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亲人去世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一)
《幻灭和永生_解读艾米莉_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幻灭和永生

)))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陆 晓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关键词:迪金森;死亡诗;永生;自我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O4970(2002)04O0092O03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被推崇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她和惠特曼合力推开了现代诗歌之门,引导着后世的诗人们探索着门里那个多姿多彩、变化纷呈的世界。迪金森一生遭遇不尽如意。她曾试图投身文学创作,渴望世人的接受,数次投稿5大西洋月刊6均未获成功,生前出版的仅有的几首诗也被人改得面目全非,她从此不再打算出版自己的诗歌。她对心中的爱人一往情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爱情始终是痛苦和无望的。25岁以后,她选择了归隐幽居,着一袭白衣,闭门独处,写下一首首简短、深刻而奇丽的诗歌。在她死后三十多年,她的诗终于得到众人的赞美,对后世的诗人尤其是意象派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足不出户,/很少有活着的人像她那

[1]

样懂得爱情和死亡0。孤寂而漫长的岁月使她能够

伤。在缅怀友人的过程中,她思考着死亡的意义:/我经常想到坟墓,想到它距我有多远,想到我能否阻止它夺去我的亲人。0[2]死亡的象征意义也契合了女诗人遁世归隐的选择。归隐切断了她与外界人世的接触,与世隔绝的生活寂寞悠长,有时如死亡一般地孤独。迪金森反复思考、吟咏死亡,也审视自己作为遁世诗人的存在,在她全部1789首诗中(根据最新出版RalphFranklin勘校的弗兰克林版5艾米莉#迪金森诗集6),有六百多首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她以女诗人的敏感和清教徒对死亡的豁达态度从多个角度描写死亡,她笔下的死亡主题意义复杂而深刻。综观她的这些诗篇,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迪金森的死亡主题:死亡的规律、死亡的过程和死亡的意义。死亡最明显的特征也许就是死亡的必然性,迪

金森在她的诗篇中很明白地指出了这条人类无法抗拒的规律。不管是死神还是上帝,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会降临,带走他们要带走的人。1962年,迪金森钟情的已婚牧师查尔斯#瓦德沃斯离开了新英格兰,去了加利福尼亚,迪金森经历了一场感情危机,在此期间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著名的5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6即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诗中,她写道: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

[3]

深入内心世界,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一种纤细、聪慧、典雅的笔调反复吟咏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等深奥的哲学主题,而死亡之谜作为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的关注。

死亡和死亡的象征意义于人生和女诗人的个人隐居生活都非常重要。迪金森早年即深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影响。在她生活的时代,她居住的安默斯特镇的年轻人的死亡率很高,经常有丧事发生,而迪金森家是送葬人群去公墓的必经之处。死亡成为她单调平静生活中的大事。朋友们的去世,尤其是了解她并为她所热爱的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和奥蒂斯#洛德的死亡,都给敏感的女诗人带来无尽的悲

然后死神的马车载着我经过/校园0、/麦田0,并看到/落日0。如果把这个行程看作人的一生,那么/校园0则象征无忧无虑的童年,/麦田0象征辛勤劳

收稿日期:2002O03O18

作者简介:陆晓(1970)),女,江苏南京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92#

作的青壮年,/落日0则象征迟暮的老年。最后马车停在一座屋前: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

这分明是一座坟墓,即人的最后归宿。从童年到青壮年,再到老年,直至进入坟墓,这是世人无法逃避的命运。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可捉摸的,人们无法凭主观愿望去支配、控制死亡,只有死神可以停下来将人接上他的马车,驶向坟墓。尽管迪金森在另一首诗中谴责上帝剥夺了她所爱的朋友的生命,称上帝为/窃贼0、/储存死魂灵的银行家0,她还[3]

一片沉寂,一只苍蝇在嗡嗡地叫着,象征着死亡的召唤。当我想着立遗嘱,将财产分送别人的时候,苍蝇又插进来,盘旋在我与光亮之间,最后挡住了我的视线,确认了死亡的到来。0苍蝇仿佛死亡,掐断了临死者对生命、生活的眷恋和与人生的最后联系。死亡使死者被迫放弃他们眷恋的人生,而他们对死后的生活一无所知,因此不免产生一种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5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6感受到: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是认识到了这种剥夺的不可抗拒,她只能/两次站在

上帝的门前,如一个乞丐0。

[4]

迪金森还不遗余力地想象了死亡的过程,以她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从生者和临死者两个角度描绘对死亡的感受。由于死亡具有独特的规定性,即人只能死一次,所以死者无法真的去感受死亡,这决定了迪金森对死亡的描述充满了互相抵触的方面。她描述的死亡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痛苦不堪的、迷惘无奈的和恬淡平静的。

/随着剧痛之后0入木三分地展现了死亡的剧痛,迪金森以错综复杂的意象将死亡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颗濒临死亡的心灵在叙述死亡的感觉:剧痛之后,知觉已经麻木,甚至不知自己是否在承受痛苦,也忘记了受折磨的时间,整个人已处于恍惚状态,痛苦如/一种木头进程,已变得麻痹大意0[4]

,心已绝望,了无企求,仿佛挨冻的人最后失去知觉,完全被死亡抓牢。/受伤的鹿跳得最高0借助鹿在死亡前费力挣扎的痛苦形象,揭示了死亡的残酷:

受伤的鹿跳得最高)))

我听猎人说过)))这不过是死的极乐)))接着)))制动器沉默!被敲击的岩石迸出火花!被践踏的钢板弹跳!总是显得更红的脸颊正由于肺痨在叮咬![3]

第二种死亡是迷惘无奈的。人生在世,要追求许多东西。这些追求是多层次的,从生活的真谛到物欲满足直至繁琐小事,人们均不辞辛苦,孜孜以求。当死亡来临,所有追求、所有渴望都将只属于生者。临死者无权拥有,而又不甘放弃,一种迷惘无奈便涌上心头,挥之不去。/临死时,我听到苍蝇嗡嗡叫0即表达了这种无奈。/垂死的我躺在床上,屋内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

[3]

跟着死神走向死亡,我穿着/薄如蛛网0的长袍,披着轻如蝉翼的披肩,不禁感到死亡带来的阵阵凉意,单薄的衣着仿佛是死者的无力,对前途不免平添一丝无奈。

最理想的莫过于恬淡平静的死亡。这是一种超脱的、对人生了无遗憾后的死亡。迪金森在/死亡是一场对话0中以抽象的表达方式揭示了这种死亡。对于死亡的来临,不朽的灵魂只需脱去一层泥土躯壳就能打发死亡,没有痛苦,没有无奈,只有平静和理智。在/我为美而死0中,一个为美而死的人和一个为真而死的人在坟墓相遇,彼此友爱相处。他们生前分别为崇高的理想而死,他们的死亡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怨无悔、心地平静宽广的境界:

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3]

迪金森死亡主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无疑是死亡的意义。在她看来,死亡并非毁灭,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迪金森的这种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在基督教教义中,死亡不仅意味着此生的终结,也代表着洗去原罪,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开始。迪金森生活在新教盛行的19世纪的新英格兰,尽管她受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以及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常常质疑基督教义中关于人生而堕落的观念和传统的祈祷仪式,她仍然基本认同基督教关于死亡的看法。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带来了悲伤和恐惧,但作为来生的开始,也带来了永久幸福的希望。马科斯#坎利夫在评论迪金森对死亡的态度时说:/她一心一意考虑死的问题,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她认为死是一种特殊的光荣,有一点像当时在颂诗和传道中所描述的,以及她最喜爱的5启示录6中所看到的传统的天堂。死意味着

#93#

悠闲、庄严,意味着对往日的认可,意味着和少数杰出的人到了一起,而你在世上对于这些人是无法深知的。0[5]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0一诗的第一节,诗人即说:/还有永生与我们同行。0和死亡同行也是美好的,因为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

[3]

德沃斯牧师,心生爱慕,但牧师后来移居西海岸,从那以后,她开始闭门独居的退隐生活。她的退隐也许是出于对无法得到回报的爱情的绝望,也许是因为无人理解的孤独,但她成功地造出了自己/心灵的殿堂0,得到了不受干扰地思索人生的快乐,得到了诗人感悟后的狂喜。她用诗人的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冷静和克制,献身于歌唱真和美的事业,为她的思想赢得了永生。就像/我为美而死0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分别为真和美而死的人那样,她也可以无怨无悔。

迪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尽管她的生活天地死亡将死者带到了另一世界,这里有永恒,也充满希望。然而,在灵魂如何通过死亡获得永生的问题上,迪金森也常常产生疑惑。在/我见过垂死的眼睛0这首诗中,她传递了一种质询的态度:

我见过垂死的眼睛

在房间里扫视四处)))仿佛是)))寻找什么东西)))然后渐渐模糊)))

然后)))蒙上云雾)))然后)))被焊住了眼皮而终于没有揭开

那见了有福的东西)))

[4]

垂死的人试图寻找有福的东西,这双眼睛似乎在企求上帝赐与永恒,但上帝并没有施与,而是焊住了能寻找到幸福的双眼,这是一种期望的破灭,一种追求的被迫中断。迪金森的疑惑缘于她对传统上帝形象的质疑。在她的诗里,/上帝的形象是令人迷惑的,创造者似乎不知道为何创造,他是一个盗贼、银行家、父亲、绅士和国王,他常常被拟人而化为死亡或爱人。0[5]迪金森认为灵魂的永生不能光依赖上帝的赐福,更多地要靠自己构筑丰富的内心世界,因为/人脑比天空更广阔,比海洋更深沉,甚至不亚于上帝的力量。0[3]

迪金森的这一断言闪耀着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光辉,即强调个人的力量,/世界上惟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有活力的灵魂0

[6]

,希望/每个灵魂都

自造一座殿堂,殿堂以外是世界,世界以外是上天0[1]。这暗合了迪金森退隐后沉思冥想、吟咏真善美的情怀。她早年深爱的良师益友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英年早逝,二十三岁那年遇见已有妻室的瓦

#94#

有限,但她创立了一个心灵的天空,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她/用反传统的格律形式和奇特新颖的意象0[7]

反映生活,探索人生的真谛。她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尽管有迷惘,有悲伤,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1886年,迪金森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了一个/归0字,可见她在走向死亡时的那一种悟尽死亡真谛的境界。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比勒.美国文学的循环[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3.139,46.

[2]ThomasH.Johnson.TheLettersofEmilyDickinson[M].

Cambridge.Mass:HarwardUniversityPress,1958.197)198.[3]江枫译.艾米莉#狄更生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96.225,45,155.

[4]艾米莉#狄金森.我们无法猜出的谜[M].北京:作家出版

社.2001.3,32,51.

[5]马科斯#坎利夫.美国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和出

版公司,1985.175)176.

[6]胡家峦.爱默生经典散文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29.

[7]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

社,1999.60.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二)
《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一、古代悼亡诗的产生和发展

“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也即面对亲人的离世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当然,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但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权为核心,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做悼亡诗三首,其情之深,令人动容,因为写得好,后来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在我们所亲近的人离开后有所思,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曾经的亲人之间之间的牵挂与联系,某一刻在诗中定格成瞬间的哀愁与美丽。悼亡诗,作为抚存悼亡,感今怀昔的诗,其内涵原本是极为丰富的,是伴随着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人伦情感独特的宣泄方式。

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是《诗经》中的《绿衣》,叙写的是丈夫 抚亡妻遗物,悲戚不已,感念妻子旧时情义,感叹世上再无如此贤德之人了解自己的心。后世的悼亡诗都明显受其影响。如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是一种心灵相知的留言,也是睹物思人。元稹的诗里也有这样的句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大致都由《绿衣》化出。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当中就有相关作品的记载。如《诗经·邺风·绿衣》中就写到一男子思念去世的妻子;《诗经﹒唐风﹒葛生》则写出了一名女子对亡夫的思念。尽管这一时期悼亡诗的数量较少,且并未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形制,但就其内容、题材及表现手法方面已颇见后世悼亡诗的影像。如《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为其已。”《葛生》中“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永与独旦?”其蕴含的内容及睹物思人、见景生情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已是比较娴熟的。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一般较为古朴单纯,语句大多坦率质朴,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见长,因而《诗经》中《绿衣》、《葛生》二诗并不被大多数读者认定为严格意义上的悼亡诗。

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粲的《伤夭赋》、曹丕的《悼夭赋》、曹植的《慰子赋》、《行女哀辞》等作品。这些赋作真挚感人,优美自然,为魏晋悼亡诗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西晋大文学家潘岳的悼亡之作,不仅首开悼亡诗

之滥觞,其代表作品对更是对后世悼亡诗的创作,尤其是唐代悼亡诗的兴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潘岳是太康诗歌缘情绮靡诗风的集大成者之一,在西晋文坛上极负盛名,在当时即享有“清绮绝世”的美誉。后世学者常将其视为太康文学之巨擘。潘岳天才早慧,才华横溢,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深切体验,更有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世界,因而其诗作以言情见长,可以说是太康诗风“缘情”说真正的成功的实践者。尽管其诗形制多样、主题芜杂,但最见功力,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仍是他的哀诔之作。刘勰在《文心·指瑕》中曾云道:“潘岳为才,善于哀文。”他将个人的遭际与对生死的感受关注于一篇哀文里,遂成“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情洞悲苦”之作。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并深为后人所推崇的是他为悼念亡妻杨氏而作的《悼亡诗》三首。

这组诗的第一首叙写亡妻葬毕,行将赴任时的情景,睹物怀人,情深意切。前八句写时光流逝,生死永隔,淹留无益,只得返回原官任所去。中间八句写欲离未离之际,虚室流连,睹物思人,最为情切。最后八句写其孤独之状及忧伤之盈积。全诗层次分明,笔触细腻,委婉深曲,缠绵悱恻,感染力极强。其二写秋凉之际对亡妻的思念,其三写别坟登车的满腔悲情,也都极为感人,堪称魏晋悼亡诗的压卷之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潘岳的悼亡诗善于运用睹物思人、即景生情的方法,选择切当的环境和物象作气氛渲染,进而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在诗中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上文所举《悼亡诗》第一首开篇即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写出时光流逝的苍茫宏远之感,在滚滚流淌的岁月中恍惚之间作者已是与妻子“重壤永幽隔”了。故而面对室内之帷屏、翰墨、流芳、遗挂,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让作者“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感到人就像曾经双栖双飞的翰林鸟和双游双嬉的比目鱼一样,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半,怎能不哀伤难止?而“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的景象更反衬出作者的悲苦,故“沉忧日盈积”也是在所难免。从整体看,诗中环境和物象的运用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极为精当,他们和作者的感情浑融一体,造成极具美感和感染力的诗境。

总的来说,潘岳诗的结构和总体语言都具有和畅、锋发而韵流之美。但是,由于他的诗内涵较为单纯,下笔就往往率易不拘,言情求深求尽,文辞流畅有余而洗炼不足。正如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析,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

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蓄不尽之妙耳。”一针见血的指出潘诗在言情真切的同时,存在下笔沉漫,无“含蓄不尽之妙”的缺点。 尽管如此,潘岳的创作对后世悼亡诗的进一步发展仍可说是功不可没。自潘岳以下,如唐代的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宋代的梅尧臣、苏轼、贺铸、黄庭坚、陆游、史达祖,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王桐乡、李贽一直到清代的吴嘉纪,纳兰容若,王渔洋、王夫之、郭麟、周之琦、厉鹗和近现代的陈曾寿,乔大壮、唐圭璋等等,莫不接受潘岳悼亡诗作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当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时代环境,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能复制潘岳悼亡诗的创作模式,都能沿溯潘岳的创作轨迹。而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大繁荣局面的到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其悼亡诗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朝历代,并对唐以后的悼亡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稹的《谴悲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内容也都取自日常生活,但是却句句发自内心,情深意长“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所思之人的生前的点滴关怀一直长记心中,于娓娓叙述中表达款款深情。“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如此的现实,但在这悲慨中却有真情所在,又是莫大的幸福。”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该是多么耿切哀伤,又怅惘无奈。

二、古代悼亡诗的核心意象:日常生活场景

儒道思想在悼亡诗中有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这两个方面都对悼亡诗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往往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在思想内容上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中国古代的“悼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虽然已经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却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

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

祭悼文学起源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祭悼文学是伴随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 ,其体裁包括 :诔辞、哀吊、哀辞、祭文、吊文、诔、悼亡诗等 ,可见悼亡诗只是祭悼文学的一个分支。

从中西文化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古代表达爱情诗作的方式不一样,西方诗作多数是正面描写恋爱的欢乐、婚姻的幸福,其诗作多写夫妻二人在一起的情形。但是,除了西晋时有个别这样的诗作外,中国古代的诗人写爱情,一般是通过离别、相思和悼亡追念来表达的。也就是说,中国人表达夫妻二人的感情,一定要选择两人不在一起的时候来表达,这样才显得深沉。胡大雷认为这样的写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显示了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的性格,因此探析“悼亡”诗的种种写法,也是在探讨我们先人的性格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情”的最深者。死亡是江淹在《恨赋》中所说的“人生到这一步,天道也不用谈了”,是“情”的最哀者,而“悼亡”是这两者的结合,又是最私人化的。因此,这就是人们把“悼亡”之作称为最能体现“情”与文”关系的原因。 自从潘岳在诗中述说自我的孤独与悲伤,成为“悼亡”诗作的价值取向。此后的“悼亡”诗作在保持这一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展示出不同的叙写方式和抒情方式。以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为例,10首诗虽然主题都是伤悼妻子,但抒情的角度不同,写春夏秋冬,写绝望与希望,核心都没有变,就是妻子离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后来,诗人写作技巧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辞采越来越华丽,单独地分析一首诗,可以看出艺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但抒情的趋向没有变,就是妻子的离世给自己造成的孤独与世界的“空”,悲哀是自然而然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爱情的痛苦是多方面的,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依人,在水一方”,爱情的力量体现于一切真实情感的碰撞,美的毁灭与再造。然而在我看来,爱情之中最痛苦、往往也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双方的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逝者长已矣,而生者却不得不继续孤独的踯躅而行,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痛苦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那些灵心惠质,敏感多思的文人骚客呢?罗洛梅说过:“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死亡在

让生者感到痛苦、绝望的同时,亦让他们感到爱情化作了永恒,让爱得到了永生。正是在这种人生感悟的驱使之下,在他们幽咽黯然,泣血神伤的同时,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一首首悼亡诗一点一滴演绎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唐宋经典悼亡诗词分析:

(一)、元稹《谴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杳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固然令人为之动容,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失去了才痛感珍贵,所以珍惜眼前的活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所有的甜言蜜语爱的表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够听到感受到,这才是最重要的。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这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由于元稹写给爱妻的诗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注解再多发感慨了,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

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三)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is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lS,cieneesEdition)

No.13

2010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其隽永的主题和“谜”一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将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格式塔心理学及格式塔意象理论的指导下,从诗歌意境和诗歌象征两个方面剖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荚。通过对死亡意象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层次的梳理,重构诗歌中“死亡”这一格式塔意象,揭示了诗人

对“死亡”深刻而又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死亡意象:死亡意境;死亡象征

中图分类号:1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3—0126-03

作者简介:勾淼(1983-),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英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及

实践。

收稿日期:2010-03-31

对于美国19世纪隐士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而言。诗歌就如同她的生命一般珍贵,随着诗歌或喜或悲就是她人生的意义所在。在先后经历了情感危机、亲人离去的重重打击.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诗人选择了归隐。远离尘嚣没有使狄金森感到孤寂,却带给她自由的空间来拓展心灵的自由:而自我湮没更带给她精神的安全感和创作上自由伸展的空间,使她更倾向于内向地发展,致力于内心挖掘。过一种冥思默想式的生活。任何一个沉溺于冥想的人,在其意识深处,都会对人存在的本质、人的消亡产生质问。狄金森在摒弃外界喧闹.致力于内心探索时。思考最多的也是死亡的意义和永生的存在。

“死亡和永生”是狄金森最为关注的诗歌主题,她分别从生理、心理、情感等不同层面描述诗人对死亡的感受和想象,这种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体现在她500多首诗歌中,该主题的诗歌数量超过其诗作总数的协。从内容上讲,狄金森的死亡诗可大致分为三类:肉体死亡及来世、死亡拟人化以及死者的挽歌。狄金森对美国文学独特贡献之一就是她对死亡本质具有诗人的洞察力。她将死亡与对痛苦的感受以及对永生的向往紧密联系起来.也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死亡,而是着力描写死与生的关系、死亡与爱情的关系、死亡与永恒的关系。

狄金森在诗歌中赋予死亡各种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死亡观。在狄金森的笔下,死亡这原本骇人、冰冷而无生命的东西,跃然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狄金森独特的视角将死亡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每一个意象、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交织着诗人痛苦的情感、难舍的亲情,还有美好的憧憬。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描述以及赋予死亡的独特意象精辟而传神,让人叹为观止。

一、诗歌中的格式塔意象之美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其基本含义为“形式、图形或完形”。这个概念不只是指视觉上单纯、静止的形状.而是着重于事物各部分进行组织后产生的整体性效果。格式塔这个词意指一个具体、独立且独特的实体,它以一种孤立的形态而存在,属性之一是具有某种形状或形式。传统概念的意象是指读者、听者或感知者借助其已有的知识。通过心理作用对已有客体进行创造的一种构建产物,或者是指在其知觉和想象的运作下.对原本缺失或陌生的客体加以构造后的一种产物。一般而言,意象可分为单个意象和组合意象、局部意象和整体意象、静止意象和流动意象等类别。

格式塔意象这一新概念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或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基础上。它将文学意义的“意象”纳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中后,具有了一种“完整性”或“整体性”的特质。格式塔意象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它是一种新的概念.它把意象看作是出现于诗歌中相对主要的文学隐喻或象征。格式塔意象属于传统意象分类中的组合意象、整体意象或流动(动态)意象,是有机的、多元的、宏观的、动态的意象。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一个篇章、段落、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或标点符号都可以视为一个格式塔意象。

诗歌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格式塔意象:诗歌意境和诗歌象征。诗歌审美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这两种格式塔意象,并且尽力将其在诗歌理解中再现。通过对诗歌(或诗人)的“解构”,从诗歌各个局部、语言元素、背景知识、艺术与美学特质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和细节,并初步组合成不同的“格式塔意象”。最后,参照诗歌的特质、诗歌受众的特征、格式塔法则等要

万方数据

一126—

素,在每个“格式塔意象”的情景下检验对“局部”和“个体”的理解,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诗歌中“格式塔意象”的准确把握和认知.“重构”诗人在原诗中所“构造”的“格式塔意象”。

的到来,等待清晨那束清新而又灿烂的阳光。死亡便是灵魂的永生。死亡在狄金森的眼中不再阴郁、无情.也非心灵中的阴影,它的到来不再是人生的最后终结.而是迈向永恒的开始。诗人通过对死亡意识及场景的描述和对死亡意象的构画,在诗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层面:人不再被死亡所征服。反之,成了死亡的主宰。

--,EmilyDickinson诗歌中的死亡意境之美

独特的死亡意象是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她能把最抽象的概念变为具有人格与感受力的介质。她谙习感官经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也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将虚幻与抽象的概念及思想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从而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与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借由体验者和旁观者的身份传达出独特的死亡体验,为读者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死亡意境,动静相宜、唯美动人。

.在诗歌Jf

heard

三压械lyDickinson诗歌中的死亡象征之美

狄金森诗歌中的韵律、标点符号以及词汇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反映诗歌主题的象征物.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和结构是“格式塔意象”的构成部分。诗中无规律的韵律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创新。并不像许多评论家所说,这是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有意识的叛逆和挑战。对诗人来说。叛逆并不是她的初衷.新的形式是她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在狄金森看来。写诗最重要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表达思想。语言符号和结构于她只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一旦常规的语言形式对她抒发感情有所限制或不足以表达思想。她就毫不犹豫地打破常规,让语言符号变得更有生命力.使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富有情感、具有思想和象征意义。

无韵律的诗歌节奏是诗人的独特象征手法之一。她那切分的节奏与同时代的女诗人所用的一致的节拍和伤感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诗歌形式从传统束缚下解放出来,其内容同样暗示着一种与现实的疏离感和对死亡以及永生的向往。迄今为止,她的结构和韵律仍旧被看作是任意、武断和故作神秘。其实,这与诗人对死亡主题的钟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不惧怕死亡。也深知人生的无常。死亡于她,只是通向天堂、灵魂永生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通过坟墓,才能达到彼岸;只有得到上帝的宽恕,才能获得永生,才能真正实现“新的婚姻”。

a晰buzz:when,Died中.作者

将自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描述了死亡的瞬间,成功地描述了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死者的一种主观意识,从而打破了以往对于死亡“无意识”的肯定。把对死亡的体验描写得奇妙无比、不可思议。苍蝇的意象运用得不露痕迹而又贴切传神。

作者在这首诗中植入了一个重要的意象一只苍蝇。这只苍蝇从最初在寂静无声的房间罩嗡叫.到最后不稳定的、断断续续的叫声。再到最后声音的消失。这样的过程描写是为了反映诗中人是怎样从有意识、有知觉的状态,进入到无意识、无知觉的状态。房间内一片宁静,后来被苍蝇的嗡叫所打破,这也意味着死亡的真正来临。随后,诗人的意识和知觉逐渐衰微,苍蝇的声音、形状及颜色都消失在诗人的眼前。诗人将颜色(视觉意象)和声音(听觉意象)两个意象结合为一个,巧妙而自然地描述了人死以前那种心智迷惑和混乱的意识形态。在整个描述过程中。诗人一直保持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状态,带给读者以死亡的理智体验。视觉、听觉等多元的意象最后在对“死亡”的体悟中完形.从而在读者的思维巾构成“死亡”的整体“格式塔意象”。

同样是死亡的片刻感受.同样是一静一动的对比。在另一首诗歌,felt

人生的美好就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不可复得”。诗歌

的无韵律深刻地象征了人生的无常和诗人对待死亡的豁达,具有跨时代的现代主义象征意义。

狄金森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既执拗又变化多端。诗人对破折号的偏爱与她对大写字母的偏爱一样执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上或下倾斜的破折号在狄金森的诗中已超出这个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基本语法和语义作用:停顿、省略、插入或解释,破折号的视觉形式象征功能在诗中不仅替代了所有标点符号.还表达了诗人思考的节奏:或瞬间感悟。或意犹未尽。或斟酌推敲,或无法言表,而更多的是意义的延续。看似停止流淌的诗行和情感.却在破折号后断续或痴缠。短暂或永久的熄灭不是寂静的死亡之色,而是以一种神秘、柔韧的方式延续着生命的存在和力量。

狄金森诗歌中词汇的语义也被诗人赋予了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附加了死亡的象征意义。在狄金森

Funeralinmybrain中,作

者将自己幻化为一名死者.从容地去感觉和体悟死神的降临。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本人成了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死者”,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哀悼者沉重的脚步声、像鼓声一样沉闷的祈祷仪式。周围所有的这些嘈杂声与渐行渐近、沉默无声的死亡构成鲜明的反差,而“死者”的大脑也开始“越来越麻木”。最后,终于“坠落、坠落”,直至到了“另一个世界”,“慢慢失去意识”,境界却“豁然开朗”,灵魂得到永生。

狄金森描述死亡并不限于描写死亡片刻的经历.而是将它视为通往永生的捷径。诗人时时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死亡像黑暗,但却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为了等待黎明

万方数据

一127—

看来。“死亡”即“永恒”,从死亡的永恒中,灵魂得到“复活”。得到“永生”o“eternitv、resurrection、immor-tality”三个词在狄金森的诗中作为“死亡”的代名词频频出现。与“死亡”相随相伴的词语和比喻所带来的联想不再是冰冷的恐怖和绝望。死亡像是人们疲倦时渴求的甜蜜、温馨、安宁的家或旅途中的休憩地,死亡“庄严”、“神圣”、“美丽”、充满了“爱”与“音乐”;死亡“善解人意”、“彬彬有礼”。在狄金森的诗歌和情感中,“死亡”这个语言符号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

爹考文献:

【1】李玲.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J】.云梦学刊。

2002(2).

【2】王金娥.美国诗坛上的白衣修女:试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

中的死亡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3】王霞.浅析奥斯丁与狄金森的独创性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4】周建新.美国艾米莉・狄金森研究述评叽山东外语教学,2007(3).【5】狄金森诗选[M】.江枫,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四、结语

对于死亡,狄金森是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写死亡,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狄金森如此沉湎于对死亡的描述.却丝毫没有神化死亡的意向。她坦诚而又真实地面对自己乃至整个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毫不回避。对死产的质疑、迷惑,以及对死后世界的猜测和美好的愿望,都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对死亡及永生的反复思考及质疑后,诗人没有停留在死亡的瞬间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通过独特的诗歌意境营造和诗歌象征手法开辟了探索生命和死亡的新视角,进而揭示出人生的真浦。

[7】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嗍.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EmilyDickenson.The

Complete

Poems[M】.Thomas

Faber

andFaberLondonBoston,1975.

[10】Fan"J.ThePassion

ofEmily

Dickinson[M].CambridgeMass.

Dickinson[M].

and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ll】JohnsonT.H.TheCompletePoems

BostonandToronto:LittleBrown

ofEmily

andCompany,1924.

[12】Kurt

Lund

Koflka.PrinciplesofGestaltPsychology[M】.London:

Humphries,1935.

【13】McNaughtonRF.TheImageryofEmilyDickinson[M].Univer-

sityofNebraskaStudies,NewSeries,No.4.Lincoln:University

ofNebraska.1949.

(上接第125页)

看到.寓言的主导过程是物质过程;而从语篇功能视角的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寓言中许多小句有着同样的

似。Tl—R1;T2(=R1)一R2。

例2:Outsidemywindowis

ofthelawnis

biglawn.Inthemiddle

主位.或者意义十分接近的主位。这也是其他类型的叙事语篇中的常见现象。

其次。寓言还有许多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寓言的读者密切相关。由于寓言的读者通常是青少年,他们无法理解复杂的文章,也不会对那些无聊的文章感兴趣。因此。寓言都必须简单而有趣。这些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寓言的特点。例如与许多其他体裁的文章相比,寓言中的过程类型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性使寓言更生动、更耐人寻味。此外,寓言长度短,大量使用无标记句式,缺少情态从句,因而寓青的结构才是这样简单,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flowerbed.Thisbedisfullofdaffodils.

Type3:小句述位与它前面小句的述位相同或相

似。T1一Rl;,I'2一R2(=R1)。

例3:Englandisacountry;Franceisacount聊,Turkeyis

anothercountry;Egypt,ItalyandPolandareothereountfiea

Tvpe4:小句的述位与它前面小句的主位相同或

相似。Tl—R1;T2~R2(=T1)。

例4:The

youngmanand

play

wasinteresting,but

Ididn’t

enjoy

it.A

youngwomantroubledme.Iminedaround

andlookedatthem,buttheydidn’tpayanyattentiontome.

本文只采用前两种类别的主位结构分析寓言。

2.应用

【l】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农夫与鹳》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共有17Cvl,/司:Typel主位结构一17%;Type2主位

【2】伊索寓言[M】.王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

柯文出版社.2001.

结构一l玩其中16个是无标记句式—94%。字数:145字。

再用同样的方法对另两篇寓言进行分析,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寓言大部分都是很短的;其次,大多数寓青都是无标记句式;寓青中的主位结构通常是第一种类型,即小句主位与它前面小句的主位相同或相似。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1.

【4】HallidayM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anguageTeaching

Beijing:Foreign

andResearch

Press.2000.

【5】HuangGW.Hallidayan

WorldEnglishes,2002.

linguisticsinChina【M】.Beijing:

三、结论

首先,作为一种叙事语篇,寓言与其他类型的叙事语篇有很多相同特征。从经验功能视角分析中可以

【6】Thompson

【7】Wu

G.IntroducingFunctional

Gramnlarf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

andResearchPress,2000.

Y,DingJR。GuoJ.DiscoverChina’SCities:Yangzhou

Press,1989.

[M】.Beijing:NewWorld

万方数据

一128—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四)
《人死留名》

人死留名——(雁过留声)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指(鹿)为(马) (啼)笑(皆)非

富丽(堂)(皇) 背(道)而(驰)

二、写出与下列成语的比喻意思相对应的成语。(4分)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三)综合知识填空(12分)

1、孔子被称为“至圣”,下面几位圣贤指谁?(4分) 亚圣 ( 孟子) 诗圣 ( 杜甫) 医圣 ( 张仲景) 兵圣 (孙武)

2写出下面各居士的姓名。(4分) 青

莲居士 ( 李白 ) 东坡居士 ( 苏轼) 柳泉居士 (薄松龄 ) 易安居士 (李清照)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把下列格言、警句、歇后语补充完整。(10分)

1、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3、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4、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5、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6、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7、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8、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9、八月十五的月亮—— 正大光明

1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五)古诗词默写(10分)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古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六)、字正腔圆(6分)

1.把这句话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划出来,并规范地写在横线上。(3分)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实施探测

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写出音节是“tang”的对应字。(3分) 公园里,一棵棵海(棠 )

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似的,真是美丽极了。可是,有一些游人却( 堂 )而皇之地把花

枝折下来,我想:( 倘)若我上前制止,简直是( 螳)臂当车,可我又为我的想法感到脸

上发(烫 )。

二、妙语如珠(23分) 1.填写首尾的成语(6分

精( 益 )( 求 )精 神( 乎 )( 其 )神

痛( 定)( 思)痛 贼(喊 )( 捉 )贼 举(不 )( 胜 )举 为( 所 )( 欲 )为

2.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5分) 例: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 指鹿为马( 点石成金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

( 锦上添花 )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

3.选词填空: (12 分) 自信 深信 守信 笃信 确信 坚信 诚信 取信

非常地相信叫( 深信 ) 对自己怀有信心叫(自信 )

坚决地相信叫(坚信 ) 取得别人的信任叫( 取信 )

确实地相信叫( 确信 ) 履行自己的诺言叫( 守信 )

忠实地信仰叫(笃信 ) 讲究诚实和信用叫( 诚信 )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

千里马 百灵鸟 井底蛙 应声虫

如果孩子成长在无知的世界,他便成了目光短浅的( 井底蛙)。 如果孩子生活在专制的环境,他便成了唯唯诺诺的( 应声虫)。 如果孩子沐浴着友谊的春风,他便成了快乐的(百灵鸟 )。 如果孩子扬起了自信的风帆,他将成为无畏的(千里马 )。

三、诗海拾贝(23分)

1.填写古代诗人的名字。(3分) “诗圣”是指 (杜甫 )

,“诗仙”是指 (李白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王维 )。

2.古诗增色(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5分

(1)日暮(苍 )山远,天寒( 白 )屋贫。

(2)( 青 )箬笠,( 绿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 )雀桥边野草花,( )衣巷口夕阳斜。

(4)日出江花( 红 )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 蓝)

(5)(黑 )云翻墨未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

3.春意盎然(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 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10分)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_ )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_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_)朝诗人苏轼在《 题西林壁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5) 爸爸的车钥匙不见了,他翻遍了家里和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找到。正当他心灰意冷地坐下来,拿起茶杯准备倒茶时,却发现车钥匙就在自己茶杯盖这真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啊! )

四、博览群书(19分)

1.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①( 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③(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④(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⑤(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2.选择填空。(14分)

(1)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B )

A 一个姑娘 B 一只小鸟 C 一条龙 D 一只凤凰

(2)鲁肃这一人物形象出自( C )

A、《封神演义》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3)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是( D )

A、赤壁大战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负荆请罪

(4)盘古、女娲、夸父、后羿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其中开天辟地的是(A)

A、盘古 B、女娲 C、夸父 D、后羿

(5)《西游记》里面的主人公孙悟空神通广大,他在大闹天宫时的名字叫( B )

A、孙悟空 B、齐天大圣 C、孙行者 D、美猴王

(6) “夜空中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这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

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夸张

(7)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C )

A、《哈姆雷特》 B、《李尔王》 C、《悲惨世界》 D、《奥赛罗》

(8)成语“闻鸡起舞”是出自古代将领( C )的故事。

A、勾践 B、赵括 C、祖逖 D、李广

(9)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是( C )

A、 《昆虫记》 B、 《天方夜谭》 C、 《爱的教育》 D、 《木偶奇遇记》

(10)“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于画家( A )的故事。

A、文与可 B、戴嵩 C、吴道子 D、唐伯虎

(11)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的我国的( A )省。

A、四川 B、湖南 C、浙江 D、云南

(1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C ) A、格列佛 B、汤姆·索亚 C、保尔·柯察金 D、海伦

(13) “三十六计”第一计是( )

A、金蝉脱壳 B、声东击西 C、瞒天过海 D、借刀杀人

(14)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三种耐寒植物特别受到赞美,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指的是( )

A、梅、竹、兰 B、松、竹、梅 C、梅、兰、菊 D、松、梅、菊

一、成语部分(20分)

1、填成语,使填上的前后两个字组成古今作家名。(6分)

(李)代桃僵 (白)驹过隙 (高)山流水 (适)可而止

(张)冠李戴 (继)往开来 (老)当益壮 (舍)己救人

(冰)消瓦解 (心)旷神怡 (柳)暗花明 (青)云直上

2、辨“风”

自然界的风是各具特色的,你能正确地识别它们吗?(4分)

____ 风拂面 ____ 风徐来 ____ 风习习 ____ 风细雨

____ 风大作 ___­­­­_ 风送爽 ____ 风骤雨 ____ 风凛冽

3、成语接龙(10分)

A 一心一意 → 意( )( )发 → 发( )( )大 → 大( )( )望 → 望( )( )穿→穿( )( )线。

B一马当先 → 先( )( )人 → 人( )( )海 → 海( )( )针 → 针( )( )对→对( )( )琴。

二、常用语部分(10分)

(一)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2分)

出其不意( ) 福无双至(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二)下面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补充完整。(2分)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

猫哭耗子--( ) 千里送鹅毛--( )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3分)

①( )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③(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④(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⑤(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⑥( )断案---铁面无私

(四)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这些对子你能对出来吗?(3分)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

②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部分(30分)(前五题每空1分,第六题每题2分)

(一)、乐声声(在扩号内填上合适的乐器名)。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马上催。

2、羌(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春回大地(在扩号内填上带“春”字的词语)。

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动物乐园(在扩号内填上动物名)。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恰恰啼。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深树鸣

4、泥融飞( ),沙暖睡( )。

(四)五彩缤纷(在扩号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照香炉生(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3、最爱湖东行不足,( )杨荫里( )沙堤。

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 )螺。

(五)数字天地(在扩号内填上数字)。

1、(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片日边

2、死去元知( )事空,但悲不见( )州同。

3、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六)、根据情景填写名诗句。(8分)

1、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4、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 。

5、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文学常识(10分)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真的括号里。(8分)

1、下面哪种文体的语言最精炼?( )

A 诗歌 B 小说 C 散文 D 戏剧

2、三国时,有一个七步成诗的诗人,他叫( )

A 曹丕 B 曹植 C 曹操

3、(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名著。

A 《孙子兵法》 B 《孙膑兵法》 C 《司马法》

4、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 )

A 郭沫若 B 老舍 C叶圣陶

5、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 )

A 李清照 B 蔡文姬

6、下面哪位画家是“扬洲八怪”之一?( )

A 郑板桥 B 唐伯虎 C 徐悲鸿

7、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中号称“诗圣”的是( ) 。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8、“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 ) 而写的。 A鲁迅 B郭沫若 C艾青

(二)请将作家笔名与他们的原名连接起来。(2分)

巴金 茅盾 老舍 鲁迅

沈雁冰 周树人 李尧棠 舒庆春

五、百科知识(25分)

(一)填空

1、谁是成语中的主角。(5分)

四面楚歌( ) 入木三分( )

纸上谈兵( ) 指鹿为马( )

围魏救赵( ) 卧新尝胆( )

负荆请罪( ) 毛遂自荐( )

铁面无私( ) 精忠报国( )

2、你了解这些常识吗?(11分)

(1)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奖是( ),我国的最高文学奖是( )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是( )。

(3)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 ),它是世界综合性运动会,每( )年举行一次。我国将于( )年承办第( )奥运会。

(4)举世闻名的( )、( )、( )、(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5)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东起河北省( )关,西达甘肃省( )关,蜿蜒6300千米,工程浩大,举世无双。

(6)我国的春城指( ),羊城指( ),江城指( ),鹏城指( )山城指( ),榕城指( ),泉城指( )

(7)“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是( ) 。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五)
《试析艾米莉_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2010年第13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32010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其隽永的主题和“谜”一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将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格式塔心理学及格式塔意象理论的指导下,从诗歌意境和诗歌象征两个方面剖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通过对死亡意象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层次的梳理,重构诗歌中“死亡”这一格式塔意象,揭示了诗人对“死亡”深刻而又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死亡意象;死亡意境;死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2实践。

收稿日期:2010-0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3-0126-03

作者简介:勾淼(1983-),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英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及

对于美国19世纪隐士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而言,诗歌就如同她的生命一般珍贵,随着诗歌或喜或悲就是她人生的意义所在。在先后经历了情感危机、亲人离去的重重打击,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诗人选择了归隐。远离尘嚣没有使狄金森感到孤寂,却带给她自由的空间来拓展心灵的自由;而自我湮没更带给她精神的安全感和创作上自由伸展的空间,使她更倾向于内向地发展,致力于内心挖掘,过一种冥思默想式的生活。任何一个沉溺于冥想的人,在其意识深处,都会对人存在的本质、人的消亡产生质问。狄金森在摒弃外界喧闹,致力于内心探索时,思考最多的也是死亡的意义和永生的存在。

“死亡和永生”是狄金森最为关注的诗歌主题,她分别从生理、心理、情感等不同层面描述诗人对死亡的感受和想象,这种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体现在她500多首诗歌中,该主题的诗歌数量超过其诗作总数的1/3。从内容上讲,狄金森的死亡诗可大致分为三类:肉体死亡及来世、死亡拟人化以及死者的挽歌。狄金森对美国文学独特贡献之一就是她对死亡本质具有诗人的洞察力。她将死亡与对痛苦的感受以及对永生的向往紧密联系起来,也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死亡,而是着力描写死与生的关系、死亡与爱情的关系、死亡与永恒的关系。

狄金森在诗歌中赋予死亡各种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死亡观。在狄金森的笔下,死亡这原本骇人、冰冷而无生命的东西,跃然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狄金森独特的视角将死亡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每一个意象、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交织着诗人痛苦的情感、难舍的亲情,还有美好的憧憬。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描述以及赋予死亡的独特意象精辟而传神,让人叹为观止。

一、诗歌中的格式塔意象之美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其基本含义为“形式、图形或完形”。这个概念不只是指视觉上单纯、静止的形状,而是着重于事物各部分进行组织后产生的整体性效果。格式塔这个词意指一个具体、独立且独特的实体,它以一种孤立的形态而存在,属性之一是具有某种形状或形式。传统概念的意象是指读者、听者或感知者借助其已有的知识,通过心理作用对已有客体进行创造的一种构建产物,或者是指在其知觉和想象的运作下,对原本缺失或陌生的客体加以构造后的一种产物。一般而言,意象可分为单个意象和组合意象、局部意象和整体意象、静止意象和流动意象等类别。

格式塔意象这一新概念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或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基础上。它将文学意义的“意象”纳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中后,具有了一种“完整性”或“整体性”的特质。格式塔意象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它是一种新的概念,它把意象看作是出现于诗歌中相对主要的文学隐喻或象征。格式塔意象属于传统意象分类中的组合意象、整体意象或流动(动态)意象,是有机的、多元的、宏观的、动态的意象。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一个篇章、段落、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或标点符号都可以视为一个格式塔意象。

诗歌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格式塔意象:诗歌意境和诗歌象征。诗歌审美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这两种格式塔意象,并且尽力将其在诗歌理解中再现。通过对诗歌(或诗人)的“解构”,从诗歌各个局部、语言元素、背景知识、艺术与美学特质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和细节,并初步组合成不同的“格式塔意象”。最后,参照诗歌的特质、诗歌受众的特征、格式塔法则等要

素,在每个“格式塔意象”的情景下检验对“局部”和“个体”的理解,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诗歌中“格式塔意象”的准确把握和认知,“重构”诗人在原诗中所“构造”的“格式塔意象”。

的到来,等待清晨那束清新而又灿烂的阳光。死亡便是灵魂的永生。死亡在狄金森的眼中不再阴郁、无情,也非心灵中的阴影,它的到来不再是人生的最后终结,而是迈向永恒的开始。诗人通过对死亡意识及场景的描述和对死亡意象的构画,在诗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层面:人不再被死亡所征服。反之,成了死亡的主宰。

二、EmilyDickinson诗歌中的死亡意境之美

独特的死亡意象是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她能把最抽象的概念变为具有人格与感受力的介质。她谙习感官经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也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将虚幻与抽象的概念及思想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从而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与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借由体验者和旁观者的身份传达出独特的死亡体验,为读者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死亡意境,动静相宜、唯美动人。

在诗歌IheardaFlybuzz:whenIDied中,作者将自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描述了死亡的瞬间,成功地描述了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死者的一种主观意识,从而打破了以往对于死亡“无意识”的肯定。把对死亡的体验描写得奇妙无比、不可思议。苍蝇的意象运用得不露痕迹而又贴切传神。

作者在这首诗中植入了一个重要的意象一只苍蝇。这只苍蝇从最初在寂静无声的房间里嗡叫,到最后不稳定的、断断续续的叫声,再到最后声音的消失。这样的过程描写是为了反映诗中人是怎样从有意识、有知觉的状态,进入到无意识、无知觉的状态。房间内一片宁静,后来被苍蝇的嗡叫所打破,这也意味着死亡的真正来临。随后,诗人的意识和知觉逐渐衰微,苍蝇的声音、形状及颜色都消失在诗人的眼前。诗人将颜色(视觉意象)和声音(听觉意象)两个意象结合为一个,巧妙而自然地描述了人死以前那种心智迷惑和混乱的意识形态。在整个描述过程中,诗人一直保持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状态,带给读者以死亡的理智体验。视觉、听觉等多元的意象最后在对“死亡”的体悟中完形,从而在读者的思维中构成“死亡”的整体“格式塔意象”。

同样是死亡的片刻感受,同样是一静一动的对比。在另一首诗歌IfeltaFuneralinmybrain中,作者将自己幻化为一名死者,从容地去感觉和体悟死神的降临。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本人成了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死者”,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哀悼者沉重的脚步声、像鼓声一样沉闷的祈祷仪式。周围所有的这些嘈杂声与渐行渐近、沉默无声的死亡构成鲜明的反差,而“死者”的大脑也开始“越来越麻木”。最后,终于“坠落、坠落”,直至到了“另一个世界”,“慢慢失去意识”,境界却“豁然开朗”,灵魂得到永生。

狄金森描述死亡并不限于描写死亡片刻的经历,而是将它视为通往永生的捷径。诗人时时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死亡像黑暗,但却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为了等待黎明

三、EmilyDickinson诗歌中的死亡象征之美

狄金森诗歌中的韵律、标点符号以及词汇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反映诗歌主题的象征物,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和结构是“格式塔意象”的构成部分。诗中无规律的韵律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创新。并不像许多评论家所说,这是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有意识的叛逆和挑战。对诗人来说,叛逆并不是她的初衷,新的形式是她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在狄金森看来,写诗最重要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表达思想。语言符号和结构于她只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一旦常规的语言形式对她抒发感情有所限制或不足以表达思想,她就毫不犹豫地打破常规,让语言符号变得更有生命力,使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富有情感、具有思想和象征意义。

无韵律的诗歌节奏是诗人的独特象征手法之一。她那切分的节奏与同时代的女诗人所用的一致的节拍和伤感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诗歌形式从传统束缚下解放出来,其内容同样暗示着一种与现实的疏离感和对死亡以及永生的向往。迄今为止,她的结构和韵律仍旧被看作是任意、武断和故作神秘。其实,这与诗人对死亡主题的钟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不惧怕死亡,也深知人生的无常。死亡于她,只是通向天堂、灵魂永生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通过坟墓,才能达到彼岸;只有得到上帝的宽恕,才能获得永生,才能真正实现“新的婚姻”。人生的美好就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不可复得”。诗歌的无韵律深刻地象征了人生的无常和诗人对待死亡的豁达,具有跨时代的现代主义象征意义。

狄金森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既执拗又变化多端。诗人对破折号的偏爱与她对大写字母的偏爱一样执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上或下倾斜的破折号在狄金森的诗中已超出这个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基本语法和语义作用:停顿、省略、插入或解释,破折号的视觉形式象征功能在诗中不仅替代了所有标点符号,还表达了诗人思考的节奏:或瞬间感悟,或意犹未尽,或斟酌推敲,或无法言表,而更多的是意义的延续。看似停止流淌的诗行和情感,却在破折号后断续或痴缠。短暂或永久的熄灭不是寂静的死亡之色,而是以一种神秘、柔韧的方式延续着生命的存在和力量。

狄金森诗歌中词汇的语义也被诗人赋予了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附加了死亡的象征意义。在狄金森

看来,“死亡”即“永恒”,从死亡的永恒中,灵魂得到“复活”,得到“永生”。“eternity、resurrection、immor-

参考文献:

[1]李玲.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J].云梦学刊,

2002(2).

[2]王金娥.美国诗坛上的白衣修女:试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

中的死亡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tality”三个词在狄金森的诗中作为“死亡”的代名词频

频出现。与“死亡”相随相伴的词语和比喻所带来的联想不再是冰冷的恐怖和绝望。死亡像是人们疲倦时渴求的甜蜜、温馨、安宁的家或旅途中的休憩地,死亡“庄严”、“神圣”、“美丽”、充满了“爱”与“音乐”;死亡“善解人意”、“彬彬有礼”。在狄金森的诗歌和情感中,“死亡”这个语言符号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

[3]王霞.浅析奥斯丁与狄金森的独创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

·狄金森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7(3).[4]周建新.美国艾米莉

[5]狄金森诗选[M].江枫,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四、结语

对于死亡,狄金森是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写死亡,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狄金森如此沉湎于对死亡的描述,却丝毫没有神化死亡的意向。她坦诚而又真实地面对自己乃至整个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毫不回避。对死亡的质疑、迷惑,以及对死后世界的猜测和美好的愿望,都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对死亡及永生的反复思考及质疑后,诗人没有停留在死亡的瞬间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通过独特的诗歌意境营造和诗歌象征手法开辟了探索生命和死亡的新视角,进而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上接第125页)

[7]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9]EmilyDickenson.TheCompletePoems[M].ThomasFaber

andFaberLondonBoston,1975.

[10]FarrJ.ThePassionofEmilyDickinson[M].CambridgeMass.

and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1]JohnsonT.H.TheCompletePoemsofEmilyDickinson[M].

BostonandToronto:LittleBrownandCompany,1924.[12]KurtKoffka.PrinciplesofGestaltPsychology[M].London:

LundHumphries,1935.

[13]McNaughtonRF.TheImageryofEmilyDickinson[M].Univer-sityofNebraskaStudies,NewSeries,No.4.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1949.

看到,寓言的主导过程是物质过程;而从语篇功能视角的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寓言中许多小句有着同样的主位,或者意义十分接近的主位,这也是其他类型的叙事语篇中的常见现象。

其次,寓言还有许多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寓言的读者密切相关。由于寓言的读者通常是青少年,他们无法理解复杂的文章,也不会对那些无聊的文章感兴趣,因此,寓言都必须简单而有趣。这些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寓言的特点。例如与许多其他体裁的文章相比,寓言中的过程类型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性使寓言更生动、更耐人寻味。此外,寓言长度短,大量使用无标记句式,缺少情态从句,因而寓言的结构才是这样简单,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似。T1—R1;T2(=R1)—R2。

例2:Outsidemywindowisabiglawn.Inthemiddle

ofthelawnisaflowerbed.Thisbedisfullofdaffodils.

Type3:小句述位与它前面小句的述位相同或相似。T1—R1;T2—R2(=R1)。

例3:Englandisacountry;Franceisacountry;Turkeyisanothercountry;Egypt,ItalyandPolandareothercountries.

Type4:小句的述位与它前面小句的主位相同或相似。T1—R1;T2—R2(=T1)。

例4:Theplaywasinteresting,butIdidn’tenjoyit.Ayoungmanandayoungwomantroubledme.Iturnedaroundandlookedatthem,buttheydidn’tpayanyattentiontome.

本文只采用前两种类别的主位结构分析寓言。

[1]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应用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农夫与鹳》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共有17个小句:Type1主位结构—17%;Type2主位结构—17%。其中16个是无标记句式—94%。字数:145字。

再用同样的方法对另两篇寓言进行分析,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寓言大部分都是很短的;其次,大多数寓言都是无标记句式;寓言中的主位结构通常是第一种类型,即小句主位与它前面小句的主位相同或相似。

[2]伊索寓言[M].王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

柯文出版社,2001.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1.

[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5]HuangGW.HallidayanlinguisticsinChina[M].Beijing:

WorldEnglishes,2002.

[6]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7]WuY,DingJR,GuoJ.DiscoverChina’sCities:Yangzhou

[M].Beijing:NewWorldPress,1989.

三、结论

首先,作为一种叙事语篇,寓言与其他类型的叙事语篇有很多相同特征。从经验功能视角分析中可以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六)
《情景诗句(答案)》

古诗情景积累

1、“明日复明白,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3、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呀!

4、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5、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6、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

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7、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8、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9、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0、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1、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2、“吹而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3、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16、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17、小红暑假与妈妈都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

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漫漫往下沉,一户农家冒着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夜晚,他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像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象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来赞美。

18、小明书法写得好,还会画梅花,妈妈夸他的梅花颜色真好看,可小明却说,我要学(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9、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都说我要像石灰一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理。

20、小王和小胖出去钓鱼,忽然下起了小雨“小王对小胖说,我们赶快回去吧!可小胖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王,你怎么没有点诗情画意呢!不懂浪漫。

21、爸爸对小胖说,你想吃什么?我带你去个地方,那儿有青青的山,有白鹭飞翔,有粉红桃花,还有一种鱼,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春天是吃这种鱼最好的季节。请用一句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回答是什么地方的风景,答对了,你就可以去。

22、我们划着小舟在西湖游玩,刚划到芙蓉花水塘边,就有一群水鸟被惊起四处飞散,哇!真是太美了。小玉词兴大发,诵起,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3、我们读书,不但要读课内书,更要多读课外书,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我们才可以学到更多新知识。

24、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5、爱国诗人陆游去世时对儿子说,我去了,只求你一件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最大的悲痛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26、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高兴而哭,因为“忽传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杜甫万分激动的诗句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5、现在是新时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三百六时行,行行出状元,请你用一句诗来表达怎样选人才最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6、汶川地震让孩子们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如果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我们用《竹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来鼓励最好!

27、小明学习很刻苦,可不爱思考,小王很聪明,可老不用功,结果,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因为他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8、小红学习超棒!老师让她为大家介绍学习经验,可她说:“我的经验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我是用论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成功的。

讲亲人去世的诗句(篇七)
《未知死_焉知生_读狄金森死亡之诗》

2005年第6期                No.62005

JournalofShayangTeachersCollege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未知死,焉知生

———读狄金森死亡之诗刘诺亚 方 军

1

23

(1、荆门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荆门 448000;

2、浙江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嘉兴)

摘 要:通过对她的诗歌由畏———憧憬———抗拒———永生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似非而是的结论:诗人对死的痴迷就是对生的热爱,她对天堂的向往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积极的入世;而对永生的追求则是对于生命中的美和真理的追求,表现了她对生命强烈的眷恋、热爱与执着。

关键词:天堂;死亡;永生;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5)06-0046-04  

degger,1889-1976)”的一番话来谈谈狄(angst)是此,畏”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这位女诗人生前默默无闻,终老独身,人称“艾默斯特修女”

(theRecluseofAmherst)。当惠特曼(Wan,-1892)摇旗呐喊,歌唱自我,,,并不(这只是狭义的概念),,无时不在的心理体

[2]

验。

(p23)

的真善美,,奇特的意象,不凡的想象,歌的杰出代表。

25岁的狄金森开始弃绝社交,足不逾户,来往于田园

狄金森对死的“体验”与这位存在论的哲学家的

理论不期而合,而又兼受当时宗教教义的影响,形成了她对天堂、上帝和死亡独特的体验。一方面,她说死的感觉就像“从一条板向另一条板走去”的那种“畏”的感受:

“我知道,下一步/就可能是行程的极限———/这给了我战战兢兢的步态/有人叫它经验”

———《从一条板向另一条板走去》

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狄金森在“畏”之时,又对天堂充满了神秘感和憧憬。在基督教教义中,对进入神世界作预示的神是可爱的,富有同情心和仁慈的。他们放射出超自然的美和诱惑,并对新来者具有治愈心情的奇妙的影响。狄金森说:“我几乎可以感到满意,在

()。她把上天堂看作这独一无二的社会”《我到过天堂》

和诗歌之间,做完家务之余,便埋头写作。到1886年5月

15日的一个明媚的初夏的黄昏,她在病中昏昏离去时,已

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篇什。狄金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她创作力旺盛,一共写下了

1775首诗。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有写死亡和爱情的,也有

写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然而令人注目的是她很多诗作是关于死亡的诗歌(约五六百首),而正是这些死亡诗歌“代表了她的成就的最高峰”。这些诗歌中,有悉心描写天国的情景,有死去的情形,有进天堂时丰富的遐想,有对亡友深切的悼念,有对永生的冥思等等。

“生命中最确定的事实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事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

[1](p34)

是“回家”,并且别无它求,“最小的袍子就合我的身”,她只要求“还要看一看,这奇妙的大地!”她是如此地热爱生活,她又表现出她矛盾的一面:

“在下界,我从不感到自在———/在富丽堂皇的天上———/我知道,也不觉得舒畅———/我,并不喜欢天堂”

虽然基督教对她的影响正如对其他西方人那样深刻,然而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反抗精神。但同时她在童年

这句古老的拉丁格言简

明地体现了人类的中心主题之一:死亡。上天堂是其途径之一。由于人类无法把握它,恐惧感由此而生,而对其体验又是因人而异的。在此,我想借海德格尔(MartinHei2

3

收稿日期:2005-04-06

作者简介:刘诺亚(1971—),讲师,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军(1969-),讲师,硕

士,浙江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

46

刘诺亚 方 军                             未知死,焉知生

和少年时又深受卡尔文主义宿命论的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又常具有矛盾性的一面,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基调”

[3](p233)

人。她时刻准备着与之见面,但两者之间若即若离,对生活的投入对人生的爱又使得她不得不在想象中亦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相遇十分短暂———他对我,自感羞惭———”。

()《我见过唯一的鬼魂》

(GriffithClark,1964),她热切地渴求积极肯定

的宗教信仰和上帝的匡助,表明了一位困惑的女诗人对友爱和救助的渴望。“我说,拉撒路的基督啊,你不能向我伸

[3]出你授助的手吗?”

(p256)

狄金森的超常感觉使她写出了《从一条板向另一条板走去》的死的经验,也写出了像《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这样的好诗。

“———一只苍蝇闯了进来/它蓝色的声音在颤抖,让人琢磨不透/挡住窗外的光———也挡住我/然后窗内一片漆黑———然后/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里,她把对死的感觉表现得曲尽其妙。诗中写道,“我”在一片寂静的室内大渐弥留,周围亲友屏息静气地望着她气息奄奄。在清醒的一瞬间她想到把纪念品分赠给众人,然后在冥冥之中迎接死神。这时,一只苍蝇闯了进来。“苍蝇”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与死亡焦虑相关的客观对应物,诸如“飞花”,“黄昏”,“夕阳”,“残红”,“风雨”等等。这些对应物或意象只是哀时伤怀的情感负载。而这里的苍蝇并不让人感到恶心和恐惧,也不让人感到忧伤和焦虑。它的突然到来,琢”,,它的声音尽管很”与室内的宁静形成了鲜。它的出现,也许是把“我”与“死”联系起来的一个纯粹的中介物。如何一只苍蝇竟然“挡住光,挡住我”,然而,这只苍蝇的作用仅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问,为什么她听到的不是来自天堂的圣歌,为什么看不到天使的降临?为什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没有永恒的上帝的光顾?而这些不正是基督教的教义所宣扬的吗?读了这首诗,我们也许了解了女诗人为什么会处于既憧憬又徘徊的矛盾之中。那是因为,她更爱生活,留恋美好的人生;她崇尚真实,反对虚伪的宗教教义。这种暴露的真实令人心酸,但更令人震撼!

这里,也许美国评论家RichardWilbur对狄金森的一段评语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为深刻:她对凡人尘世的卓越体验和对自己的语言的顽强的忠实,使得她不止一次地从坟墓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在她的诗中)是死了,然而她的诗歌仍在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她的思想,忠实于内心和外物的真实并代表着她在说话,因此它并没有失去生命,而是以更奇特的方式把握着它(笔者

[7]译)。

(379)

信仰的失落,宗教的怀疑曾困扰

着象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lare),约翰・斯图尔特

(JohnStuard),弥尔顿(JohnMilton),丁尼生(AlfredTen2nyson)以及阿诺尔德(MathewAnorld)这些天才思想家们,

也明显地困扰着这位美国诗人,所以她对天堂对神的矛盾态度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圣经中的上帝对她来说不永远是真实的,她时常不相信上帝对人死后的安排,她“宁愿逃得很远很远/躲开他,躲开圣灵和一切”,她不愿意接受那个仁慈的却允许罪恶存在的万能的上帝,尽管她知道,“就像羊群在夜晚/一定要回到牧羊人的怀抱!”(《上天堂

)在意识到了诗歌对生活的诠释与宗教信条的冲突之去》

后,狄金森一方面没有使自己成为一名基督徒,另一方面她热情地拥抱了真实的生命,拥抱了诗歌,从而坚定她的

[4]个性而成为一名“成熟的自我内省的诗人”。

(p187)

人死后是什么感受,我们无法知道,海德格尔所谓的

(impending)[2]“悬临状态”

(p33)

,,(Wittgenstein)说:“(Epicuros)亦

说:“我们存在时,死)不会降临;等到死神降临时,我们已不存在”。

[5](p45)

诗人超越了物理世界的日常感知,

在深深的沉思默想中,让我们从未体会过死亡的人,仿佛既看到了天堂,又体会到了死时的感觉———“死去只须片刻———/据说,并不痛苦———/只是逐渐,逐渐昏迷———/然后视力全无———”

———《死去只须片刻》

她对周围的事物有一种奇特的敏感性(Sensibility)和敬畏感(awe),而正是这种敏感性和敬畏感使得万事万物仿佛都与她心灵相通,就连她的诗歌也有呼吸,而这种呼吸竟然决定了自己是否有生命和是否会对生活充满感激

[6](p655)(D.L.Kirkpatrick,1987)。所以,她笔下的死正如

其他事物一样,使我们看不到任何厌恶,恐惧感:

我见到唯一的鬼魂———/衣服镶着梅克林花边———/脚下不曾穿鞋———/走路如同雪片———/……/他难得讲话———/他的笑,像风———/起伏如同涟漪———/消失在抑郁的林中———”

———《我见过唯一的鬼魂》

鬼魂,一般人想象中的青面獠牙、红眼绿发的恐怖形象在狄金森的笔下竟然有着某种美感:镶花边的衣服,像风般的笑。也许可以这么说,她见到的鬼不是鬼,而是某种程度上的人,是正像她自己,或她周围的亲人那样有着爱,有着真美的人,抑或是与狄金森有着某种神秘联系的

一方面,她活着真实的生命,而诗歌正是其不朽的代言方式。“我活着,我猜———/我手的分枝———/满是华光———/在我的手指———/活着,多么好/双倍地活着,美好

()。但她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她无比———”《我活着,我猜》

自己。她身着素衣,一遍遍地做着她父亲非常喜欢吃的面包,然后在自己的园子里辛勤劳作,写着诗,淡淡地却又充满着“欢娱”和“神迷”,因为她虽不畏死,却更眷恋生,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

47

2005年第6期                No.62005

JournalofShayangTeachersCollege

另一方面,这些死亡之诗,无论是对亲友的悼念,还是弥留之际的感觉,都总体上含了作者对生的留恋,对亲人浓浓的情,在《正是去年此时,我死去》中作者写道:“我不知道还有谁会思念我,/当感恩节来临时,父亲———/会不会多做几样菜———/同样分给我一份———/由于我的鞋子挂得太高/任何圣诞老人也难以够到———/会不会损害圣诞节的快乐———”

在这首诗中,作者满怀赤热的亲情,想象自己作为死者已经在“灵柩”中从农场的田野被抬过,还想到了路旁吐穗的“玉蜀”,想到了“拥挤的苹果”,想到了家人“会不会做几样菜———/同样分给我一份”,像这样情深而看不到泪痕,听不到哭泣的诗行,写来又如此轻松,淡然,甚至还有些诙谐:“由于我的鞋子挂得太高/任何圣诞老人也难以够到/会不会损害圣诞节的快乐———”

而这种诙谐,轻松不也是来自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浓浓的亲情吗?培根(F.Bacon)说过人心中有许多种感情,其强度足以战胜死亡。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死神怎么不会“自感羞惭”?

(三)

(i狄金森多次运用“永恒”mmortality),这使我想起了(JeinZumTod)的一番话,他曾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在”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森的诗中,最富有人格特点的死神通常被描绘成一位拜访者,绅士或是一位求爱者(如本诗中),死神复杂的形象以及狄金森本人对死神矛盾的态度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异常

[8](p241)

简明的描述(FredMednick,1985)。她与死神并排坐

在马车中缓缓行进的情景就像一对婚礼中的新人一样,这是19世纪新英格兰社会风情的一个生动的写照。这位死神还带上了一位“保护”她的女伴(chaperone)即永恒(im2

mortality)与他们同座。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安详、悠闲、宁

静和幸福,可是我们可以体会到女诗人此时心中复杂的斗争:对生活无比的留恋和离去的无奈。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她经过校园的孩童,闪烁的谷物以及夕阳这些美好的事物

(而这些竟与她毫不相关!)之后,她却被带到了一片隆起

的坟地,一种受到诱惑和欺骗而最终又被抛弃的屈辱和怨怒是多么强烈,而我们再转头看这首诗时,诗中的“和蔼”、“殷勤”、“缓缓而行”等词语听起来就像是咬牙切齿的讽刺之语了。

在达到永恒的最高境界里,死亡主题高悬其世界之中心。狄金森对这些主题的全身心投入达到了着魔的境界,,而这种

(ecstasy:一种相当,)。她不知不觉,把死看作是对未来之图景的。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这种人超越了现在,并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在这未来之图中认识到一种“永恒的

[2]生活”。

(P89)

认为存在的有限性只能在虚无的超越境界中显示自身此此在(自我)”,[2]

“向死而在”,

(p46)

中才会存在,死,。因为,他认为人们只有时时在畏惧亲身的死亡中,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意义。这种畏使个体面向自身,摒弃公众的或流行的价值观念,树立自己的生存原则。有的人的生存原则是及时行乐,对酒当歌;有的人则奋起抗争,青史留名;而有的人意识到了死生的相对性,顺应自然,淡名寡利,不为死忧,达到一死生,齐彭殇的“游”的境界。我们在狄金森的诗中看到了最后一种境界的影子,但她是更为积极的一面,就是“永生”和“不朽”。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地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从那时起,还有几个世纪———/却似乎短过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猜出———/马头———朝向永恒———”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死亡和永生的诗。两者都被巧妙地人格化了。诗的开首描述诗人被死神的和蔼和殷勤所感动,放弃劳作和休息,和永生一起踏上了死亡的路程。这其中的象征手法亦颇耐人寻味。诗人和永生一起坐上马车(象征柩车),他们穿过学生课间休息的学校(象征人的童年阶段),越过成熟的庄稼地(象征成年),看到了夕阳西下(晚年),感到衣薄体寒(尸骨之寒)。在坟墓里呆了数世纪,第一次认识到,死神的马车是朝向永恒的。她的终点站———灵魂的目的地———永生也就达到。在狄金

在她的语汇中,死亡和永生是相伴相随的。

人死了,才算得到了永生。

不仅如此,她的主基调还是积极的,高尚的,对于美和真理的崇尚和追求,正如她所喜爱的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

(Keats)所说的,“美即真,真即美”。她的一首《我为美而

死,对坟墓》,把她的美学观点尽露无遗。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象亲友,黑夜重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一个是为美而死,一个为“殉真理”而献身,他们成了近邻,成了“真与美”的统一体,在黑夜里相逢,“隔着房间谈心”,“被苍苔(象征永恒)覆盖掉我们的姓名”,读到这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心灵的震颤,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执著的追求。所以很明显,对于上帝和永生狄金森是愿意相信的,并且她认为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才使得人生和宇宙不至于失去其存在的意义(GaryCarey,

1982)

[9](p59)

,然而,与此同时她身上又表现出深刻的矛

盾———怀疑这一切,这种怀疑甚至到她死时仍阴魂不散,比如在《溺水而死,并不值得怜悯》这首诗中,就表现了她赤裸裸的怀疑和辛辣的讽刺,该诗的前四行描写一位快要淹死的人的绝望挣扎,接下来又描写了他令人恐惧的淹死

48

刘诺亚 方 军                             未知死,焉知生

的过程,而他的抗拒挣扎明显地是因为她不想死,是害怕见到上帝,所以最后四行暗示出一个结论:当人们说他们相信死后会得到上帝的召见和享受幸福时,那是在说谎,多么尖刻、辛辣!

这一切只能说明终究是生命力量的伟大,狄金森对死的深入探索正是她本人对生的反思的集中体现。对死未曾反思的人将不会认真地设计生,不会严肃地反思生,不会真正地体验生。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在这里说成是“未知死,焉知生”难道不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吗?如果说,对死的强烈恐惧是从否定的方面,即从人强烈地抗拒死的方面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的眷恋、热爱和执着的话,那么,对永生的追求则是从肯定的方面,即从人希望自己的生命永存的方面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的强烈眷恋、热爱和执着。

更重要的是,她并不把死看作是生命的归宿,而是为了获得永恒的生命———永生;死亡只是带走生命中的虚假,而永生则是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所以她写死亡之诗,也就是写生命之诗,写生命中的真与美之诗,而我们也不能把她笔下的死仅仅理解成生命终止的那种现象;她的死后也不可仅仅看作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她以此来诠释和表达生的意义,表达真与美,永恒和不朽。这是她的不凡之处,虽然活着让她留恋,但她并不害怕死亡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视死如归。1886年51985.

[8]Mednick,FredAnIntrtoAmericanLitera2..

Gary.mSelectedPoems,Lin2Inc.1994.

(责任编辑:彭国亮)

1998.

[6]Kirkpatrick.D.L.ReferenceGuidetoAmericanLiterature,Chicago:St.JamesPress.1987.

[7]Smith,RobertMcClure.TheSeductionsofEmilyDickinson---Tuscaloosa:TheUniversityofAlabamaPress1992.

[5]宋永毅,姚晓华.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2.

[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三联出版社,1987.[3]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大学出

给人间的最后一封遗书,只写了两个字构成的短促的一句

(calledback),归向何处?归向她心中永恒的天国。“归”

参考文献:

[1]赵远帆.死亡的艺术表现[M].北京群言出版社.

版社,1992.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ParadoxofBeingAliveandDead

LIU Nuo-ya FANG Jun

1

2

Abstract:ThroughthelargecollectionofdeathpoemsbyDickinson,wegetahintofherstrongdesiretoreachtheheavenandthehandofdeath,whereasatthesametimestickingtoherbeliefinthetrue,thegoodandthebeautiful.Thus,aparadoxisdrawnthatherobsessionwithdeathisactuallyherdeepunderstandingofandlovefortheearthlylife.Heidegger’sviewsondeatharealsoemployedtoillustratepartofDickinson’sprofoundinnerworld.

Key

words:

heaven;

death;

eternity;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上接第30页)

DiscussionontheCPC’sThoughtsandHistoricalExperienceofFighting

againstCorruptionduringtheNewPeriod

DENG Xiao-yan CHEN Chun-hua

1

2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China,410081)

Abstract:FightingagainstcorruptionisdeterminedbytheCPC’snatureoftheproletariatandfundamentalaimofservingthepeople.Duringthenewperiod,ourCPChassummarizedhistoricalexperience,suchasfocusingoneconomicconstruction,gov2erningandteachingthePartyseverely,fightingagainstcorruptionbysystem,insistingonthemasses’routineanddevelopingso2cialistdemocracy,combiningwiththeentiretyandstages,consistencyamongfightingagainstcorruption,reforming,developmentandstabilization.

Keywords:theCPCfightingagainstcorruption;advocatinganhonestandcleangovernment;governingthePartyseverely;fightingagainstcorruptionsystematically.

49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7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