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一: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摘要】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数学问题也是存在与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课堂教学中也以教师提问学生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②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③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主要怕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的具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当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数学知识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经验的的获取。从学生的注意的角度来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其注意的广度是不同的。注意有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只有让学生在有意注意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带动学生思考,老师做有效的引导,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飞奔起来,同时整个课堂会显得活力无限。

我认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应用题的讲解中,可以更多的设置问题情境,每一个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老师做到有效的引导,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识的转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做到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是围绕这本节课的重点展开的。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能在很多的时间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的一般思路。

第三: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小组竞赛,学生板演,师生问答。在这些过程中,可以由学生发现出现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到乐趣,体现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临时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

第四: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有意图的错误,让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这会让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老师的错误学生能看的非常清楚,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错误并及时订

正的过程。

第五: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并且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这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可以变得简单而有趣,是的数学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同时,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扩大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二: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笔者以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以下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 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所谓能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7年的调查表明:在回答:“课上同学们有无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的初中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在我们的课堂里更多的是“师问生答”式的“对话”,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应避免“师问生答式的对话”;避免把问题分解的过于具体详细。而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可以提问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源。

例如:在讲探索规律题型时可作如下处理

如图,把火柴棒像下图那样拼成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

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

问:(1)甲学生与已学生分别是按下图中不同图形思考的。请说明两人的思考方法,并根据两人的思考方法列出求火柴棒根数的代数式。

乙 …

(2)式子3n --(n-1)是怎样思考得到的?说明思考方法,以式子3n --(n-1)为基础提一个别的问题。

(3)不改变火柴棒的摆放方法编制一个求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4)改变问题的条件,能编制出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请参考上面的各种情况,编制新的问题。

二、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所谓敢问是指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应勇于将问题提出来,交给老师或同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问题的解决。

自从儿童学会了说话,就开始了他们以“为什么”为特征的“好问期”。我们身边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会成为儿童追问的对象,只是我们许多家长未能及时的理解儿童的提问,并和儿童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而已。可见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提问的数量为什么明显的减少了呢?纠其原因有三:

1学生提问可能不适时宜或冗长杂乱。这样的提问难免让老师厌烦,所以遭到老师的训斥。

2学生的提问可能超出了老师的能力范围。面对这样的提问,老师有时为了保持自己所谓的权威地位,敷衍了事或者强行压制。

3学生的一些显得幼稚的提问,遭到老师和学生的笑话。

因此要想学生敢于提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创造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对于那些好问而又抓不住重点的学生,千万不要嘲笑和讽刺,要对其进行耐心指导;对于平时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要肯定其勇气,然后在帮助分析解决;对于提出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尊重和鼓励的态度。这样学生就消除了胆怯心理,便可以无拘无束用自己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胆的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参与提问的良好氛围,便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 适时、恰当引导,让学生“会”问。

所谓会问就是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应通过自身的以问引问,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并力图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教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这

样的问题,从而获得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效,从而以教师为榜样提出一些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

2安排某些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进而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

3在某节课或某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小结,并反思遇到的问题。现在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预想你将会遇到的新问题等。

4教师与学生一起辨别错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与学生一起研究错解,会使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良好习惯,更有利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5精心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这样的题目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还能锻炼和培养他们潜在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掌握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路。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三:如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主观题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结合实践就某一方面重点谈谈。(10月下旬班) 如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大丰市西团初级中学 杨晓军 江苏省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师网络培训的模块1是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晓玫)解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刘晓玫教授指出课程目标的的变化之一:从“两个能力”到“四个能力”,即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变化的意义值得我们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讨论、思考。

结合刘晓玫教授的解读与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出发,相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仅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转向更加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提出问题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如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新教材在章节的开始设置许多问题情境,充分的利用这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了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在探索“扣1次后有几根?扣2次后有几根?„„” 之后,学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有多少根?”的问题。

另外还要多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去括号时,创设一个魔术的情境:教师让学生把一沓纸牌分成左中右相等的三份,从右边一沓抽3张放到左边一沓,从中间一沓抽2张放到右边一沓,从左边一沓中抽出中间

一沓的张数,教师就可以报出左边一沓的张数,学生就产生出老师为什么能知道的问题,进而有如何列代数式,如何化简等问题。

二、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科书设置了一些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自己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科学计数法时,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感到这种大数值难读难写,自然就提出有没有其他简明的表示方法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示范引领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时,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尤其是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面对学生的观点不是急于给出正误判断,而是追问、反问:“为什么?”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思考,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形成对已有观点的批判性认识,从而能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 四、激励肯定,养成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 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时,可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就能有更多的问题视角,提出更好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四: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摘要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从而形成数学课堂异常沉闷的尴尬局面,形成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好教,学生难学的窘境;本文从为什么农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弱的原因入手,深入的探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农村学生 数学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怠于思考,对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解惑的目的,数学课堂气氛往往异常沉闷,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也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还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质疑环节,满怀希望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常常用沉默与教师对峙,最后形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是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了。于是许多教师常常发出感慨说“农村学生太笨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回答问题,这书没法教了”,是啊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造成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很肤浅、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不能灵活运用,更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农村学生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农村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1、农村学生由于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贫穷的环境中,同时广大农村家庭还延续着家长制的传统习俗,许多孩子往往形成胆怯、自卑、自闭、逆来顺受、的综合内向型性格,即使心中有话,也不敢说出来,更不用说是主动提出问题了,同时他们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面对,对逻辑性思维要求特别高的数学,许多学生往往只能选择缄默不语,从而出现我们的数学课特别沉闷的尴尬局 面。

2、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望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至关重要的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这个环境和气氛是要靠我们教师营造的,可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老师提问,或羞于向老师提问 ,课外更没有学生主动的来向老师请教问题,从而使许多农村教师除了上课以外就没什么事了,于是就怠于思考,惰于钻研,不求上进,所以说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但对学生有害,对教师也是无益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学生的提问,有的教师心有余悸,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自己的教学程序,学生在课堂上能做的只有接受、再接受,长此以往课堂上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所以我们认为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原因除了

家庭环境影响,学生自身的缘由外,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教学方式落后,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思潮,墨守成规、坚守传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忙于创设问题情境,忙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忙于介绍数学定义、定理、公式、还忙于引导学生解题等,就是不让学生质疑,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偶尔有个别学生发现问题,并鼓起勇气提出来,老师也只不过是做出回答而已,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肯定,更没有鼓励,甚至还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被掩埋了。只能静静等待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就算偶有疑问,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敢提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到了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变农村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的现状,打破数学课堂中沉闷的尴尬局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走出传统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多角度、多思维、多层次的开展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习惯”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走出数学教学沉闷的瓶颈。

2、 以成功者为榜样,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多

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学习方式和经验,让学生知道他们如何勤奋好学,如何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发明创造。如可以向学生介绍牛顿是如何通过对苹果落地这一平常的事情,通过思考而发现并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学说等事例。通过这些事例的熏陶,学生会慢慢地崇拜这些专家、学者,甚至效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大脑里就会越来越多地闪现“为什么?”“可以这样吗?”……对于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又如何;条件、结论各是什么及其有哪些应用,能改变吗等等,这些问题被学生发现并提出而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有兴趣和信心去再思考、发现、提出下一个问题。

3、 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思考、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没有机会思考,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做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运算法则、公式、定义、定理等等。所以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故意在某个教学环节中遗留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开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比赛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进步。例如、我们可以举行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你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题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地、多角度地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奖”对在一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可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特意给出一个实际背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有创意,并及时予以鼓励和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5、 布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是“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关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这些固然需要而且很重要,但是仅仅如此不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下达任务,布置作业,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发现一个数学问题,而且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任务在身,他们就会不断地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6、 对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

中学生还是孩子,他们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浅层次的或无价值的,或与本节课无关甚至是“不合常理”的。这时,教师不能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更不能嘲笑、挖苦、讽刺,而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五: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 陈章荣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特别强调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数学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学学数学就是解决问题,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来源来说,可分为三类:一是教科书提出的,二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的,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示范、引导,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1 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

现实教学中认为提问题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只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牢固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产生。另外,传统教学观念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许多机会。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更多时候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内、课外都太追求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教师比较习惯讲解或学习现成的结论,轻视实

证和归纳的思维方式,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机关报的原理和方法,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意识的产生。

针对以上原因,首先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过程,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想学生所想,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逐步培养“问题意识”,推动学生的“提问能力”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即不问——敢问——会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并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例如:每星期都规定在一个时间(通常在星期一),让学生对上一周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选出较好的问题在班级中公布,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共同探讨解决,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在教室的黑板报设置疑难问题专栏。

1.2 其次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教学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要随时,自然进行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当学生没能 提问时,教师可扮演学生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置疑。例如在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教学时,可启发学生逐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先给区间?为何要求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具体判定怎么办?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学习奇偶性时,先让学生先预习,要求其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又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两

个公式教学时,涉及5个量,知三求二,可要求学生编制若干道这种类型的题目,并相互交流。

1.3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解题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公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让学生用细绳和铅笔在纸上画图得到椭圆的形状,从而得到椭圆定义:„„距离为固定值(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引导学生反思刚才作图过程,如果细绳拉直了,情况如何。从而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当“距离之和”等于|F1F2|会得到什么图形?2.当距离之和”小于|F1F2|会得到什么图形,在进行例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拓展延伸辐射,提出问题。

例:已知数列{an}中,则数列an+1=a1=2,an的通项公式an=___ an+1

分析:作为填空题,学生可以先求前几项,然后归纳一个通项公式an=2,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后再引导学生追问反思,提2n-1

出问题:

问题1:条件是相仿两项的递推关系,能否从正面入手,转化熟悉的特殊数列求通项?

问题2:取倒数的方法有没有一般性,对什么样的递推结构可以用?

问题3:如果把递推关系改为an+1=an呢? an+2

这样在例题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提出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反思中由“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多种角度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1)列出所研究问题的条件、结论

(2)改变某一个或几个条件(结论),观察、思考问题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变条件(结论)方法常有特殊化、具体化、一般化,归纳、推广、类比等。

(3)根据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提出问题。

例:抛物线上y2=2Px(P>0)两点A,B且OA,OB所成的角为90-o(O为原点)则AB必过定点。

题目中涉及的条件有:①三个点,原点O,抛物线上的两个点A,

B ②OA,OB所成的角为90o③抛物线y2=2Px(P>0)

若改变条件①把原点O一般化,可提出:

问题1:从抛物线y2=2Px(P>0)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QB,则AB过定点。

θ,可提出: 把OA,OB所成的角为90o,改为所成角为

θ为问题2:从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Q引两条弦QA,QB,角AQB=

定角,则AB过定点。

若把条件、结论互换,则有

问题3:抛物线y2=2Px(P>0)的弦AB过定点(2P,0)则OA,OB所成的角为90o

若考虑题目中的条件②有没有其他的表述方法,则有:

问题4:抛物线y2=2Px(P>0)上两点A,B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原点O,则AB必过定点。

若把题目中的抛物线改为椭圆或双曲线,则有:

问题5:从椭圆(双曲线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QB,则AB过定点。

以上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是由抛物线到椭圆,双曲线的类比。 课堂上放手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2.2 让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逆向思维,探索新的发现,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发现问题。

能不能把问题逆过来想一想?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是记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关于“函数单调性问题”时,可由“已知函数f(x)的解析式,求证f(x)在某区间上为增(减)函数,提出“怎么判断一个函数在给定区间上不是单调函数?”和若g(x),h(x)属于函数f(x)的递增区间且f(g(x))<f(h(x)),如何求出x的取值范围?又比如:对两角和α+β)=的正切公式tan(tanα+tanβ,如何逆向变形,则1-tanα tanβ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

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们常常

有这样的困惑,当向学生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学生往

往不知道从何说起,即便提出问题也没有价值的。这就说明学生提

问题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

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

题。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视,很

多练习题都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

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要求,引

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考虑下面几

条策略:

一,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充分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

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在

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生解决

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时,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

题。如在学习乘法后,教材有这样的问题:每只玩具小狗5元,3

只玩具小狗多少元?学生即能联系生活中购物的经验,自己提出问

题。由于信息确定,且数量关系明确,所以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情境和有趣情境刺激下,学生头脑中产生了问题意识,教

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使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意识转换为

意识中的问题,并清理意识中的问题。意识中的问题一般是一些困

惑、疑问、想象等。而后教师鼓励学生将意识中的问题用语言表达

出来。学生此时表达的是一些因惑、疑问和猜想。

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中,学生提出:“力的效果一定与力的

大小有关吗?”、“使跷跷板平衡,力越大,是否距离越短呢?”等

问题。教师只要耐心、宽容,并对学生口头表达的问题持赞赏的态

度,学生对提出问题才能有一定的积极性。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

处电流的关系”中,学生经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刺激,在教师

的鼓励下,热烈讨论大胆提问。有学生说:“亮的灯离电源近些,

所以灯亮些,”有的说:“两灯亮度不同可能与其中的电流有关。”

有的学生明确提出:“两灯中电流不同,所以亮度不同。”的猜想,

经过讨论和提问,学生开始意识到本节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电流的

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提出,通过小组的讨论,可

使问题趋于成熟,所提问题体现了组内成员共同的智慧,增强集体

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可减轻学生的挫折感,促使学生树

立起学习信心。

教师采用适当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在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当

场记录各小组提问次数、问题质量等。(质量用:不错、好、很好

词语表达)也鼓励学生以个人名义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个体性和

独特性,给具有一定竟争力的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黑板上

该学生名下打五角星以示奖励。对于初中生应以少批评,多表扬、

鼓励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

动脑思考,将问题意识转换为意识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

口,大胆提问,将意识中的因惑、疑问、猜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使

学生形成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是由此及彼的联想策略。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解决

一些问题后,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题目中的信息比较丰富,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只需利用

部分条件,学生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其余条件,提出和已经解决的问

题相类似的问题。

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茎》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带到课外,让他

们结合当地特点、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的茎,比一比谁采集的品

种多。同学们个个兴趣昂然,很快采集到了向日葵、葡萄、瓜蔓、

大葱等多种植物的茎。然后,我把这些植物的茎集中起来,让学生

说一说,这些植物的茎是怎样生长着的,学生回答:小树、竹子、

向日葵的茎是直立生长着的;葡萄的茎是攀在别的物体上生长的;

瓜蔓是在地上爬着生长的等。这样既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然科

学,又是他们在接触自然环境和事物中亲近欣赏大自然。达到了新

的教学要求。

四,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

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

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

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

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

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

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学起

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

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

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

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

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

意识地进行引导。除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

的数学问题外,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

养。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

问;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于无疑处生疑,等等。

参考文献:

[1]小学自然科学教材,香港教育出版社[m],32-56.

[2]自然科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m].

[3]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案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对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短时间内可让学生大剂量的获取知识;解题训练好,学生解题能力(计算、推理、论证等)强等等,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问题意识差,不会主动发现及提出问题等。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吕传汉、汪秉彝教授和美国德拉华大学(UniVersity 0f Delaware)的蔡金法博士对中、美小学高年级学生联合进行了“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高于美国小学生,特别是在计算、推理能力上较强;但解题思维不活跃,囿于套公式、模仿范例,直观猜测、动手能力弱于美国小学生;美国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明显高于中国小学生,且思维活跃,直观猜测、合情推理能力较强。可见,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解决非常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深入的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美国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有“发现和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提出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为出发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迎合了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顺应了国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课题的提出

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之基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着愈加广泛的应用。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目前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数学教学的成功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以《数学标准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市、区、校的教育改革现状,确立此课题。

三、课题的界定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假如构成这个系统的全部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那么这个系统对学生来说不是问题系统了,而是一种稳定系统。因此,数学问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障碍性;二是可接受性。

(2)“提出问题”——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为其终生学习和毕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问题”——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4)“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生活性;②综合性;③实践性;④过程性;⑤发展性。

2、理论假设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一个由教材、教师、学生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不增加要素数量、不附加特殊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内部诸要素及其关系,形成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整体功能,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发展,探索出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现代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科学家、高新科技人才的重任。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各种创新行为与创新成果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创造、创新的结果与形式都是数学问题,所以要加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建构理论

现代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既强调从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又重视自主探索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八:“新课标”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实施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白城市教育学院 137000孙长春

摘要:以往的课堂教学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力;培养

“化学课程标准”中有12处提到“科学探究能力”这几个字,可见新课程理念下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含8个要素,其中第一个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能力”。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总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把提问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

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化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

然而,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这个层面。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要是认真的学生,也许就会有个好成绩,若遇到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便有可能失去动力;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出问题,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显然远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说,自我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新课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是:不仅能看懂书,而且要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问题的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研究者;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成果的评论家和鉴赏家。教师应从外界环境上给予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

我们知道:学生自己有意无意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当学生有这方面的灵光闪现时,教师应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质疑、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其勇气,并认真帮助他分析问题;对好问却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有一种成就感,逐渐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种意识:能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学生与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因而,教师要有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给学生以成功体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耐心去倾听,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一起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主动、妥善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有不当或错误,也不要加以嘲笑,而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对于学生提出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重要的还是次要的问题,都要和学生一起

及时做出解答或说明,利用个别指导和集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这个问题的价值如何?怎么解决?教师对问题的重视无疑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化学问题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化学问题有定向功能,必须非常明确、具体地对化学问题的应答域加以限定,使问题的内容和范围清楚。例如,氯化铜能跟哪些金属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的应答域就比较明确、具体;若该问题表述为氯化铜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的应答域是个全域,因为没有必要的限定,所以也无法让人解答。

2.要求学生表述问题时抓住问题的实质。对学生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抓住关键给予点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修改、补充,使问题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例如,在讲完实验室制取Cl2的反应时,有学生问:“利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Cl2,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中HCl的质量不断减少,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加,浓盐酸的浓度不断降低,是不是Cl2还能持续不断地生成?”这是抓住浓盐酸反应实质的问题。但若表述为:利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 Cl2时,浓盐酸能否反应完全?这样的提问不仅涉及反应实质,还涉及反应量的计算。

3.要使用专业符号和术语提问。在使用化学符号、用语和化学概念的过程中,要力求表述准确、规范、严格。例如:化学方程式2Na + 2H2O=2NaOH + H2↑,应表述为: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而不能表述成:钠加水等于氢氧化钠加氢气。

四、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1.让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教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概念、原理、公式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契机鼓励他们,从而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教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以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用)?

3.精心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时间和思维方式,学生不可能自己想出许多好的问题。教师精心编制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课不仅有兴趣,而且还能锻炼和培养他们潜在的问题意识,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化学问题主要有概括型、猜想型、引申型、探究型、批驳型、完美型等形式。若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大胆质疑,并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那他们的学习会更有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对于引申型的课,可采取以下步骤:

(1)引题:教师比较上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指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2)学生互相设问、互相作答。

(3)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问自答。

(4)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内容。

(5)学生提出作业及补充习题。

(6)教师评论与补充。

采用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2)、(3)问题两个环节,注意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想象,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积极的。

当然,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联系生活。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周围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明、发现、创造已经不远了。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九: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如何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断

在课题导入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我们们班同学参加学校卫生扫除时的合影及相关信息:参加会议室扫除的占全班同学的五分之二,参加校园扫除的占全班同学的四分之一,参加图书室扫除的占全班同学的七分之一,看到这副图片,同学们眼前一亮,热情高涨,不用老师说,就说我们组参加的人多,有的说,是我们,教师近一步引导,看到图片和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这个组比那个组多几分之几,比那个组少几分之几的问题,一下简捷的进入课题,并使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信息,能一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近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断

(1)、分小组进行圆柱和圆锥的倒沙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有什么发现和问题,并填在实验报告单上,根据你们小组发现、提出问题的多少及正确性评选优胜小组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分小组做实验,并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填在实验报告单上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同学们在交流辩论中,融合别的同学的探究结果,达成了新知。

分析:在探究活动中,要让问题意识占据学生的脑海,并根据正确率,促使学生在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时,有个正确的方向。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篇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2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