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李白的思乡诗有》

李白的思乡诗有:《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思乡情绪都一般,还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才写出了深深的乡情。

元稹《莺莺传》有崔莺莺写的短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紧随相后,也来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韩愈《早春》,走出天街看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篇二:《思乡诗前10首阅读整理》

思乡诗整理目录

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二、命题预测

思乡诗一般都具有借景抒情特点。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品析炼字是考查思乡诗的三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命题核心点,思想情感是命题热点。

三、技法点拨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分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解析】鉴赏思乡诗首先从思乡诗标题和意象判定是不是思乡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点明是思乡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思乡念亲”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二句中“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抱膝孤坐的“影”和“身”互相陪伴,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最后,分析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触景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对方入手、虚实烘托”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后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1、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 逾:更加。

2. 欲:好像。

3. 燃:燃烧。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训练: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江、鸟、山、花,碧绿、洁白、青葱、红火

2.“欲”字妙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显得摇曳多姿。

3.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2、别老母

黄景仁(清)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作者: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均未得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黄景仁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为陕西巡抚毕沅所推重,援例为县丞,未补官而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其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卷、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赏析】

诗人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本诗描写的是诗人远行他乡、离别母亲时,所见到的让他刻骨铭心的场景。“搴帏拜母河梁去”一句,写出了诗人辞乡别母的行为,围绕诗的题目下笔,并以“辜”“别“去”等表示动态的词,含蓄表示自己告别慈母的过程以及渐离渐远时难以言喻的感伤。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诗人回头时,见到的老母亲的举止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想。“白发愁看泪眼枯”,回头看去,倚门而立的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分外醒目的映在眼前,她那哭干了泪水的眼

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在这句诗中,诗人心中那种对母亲不忍道别、但又不得不离去时的负疚不安,全都从他这回头一望的动作中流露了出来。“惨惨柴门风雪夜”一句是诗人渐渐远去,而又再一次回头时所见的景象:那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仍然孤独地倚在柴门上,在渐渐暗下来的夜色中,任风雪吹打。“惨惨”一词承接上句,恬画出了母亲的内心的痛楚以及脸上的表情,同时又为后面的“柴门风雪夜”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惨然的环境气氛。诗的最后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为了生活,自己不仅无法让年迈的老母亲安享温暖幸福,还将她独自留在了风雪中的柴门前,这样的儿子岂不是不如没有?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字字如锤,敲击着读者的心,令人不忍卒读。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真情动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句,但却将与母亲分别时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活灵活现的传达了出来,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生活中的场景,鲜明的再现了出来,自然、真实,却动人心魄,增添了诗句感人的力量。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训练: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1.“枯”字。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流露出来。

2.“此时有子不如无”,是一句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的真情告白。这短短的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亲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了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3、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

篇三:《教材(乡愁诗)》

第一章

乡愁诗的起源与发展

乡愁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无不歌咏故乡、表达乡愁,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台湾乡愁诗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将通过阐述乡愁这一心理和文化现象,联系中国古代的乡愁,重点论述台湾乡愁诗中的家国意识。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君已作天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这些千古流传的诗篇佳句,之所以能被劳动人民世代相传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乡愁。

一个人自从 “呱呱”落地,降临人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生养自己的亲人和乡土,从此便对故乡产生了特殊的情缘。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出外打拼,“他乡遇故知”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这种乡愁情结不会随着广袤的空间、悠久的时间而褪色,它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心头永远的情结。

乡愁,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根源于人的空间流放和心灵的漂泊而形成的回归心态。乡,即家乡,乃人的出生之地,是游子依恋的圣地;愁,即愁绪,乃人类千百年来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孜孜不倦追求的附产物。从心理上看,乡愁是游子对生活故地依恋向往而不得返回的惆怅失落情怀。从哲学上看,乡愁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期待。从文化层面看,乡愁是对文化的认同,是家国意识的体现。故乡故土是温暖的, 乡愁是对家园的认同和肯定, 是归宿和安宁。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在孤独时总是希望得到“亲和力”的依靠, 而这亲和力来自“家园”, 它包括昔日的生存环境、大自然、家庭、亲戚朋友和传统的精神文化等。可以说, 人类从离开了大森林的时候起, 便开始了对“家园”思念。 古往今来, 不论民族、地域如何, 以思亲怀乡为基本内容的乡愁诗歌总是绵延不绝。每个时代的乡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征。 我国早在日出而作,日落也难以得息,几乎没有人身自由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一些表现戌边士卒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歌谣。如《诗经》中就记录了很多关

于描写乡愁的诗歌,感情真挚,思乡单纯朴素,如《诗经·邺风》中《旎丘》的“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褒如充耳。”写的是一名从军农夫,登高怀乡,眷恋亲人的情感。《幽风·东山》写道“我祖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豢。我东日归,我心西悲。”表现的是对造成他离乡不归的战争及统治者的愤恨,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戌边士卒对亲人家园的怀念。[1]因此,即使是在先秦时期,“爱国”的观念尚未普遍确立的情况下,热爱故乡、眷恋家园已形成鲜明的主题和久唱不衰的咏叹调。

到了秦汉封建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对普通人活动范围的限制减少,使人群的大范围流动成为可能,乡愁就跟随封建文人士大夫的步履从异乡再到异乡。这些封建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在写出自己去国怀家的乡愁的同时,也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下,以乡愁之作体现出下层人民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思乡情结。羁旅行役,忧国思乡,迁客情怀都成为这一时期吟唱的主题。汉末以来,乡愁情怀多以游子的心理娓娓道出,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葡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阎里,欲归道无因”,“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炜。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还归。”[2]反复咏叹的,均是弥漫游子身心的思乡望乡之愁。

再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宋时期,随着科举的产生,许多有知识的人走出这家门,他们或求学在外,或为晋身仕途而四处奔走,或为官一方不得还乡,或仕途失意而不得志,或是看破功名而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他乡的情景事物总能引起游子更多思乡的愁绪。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名的乡愁诗歌。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这一时期的乡愁诗歌,虽然在艺术上达到了很到的境界,但国家意识较少,仍然表现的是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在追溯中华民族恋家思乡这一情结的起源时,可以发现,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这类心系故园、重土恋家的诗歌便数不胜数。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每个历史时期的乡愁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重点。从春秋世代的质朴

诉说,发展到汉魏六朝的慷慨悲歌,再经唐宋文人的艺术表达,最后到清末民初的政治呐喊,这些表达乡愁之作的诗歌形成了历代绵延不断的悲怆呻吟。这种对故土家园的呻吟,唱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唱遍了塞北江南、长城内外,唱过了五代十国、隋唐两宋,唱过了金元明清。直到现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台湾乡愁诗人苦恋着的断肠之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可谓是家喻户晓,唱出了一代台湾人的家国梦: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在这首诗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融合在一起进行了表现寄寓了台湾赤子绵长的思乡爱国之情和希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全诗四小节按照“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的时空顺序来抒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诗人又提炼了四个特征鲜明的物象即邮票、船票和海峡用以来表达诗人恋国思乡的思绪。这些思绪的对应物表达出了漂泊、隔离、绝望和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诗作的焦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放大感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加深。通过明晰的时空流程变化组成了一曲倾诉不尽的“乡愁”。诗中所抒发的“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的感情之浪一个推一个最后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句作结而诗人思乡念国的感情如瀑飞流而下无法抑制。 从短短的四节诗里使我们了解到诗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所经历的忧患。诗人极其炼概括了自己独特的又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体验并包含了无数有家不能归的海外赤子不尽的乡国之思。这极其自然地将个人的情感与渴望民族统一想融合深深地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的期盼。 从形式上看《乡愁》是一首自由体诗但每节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从外形看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中“乡愁”、“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恰似一支哀婉的乐曲撩人情思。诗歌具有了和音乐美和节奏美。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李白有名的思乡诗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二章

乡愁诗赏析

乡愁剪不断,理还乱;相思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追忆当时惘然,事后茫然;怀念相逢相知,历久弥新;痴情始不乱,终不弃,坚贞守望。凡此种种,均成为文人墨客吟咏讴歌的永恒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真可谓草长莺飞山水绿,触目风光尽乡愁。

妇孺皆知的思乡诗当属李白的《静夜思》。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写尽了乡愁。而“望月”也成了思乡作品的经典意象。只有天才诗人才能写出天籁之作!李白对乡愁理解得最浪漫。

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又看过,何日是归年?”则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在令人目迷神离的美景中,引不起丝毫的游赏兴致,反勾起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漂泊逆旅之感伤。杜甫对乡愁诠释得最伤感。

其实独在异乡、远离亲友,生活的不适、习俗的差异、旅途的艰困,恰恰为思乡提供了最好的酵母,也是思乡情绪发酵的最佳坏境。

于是便有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王维对乡愁设想得最自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李煜对乡愁体悟得最形象。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秦观对乡愁拿捏得最素雅。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九日呈真直院》)叶绍翁对乡愁描述得最真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对乡愁安排得最动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对乡愁铺排得最温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对乡愁感喟得最旷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诗经》对乡愁渲染得最痴情。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温庭筠对乡愁剖析得最香软。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对乡愁慨叹得最痛彻。

繁华落尽,往事往景历历在目。可堪回首?思乡关,愁难尽,水长流,梦难断,归心似箭。离愁别恨寄孤雁,月婵娟,情缠绵,巍巍高楼阻隔,相见不如怀念。追忆似水年华,叫我如何不想她。

篇四:《李白的思乡诗》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夜洛城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思乡诗

3、<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的思乡诗

4、<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7、<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8、<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秋浦歌·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10、<秋浦歌·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篇五:《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_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_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_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52875.html

    上一篇:食品广告

    下一篇:描写奉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