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欲绝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痛苦欲绝篇一
《对人生痛苦的理解》

对人生痛苦的理解

班级 金融12甲 姓名 刘归榛 学号1290610143

乔苔蜜满怀希望的来到城中,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让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家里,讨回一粒芥菜籽,以帮助我渡过难关。”“我们家已经有许多位亲人去世了啊。”那户人家说。于是她来到第二家,得到同样地回答。接着第三家,然后是第四家.....当她来到最后一户人家准备开口的时候,突然她悟出了,原来这个世上每家每户都有丧亲之痛,原来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近几年来,这个城市中发生了几起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一位儿子早逝的老人,与孙子相依为命,因孙子考上一所高费大学,读大二的时候交不起学费而被迫休学。休学期间孙子外出打工挣钱,结果工地塌方造成死亡,老人因而痛不欲生,恨自己穷困之苦,上吊自杀了。另一位青年妇女,丈夫升官后,在外养了小三,因而痛苦攻心,造成肚里的孩子胎死腹中,痛苦之下,选择了跳楼。在我们这个物质相对丰厚,而精神相对缺乏的时代,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往往是最大的敌人"怎么才能走出人生中的痛苦?正确对待该来和不该来而又非要来的人生痛苦,这是个极其复杂又亚待解决的大问题"人生痛苦,古今有之"人的一生几乎就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痛苦"在佛陀生活的时代,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名叫乔苔蜜,生了一个遗腹子,在这之前她的丈夫刚刚去世不久"可是,她的儿子不到一岁也去世了,乔苔蜜痛苦万分,伤心欲绝"抱着尸体在街上奔走,向每个人祈求让儿子复活的良药,有人有人同情她,也有人不理会她,还有人嘲笑她疯癫,最后她遇到了一位智者,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佛陀才能让奇迹诞生。 于是,她来到了佛陀面前,倾诉了自己的丧子之痛和希望儿子复活的愿望,佛陀以无限慈悲的心听着,然后轻声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你到城里向任何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家里,讨回一粒芥菜籽给我。”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痛苦就像我们的影子,与生俱来。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失落、众叛亲离、流离失所的人生百味。社会发展至今,科技进步,物质丰富,但并没有带我们的精神带来愉悦,心理带来安慰,相反,比之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痛苦有增无减,欲望空前膨胀,正好比有的人已经拥有了桑塔纳,却又想换成奥迪,不久还想要宝马,欲望永无止境,痛苦永无了期。千百年来人们师徒摆脱痛苦,离苦得乐,寻求解脱痛苦的良方妙药,可是,痛苦总是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始终在你身边。

那么,到底有没有痛苦解脱之道呢?

解脱之道古人有之,一是要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你首先对待痛苦要像对待生命的每一天一样,不管天晴天暗,这一天都要过得快乐精彩。这样,你的人生中就没有了阴天与雨天,只会存在晴天。即使有一天痛苦来了,你也不要以为“太不正常”或者“就我倒霉”,你需要坚强面对,直视痛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当你走过这个痛苦的日子,那么你的第二天,就会像乔苔蜜一样走出痛苦赢得幸福愉快的人生。这就跟马云说的一样,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但是后天会很美好,所以我们不能让痛苦把我们击倒在明天晚上。

其二则是遇到痛苦,要与他人敞开心胸的随意畅谈。畅谈是一种内心压抑和痛苦的释放。敞开心扉的畅谈是化解痛苦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痛苦经历。比如我之所以没有被痛苦击倒,而能够健康愉快的生活,除了把痛苦看做是正常的“来者”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和他人的倾谈。记得多年前我学业不顺的时候,找到了我的心里老师,和她畅谈心扉,想她讲述了我这几个月来的失败与苦恼,我的心理老师耐心开导我,帮助我走出困境。后来我顺利的度过了那个痛苦期,并且充满信心的在期末考中

获得了一个好成绩。因此,我们的一切痛苦来源于我们个人的心理。特别是现在的生活对每个人的压力巨大,生活的痛苦和不如意会经常关顾,为了在痛苦中赢得快乐和幸福,就要懂得敞开心扉把痛苦放走,只有这样,人才会永远不被痛苦击倒,拥有快乐人生。

能够感知悲痛和快乐,是人最自然的状态。一个人永远别于人世,自然无知无觉,也就无所谓人生中的痛苦和幸福再怎样纠缠。人们在尚且可以感知悲喜时勇敢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要与痛苦做斗争。痛苦常伴的人生如果有幸偶遇幸福快乐,要倍加珍惜,全心感受并且铭记要为幸福快乐过后即将登场的下一种痛苦做好准备,我们要有时刻有面对痛苦的心理准备。幸福是无尽痛苦人生中偶尔降临的赏赐,痛苦是平常,幸福是稀少的。因此,懂得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痛苦欲绝篇二
《语文答案》

语文试题全解全析

1、【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不是作者的观点。 2、【答案】C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原文表述为“缺乏精确的习惯”,选项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 偷换概念。 3、【答案】C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A项“表现为一种缺陷”是误认,非作者观点。B项见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与选项正好矛盾。D项以偏概全,应为“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不是全体。 4.A(动词,“写书信”) 5.D.①太祖封勋官职 ⑤鲍勋私解邕事 ⑥鲍勋廉而能施

6.B(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7.①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5分)

② “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5分) 参考译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以前在东宫任职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等到加上这件事,怨恨更加厉害。正好鲍勋管辖区士兵休整有误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罢免鲍勋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授鲍勋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文帝准备外出打猎,鲍勋使车马停下来呈上奏章。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超过音乐。”鲍勋趁机秉奏:“刘晔巧言谄媚为人不忠,这是阿谀奉承陛下的过分虚假的言论。请让有关部门论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愤怒得变了脸色,打猎结束回朝后,就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没有不表现出恭敬的样子。黄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吴国,鲍勋当面强谏。文帝更加恨他,贬鲍勋为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回来,驻扎在陈留郡地。太守孙邕进见文帝后,出来拜访鲍勋。当时军营墙壁还没有完成,只立了标记,孙邕绕道而不走正路,

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

举报。大军回到洛阳时,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私自解除对孙邕的论处一事。文帝下诏书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驳说:“按照法律罚二斤黄金。”文帝非常生气地说:“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8.(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3分)下句则着重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3分) 9、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11. (1)AB (C.“而造成他内心恐慌的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

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错。D.“其实是郎丹先生一手造成的”错。E.小说在塑造郎丹先生时,除了运用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外,心理描写也很突出。)

(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太太的去世,才使收入不高的郎丹先生很快陷入了困境,正是这种困境才促使他想到要变卖妻子的“假珠宝”,也才解开了妻子和“假珠宝”的秘密。在人物塑造上,正是这一情节的推动,才揭开了郎丹太太的真面目,也使郎丹先生贪婪、自私、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每点2分。

(3)郎丹太太是一个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最终走向堕落的虚伪的女人。(2分)她外表美丽端庄内心却充满了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她爱看戏,爱珠宝,丈夫微薄的薪水无法满足她的欲求,于是她就凭借自己迷人的姿色,博取有钱人的欢心,背着丈夫做起了别人的情妇,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送的礼物,(2分)。她不仅不感到耻辱,还以此为乐趣,而在丈夫面前却把自己伪装的如此温柔娴淑,深得丈夫的喜欢。(2分)

(4)示例一:有真爱:

首先,郎丹太太是爱丈夫的。①与丈夫结婚后,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对丈夫无比关心、体贴和温存”,她希望丈夫陪她看戏,但看到丈夫因此而疲惫时,她就主动做了让步;②她不惜委屈自己,从情人那里弄到钱,让丈夫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③她害怕丈夫为她做别人的情妇而伤心,于是谎称自己的珠宝是假的,并谎称自己喜欢假珠宝。(4分) 其次,郎丹先生也是爱妻子的。①他从副科长家的晚会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情网②他明明不喜欢她爱看戏,但他还是纵容她③妻子死后,他痛苦欲绝,差一点跟她一同进了坟墓。(4分) 示例二:没有真爱

从妻子方面:①她明知丈夫不喜欢她看戏,可她还是硬拖着他去看戏,根本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不管她丈夫愿不愿意)。②她明知道丈夫那样爱她,她还要背着他去做别人的情人。(4分) 从丈夫方面:①明知道这些珠宝是妻子生前的最爱,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一件不留。②他利用卖妻子珠宝得来的钱去与妓女鬼混③妻子去世才半年,他就又结婚了。(4分) 12.(1)A D

(2)① 1948年高家举家迁往香港,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为他今后的非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② 1960年,高锟进入ITT的标准通讯实验室,发明光纤通讯,站在了全球通讯科技的制高点。 ③ 1983年,他被ITT公司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3)①淡泊名利。得到的无数奖章就随便放在车库里。高锟喜欢到郊区、湖边等幽静处买块地,和夫人亲自设计房子,再找工人盖,他喜欢自己动手做木工。

步;就像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一样,闪烁的群星也拦不住你追求窗外的阳光。(6

分。每句句式1分,内容2分)

启示二:时间定能验出真金。高博士今年才获奖,“太迟了”“他发明的光纤,是一项世界性、革

命性

的贡献”。虽然很晚,但毕竟肯定了他的贡献。

启示三:需要开明的教育,公正学术环境。创新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获

成功。(2分,写出两条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3. A (A.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B.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B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C.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D.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 14.D(A缺主语;去掉“由于”或“致使”。B中语序不当,应将“在显著位置”放在“对亚运会”前。C“塑

造”与“理念”动宾不搭配。)

15.C (既要注意联系上下句,又要考虑先看再听的常规。)

16.答案 ① 无论(从)②还是(到)③以及(和)④既(不仅)⑤又(而且)

17.答案示例 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脚

痛苦欲绝篇三
《学会珍惜》

《学会珍惜》人生匆匆,为使一生不留遗憾,就要学会珍惜、懂得珍惜,让自己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牵挂的苦楚,多几分惬意,少几分带瑕疵的不如意。珍惜今天。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中间,全仗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无始无终的大实在。”所以说,虚度了“现在”,就等同于虚度了今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昨天和明天,与其在沉迷于昨天的痛苦回忆,与其憧憬于明天的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抓住今天,充实今天完善今天,在今天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天,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珍惜健康。有人说珍惜健康是一种责任。此话颇有道理。无论对家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事业,健康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置疑。惟有健康,才能够谈有资格谈幸福,才能有“资源”拥有幸福和享受幸福,才能有资格成就事业,品味快乐。珍惜健康,就是不要再为减肥而疯狂,不要再为名利所拖累,不要再为失恋而痛苦欲绝,不要再为一时的挫折而忧伤。一句话,“千万别不把健康不当成一回事”,倘掉以轻心,幸福随时都有随时随地失去的可能。珍惜幸福。幸福对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含义: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是清贫者的幸福,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农民的幸福,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是政治家们的幸福。由于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对它的追求也就拥有不同的方式,有人兢兢业业,有人投机取巧,有人狐假虎威,有人挖空心思,取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有人高兴,有人悲凄,有人兴奋地发疯,有人痛苦地跳楼。对任何人来讲,幸福极容易把握,也极容易失去。关键在于心态的平衡与否,“知足常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谁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功名利禄,以平静心观赏云起云散,宠辱不惊,谁就是幸福最大的受益者。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珍惜幸福,应当从拥有知足开始。人们啊,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珍惜,懂得了珍惜,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笑容会更加灿烂。

痛苦欲绝篇四
《Unit 1(1)》

痛苦欲绝篇五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叶嘉莹认为:“研读渊明的诗, 我们可以体悟

倒,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

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 转悲苦为新愉, 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1]。

自义熙十四年(418)刘裕幽安帝立恭帝至元嘉四年 (427)诗人卒这一时期,随着对刘宋政权认识的深

入以及自我生命历程的终结,陶渊明的仕隐情结终

于化解,他这一时段的诗文集中地反映着由金刚怒

目的“悲苦”向物我冥一的“新愉”的嬗变。

一、人生悲苦的集中表露与心理痛苦消解的开 始

义熙十四年(418)的十二月,宋王刘裕幽安帝

而立恭帝,立司马德文为皇帝。 该年除夕,尚未从家

庭火灾笼罩下的阴影里完全走出来的陶渊明由此

唱出了人生当中最高亢悲戚的韵调———《岁暮和张

常侍》。 诗作从岁暮著笔,将市朝的变化,风云的严

武宏璞 1 , 高申平 2 (1.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2.穰东初中,河南 邓州 474165)

———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摘 要: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 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

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 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 “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最终从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悲慨;刘裕;嬗变;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8-2011(03)-0052-(05) TheDisappearofMentalPainandSuffering ———InvestigatingTaoYuanming’sIdyllicPoemsintheLate

WUHong-pu1,GAOShen-ping2

(1.Collegeofarts,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College,Hanzhong723001,Shanxi;

2.Middleschoolof RangDong,Dengzhou474165,Henan) Abstract :TaoYuanminghadstartedthelifestatethatdon'tcomplainsince418.Alongwiththeexecutionof LiuYu'snewpoliticalmeasureandbodilydecrepitude,Hefacedtheendofthelifepeacefully.Atlasthecameto theformationofthestatethatdidn'tcomplain. Key words: pain;LiuYu;transmutation;state.

收稿日期:2011-04-05 作者简介:武宏璞(1972- ),男,河南邓州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2008 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 古代文化与文学。

第九卷第三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No.3 2011 年 6 月 JournalofTongr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1

-52

厉,同岁暮的凄冷、暮年的悲伤融为一处,使全诗笼

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 清吴菘《陶论》评得简

而深刻:“此篇音节悲苦,起结尤感叹欲绝。 盖人生境

遇无常,抚己慨然,正非渊明所独。惟渊明当日之怀有 难以告人者,故其触景增慨,比他人为独深也”[2]。

此诗被历代评家与《读山海经》一并列入“金刚

怒目”式作品,我认为它有着显著的特点:第一,此

诗集中了陶诗文中常见的五大主题,对岁月流逝感

叹,对自己年迈无力的咏叹,宦游之叹,对人生的愁

苦的慨叹,结尾处转换心灵阵痛的“凭化迁”。 这五

个方面的主题在其他诗文中多有涉及,但都没有此

处集中。 第二,此诗除了上面的五个主题相关的诗

句之外,没有掺杂任何“田园秀美”的成分,没有田

园喜悦的任何影子;从词语色彩来看,几乎没有暖

色,冷色也冷得令人寒意阵阵。 例如陶公感叹岁月

流逝,此类诗句并不少见,如“行行向不惑,淹留遂

无成”(《饮酒》 其一)、“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杂诗》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

诗》其一)、“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游斜川》)、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杂诗其七》)、“寒往暑

来,日月浸疏”(《祭程氏妹文》)等,但是都远没有此

诗悲悯动人:“市朝凄旧人, 骤骥感悲泉”,“凄”、

“悲”二字令读者骤然升腾悲怆之感,它不是轻描淡

写的感叹岁月流逝,而是把这一感叹融入到了冰冷

的景象之中;明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传统上这是

一个值得寄以厚望和祝福的日子,但诗人却是“明

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看来,这新年对诗人来说

并没有什么好的感受,唯一的感受是无话可说。 可

以说,诗人在这五个方面的悲戚成分远远超越了其

他任何诗作中的同类感受。 于此作中,诗人的悲愤

达到了其人生中的巅峰,恰于此时此诗,诗人终于

认识到个人能力、命运际遇、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客

观性,再次思及以前未能达成的“先师遗训”和如今

这憔悴的境遇,只能望洋兴叹。 有了这种认识,诗人

开始了趋于“物我冥一”境界的嬗变。

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中的悲愤在《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420)中有所遗存,但是已经大为

消解。 汉乐府“楚调曲”有《怨诗行》,此仿其体,故称

“怨诗楚调”,古辞和魏晋以来歌辞都用来表现人世

各种伤慨哀怨,诗人取“怨诗”“楚调”以名篇,便显

示了诗人的用意。 但是有一点能够证明这是陶渊明

有意为之:诗中开始出现了“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

前”的认识,这种自我批评在陶诗中少有。 这一认识

是怎样在诗中表达出来的呢 首先,诗人叙说了自己

对“善有善报”的怀疑、人生的不幸遭遇、晚年园田

生活的悲惨,最后给自己以饱含悲戚却无奈的勉强

的自慰:“在己何怨天, 离忧悽目前。 ” 咎责全在自

己,哪里怪得上天!诗人由 “善有善报”的不真实、自

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园田生活的悲惨事实而直接进

入了自我批评,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评的:“善有善

报”的质疑暗示着诗人对“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

天下”的理想未能实现的不满;对人生不幸遭遇、园

田生活悲惨的逼真的唠叨叙说,开始从自身找原因

而不把自己的园田悲叹完全归咎于命运际遇的不

公平,这大大消解了此作的愤怨程度,同时表明诗

人终于有了自我批评的意识,这是他心里痛苦解脱

的开始。

二、对刘裕认识的深入与心理痛苦解脱的完成

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

位,国号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 陶渊明《桃花源记

并诗》作于刘裕代晋之后。 随着历代学者的主观解

读,《桃花源记并诗》逐渐成为旷世杰作,更成了人

们心灵的寄托。 洪迈说:“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

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 以为喻耳”[3]。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 之文,亦纪实之文也”[4]。 人们断言:陶渊明想超脱现 实社会,追求一个超越予尘嚣之外的淳朴社会———

桃源世界,并且以此为证据凿凿地断言陶渊明对于

刘宋的嫌恶———这显然是对陶渊明的错误解读。

这实际上涉及到对刘裕的历史真实看法的问

题。 刘裕称帝前后,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

适合历史发展的措施:第一,整顿弛紊的朝纲。 以司

马氏前车之鉴,宋武帝削弱强藩,集权中央。 第二,

抑制豪强,以赈百姓,发展生产。 限制兼并,禁止豪

强封固山泽,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 第三,提倡节

俭,身体力行。 孤寒出身的刘裕知道稼穑艰辛,平时

清简寡欲,对珠玉车马、丝竹女宠十分节制。 为了警

诫后人, 他在宫中悬挂了少儿时使用过的农具、补

武宏璞 , 高申平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53

缀多层的破棉袄。第四,减轻刑罚,亲自听讼。永初三 年(422 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5],对 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进行了改革。 第五,大兴学校, 重视教育。 策试诸州郡秀才永初三年(422 年)正月,

下诏:“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 学。 ”[5]。 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刘宋王朝一度成为南朝疆土最大、 经济比较发

展、政治比较稳定的政权,也使刘裕获得了较好的

历史评价。 北魏谋臣崔浩说:“刘裕奋起寒微,不阶

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 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6],王夫之

说:“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拔嗣、赫连

勃勃敛迹而穴处。 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

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 后乎此者,二萧、陈

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 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 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7]。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刘裕新政已经卓有

成效,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恰恰印证着陶渊明

对“桃花源的乌托邦”的不相信,同时表明诗人心理

上已经接受刘宋政权,“先师遗训” 的压力锐减,心

理痛苦已经解脱。 理由如下:第一,诗文中提到的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这

一期间,社会事实境况确实很乱,可以说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最为动乱的时期,那一时期发生大的战争

就有十几次。 诗人选择“晋太元中”,一方面想到了

彼时战乱的祸患,另一方面思及目前刘宋政权下相

对平静的社会图景,该诗是诗人对比乱与和之后肯

定了刘裕政绩之后的产物。 第二,此诗文以“寻向所

志,不复得路”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结尾。 陶渊明自幼经历一系

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

生,忧国忧民。 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

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而今面对刘裕政权各种恢

复社会政治稳定与恢复经济决策的初见成效,陶渊

明那积郁沉闷的愁苦心态业已减轻,遂有做一篇诗

文来表达自己这一感受的念头:“唉, 历史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个人岂能掌舵 原来对刘裕代宋充满反

感,如今看来,这家伙还可以,你看这社会形势不正

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吗 想想太元年间那可怕的社会

现实,真实让人后怕啊! 其实,庄学所追求的那种

‘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图景不一定存在,只是他们

一厢情愿而已,那么,我就根据‘桃花源的故事’①

作一篇文章吧! ”遂有此文,更有此文的结尾。 第三,

诗文暖亮和谐的色调昭示着诗人内心的从容和顺。

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和

谐、完美和统一,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纷争困扰、没

有忧伤烦恼,处处恬静和乐,人人纯朴厚道。 这是多

么理想、多么和谐和梦寐以求的社会。 诗文之中语

句色彩温暖,行文流畅随和,没有任何过于冷色的

词汇,这么冷静的行文,这么平和地选择词汇语句,

难道不能显露陶渊明内心的平静与闲适吗 那么,陶

渊明为什么有这么平静、闲适的心态,我认为:诗人

对刘裕的一系列新政举措的效果有了进一步深入

的认识,对刘宋政权的不屑不再那么强烈,甚至消

失。 诗人看着刘宋政权逐渐是社会回归平稳和谐,

社会生产也逐渐得以恢复,诗人那“壮且厉”的心终

于从空中降落到了地面,偶有一闲适的春光明媚的

日子,诗人灵感忽现,提笔而成《桃花源记并诗》。 因

为“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

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 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

种情感”[8]。

刘裕是东晋南北朝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这是

有目共睹的,善于审时度势的陶渊明岂不闻乎 热衷

于社会良性发展的陶渊明会反对刘裕的新政 对世

事颇有见解的陶渊明岂能对当时的事实上的进步

产生抵触情绪 这一切的答案都可以从《桃花源记并

诗》靓丽的色调解读出来。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当时

的陶渊明已经步入暮年,且身抱疾病,淡出了刘裕

政权的视野,这不是刘裕的过失,也不是刘裕的安

排,是历史把陶渊明终生念念不忘的“先师遗训”的

“仕而达济天下”的壮志泯灭了,倘若把这笔账算在

刘裕头上,那是不正确的。 众多解读者以此诗文标

举陶渊明的“乌托邦”理想,不惜改变历史对刘裕的

真实评价而否定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那根本得不

到实质的认识,更不能正确认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心理痛苦解脱后面对生死的坦然

第九卷第三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No.3 2011 年 6 月 JournalofTongr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1

-54

陶渊明要达到“无尤无怨”的人生境界,首先要

改变对刘宋政权的看法。 这一心态的变化,我们可

以从他晚年所作的《乞食》里面解读出来。 此诗当是

诗人晚年所作。 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

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 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

作和内心状态, 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

间六旬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

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

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 历代的解读者不约而

同地达成了共识:这首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

晚年贫困生活。 但是,百读其诗,就读不出任何贫困

生活条件与伤痛惭愧的标志来, 反而有几点疑问:

第一,这“乞食”是借粮还是蹭一顿饭。 多数解读者

注释为既借粮又蹭了一顿饭。 其实,在魏晋时期,名

士之风流行,别说士人借粮,就士人裸体狂奔也不

算什么,所以,对《乞食》的解读不要拘于“乞食”二

字的表面意思而犯“以文害辞”的错误。 纵观全诗,

没有冷色调的词汇,更没有冷色调的句子,诗人的

叙说没有一点悲戚的意思,反而是娓娓道来,毫无

惭愧之意,更无悲戚之情,仿佛在向我们讲一件与

自己无关的事,相当平静、和顺。 在那个时代,偶尔

为自己的简单的自斟自饮的无聊所驱,外出蹭一顿

有好酒好肉的饭局不算什么,我们感到钦佩的是陶

渊明竟然以此入诗,这绝对是大的决定,是文学史

痛苦欲绝篇六
《思想的深度源自生命的痛苦》

庄子思想对东汉以后中国文人的影响是难以

估量的。两千多年以来, 中国文人形成了.. 儒道互 补..或曰.. 以道补儒..的独特的心理模式, 一方面, 他们效法孔子.. 知不可为而为.., 意气风发地救济 苍生, 开拓人生; 另一方面, 他们又效法庄子.. 知不 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彻底绝望之后, 便深深地潜 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放弃外在的执著, 退而追求 精神的永恒。可以说, 几乎每个后世文人的心中 都或多或少地有着.. 庄子情结..。

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是庄子思想最鲜明的标

志。中国文人最关注的始终是人生, 是如何安置 自己的生命, 而..庄子.. 正是这样一部关于个体生 命的哲学, 也正因此, 庄子及其思想与同时期的诸 子相比才显得如此地特立独行。

在庄子之前盛行的是.. 天命..观念, .. 命..的观

念的产生迟于.. 天命..观念, 且前者是从后者中发 展而来。所谓.. 天命.., 即天之意志, 指在冥冥中上 天对人世间的一切拥有的生杀予夺的大权, 因而, 这里的.. 天..具有浓重的人格神的色彩。.. 天命..在 西周以前是没有个体生命遭际的意味的, 到了春 秋战国时, 不容置疑的.. 天命..观在急剧崩溃的社 会秩序中渐渐遭到了质疑, 孔子第一个提出了具 有个人生命遭际意味的.. 命.. 的观念。..论语.. 颜

渊..中, 子夏云: ..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1] 134 ..雍 也..中.. 伯牛有疾, 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命矣 夫, 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

也..[ 1] 87 。在这里, .. 命.., 已有了个体生命特殊际 遇的意指。但是孔子更关注的还是.. 天命.., 他是 把拯救和重构正在走向分崩离析的西周.. 天命..观 作为自己的使命的。..季氏.. 中, 子曰: .. 君子有三

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1] 172 .. 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 1] 172 孔子在这里对.. 天命..之所以 一再重申, 正是由于.. 天命..已经不再被当时的人 们普遍接受了, 已经对它产生了信仰危机, 此时, 对.. 天命..观的重建成为孔子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职 责。在此之后的孟子也对.. 命.. 的观念有所发展, 但他和孔子一样, 更多关注的还是.. 天命..。作为 .. 个体生命遭际..意义的.. 命..的观念是到了庄子这 里才受到了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说, 庄子即便不是 先秦时代第一个也是最早重视个体生命的人之

一。

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是本文

要讨论的重点。不同于以往将庄子生命思想形成 的原因归结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探讨, 本文将思

路由外向内转, 从庄子个人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对 其思想形成的原因展开论述, 以期对庄子思想的 讨论有所补益。

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讨论庄子思想的形

成是有些冒险的, 毕竟, 从相当有限的先秦文献中 来还原庄子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境况相当艰难, 并 且所谓个体生命体验又非常难以把握, 无论怎样 分析似乎都无法摆脱被视为主观推测的嫌疑。然 而这种分析却又是必要的。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 无论他思考的成果如何具有理性和超越色彩, 却 始终无法摆脱时代的印记, 同时其对时代的反映 无论如何都会具有个体的主观的色彩, 故而联系 思想家生活的时代境况来探讨其个体生命的体验 方式就成为必要。以下即通过庄子与同时诸子的 对比, 来讨论其个体生命体验方式对其生命哲学 形成的影响, 兹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体倾向的涉世心态

庄子乃是以普通人的心态敏锐地感受和体验

着现实人生, 而非以哲学家或拯救者的姿态居高 临下地俯瞰着现实世界, 这种在混乱黑暗的人世 间的切身地挣扎会带来更加痛切、强烈的生命体 验, 并且这种生命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体倾向, 这一 点对庄子独特的生命思想的形成很重要。

庄子思想.. 芴漠无形, 变化无常..[ 2] 295 , 让人难 以把握, 然而透视这些.. 谬悠之说.. .. 荒唐之

言..[ 2] 295 , 似乎可以发现庄子看似.. 无端涯之辞.., 其实是有章可循的, 他发言立论的基点乃是对个 体生命的体验和认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孔、墨、孟的显著特征。以..庄 子..内篇为例, 如..养生主..开篇云: ..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已而为思者, 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 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

年。..[ 2] 28 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全文的主旨, 庄子认 为, 对知识的过度追求实则是对个体生命的戕害, 任何有为而思, 有为而作都会招致祸患, 只有顺随

自然, 才可以.. 保身.... 全生.... 养亲.... 尽年.., 陈鼓应 先生对这四个词语的解释是.. 保护生命.... 保全天

性.... 养护身体.... 享尽寿命..[ 3] 95 , 显而易见, 这里 反复强调的只有对自然赋予的个体生命的保全和 爱护。这种个体倾向的涉世心态在..人间世..中表 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人间世..开篇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描绘了两

种涉世的态度, 年轻的颜回雄心勃勃, 欲之卫国实

践儒家存危继绝的人生理想, 而此时的卫国在残 暴的卫君的统治之下, 人民苦不堪言, .. 死者以国 量乎泽, 若蕉..[ 2] 32 , 颜回之所以甘心赴险, 是因为 他恪守着老师的教导.. 治国去之, 乱国就之, 医门 多疾..[ 2] 32 , 这是典型的儒家的.. 有为..思想, 总是 将.. 国家.. 与.. 天下.. 置于个体存在之上。换句话 说, 在儒家思想中, 个体存在的意义是表现在治理 天下, 拯救苍生之中的。而庄子则不然, 在同篇 中, 庄子借孔子之口批驳了儒家这种.. 有为..思想: ..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 后存诸人。所存诸己者未 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 2] 32 这里的孔子完全 成了庄子的代言人, 他苦口婆心地告诫颜回与暴 君相处的凶险以及求名用智之害。这里的.. 先存 诸己, 后存诸人..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孔子的 .. 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陈鼓应先生对.. 先存诸己, 后存诸人.. 的解释

是.. 先求充实自己然后才去扶助别人..[ 3] 112。何以 充实自己, 即通过.. 心斋..的方式逐渐放弃对一切 异己之物的追求, 从而达到一种空明的心境。陈 鼓应先生的这种解释似乎旨在侧重于说明个体自 我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然而联系下文不难看出庄 子.. 先存诸己..的真实用意。在下文中庄子紧接着 生动地描述了叶公子高的出使齐国之前的忧惧心 态: ..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 吾其内热与! 吾未至 乎事之情, 而既有阴阳之患矣; 事若不成, 必有人

道之患。..[ 2] 38 .. 阴阳之患..指身体的病患; .. 人道之 患..指君主的惩罚, 叶公子高的这种忧惧心态体现 了对在乱世中能否保全个体生命的深深忧虑。再 联系下文大树以无所可用而保全自身的描述, 可 见庄子.. 先存诸己, 后存诸人..的真实用意乃在于 对个体生命的强调, 救助他人的前提首先应是个 体生命的保全, 若个体生命尚且无法保全, 扶助他 人, 救济苍生又何从谈起! 这种对.. 己.. 的强调迥 异于儒家.. 推己及人.. 的忠恕思想中对.. 人.. 的重 视。

比起孔孟等救世者, 庄子对生命的体验具有

更多的个体意味, 即真正地以个体生命经历着和 体验着现实生活, 这会更加贴近普通人的体验, 也 更加接近来自社会底层的真正的痛苦; 而以拯救 者姿态出现的思想家们, 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虽 然也对人生有着自己切身的体验, 但他们更关注 的是政治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整个人类群体的解

救, 因而也就忽略了个体, 这个.. 个体..既包括作为 普通人的.. 个体.., 也包括作为他们个人的.. 个体..。

他们的情感体验始终是与社会整体息息相通的, 个体性的生命体验相对来说就被忽略了。这一类 人对生命的体验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体验比起庄 子来就不那么强烈, 鲜明。这一点也许是造成庄 子和同时期其他诸子思想不同的一个值得重视的 原因, 而这一点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 生活在同一时代, 即便是对于同一

种苦难, 他们的体验也是有差异的。.. 痛苦.., .. 悲 伤..这类表达情感的形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强度 总是相对而言的, 面对同一种灾难或苦难, 可能有 的人会悲痛欲绝, 而有的人也许只会一声叹息。 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强度不同不仅意味着客观世 界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不同, 也意味着他们对客观 世界采取的对待方式也将会不同。

孟子与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二人

的传世作品中皆有描述: 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曰:

..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1] 207 ..公 孙丑上..中孟子又云: .. 民之憔悴于虐政, 未有甚于 此时也。..[ 1] 228 这种描述在..庄子.. 中更多, ..徐无 鬼..中云.. 君独为万乘之主, 以苦一国之民, 以养耳 目口鼻。.... 杀人之士民, 兼人之土地, 以养吾私与 吾神。..[ 2] 211 ..则阳.. 中.. 相与争地而战, 伏尸数 万..[ 2] 229 。..在宥.. 中..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桁杨者 相推也, 刑戮者相望也..[ 2] 92。..人间世.. 中的卫君 .. 其行独, 轻用其国, 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 死者 以国量乎泽若蕉, 民其无如矣。..[ 2] 32 从他们的表 述中我们不难获得对那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的体

认: 这是一个.. 天下有大灾..、.. 天下大乱..的时代, 征战与杀戮是时代的主旋律, 政治是黑暗而凶险 的, .. 昏上乱相..为了个人的私欲将人民的生命视 如草芥。这正是庄子和孟子生活的时代。

以上描述我们大致可将之看成是庄子和孟子

所生活的世界的客观事实。然而, 相同的时代苦 难给予他们的影响却是不同的。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叙述孟子的生存状

态曰: .. 孟轲, 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 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 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天下方务于合

纵连横, 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 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4] 2343 孟子继承孔子 之志, 依旧.. 知不可为而为.., 挽救乱世, 以推行王 道仁政为己任。他认为乱世的根源是由于社会秩

序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于是奔走呼号, 游说各国国 君, 期望通过重整社会秩序、解决政治弊端而救民 于水火。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寥寥数语的描

述庄子的生存状态: ..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周尝 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 4] 2143 同篇 中又描述说,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 以为相。庄周笑谓使者曰: .. 千金, 重利; 卿相, 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 衣 之以文绣, 以入太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 可得乎? 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

焉。..[ 4 ] 2145再联系..庄子.. 中庄子穿着打着补丁的 衣服去见魏王, 以及向监河侯借米的经历, 可以推 测出庄子的生活是有些潦倒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 是.. 贫也..。他没有像约略同时的苏秦张仪那样,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摇唇鼓舌地游说人主, 在 他看来, 那样只能招致灾祸; 也没有如孟子那样四 处奔走, 向各国君主推行王道, 因为他根本不认为 通过挽救政治就可以救世, 故而他也就不像孟子 那样将救世当做自己的使命。他终身只做着漆园 吏之类的小官, 于他, 这小官也仅是借以寄身在这 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 作为同时期的士人, 孟子

的思想具有一种外向性, 庄子思想却是内向的。 在孟子积极地向外在世界进取的时候, 庄子却深 深地沉浸在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玄想之中; 孟子继 承了孔子的.. 忠恕..之道, 将儒家的仁爱精神推己 以及于人, 试图通过让每个人发现人心之善来拯 救世界, 而庄子却由于对人心和现实世界的极度 不信任和失望, 采取了.. 先存诸己, 后存诸人..的对 待方式。这种迥然不同的对待方式除了涉世心态 不同外, 可能还由于孟庄二人在现实世界中获得 的痛苦体验的不同。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 ..论语.. 和..庄子..中各有

一处关于楚狂接舆的文字, 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 的对比。..论语.. 微子..中,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 犹可追。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而! .. ..[ 1] 183- 184在..庄子.. 人间世.. 中庄子借楚狂接 舆之口重新演绎了这首歌, .. 凤兮凤兮, 何如德之 衰也! 来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 圣 人成焉; 天下无道, 圣人生焉。方今之时, 仅免刑 焉。福轻乎羽, 莫之知载; 祸重乎地, 莫之知避。

痛苦欲绝篇七
《语文试题》

东营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 至 页,第II卷 至 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小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小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忖.度(cǔn) 粗犷.(kuàng) 溯.源(sù) 怙.(hù)恶不悛 B.巨擘.(bî) 轮廓. (kuî) 悚.然(sǒng)涸辙之鲋.(fù) C.整饬.(chì) 浸渍.(zì) 拘泥.(nì) 有棱.

有角(líng) D.感喟.(wâi) 黏.土(nián) 徘徊.(huái) 命途多舛.(ch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缅怀 采撷 欢呼雀跃 穿流不息 B.斑斓 遴选 书声琅琅 苍天大树 C.惊蛰 翔实 察言观色 含英咀华 D.沧桑 震撼 眼花缭乱 凭心而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____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2)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还应加倍努力地学习。 (3)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A.扶持 中止 亟需 B.扶持 终止 亟待 C.扶植 终止 亟需 D.扶植 中止 亟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B.“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

,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 C.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和韩国SBS团队联合拍摄制作,轻松幽默的游戏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

地笑起来 共10页 第1页

D.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因为时间关系,平时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平时的练习不.以为然...

。殊不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书中,李大猷博士用一百多种中草药名来作为各篇题头的“注解”,成就了该书独特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中国社会的本草纲目”。

B.新落成的湖州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6. 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项是( )

A.“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B.“森林”这两个字由五个“木”字组成,它已经从文字的形象上揭示了森林的一个外部特征:“它有众多的树木”。

C.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①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 ② 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

③ 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

④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⑤ 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A.③①④⑤② B.④①②③⑤ C.③④①②⑤ D.④⑤①②③ 8.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为下面的母女对话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妈妈反对女儿与同学通信,这让女儿很不开心。

妈妈:还生气呢?妈妈爱你才不让你与同学通信的。女儿:( ) A.你不就是希望我一心学习吗?你咋知道我们不是谈学习呢? B.妈妈如果真的爱我,就应该信任我。

C. 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爱我就是约束我的行动。 D.我承认妈妈是爱我的,可你的爱令人窒息。 9.从下面材料中提出五个关键词语,恰当的是( )

记者从中国最大的煤气开发公司中联煤气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煤矿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仅根据最近 15年的统计,因瓦斯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煤炭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

共10页 第2页

30%——40%,占重大事故的 70%——8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0亿元。 A.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死亡 经济 B.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煤矿 事故 C.瓦斯 威胁 煤矿 安全 损失 D.瓦斯 死亡 煤矿 经济 安全

10.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贺信四种书信都是专用书信,而且都要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发出,不能

以个人的名义出具。

B.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夸

张的表情和动作等。

C.简报的报头一般包含简报名称、期数、编发单位、印发日期等内容,有时还写明提醒事项。 D.计划正文中的步骤和措施差不多,其中一项可以省略。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欧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分别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B.“泰山之阳”是指泰山的南面,“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地名)是在淮河的南面。

C.古时乘车,站在车内左边侍卫的人叫做“参乘”。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长幼顺序的称呼,“孟、仲、季”是古代表示四季每月先后的称谓。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A.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C.“一点相思几时绝” 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18题

(一)

①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②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

共10页 第3页

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③“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⑤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就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⑥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响了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3.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

B.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

C.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

D.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1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己”动机源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 B.“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情常理的。 C.“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 D.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 B.“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

共10页 第4页

C.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

D.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利己”需要。

(二)

(1)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

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6.第(1)段第②句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大多数人不太喜欢,故一笔带过。 17.下列对第(2)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 的落蕊,把渎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 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 新,充满诗情画意,使渎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 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8.文段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下列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渎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渎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共8分,每小题2分)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共10页 第5页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延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9.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第一组: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第二组: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宁许以负.秦曲 B.舍.相如广成传 C.间.至赵矣 D.且庸人尚羞.

之 21.下列句子,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2.下列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

A.善于言辞,足智多谋 B.足智多谋,有儒将风度 C.勇敢坚强,有大将风度 D.足智多谋,勇敢坚强

共10页 第6页

( )

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

语文试题 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

处”才哪能可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0分)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

二、填空和表达题(本大题5个小题,共15分) 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2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 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3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

(4) (5)。

25.下面是网络微博中的一段文字,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冷静,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当你失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快乐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快乐淹没理性。 当你痛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2分) 示例: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27. 下面是一个请假条,请指出在内容和格式上的四处错误。(4分) 王老师: 给您添麻烦了,非常不好意思。 因我爸爸到上海出差,代表他们公司参加一个商品洽谈会,一周后才能回来。而我妈妈从昨晚直到现在一直高烧不退,现在在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需要我来照顾。为此,特向您请假,恳请批准。 此致 敬礼 学生:李英 2013年6月18日 ① ② ③ ④ 五、阅读理解(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8~27题。 心 系 一 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共10页 第7页

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

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者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

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国获得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中德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选文有改动) 28“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2分) 30.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31.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3分)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32.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4分) 六、写作(共40分) 3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人生不是演出,它从来没有彩排; 人生的价值,不是由长度而是由深度来衡量。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共10页 第8页

座号:

东营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题卡

23、

24.

:级 班

: 号考

名姓 27. ⑴ ⑵ ⑶

⑷ :

校 学

共10页 第9页

共10页 第10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0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