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一)
《诗意人生五典型——白居易》

诗意人生五典型——白居易

白居易是除了李白、杜甫之外唐代的最著名的大诗人,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把很多风格独特的大诗人,都封为某一种风格领域中间的主,譬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只有白居易不是哪一种风格的主,他被尊为广大教化主,意思就是他的诗歌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白居易的诗歌就受到日本等东亚邻国的高度重视,可见他的影响早已越出国界。

白居易本人把他的诗歌分成四大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其中他本人最重视的一类就是讽喻诗。讽喻这个词原来的意义就是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这叫讽喻。古人都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跟《诗经》一脉相承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他自己的讽喻诗概括了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说是“美刺比兴”,所谓美刺就是赞美与讽刺,所谓比兴,其本来意义是指《诗经》所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但是从陈子昂到杜甫,唐代诗人都倾向于把比兴理解成《诗经》那样一种以委婉的方式来进行美刺的一种特征。白居易把美刺和比兴合成一个名词,正是强调要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所以白居易写讽喻诗,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政治,而不在于文学。就是他要用诗歌来针砭时弊,干预政治,这样一种诗歌,就象白居易在他的著名的诗歌纲领中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是说完全是为了时代,为了社会现况才写的。有些后人批评,白居易的这种观点好像抹杀了诗歌的个人抒情性质,其实白居易的这两句话,仅仅是对他的讽喻诗来说的。他的感伤诗,他的闲适诗,他的杂律诗不是这样子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即使到了现在,也应该是白诗中间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当时中唐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和不幸遭遇,也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应该说,这样的诗歌表达的是人民的心声,所以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也可以被称为是人民的代言人。

相传白居易的诗风非常通俗易懂,他的诗老妪能解,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得懂。只有这样切近民众的这样一种内容,才可能达到这样通俗的程度,或者换句话说,白居易风格通俗的基础,正是这些诗内容上的切近民众。关于白居易的讽喻诗,大家从中学语文开始都反复地阅读过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名篇,像《杜陵叟》、《卖炭翁》,这样的诗大家都熟悉,就不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解。下面我们看看后面几类,历来在文学史讲授中不太受重视的几类诗。比如说第二类,白居易把它称为是感伤诗,感伤诗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长诗,它们也可以被称作白居易的代表作。稍微来看看这两首诗的情况。

《长恨歌》吟咏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长恨歌》一问世就传诵万口,其奥秘在于一个当然是诗写得好,诗中的内容感人。还有一个奥秘在于它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两人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而是大唐王国的皇帝和贵妃,所以这两人的爱情经历不但影响了他们本人的命运,而且关系着整个大唐王朝的兴衰。所以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个故事写得既生动引人,又悱恻感人,就成为一首从古到今都传诵不绝的名篇。《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难就难在《长恨歌》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长恨歌》的多重主题肯定有主次之分,但是这些主题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不必要象有些学者一样非要坚持哪一种是主题,排斥其它的主题,它们是可以并存的。在后人的多种说法中,我觉得是感伤主题和讽喻主题,这两种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但是它们不是《长恨歌》最主要的主题,最主要的主题

还应该是爱情主题。《长恨歌》标题中间的这个恨字,不是仇恨,也不是怨恨,而是遗恨。白居易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主要态度,不是批判而是同情,他是为李杨两人的爱情不得善终感到抱恨无穷。白居易把这首诗题作《长恨歌》,就是永久的遗恨,就表明了他在主观上最想表现的是爱情主题。从这首诗全诗的篇幅分配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长恨歌》大致上可以分成前面两段和后面两段,一共分四段。前面两段一共42句,其中有比较多的讽喻的意思,当然也有爱情的描写,后面两段一共78句,主要的都是用来抒写爱情主题。就是从全诗篇幅分配来看,白居易显然把这首诗的重心是放在爱情主题上面的。因为古典诗歌的篇幅是非常的珍贵的,优秀的诗人都是惜墨如金的,如果不是他最重视的主题,他不会在这上面泼墨如水。我们现在来读《长恨歌》也感觉到,或者说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到从艺术水准来看,《长恨歌》里写得最出色的应该是后半部分。《长恨歌》中最能感动读者的内容就是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两个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封建帝王一般都是多内宠的,他有很多宠爱的嫔妃,但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跟一般的封建帝王有不一样的地方,帝王一来是多内宠,所以他宠爱的嫔妃经常会有所谓的色衰见弃的一种悲剧命运,这几乎是一种历史规律。因为红颜不常在,再美的女性年纪大了总归会失去美貌。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汉武帝把皇后陈阿娇打入冷宫了,汉成帝多次见异思迁,但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当然这不是历史上的唐玄宗,这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他跟那些帝王不一样。他爱上杨贵妃以后就非常的专一,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移情别恋的事情。在马马嵬坡事变发生以后,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已经一生一死天人永隔了,但是彼此之间的相思之情却绵绵不绝。《长恨歌》最美丽的那些诗句,几乎都是咏叹这种刻骨相思的。比如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都是写爱情的,都是形象地烘托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绵绵不绝的思念。反过来也是一样,《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本来是上界的仙女,偶然来到尘世跟唐玄宗结下一段姻缘,照理说一个仙人是不应该思凡的,但是杨贵妃回到蓬莱仙山以后,还是时时思念着唐玄宗,时时思念着两人在昭阳殿里的那段恩爱之情。像“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等句子,都生动地刻划了杨妃的思凡之情。相传神仙是没有情爱的,而杨贵妃这位上界仙女,却在遭遇了马嵬事变的悲剧以后,依然珍藏着唐玄宗送给她的爱情信物,就是金钿和金钗,她还依然牢记着两人在长生殿里的山盟海誓。正因为这样,《长恨歌》最后两句点题的诗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话到底是杨贵妃回忆当初在长生殿中的盟誓之言呢,还是白居易这个诗人在说了这一段爱情故事以后,他内心的感慨,两种解释都能读得通,但是不管怎样解读,反正这两句诗,就是《长恨歌》这一首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长恨歌》之所以命名为《长恨歌》,就是指这一点,指这个主题。长恨是什么,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引起的一种永久的缺憾,是那一段回肠荡气的爱情悲剧留给人间的永久的遗恨。相信大部分读者所以喜欢读《长恨歌》,多是着眼于它是一首美丽的爱情颂歌。

另外一首著名的感伤诗就是他的《琵琶行》。白居易因为勇于言事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到江州去担任一个司马的闲差,他在江州三年多的贬谪生涯中,在政治上是一无所成,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事情。但是他在江州三年生活不是白过的,因为他在那里创作获得了丰收,其标志就是写出了《琵琶行》。这首诗的产生好象是出于偶然,一天傍晚,白居易到浔阳江边去送客,偶然邂逅了一位从长安流落到这里来的长安故倡,听到她弹奏琵琶,心有所感,就写了这首诗。这个

题材本身好象并没有重大的意义,诗歌中间也没有离奇曲折的内容情节,仅仅是写听琵琶过程的一首诗,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绝唱呢。首先会想到的因素可能是《琵琶行》这首诗有高超的艺术技巧,《琵琶行》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描写,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那样一种化境。叙事方面,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正当酒酣耳热之时,却缺少丝竹助兴。因为唐人送别,一般需要有丝竹来助兴,但现在没有音乐,他们很扫兴,主客双方都郁郁寡欢。本来就想分手了,突然传来一阵天乐一样的琵琶声,然后他们一起根据声音去寻找,最后终于请出了那样一位弹奏琵琶的商妇。等到一曲弹毕,这位琵琶女自诉生平,她的话引起了白居易的深切共鸣,因为双方都是沦落天涯的不幸的人。这首诗在叙事上应该说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发展非常地自然,引人入胜,叙事非常好。那么抒情,这首诗当然也非常好了,琵琶女伤今抚昔,琵琶女自感身世,而白居易这个诗人也是漂泊江湖,他也正好郁郁寡欢,自伤怀抱,所以双方的感慨都可以说是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感人至深。《琵琶行》全诗都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的抒情氛围中,抒情抒得好,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当然《琵琶行》在艺术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描写,它的描写真称得上是绘声绘色。我们看琵琶女的姿态,她刚刚走出船舱的时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种在地方官员面前羞怯的一种举止,到一曲弹毕以后,“整顿衣裳起敛容”又是一种非常收敛的举止,栩栩如生。再譬如说,诗中偶然写到浔阳江上的那一轮秋月,也写得非常地生动。一开始写白居易送客,说“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到写到琵琶女姨曲弹毕,琵琶弹完了,静下来了,又写到江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再写到琵琶女诉说生平,诉说自己如何失意,又说“绕船月明江水寒”。三个地方都只用一句与江上的明月,但是我们读了以后仿佛一轮秋月就在眼前,我甚至后来一看到水面上的月影,不想到其他的专门咏月亮的诗,往往想到《琵琶行》中的这几句,可见它的描写是何等的生动。当然《琵琶行》中最出色的描写,就是对琵琶声的描写。音乐艺术是很难用文字来描写的,因为音乐跟文字跟诗歌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诗歌是诉诸文字,诉诸视觉的,它是相当具体的、物象的,而音乐则是诉诸人的听觉的,它没有物象,是抽象的,所以用诗歌来写音乐非常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因难见巧,写得非常好,写得出神入化,写得使人读了以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亲闻其声。我相信凡是读过《琵琶行》都难忘诗中那一段对于琵琶声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什么叫做绘声绘色,《琵琶行》中的这一段话就是绘声绘色,这种高超的描写是《琵琶行》受到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琵琶行》所以感人至深,所以至今受到众多读者的衷心喜爱,是因为它的清词丽句吗?《琵琶行》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它对琵琶声的那一段音乐的描写臻于化境吗?不是的。高超的艺术水准,只会使读者产生钦佩感,只有作品中间蕴含的情感,才能使读者深受感动,所以《琵琶行》使我们深受感动的,就是诗歌中间所蕴含的所渗透进去的,那样一种满腔同情,是白居易对素昧平生的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鸣。诗中最有价值的警句还不是刚才说的那一段描写琵琶声的句子,而一定是这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本来只是一个供人娱乐的歌妓,白居易却是身为朝廷命官的士大夫,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本来是天差地别的,可是异质同构的命运使他们在浔阳江边偶然相遇,也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诚的共鸣和由衷的同情。当琵琶女最后用琵琶声诉说心事,弹奏出一种“凄凄不似向前声”的凄怨的曲调的

时候,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原因就在于这里。同情心是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具有的本性,而共鸣是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都能产生的情感,社会地位的高下,文化修养的高低,或者是贫富贵贱,都不会从根本上阻止人跟人之间进行这种情感交流。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跟男女之爱毫无关系,跟功利目的毫不沾边,所以它纯洁、真挚、感人。《琵琶行》最感动我们的就是渗透在全篇字里行间的同情心,它的警句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信所有的朋友,即使你漂泊到到天涯海角,即使你暂时感到举目无亲,只要你怀着这样一种善良的情怀,你就一定会在陌生的人群中发现共鸣,找到同情,让我们永远牢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句。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会给冷漠的社会增添一亮色,会给孤独的心灵带来一缕暖意,这是《琵琶行》一诗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前面说了白居易的讽喻诗和感伤诗,这也可能是在我们以前的文学史课本中,用比较多的篇幅讲述过的两类作品。白居易的诗中间还有两类,他称为闲适诗和杂律诗,这两类诗基本上是写他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官员,不管是在位的还是退休的,作为一个官员,他个人的一些生活情况,抒发了他个人的一些人生感受。这些作品历来不太受文学史教材的重视,也比较少出现在唐诗或者白居易的选本中间,但是它们也是白居易诗歌中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是用一点时间来讲一讲。因为这两类诗,主要是白居易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官员,诉说自己的一已之情怀,其中没有写到民生疾苦,也没有对琵琶女表示同情,完全写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写他个人如何诗酒风流,或者有时也有烦恼,写他个人对人生的一些感受等等。这些诗的价值何在呢?这些诗的价值在于,白居易在诗中真实地披露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一种情怀,这些诗对于后人怎么处理自己的人生是有一点借鉴意义。让我们看看这些诗的内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要面临一个人生的重要选择,就是选择出来做官还是退隐,这跟我们现代社会不一样,我们现代社会的选择多元化,古代基本上两元化,读书人就是两条路。白居易是怎么办的呢,他的解决方案是折中,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答案叫做中隐,中隐既不是大隐,也不同于小隐,就是既不是在朝廷里做大官,又不是退隐山林。他是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做一个不太重要的闲官,他认为这是中隐。

白居易早年的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在政治上曾经勇于进纳忠言,他在文学上也勇于批判现实,他早年很有为了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的气概,但是当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朝廷贬官以后,就是在政治上受到严厉打击以后,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就发生了幅度非常大的转变。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后,在历任地方官任上还是一个好官,还勤于政事、勤于政务,还朝以后还坚持气节,但是总的来说后期的白居易从政的热情已经逐步地消减了。这个时候中隐的思想,在他心里就占据上风了,从白居易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他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祸,躲避政治风波带来的杀身之祸,或者其它灾难。白居易后来是是平平安安地躲过了那一场,朝里很多士大夫流血成河的所谓的甘露事变,就是因为他中隐了。后人对白居易终生都在做官,而且白居易的诗里面经常对他做官所带来的那种比较优裕的物质生活,譬如说做什么官,领多少薪水,津津乐道,经常写到,后人对他有很多的批评,特别是南宋的朱熹批评得非常严厉,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白居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他并不是一个非常地高尚,非常有坚强的意志退隐的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当官得到的薪水收入是不拒绝的,但也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所以朱熹批评白居易,说他对俸禄津津乐道,其实说不上是津津乐道,白居易仅仅是感到满足,知足常乐。比如他退居洛阳以后,

在《池上篇》诗的序言中就说,我现在有什么什么生活条件了,觉得很满意,其实不但是退居洛阳,退居洛阳,他的生活比较优裕。即使在白居易仕途很失意的时候,譬如说在江州的时候,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在写给元稹的信中说,我在江州的生活有三泰,我在三个方面都很安泰,第一泰是全家团聚,全家人都住在江州都在一起,第二泰是全家能得温饱,全家人不受饥寒之苦,第三泰说我在江州附近的庐山上盖了一座草堂可以养老。这三泰对于唐代的一个官员来说,应该说是最基本的,甚至是相当低的一个生活标准,但是白居易觉得很满意了,可见他的所谓对于官场官员的物质生活感到满意,主要是一种知足常乐。

人们也许会问白居易怎么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他的知足常乐的这种生活态度来源是什么。应该是有比较复杂的思想源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白居易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处境跟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有对象的,专门选那些在某一方面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来比,这一比就产生了满足感。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白居易比过很多次。他晚年写了一篇文章叫《醉吟先生传》,他自号醉吟先生,在其中把自己跟五个古人相比,所以被称为是五比,他跟哪五个古人相比,以在哪方面进行对比?第一比他说我富于黔娄,黔娄是古代一个著名的贫士,家里一贫如洗,黔娄身后他的遗体放在门板上,夫人用一个床单把遗体盖起来,遗体长床单太短,盖住了头脚就露出来,盖住脚头又露出来,真的是一贫如洗,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说我比他富。第二是跟颜渊比,孔子的弟子,跟他比寿命,颜源是著名的短寿之人,很早就死了,孔子哀悼过他,只活了32岁就夭折了,白居易跟他一比,白居易活到七十多岁,觉得我很长寿也很满意。第三跟伯夷比谁吃得饱,伯夷是饿死的人,饿死在首阳山上,你跟他比,当然不管吃多少都比他吃得饱,所以他又很满意了。第四跟一个叫做荣启期的人比,这个人不太有名,是《孔子家语》里提到过的古代一个隐士。据说他曾经碰到过孔子,他说我很快乐,孔子问他有什么快乐,他说我有人生三乐:第一我是人,意思是我没有投生为牛马,我做了人了;第二我是男人,古代男尊女卑,到了现代社会,也许女人更快乐了,古代不一样,他说我是男人;第三乐呢我长寿,我活到九十岁,应该说荣启期的三乐中,除了长寿以外,前面两个乐,是人,是男人,这有什么值得快乐的。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说我比他更快乐。第五比最有意思了,是跟东晋的一个名士叫做玠,字叔宝,跟卫叔宝比健康。卫叔宝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美男子,但是他弱不禁风,27岁就死了。相传卫叔宝是被别人看死的,因为他太美貌,走到哪里人家都围着他看,《世说新语》里记得很清楚,不但是男性看他,女性也围着看他,无数的火辣辣的目光把他给看死了,27岁就死了,那么白居易跟卫叔宝比什么呢?卫叔宝有两个条件,第一美男子,第二他不健康,白居易要是跟卫叔宝比相貌,肯定比不过他,白居易没有人说他是美男子,他不美。所以他不跟卫叔宝比这个,他比健康。卫叔宝弱不禁风被人看死掉了,白居易是不会被人看死的,所以他跟卫叔宝比健康,说我比他健康。这样一比,白居易刚才这五种比较,比的方法基本上就像田忌赛马的方法,田忌赛马三局两胜,白居易一定是五局全胜。他专门挑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来比,这样左比右比,比来比去,白居易总觉得我比人家优越,我比人家条件好,我很满意,我知足常乐。所以白居易根本的人生态度,善于比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说到这里,同学们也许会批评白居易,觉得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不是太消极,专门跟人家的短处比,比得自己很满意。的确,假如说是在一些大的方面,比如说我们着眼于整个国家跟民族的前途,当然不能小富即安,应该不断地前进。即使是我们对于个人的事业,对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将来我们前程远大,我们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二)
《诗人白居易》

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的童年时光可以说很难挨,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白居易直言上谏,为人坦荡。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任职过苏杭,贬谪过江州。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

生传》自况。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作品分析:

白居易的一生是从清教徒到浪荡子,晚年重返本真,归于寂然的一生。 他从儿童时代就不得快乐,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环境所迫,总之学习非常刻苦,饱读诗书,因过于劳心费力,导致头发全白。当你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满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首苍凉凄恻的诗是出自一名十六岁少年的手笔。这首诗写尽了宇宙间的本质,长江后浪推前浪,生命一代一代更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永远逝去了,我们每天都在向自己告别,向时间告别,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所谓向死而生,即是如此。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有时候人的气质更多的是天赋,敏感是天赋,多虑是天赋,深沉是天赋,有同情心是天赋,而这些天赋,构成了白居易诗歌的底色。在白居易成年以后的诗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这是白居易写给青梅竹马的湘灵的《潜离别》。湘灵是邻家女子,跟白居易一起长大,两人情投意合。但是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是无法完婚的,要想冲破社会的阻力谈何容易。尤其当白居易跟母亲提出要跟湘灵在一起的时候,正赶上白居易的父亲去世。白母软硬兼施,一方面告诫白居易自己跟湘灵家庭有等级差别,将来结婚可能要承受经济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发

动泪海战术,就像惯常的中国家长最愿意使的那招一样,诉述自己养育儿子的辛苦,中年丧夫的凄惨,指责白居易是个不孝子。在中国“忠孝”二字是对一个人最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对君不忠要被灭门,对父母不孝则会被群众的唾沫星子淹死。农业文明的国度,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倚老卖老,所以发展缓慢。要知道“老”未必代表有智慧,很可能是越老越糊涂,成为妨碍年轻人自由和创造力的绊脚石。

白居易曾多次向母亲提出要跟湘灵结婚,但是得到的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反对。最后一次,母亲干脆带着白居易搬家,远离湘灵。白居易拗不过,终于带着深深地遗憾跟湘灵分手了。他一边身体上顺从母亲,不跟湘灵再继续谈恋爱了;另一方面,也暗地里用自己的独身,坚决不娶来跟母亲抗衡,作为对她反对自己与湘灵婚事的惩罚。这段感情给白居易带来的是终身的相思和悼念。看看白居易给湘灵写了多少诗,再看看这些题目多么哀婉便可体会他的心情。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这两首诗,一首写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慕,湘灵是个天仙般的女子,也是自己的邻居,自己对她的爱慕就像《读你》那首歌词写的一样: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你的眉目之间,

锁着我的爱怜。

你的唇齿之间,

留着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动,

左右我的视线。

你是我的诗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初恋总是这般难舍难分。而另一首《寄湘灵》则满篇凄怆,看这些意象:“眼泪”“寒”“冻”“回头”“别后”“独自愁”,可谓字字啼血,凄风惨雨。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白居易这缠绵不绝的思念,“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跟那首著名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表达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三)
《古诗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望月有感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

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⑶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公元798至799年(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主簿。

⑷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⑸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⑹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⑺时难年饥:指遭受战乱和灾荒。饥:

一作“荒”。世业:祖传的产业。 ⑻羁旅:漂泊流浪。

⑼寥落:荒芜零落。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⑽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⑾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⑿乡心:思亲恋乡之心。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四)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白居易书《楞严经》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五)
《白居易写的爱情诗》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六)
《诗人白居易简介》

诗人 白 居 易 简介

(772~846)

白居易(772~846)生于唐代宗大历七

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字乐天,晚号香山

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

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

在中国以及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

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

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

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

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

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

村(今东郭寺)出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

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

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

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很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 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等。

作者白居易写了那些诗(篇七)
《流氓诗人白居易》

流氓诗人白居易

钟叔河先生的《忆妓与忆民》里面,介绍了白居易的《不能忘情吟》,那是白居易七十岁之年,‚既老,又病风‛,本拟将家妓樊素和家养的一匹良马转让给别人,据说此马此妓都眷念老主人,不肯离去,于是老主人改变主意,继续留供己用,并赋此吟。钟叔河先生论之曰:‚七老八十的人,尽可以搞他的黄昏恋,但若凭致仕尚书的权势,或凭二千石的财势,或凭大诗人的声势,像畜犬马一样畜着此‘年二十余’(《不能忘情吟》诗序自云)的靓女,让她们提供性服务,‘既老,又病风’,则可以转让给别人,‘幸未及项籍之将死’,又可以继续给自己,这种诗的本事虽真,总难说是美,也难说是善吧。‛又论樊素、朝云、袭人、香菱、平儿她们的命运曰:‚这种家庭里的性奴隶,实在比浔阳江头、秦淮河上做生意的还要可怜。同属买卖行为,前者既经‘买断’,恐怕连不肯的自由也没有,倒不如花魁娘子有时还有选择顾客的权利也。‛钟先生此文极妙,我完全赞成,这里作一点补充。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古时家庭里的性奴隶,可分为好几等,家妓是最下一等。大致说来,如贾琏之娶尤二姐,是正式的‚二房‛,凤姐对她也以‚妹妹‛相称(虽然心里是要臵之死地),是高等。如平儿,香菱,是通房丫头,是次等。这两等都不可称为‚家妓‛。而处于最下等的家妓,则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服务以技艺服务即歌舞之类为主,当然也逃不了性服务的义务,但主职不在此;正如当二房的和通房丫头若能歌善舞自然更好,但本职亦不在此。二是家妓还作为待客的工具,宴客时以歌舞娱宾,乃至奉主人之命为客人提供性服务,不算门风之耻;若是二房之类,通常不见男客人,若与男客人有偷情之事,则为门风之耻,为主人所不许。

白居易诗中,大约五十四岁任苏州刺史时,始有关于家中妓乐的记载云:‚一抛学士笔,三佩使君符。未换银青绶,唯添雪白须。公门衙退掩,妓席客 1

来铺。履舄从相近,呕吟任所须。金嘶衔五马,钿带舞双姝。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觎。今夜还先醉,应须红袖扶。‛(《对酒吟》,顾学颉校点本《白居易集》卷二十四)此诗主意实是仕途不太满意的牢骚,青春壮盛之时没有,到这一把年纪家中才有妓乐,总还胜于到老无,也是牢骚之语,但是,所写的以乐舞待客,听凭客人点歌,听凭客人调戏,情形如见。

这些家妓,十二三岁,最多十五六岁时买来,并不会什么歌舞,主人家得费一番教习功夫。这里就有一个矛盾,正如白居易所说:‚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载间,已闻换一主。借问新旧主,谁乐谁辛苦?‛(《有感三首》其二,《白居易集》卷二十一)这是说,买来现教,虽然年轻,毕竟费功夫,还不如买人家教好了的来现成享受,虽然年岁大一些。何况,青春壮盛之年就能养得起家妓的毕竟不多,像白居易那样年过半百,才买了家妓,费功夫教成歌舞的,自己又能享用多久呢 ?于是,白居易慨叹了:‚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伊州》,《白居易集》卷二十五)还有更叫他感慨的是:‚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感故张仆射诸妓》,《白居易集》卷十三)简直替张建封恨不得将那些家妓统统给他殉葬才好。

话虽如此,像白居易那样有高级欣赏力的大诗人,当然还是要欣赏亲自指导教习成的歌舞,不屑于享用别人教成的。试看,‚小园斑驳花初发,新乐铮摐教欲成。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不饮一杯歌一曲,将何安慰老心情。‛(《南园试小乐》,《白居易集》卷二十六)这样踌躇满志,有一种艺术家欣赏自己的杰作之乐,当然不是买别人教成的来听所能有的。

2

白居易家中大养家妓,是他五十八岁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之后,他自此长住洛阳,俸养优厚,家中声妓,颇有可观。如《小庭亦有月》(《白居易集》卷二十九)中,虽自称‚贫家‛‚蓬门‛,却有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自注云:‚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当时白府中这几个家妓,有幸在大诗人的诗篇中,这么留下名来。更有名的当然是樊素、小蛮,即所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她们善唱《柳枝》曲,所以又称‚两枝杨柳‛。此外没有机会留名的,当然更多。

钟叔河先生说:‚人类的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的准则,从古到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九一九年甚至到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男人狎妓纳妾,都既不触犯法律,也不触犯道德。‛‚明乎此,则知何以赠校书、悼亡姬都是中国爱情诗的正宗,杨玉环、杜十娘、李香君、小凤仙则是中国爱情戏的主角,香山居士又岂足深责。‛这一番议论我也都同意。可是,说到这里,就不能不举出这样一首诗——

追欢偶作

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髦丝。(芦管、柳枝以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此诗在《白居易集》卷三十四,乃其六十七岁时之作。看到‚三嫌老丑换蛾眉‛之句,我实在忍不住愤怒,觉得在中国古时男子狎弄女性的诗文中,这是少见的无耻恶劣,钟叔河先生的话对这句诗应该是不适用的。听听: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几年,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十年间换了三次了。这是什么话!说得这样得意,这样自夸,贱视女人到什么程度,恬不知耻到什么程度!

3

我没有忘记,这是作《上阳白发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琵琶行》等诗的同一诗人,因此更觉得可恶。当年他同情‚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同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浔阳江头琵琶女,现在他买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当家妓,才玩了三几年,人家也才十八九岁,就嫌人家老了丑了,当废品处理掉,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一而再,再而三,还公然写进诗句,公然以此自炫,别的不说,他对得起自己当年那些为女性代言的诗篇吗?

我读诗少,只就我读过的范围来说,即使《疑雨集》那样最肉欲地狎玩女性的诗,也总要竭力替自己装点几分‚多情种子‛的色彩,或者扮一点‚醇酒妇人‛的牢骚,而‚三嫌老丑换蛾眉‛这样赤裸裸的老流氓之句,真还没有在别处见过。比较起来,《红楼梦》中薛蟠公子的‚女儿乐‛名句,似尚未曾于如此老淫棍式的绝对男性本位也。我很抱歉,在白居易身上用了‚老流氓‛‚老淫棍‛这些字样,但说到这里,如箭在弦,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并不认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等篇是虚伪之作,他没有虚伪的必要,出自虚伪之作也不会作得那样好。人当少壮之年,观人论事,往往比较能衡以公心,明是非,别善恶,有同情,有理解。及至暮年,精力日衰,私欲日深,既得利益日多,而来日无多,这就往往丢掉是非善恶,只顾自己,不复关心他人的苦乐,不再考虑他人的意见。这不一定是普遍规律,但乃是不罕见的情形,特别是在两性问题上,在男权制度下男子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上,最容易表现出来。此时,妇女观的老化朽化腐化恶化,实乃整个人生观趋于老朽腐恶之表征。知堂尝谓,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然无遁形矣。可惜老年的白居易,在这个测试面前,也远远没有及格。

也不能冤枉白居易。他要将樊素转让出去时,樊素已‚年二十馀‛(见《不能忘情吟》序),诗中述樊素自言:‚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白诗又有云:‚十年贫健是樊蛮。‛(《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 4

州李常侍》,《白居易集》卷二十四)可知樊素、小蛮二人,还是留用了十年,不在‚三嫌老丑换蛾眉‛之列。她们买进时大约也是十五六岁,过了十年,二十五六岁了,钟叔河先生说是‚靓女‛,是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若按白居易的标准,早已是‚老丑‛之尤,可见他也还是有特别欣赏的,并非毫无例外地三几年一换,特别欣赏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歌舞技艺特别超群,如《不能忘情吟》序云:‚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

其次该是为主人服务得特别满意,如《不能忘情吟》述樊素自评曰:‚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于是老主人老诗人‚不能忘情‛了。小蛮与樊素同时被转让出去,(如《白居易集》卷三十五《别柳枝》云:‚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舞。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证。)小蛮临走时有什么表示,白诗未记,只记了樊素与那匹马如何眷恋不肯去,所以‚不能忘情‛者又特在于樊,老诗人到底还是有这么一点‚多情种子‛的成分。

但是,《不能忘情吟》所说的最后一分钟决计留下樊素,似乎也只是一时激动之间的事。白集卷三十五《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云:‚去岁楼中别柳枝。‛自注云:‚樊、蛮也。‛同卷(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云:‚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都明确说到樊素与小蛮,特别还单提了樊素,终于还是转让出去了。诗人‚既老,又病风‛是遣散家妓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会昌二年,诗人七十一岁,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俸禄减半,家用不能不节省。于是,老诗人晚年诗篇中,屡见——

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

(卷二十五《时热少见客,因咏所怀》)

觞咏罢来宾閤闭,笙歌散后妓房空。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7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