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怨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哀怨的诗句篇一
《哀怨词句》

哀怨词句

 <1>我是一滴千年泪,女娲造人所剩水。不羡九宵天长久,为缘人间几轮回。

 <2>我自娥英心凝结,潇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驳驳。伤情时节,镌为别离的箫瑟,每每残阳伴歌,风泣愁雨歇,总有我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将一腔苦怨诉说。

 <3>我自玉环腮边滚,望纱窗黄昏,挚爱身影渐隐。素绞无意世情狠,迫香消玉殒,遗淡魂,化作追梦人。夜夜孤枕,夕夕冷锦,风刻苍桑容颜衰,皆为相思痕!

 <4>我是灞桥柳拢烟,莺啼花闲分飞燕。纵使千缕惹东风,折枝寂寞怎堪填。聚聚散散人间事,清波远,今生谁无憾?拢舴艋,缆绳且将两心连,明朝别梦寒。

 <5>我是巫山朝涌雾,空向南国寄红豆。抛媚眼无数,他归意如旧,独守候,春又秋,金莲蹒跚山径幽,绿林深处,清溪恼怒,嘲人不知羞。

 <6>我是金陵草尖露,相思无缘后,葬愁愁难休。娉婷潇湘,千斛万盏,莫负年少著绡头。不须留,欢情短,别痛久。还君千江水,慰我一幽秋。

 <7>我是迢迢银汉冰,咫尺不相逢。鹊桥难架拆太易,金桂良辰空美景。纤手织就鸳鸯戏,抬望眼,隔岸苦思几番成?牵牛郎,世间溜溜秋士众。

 <8>我是断垣寄梦霜,恸天自悲唱。翠峰挽幛柔指伤,飘零感万、姜,你阴我阳,桥切痴想,更兼孟婆汤。此去去,半世缘灭,三生思量,何事比路长?

 <9>我是纸伞被弃滴,化作一泓碧。断桥今又柳丝缝,西湖无风也无雨,莲有心,逗涟漪谴鱼,了趣苏堤。这次第,无净瓶普渡,休痴仙侣。

 <10>我是三变霖铃雨,无系无寄更无计,青楼醉壶日月长,醒几许,浪几许!前程遥遥岂知期,更苦寻,数体己。惯看冷月洗石堤,杨柳晓妆邻家玉。归去哉,魂来兮。

 <11>我是兰芝赴恨水,情未共,心永随。西风夜啼犹不悔,高堂铜照青丝碎,霜华流天映残菲,苏州河畔,扁舟向晚楫云归,笑千转百回,谁忆谁?

 <12>我是楼台蝴蝶泉,千百年,犹未干。春来共蹁跹,夏至同荫眠;秋高与月伴,岁寒齐隐天上天,何似人间,尘蒙风蔽心两牵,梦难圆!浴爱彩虹悬,笑织女无聊竟思凡

 <13>我是十娘沉梦江,遍洒芳汀,东流少语,喜欲狂,刹时惊梦,空一场!

 <14>我是凋零莫愁湖,串串晶珠无人拂,惹比翼人枕畔欢驻,两去茫茫,两地孤独。笑畔憩鸠唱:姑姑,姑姑……更有枭泣:狠乎,恨乎

 <15>我是酆都洛阳河,缁衣重,眉凝雪,轻风无意碎映月,寂寞嫦娥,还将鬓悄遮。

 <16>我是繁华沦沧海,万千风流,今安在?看峰峦叠嶂,劝纵凡胎尘外,任青灯古佛,强将心塞。

 <17>我是网中一企鹅,怅夏荷,凄秋叶,暮暮愁似江天阔。苦苦叩击君心扉,东窗未白残灯灭,对长亭叹,曾拟心结为君系,相思穷碧落。断鸿声里,君妻将我接……

 <18>我是君心千年泪,时不回,心誓褪。情随梦飞,再滴落,无味,不如水!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 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哀怨的诗句篇二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_古诗_迢迢牵牛星_读后》

2009年第

20期总第165期

文学与语言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

———古诗《迢迢牵牛星》读后

黄焱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本文试从牵牛、织女神话故事的流传过程来分析《迢迢牵牛星》,认为作者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神话传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6-03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作。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诗作整体表现了动荡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悯之情以及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还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将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为秋夜即景之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天上的牵牛、织女相思之情,抒发人间的游子思妇离别之感。通过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和愁苦情志的描述,表现思妇想念游子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写的是天上的遭遇,实则是人间的哀愁。诗中贯穿的牵牛织女故事是一段流传了很久的神话传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爱情悲剧故事。

最初在周朝时,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牵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在银河南,两侧各有一颗小星,像个扁担,民间常称为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北,下面也有小星,像织布的梭子,和牵牛星遥遥相对。

牵牛和织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在这首诗作品中,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没有任何传说故事,并且各不相干。西汉初年,汉武帝修昆明池,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宫苑之中。班固《西都赋》记载了这样的情况:“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牵牛、织女两塑像两两相对,其中故事不得其详。

到了东汉末年,有人开始把牵牛和织女说成是一对恩爱夫妻,并且将他们的爱情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使本来就很神奇的故事分外感人。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星座(或者说两位星神)具有了人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殷芸的《小说》等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搜神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小说》)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当时

76THESILKROAD

的时代有关。汉魏之交,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咏思征夫之诗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如曹丕《燕歌行》、曹植《咏织女》等,大都借牛郎织女二人相分离的爱情悲剧,把更多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全方位渗透。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是不会得到支持的。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因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便成为社会动荡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后代对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加工,并最终完全变成了民间传说,故事的基本框架也逐渐定型:爱情、天河阻隔、七夕相会。如杜甫的《牵牛织女》、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牵牛由天上的星神逐渐变成了人间父母双亡的放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相恋,一段感动天地的“人神恋”从此上演。这段姻缘最终被王母划下的天河阻隔,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就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就是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录。诗人借天上的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神话传说,写一位年轻女子思念爱人而苦于无法聚首的的离恨别绪,充满着哀怨的基调。这一离奇的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在现实的苦难下,人们或因贫困而流离失所导致夫妇生离死别,或因贫富悬殊、门楣高低、地域相隔造成的青年男女婚恋悲剧等方面的真实写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天上人间距离之遥,牛郎织女相隔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示织女神光彩照人,超风脱俗。诗一开头就用两个叠词,两两相对,将人们引向旷远奇妙的神话世界,再现了秋夜天空广大、星光灿烂、碧空如洗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遥望夜空远景,感慨万千的情形。银河两地的牛女双星的故事传说丰富了她的想象,加深了她的感受,更能引起她对目前处境的比较。织女不停地眨着眼睛,似乎以无限的深情望着遥远的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视线转移至织女星,在联想中,美丽的织女劳作的情形如在眼前,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札札”分别状写素手之修美,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形、声并现。“擢素手”极写织女之灵气,“弄机杼”为前两句作注脚,将“擢”字落实到“织”字上,于空灵处见实在。“机杼”代织机,为眼见之实,以“札札”作象声衬托,为耳听之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两句与前两句相比,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个转折很有力,它深刻揭示了织女内心的悲哀和怨恨。“不成章”三字蕴涵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通过表面现象来反映织女内心深深的幽怨,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是诗歌有力的转折。短短10个字,“思”之态,“织”之特定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织机札札,声声叹息,断人心肠,夺人魂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诗歌从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表现转到对忧思困扰的渲染。被深忧困扰而彻夜难眠的思妇眼望朗朗的秋夜星空,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银河,牛郎、织女两星有多远呢?思妇望着天上的银河,看着那里稀稀落落、零零散散分布的星星,就像是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连里面的石子、鱼虾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么浅的一条河,这么窄的一条河,他们为什么不趟过去相见,而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诗道出了多少难以言传的苦衷!原来是银河阻断了他们美满的婚姻,“盈盈”乃水之清浅物貌,“脉脉”乃人之含情貌。欲语谁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恋情,情景并生,哀怨动人。矛盾之鲜明,表情达意之深切,情景之交融,声情之并茂,意境之浑融,雅俗之兼得,乃画龙点睛之神笔。而这苦衷是谁造成的呢?据说是天帝的惩罚,天上的悲剧是天帝造成的,而人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动乱的社会,还是封建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孕育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明艳的华彩,娴熟的织技,坚贞的操守,幽怨的情思,兰心慧质,内外兼美,字字叙天上织女愁思,句句抒人间思妇离恨。似神似人,扑朔迷离,明说织女,暗写思妇,既是神话故事的再创造,又是汉末人们审美观念的写照;既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理想,又不游离于现实生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神话传说的神秘气息笼罩着秋夜星空,触动着身处幽闺的思妇的离情别绪,宇宙之神秘,冥冥造化之不可知,命运之无奈,作者很自然地就将天上地下、神话现实、织女自身融为一体。作者也正是从神话传说中捕捉到灵感,获得艺术的冲动,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怀,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借助于神话传说使她更加真实、具体、感人。诗歌集中笔触,单从女方着手诉说,写相思而不能相聚的幽情恨意、离愁别绪,使之成为著名的闺怨诗。

THESILKROAD77

2009年第

20期总第165期

文学与语言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内涵及诗史意义

姜朝晖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从魏晋山水诗开启,到山水之作发展到王维、孟浩然掀起创作高潮,张九龄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外放遭贬谪而寄情山水,张九龄对前代诗风深入学习借鉴,其山水行役之作有了谢灵运凝重的风格;山水景致是传达心境的媒介,对山水的感悟和描摹,便不再是简单的铺陈,而成为一种心境的表现方式。诗歌山水美景与心境相合,曲江之诗也有了王维神韵;得山水之助,曲江山水诗歌清新省净,清澹典雅,古朴沉郁,形成特有的明秀清澹之风。

[关键词]张九龄;山水诗;清澹风格[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8-03

张九龄为玄宗开元朝最后一位贤相,其为人耿直,为官清正,放言议政,喜论得失,终遭谗言罢相。张九龄之罢相,李林甫之为相,也标示了大唐开明政治的结束。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三卷,共218首。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淡雅,意境纯美,尤其是《望月怀远》一首,成为传世佳作。诗歌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景阔大而雄浑;而结尾“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情真挚而深沉。张九龄为诗直追陈子昂兴寄风骨理论,其12首《感遇》诗,一篇一咏,寄寓比兴,抒发情怀,成就颇高。张九龄为政生涯中有过两次外放经历:一次是开元十五年春,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另一次是因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期间,张九龄写出了许多吟咏山水的诗歌,对唐代山水田园诗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从晋宋山水诗兴起到盛唐田园山水诗形成潮流,张九龄在其中起了过渡承接作用。细读其诗,我们会发现,曲江山水之作既有大谢之风,又开王维一派。

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即“庄老

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失意便隐居林泉,寄兴自然,以示高洁;高门失意也会退居庄园,游山玩水,以显脱俗。因此,文学作品渐渐有了描绘山水的内容。宋初,士族出身的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刘宋王室对他的不信任,使其执政之壮大理想不能实现,常怀愤懑,抑郁不平,于是放怀山水,游玩享乐,“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其诗作以山川景物美景为主题,在玄风日炽之时,诗风枯燥平淡之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由此,开创了山水文学这一新的流派。谢灵运对自然景物观察仔细,才学又高,善于熔铸词汇,他的山水诗刻画工细,色泽明丽,典雅华美,显得清新生动。而张九龄的行役山水诗正是融入了大谢特点,形成了自己清澹自然的风格。从他的大多数诗歌来看,其是“以大谢式的沉厚凝重的风格另立一宗”,谢诗在描摹山水景物时,善于铺排,写景层次密实繁复,往往是随行程而移步以换景,使眼中景物有了动态,又在变化美丽的景中表现自己悟出的玄理。如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杨效知.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赏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4).

[5]侯佩锋.“牛郎织女”神话与汉代婚姻[J].寻根,2005,(1).[6]王帝.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

1992.

[3]徐明著.魏晋南北朝小说[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4]邱广君.牛女故事寄思情———《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006,(1).

78THESILKROAD

哀怨的诗句篇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谈中国古代闺怨诗的哀怨情感》

哀怨的诗句篇四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古诗《迢迢牵牛星》读后》

哀怨的诗句篇五
《一曲婉转动人_哀怨缠绵的恋歌_白居易_长恨歌_主题别解》

语文学刊                                  2009年第9期

一曲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别解

○张海燕

 杜晓霞 柳清泉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思想复杂,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观点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而[摘 要]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笔者从作品的剪裁、作品本身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品所选择的材料、诗人自身的写作动机和诗人自身对此诗的分类四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的观点:诗人只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又不拘泥于历史,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李、杨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长恨歌》之所以能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

[关键词] 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02

  《长恨歌》(),的印象,,众说纷纭。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只是稍有同情态度。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笔者却认为:这是一曲回旋曲折、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评价一部作品,只能着眼于这部作品的客观实际,而不应从真实的历史和生活的概念出发,脱离作品本身,主观想象臆断它的主题思想。《长恨歌》这首长诗,并没有受历史事实的束缚,唐玄宗、杨贵妃是历史上的人物,但诗人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历史上的皇帝、后妃的典型来写,诗人也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历史,而是借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变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地再现,因此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赋予了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并且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对李隆基、杨玉环对爱情的真挚专一,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抱有歌颂赞扬的态度,而对爱情的悲剧结果又深表同情。

一、从作品的剪裁来看主体的单纯性

诗人就其所涉及的客观事实就呈删繁就简的态度,抓住写情这样一个核心,取其所需,去其所冗。自生至死、天上地

,却绝不离开写情这一主题。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平息时,只用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天旋日转回龙驭”,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避免了横生枝蔓。而为了写情的需要,诗人对贵妃的美貌、玄宗的“重色”予以极力的铺张、渲染。诗中极力描写了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的得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对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行乐、如何纵欲、如何沉溺于歌舞酒色之中更是极力渲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等。即使“马嵬事变”杨贵妃缢死,也把个唐玄宗写得实出不得已,“六军不发”,玄宗“无奈何”,只能“掩面救不得”,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深表同情。

经过“马嵬事变”的“血泪相和流”的死别,作者又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还在路上,面对青山绿水,仍是朝夕不能忘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凉;旧地重经,又勾起伤心地回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回宫后,感念当初,触目伤怀,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极力渲染唐玄宗的孤苦冷落。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

[作者简介]张海燕,女,山东荣成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诗词;

     杜晓霞,女,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柳清泉,女,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51—

古文观止         张海燕 杜晓霞 柳清泉/一曲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现了夜间被思绪萦绕久久不能入眠的情景,并且这种苦苦的思恋在“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在“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如此。年有四季,季季怀想;夜有五更,更更思念。那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令人回肠荡气,刻骨铭心。唐玄宗日夜思念,想而不得,所以只得寄托于梦,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如梦”,既酸楚又愁惨,至此把感情渲染到了高潮。从黄埃漫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与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到仙景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感情回旋上升,达到高潮,使读者对玄宗和贵妃的爱情予以深深的同情。

可见《长恨歌》的整篇诗中并无一句歌颂唐玄宗的话,也无一句写开元政绩的冗语,避免介入唐玄宗功过的任何一桩内容,一切剪裁都是围绕着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而写的,使作品的思想十分集中,绝无旁介,使读者感受到它只是一曲哀怨缠绵的恋歌。

二、作品本身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这首长诗虽然写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无耻的生活,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却写得很美。客观上使读者为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

在诗人的笔下,杨贵妃在世时纯洁无瑕、千娇百媚。即使死后,诗人也寄寓了他美好的愿望,,,霓裳羽衣》舞。”。,。诗的后一部分又把唐玄宗写的那么感伤,那么缠绵凄苦,那么孤独苦闷,那么一心追念妃子。特别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道士都被唐玄宗的真情所感动:“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用浪漫主义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终于找到了仙境中的杨贵妃。把幻境中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感情写得真挚专一,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特别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玄宗、杨贵妃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再一次推向了高潮,客观上使读着为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

另外,诗人白居易的那些情景交融、音韵悠扬、婉转流畅的诗句既优美又哀怨,如“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秋草萋萋,落叶满地,十分凄凉,作者常常利用这些感伤的描写烘托出唐玄宗追念杨贵妃的感伤气氛。诗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诗句贯穿全诗,从客观效果来看,能引起读者对唐玄宗、杨贵妃的深深同情,在感情上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首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三、作品选材来看作者的态度

从作品的选材可以看出作者明显的倾向性,对他们的爱情悲剧怀有深的同情。诗人在选择材料时,不受历史真实的约束,有意隐瞒了一些不利于美化李、杨爱情的事实。这种选材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也使读者感受到对这一曲缠绵恋歌的深深共鸣。

杨贵妃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而作者却隐去了唐玄宗强人婚的历史真实,“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恋情写得纯洁无瑕,表现了作者有意美化的倾向。

其次,历史上唐玄宗对杨贵妃并不是忠贞专一,而诗人则把李隆技写成一个对杨玉环心心相印、真挚专一的皇上。作品中,杨贵妃活着的时候,唐玄宗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思念得更是缠绵凄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写得愁苦凄清,回肠荡气。

再者,诗人还有意隐去了唐玄宗匆忙逃命的狼狈相的历史真实,只两句就概括了马嵬兵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峨嵋马前死”,有意隐去了“六军不发”的原因,隐去了六军对杨玉环的不满,也隐去了不利于美化李、杨美好爱情的情节。

另外,诗人在选材时,还有意选择了杨贵妃死后的仙家生活,以及道士“排云驭气”去蓬莱为他们殷勤托物寄情的情节。人死没有魂魄,当然也不会成仙,。,象,,、杨,,虽然天,。

四、诗人的写作动机和诗人对此诗的分类

从作者自身的愿望可以看出此诗是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感伤。据陈鸿《长恨歌》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相互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足见作者的写作的初衷只是出于对他们爱情故事的感伤和感叹。

再者,作者把它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而作者把他的这首《长恨歌》编入“感伤诗”一类,并没有把它看作“讽喻诗”。可见作者自身的思想倾向,只是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而又不拘泥于历史,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使诗中的故事、人物既来源于现实,又是现实的艺术化,达到引起人们同情和感叹的目的。

如果说这部作品有讽刺意味,那么也只是讽刺了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所以要长恨的原因。所以诗篇最后唐玄宗、杨贵妃两人爱情密誓,感叹幽明永隔,结出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隆基既是爱情的追求者,又是爱情的破坏者。爱情的追求与破坏的冲突,天人永隔和生死之别的矛盾,就构成了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爱情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的“长恨”。

这首诗一写了李、杨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二作者抒发了自己深表同情的善良情怀。君王好色是一个传统的历史话题,没有什么思想价值,而《长恨歌》之所以能长期流传,则是因为它表现爱情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52—

哀怨的诗句篇六
《古诗集》

五年级古诗

1. 关 雎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⑴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的样子。

⑽辗(zhǎn):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14) 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

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

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

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

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

她笑颜。

2、硕 鼠

先秦《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①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②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③逝:用作“誓”。去:离开。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⑤爱:乃。直:同“值”,代价。③劳:慰劳。

①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

谁会长叹加哭号!

3.《野田黄雀行》

三国 魏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词句注释

⑴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⑵悲风:凄厉的寒风。

⑶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⑷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⑸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⑹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⑺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⑻捎(xiāo):挥击;削破;除去。

⑼飞飞:自由飞行貌。

⑽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1] [2] 白话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4.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②绥:读着(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③藉:读着(jiè),同“借”,借助的意思,引申为依靠、依赖。 ④这两句是双关,站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于秋风。寓意是指一个人有本事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借助其他力量。

翻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5.《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词语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

哀怨的诗句篇七
《一曲哀怨缠绵的恋歌》

一曲哀怨缠绵的恋歌

——《长恨歌》主题思想及艺术魅力探讨

贺利婧 林铁莉 王涛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提出,在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传统说法(讽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和试图融合讽喻和爱情两个主题为一体的“双重主题”说)中,爱情主题说更为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其次,文章从《长恨歌》的表现手法、艺术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对该诗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得出结论,《长恨歌》感人肺腑的爱情主题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是它被后人永久传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长恨歌;主题思想;艺术魅力 《长恨歌》是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陌上桑》等民间叙事诗以后出现的第一篇作家个人的杰出创作,是放射着夺目光华的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的“千古绝作”,一千多年来,一直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并为人们广泛地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可见名不虚传。

一.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剖析

作为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

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长恨歌》描写的这个民间传说,它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安史之乱”这一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就在这场广大人民惨遭荼毒的大变故中,发生在马嵬坡的兵变和杨贵妃的死,是最使人感到怵目惊心而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也在许多普通群众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历史的进程居然提供出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昨天的明皇和贵妃还在香雾氤氲的深宫中寻欢作乐,一转眼之间又备尝到生离死别的巨大惨痛。这一对帝、妃夫妇命运的剧变,当然很容易在饱经世乱沧桑的人们心中唤起一种世态无常的感喟。尽管从道义上讲,李、杨对这场灾祸的发生应负有很大责任,但这样一件事情,放到封建时代世俗生活的圈子里评判,特别是在众多市民和文人的心目中,感情的天平却总是倾向于同情的一面。毋庸否认,象贵妃这样一位代表盛唐女性美的人间绝色,颇能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赢得较多的怜悯和宽恕。就在整个社会为一股感伤主义思潮所笼罩的情况下,杨贵妃的死被普遍地看作象征着一个值得怀恋的时代已经过去,从这里在不断地激发起人们怀旧和伤逝的情绪。《唐诗纪事》卷五十六云:“马嵬太真缢所,题诗者多凄感。”短短两句话就寓意深长地显示出了这一代人情胜于理的倾向。即使象天宝年间作《丽人行》讽刺过杨氏姊妹的大诗人杜甫,当他在沦陷中的长安听到贵妃惨死的消息,也噙着眼泪写下了《哀江头》这一感人肺腑的诗章。诗人怀着极大的同情,把“明皇仓卒蒙尘,马嵬协变”描写为一个“两不相顾,一死一生”的悲剧。由此可见,《长恨歌》作为一首“感伤诗”所以能成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根本原因就在它通过李、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悲剧故事的叙述,传递和宣泄出了中唐整整一代人叹恨时世变迁的感伤情绪。人们从这个“时俗讹传”的故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封建王朝极盛转向顿衰的气象。

就该诗的主题传统的看法有三种,一种是讽喻主题说,一种是爱情主题说,一种是试图融合讽喻和爱情两个主题为一体的“双重主题”说。而爱情主题说在今人眼里似乎更多

地被接受。爱情和死亡向来被人们公认为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长恨歌》在表现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绵密细致、鹣鹣深情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描写人间至情至爱的极品。该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震撼所有读者的心灵与诗人自身的惨痛经历及感受不可分割。这也正符合“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据考证,白居易在青年时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姑娘有过刻骨铭心的热恋,后源于社会和家庭的阻力而被迫分手,这段爱情经历留给白居易的伤感是无穷无尽的,他写了《邻女》、《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夜雨》、《感镜》、《逢旧》、《感情》、《涌桥旧业》等十四首诗叙述有关他和湘灵的恋爱感受,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次初恋的全部过程和对他自身的巨大影响。他将这一生的怅恨寄托到《长恨歌》中,因此,在该诗中,李、杨之间的悲欢离合被他充分地诗化、美化,诗人正是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所谓“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也正是如此。就遭遇了婚恋的不幸且痛彻肺腑这一点说,白居易是把唐明皇看成了同为天涯沦落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深切同情,当然也就在《长恨歌》的描写里,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和真情。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在这篇长诗中,占用篇幅和文字最大最多的是关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情怀念和后来杨贵妃对唐明皇坚贞专一的深情。唐明皇的真情让人同情,杨贵妃的深情令人感动。他们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杨贵妃来说,就是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皇帝,我也要求你“三千宠爱在一身”,爱情是容不得三心二意,“二三其德”的,而唐明皇在杨贵妃死后的苦苦思念,也打破了我国封建社会女子主动追求爱情的惯例,展现出爱情追求上的男女平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故事将爱情升华到了平等专一、忠贞不渝、真情相砺、痴情相得的最高境界,达到了真正的爱的层次,获得了一个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美好纯净的情感世界,

具有了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价值。而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具有迷人的魅力,才能达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奇妙境地。诗的结尾,诗人怀着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但残酷的现实却造成了夫妻的永久分离,杨贵妃与世长辞,唐明皇的悲哀却缠绵不去,《长恨歌》表现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万劫不复的生死隔绝,表现出唐明皇万念俱灰的孤寂,是一首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一首美好真情的颂歌。

二.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探讨

众所周知,李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这场浩劫,从此就失落了它早先的声威而显得一蹶不振。在这以后数十年间混乱窒息的政治局面,又导致任何一点“中兴”的理想结果总是归于破灭。对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群众和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忆念中的“开元盛世”毕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其哀悼理想社会失去的同时,严峻的现实生活又迫使他们无法对前景进行乐观的眺望。整个大唐帝国气运之日趋衰薄黯淡,确是一件沉重地压在人们心头但又无可挽回的恨事。《长恨歌》作为一首“感伤诗”所以能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共鸣,一方面是由于它真切地表达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那深切的诗意感伤与中唐时代四处弥漫着的失意落寞氛围相契合,因此也就不仅有了人们的广泛共鸣,而且有了这共鸣的强烈深入和持久。

如果说盛唐创造了一种激越昂扬的时代进取精神,那么中唐则表现为一种失意伤感的普遍心态。中唐的文人们品尝着人生的各种失意,面对这种种失意,中唐人已无力也无心做出盛唐文人才有的耀眼抗争,他们既缘于这失意而无奈伤感,也在对这失意的体味饮恨中获得一种失意的悲慨和悲感,既以此自娱,亦以此娱人。《长恨歌》正是在婚恋的层面上感伤感概着人生的悲欢,体现了中唐诗歌的主导倾向——以体味失意,甚至是欣赏失意为美。

《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既塑造了完美和谐的艺术形象,又铺叙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就艺术形象而言,作为封建帝王和富有真情的唐明皇,既有贪婪纵欲、废弃朝政的一面,也有备尝逃亡相思之苦和抱恨终生的一面。杨贵妃既有形貌的美丽,又有灵魂的美丽,“含情凝睇谢君王”,表现了她的感恩知遇和对爱情的不断追求;“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她寂寞哀怨的心情和含情脉脉的神态。就故事情节来说,是完整和谐的,其中有真实的历史成分,也有传说的浪漫色彩,无论是写爱情的欢乐,还是写诀别的悲哀,无论是写刻骨的追怀,还是写重圆的憧憬,都始终贯穿着爱情的主线。在处理与故事密切相关的“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平息时,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天旋日转回龙驭”等有极强概括力的诗句,这样就避免了横生枝蔓,而显得精练紧凑,保持了诗作和谐的美。在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上,《长恨歌》更是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意境上更为深远,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结论

中唐元和年间的诗人,几乎都受到过“安史之乱”余波的震荡,而惟独酷爱民间文学的白居易,凭着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他过人的敏感,很及时地从这个被雅士们斥为浅薄的世俗感伤故事中发现了它深邃的意义,经过他的精心提炼写出了《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诗人作为一个诚挚的歌手,运用他天才的艺术笔锋去拨动时代的琴弦,从而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上荡起了时久不息的回声。这篇号称“独出冠时”的杰构,通过描绘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表现的一对贵族

哀怨的诗句篇八
《古诗》

哀怨的诗句篇九
《古诗答案》

古诗答案

1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2 托物寓意

3 形状(垂緌)、食性(饮清露)、声音特点(流响出疏桐)

1乱离漂泊中失群之人的痛苦心情。

2 此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它望尽天际,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诗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3 尾联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无意绪”的野鸦反衬情真意重的孤雁。诗人是以“孤雁”自比,“野鸦”则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4 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1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 这两句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3 a.这两句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b.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c.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更添凄伤情调。 4 此联运用了烘托手法,“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乍”“才”两个虚词有力地烘

托了鹧鸪啼声之哀怨。

(游子思乡,思妇怀远,内心凄迷,情思难谴,一曲哀怨的《山鹧鸪》初闻入耳,便让游子、思妇情难自抑。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鸣,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5 此联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这里既可理解成鹧鸪声声回响,也可理解成佳人游子一“唱”一“闻”互相呼应。上句空间开阔,下句时间悠远,言虽尽而意无穷。)

哀怨的诗句篇十
《贬谪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1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