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生死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一
《感悟死亡》

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这次使我对死亡有了这样切身的体会,突然感到死亡离我们是如此切近,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悄悄的逼近我们每个人,那是参加一位老先生的葬礼时刻的深刻感受——他是那样安详,安详得像睡了一样地去了。可他那样健康,他说每年要出一本诗集,还说他刚刚得了一个奖,要请我们喝酒,礼拜五没空,要回老家,那就礼拜日吧,要不就下礼拜……可他就在那个礼拜日凌晨走了。他是因车祸逝世的。可我和朋友为他编的第二本诗集还等着他最后看稿呢!  死亡就是这样伴随我们左右,自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死与生就结成了孪生姐妹,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成为每个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一个现实。忽然记起了一句话:“我们的生命就似渡过一个大海,我们都相聚在这个狭小的舟中。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往各的世界了。”生是死的前提,死是生的必然。然而,从来都是很少有人愿意接近死亡。一旦它真正来临,人们又真的感受到深深的惶恐。因死亡而带给人们的恐惧乃至悲哀从来都没有在人们的心中弱化。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理性实用主义态度。换句话说:未知死,焉知生?死是人们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消长盈虚,皆出自然。而同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在人生的旅途上,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每个人都将难以承受生命之轻。不是吗?当疾病光顾,尽管人们有顽强的意志去抗争,但有时却又束手无策,不得不向病魔低头。当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来临,人们更显得孤独无助。正如鸟儿在天空中飞翔,一阵骤雨可以折断它的翅膀,鱼儿在水中畅游,一只钓钩和一张网可以使它失去自由一样,生命尽管美丽,但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古今中外,从平民布衣、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豪气干云的志士、盖世无双的奇才,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死寻常事,何必泪沾巾”,“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知万事空”等诗句,曾引起无数人心灵的共鸣。就连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当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而联想到死亡的现实时,也不免深怀感叹:“逝者如斯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今中外的不

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成为人们生活中“深藏的蛀虫”。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每个人都不难察觉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恐惧。  尽管如此,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死亡。应该说,死亡可以超越时空、地域、年龄、身份。无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在它面前,生命是一条必然要经历的一段河流。正象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人生真象一场梦,我们人类更像旅客,乘着船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流直驶下去,在某一处上船,又在某一处离船,以便其他在河边等侯的旅客可以上船。”的确,人生更象是一场漫长的旅途。而人一旦踏上生命的列车,迟早都要下车的,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所不同的是时间的长短和坐车的感受而已。而当我们走近并认识死亡,你会发现,死亡同样是一种境界,一种美丽,那是一种悲剧的美。  记得我十一岁那年,母亲去逝 ;二十二岁时,祖母去逝:二十六岁时,父亲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尽管我们是这样的需要他们的活着,他们也是那样充满对亲人的牵挂和对生活的眷恋。十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当刚刚出生三天的孩子离我而去时,我的心中充满的是近乎绝望的悲哀和阵痛。那是一个母亲对亲生骨肉夭折后的痛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助。十三年后,当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徜徉于一个墓园时,所见到的墓碑碑文上,有寿终正寝的长者,也有英年早逝的壮士,还有不幸夭折的幼童。但我对死亡的感受已是一种接近平和的态度,对死亡的意义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生之可爱与美丽已从死者的墓碑中折射出来,并已远远超越了生命本身。或许,死亡该是又一种新生。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死生有待”,“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死生为昼夜”。即死生互相依待,有生则必有死,有死则必有再生,死亡意味着另一新生命的开始,就像白昼完了是黑夜,黑夜过去还必有白昼一样。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时,所留下的是对有限生命的最好诠释;当刘胡兰面对铡刀脸不变色心不跳时,所留下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超然与美丽;当三毛用一条袜带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时,留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升华和逾越;当面对非典的严峻考验时,白衣战士和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往无前,有的甚至以身殉职,表现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谓牺牲精神,谁能说这样的死亡不美丽?  李大钊说“死同生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同,才成无

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梁秋实也说“所谓生死,不了断亦自然了断,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来到这世界,未经我们同意,我们离开这世界,也将不经我们同意。我们是被动的。”死是伴随生一同而来的一曲悲歌。  在生与死之间,几乎每个人所选择的都将是生。然而,如何面对生、如何更好的生,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我想,每个珍爱生命的人,都该珍视活着的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让单位时间的生活质量更高,让构成生命的每个链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精彩。  诚然,说着容易做着难。其实,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更多无法面对的还是如何活着。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沉重和厚重的。每个人、无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他所承担的都不仅仅是人生的重负,而且还将承受生命的重负,承担生者对社会、对家庭不可推卸的方方面面的责任,这也恰恰是时代、社会、生活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生命之可贵,在于不断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这是巴金的人生格言。“人生的目的,是为无限修筑一条有限的堤坝”,“使生如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但是泰戈尔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崇尚的人生理念。  “人的心灵啊,你没有时间回首反顾,你沿着人生的流水从这个港口赶到那个港口,在这个港口肩起重负,又在那个港口卸下。没有时间踟躇踯躅。”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我们才珍视生命。我们热爱生命,所以我们更达观、超然、恬淡。而当我们回望人生之路时,尽管会有挫折、痛苦和不幸相伴,但只要是我们真诚、真实、真心、真意去善待了属于我们的每一天,那么,人生将是无怨无悔了。  写到此,我的心中充满着对生命的爱恋和柔情,我体验到了生命之澄澈与宁静,体验到了一种禅意般的生命之神秘与神圣。无论是生是死,我都不会害怕。因为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更“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想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的一句话是:好好活着!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二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1]

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

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多重的艰难是作者吐露出一个“怨”字,不仅是对路途艰险的怨,更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恨。“顾瞻”两句,表明自己虽已离京但仍眷恋,眷恋之深,突出压迫之重。

第二章写旅途的艰辛劳顿。越过伊洛二水之后,正逢翻大雨,道路泥泞,欲前无路,人马疲累,不堪其苦。这章先写路过太谷的情况:“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以景衬情,写太谷的苍凉境况,来突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以及旅途的艰难。结句’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写改道登上山坡,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而马又生了病。使行程难上加难。此章节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交代难舍难行的缘由。表白内心悲愤,指斥奸佞当道的现实,隐指主使者,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承接第二章的“我马玄以黄”写“玄黄犹能进”意在指出马儿生病了尚且可以前行,而我心中的郁结之情却难以疏解。原想着可以同白马王可以结伴相行,不曾想,就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不禁大声痛斥:“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诗人借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皇帝身边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奸恶小人。突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及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欲还绝无蹊,搅髻止蜘橱。”诗人痛感在朝谗人既多,自己又欲还无路, 日暮途远,只有含悲搅髻、徘徊不前,而有人间何世之感!、

第四章通过写诗人目击秋野傍晚景物萧条而产生的伤感情绪。承接上句的“揽辔止踟蹰”发表感叹“踟躇亦何留”诉说自己虽然徘徊不前,但又有什么能够让自己留下来呢?唯有兄弟别后的无尽的相思之情。本节借用秋风、寒蝉、落日、归鸟、孤兽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归鸟有林可归,孤兽有群可回,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作者本人却无处可去,顿生凄凉悲悯之情。

后三章纯是议论,其中第五章转为哀悼亡弟,引出人生苦短、命运无奈的感叹。由曹彰的暴死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太息将何为,夭命与我建”八句,感叹命运总是事与愿违,谁曾想到胞弟会如此一去不回,他的孤魂已返回封地,而灵柩却还停留在京师。想到自己也可能很快离去,不禁心生悲凉。以下几句写人生短暂,犹如清晨的朝露,太让一出来,就会被晒干,而人到了暮年,过去了的日子想追也追不回来,自己又非金石。感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

第六章写诗人以豪言壮语来安慰白马王,同时借此来勉励自己。“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诗人深感内心的悲痛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想要自己摒弃悲痛,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着便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八句来使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抒发慷慨悲壮之气概。然而内心的悲痛并未因此而解脱,“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对于生者的离别尚且可以相互勉励,而对于骨肉仓卒的永别,怎能让人接受。作者的矛盾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七章写诗人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人生之道。

诗的末章写惜别的深情。这章前四句因任城王之死,从苦辛中省悟到“天命可疑”, “求仙无用”。更和第四章中“天命与我违” 相呼应。次四句因祸福无常,变故发生在顷刻之间,表明百年善终,谁也没有把握。因后会难期,更不知和白马王重行欢晤能在何日?又不免使人肺肝摧裂。末后四句:“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全诗的总结

语挚情深,前二句是深心的祝愿,后二句则

是点明赠别之意。而在感情的披露上却又达

到高峰,语虽平淡,而字字血泪。

【译文】

序文: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 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 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三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陈必超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200)

摘 要:陶渊明真正超越了生死,《形影神》清晰地呈现了诗人心灵超越的轨迹,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生死观

归田隐居、躬耕自守后的陶渊明,内心深处不仅始终有贫与富的交战、穷和达的烦扰,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焦虑。随着暮年的到来,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难、体力的衰损,使诗人对生死问题特别关注。在现存120多首陶诗中,正面歌吟生死这一主题的就有51首之多,如果再加上侧面和间接涉及生死之忧和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竟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而在所有这些诗中,最集中而又最深刻地表现陶渊明生命意识的首推组诗《形影神》。清代马 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本文拟就《形影神》对陶渊明生死之思的特点和意义作一些阐发。

一、矛盾焦虑故寻求解脱

《形影神》组诗,现代的研陶者多认为是针对当时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亦涉及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这种观点尽管缺乏考证学的坚实的支撑,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应该是基本可以成立的。魏晋易代之际,战乱频仍,死亡枕藉,人们对生死问题极为关注,道教、佛教乘时流行。陶渊明写作《形

影神》与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断定组诗就是就一人一事而发。《形影神》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这告诉我们组诗是针对“惜生”之惑而写的。可慧远不但不“惜生”反而主张弃生,因怯于生死之苦和轮转之痛,他曾致书王谧劝其不要欣羡高寿久生,在《致刘遗民等书》中也劝弟子弃绝世俗的感性生活以为“来生之计”。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他宣扬出世解脱以实现人生的永恒幸福,其实质是以弃生即牺牲今生现世为代价的。再者,从诗人创作本意上看,也并没有对形、神的关系着力探讨。说《形影神》是就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与诗人的本意和诗歌的主旨都不相符。另外,还有人据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慧远在庐山刻石立佛影,义熙九年写出《万佛影铭》诗,中有“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的诗句进一步证明组诗《形影神》是就慧远而发。其实,陶渊明所说的“影”与慧远所说的“影”根本没有一点联系。因此,组诗《形影神》是在极其广泛的意义上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陶诗中其他很多吟叹生死主题的诗一样,都是诗人在坚执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之作。

诗前小序也清晰地呈露了诗人超越死亡的心灵轨迹,表现了对生死问题的清明与旷达。组诗借辞赋中常见的对话的形式,让“神”以“自然”之理释解“形”、“影”惜生之苦,反映了诗人思想中各种矛盾因素的冲突与调和。面对人生的种种局限,诗人以委运乘化、一任自然来求得自我的解脱。不断地追求超越有限

的生命而与无限合一,期望回归自然以求得永恒,“自然”成为诗人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诗人在弃官归田,返回外在的自然之后,与大自然深心相契,与山川万品归于一体,又返回了内在的自然,实现了“身心与天游”。而且诗人对生死的反思直指生命存在本身,将死的超越与生的安顿融合为一,关注的是生命存在的自然过程,而不是某种结局,努力摆脱与生命的任何非本真的联系,使生命存在的本身自成目的。寥寥数语以“自然”二字结穴,“释得透快”,也给人无限的启迪,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形、神问题本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于形神的讨论由来已久。《管子。内业》所谓“形”与“精”已经导始了形神的讨论。《荀子·天论》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了神对形的依赖关系。桓潭《新论·形神》用烛火比喻形神,成为一个有名的论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就是借“薪尽火传”来“验之以实”的。嵇康《养生论》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组诗题名《形影神》,使形、神这个二极的命题扩展成为形、影、神三极的命题;使三者各有所指代:“形”,指代人的身体,兼指人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的影子,兼指人立善求名的愿望;“神”,指代人的理智。这样就突破了形神关系这个纯哲学的命题,使之更贴近人生的实际,这是诗人独立思考的结果。陶渊明以诗人的慧心和灵气体悟到了生命的重心。其深度可以说是空前的,他又以平谈自然的语言写出自己对人际的关怀和对人际的超越,把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尽管没有刻意求深,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却相当大。

二、感受虚空与纵酒行乐

组诗《形影神》的主旨在于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死问题的关注首先集中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第一首《形赠影》便直接承接魏晋时期作品中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粹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吞噬并带走了人的一切,生命显得那般苍白和空虚。当死亡降临的时候,社会、亲友、财产、权势都将毫无用处,人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孤独地面对陌生、冷酷、黑暗的死亡。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他不仅可以从他人的死亡联想到自身,而且人还有丰富的情感。在体认生命有限性的同时,总是伴生出哀愁、忧怨、悲苦、畏惧等种种消极的情感。《形赠影》中接着写道:“适见在世中,奄去无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 。”就是这种情况的形象的概括。陶渊明有极强的生命意识,他对生命局限性的体验十分敏感和自觉,也非常深刻而凝重。时光的流逝、节序的变化、自然景物的荣枯常常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有时面对良辰美景,诗人也会产生满腹愁绪。《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写道:“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这样的诗很多很多,《游斜川》诗小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这成了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些诗在平淡自然的描写中,常融进诗人自己生活的实感,

形象格外凄切动人,感情也格外沉郁笃实。如《杂诗》其七写道:“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逼。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亲人的离世、老境的迫促,也常常把诗人带到死亡的边缘,使诗人惶恐感叹不已。《归园田居五首》之四写道:“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有时诗人甚至还有意识让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自己的死亡,他写的《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在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这种对生命局限性的体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不能简单地视为悲观消极。不仅因为其中深藏着对生命的强烈的执着和留恋,也因为它可能激发起人超越自我的强烈而深沉的冲动,产生无限的创造力,使人能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陶渊明的诗至今仍令人激动,让人感奋,催人进取,就是因为其中始终回荡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进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的最强音。

在《形赠影》中,“形”主张的是另外一种生的决断:“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这使人一下子联想想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趋时而在的“有生必有死”(《拟挽歌辞》三首之一)的结局和人生短暂、性命无常的悲哀,纵酒忘忧成了汉末以来士人追求生命超越境界的共同手段和形式。陶渊明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四
《古诗》

例 古诗文名句默写((1)~(4)题必做,(5)(6)题任选一题)。

(1)国破山河在 , 。(杜甫《春望》)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表达了他心系天下、先忧后乐的情怀。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 。

(2008年浙江湖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1)城春草木深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只有香如故 (4)雪拥蓝关马不前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透视:这是一道选做题,共六个小题,前四个必做,后两个选做一个。必做的前四题,

八、九年级各两首诗或词,其中有两首选自课外古诗词背诵。后两个选做题诗、文各一篇,均选自学生所学课文。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不同的要求,其次要利用每个小题题后注明的作者及篇名唤起相应作品的记忆,最后正确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常见失误分析:

例 按要求填空。(以回答正确的五道题计分)

(1)一代天骄, , 。(毛泽东《沁园春·雪》)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 ”来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6)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泉。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两句:

, 。(课内外均可)

(7)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2008年福建漳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1)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2)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5)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6)示例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示例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7)疑义相与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很有创意的选做题,共七个小题。试题并没有规定必做题和选做题各为多少,而是以五个正确的题给分。造成考生此题的失分,是对题干要求没有认真分析,按题序而做,这样造成时间上的紧张。解误方略是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选择不会出错的五个小题先做,其余两个可做可不做。

Ⅰ中考试题精编

1.(1)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 , 。

(2008年北京市中考试题)

2.(1)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2)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斯是陋室, 。(《陋室铭》)

(4)由是感激, 。(《出师表》)

(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

(2008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3.(1)我寄愁心与明月, 。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雨,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请写出古诗词中借雨抒情的两个句子:

(3)写出与“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的哲理意蕴基本吻合的两句古诗(扣住一句即可):

(2008年江苏常州市中考试题)

4.(1)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则)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3)梨花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 , ”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新意。

(4)如果在右边这幅画上题写适合画面内容的诗,恰当的两句诗是: 。

(2008年湖南怀化市中考试题)

5.(1)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醉翁亭记》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5)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幸,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要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写到的那样:

, 。

(6)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古诗词拉力”。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衔接句的第一个字。请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水村山郭酒旗风→ (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

6.(1)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自然法则的诗句是:“

, 。”

(6)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古诗词中有许多吟咏这些节日的句子,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

(2008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试题)

7.(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2)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令初下, ,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2008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国友人相聚北京,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 , ”。(《论语·学而》)

(5)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8.(1)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4)温庭筠《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是:“ ”。

(5)汶川大地震使许多人经历了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痛苦。请你借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有关句子,来安抚劝慰那些灾民,调节他们的心理。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9.(1)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 ”,令人敬仰。

(3)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 , ”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4)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10.(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三人行, 。(《论语》)

②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008年安徽省中考试题)

11.(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4)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诗句是 ,

(7)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

(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试题)

12.(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鱼我所欲也》)

(2008年天津市中考试题)

13.(1)谁道人生无再少? , 。

(2)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来表达游子远离故乡的忧愁,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

, ”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

(3)《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杜甫《望岳》诗中“ , ”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1)大漠孤烟直, 。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3)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表现作者送别友人后依依不舍和无限怅惘之情的

句子是: , 。

(6)2008年5月8日9时17分,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在这圣火俯瞰大地的时刻,13亿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用杜甫《望岳》中的句子回答)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2008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试题)

15.(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6)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7)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9)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10)奥运会即将在京举办,这是举国欢庆的盛事。我们可以用《〈论语〉十则》中“ , ”来表达对全世界朋友的欢迎之情。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试题)

16.根据语境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1)廉政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 ”,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 ,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2)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题八咏楼》:“ , 。 ,”概括了金华八咏楼的重要地理位置和雄伟气势,抒发了热爱国家、热爱金华的思想感情。 (2008年浙江金华市中考试题)

17.(1)春蚕到死丝方尽, 。

(2)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任命朱建邦为总经理,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人们都说朱建邦是“ , ”。(诸葛亮《出师表》)

(3)面对失意,李白吟出“ , ”来表达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面对强敌,苏轼直抒“

,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决心;面对生死,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表达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五
《_魏晋风流_的内在张力_魏晋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大 众 文 艺 大 众 文 艺

115

他内心世界的“loneliness”,向读者展现了他对自己精神世界

中的“荒地”感到无比恐惧的内心世界,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意

象,传神贴切,恰如其分。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语言朴素优美,简练细腻;意象新

颖鲜明,寓意深远,如同一件件集话语、音乐与绘画于一身的艺

术品。诗中流动的丰富多彩的情调充分诠释了弗洛斯特自身情感

的丰富,对诗的真爱,以及对人生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常耀新.美国文学概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常耀新.美国文学评论选(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程爱民.弗罗斯特的名诗《修墙》的结构与修辞手法.解放军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1.(7):80-83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杨婧,1978年生人,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硕士,现任教于河北

省衡水学院外语系,所学方向为英美文学、旅游英语,现已在省级及

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魏晋风流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当时的士大夫和后代无数的人

们所推崇,追慕,这不仅因为它的轻扬俊秀、率性旷达,更是由

于它空灵飘逸背后深厚的人文意蕴,这种意蕴的核心便是生死主

题以及包蕴的生命意识。正是这种人文意蕴构成了魏晋风流的内

在张力。生死是每个人、每个时代一个永恒的话题,关注这个问

题是文化提高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动物意识不到死的存在,自然

感不到死的悲哀和可怕,可以说对生死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标志着

人类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生死的思考和态度直接反映着一个

人乃至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生命问题对于士

人的心灵尤有影响,进而与文学关系甚大,所以,探讨文士的生

命观及其文学表述,对于把握一个时期文学的特质是有益处的。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黑暗的时代,那样的时代一切

固有的秩序都被打破了,使得个体存在被突显出来。这种突显又

是带有浓重的乱世悲剧色彩的,“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

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

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

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

不幸才是真的”[1]

正是这种悲剧形式的“人的觉醒”深深制约着

魏晋社会思潮的基调,也决定了魏晋各种社会思潮所关注的重点

不是宇宙的本源秩序、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是关注和探索如何在

这纷乱变动的人世中为人处事。诞生其中的“魏晋风流”自然而

然的继承着这种人的自觉的精神,与生死主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追溯起来,“魏晋风流”中的生死主题在东汉末就已发端,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2]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十九首》中大量出现了古墓,白杨一类让人想起生死的灰

色意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迁逝之悲之所以有惊心动魄之效,

不仅仅在于作品主体对时光流逝的体验之深,还在于他们是在价

值失衡后所表达的孤苦无依和生命之痛。而且确确实实是他们亲

身经历的,较之理性认识上的泛泛而谈,这种生命体验无疑要深

刻得多,也要感人得多,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的感叹中直抒

胸臆,感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构成了生死主题的基

调。表面看来如此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却是对人生、生

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魏晋的士大夫们确实厌弃了世界,

但却并未厌弃生命。他们厌弃世界正是由于对生命无比的热爱和

珍视,那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扼杀生命的时代,所以热爱和珍视生

命的魏晋士大夫们自然要厌弃它,所以魏晋名士们纵情山水、高

蹈隐逸、率性旷达,但无论他们旷达依然超脱不了死亡带来的忧

惧和哀伤,正如李泽厚所说“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

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的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就构成了魏晋

风流内在的深刻的一面。”[3]

因为对死亡的无比忧惧所折射出来

的是对生命的强烈执着所以魏晋时代对人生、生死的悲叹并不使

人彻底灰心丧气,反而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催人奋发,教人进

取。在生命的绝境中唱出生命赞歌的最强音。

考察两汉的社会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整个社会处于上升时

期,或者说,当士人对社会存有信心和建功立业的信念时,整个

社会氛围时乐观的,感伤只是短暂的个体的,再加上两汉时期阴

阳灾异,神仙方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非理性思潮使感伤

之潮无立足之地,个体的存在价值也被群体价值所掩盖。无论是

东汉前期还是中期士人们的生命情绪很安定,即使面对死亡时依

然很平静。李固等人从容就义,正是由于心中有“义”的存在,

这个士人群体的价值准则再他们看来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从东

汉中期开始士人夹杂于宦官和外戚之间自命清流,以生命捍卫正

义和理想。一次次的失败伴着次次的鲜血,却并没有换来社会的

走向辉煌,到东汉后期几乎整个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东汉的灭亡只

是时间问题了。于是,再巨大的失落感中,大多数士人不再关心

社会的前途,而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处境,当社会中坚---士人集

团的大群体精神逐渐淡化后,走向自我必然是唯一的选择,而一

旦走向自我深处。对感性生命本身就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因为心底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所以文学中常常掩饰不住

这类悲情。“以至于言悲成了文学的一个传统,悲迁之感和感乱

“魏晋风流”的内在张力

死主题

赵 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魏晋文学中的生

【摘 要】魏晋文学中有关生命的诗文大多具有深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表面的悲观颓废是对生命的强烈执着和对死

亡的无比忧惧;表面的贪图享乐、及时行乐其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生的极力追求。同时生命问题对于士人的心灵尤有影响,进而与文学

关系甚大。本文试图从魏晋文士的生命观以及对生死的思考入手,探讨他们在对生死的思考和感叹中高杨着的生命意识及其文学表述,以此

阐述生死主题这一大背景大主题对魏晋文士文学的制约和影响。以求从这个较高的层面对魏晋文学进行把握。

【关键词】生死主题;魏晋文学;制约影响;阮籍

文史哲大 众 文 艺 大 众 文 艺 大

116

伤离已不再新鲜,但却随着个体体验的丰富进一步深化了”[4]

生死的思考给魏晋士人带来了深深的孤独感,魏晋人的孤独,除

了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更多的变现为人再宇宙时空中的渺小感,

最为典型的便是阮籍,刘师培再《中国中古文学史》中说:“西

晋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唯法其行”但他的孤独无

人能仿,最能代表他旷古絶今意识的便是《咏怀诗》第一首“夜

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

外,群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而对于陶渊明,

罗宗强先生则说”从他的诗文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有一种深藏

的孤独感,一种虽然不张扬但却隐约然而执着存在的孤独感”[5]

对生与死的感叹在魏晋文学中得道了更为集中、深刻的表

现,生死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了魏晋文学的感情基和调抒

情主题,以及诗人对诗歌意象的选择。

由于对生死的关注和抒发,再诗歌意象上诗人们很容易对

那些灰色的低调的物象感兴趣。诗歌意象是诗歌主体经过主观情

感选择后于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物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

会人事,还可以是典故故事。阮籍《咏怀诗》的“反覆凌乱”绝

不仅仅是“忧生之嗟”可以涵盖尽的,阮诗中的迁逝之悲或明或

暗,但他以沉痛的生命体验将其演绎得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

读。生命是无常的,人无法逃脱生死大限,再有为的时代里人们

尚可发奋作为,以弥补人生短暂之感,如今却只能无可奈何的任

凭时光的流逝,让生命无意义的消耗。

读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深刻动人的,就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

光飘忽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与情感。魏晋诗歌尚未能创造出唐诗宋

词那样完美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境界,它的抒情大多是直抒胸臆的

的表达,木质无文,而创作主体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所

抒之情直白却不流于肤浅,能准确恰当的表现出敏感的心灵面对

生死时那一份震撼人心的颤动。使得生与死以最接近原质的方式

直白的表达出来,有一种令人不可回避的正面冲击力和震撼力,

逼人正视、催人深思。“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人生处

一世,去若朝露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将《古诗十九

首》“温丽悲远”的风格发挥道了极致,其感情之真切力度之大 直至今日依然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时光短暂的感叹变相的表达了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忧惧。生 命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就等 于生命,对时光短暂的哀叹就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对死的恐惧 和关注使得他们对时间的流逝格外敏感。“所遇无故物,焉得不 速老”所遇的都不是故物可见时间流逝之快,这与桓温“木犹如 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意思是相同的。正如郭伯恭所说的“(建 安)诗人所写的,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耳闻目见的 社会现象,总之,经过他们的眼底透视之后,他们的心上立刻就 来了一层爱上的重压。自身的遭际是悲哀的,自身外的人生现象 也是悲哀的;这样,人生的本质,也就不得不被诗人们认作悲哀 的结晶了。他们的悲观的人生观的造成,就是基于此点”[6]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确实隐晦之至,但从中可以清楚

的读到与当时残酷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密切联系的人生感叹和人 生哀伤。“繁华由憔悴,堂上生荆棘”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 风飘。终生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别看他呢么放浪潇洒,其实他 内心的冲突痛苦是异常深沉的,“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便是一再出现在他笔下的诗句。把 残酷政治迫害和社会黑暗人生短促的痛楚哀伤曲折而强烈的抒发 出来出来,大概从来没有人像阮籍写得这样深沉美丽。也正是这 一点使得魏文学流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内容。应该说,不是建安七 子,不是三操,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 颜、谢,而是阮籍才真正代表了魏晋风流的最高代表。

在魏晋时期神仙传说的创作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魏

晋神话比前代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神仙形象不断“人化”,仙境 也不断“人间化”而且仙话中的许多因素也明显代有超越生死和 时间的因素,从生死主题的角度可以说这是出于在艺术创作中 超越生死大限实现长生不死、肉身不坏这一当时普遍流行的追 求。 “在神仙信仰的话语体系中进行叙事的‘仙话’,实质上 是一种以宗教幻想的形式来表达古代中国人对生死终极问题的独 特思考”[7]

“古代中国人在神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气超越生死大

限、长生不死的仙境灵界,来表达对现实生命、人生价值的执 着。”[8]

魏晋时期的神仙信仰集中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死

这一 终极问题的独特思考:期盼以“生”的无限延长即个体生 命的“不死”来拒绝“死亡”的到来。“神仙信仰的核心意义就 是:珍视现实人生,宝爱现实生命”。[9]

参考数目

[1]李泽厚.美学三书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82页

[2]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4 页。以下诗歌皆引自此处,不再另注。

[3]李泽厚.美学三书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93页

[4]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版37页

[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浙江:浙江任命出版社.1991年 版.350页

[6]郭伯恭.魏晋诗歌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本. .66页

[7][8][9]韦凤娟.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关于超越生死大 限的话语表述.载《文学遗产》[J]2008年01期。

文史哲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六
《古诗》

一)古诗词

1.《观沧海》中想象丰富而奇特,充分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豪情的诗句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登飞来峰》一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3. 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时,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表明远大的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6.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从视觉、听觉描写想象中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

“ ,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二)古文

1.有才能而不被发现,韩愈早在《马说》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季景物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3.《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中此指代的, , , ,

; , 。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

(这句实际上也体现出他的政治抱负);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这句实际上也体现出他博大的胸襟)(用《岳阳楼记》中原句作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先天下只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出师表》中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 ”,第二条建议是“ ,第三条建议是 ”.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

上级任命闻道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闻道是

“ ,

”(用《出师表》中的原句作答)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曹刿认为可以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

中考古诗文默写练习

(一)

1. ,一览众山小。 2.沉舟侧畔千帆过, 。

3.感时花溅泪, 。 4.但愿人长久, 。

5.长风破浪会有时, 。

6.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

7.你已学过《〈论语〉六则》,请默写谈学习态度的任何一则:

8.《三峡》中引用渔者唱的两句是: 。

9.刘禹锡在《陋室铬》中,表达“陋室”不“陋”的名句是 , 。

[1会当凌绝顶。2病树前头万木春。3恨别鸟惊心。4千里共婵娟。5直挂云帆济沧海。6关关睢鸠/君子好逑。7(略)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

1. ,悠然见南山。 2.黑云压城城欲摧, 。

3 春蚕到死丝方尽, 。

4.当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莲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

5.晏殊慨叹“无何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却写道: ,

表达了自已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二)1采菊东篱下。2甲光向日金鳞开。3蜡炬成灰泪始干。 4--。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

1.《西江月》表现诗有陶醉于丰收喜悦之中的诗句是 ,

。(辛弃疾)

2 .文天祥被俘后以“ , ”直抒胸臆,表达其崇高的生死观。

3.苏轼身处逆境也“ ! ” 表达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 , 。”

5.纵观古今中处凡成就大业之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

6.《钱唐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春行”的语句是 。

[(三)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

4. ,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

5.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7.岑参《白雪歌送武官归京》中“ , ”

不仅写出大雪寒的景象,而且把整个白茫茫的世界观衬托得色彩艳丽。

[(四)1隔江犹唱后庭花。2却话巴山夜雨时。3随风直到夜郎西。4田家少闲月。5赢得生前身后名。

6安得广厦千万间。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五)

1.李商隐的《无题》中表达作者对朋友们思念的对偶句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比喻写“雪„的句子是 ,

3含有深刻哲理的诗不少,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 。

4.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西湖六月优美景色的诗句是:“ , ”。

5.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以景写情的诗句是 , 。

6.成语“择善而从”是由《论语》中“ ”。概括而来的。

[(五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略)。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择其善者而从之。

新版中考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或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愁云惨淡万里凝)

2.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半夜鸣蝉 、 听取蛙声一片。)

3.《<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光明前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岳阳楼记》中直接表达作者宏伟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是 ,

。(先天下只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让人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先天下只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

《论语》中孔子的话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 _ _ _ , _______ _,_______ 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3.描写琅琊山早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 _______。(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 “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15.《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__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奇特景色的句子是: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18.“ ,

”。《木兰诗》中的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9.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示感伤,不妨用王勃的语句“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集萃

1. 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盂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 。(舍生而取义者也)

7.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___

___,_ _____。(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8.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

与” 旧”的对 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

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0.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

1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出淤泥而不染,瀖清涟而不妖)

12<<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4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 , (论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人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7.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 ,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况将一去不复返了。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诗句是:

,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9.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 ,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0《论语》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2. 陶渊明《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3.曹判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4.《鱼我所欲也》中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 ,

; ,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感叹生死的诗句篇七
《古诗》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渡荆门送别》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游山西村》

1.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名句综合运用

1.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理解背诵

1.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 , 。

2.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体现诗人观察景物的句子

3. 《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

是 , 。 。

4. 《清平乐·村居》中最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

是 , 。

5.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

“ , 。”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

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

是: , 。

7.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 。

8.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

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

挚感情;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 ”寄语远方朋友。

9.《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

是: , 。

1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

词句是: , ,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

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

是: , 。

1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风雨不动安如

山。”的呼喊。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明,他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

运的诗句是: , 。

13.李白的《 行路难(其一)》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

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

是: , 。

14.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

是: , 。

15.〈〈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且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 。

16.李白也有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是:

“ , 。”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出自 (作

者)的作品。

1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体

现边塞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情景交融、未提送别笔端

却饱含感情的语句是: ;

19 《己亥杂诗》中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 20 《送元二使安西》中表现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语句: 21 《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

是: ;杜甫

的 ,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2 《登幽州台歌》中作者感叹历史、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

是: 。

23 《赠从弟》中作者借物喻人,表现劝勉之意的中心句

是: 。

25 《与朱元思书》中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是:;作者在自然

景物中表现了对政治生活与名利的厌倦,这一句

是: ;在《五柳先生传》中则表现

为: 。

26 。

27 《醉翁亭记》中作者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在文中表现为

“”

27 《醉翁亭记》中表现四季景物的名句依次

是: 。文中表现酒醉与山水间关系的名句是: 。 28 《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着自信的诗句

是: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与其风格相近的句子是: 。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其烦忧苦闷的体现是: ;继而消极避世: 。

2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

子: 。

30 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

“ ”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春望》

.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

.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

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

《石壕吏》

《归园田居》

.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 。

.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 。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

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

《游山西村》

.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

.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