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格言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善事格言篇一
《曾国藩格言名言_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曾国藩格言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曾国藩,成就大事业的榜样,堪称近代圣贤。他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要成就大事业,你就必须志向远大、行善积德。所以,曾国藩时刻告诫家人,多做善事、救助贫困等,所以曾国藩整个家族得以旺盛发展。行善积德,不仅让一个人家庭幸福、成就事业,而且会让一个人开心快乐、心想事成。你要经常反思,你做了多少善事?.....

---- 诸葛长青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毛泽东、蒋介石,都很崇拜一个湖南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己奋斗之外,与他祖辈行善积德离不开,曾国藩祖上原本世代务农,没有显达之人。后来,他的祖辈们多做善事、行善积德,所以才有了曾国藩的事业成就。

很多人询问曾国藩,你为什么有如此成就。曾国藩说,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奋斗罢了。而祖辈积累的福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人行善积德十分重要。

诸葛长青建议大家认真看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格言,他的一生,只不过是行善积德、勤奋修身、妥善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罢

了。所以,只要行善积德,你就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每天你都要反思自己,行善积德了吗?

诸葛长青认为,行善积德可以让你积福报、有智慧,有了福报、智慧,你还能不成功吗?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积德罢了。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诸葛长青:一个人必须有志向、有目标,必须行善积德,否则,你这艘船要行驶到哪里去呢?你这艘船如何安全行驶呢?) ● 君子养心以静。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动,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也把修身当做人生第一要务)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的唯一靠山就是多行善积德)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曾国藩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一世,当谦虚谨慎、不可张狂,否则必会陷入毫无意义的杂乱之中)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国藩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人皆有优点缺点,要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曾国藩

(诸葛长青:忠孝仁义,符合天道,所以能长久)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曾国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曾国藩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行善事,当默默行动,不可张扬,一旦张扬,那么你就失去了功德)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当以谦虚谨慎为本,不可以骄傲自大)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曾国藩(诸葛长青:大丈夫当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诸葛长青:知足常乐)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曾国藩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诸葛长青:什么人最有能力最具威慑力?那就是至诚之人)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曾国藩(诸葛长青:上天于让一个人有成就,一定会全面考验他,一定会用种种事情磨练他,能够承受磨练,进而继续奋斗的,必定成就大事业)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千万不要骄傲)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曾国藩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曾国藩(诸葛长青:拜师学艺家朋友,应当与贤德之人、高雅之

善事格言篇二
《善言名句精选》

善言名句精选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5、上善若水。——《老子》

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7、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8、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9、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10、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11、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尚书》

12、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1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14、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15、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16、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8、子张问好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

1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0、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21、好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2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3、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24、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25、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26、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27、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28、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吕氏春秋》

29、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吕氏春秋》

30、积善成德。——《荀子》

3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3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33、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荀子》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5、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苏轼

36、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

37、锄一恶,长十善。——《宋史》

38、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柏庐《朱子家训》

39、百善孝为先。——王永彬《围炉夜话》

40、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王永彬《围炉

夜话》

41、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 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 此君子修己之功也。——王永彬《围炉夜话》

42、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王永彬《围炉夜话》

43、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王永彬《围炉夜话》

44、教人以善莫过高。——陈继儒《小窗幽记》

45、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陈继儒《小窗幽记》

46、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陈继儒《小窗幽记》

47、48、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虚生。——陈继儒《长者之言》

49、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50、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古语

5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古语

善事格言篇三
《曾国藩格言名言_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曾国藩格言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曾国藩,成就大事业的榜样,堪称近代圣贤。他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要成就大事业,你就必须志向远大、行善积德。所以,曾国藩时刻告诫家人,多做善事、救助贫困等,所以曾国藩整个家族得以旺盛发展。行善积德,不仅让一个人家庭幸福、成就事业,而且会让一个人开心快乐、心想事成。你要经常反思,你做了多少善事?.....

---- 诸葛长青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毛泽东、蒋介石,都很崇拜一个湖南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己奋斗之外,与他祖辈行善积德离不开,曾国藩祖上原本世代务农,没有显达之人。后来,他的祖辈们多做善事、行善积德,所以才有了曾国藩的事业成就。

很多人询问曾国藩,你为什么有如此成就。曾国藩说,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奋斗罢了。而祖辈积累的福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人行善积德十分重要。

诸葛长青建议大家认真看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格言,他的一生,只不过是行善积德、勤奋修身、妥善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罢了。所以,只要行善积德,你就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每天你都要反思自己,行善积德了吗?

诸葛长青认为,行善积德可以让你积福报、有智慧,有了福报、智慧,你还能不成功吗?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积德罢了。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诸葛长青:一个人必须有志向、有目标,必须行善积德,否则,你这艘船要行驶到哪里去呢?你这艘船如何安全行驶呢?)

● 君子养心以静。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动,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也把修身当做人生第一要务)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的唯一靠山就是多行善积德)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曾国藩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一世,当谦虚谨慎、不可张狂,否则必会陷入毫无意义的杂乱之中)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

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曾国藩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人皆有优点缺点,要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曾国藩

(诸葛长青:忠孝仁义,符合天道,所以能长久)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曾国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曾国藩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行善事,当默默行动,不可张扬,一旦张扬,那么你就失去了功德)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当以谦虚谨慎为本,不可以骄傲自大)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曾国藩(诸葛长青:大丈夫当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诸葛长青:知足常乐)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曾国藩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诸葛长青:什么人最有能力最具威慑力?那就是至诚之人)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曾国藩(诸葛长青:上天于让一个人有成就,一定会全面考验他,一定会用种种事情磨练他,能够承受磨练,进而继续奋斗的,必定成就大事业)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千万不要骄傲)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曾国藩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曾国藩(诸葛长青:拜师学艺家朋友,应当与贤德之人、高雅之士相交,这样,你的智慧、人品都会得到提升,反之,必然混同一般人也)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曾国藩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曾国藩(诸葛长青:办事情、劝别人,要注意分析情况,非则就会事倍功半、贻笑大方。譬如劝人行善,一三次为准,再谈,即是多矣)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曾国藩(诸葛长青:办事情当稳重

安详,不可急躁)

善事格言篇四
《名言警句》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如今,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时期,这些优良的传统更应当发扬光大。为此,联创世华专家特推出名言警句汇总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专题,以帮助学员备考。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释:从俭朴变为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就很难了。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释:认真全面地观察分析一下以前的贤人、国和家庭,能成功的都是由于勤俭,衰败灭亡的都是由于奢侈。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

释:学业精进于勤奋荒废于嬉戏,做事情成功于努力毁坏于懒惰。

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

释:从来能成为好事的都生于俭朴,自古瓜儿是先苦后甜。

5、一粒红米饭,几滴牛颌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唐. 郑遨) 释:一粒红米饭里包含着好几滴牛下巴颏的血,可被人拿去做成酒后,有人坐在珊瑚枝下狂饮,以至呕吐不止。

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唐•无名氏)

释:劝你不要沉溺于《金缕衣》一类的歌曲之中,而要爱惜少年时期的宝贵光阴,要乘着大好时机有所作为,如错过时机就来不及了。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释:不被富贵所惑乱,不被贫贱所移志,不被威武强暴所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

释:使国家富足的办法,在于节制消费和使民丰裕,并善于把盈余储藏起来。

9、救奢必可俭约。 (南朝•范晔)

释:挽救奢侈时尚的办法必定是节约俭朴。

10、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孟子)

释:对金钱谷粟等财富,要按照时令和礼法,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和消费。

11、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

释:贤明的君主必须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开发财源,处处考虑赋税、赈济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

12、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周礼•卷二》)

释:用九种法式节约财政开支:一是祭祀按规则,费用不超支,二是待宾客不铺张浪费,三是办丧事要节约,四是君王的膳食、衣服、车马等费用按定例,五是建筑、制造不奢侈,六是赠送宾客财物适度,严格按规定,七是饲养牛马的草料要具体规定,不过量,八是分赐群臣钱物要严加限定,九是施赠友好的钱财严格规定, 不得随便。

13、夫为国者,由为家边,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不营难成之功,捐弃分外之役。 (唐•房玄龄)

释: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须计算自己财力的担负能力,弄清楚自己所应进退的方向,不去做那些难以完成的事情以防劳民伤财,抛弃或减少额外的差役。

14、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唐•房玄龄)

释:奢侈所造成的浪费,超过了天灾。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释:天体的运行刚健壮大,君子以天道行事,其人生要强大自己,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16、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屋漏室中培来;旋转乾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莱根谭》)

释: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和节操,都是从蓬门敝户的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足以治国平天下的韬略,都是从小心谨慎的作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

17、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成远功。 (明•方孝儒)

释:不为取得小的成绩而安于现状,然后就可以成为大人才;不被小的便宜所诱惑,然后才可以成就远大的功业。

18、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清 颜元)

释:聪明有作为的人是肯下功夫努力奋斗的平常人,平常人是不肯下功夫奋斗而没成为聪明有作为的人。

19、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明•冯梦龙)

释: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到。

2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

释:只要功夫到了,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可以滴穿石头。:

21、志不坚者智不达。 (墨子)

释: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会发达。

22、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宋•刘过)

释:大海可以把它填平,高山可以把它移走,男儿的志气应是这样的。

23、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宋 苏轼) 释:以前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不光是有超出别人的才能,还必须是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24、天地之财,要看他从来处,又要看他归宿处。从来处要丰要养,归宿处要约要节。 (明•吕坤)

释:天地之间的财物,要看它的来处,又要看它的去处。来的地方要丰厚要培养,去的地方要约束要节俭。~

25、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明•吕坤)

释:当官都是苦差事,为官的原是辛苦的人。官职高一步,他的责任便加大一步,忧勤便增加一步。

26、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务填委,简书酬酢之文盛而民事罔闻。时光只有此时光,精神只有此精神,所专在此,则所疏在彼。 (明•吕坤)

释:成天忙于奔走揖拜,必然把真正要干的公务扔到一边;简书酬酢之文到处飞,人民的事必然茫然而无人过向。时光只有这些,精神只有这点,所专心的光放在应酬上,在事业、政务上必然疏怠荒废。

27、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莱根谭》)

释:在人生中有苦也有乐,只有在苦难中不断磨练而得来的幸福才会长久;在求学时既要有信义,也要有怀疑精神,遇到怀疑的就去求证,只有在不断考证中得来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28、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释:劝谏唐太宗在安居乐业之时,也要时刻想着危险将要来临,要戒奢侈,行节俭。

29、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释: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则会败亡。

名言警句————申论好帮手(二)

2009-05-29 15:23

品 德

(1)公私

16.100 公家之事,知无不为

○唐·杨炯《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

16.101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唐·韩愈《送穷文》

16.108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宋·苏洵《审敌》

16.112 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

至:极。恕:体谅。明:明察。○宋·苏轼《谢宣谕札子》

(2)信诚

16.130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16.161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驱民:管辖百姓。宋·王安石《商鞅》:“~。今天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3)守政

16.217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诱:受引诱。誉:赞扬。恐:害怕。诽:毁谤。○《荀子·非十二子》

16.244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正也

身:自己。人:别人。○宋·苏轼《私试策问七首之七》

(4)谦谨、骄傲

16.384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与:对于。人:别人。求备:求全责备。检:检查,检点。身:自己。不及:不够。○《尚书·伊训》

16.389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自见:表现自己。自是:自以为是。彰:清楚。○《老子》二十二章

16.396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履lǚ:踩踏。○《诗经·小雅·小旻》

16.422 虚己而乐闻

虚己:自己谦虚。乐闻:高兴听到人家的意见。○唐·刘禹锡《魏生兵要述》

(5)勤俭

善事格言篇五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当我了解到杀生的事实真相时,我是真的怕了!再也不敢有伤害任何众生的念头了。平日里念佛的功德自己不敢承受分毫,全归他们,只为求得他们的点滴谅解。夏天被蚊虫吸食的时候,我是一动不动恭恭敬敬的供养,生怕惊扰了他们。奇妙的是,这些年来他们似乎不再惦记我,即使偶尔光顾,也没有给我带来过不适的感觉。看来佛所言不虚:一却众生都有灵性。

我们求福,自然要做一些善事累积功德,增长自身福慧。世间善法,总是需要时节因缘成熟方可完成。唯有放生,时时处处,不论钱多钱少,不管一人多人,只要拥有一颗爱物之心,就能完成救度千万生命之不可思议功德。这些年来,放生治愈绝症改造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放生三施具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一举尽得。戒杀放生的利益非是语言能够表达清楚的,相信亲身实践过的同修都确信无疑!

二、诵经念佛:诵经念佛贵在至诚,一心不乱。不能一味地为完成任务而追求数量。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家庭情况也不相同。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内容的订课,以保证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诵经念佛的时候也可以心无牵挂。或许我们平日里不觉得,可一念起佛来便妄想纷飞,甚至障碍重重。我刚开始念佛的时候,工夫很不得力,不念还好,一念就犯困,心浮气躁。偶尔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无法精进。起初我都强迫自己继续念下去,可是我的执着在魔障面前根本力不从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我终于学得聪明了,每次修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暂时停下来去看看风景,或去放生、或去助印一些经书,总能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当思绪飞走的时候,将他拉回便是,感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何必为此而丧失信念?

三、戒除邪淫:邪淫的危害和果报触目惊心。“万恶淫为首”。古圣先贤的教诲绝非危言耸听。邪淫的苦报如影随形的跟在我们身

边,不少同修也深刻地领教过它的恐怖。邪淫障碍我们的道业、消耗我们的福禄、摧残我们的身心、破坏我们的家庭。何苦为满足一时的冲动而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更何况那亿劫轮回无有出期的地狱苦报。持戒、诵经、念佛、放生。是我经过时间总结出的戒除邪淫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为了现在生还有未来世,拔除邪淫的根本,已经刻不容缓!千万不要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流泪,无数惨痛的教训无数的人现身说法,难道还不足以唤醒我们的觉悟吗!

四、长远精进:或许我们都有同样的心情和经历,我们在学佛发愿创造命运的初始。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实践,可是时间一久或者遇到恶缘便会生起懈怠而退却信心。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长远心和精进心。福慧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改变命运的道路或许是艰辛的,但是不改恐怕会更加辛苦。何况永远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漫漫菩提之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道理?我们今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念念修行。如果为了眼前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和困难就放弃佛法永恒的受用,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虚度吗!遇顺境而不贪,遇逆境而不嗔。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哪里还有多余的可以等待,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现在就要开始!

五、惜福惜缘:前年,有一次我和师傅一起吃饭。一不留神,掉了几粒米,我习惯性的顺手一抹,米粒落在了地上。吃完饭后,师傅二话不说,弯腰把地上的米粒拣起来吃了。那次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我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浪费。纵然因为不慎放得发霉的食物,我都很恭敬的撒到河里供养鱼虾。能走路的时候,我绝不坐车,我珍惜自己点点滴滴的福报过最简单的生活而再也不在意别人藐视的目光。

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我们做任何事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功。我们在修行路上处处遇到障碍,追溯原由,恐怕就是过去世结下的逆缘。我们好不容易明白了这个道理,与人相处再也不能迷惑颠倒了。为一切众生带来欢喜心,便是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言谈谨慎,莫论人非。心存正见,行为端正。珍惜光阴,勇猛精进。珍惜福报,远离五欲。内心清净无染,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智慧福报自然会现前。

六、救人急难:人在急难之中,最渴求安慰和帮助,古语有云“救急不救贫”。穷苦的人,给予他物质上的照顾,有时反而适得其

反,养成他懒惰贪婪的习气。不如将佛法介绍给他,使他自求多福气。但是穷苦的人肯定是需要帮助的,看我们如何动用智慧。

七、劝人向善: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佛怜悯的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有段时间我认为佛的说法过分了点,但这也是不诤的事实。人们每日的造作不必多言,就是大家茶余饭后在一起谈论最多最有趣味的大都是些杀盗淫妄的话题,说起断恶修善,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听,更不用说出离世间的佛法了。不过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到冥冥之中的因果。劝人向善,才是令一个人真正得救的唯一途径。我们自称为佛的弟子,应当不遗余力的用尽善巧方便去做这项事业。让闻到善法的人都能不被迷惑的世界颠倒,走向正确的人生。他人的嘲笑随他去吧,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污染,如法修行。时间久了,我们一定能够得到理解。

八、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世间是每一个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听到有同修说: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钱,我要拿出多少多少来印经造像。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他仍在痴痴等待自己想要的财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为想要行善修福而又暂时拿不出钱的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只要你真心肯去实践,就能做到。用MP3存入自己认为庄严的佛像,拿到照像馆里洗出一张书本大小的佛像,冷裱一下非常精美,成本五元钱。只要心存恭敬,注意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节省出制造一张佛像的费用。何必要给自己找借口。行善正当时,命运不等人!

九、谦虚仁爱:中国五千年文明,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谦虚的格言启迪后人。善书《了凡四训》,也极力阐述谦德受福的道理。地藏菩萨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老师,或许论起资历,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可是他在每说一句话乃至每做一件事时,首先想到佛的教诲。我们读读地藏经,看看地藏菩萨说哪句话时不带上“承佛威神”,他将自身拥有的神通,智慧,辩才全部归于佛的加持。丝毫不敢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深重的六道凡夫,又有什么骄傲的资本!末学不才,有幸混在佛子中间,每日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一天的造作,想起一旦境遇现前便将佛的教诲抛到脑后,总是惭愧万分!我们看待世间的人迷惑颠倒,他们看待我们同样也是不可理喻,难以相处。我们为了佛法的问

题争执,为了不同的观点不肯谦让,实际上我们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佛弟子应当谦虚仁爱!

十、为人助念:试问世间有什么功德比送人成佛更为殊胜?我们若遇到这样的机缘。一定不要错过!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去做。因果不空,送别人成佛就是度自己成佛。

善事格言篇六
《现代社会修积功德的十件善事》

现代社会修积功德的十件善事空净  一戒杀放生:归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而且命中注定今生与长寿无缘。当我了解到杀生的事实真相时,我是真的怕了!在也不敢有伤害任何众生的念头了。平日里念佛的功德自己不感承受分毫全归他们,只为求得他们的点滴谅解。夏天被蚊虫吸食的时候,我是一动不动恭恭敬敬的供养,生怕惊扰了他们。奇妙的是,这些年来他们似乎不在惦记我,即使偶尔光顾,也没有给我带来过不适的感觉。看来佛所言不需:一却众生都有灵性.我们求福,自然要做一些善事累积功德,增长自身福慧。世间善法,总是需要时节因缘成熟方可完成。唯有放生,时时处处,不论钱多钱少,不管一人多人,只要拥有一颗爱物之心,就能完成救度千万生命之不可思议功德。这些年来,放生治愈绝症改造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放生三施具全:财布施、法布施、无谓布施。放生一举尽得。戒杀放生的利益非是语言能够表达清楚的,相信亲身实践过的同修都确信无疑!我放生的缘起难以启齿,当时我的情况非常糟糕,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来形容丝毫也不夸张。我没有选择自杀是因为不敢,我害怕承受佛在经上所说的自杀的果报。我记得网上有同修说过;活者比死更可怕。我相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在生活甚至生命陷入绝境的状况下我开始尝试放生,当时的心情是:反正都是死!我日中一食,每天节约出三元钱恭敬的放进自制的钱箱里。我记得每次放生回来后我都会生病,我知道这是我消我的业障。我从不吃药,有几次难以忍受的时候,我还是把准备买药的钱投进钱箱。放生到一个半月的时候,本来不可挽救的家庭关系出现了转机。我的放生款增加到每天四元,很快我的经济出现了危机,有几次我饿得头晕眼花但我都强忍者。放生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觉得头脑非常的清晰,考虑问题也变的全面周到了。我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气,净化自己的心灵。放生到第六个月的时候,我的现状已经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段时期我解决的问题和得到的财富不便详细说明,我可以非常愉快的告诉诸位:我重生了!二诵经念佛:诵经念佛贵在至诚,一心不乱。不能一味地为完成任务而追求数量。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

家庭情况也不相同。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内容的定课,以保证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诵经念佛的时候也可以心无牵挂。或许我们平日里不觉得,可一念起佛来便妄想纷飞,甚至障碍重重。我刚开始念佛的时候,工夫很不得力,不念还好,一念就犯困,心浮气躁。偶尔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无法精进。起初我都强迫自己继续念下去,可是我的执着在魔障面前根本力不从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我终于学得聪明了。每次休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暂时停下来去看看风景,或去放生、或去助印一些经书。总能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当思绪飞走的时候,将他拉回便是,感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何必为此而丧失信念?三戒除邪淫:邪淫的危害和果报触目惊心。“万恶淫为首”。古圣先贤的教诲绝非危言耸听。邪淫的苦报如影随形的跟在我们身边,不少同修也深刻地领教过它的恐怖。邪淫障碍我们的道业、消耗我们的福禄、摧残我们的身心、破坏我们的家庭。何苦为满足一时的冲动而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更何况那亿劫轮回无有出期的地狱苦报。持戒、诵经、念佛、放生。是我经过时间总结出的戒除邪淫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为了现在生还有未来世,拔除邪淫的根本,已经刻不容缓!千万不要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在去流泪,无数惨痛的教训无数的人现身说法,难道还不足以唤醒我们的觉悟吗!四长远精进:或许我们都有同样的心情和经历,我们在学佛发愿创造命运的初始。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实践,可是时间一久或者遇到恶缘便会生起懈怠而退却信心。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长远心和精进心。福慧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改变命运的道路或许是艰辛的,但是不改恐怕会更加辛苦。何况永远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漫漫菩提之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道理?我们今生有幸得人生、闻佛法,念念修行。如果为了眼前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和困难就放弃佛法永恒的受用,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虚度吗!遇顺境而不贪,遇逆境而不嗔。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哪里还有多余的可以等待,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现在就要开始!五惜福惜缘:前年,有一次我和师傅一起吃饭。一不留神,掉了几粒米,我习惯性的顺手一末,米粒落在了地上。吃完饭后,师傅二话不说,弯腰把地上的米粒拣起来吃了。那次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我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浪费。纵然因为不慎放得发霉的食物,我都很恭敬的撒到河里供养鱼虾。能走路的时候,我绝不做车,我珍惜自己点点滴滴

的福报过最简单的生活而在也不在意别人藐视的目光。师傅对我说过:一个家庭里,若有三个人吃饭时总是剩下,这家人肯定不富裕。这句话蕴涵的实质,直到我读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 《地神护法品》才算彻底明了。"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我们生活中享受的一切物质和资源都是坚牢地神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变现出来的,是地神的恩赐。任何的虚耗与浪费都是对地神的亵渎和不敬.上天因此扣掉你的福禄也是理所当然。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我们做任何事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功。我们在修行路上处处遇到障碍,追溯原由,恐怕就是过去世结下的逆缘。我们好不容易明白了这个道理,与人相处再也不能迷惑颠倒了。为一切众生带来欢喜心,便是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言谈谨慎,莫论人非。心存正见,行为端正。珍惜光阴,勇猛精进。珍惜福报,远离五欲。内心清净无染,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智慧福报自然会现前.六救人急难:人在急难之中,最渴求安慰和帮助。古语有云“救急不救贫”。穷苦的人,给予他物质上的照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养成他懒惰贪婪的习气。不如将佛法介绍给他,使他自求多福气。我曾经被路边的乞丐欺骗过,我记得那是一个穿着学生制服的小姑娘跪在寒风中请求大家供养她一点学费。现在我还隐约记得那张脸孔是多么的清纯。我不感想象,当时负债累累的我一点微不足道的供养会为她带来什么?在我亲眼证实自己被欺骗的瞬间,我才意识到菩萨用这种方式告诉了我人为什么会贫穷。但是穷苦的人肯定是需要帮助的,看我们如何动用智慧。七劝人向善: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勾心斗角而虞我诈。佛怜悯的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有段时间我认为佛的说法过分了点,但这也是不诤的事实。人们每日的造作不必多言,就是大家茶余饭后在一起谈论最多最有趣味的大都是些杀盗淫妄的话题,说起断恶修善,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听,更不用说出离世间的佛法了。不过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到冥冥之中的因果。劝人向善,才是令一个人真正得救的唯一途径。我们自称为佛的弟子,应当不遗余力的用尽善巧方便去做这项事业。让闻到善法的人都能不被迷惑的世界颠倒,走向正确的人生。他人的嘲笑随他去吧,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污染,如法修行。时间久了,我们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八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世间是每一个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听到有同

修说: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钱,我要拿出多少多少来印经造像。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他仍在痴痴等待自己想要的财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为想要行善修福而又暂时拿不出钱的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只要你真心肯去实践,就能做到。用MP3存入自己认为庄严的佛像,拿到照像馆里洗出一张书本大小的佛像,冷裱一下非常精美,成本五元钱.只要心存恭敬,注意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节省出制造一张佛像的费用。何必要给自己找借口。行善正当时,命运不等人!九谦虚仁爱:中国五千年文明,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谦虚的格言启迪后人。善书《了凡四训》,也极力阐述谦德受福的道理。地藏菩萨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老师,或许论起资历,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可是他在每说一句话乃至每做一件事时,首先想到佛的教诲。我们读读地藏经,看看地藏菩萨说哪句话时不带上“承佛威神”.他将自身拥有的神通,智慧,辩才全部归于佛的加持。丝毫不敢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深重的六道凡夫,又有什么骄傲的资本!末学不才,有幸混在佛子中间,每日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一天的造作,想起一旦境遇现前便将佛的教诲抛到脑后。总是惭愧万分!我们看待世间的人迷惑颠倒,他们看待我们同样也是不可理喻,难以相处。我们为了佛法的问题争执,为了不同的观点不肯谦让,实际上我们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佛弟子应当谦虚仁爱!十为人助念:试问世间有什么功德比送人成佛更为殊胜?我们若遇到这样的机缘。一定不要错过!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去做。因果不空,送别人成佛就是度自己成佛。

善事格言篇七
《名言名句解读(2015年)》

诚实守信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官》

做好事使人日益快乐安宁,弄虚作假使人心神日益劳苦不

安。日休:一天比一天好。日拙:一天比一天差。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尚书•周官》

君子说话要实在有据,行为要持之以恒。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春秋]李耳《老子•八十一章》

真话没有虚饰,虚饰的话不真。美:这里指矫揉造作,花言

巧语。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春秋] 《论语•子路》

生活态度要端正,办事要认真,待人要诚恳。

言必信,行必果。

[春秋] 《论语•子路》

说话必须算数,做事必须坚决、有结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春秋]《论语•为政》

做人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生存。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不守信用,灾祸就来了;没人帮助救援,一定会无法生存。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春秋]墨翟《墨子•公孟》 从政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

素信者昌。

[战国]孙殡《孙殡兵法•威王问》 一贯守信义的人就能昌盛。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既能说,又能干,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

小信诚则大信立。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小的方面的信义坚实可靠,那就能建立大的信誉。

巧诈不如拙诚。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再精巧的欺骗也比不上笨拙的诚实。

投机取巧或能胜利于一时,终难立足于世界。

鲁迅《准风月谈•后记》 必诚必信,勿之有悔。

《礼记•檀弓上) 一定要诚实,一定要守信,不要中途懊悔。

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礼记•绷衣》 君子不夸夸其谈,而是用实际行动使人信任。

寡言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话越少越好,而是要求言之有理、言之必行。

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贵信》

十分诚信的人,谁不喜欢亲近呢?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汉]孔安国《孔子家语•儒行解》

不把金银玉器当珍宝,而把忠诚信义当珍宝。

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虽有诚信的态度,不知适当变化,也会导致危亡。

坚持和忠诚于科学的真理和信念,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必须适应客观实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恰恰违背了科学信念和真理。

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三国]王桑《祭子笃》 君子的真诚誓言,不因时间推移而改变。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南朝]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用最大的诚意对待,就是金石也能打开。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 能以诚待人,就是不说话别人也会相信你。

推诚人自服。

[唐]刘禹锡《和炸洲令孤相公》 能够诚心待人,别人就会信服。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

[宋]欧阳修《新唐书•陆赞列传》

人所依靠的是信义,信义的根本是诚实。

诚,自不妄语始。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诚实,从不随便说话开始。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

[宋]张伯端《西江月》 说到做到,才表明你言行一致。

小人诈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悦之者众;君子诚而拙,似迂而直,故人知之者寡。

[宋]林道《省心录》

小人欺诈乖巧,似是而非,所以喜欢他的人多;君子诚实而显得笨拙,好像迂腐实际耿直,所以了解他的人少。

这种“悦之者众”、“知之者寡”的现象终究是暂时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识别能力也会提高。但类似的颠倒仍然值得警惕。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宋]兄说之《晃氏客语》

不守信用就不能立身,不忠诚老实就到处碰壁。

惟笃实可以当大事。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事篇》 只有诚信忠实才能够担当重任,处理大事。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学习不诚就会学业不精,办事不诚就会事情失败,自谋不诚就会欺心害己,待人不诚就会损害道德、增加怨恨。

与刚直人居,必所畏惮,故言必择,行必谨,初若不相安,久而有益多矣。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讲学》

和刚直的朋友在一起,必然有所顾忌,所以说话势必有选择,行动势必要慎重,开始时好像不和谐,时间长了就会大有益处。

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宋]林逋《省心录》 轻率答应的人必定少信用,当面奉承的人一定背后说坏话。

美日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好就说好,不能有一点浮夸;错就说错,不能有一点掩饰。

不可乘喜而轻诺。

[明]洪自诚《菜根谭》 不要在高兴时就随便答应别人。

万善之首必曰信。

[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遗墨三篇三》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信为民宝。

章太炎《革命之道德》

公正无私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4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