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一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对联》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很多,比如:剪纸、对联、皮影戏、赛龙舟、中国结等等。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是: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对偶阶段2、骈偶阶段3、律偶阶段。

下面列举一些对联的示例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书山(对)学海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新年进步(对)万事如意

……..

多字联......

对联内容繁多,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对

联的踪迹:过年的时候贴春联;名胜古迹的庙宇、楼牌贴对联;结婚贴喜联;吊唁亡人挂挽联……。还有很多对联我没见过,我还要多收集我喜欢的对联。

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

三年五班 刘一涵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二
《国学课程之 生活中的对联》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三
《对联天地》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四、活动过程: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 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四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活动设想】

文化底蕴的薄弱、运用意识的淡薄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该活动基本上体现了上述设计意图。联对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联对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而且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和创制对联; 能力目标: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

态度目标: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准备】

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以及自创一联,准备课内交流。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 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 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五
《对联》

对联趣谈

王承英

指导思想: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品味生活的快乐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今天,让我们一道漫游语文世界,在这人类文化大观园中饱览独特风景线——对联趣谈。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对联故事掠影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三、探究对联知识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以上对联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师生互动,归纳小结:

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四、学生合作,交流

1.登台一展风采: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好的有趣的对联故事。

2.对对子擂台赛:搜集名诗名文中名联,由一组出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可从以学过的诗文中搜集。)

五、课堂实战演练对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是否跃跃欲试?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实战演练一次吧。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六、欣赏对联,陶冶情操。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七、结束赠言: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八、知识迁移,学为致用:

请同学们课余为自己的书房、卧室或客厅拟写一副对联,对联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学习、生活、交往、理想等,并将作品与其他同学交流,优秀作品可推荐展览。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六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 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 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 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 不管怎样,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如常见的一副春联: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旧十里杏花红。 ”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 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 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 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 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 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 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 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 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 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 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

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 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 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 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 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 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 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究竟什么是平仄?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 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 划分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旧四声),分为“平声”,简称“平”;“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简称“仄”。古代汉语的平声,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古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一 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入声字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见表旧四声平 声 – 阴平 ′ 阳平 (第二声)上声、去声

、入声 ˇ 上 (第三声) 仄声 ‵ 去 (第四声)新四声 (第一声) 平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 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 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仄相间,即当句内容的平声 和仄声间隔交替出现,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若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 — | |— — | 或 | | — — | | —,否则就“失替”,也叫“串声”。 第二,平仄相对,即对句相应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相反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为平声,下联就是仄声;上联 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即 — | — | | — | — — | — | | —如:春回大地满园绿;恩惠苍生寰宇欢(罗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 否则就“失对”,又叫“串调”。“串声”、“串调”均为对仗之大忌。一般情况下,上联最末一字(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 最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竹 | 送 — 清 — 溪 | 月 松 —摇 —古 |谷 |风 —上联“月”为仄声,下联“风”为平声。 但有时,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有个别字不是平仄声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而沿袭的,以便灵活一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况下,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四、 六字必须平仄相对。运用于下列句式(以五、七言联为例): 仄 | 平 — 仄 | 平 — 平 — 仄 | | 平 — 仄 仄 | 平 —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适用,否则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称“三连脚”。 — | — | | — — | | —若不论则为 — | | — — | | — | — (三仄尾) (三平尾)杯 腹中 内含 孕太 乾极 坤— |— | |— —|| —“含”与“孕”平仄调换就不行。 七言联适用于下列句式: — | — | | — | — — | —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适用: | | — | — | — | | |— —— —上联若第三、五字为“|”,即出现孤平又为三仄尾;下联若第五字为“—”,出现三平尾。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 为峰。“天”与“我”平仄不能调换,“无”不能改为“|”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说法只适用于“—仄尾”、“—平尾” 联句;不适用于“二仄尾”、“二平尾”联句。关于孤平及其拗救:所谓孤平,是律诗中的一种犯忌,即仄平脚的诗句,五言第 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否则末尾五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 — 春 — 风 | 惠 | 我 — 般 — 般 | 顺 节 —气 |喜 |人 —岁 |岁 |丰 —下联是仄平脚句式,除句脚“丰”字是平声外,末尾五个字中只有“人”是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孤”即“独”之意。孤平是 律诗之大忌,对联也应避免。若犯了孤平怎么救呢?本句自救。如田园铺锦舒人眼;商海弄潮启众心。下联除“心”是平声外, 只有“潮”是平声,犯了孤平。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简单,本句自救。 将“启”改为“开”就行了。避免犯孤平的口诀为末尾五字有连平。 关于马蹄韵之说,首先弄清楚什么叫马蹄韵?象马走路一样,每个脚印踏两次,即— — | | — — | |这种韵脚叫 马蹄韵。关于失替,失对: | 大 人 — | 地 间 — — | |春 色 艳 喜 事 多 | | —上联第二、四字“地”与“色”均为“仄”声,左右失替。上联“色”字与下联“事”字均为仄声,上下失对。因此,在一句中不能 失替,一联中不能失对。 关于合掌:词义相同或相近则称为合掌。词义相同等于重复,读起来没有新意,自然了无情趣,因为两只手掌合在一 起,变成一个巴掌,对称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 四 州 海 飘 起 瑞 宏 雪 图其中“九州”与“四海”未拓展,属于合掌,应将“四海”改为“百业”。因此,在对创作中应避忌三点:①合掌;②不规则重 字;③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 关于平仄宽严问题:平仄在句中要相替,联中要相对,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相替、相对,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该严 须严,该宽则宽。 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②词组末尾平仄要严;③长联句脚平仄要严。如沫阳水绿绕青山;罗悃山青环寨村(罗甸二 中初三(3)班廖芝婷)。一小树林茂;二中花卉欣(罗甸二中初二(3)班敖文叶)。 2、有四种情况放宽 ①词组中的平仄可放宽:含成语、新词语、外来词语等。 对 牛 弹 琴 、 愚 公 移 山共 产 党、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②末尾三连脚,平仄可放宽; 发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 廉 洁 堪 称 好 作 风 。 ③趣巧联、妙联平仄可放宽: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 跑马灯,灯跑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 ④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平仄可放宽: 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3、有三个观点值得注意: ①群众观点:在技艺上要总结、发展、普及;②发展观点:继承与发展;③时代观点:手机、电脑、非典、粉丝、禽 流感等新词语要利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 1、按音步调平仄: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一字或第二字,以此安 排平仄重复交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字为一节叫音步,用“。”表示。其中第二字节平仄不能错。有仄起平收,平起仄起。 第一字即:奇数字音步可不论 ↑ + — + | ↓ 第二字即:偶数字音步重点必论 ↑ + | + — + | — + — || 紫 黄 —| 燕 茑— 歌 颂— 春 政| 晓 ; 廉 。 ——||2、按语意调平仄: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根据联 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 — |与 有 肝 胆 人 共 事 ; 从 无 字 句 处 读 书 。 — | —语意节奏是: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节奏点的字是:与—人—事; 从—处—书。 平仄为 | — — | | ; — 。3、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 | | — — — — |雾 里 看 花 说 房 价 ; 水 中 捞 月 谋 特 权 。 + — + | | | —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 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 (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一般情况下,1—11 字为短联,12—20 字为中联,20—29 字为长联,30—60 字为中长联,60—100 以上为特长联。 (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 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 因声而害义。 (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 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 腾;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七
《交流对联》

走进对联

安县乐兴初中 刘洪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对联的实用性并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体验表达的乐趣,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课前收集对联三句,在课堂上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代各朝发展的过程之中,都形成了相对应的文学形式,比如大家熟悉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曲,每一种形式都有着它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最独特秀雅的一朵——对联。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收集到哪些对联? 请拿出来前后两桌的同学相互欣赏。 (请两位同学板书两幅在黑板上)

二、讲授新课:

(一)基本知识

1.(讨论得出)对联的特点:

从以上对联中,你能找出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明确: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背诵这几个特点)

2、根据刚刚得出的对联特点,你能给对联下一个恰当的含义吗?

对联,雅称楹联,俗成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种对联是何时发展起来的?)

3、对联的由来: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由此可见,对联的发展是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人们的传承过程中,就出现了我们生活中不同种类的对联。那它有哪些种类呢?)

4、对联的种类:

从内容分:

春联、门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喜联、寿联、勉联)等。

从形式分:

有正对、反对、串对等。

(二)课堂练习:

1.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你认为最适合的下联。

(1)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________________

(A.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 B.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C.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月送花香浮小院,_________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树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荧火到满园)

(3)请说说下面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a.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b.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c.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d.三顾频繁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2、试着对对子:

黑——白 来——去 天地——日月 青山——绿水 风萧萧——雨茫茫 尽人事——听天命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三羊开泰——万象更新 春风吹柳绿——碧水育花红 金穗飘香香四季——玉羊报喜喜千家

(三)挑战自我:

1.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 下联:古道边伤心忆故人

2.(1)请写一幅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对联。

(2)请写一幅赞美老师的对联。

例如: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梅花香自苦寒来;熬头喜在汗水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课堂小结: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初步的认

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最后老师送两幅对联与大家共勉:

①教学相长共进智宫取宝藏,师生互爱同渡学海求知识。

②天天走不怕千程万里,日日学何畏千卷万册。

四、板书设计: 字数相等

特点词性相对

C.内容相关

对联音调和谐

从内容分:

种类

②从形式分:

五、教学反思:

关于这堂课,有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A.课堂氛围不够浓烈,师生之间的配合稍显沉稳;

B.关于悬挂桃符,我应该可以稍加补充,以便让学生了解得更多: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另外就是PPT展示时出现了一个错字“三羊开泰”中的“三”写成了“山”。

D.课堂练习,我给出的题稍有难度,对于我们班的学生,很少有同学能自主的完成习题。 E.课堂时间安排稍欠妥,没有更好的把握课堂的结构。

总之,这堂课存在些许问题,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细心努力。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八
《对联》

生活中的对联有哪些篇九
《对联练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5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