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有感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读报有感篇一:读报有感

《中国教师报》,我的精神栖息地

——一位年轻教师的读报所感

玉山二中高三语文组 王绪浪 xinyang85@126.com 邮编:334700

作为一位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离完全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还有不少距离,更明白加快自己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除了及时向老教师、骨干教师请教学习交流切磋之外,也注重加强自我学习,充实专业素养。例如,重新系统地研习中文专业课程,尽可能多地涉猎文史哲知识等,力求做一位博学的教师;经常地通过网络、教育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前沿的教育理念,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态势;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力争做一位教育理念先进的、富有现代感的教师,即所谓“新”教师。于是,《江西基础教育网》、《教育部远程教育网》成了我时常光顾、发帖灌水的网站;《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育文摘》成了我常看的报刊,在那里我得到释疑解惑,获得启迪新知。每每遇到教育教学中或棘手或困惑的问题时,我就会向这些“无言的知己好友”求教。

相比于《中国教育报》的广为熟知,《中国教师报》可算是遗落在巷角的未被众人品尝过的一坛“陈酿”了。随便问到教师同仁诸如“你是否知道或是读过《中国教师报》”这样的问题时,摇头的总多过点头的。我知道,在教育报刊中,虽然“她”历史不长,但编辑队伍实力强大,版面丰富,影响日增,已成了后起之秀,堪与《中国教育报》比肩了。

说起来,我和《中国教师报》结缘也是很偶然,“相识相知”也不是很长,因为我从高中到读大学,都经常翻阅《中国教育报》,而阅读《中国教师报》还是参加工作后才有的习惯。还记得我和“她”邂逅的情形。那是2008年十一后开学的一个午后。我在房间里备课乏极了,天又燥热。心里估摸着:哪里才是清凉的好去处呢?自然想起了清凉的阅览室。对,去校阅览室。于是我来到阅览室,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浏览着、挑选着常看的报刊,只是在拿起《中国教育报》的瞬间不经意地瞥见了《中国教师报》,再凝神细看时,瞅见其首版正上方有一行红字——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顿时感觉到了它是那么得朴实而亲切。便顺手拿在手上,待坐定,我一页一页地、细心地读过去,由好奇转为惊叹,惊叹于它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不俗的见解;由惊叹转为庆幸,庆幸自己能和“她”偶遇,并对“她”“一见倾心”。自此,《中国教师报》成了我工作中新的伴

侣,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引领者。从此,阅读《中国教师报》,成了我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读着每一期的报纸,我接触到了前卫的教育理念,了解到了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动态,知道了班级工作的新方法,领悟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抓手。面对新课改和高考指挥棒的双重挤压,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难与困惑。当自己面对迷惑不知如何进退取舍时,是《中国教师报》给我以指引。如看了B2、B3李炳亭老师主持的“现代课堂周刊”专栏里“课堂的叫停和引领”(2010-11-10版)这一专题的系统剖析与观点碰撞后,自己顿时豁然开朗起来,明白了只有“巧遇叫停,精于引领”才能“推进和谐课堂”;当自己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安于现状时,阅读了C2、C3敢峰老师主编的“教育家周刊”中《洪宗礼:位置不重要,只要能发光》(2010-11-10版),让我看到了一位既随遇而安又锐意进取,为改革和推进语文教育而孜孜以求的当代教育家洪宗礼的大家风范,触摸到了他由普通老师而为教育家的成长脉搏,这鼓舞了我,让我明白了三尺小讲台照样可以有大作为;当自己不满于清贫得近乎寡淡的教育生涯时,读了该报《教育就是应该平淡无奇的》一文时,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 “ 教育是不能也不必苛求的,是不能也不必热烈与醉人的,它就是那么平淡无奇。平淡无奇了,就有好的心态,也能多些人的味道,更多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需求”诸如此类平淡又很有见地的文字,绝然没有故弄玄虚之嫌,更无理论说教之弊,读来是那么得朴实受用。

于是,每缝茶余饭后,落日黄昏里,待备好课、处理好学生的作业,我会腾出时间,手捧着《中国教师报》,端坐在办公室或阅览室或是仅可蜗居的斗室里,耳边欣赏着轻快的音乐,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阅读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那滋味就如品一杯香茗,又如和智者促膝而谈,不亦快哉!虽然有时候人好累,也真想舒服地休息一下,但是,我又会觉得一天报纸来了,精彩的文章一篇篇,不好好看看,那是一件扫兴的事。对于诸如:《教学中的为与不为》、《换一种角度和方法评价》、《如何处理语文教学的十大矛盾》、《寻找我的教学勇气》、《教师书斋》等文章,对于我这个中学语文老师来说,从中真是收获不小啊,所以宁愿劳累了眼睛,我也要幸福了大脑,丰富了心灵!细细研读着每一份报纸,才渐渐懂得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是完全正确的,没有自卖自夸,没有唯我独尊,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对它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我慢慢熟悉了它的众多栏目:《新观察》、《阅读》、《健康人生》、《班级在线》、《教师论坛》、《校长峰会》、《区域教育周刊》、《杏坛春晓》、《海外》„„我觉得这里就象是五彩斑斓的教育天地,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的那样,《中国教师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平台,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驰骋思想、激扬文字,尽显风流,《中国教师报》也会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切磋教艺,交流思想,携手进步。 在此我愿意引用歌手蔡琴 在《读你》中所演唱的歌词表达我对《中国教师报》的感情,歌词是这样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诗篇„„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报纸每期都是新鲜的,读你的感觉每一天都是愉悦的! 我真诚地希望《中国教师报》能在我们广大教师的支持参与下,能依托一批精干的富有事业心、创造性的编辑老师的开拓努力下,以自身先进的理念,周到的服务,集聚起更多的教育人,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每位教师的精神栖息地!

读报有感篇二: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江苏省睢宁县县党委书记王天琦回应信用评级风波——南方周末

中国的诚信状况如何?近几年因诚信产生的案件,就可以说明当前的诚信体系已经陷入了一个危机的状况。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诚信,其后果是经济无法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没有信用可言。因此建立一种诚信制度,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对公民的要求。

然而,要使诚信成为维系人与政府、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纽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在银行体系内设立的诚信制度发挥了初步作用,人们意识到信用是可以加减的。近年,在各地也掀起了诚信之风,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大大小小的考试,都要求考生签诚信承诺书,但其效果就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了。

而把信用作为一种评级制度,从官员的升迁到百姓买房,信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做法,在全国十分罕见。江苏省睢宁县的做法,引来了阵阵非议。

媒体的报道并不能完全反应施政者的观点,而是集中于“政府给群众评级,给公民发良民证是强权的表现”“为什么不给官员分级?”等问题,实际上睢宁的诚信变革就是从官员开始的,县党委书记认为自己很冤。理论上,把诚信落

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政府去实施,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实际上没有人敢去做,没有政府愿意这样做。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睢宁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迈出了其他政府不敢迈出的一步。政策具体效果,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信用的评价应该让第三方来做,政府不应该干涉过多。但是,目前,中国的NGO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不能独立在政府之外,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人们对NGO的认识还不足,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建立信任意识。另外一点,我认同王天琦的说法,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是有一块很大的空白,所谓的中间地带,如何在中间地带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既弥补法律的漏洞又在社会道德接受之内,也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读报有感篇三:读报有感

管理文化提升队伍战斗力

今读《以公安文化软实力提升队伍战斗力》:公安文化建设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公安工作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要加强公安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力增强民警归属感、荣誉感,促进公安队伍精神面貌改善和战斗力提升。文中从多方面讲述了文化建设之意义,但对我们海事公安来讲,管理文化建设更为重要:

管理文化是整个公安文化的基础支撑,是“规则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我们海事公安起步晚,制度化、纪律化较先进单位差距较大,管理文化较为松散。但发生在身边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今年十一月份执法资格考试考场井然有序,整个考试过程鸦雀无声,每位民警严格按照考场纪律要求参考,这就无不让我感慨,管理的力量。构建海事公安管理文化:首先要规章定制。由上及下,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其次要从优待警。 “不怕寡而怕不均”,“ 见贤思齐”等等说明中国人有较强的“比较”心理,海事公安可以拆分为海事和公安就让我们有了更多更近的比较对象,全面落实各项暖警爱警措施,把“从优待警”真正从法律规定落到实地。最后要激励管理。这么多年观察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还是想多做事,做好事的。但由于条件限制束缚了手脚进而蹑手蹑脚。因此要从主客观方面激励大家去做事,勇于面对困难,敢于

正视错误。

你找茬,我挑刺

今读《公安报》陕西省佳县公安局在“三访三评”活动中鼓励民警相互“找茬”,邀请群众给公安工作“挑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召开警民恳谈会,局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公安业务和队伍建设进行全面剖析,揭短亮丑,由参会民警、社会各界群众代表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还规定,警民恳谈会不谈成绩,只找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此举够为大胆,尤其在当下谎言盛行时期更是难能可贵。说假话是中国人最遭批评的劣根性之一。当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首要任务是求生存。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苦难和不幸。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视死如归的文天祥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说,逆来顺受、违心地说假话,是成本低而效果好的求生策略。由此又衍生出世故圆滑、灵活变通的处世哲学。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民族劣根性,发展成一场真正的道德灾难。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个人欲望和个人的逐利行为,这本来符合人性。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导致了无节制的逐利行为与传统民族劣根性相结合,酿成大规模道德滑坡,并由商业领域全面侵蚀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政府部门以及社会

的各个领域,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强大“软阻力”和“负道德”。

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解读

2011年3月2日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现将修订后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公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和运用,现就近期对新条例的学习情况做个小结。总体来说,新条例突出四项备案制度(企业责任)、六项名单公告制度(政府责任)、七项其他法律规章(企业责任、政府责任)、十五项审查、审批制度(企业责任、政府责任)。

一、四项备案制度(企业责任)

备案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报送有关机关备案,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有关机关应当予以登记的法律性要求。为了保障《条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合法有效的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过程中的所存在的危险特性和风险程度,《条例》共确立了四项备案制度。

1.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备案(县级安全监管部门或港口行政部门)(《条例》第二十二条)

2.储存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备案(县级安全监管部门或港口行政部门、公

读报有感篇四: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以前不爱读报,所以就不常读报,不读,也就不了解报纸,自然就少了读它的乐趣。

我曾不爱读报,肤浅地以为报纸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是那些远在天边无关己的大事,而今在图书馆发现竟存在着各类报纸,也就明白了,报纸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

报纸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故鄙人只选取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进行阅读。惊喜无处不在,小小的一张报纸包含了大大的世界。 从寒冷的东北,苍凉的西北,雪域的高原,开阔的中部,美丽的西部;从美洲,欧洲,亚洲,澳洲,非洲;从北极到南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从国家大事到寻常百姓家„ „每一期报纸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气象,领略各异的风情,知晓各地的时事热点。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和留意,需要炉火纯青的文笔,需要深厚的文学积淀,需要有审美感和艺术敏感度,需要提高自己全方位的素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秘专业的同学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应该秉承的态度和精神。

从读报中,我明白了标题的“醒目”不是看所处的位置的,最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内涵和新意,好的标题能一下子从众多文字中脱颖而出,紧紧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从而引导读者往下读;文章的排版也要深含一定意义,既要美观又要轻重有序;每一张照片都体现出摄影的高超技术和深刻寓意,报道的价值不容忽视这点。

看报可以愉悦心情,赏心悦目的同时又得知了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每读一期报纸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们当以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求学和做人,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写的文字也要经得起推敲,适当图文并茂,要有全局意识也要拿捏得当,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流于表面空洞。坚持以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力求尽自己最大的心力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恐怕是我们要谨记于心间的。

一字一句,在于平日点滴积累;一朝一夕,方能文笔有力。多读报,多学习,多思考,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敏锐思维,对于文秘专业的我们而言,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读报有感篇五: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崔庄 李纯房

近日,在村报中读到报道关香景、付连印孝敬婆母一文,非常感动,她们妯娌两个二十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里里外外,做家务,干农活,照顾婆母,从不耽误丈夫教学,真可谓忠孝两全的好儿媳好贤妻好良母。

人活在世上,应当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爱家爱国,仁至义尽。一个有志之士,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首先应选择忠于国家,因为先有国再有家,有国才有家,对父母尽孝、对事业和工作的热爱也是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国家的报答。因为家庭的全社会的细胞,做好自己的事业,发展经济,家庭兴旺发达,社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幸福。但当今社会而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游手好闲,混吃混喝,不务正业,拿什么来报答父母,忠孝国家,国家怎么能平安,家园怎么能存在。如果人人都像关香景,付连印那样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忠孝双全的人。国家才能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读报有感篇六: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小店镇小寺小学三年级:宋旑旋

辅导教师:杜志超

在2010年10月的《小学生学习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从不工作的永远不工作的人》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深感不解:为什么有人能从不工作?为什么有人能永远不工作呢?如果不工作,他又是靠什么生活的呢?他又为什么能生活的很快乐呢?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了。

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有的行为。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家长、老师也常告诉我们,大人的工作是做工,我们的工作就是学习,但是,有时候我们却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想到学习就觉得头痛。

再看看报上的老爷爷,他的工作是刻木鸭和木鹅,靠卖木鸭和木鹅来生活,当人们问他,“你整天工作,一辈子都在刻木器。为什么又写上从不工作和永不工作呢?”老众人却对自己的秘密守口如瓶。 后来,来自各地的懒孩子来到了老人的店里,看老人一刻不停的工作,都认为老人疯了,因为他们很懒,不想动脑筋去猜猜老人的秘密。

最后,世界各地的其它孩子们来到老人这儿,看他刻出野鸡、野鹅,他们都很高兴、很快乐,况且,有时老人还要他们一块来做,那就是更愉快的事了。

最终,勤劳的孩子们终于明白老人的秘密啦!

原来他从不把它们当成工作来对待,反而把它们当成一件最快乐的事。

再想想我们,如果我们能把学习当成一件高兴的事儿,那么,就一定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就不再是我们的工作了,也不再枯燥了,就成了一件最让人高兴的事了!

感谢《小学生学习报》,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从不工作和永不工作,同学们,听了我讲的故事,你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如果你没听懂的话,就自己到2010年第42期的报纸上找答案吧!

2010.11

读报有感篇七: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份报纸,报上说有一个叫“文文”的小男孩,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一口气报了六个补习班,成为了“郑州最忙的孩子”。这让我大吃一惊:老爸给我报了四个班,已经是创纪录了,没想到居然被文文打破了! 暑假本应该是最快乐的日子,现在却变成了痛苦的折磨。因为我的爸爸、妈妈都上班,没空陪我;所以就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这让我整天冒酷暑、顶烈日,奔波在各个补习班的路上。忍受着嘈杂的车流和令我窒息的污浊空气。既辛苦又增加了我的学习压力。一天下来,总是累得像个吸满苦水的海绵一样瘫软在床上。真是命苦呀!我想文文一定比我还惨,可正像文文父母说的那样,我的爸爸也说:“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不报不行啊,别人都在进步,你跟不上怎么办?”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是一群可怜的孩子。

眼看这美好的假期就要过去了,心中充满失望。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补习班的话;那生活就会变得安宁许多。如果世界上的小学生都不用那么辛苦的话;那么就连老天爷也会背起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如果我没有这么多负担和压力的话;那么这世界轻得就会被我举起来。如果上帝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会说:“不要补习班,还我一个快乐假期!”如果要给这个约定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会希望是一万年!

郑州市二七区河医附小三年级:吴钰涵

读报有感篇八: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经常关注周报的内容,一来可以了解公司动向,另外有

些东西也可以用来借鉴和学习,所以也增长了不少知识。但也不乏读出了许多思考。

信息一、设备故障频繁

文章和报道中有大量关于“抢修、检修”等内容,有的

单位关于此类报道有多达两三篇同类型的,如不是这个工段在检修,就是那个车间在抢修,要不就是在维护。

思考:设备故障如此之多,维护抢修如此之频繁,我们

不禁要问,作为单位管理者,设备是如何管理的,如何维护的,有没有不作为的领导,出了问题又是怎么按照“四不放过”处理的,面对设备问题如此之多,牺牲了职工那么多休息时间在抢修,末了还评了个先进,这样的先进我们是喜欢越多越好呢,还是越少越好呢,难道我们的设备就如此不堪一击吗?

反思1、这样的抢修是在夸呢,还是在给人敲警钟呢?

反思2、要实实在在贯彻5月26日公司运营例会中孙总

关于“安、稳、长、满、优”的话,这些现象越少越好。

信息二、我们在重复什么

“简单的事情重复一千篇就是不简单”这是海尔管理的

一句名言,这是对具有一定流程工作提出的要求,所以这样的重复是有意义的,我们知道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

“每天提高一点点”就没有当代的海尔。而我在我们的报道中却读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重复的内容,如三项整治开始了,什么整树苗了,扫卫生了等等,就不能来点新的?总是在重复着日常的小事,我不知道能够给温暖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反思1、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语言魅力,人云

亦云,自己很难进步

读报有感篇九:读报有感

读报有感

坡赵小学五年级——肖加玮

今天,王老师给我读了报上讲的《哑女变神童》的小故事。哑女的事迹在我面前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榜样。

哑女是一个小女孩,名叫王静。她一生下来就右耳失聪,可是凭着她妈妈的坚强毅力,对她进行耐心的教育,终于,奇迹出现了,王静 7岁时,会认3000个汉字,会背230多首古诗;到9岁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圆周率,她会背到1100位;小学王静连跳两次;初中毕业考试,名列全校第二名。要知道,她原来是一个哑女,而今天却变成一名“神童”,在这之间,终结着她和妈妈的多少努力啊!我们不聋不哑,却„„说明了什么?说明每一个人只要勤奋学习,不断努力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说明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培育出一朵朵鲜花。老师是园丁,爸爸妈妈同样也是辛勤培育我们的园丁。我要用实际行动去告别我们爸爸妈妈,告诉我们的老师,我要发奋努力,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读报有感篇十:读报有感

今早六点多,一觉醒来,打开手机看新闻,某网头条配图新闻说蒋介石孙媳回大陆祭祖。我还以为里面包含什么大事,蒋介石逃离大陆60多年,他的后人回乡祭祖,有什么可大肆宣传的?再说,人家也不一定喜欢宣扬,蒋介石除了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不搞台独外,其它恐怕没有什么可取的。又接着看,一篇《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军队》说,按装备、拨款、军演等诸多项目评判,中国的解放军排名第14,排在美、英、法、德、意、日之后,甚至不如印、台湾的军队,我评论道:“这篇报道意在何处?为什么不看军魂?中美在朝鲜不是没较量过。法国人在二战中三个月就当了俘虏,说的话当真吗?”再往下看,有一篇说大明星章子某人的,曝其第几第几任男友的学历,我觉得无聊,人家有多少个男友关你啥事?学历与你何关?作为新闻,没有价值,倒有误导。

偶举一早某网几例足矣,我的屏幕,我们的舆论,我们的编者的视角应该放到哪里?舆论导向应该引向哪里?回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应该多报道工农兵,多写振奋民族精神的,催人上进的,这是主流。至于名人私事,边角余料的新闻,只配做饭后谈资,不可做主题报道,浪费版面。

我欣赏“主流媒体要传播正能量 ”这种提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2718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