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教师读书随笔篇一
《教师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

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教师读书随笔篇二
《教师读书随笔三篇》

个人自学读书笔记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民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夫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引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我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到现在还是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情很快会提上我生活日程中。

我看到书上的某一片断,总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我感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的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的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工作了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好人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有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发展”“教师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新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前进的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要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去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在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有了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同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是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新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学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期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在于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纵观今天背负着“省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的快乐在哪里?

“一个人在求学的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然能听见响声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是按排的作业,回家海的完成家长的作业。邻居家的孩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管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作业。

每每想到这,厨卫人模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孩子从繁重“家作”中解脱出来,我会和他做游戏,看他画画,欣赏他唱歌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去看路边艺人的奇妙收益......带他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个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记忆中都是五彩缤纷的。

三————《教师的事迹从哪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我收到了深深的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便作为教师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苏霍姆林斯基缩写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仍想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教师读书随笔篇三
《2012教师读书随笔》

认真听,我表扬她;她来参加考试,我称赞她敢于面对挫折,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她战胜了自己。我鼓励她与同学们交朋友,让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多帮助她,跟她做游戏。我也在课余时间经常找她谈心,开导她,支持她。李梅非常高兴,渐渐地,她凝重的表情完全舒展开来,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她享受到了友爱带给她的满足。李梅的状态良好,每当看到她甜甜的笑,我知道,她正在慢慢找回生活的乐趣,她的需要正在慢慢被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首歌,歌里有天真,有欢乐,有忧愁,也有自己淡淡的悲伤。他们有着自己对人生的浅浅的也是纯纯的感受,有时他们甚至会有我们不曾经历的痛苦和无奈,父母离婚了,亲人离去了。不要用喋喋不休的说教堵住了孩子的嘴,不要用盛气凌人的姿态压抑了他们告白的冲动。有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聆听他们的声音„„所以我学会了耐心聆听。

说起“我和我的学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油然而生,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的脸庞,那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共同探究的日子,充实着我的生活,丰富着我的人生。其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也要获得满足,如果无法满足,那么教师将无法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持续教学工作。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师节,办工作桌上虽然没有香喷

喷的鲜花,但是一个个短信,一封封邮件足够让我感动。看了姜力新的邮件“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请您接受我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还有什么比开启孩子心灵的工作更有意义的呢?爱在我与学生之间传递,我要为孩子们架桥,让他们登上理想的殿堂;我要为孩子们铺路,让他们感受文学的芬芳。 英国有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学生是花园,而我们就是打理花园的园丁。埋头苦干拔掉杂草固然重要,但更要学会放眼欣赏竞相开放的花朵,学会发现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可爱,每一朵花都在慢慢长大。所以,我学会了如何宽容与爱。

是的,作为老师,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的一生都会有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学生与我同行,是他们让我永葆青春,让我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在我和我的学生相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着、吸取着、分析着、聪明着,变换着、适应着、快乐着、幸福着。课堂上,一起和学生们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看见学生期许的目光,求知的眼神,我知道我为他们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我会觉得很幸福;校园里,每一个迎面走来的学生都会大声说:“老师好!”,即使他们已经不做我学生了,即使他们已经长得很高很高了,还是会对我纯真的笑,我会觉得很幸福;毕业了,当我和学生一起留下合影,我会觉得很幸福。我知道,我浅薄的知识因为有了学生而碰撞激荡,我渺小的身影因为有了学生而忙碌活跃,我平凡的人生因为有了学生而丰满动人。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我所热爱的学生,是那

样生动地融入了我的生命,一刻也不能分离,我因他们而喜,我因他们而乐!老师,是我一生不悔的选择,我将用我的爱与我的智慧,去编织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教师读书随笔篇四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金福园小学 罗少青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

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教师读书随笔篇五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

——读书心得体会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

自从县教育局倡导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四本教育专著,做了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当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价值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多找找。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历,教学经验很丰富,常常满足于现状吃老本。加上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还得占主导地位。评价一名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看的也还是他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来。”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关键在‘教’,与自身读不读书,知识渊博与否没有

必然联系,‘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小学生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经典例子’。乍一听,还似乎理直气壮,殊不知,这是教师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浮躁病。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教师是否要质疑: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许都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六是学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教师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读书这剂“保鲜剂”,储备的知识才不变质;离不开读书这个“加油站”,拥有的知识才少损耗;离不开读书这份“催化剂”,沿用的观念才不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可能比其它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需要不断读书。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不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结果。”我在读书中,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发现教育生活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教师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就会从这里体现出来,会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会从对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这时,在你的心中定会升腾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幸福敢,实现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这就是教师的美丽,教育的真谛。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读书,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感到前进的道路没有坦途,只要拥有理想,激情还没有泯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那时候,身为人师的幸福将荡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会尽享在风浪中扬帆。

教师读书随笔篇六
《教师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姓名:解凯

邮箱:ytxiekai@163.com

电话:13705451563

翻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一口气读了大半。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有的只是震撼人心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读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教育哲思,感觉魏书生是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

魏书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学生的“灵光一闪”被他记下了,思考了,发挥了,验证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普通通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著名教育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篇文章中魏书生讲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在很多时候学生考试考不好,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素质差,抱怨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甚至抱怨社会的大环境出了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喜欢抱怨,渐渐发现学生的素质似乎越来越差,自己越来越不适应教师这项职业了。看完了这篇文章,我静下心来思考了许久,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这时,发觉学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试着走进他们,关心他们。时间长了好像学生变乖了。后来思考,其实,学生没变,改变的是自己。有时我也在思考,医生和老师的角色是一样的。作为医生不能因为病人的疾病难治而把病人拒之门外,医生只有在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中才能得到提高。老师也是如此,在教学中不断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才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只要我们在工作,就可能面对一个不如人意的环境,只有我们在这环境中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努力工作。

“改变了自己,你觉得世界更可爱,水比昨天清,花比昨日艳,天空看起来都比昨日更蓝。”就会营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这是魏老师在书中说过的话,我对这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通过读这本书,有几点体会特别深,首先,要学会正确看待失败。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决定人一生成就的大小,挫折能锻炼一个人,也能断送一个人。所以要让我们的眼睛向内,提高素质,等待机遇,记住魏书生说的话:有时候,千万种机缘凑成了你的失败,你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看的渺小一点,这样你一辈子才会总感觉生活在美好时刻。再次,不找别人的缺点,节省时间学习别人的长处。魏书生说:“看不到别人的短处,自己并不失去什么;但是,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己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最后,做一个乐观的人。乐观的人把困难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悲观的人总是看到机会中的困难。人生有太多的苦难,与其整天唉声叹气,不如笑对人生,有时候,遇到困难这样想:我过一天,就要幸福一天,珍惜好今天,尽上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结局如何,自己无怨无悔。

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真正的感受到到了魏书生的教育魅力所在!这也让我慢慢感悟到了教师职业的根本道德,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气质,让人仰慕,望尘莫及。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师读书随笔篇七
《教师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董文翠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

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教师读书随笔篇八
《教师读书随笔征文》

2013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玫瑰与教育》读书随笔

蓬莱市村里集中学:吴艳梅

记初读这本书,名字很吸引我。 “玫瑰” 象征爱情,怎么会和严肃的“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动了。心灵鸡汤不过如此吧!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教师提名。2002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这本书在轻松的文笔中,渗透出窦老师的思想和智慧,给了我很多启发,文如其人,淳朴自然,使我爱上了它。因此每天捧着书本贪婪的阅读着,在书中,我看到了窦老师最真实的一面。

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 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 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老师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 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 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窦老师在字里行间,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她强调,文科教师,阅读经典 文本很重要。而理科、管理的教师也应该阅读人文、哲学书籍。阅读对于每个人都重要,而对于我们教师就是更加重要了。

她曾经也与我们一样,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女教师,但她不想平庸,想要闪光,所以她开始多次的尝试,即使失败也常常光顾她,但她仍然以高涨热烈的轻 快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因为她知道自己要得是什么,成功会属于她的,她充足的自信,她顽强的毅力使她终于成功了。

《玫瑰与教育》分为四部分,我们可以从她的“成长”中感受到高雅的“清淡与 忧患”,并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 风景,真的让人心潮澎湃。书中的四辑分别是: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 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 《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 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 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 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窦桂梅老师在《玫瑰与教育》这本专著的封页上写下的语言:“我们萧萧的 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窦老 师认为自己只是一朵平常的小花,但即便如此,小花也努力地盛开着,往上生长 着。

在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窦老师那质朴而真实的语言,透露出的是她对教育 教学的热爱,她的机智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她有广

博的见识,有深度的思想, 并且以己及人,从个人对教育的理解推到整个教育的广大的范围中去。她敢想敢 说,敢于批判一切她认为不正确的做法,锋芒毕露,又文学性十足。她那玫瑰的 花瓣柔软,芬芳,但是又带着尖利的刺。读着这本书,感觉就如同与一位相识多 年的老朋友在谈心、在诉说,亲切、自然。

在《心中盛满阳光》一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确实,面对每日繁杂 的事务,面对孩子不经意间制造的麻烦,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 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那如何才能做到 这一点呢?窦老师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改变态度、享受过程、活在 当下、学会感恩。我们身处教育这一行业,虽有不少不足、不公平之处,也应该 泰然处之,并且要有乐观的心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对于改变不了的事 情,我们就应该改变我们的态度,然后去享受生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活 在当下,即对自己的现状满意,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要学会 感恩,要学会理想与现实的加减法,使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窦老师自序中有这些话“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 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往往不自觉 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硬 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在之前我往往会因为写不出东西来暗自苦恼,困惑,甚至于失望,

而现在, 我明了,即使是窦老师这样的玫瑰般的人也会尽自己努力之后去写文,我不由的 想到在自己是否该做更多呢?

《玫瑰与教育》 让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 间,同时要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 感世界的过程。

教师,我们都应该以窦老师为榜样,做一个玫瑰般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多一份用心,少一点牢骚,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抱怨。只要用心投入,教学工作会处理的有滋有味。

教师读书随笔篇九
《读书随笔》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别 样 的 幸 福

莱阳市城厢中心小学 吕嘉欣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13031630063

一口气将魏书生老师的大作《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拜读完后,窗外已是万家灯火,而我的心依然沉浸在书中。掩卷沉思,不禁想起了自己从毕业之初直到现在作为班主任的一番经历,这是一段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时光。

自从2000年带着一脸稚气和满腔豪情踏上讲台,至今已过去了坎坎坷坷十个春秋。作为一名教师,每天忙碌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做着周而复始的工作,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做老师所要面对的压力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我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年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回顾已离我远去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操劳,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良师,还要做学生的益友,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吝惜自己的爱,把自己的爱简单而质朴地献给学生,惟有这样,才可以将“班级”这个小社会管理得井然有序。学生时代曾唱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于是就激情澎湃地想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工作了,听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演讲、报告,就想向许多先进的教师看齐,于是兢兢业业地工作,让每一天都有所收获。

教师的职业不光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不单是一项职业,更为重要的是一份良心事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果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素质。在日复一日琐碎而又平凡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当班主任不仅要有满腔豪情,更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出发,使自己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要全面了解学生,就要做到“六勤”;眼勤----多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耳勤----多听各方面的情况反馈;嘴勤----多与学生谈心、多督促、多鼓励;手勤----多为班集体和学生提供帮助;脚勤----多深入学生家庭访问;脑勤----多想想教育管理方法。本着这个原则,我经常深入班级,经常和学生接触,特别是在业余时间,我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去贴近学生。天长日久,成为学生认可的朋友,学生自然会跟我说实话、说心里话;因为学生跟我说实话、说心里话,所以我能及时地了解情况,并采取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一点一滴的感触与收获,在进行思想工作时自然就会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学生的成长变化犹如一个班级的脉搏,只有正确把握脉搏的跳动才能有的放矢地管理班级。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发展,注重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合作者和教育促进者。教师是育人的工程师,不是生产规格产品的流水线。如果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先进,学生就可以由被教育者变成教育参与者。因此,再不能用“分数高低”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是优是劣;再不能对优生就细心呵护,对差生就不屑一顾;再不能让学生为考试拚命,为高考折腰。关注所有的学生,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让所有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使命。

学校是一个没有选择材料权利的加工厂。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尽人意,就将他视为“差材料”而束之高阁,最后使之锈迹斑斑,果真成为“不可雕也”的朽木。所以,对于后进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总是从心底接纳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特殊营养----真挚无私的师爱,诚恳热情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克服。对于缺乏亲情的孩子,我尽力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他们家庭式的温暖;对于因成绩差而长期自卑、压抑的学生,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迎头赶上的豪气与冲劲。对于后进生的情绪波动,我凭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与真诚的爱心,敏锐地捕捉到,以便及时改变策略,对症下药。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真挚的情感交流,学生才能先亲其师,后信其道,从而产生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学生向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席勒曾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我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我全身心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当中去,我愿意尽我所能去教育学生,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发展型”的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集体服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劳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走进书的世界 让自己成为一眼活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

莱阳市城厢中心小学 李杰一

“开卷有益”,读书的好处毋容置疑,对于教师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是提升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素养的基本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我的理解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作为一名置身于知识日新月异飞速改换的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拿出能拿出的所有时间投入到书的海洋中,让自己汲取源源不断的知识之水,让自己成为一眼活泉。

读书是心灵的洗涤,精神的愉悦。大家时常感到工作的艰辛,有时是很孤独的;不知你会如何排解,而我总是用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知道,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从《给教师的建议》里捕捉了需要的清风、乐声和野芳啊!也是《给教师的建议》提供给我的精神营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

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

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二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这些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百人友”。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并持之以恒专心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积极地影响学生,并增加与学生交往的交融性。教育是“制造”人的特殊的“产业”,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生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啊,他们有时提出的新的词、新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太广了,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古代教育家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贤于师”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教师觉察到了贫乏,仍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守着自己原有的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如果说我们能博览群书,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收放自如的话,那么学生们肯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心为之醉,神为之迷。能使学生经常陶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不仰慕敬佩你吗?他们能不体会到读书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吗?

现代课堂不欢迎孤陋寡闻、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密不透风。假如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像一河死水,波澜不惊,没有半点兴奋的话,是难以成为一堂好课了。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迫切需要一种危机感,并且在这危机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或许我们应该牢记这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走进书籍的海洋,让自己成为一眼永不干涸的活泉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5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