学

3.1音系学和语音学

音系学和语音学都是对语音的研究, 它们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语音学研究对象是人类所有语言的语音,它主要是对语音进行描述和分类,如,音的发音方式,音的语音特征,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差别;音系学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在特定的语言中是如何结合产生有意义的单位来进行交际。音系学家不关注不具备语义区别性价值的语音,而语音学家既研究具有语义区别性价值的音,也研究不具备语义区别性价值的音。

3.2音素、音位、音位变体

学习话语篇十
《学习语言最快的方法》

学习语言最快的方法—-彻底背诵

使用这种方法只有坚持,只有不断的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

1. 学习语言最好的、最先进的方法在中国:第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第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四,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名言,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

2. “背诵”是学好英语的“唯一方法”,绝对没有第二个出路!要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举行老师和学生的背诵大赛!

3. 我的一生就是因为背诵而改变!2008年,连续英语补考三次的我下决心攻克英语,于是我找来当时的畅销书格林斯潘回忆录 the Age of Turbulence 开始背诵。没想到书的前言introduction却包含了300多个生词,但我没有退缩。我咬紧牙关,疯狂地查了两天字典,然后又 疯狂地背了十天!我现在仍然在背诵这本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

4. 为什么完形填空难、阅读难、作文难,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进行“彻底背诵”!没有“彻底背诵”就不可能有语感!

5. 语感就等于文章朗读和背诵的遍数!

6. 同学们讨厌背整本书有以下正当理由:第一、整本书难背;第二,背完就忘;第三、没时间背;第四、背完对考试帮助不大。这些理由都是充分的!

7. 背诵的五大秘诀:A、天天背,一天都不要停止,就像吃饭一样;这样你的语感天天都在提升!B、一定要跟着录音背,这样才能保证最佳效果;C、背熟了还要再背,直至融入血液;D、用零碎时间疯狂背,这样效果最好;F、抄写下来,随身携带背。

8. 背诵的最佳状态:第一、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信心;第二、不要管能不能背下来,只管重复得够不够!只要重复得够,再难的整本书都能脱口而出!

9. 整本书背不下来和智商无关,只是因为重复得远远不够!只要疯狂重复,猪都能背整本书!

10. 我崇尚的方法是:反复重复,自然背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重复得多了,想忘记都难!不要有精神压力!

11. 要进行彻底背诵!“彻底背诵”就是重复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够脱口而出,而且终生难忘!就像那些武术大师一样!

12. 每个星期至少进行一大段“彻底背诵”!

13. 英语的成功其实很容易:你只要每个星期读透、背熟一段文章,一年之后绝对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考试也变成“小菜一碟”!

14. 我不赞成背新概念英语!太过时了!就算背会新概念英语,仍然听不懂时政和财经英语,还是不能吸收实用信息!我赞成:背熟格林斯潘回忆录!只背这一本就够了!因为这本书是全球化视野的!文笔也相当好!全是主流话语,以后进入外企工作,没有任何隔膜!

8226;

15. 那种只是看看书,以为理解就行的学习方法是“极其错误”的。

16. 只理解却不背诵的学习方法不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素质”,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浅层上面。理解重要,背诵更重要!

17.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都要靠背诵!英语好的人都是靠“努力背诵”成功的!

18. 刘翔其实“天天都在背诵”,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杨利伟天天也在背诵,因为他天天都在训练他已经“很熟悉的动作”;歌星天天都在背诵,因为他们多年来就反复唱那么几首歌!但因为反复操练,他们越做越好!

19. 背诵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那些历史上的伟人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

20. 经常带着格林斯潘回忆录,“随时随地”疯狂朗读和背诵,你的记忆力会发生巨大变化。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获得“过目不忘的超级能力”。

21. 背诵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

22. 背诵可以激活单词和语法!背诵让单词和语法获得生命!

23. “死记硬背”是创造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死去”才能“活来”!

24. 重复就是力量。重复创造奇迹。

25.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我国的辜鸿铭老先生用背诵的方法掌握了十几门外语!

26. 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三力同时提升!听到这个好消息,你应该马上开始背诵!

27. 从语言学习角度来说,背诵一本书“远远胜过”读一百本书。因为整本书包含了作者的所有表达方式,而且是完整的系统的,可以在语境下消化吸收语言的细微之 处。而教材或新概念那样的孤立文章,看似包含了各种语言点,但却是风格炯异,支离破碎,导致学生无法体悟语境,难以真正消化吸收运用。

28. 一定要充满信心地去啃硬骨头,也就是每天啃上一段!再难也经不起一天20到30次的重复,越看感情越深,越读越简单,最后变成小菜一碟!

29.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能读到百遍的就成为了天才,可惜绝大多数的人只愿意、或只知道读一、两遍,于是就变成了普通人!

30. 绝大多数同学的背诵属于“似背非背”,一点都不彻底,一点都不情愿,重复的次数“远远不够”,这对英语的帮助不大,而且白白浪费了时间!

31. 经过千百次的“重复训练”所形成的记忆叫做“肌肉记忆”。彻底背诵形成伟大的“肌肉记忆”。

32. 刚开始背诵的时候“相当困难”(Reciting is extremely difficult in the beginning.),然而记忆力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你会越背越聪明!千万不要怀疑自己!(Never doubt yourself!)

33. 只要你“坚持”背诵三个月,你就会获得“非凡的记忆力”!你将终身不用再为记忆力而烦恼了!

34. 一次背诵的时间不要超过五分钟!背诵的秘诀是:少食多餐!一次吃少一点,多吃几次!

35. 不要逼迫自己一次性背下来,你只要做到“有空就背”就可以了!当然,最好一天能“利用零碎时间”重复20遍以上!

36. 越忙的人越适合背诵,因为忙碌的人有很多零碎时间,而且他们利用时间的效率很高!出差途中、会议间隙、三顿饭前后等等。

37. 用背诵来调剂数理化学习效果特别好!数学学累了,物理学累了,化学学累了,都可以进行一下“格林斯潘回忆录背诵”!而且可以获得多数同学不具备的全球化视野!

38. 背诵的时候可以很疯狂,也可以很安静!既可以跳着背、跑着背,也可以默默地背!

39. 不背书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希望老师看了不要生气!背书的老师不仅能教好英语,而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40. 为了自己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给学生做出“光辉的榜样”,老师一定要带头背书!而且要背格林斯潘回忆录!

41. 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先大声背书,给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进入疯狂的“英语状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所学校一定是全中国英语最好的学校!

42. 背诵可以大大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做一个气质非凡的人是每个人的梦想!开始疯狂背诵吧!

43. 背诵是一个伟大的习惯,一旦养成,你将受益终生!

44. 背诵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充实快乐!优美的文字不断地洗涤着你心灵,不断地锻造着你的口才,不断地提升着你的自信,当然也不断地增加着你的考试能力!

45. 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坚持创造奇迹!一定要坚持下去!祖国需要我们坚持!父母需要我们坚持!老师需要我们坚持!我们未来的成就更需要我们坚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0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