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博尔赫斯诗评》

B1132 熊学文 21105210208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被作为文学史上一道分水岭,世人给他的评价甚高,甚至称他为“作家中的作家”。 我了解到的博尔赫斯用生命爱着书籍和文学。博尔赫斯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1914年其家庭举家迁往瑞士,博尔赫斯在那接受教育而后游历西班牙。1921年返回阿根廷后,他以作家身份出版了诗歌、文学周刊上发表散文。他也在图书馆工作并多次发表公众演讲。庇隆政府时期,他曾遭受政治迫害。

由于遗传疾病,博尔赫斯年近六旬即双目失明[1]。 1955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文学教授。1961年,他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文学奖。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他本人也是一位翻译家,除母语西班牙语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等。1986年,他在日内瓦去世。 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人们对博尔赫斯的至高评价。它在中国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翻译家。

他们的功绩远胜于作家的劳动。各种版本梦幻、迷宫、镜子、玄想、时间、宇宙,这些无可捉摸的意象,风一般掠过你我身旁,只可感悟,不可触摸。许许多多遭遇过博尔赫斯之风的人大约都有这种感觉。一有从众心理。但最终又有几个真正闯进了错综复杂的博尔赫斯迷宫呢?多数人恐怕只有布宜诺斯艾利斯街道的匆匆过客。有的可能刚刚踏进了迷宫的门槛,或者浅尝辄止地在门口逗留一番;有的可能战战兢兢地摸了进去,但稍稍深入也就望而却步了,然后便原路返回。更多的人是站在门口了望、围观,以便从各色打道回府的探险者嘴里按过些感奋的呐喊或扫兴的叹息。而真正闯入迷宫并胜利找到出口者,却是寥寥无几。

博尔赫斯在中国的登陆,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先有王央乐、陈凯先等人的译介,并由此散播开来,竟一发而不可收了。之后,到了90年代,随着陈众议等人编译的《博尔赫斯文集》的面世以及众多盗版产品的出现,博尔赫斯之名如狂澜席卷中华大地。博尔赫斯也由此完成了对中国作家的精神占有。他的晦涩、神秘连同其梦呓、圈套及至重复与矛盾,统统成了中国作家的写作罗盘。惟一不能化来的是他的西班牙以及他的精短、他的洗练、他的贵族气息。再之后,他的《全集》出版。终于,我们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

事实上,博尔赫斯把所有的诗学理论都当成写诗的工具。博尔赫斯认为信条可以有很多种,就像宗教有很多种,诗人也可以有很多种一样。博尔赫斯喜欢从个人的记忆着手,其中不但有当

诗人的记忆,也有做读者的记忆。

基本上,博尔赫斯是把自己设定为读者的角色。他开始的写作也是误打误撞的,在他心中,他读过的东西远比他写出来的东西要来得重要。

比如有一天夜晚,博尔赫斯和父亲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里。他望着父亲,望着煤气灯火,手就摆在书柜上。后来的博尔赫斯总是想起那个在南美洲的夜晚,想起他的父亲。他似乎可以看到父亲,也可以听见父亲的声音。他不了解父亲说了些什么,不过却可以感受得到。这些话是取自济慈的诗《夜莺颂》。这首诗被博尔赫斯反复读过许多遍。博尔赫斯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所有的字了,以为自己对语言的了解已经十分透彻了,但这些让博尔赫斯反复读的文字却给了他很大的启示。这些诗都是经由音乐得来的。他从前以为语言是说话的方式,是抱怨的工具,是诉说我们喜怒哀乐的工具等等。不过就在他听到这几行诗的时候,他开始认为语言也可以是一种音乐,一种热情。因此,诗启发了这位卓越的作家,博尔赫斯。

一九六七年秋天,博尔赫斯来到哈佛开授诺顿讲座的时候,就已经是公认的瑰宝了。他说,长久以来异议分子的身份,使得他在自己的国家俨然已经成为隐形人了。不过他在北美洲的同代作家却认定他注定要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家之一。我们知道,至少到现在为止此言不假。博尔赫斯的作品抵挡得住岁月的淘汰,这位遭人遗忘的异议分子的魅力与地位从未衰减。

在阅读博尔赫斯的宣言的时候,千万别光看言语的表面意义,像他说他还在摸索自己的路,像他说他是个“胆小而绝不是大胆的思想家”,或者像他的文化背景是“一连串不幸的大杂烩”等等。博尔赫斯的学养绝对是相当深厚的,而他的作品主旨也经常明显的融入了自传式的成分——也就是学海无涯的主题。

博尔赫斯的伟大有一部分来自他的才气机智与优雅精炼,这种特质不但出现他的作品中,更是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有人问他有没有梦见过胡安.庇隆,博尔赫斯反驳道:“我的梦也是有品位的——要我梦到他,想都别想。”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博尔赫斯几乎不是一个必然的存在,他仿佛是一个来自过去的人物,一个时光旅行者,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的文学趣味停留在二十世纪以前,他对于当代文学所知甚少。与这个文学爆炸的时代极不相称的事,博尔赫斯可说是通过一种单调赢得多样性的。他的小说(尽管它们同样也是诗歌)容纳了一些令人迷惑的机关和循环的楼道,它们的镜像,它们文本中的文本,它们对经典的戏拟,变成了他的标签,也变成了后现代主义(一个他不那么赞赏的流派)的标签。然而,博尔赫斯本人对它们并不像文学评论家们那么认真,他只将它们作为一种玩笑,或作为一种变体的诗歌。无疑博尔赫斯是个诗人,并且只是个诗人,一生都在写作同一本诗集;其余的都只是他用来表演另一个人的面具和虚构。

正如前文所说,博尔赫斯不属于现在,更可以说他几乎不属于时间。他站在时间之外(他对于自己必将随时间流逝,这一可悲的宿命,抱

着一种微笑的怀疑,超然和嘲弄),这是他与一切伟大诗人的一个共同点。失明使他不去关注周围的,可见的世界,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走向远不可及的国度,他冥想的范围从记忆中的事物到遗忘了的事物,又从遗忘了的事物到无可追忆的事物。最终,他开始以一种无所谓久远与临近的嗓音歌唱了,他歌唱的不是世界的本身,而只是世界的轮廓:生命,死亡,梦幻,书的主题,循环与结束,空间与时间,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他所面对的是早已被从古至今的无数诗人书写的淋漓尽致的主题,但他并不先于或后于他们。在他的诗中有古代史诗的豪迈,有玄学诗歌的沉思和深邃,有阿根廷民谣的质朴,有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明净和神奇,而在他的晚期诗歌里,我们还会发现一种属于惠特曼的浩大与幸福的声音,尽管他的短小篇章与惠特曼的宏篇巨制毫无外表上的相似之处。所有的诗歌都向往着达到不朽,惟一的途径就是伟大。这伟大之中,时间带来的痛苦,悲伤,寂寞,构成人的一生经历,都会上升为“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

《爱的预感》这首诗选自诗集《面前的月亮》。全诗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给读者构建了一个神秘悠远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如同一个神话,如同一个传奇,感受到、听到,却触不可及。它穿透时光,在诗中永垂不朽。

“无论是你面容的亲切/光彩如一个节日/无论是你身体的恩宠/仍然神秘而缄默/一派稚气”博尔赫斯描写的“你”如此虚无神秘,爱情被异化成一个模糊不清的东西,像氧气,捉不住少不了。博尔赫斯给爱

篇二:《博尔赫斯的一首诗》

博尔赫斯的一首诗

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先辈,人们用大理石纪念他们的幽灵。

我给你我写的书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悟力,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或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我给你你对自己的解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自己的真实而惊人的消息。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

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I offer you lean streets, desperate sunsets, 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

I offer you the bitterness of a man who has looked

long and long at the lonely moon.

I offer you my ancestors, my dead men, the ghosts that living men have honoured in bronze:

my father's father killed in the frontier of

Buenos Aires, two bullets through his lungs, bearded and dead, wrapped by his soldiers in the hide of a cow; my mother's grandfather

--just twentyfour-- heading a charge of

three hundred men in Peru, now ghosts on

vanished horses.

I offer you whatever insight my books may hold, whatever manliness or humour my life.

I offer you the loyalty of a man who has never been loyal.

I offer you that kernel of myself that I have saved, somehow --the central heart that deals not

in words, traffics not with dreams, and is

untouched by time, by joy, by adversities.

I offer you the memory of a yellow rose seen at sunset, years before you were born.

I offer you explanations of yourself, theories about yourself, authentic and surprising news of

yourself.

I can give you my loneliness, my darkness, the hunger of my heart; I a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with danger, with defeat.

- Jorge Luis Borges (1934)

篇三:《王宜振:诗歌的阅读》

诗歌的阅读

王宜振

新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的比重并不大(除北师大版以外)。但这部分课文,不少老师认为是难点,不知道怎么去教。今天,我不想具体地谈诗歌教学的问题,只想就诗歌的阅读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我想谈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是诗歌

诗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大家知道:文学又分为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杂文、童话、戏剧、报告文学等等。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可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诗?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于诗歌是什么,女诗人依尼诺·法吉恩有一首著名的诗《什么是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诗的语言探讨了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依尼诺·法吉恩告诉我们玫瑰的香气、天光、苍蝇身上的亮闪以及海的喘息等等,这些才是诗,这些才是诗要给予孩子的。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儿童诗《下雪》:

下雪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声音。/天上没有飘的声音,/地上没有落的声音,/鸟儿没有声音,/狗儿没有声音,/汽车都开的小心了,/忘记了声音。/哎呀,没有声音!//

下雪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声音。/太阳没有照耀的声音,/月亮没有微笑的声音,/星星没有声音,/灯光没有声音,/呼吸都变成轻烟了,/哎呀,没有声音!//

下雪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声音。/那是我们没有听,/那是我们没有看,/下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说:下雪了!/所有的人都在说:雪好大!/所有的人都在说:好美啊!/所有的人都在说:好冷啊!/所有的声音加起来好响啊!/哎呀,这么大的声音!

从这首诗,我们不难领会到:下雪不是诗,下雪时的宁静和喧闹才是诗。怎么样?通过这两首诗,使我们对诗有了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那么,还用给诗下定义吗?如果一定要下,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诗同其他文学样式比起来,要求更高、更突出。它必须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小的篇幅,去反映和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从审美视点来观察,诗这种文体同其它文体是有着本质不同的。诗是内视点文学,也可以说,诗是一个人内心图景的文字显现。借助这些诗歌,我们可以走进一个个心门,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小说、散文不同,它是外视点文学。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不同,外视点文学是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则是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则是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是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孩子为什么要去读诗

诗是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大国,一部文学史有一大半是诗的历史。从大人来看,儿童是需要读诗的。从儿童呀呀学语开始,大人便教儿童去背古诗。可是,诗

歌不像小说、童话、故事那样有情节,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孩子而言,自发地喜欢读诗的孩子很少。大人让孩子读诗,而孩子又不大喜欢读诗。这就形成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读诗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或者说,孩子为什么要去读诗?我想,读诗至少能给孩子带来以下五点好处。

一.读诗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儿童与成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儿童是成长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毫无奇异感和发现力,而孩子则不同,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和新奇感,他们不仅会听到下雪的声音和花开的声音,他们甚至能嚼出阳光的味道。对于一个大人感到恶心的苍蝇,他们绝不会发现苍蝇身上的亮闪,而孩子却不同,他们不仅会发现,而且还充满了神秘感和兴趣。所以,我说孩子读诗,不仅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世界,还可以培养孩子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我们来看日本著名诗人、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金子美铃的诗《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好吗?//

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的耳朵里。//

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

这首小诗,完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把露珠想象成眼泪,以此联想开去,产生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会获得新鲜的感受,获得看待世界的新的方式和角度。

二.读诗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我一直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开发至关重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大的方面看,孩子的想象力的开发攸关国家、民族的强盛;从小的方面讲,攸关个人前途。一个孩子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决定了这个孩子长大了是否有出息。诗歌是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一种文体。孩子读诗,可以从诗中发现超强的想象力。我曾写过一首只有4行的小诗《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红蜻蜓大家见得多了,可谓司空见惯。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有捕捉红蜻蜓的经验。可要就红蜻蜓写出一首诗来,而且还要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发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诗人要面对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要考验诗人的观察力,二是要考验诗人超拔的想象力。要两个能力都出色才行。第一个能力是观察力,这没有问题,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几乎天天同红蜻蜓打交道,还在夏天用扫帚捕捉过红蜻蜓。第二个能力是考察诗人在观察中能不能拓展想象,在想象中能不能有新的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我经过长期地思考,惊异地发现,红蜻蜓在天空飞来飞去,多像春天的一只红脚丫呀!孩子们把红蜻蜓捉住了,做成了标本,使春天失去了自己的一只红脚丫,春天自然会哭了!这种想象,是在大自然中的想象,是一种美妙的超拔的想象。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孙晓杰的诗歌《不该有的奢望》:

我已经生而为人/不该有太多的奢望//

如果生为动物,我想有/母马的眼睛:深情,湿润,明亮//

我想拥有两双翅膀/一双是蝴蝶的翅膀,用于在花间漫步/一双是鹰的翅膀,用于在天空翱翔//

我想有梅花鹿的犄角/像山谷间灵动的自然景象//

我想有一只熊的脚掌:一个/奇妙的仓库,储存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食粮//

我想拥有豹子的奔跑/鱼的自由,和夜莺的歌唱//

博尔赫斯诗在线阅读

我还想拥有一只袋鼠的口袋/把所有心爱的宝贝珍藏//

然而,我只是这样想想/作为人类,我实在不敢/把那么多的美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这首诗用一系列联想和想象写成,极富想象力。诗用了假想的手法,首先假想自己为动物,然后写了自己想拥有母马的眼睛、蝴蝶和鹰的翅膀、梅花鹿的犄角、熊的脚掌、豹子的奔跑、鱼的自由、夜莺的歌唱、袋鼠的口袋,然后联想自己既然为人,不应把这么多的美集于一身。孩子常读这样的诗,自然会获得想象力的启迪,久而久之,想象力自然会胜人一畴。

三.读诗可以使孩子熟练掌握表达能力。孩子从小读诗写诗,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感觉和文学趣味。诗是一种有魔力的语言,当孩子读出来诵出来时,这个世界就变了,变得更加新鲜、神秘和奇特。一个喜欢写诗的孩子,他的语言会十分简洁优美,写起其它的文体来,自然也是高手。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说的就是诗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一个人。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曾说:“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一个诗人,就是一个魔术师。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内心彩画,开启孩子心灵的大门。下面,我们来看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诗《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片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诗人艾青对水手生活十分熟悉,有着深切的体验。但要写好水手生活,又该抓些什么呢?诗人艾青深谙化大为小的手法,他首先抓住了水手生活两件最常见的事,那便是起锚和抛锚。起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起锚时那一片洁白的浪花;那么,抛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层层化小,越化越小,化大为小的手法,帮助诗人抓住了海员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是最本质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牵牛,牵住了牛鼻子,那牛自然就会乖乖地跟你走了!但小诗写到这里,只写了诗人对水手生活的体验,并没有写出在体验中的发现。所以,诗人的笔力继续触及生活的深处,在生活的深处开掘。揭示出海员一生一直是“盼望出发”和“盼望到达”的。从而揭示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胜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的发现,其内涵深刻,令人回味。学会表达,是我们学会写作的重要一环。而读诗写诗,可以更迅速、更熟练地学会表达,继而学会写作。

四.读诗可以陶冶情感,培育孩子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我认为,情感很重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主情的。一首诗,只有情感真实,也才能感动人,也才具有文学价值。我们来看日

本诗人赤岗江里子的诗《苹果和橘子》:

从爸爸的故乡,/寄来了苹果。/拨开箱子里的稻壳,/红红的苹果滚了出来,/这些曾经在岩木山麓/燃烧的一团团的火。//

从妈妈的故乡,/寄来了橘子。/箱子里挤满了/金黄的小太阳,/还飘出樱岛前的小村里的风/浓浓的,沾满了橘香。//

高高地堆在桌子上,/闪耀着光芒的/爸爸的故乡,/妈妈的故乡。

这首诗充分调动了艺术手段,把爸爸的情感、妈妈的情感、故乡的情感,集中在苹果和橘子上。这便使堆在桌子上的苹果和橘子,不再是普通的水果,而是两个故乡。这是蓄积诗歌情感的自然结果。我们再来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蒲华清的《天气预报》:

自从爸爸出差了,/全家人天天看天气预报。//

那天预报哈尔滨有寒流,/奶奶直叨念爸爸没带棉袄;/第二天那城市气温回升,/全家人露出舒心微笑。//

今天妈妈特别关心南方气象,/爸爸明天将飞海南岛;/当听到海南岛是个大晴天,/又担心爸爸没带草帽。//

我说太阳大有啥可怕?/只要爸爸多吃冰糕。/我只希望天气稳定,/千万别下大雨,/别落冰雹。//

自从爸爸出差去了,/我们夜夜在屏幕上追踪、寻找,/全家人都随着天气预报,/一忽儿高兴,一忽儿心焦。//

不知爸爸知不知道,/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小。//

蒲华清是一个表达情感的高手,善于在平凡的细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动,捕捉情感的变化。小诗写爸爸出差去了,一家人围着爸爸的行踪,在追踪、在随着天气的变化或高兴或心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天气变化,却牵动着一家人的心呢?原来这里充满着我、奶奶、妈妈对爸爸的深厚感情,真是一个亲切、和睦、快乐的,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充满温馨的家庭。不少人认为,平凡生活难以找到情感的变化起伏,蒲华清的《天气预报》,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不但可以找到,而且还可以写得很好。蒲华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歌呢?这源于他对生活真实、独特的感受,真实了,独特了,诗就有了恒久的艺术生命。孩子读这样的诗,自然会受到情感的陶冶,达到美化心灵的艺术效果。

五.读诗可以启迪智慧、孕育孩子的创造能力。文学的价值在于创造,好的诗歌,充满了创新思维,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十分有益。我们来看俄罗斯著名诗人日丹诺夫的一首诗《鸟儿死去的时候……》

鸟儿死去的时候,/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那子弹和鸟儿一样,/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这首小诗只有4行,却是一首世界经典诗歌,许多世界经典诗歌选本都少不了这首诗。为什么一首只有4行的小诗,却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读了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创造力,来自诗人全新的创造思维。小诗描写的事物并不复杂,只有子弹和鸟。

子弹和鸟,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子弹要把鸟射死,两者势不两立。可是,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射杀鸟的罪过并不在子弹身上,而是操纵子弹的那个人。诗人的创造就在于从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身上,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子弹和鸟都把飞翔作为自己唯一的希望,子弹射杀了鸟,使子弹和鸟的共同愿望均遭受破灭。一首仅仅只有4行的小诗,实在是太不寻常,仔细琢磨,它蕴含着生活的深层哲理,可谓耐人咀嚼,常读常新。诗贵在创新,孩子不难从这首诗的身上,得到创新的启迪,对孕育孩子的创新能力极为有益。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两只翅膀

前面我们说过,诗歌最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诗具有超拔的想象力。我们说:人的想象力有两种:一种是文学的想象力,一种是科学的想象力。两种想象力中,文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发明,都是以文学的想象力为先导的。文学的想象力又分为两个阶段,它的低级阶段称之为联想,它的高级阶段称之为想象。那么,联想和想象又有什么区别呢?它的区别在于联想只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并不产生新形象;而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印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了新形象。

一.诗歌要引导孩子自由地联想。联想虽然是想象力的低级阶段,但它依然十分重要。它是思维的重要一翼。学习写诗,首先要学会联想开始。我们不妨来看著名诗人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要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去堆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快乐地融化。

这首11行的小诗,曾选入多家小学语文课本。这首小诗有些什么特点?我以为,引导孩子掌握小诗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就很容易抓住这首小诗的关键点。小诗运用了三层联想,它用的是辐射式。这是一种横向的并列联想,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即以A为圆心,由A想到B,由A想到C,由A想到D。这是最常见的联想方式,先是飘到小河,变成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或是飘到广场上,变成胖雪人,望着小朋友笑眯眯;最后选择飘到妈妈脸上,亲亲她,再快乐地融化。联想使小诗鲜明、形象、丰富。

我们再看著名诗人樊发稼的《问银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大伙/都管你叫“河”?/一阵风吹过,/你可起浪?你可生波?/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可有爱钻洞的泥鳅?/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你那里,能不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

这首小诗,也运用了联想的手法。从银河想起了河,既然是河,就应该有河所具备的特点。如风吹过,可起浪生波;河里有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摇头摆尾的小鲤鱼、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就应该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全诗利用连环式联想,这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是一种不断扩大范围的联想方式。即由A为起点,由B到C,由C到D,由D

篇四:《霜月古诗赏析_作者李商隐》

<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月古诗赏析_作者李商隐。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霜月古诗赏析_作者李商隐。诗以想像为主,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9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