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概 念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 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三、常见的写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引用、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渲染、对比、 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等

4、 谋篇布局 :线索、过渡、照应等

四、阅读鉴赏的步骤

1 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

(1)标节数

(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

(3)抓首尾段

2 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

(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

(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 达 木 看 山

马 卡 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

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14.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5.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

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7.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分) (3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3)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4)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5)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6)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9)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篇二:《文学写作基础 第十章 散文写作》

第十章 散文写作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第一节 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历来说法不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范围之内有不同的界定。 在我国古代,凡是区别于韵文、骈文的散体文章,都被称为散文。这是广义的散文。随着文学的发展演变,散文被限制在文学作品的范围,但小说、游记、传记文学等仍包含在散文之内。“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散文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碰撞激烈,在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影响下,吸收了西方的“Essay”(当时译为“随笔”或“小品散文”)的经验,散文才与诗歌、小说、剧本(戏剧文学)并列,泛指除诗歌、小说、剧本(戏剧文学)以外所有的散体文学样式。

现代散文的概念,广义上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特写、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序、跋等类文体。正如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中所说:“有特写、有书信、有感想、有回忆、有通讯报道„„总之,只要不是诗歌,又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却又不太枯燥,而且还有一点点感情,像这样的文章都叫做‘散文’”。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样式的繁荣,原本包含在现代散文下的一些类文体,尤其是一些边缘文体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独立性越来越强,陆续分离出去,如文学与政治的边缘文体——杂文,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文体——报告文学(包括通讯、特写),文学与历史的边缘文体——史传文学,文学与科技的边缘文体——科普小品等等。因此,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就是排除了上述几种偏于叙事和说理的文体,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代散文。

有人说“散文是不断分蘖出其他文学形式的文学母体”,有人说“散文是作家主体人格智慧的艺术体现。”我们认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指那些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形式自由灵活,真实地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并借此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第二节 散文的分类

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散文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叙述散文

叙述散文在内容上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或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深刻感受、真挚情感。

记人散文,主要是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刻画描写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的散文。这类散文大都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取某些特征性的生活细节、人生片段,勾画出人物的性格并以此来寄情写意。例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通过对藤野先生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的诚恳正直的高尚品德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记事散文,主要是指以围绕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记事散文所叙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生活片断的组接。例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围绕作者在延安时期使用过的一辆纺车记叙了纺线的乐趣、劳动竞赛的场面等种种鲜活有趣的生活图景,以小见大,表现了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及革命精神,倾注了作者真切的感情和志趣。

写景状物散文,是主要以山川景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为写作对象,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在写景状物中透过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体验来描绘出形象鲜明或富有诗意的画面,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想启迪。例如,刘白羽在《长江三日》中,饱含情感地描写了险滩、激流、涛声等景致,并融汇了历史、传说、现实和哲思,展示了一幅长江三峡奇伟瑰丽的图景。

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重在用抒情笔调、象征手法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抒情散文在抒情方式上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通常上所讲的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讲究将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借助于外物、不加掩饰地倾吐出来。间接抒情最常用的方式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某种事物中,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使“物”与“情”得到高度统一。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借景抒情就是将感情赋于景物当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从而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通过对夜色中的荷塘的描写,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议论散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的地方在于:议论散文用作者直接感知的事实说理,并结合着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进行形象的、侧重情感感染的说理;而一般议论文要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进行侧重于理智说服的说理,它在文章形式上讲究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完成抽象说理的过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另外,鲁迅的杂文通常也归为议论散文。

四、写景散文

第三节 散文的特征

一、选材广泛,见微知著

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最容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为文学艺术的文学体裁。凡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使是生活片断、点滴材料或散碎的物象景观,只要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意义或人生哲理,或只是表达某一特定感情,均可采用散文的形式予以表现。它可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展望国际风云、细摹花草虫鱼,还可以在科技幻想世界中遨游,甚至可以在理论领域播种耕耘。正如周立波在《1956—1961散文特写选•序》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方纪的《挥手之间》就是以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为中心内容的散文。同样,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身边的“小事小象”都可以成为散文作家笔下所描写和歌颂的对象。散文作者也往往会不拘一格地选择那些“微小”、“零碎”或“边角”材料,并从中挖掘出感人肺腑的“重大主题”,以启迪人生、陶冶性灵,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袁鹰的《井冈翠竹》、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郭沫若的《银杏》、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朱自清的《背影》等,在这些散文名篇中,小米、毛竹、白杨、蜜蜂、银杏、菜园、背影等小事小象都成为了散文的题材。

散文题材的多样性,取决于它的内容不拘一格。散文的内容不要求像小说和戏剧那样,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人们的一言一行,只要是能使作者有所感触,引起联想和想象并有一定意义的材料,都可以写成散文。李光连在《散文技巧》中形象地说:“散文这棵大树,有着南国榕树似的须根,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灌溉它的长青生命。”

二、形式多样,形散神聚

鲁迅在《三闲集•怎么写》中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没有固定的格局和结构。它可以记事描写,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这个特征在散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结构中心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上。一是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散文既可以以人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以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既可以以景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以某一象征事物为结构中心。二是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以事件、人物为线索行文,有的以时间空间为序来组织材料,有的以某一中心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其次,表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自如上。散文综合了众家之长,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可以直抒胸臆。叙述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也可以加入抒情和议论;抒情散文在抒情的同时,也兼用叙述、描写和议论;有的议论散文在议论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如秦牧的《土地》。这种表达方式选择上的自由给人一种舒展灵活、浑然天成的独特的美感。总之,散文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非常自由灵活。

形散神聚主要是指散与不散的统一。散文在取材广泛、形式灵活的基础上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向四周辐射的中心或者一个组织材料的总的原则。好的散文,都有精巧的布局和严密的结构,外表看来似乎很散,星星点点,跳跃性很大;但仔细琢磨,其内在联系很紧密,总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串始终,严谨而统一。不论是连贯式散文,还是板块式散文、蛛网式散文,甚至意识流散文,都会有一条线索,一个中轴。线索是或以情节发展,或以情感的流动,或以思想的飞翔、时间的先后、空间的转移甚至时空同时变换为序。例如,秦牧的散文《土地》,看似东拉西扯,实则脉络井然,就因为有一股乡土之情的激流从古到今、由远而近地向读者涌来,这是全文的线索。

三、真情实感,讲究文采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散文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要能以情动人。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真挚的感情是最富于力量的,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的灵魂。

情,就是说散文要饱含感情。要写好散文,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不但要真实,而且要丰富。杨朔在谈到如何写散文时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这

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者对所写的对象要有所触动,要动情,要融入那种情感的氛围,否则就写不出好的散文。例如,冰心创作《一只木屐》,竟酝酿了十五年,早在从日本回国时,看到海里漂着一只木屐,便勾起了她的文思。但情何所抒、意何所寓,她还拿不准,因为对日本木屐所联系着的文化背景及人生境界,她还感受得不深,只好把文思暂时存在心中。直到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又蓦然面对日本人民的现实斗争,她才豁然贯通,文章中通过木屐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人民的苦难命运的认同和理解。这里,交织、渗透着情感的触发和寻觅,寓意的对象化和升华。

文,就是散文要有文采,就是作家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法,善于锤炼自己的语言。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为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古人作文讲究“炼字、炼句、炼意”也就是讲究语言文字的韵律、节奏的和谐之美。文采并不一定指语言的华丽铺陈,也可以指语言质朴素雅。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内容简单,语言朴素无华,但文章用细腻的抒情笔触,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使质朴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意境优美,诗意浓郁

写诗作文强调意境,这是我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意”,是指作品的思想、感情,它要求深邃;“境”,是指由有形的事物所组成的画面,它要求优美。意境其实是因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契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而又可感可信、形神兼备的美的艺术境界。它是情和景、物与我相融合的产物,在文章中常能给人以感染和美的享受。它既是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又是可以觉悟的,是精神的、空灵的。

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宋元戏曲考》)。杨朔讲到他自己的散文经历时说:“我在写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可能是散文意境的最高层次,把散文当做诗来写,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一般的画面,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充分的体现深刻的思想或深挚的感情;或以生动逼真的画面,使情景交融,造成一种拨动人心弦、诱发人联想的境界;或以动人的叙述和描绘,使情理汇通,含蓄地揭示出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例如,冰心的散文《樱花赞》通过赞美樱花,来赞美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作者在这里就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邃的意境“„„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天边的花云遮住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樱花盛放的画面仿佛中日友谊蒸蒸日上,如诗如画,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第四节 散文的写作

散文的“文无定法”使我们在面对“散文的写作”这个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所以,我们试图换一种思维,从中国近百年白话散文写作的审美嬗变中体悟散文写作的一些规律性东西。

一、20世纪20-30年代——“二水分流”

现代散文首先诞生于《新青年》。随后,《语丝》和《晨报副刊》等刊物与其副刊成了现代散文的重要生长点。梁遇春说:“有了《晨报副刊》,有了《语丝》,才有了周作人先生的小品文字,鲁迅先生的杂感。”从1924年创刊到1930年终刊,现代作家以在《语丝》上发表的作品为基础而出的结集,形成了现代散文艺术的基本格局;而作家由结集到分流,最终形成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了以周氏兄弟为首的现代散文“二水分流”的历史。“二水分流”,实际是“言志派”散文与“传道派”散文的分道扬镳。当然,也有中间状态的,如梁遇春、沈从文、丰子恺,“汉园三诗人”(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以及丽尼、陆蠡、缪崇群和20世纪40年代的钱钟书、张爱玲等。尤其是“汉园三诗人”,他们多吸收现代派作家的手法,不满太写实、太渲染、太理性的文风,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他们的散文偏于晦涩,过于雕琢。

二、20世纪40年代——“延安散文”写作

所谓“延安散文”,乃是在特殊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里产生的一个散文现象。抗战烽火的燃起,时代生活的剧变,民族意识的张扬,都导致散文观念与实践的重大变革。“延安散文”的诞生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但其话语方式最终超越地理与时间上的限制,成为以后四十年整个中国散文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延安散文”的整体审美趋向是:第一,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转向对“身外大事”的观照;第二,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第三,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第四,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可以说,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延安散文的整体审美风范。

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延安散文”的一统天下有其历史的深层的必然的原因,但时代环境变化之后,延安散文就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种种艺术审美上的弱点与局限。内容上,人们不满足于只听人物故事的平铺直叙(其“通讯”、“特写”体制的局限),而是渴望能从散文里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与美的享受;形式上,那种描写的过“实”、过“露”以及文采不足的缺点,也为人们所不满。

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就是延安散文的代表作。可以看出,它们就是一种通讯或通讯类散文。而接下去的,20世纪50-60年代中,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吴伯箫的《猎户》等散文则是它们的延续。

三、20世纪50年代——“复兴散文”写作

针对“延安散文”的审美局限性,20世纪50年代,人们提出了“复兴散文”的口号。“五四”精神的根本之处在于启蒙与个性,但这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精神上是冲突的,所以就创作而言,创作主体得不到解放,空言“复兴”是水中月、镜中花。技术上也许有一点“美文”或“美的句子”产生,但它阻止不了散文创作大萧条时代的来临。“抒我之情”,“言我之志”,把个人的“人格”当做散文的“第一要件”,原被视为最高审美特质,也是“五四”散文之特征。有了它,才有艺术、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的多元。但是,“复兴散文”抽去了这一点,只简单机械地把“五四”传统理解定性为“现实主义”,又进而把“现实主义”与政治标准等同,这是一种典型的“偷换概念”,最终“五四”散文的内涵被“修正”,然后在几十年之中被完全曲解了。这场“改革”因为无法治本(当时散文“个性淡化”的要害问题),所以注定只能是一场口号的空喊而已。

“复兴散文”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动员一批老作家,如叶圣陶、许钦文、郑振铎、丰子恺、李广田等,多为报刊撰写散文;第二,在报刊上增辟或扩充散文园地,并开展散文讨论;第三,推荐、评介一些经过了筛选甚至修改的“五四”散文供欣赏与借鉴。

篇三:《写景抒情散文编号9》

临沂四中高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9

编制:陈梦醒 审核: 刘浩元 使用时间:2015年 月

必修2-1写景抒情散文

【学习目标】1复习基础知识

2理解分析重要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考点链接】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我们姑且将这类题称为作用好处题。它是散文文本的高频考点。

作用(好处)分析题,它既可涉及文章某一句、段的作用,也可涉及文中所引用材料的作用。它包括写景的作用,人称的作用,修辞的作用,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多个方面。

散文写景的作用一般有两个:一是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二是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散文中不同人称的作用一般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深入浅出。

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给人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态度鲜明,引起共鸣;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增强联想,烘托气氛。

对偶——句式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有音乐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在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前后联结,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内容集中,增强气势;长于抒情,淋漓尽致。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表达鲜明,强化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散文中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

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散文中引用古典诗词的作用一般是: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散文中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

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散文中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①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者:文章为什么从×××写起?或者:作者写×××的用意是什么?②文章引用×××内容,有什么作用?或者:文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重点研究所考句、段,同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最常规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某某)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即:手法 + 内容 + 表达作用(好处) + 情感。

知识点补充:《荷塘月色》中的叠词非常多,如:渐渐、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隐隐约约等。

叠词的妙处和表达效果: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你可以感受到叠词使得句子的音乐性更强。

2有些词还更可以表现对象特征的确切性和形象性,用叠词还能有助于生动、细致地描绘人物的情感获神态,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而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真切感人的修辞效果。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的“亭亭”,就把荷叶的特色形象地、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渲染气氛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就写出了作者有些淡淡的落寞。如“缕缕清香”等,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教材温故】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A组

煤屑( ) 踱步( ) 袅娜( ) 譬如( ) 霎时( ) 弥望( ) ......

倩影( ) 猗郁( ) 瞥见( ) 涸辙( ) 山坳( )落蕊( ) ......

黝黑( ) 船舶( ) 糟粕( )贮满( )驯鸽( ) 蕈菌( ) ......

茎叶( ) 婆娑( ) 一椽破屋( ) ...

B组

悄悄( ) 悄然( ) 曲折( ) 曲高和寡( ) 刹那( ) .....

刹车( ) 颤动( ) 颤栗( ) 脉脉( ) 脉搏( ) .....

纤绳( ) 停泊( ) 湖泊( ) 幽禁( ) 囚系( ) .....

系围裙( ) 独处( ) 处所( ) 纤细( ) ....

差强人意( )情不自禁( ) 参差( )( ) ....

二、辨音辨形再组词 啜( ) 暇( )

缀( ) 遐( )

辍( ) 瑕( )

掇( )

) 揠( )

椽( ) 偃( )

喙( ) 堰( )

裾( ) 惦( )

踞( ) 踮( )

) 掂( )

泄( )谛( )

啼( )

泻( )缔( )

1.安静·宁静

(1)深秋的时候,我坐在枫树下,看着夕阳亲吻着天空,所有的一切都停了,世界十分( )。

(2)这几天心里颇不( )。

2.萧瑟·萧索

⑴( )的秋风又一次勾起我无限的乡思„„

(2)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的感触来的。

3.衰弱·衰落

(1)秋蝉的( )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2)一个强大帝国就这样( )了,渐渐走向末路。

4.考察·考查

⑴他们( )了南美洲的一些水利工程设施,收获不少。

描写内心凄凉的散文

⑵检查团对这几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展开了严格全面的( )。

5.留恋·留连

⑴这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现在突然让他离开,他感到很( )。

⑵他们久久地在池边徘徊( ) ,不忍离去。

6.分辨·分辨

⑴这是欢乐,还是痛苦,我们无法( )清楚。

⑵小明( )道:“这事绝对不是我干的。”

四、完成下列练习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

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在下面的文字里,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学考对接:该题与考纲所要求的“鉴赏评价: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一致的,主要引导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

A.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B.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C.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五、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学考对接:该题与考纲所要求的“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一致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这些语句,应该注意结合语境来考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当堂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如今汽车厂商做产品研发,都要考虑将新车设计得八面玲珑:既要外形美....

观,又要内饰精致;不仅动力强劲,而且驾乘舒适。

B.冬春之交,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病毒肆虐,流感疫情方兴未艾,我国台....

湾地区在数天内有18人因感染流感而死亡。

C.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研....

究,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D.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切莫揠.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改善。

B.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顺藤摸瓜,及时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

C.那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犹如青岛的枝与叶,使得青岛这座别具风情的城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希腊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清偿而引发的危机,像是一团山边野火,迅速蔓延到欧盟核心地带,甚至殃及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卷入风暴之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地铁九号线的施工难度很大,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提高了 ,保证了施工计划的按时完成。

②为确保两会召开期间市区道路交通顺畅,按照公安部统一 , 交管部门对进京车辆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③由中国商业联合会起草的《珠宝饰品经营服务规范》,日前经商务部 通过,将于2012年的6月1日起实施。

A.功效 布置 审定

B.工效 布置 审订

C.功效 部署 审定

D.工效 部署 审订

4.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②①⑤ D. ②③①⑤④

5. 余光中的《乡愁》中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叠词,对其表达作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巧妙运用叠词,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

B.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篇四:《描写秋天凄凉的句子》

1、悠长的小路在寂静的树叶中蔓延,秋风卷着微微泛起红的枫叶轻轻落在树林间,不一样的轨迹,但有一样的宿命,生命的琴弦由自己去弹奏,每一道音符的奏响都要用一生的时间,悠然脚步踏过铺满乡间的小道,蓦然回首,不见那曾经有过的脚印,风儿飒飒轻抚着,飘然的身影且且远…

2、古人一曲新词道尽了秋思的韵律,枫叶无处渲染着离别的惆怅。

3、我喜欢秋天,不是因为秋的收获,而是因为秋的凄凉。

4、当叶子独自落下的时候:它不仅仅辞离了小树枝,还辞去了夏日的火热,5、秋天为什么会伤感,是因为树伤了满树的叶子。否则秋季不会悲伤,是因为叶子的掉落才显出了满树的悲伤,我的心也是叶子的心,这个秋季我悲伤过,但是我会变得坚强,因为我向往快乐……

6、秋天,人们也被秋天的风吹遍了,染上了悲伤的心情。无人再像夏天似的哈哈大笑,只是任凭秋风一遍又一遍的抚过她们的脸颊。

7、不知不觉蝉声渐渐消退,一片枯黄的树叶悄无声息地滑落在肩头,忽然发现夏天已悄然离去。

8、我抬头望向天际,晚霞的美丽衬出心里无限的怅惘,一种流泪的冲动占据了整个身心。

9、秋天,落叶随风飘落,扫过地面,除了尘土,不留下什么,却也不带走什么。用尽最后的力气,舞出生命的精彩,唱出生命的绝唱。描写秋天凄凉的句子。只留下稀稀拉拉的几片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

10、摇曳的群摆寂寂地飘过,鞋子敲打出细细的声响,空灵,清淡,也许,谈一场与大地的恋爱更为亲切,在任何一个瞬间,它都在倾听你心里的答案。

11、一片树叶落在我的脚前,以未尽枯黄的面容,匍匐的姿势,()悲哀地完成了流浪的旅途。

12、我喜欢秋叶飘落的感觉,秋风吹起,大大小小的树叶脱离树枝,在天上悠悠的飘着,就像现在的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将落在哪里,就这样随风随着岁月漂泊。

13、遍地苍痍也同样具有生命力,何况,我会看到枯萎的美,我能听见叶柄离开枝干的声音,轰然,且惨烈。

14、我喜欢秋风迎面吹来的感觉:秋风带来了凉爽,驱走了夏季的烦热;秋风带来了落叶,带来了萧瑟的季节。

15、秋,凄凉翻过那座山,仅仅是为了迎接秋天。树的秃顶,枯掉的叶子,离去的鸟儿,多么凄凉的迎接方式。

16、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寂静地感受到了它的凄凉。

17、一场秋雨,拉开了秋天的序幕。伴随着秋雨,天气也有了变化,很冷,但让人很清醒,好象一剂镇静剂,让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这个季节对于我来说,不属于温暖,不属于欢笑,有的只有,孤独与冷漠。

18、秋季真的是伤感的代名词吗?我一直不相信,因为在我心里秋季从来没有悲过,只是有一点点冷淡而已,所以一直眷恋着秋季,眷恋着它那场美丽的蝴蝶雨,眷恋着它那细细的秋雨,更眷恋着它那一点点孤寂。

19、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暴虐。一会又风和日丽,飒飒秋风吹过,望天会从心底泛起缕缕淡淡的愁思。秋就是这样,用秋风引导出内心的忧愁。

20、秋天也是孤独的,是寂寞的。秋叶孤独,秋风寂寞,秋雨更是带给我们凄凉。就像人的心境,追求梦想的同时永远伴随的是孤独,是落叶。

21、夕辉似金的傍晚,一个人,一瓣孤零;飘然而下,俯身拾起;一切都那么静,发生着。恍若某种心情,自心头升起一缕无故的悲凉,一幅凄然绝美的画面,令人动容;那份萧瑟,那份孤苦,怎一个‘愁’字了得。‘秋’的‘心'--愁,在心头索绕,挥之不去……秋好浓。

篇五:《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

1、真正止灭欲望后,生死束缚解开,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2、人一旦觉悟,就会放弃追寻身外之物,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3、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

5、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6、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7、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

9、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10、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1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2、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13、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4、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纯洁无染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

15、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8、执著我们视为可爱可喜的事物,即是种下苦因,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维持究竟的永恒。

19、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2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1、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2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3、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24、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25、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6、我们不小心跌倒时,不要急著爬起来,既然已经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7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