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一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 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 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怅惘”的原因: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未曾通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

“敬慕”的原因: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

3、本文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用得恰到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①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徐先生相貌古怪的特点,又举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表达出徐老师爱发脾气的特点。②在后半部分,却写了老师在教学上的认真、有法,表达出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4、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 ....

②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

“咬牙切齿”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徐老师朗读时的认真,读得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

“掏心挖肝”与“轻轻地”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我”作文时的吃力。绞尽脑汁,老师修改的决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失落。运用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5、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自己敬慕的老师,请写出发生在你们之间的一个故事,说说你从中受到的教益。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三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四
《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五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修改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六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件》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七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八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精品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江苏如皋中学 王学东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

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

(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

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

(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 头尖、秃、亮 脸形方方的、扁扁的 鼻尖红

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

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

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一举两得)

(三)词语理解(5分钟)

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有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请说出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C)

A.旧事,以往的事情

B.旧业,原来的职业

C.先例、成法

D.典故

(“先例”、“成法”的用法在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例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D )

A.警告他人的语句

B.警示他人的语句

C.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D.好玩而印象深刻的语句

3. 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 D )

A.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B.国民经济的总称

C.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D.用较少的笔墨表达较丰富的内容

(设计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体会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这也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先讨论,再出示选择题)

(四)亮点赏析(10分钟)

每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些亮点,那么什么是“亮点”呢?亮点就是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的地方,或结构,或语言,或立意,或描写„„我们要写出亮点,首先要认识亮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本文中的一些亮点,并作适当的赏析。

亮点之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赞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此处可适当联系一下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就是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极其善良的人)先贬一下,先抑一下,后面的褒扬就更引人注目了。

亮点之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亮点之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运用恰当,也会让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的,在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就出现了两篇幽默感很强的佳作。(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欣赏课堂所发的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如没有时间,就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五)认识作者(3分钟)

本文写得这样好,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作者呢?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梁实秋先生与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还曾经有过一段论战,论战的原因和细节因时间关系老师在这里就不细说了。鲁迅在当时的文坛上一直慨叹碰不上一个像样的对手,并由此而感到孤寂无聊。当他遇到梁实秋之后凭借直感,他明白终于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先生的情绪立即亢奋起来,一个能让鲁迅先生感兴趣的对手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只是当年的梁实秋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毛头小伙,而写作本文时已是年近70的老人了,他的文笔当然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作者介绍一般是放在上课伊始的,但我感觉开始不介绍作者并不妨碍学生理解课文,放在亮点赏析之后再来介绍作者,可让学生对作者加深印象,也更佩服作者了)

(六)单元延伸(5分钟)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单元的标题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写人就要把人写活了,写人就要写出人的个性。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怎样写才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如下概括:

把人写活的方法:

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七)复述迁移(7分钟)

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碰到过富有个性的老师吗?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下,好吗?

(设计这个环节一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之中,二是借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想让课堂出现一点小小的高潮)

(八)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欲扬先抑的结构艺术,欣赏了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还学会了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具体方法。老师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也希望大家把今天学习散文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之中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拓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他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 B《晨报》第7版。曾与闻一多等组织清华文学社,主编《清华周刊》。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十学位。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我的一位国文先生阅读答案篇九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4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