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比喻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 0807班 陈泽林 学号:20081010107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篇二:《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唐诗,比喻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唐诗,比喻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唐诗,比喻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唐诗,比喻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篇三:《唐诗》

唐诗三百首小知识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该书的编者是孙洙,别号蘅堂退士,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进士。孙洙编选唐诗,是依据沈德潜(1673年—1769年)的《唐诗别裁》及王士祯(1634年—1711年)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闺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但《唐诗三百首》也有一些遗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乐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其中以陈婉俊的补注较为简明。朱自清著有《唐诗三百首读法指导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尧根据《唐诗三百首》重新加注。

军 行

唐:李 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诗文解释】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 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诗文赏析】

《军行》,唐代李白的一篇七绝诗。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此绝描写古时战争的胜利,言不停于字面,而在于构 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描述出来。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词语解释】

1、古台:指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

2、寒磬:清冷的磬声。

【诗文解释】

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荒野的寺院来往的人少,云峰隔在水外更显得幽深。

【诗文赏析】

诗人登上古台吊古咏怀,吴公台的凄清冷落带给诗人孤寂的情

绪,诗人想起南朝事,颇多感慨,心生惆怅。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寄情,感情深沉。

送 上 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词语解释】

将:伴随。

【诗文解释】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诗文赏析】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词语解释】

白屋:茅草屋。

【诗文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诗文赏析】

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

篇四:《代悲白头翁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希夷。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代悲白头翁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代悲白头翁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前言]
<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作品。此诗虽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怜惜这桃李花娇艳的颜色,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世事变幻无常,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全唐诗>又作“代白头吟”。<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篇五:《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_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言]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_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_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王昌龄。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3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