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的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一字的字句 篇一:《给字句的些许用法》

给字句的些许用法

给字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式类型,比如说:“老师来了给我说一声”、“现代汉语作业给我看看”等等。而在文学作品中,给字句也是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清中期至民国,乃至二十世纪中期的京味小说中。这次,我们通过《红楼梦》(前八十回)、《春阿氏谋夫案》《四世同堂》等数本作品的语料收集,将其中的给字句择取出来。而后,又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得出了些许给字句的用法。而给字句自然是以“给”为核心,因此我的分析、结论也大致以“给”在句中的用法为线索。

最后,我大概为给字句总结了四种不同的用法——给字的单独使用;给与动词相联系的使用;给字句中语态表示问题;给字句的固定、特殊用法。

首先即是给在给字句中的单独使用。此时,给明显是实词、动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而它的意义却不固定,处于不同的语境之中,则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大致可分为两层意义。一是“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如在《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丸尝尝。’”这句话中的给则是“使宝玉得到丸药”的意思。又或者如《四世同堂》中“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一句,同样是相同的意思。在这一层意思中,我也发现,因为给字是实义动词,所以它后面往往是紧跟着一个名词,而这个名词也就是动作的承受者。二呢,其意义较于第一层而言实在意义并非如此明显,但比较固定,为“让、使、叫”之意。如《四世同堂》中“他的诗不给别人看”这句,给字位于句中谓语的位置,自然是担任动词,尽管有“不”给予否定,仍改不了它表示“让、使”的意思。

以上两层大概是“给”在句中单用时的意思所在,而实际上,“给”在运用时,还存在着部分固定结构。在上文所述作实词时,其结构大致如此——给某人某物去做。在给之后,事实上是存在三个后缀部分,一是某人,二是某物,三是某动作。在这一层给字句中,三个部分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们互不影响。如“给我一丸尝尝”,这句话中,三个部分都在,句义表达也很清晰。但是,在其他一些句子里,假如前文已然出现了某人、某物、某动作,那么在给字句中自可相应的省略。如“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这句话中,不仅是省略了某物(因为很明显在给字前已经表面),而且体现了另一种运用格式。即位置的可颠倒性,这几个部分不一定拘泥于固定位置,做适当调整也不改变原有句义。而某物这一部分也有较大的讨论空间,我发现了他的两个特殊之处:一,这某物不一定是实在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体,而后者多已形成固定结构,用于口语之中。譬如,“给你一顿好嘴巴。”这

句话当然不像文字表面所表达的那样,而具体的关于给字句形成的固定用法,我在下文还会有所阐述。二,某物的表达,既可单独只列出事物,又可在此前加上数词和量词,不过据相关收集到的语聊来看,即便是加上了数词和量词,但大多还只是表示虚数的意思,很少有确切的数字表明。如“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万一日本兵因为不认识他而给他一些麻烦呢”等等。而关于这一格式中的某动作的讨论则放在下一部分。

给字句呢,往往并不是单以一个给为核心的,更多时候,给恰恰只是作为另外动词的陪衬。这一部分我要说的,就是在给字句中,给和其他动词连用时的意思。这些时候,给就不再是第一部分中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而化身为介词或助词。作为介词时,大致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如“方出来叫人打药去煎给秦氏吃”。这一用法大概与给作动词时的第一层意思相似,不过用在此处,给的实在意义明显偏虚。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表示被动语态。如《四世同堂》中“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这里的给表现的是一种被动语态,类似于“被”却不能拿“被”替代。三,表示方向,相当于“朝”、“对”、“向”,一般是引导方位词,也可以引导人或物,表示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如“金氏向前给贾珍请了安。”

(一字的字句)

而在这一层意思中,给往往与其他动词连用,比如“供给”“交给”“推给”“拿给”等等,也存在着较为固定的格式,大致为“做给某人某物去做”。这一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做是动词,与“给”构成短语形式;某人和某事类似于动作的双宾语,而某事往往会因前文而省略;最后一个动作不再是该句子的主语发出的了,而是宾语中的某人要做的。这一整体结构较为固定,位置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有时会因前文已经出现而承前省略。如“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让我放给那些有指望的人使去”等等。

作为助词时,意思就比较简单了,甚至有时我认为根本可以将其忽视,否者恰恰会影响句义理解。如“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 多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用以加强语气,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意思。(一字的字句)

给字句中也存在着某些时态的变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句子类似,同样是通过“了着过”变化体现。但据语聊收集情况来看,文学作品中的给字句多是以“了”表过去时态,其他的诸如现在时和将来时比较少,如“说了给袭人留着的”,“着”在此多是对未来趋势的一个表述。而“了”在给字句中,多用于给之外的另一个动词时态表达,与“给”本身无太多意义联系,它可以很准确表示出这个句子的时态语气,有时也不仅仅是过去。如“给秦钟磕了头”,这层意思非常明显,当然是已经磕过了,表示出了这个动作的过去性。又如“他(一字的字句)(一字的字句)

们只恨父母没多给了他们两条腿”,这句中的“了”时态意义就比较轻,更多的表示一种语气。

而另一方面,除了“了着过”表示时态趋势以外,还有两个字也一定程度上操控着给字句的句义趋势——来、去。这两个字用于给字句中,大致有三种意思。一是它们本来的意思,即表示动作的趋势。如“明日再给你送来”,“那孩子素日爱吃的,你也常叫人做些给他送过去”。这两句话中,来和去表示的是动作的趋势根据人物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来即是由外到此,去则是由此到外。这个较为纯粹。二是表示一种语气,如“能儿,倒碗茶来给我”,“我真想跺脚一走,去给中国人争点气”。来呢,大多表示一种命令的口气,而去则更多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愤昂之感较多。三呢,则较为简单,趋势意较为弱化,没什么实在意义,多做为句子的语气词至于句尾。如“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

最后是给字句的一些特殊用法,这些结构偏向口语化,却不囿于古今,我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发现。大致列如下。一,给某人“做做”,“做做”是两个相叠的动词。这种结构口语化浓厚,可以很好地表达语气。如“给你点颜色看看”(表愤怒),“给我一丸尝尝”(表恳求)等等。二,给某人“个”某物。这话颇有点泼妇骂街的味道,口语化也是很浓,其情感表示也是偏激。如,四川方言中“给你个锤子”,《红楼梦》中“不给他个利害瞧瞧”等等。三,你给我做某事吧。做某事表示的一种动作,其发出者是“我”,而这个动词的期望着是“你”,有很强的命令语气。如《红楼梦》中“你给我老老实实的顽一会子睡你的觉去。”第四便是“所给的”,这一结构用于表明事物的所属,如“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最后便是极为固定的一处用法“给脸不要脸。”实在欠雅,不再解释。

一字的字句 篇二:《《纳兰词》中的三字句》

浅谈《纳兰词》中三字句情况

(一字的字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诗言志,词表情”。从词发端之初,词的地位一直低于诗。词兴起之初,只是为了可以配乐燕乐演唱,从而形成了参差不齐的杂言,即最初的长短句。中唐后文人填词者众多,而至晚唐,温庭筠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一派。词至宋代发展到鼎盛,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柳永对词进行了大的革新,有大量创造慢词,趋于平民化。其后,苏轼提出诗词一体的文学观念,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开豪放一派。至周邦彦又是一变。南北宋之交,李清照提出了词的“别是一家”之说,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词的发展史先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至于内部意境思想的发展。今天只暂且认识词的外在形式。(一字的字句)

词是一种配乐唱的文辞,不似诗的限制严格,即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歌曲一样。歌词和音乐密不可分,所以,它的节拍就跟着乐谱的节拍或长或短或停,其每句的字数受曲的限制,造成句子长短不等,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字数越少,语言单位的构成则越困难,不可随意而发。虽不常用,却也必不可少。在《纳兰词》中,共348首词。用于词首的二字句只有四首(2首《玉连环影》、《河传》、《调笑令》),只占据极少的部分,在字声方面,大都只是平仄(何处、春浅、才睡、明月)。只是一些有意境的名词或者自我发问。借此描写环境或者引出下文。总之,在《纳兰词中,二字句用于词首的情况不常见。如若放于全词,谈论二字句的出现情况,那么,它的出现不只限于平仄,更有平平(休休、烟月、朝暮、凄凉)、仄仄(已矣)的情况,句式富于变化。总的来说,二字句在纳兰词中不常见,字声方面多为平仄或者平平情况,且多使用叠字或叠句。

(一字的字句)

而相对于二字句出现在词首的频率来说,三字句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多。共有30首,占全书的十一分之一左右。三字句难于把握,大多以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组成,大概是三言句式简省的形式决定了副词、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词很难进入三言句子中。三言句子的诵读节奏单一,节拍感强烈,缺少语调轻重长短感的调节,不能表现抒情所需要的声情。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或行为,亦不只是交代事件地点环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这些简单的言语,我们得以打开纳兰词门窗,进入其中。言语或行为乃由心发,外物在主体自我的主观投射下别赋予了某种人文色彩,趋于形象化、丰满化。正应了那句“以自然之眼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这便是一种有我之境。在纳兰词中不难发现这些。如《忆江南》“昏鸦尽,小立因恨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一句“昏鸦尽”(景语)便带来一种萧瑟暗淡的气息,因为寒鸦的音色最是伤人。可以触到词人此时的心境当是悲伤凄楚,紧接着,“小立因恨谁”,写的是一位等待归人的女子忧伤烦恼,还是自我心境的投射?“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急雪纷飞,轻风咧咧,却挡不住这位寂寞女子的深深思念,只有心字成灰。但,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景语亦是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种情况在纳兰词中比较常见。其实,三言句式用在句首起的不只是引导作用,在整首词而言,三言句式的适当使用,可以造成参差不齐的句式,起到对长句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平仄、韵律上的丰富变化,使词在便于歌唱的同时,也具有形式美。

在字声方面,三言句式在《纳兰词》中变化丰富,由于三字句基本上是七言律句与五言律句的三字尾,通常用在首句或换头句。平仄声交替或相连的三字句,如若不局限于句首的话,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平仄仄(惊小漏、春去也、红蜡泪、消瘦尽、梁上燕、天咫尺);(二)仄平平(枕函香、鬓云松、藕风轻、盼天涯、冷溶溶、麝烟微);(三)平平仄(昏鸦尽、风丝袅、春深浅、心灰尽、江南好、新来好);(四)仄仄平(应不隔、且乘闲、算母子);(五)平仄平(新睡觉、红玉莹);(六)仄平仄(挑灯坐、解朝醒、搅一霎、只应是、想孤影);(七)平平平(风淅淅、足凄凉、风一更、空凄切、空房悄、长漂泊);(八)仄仄仄(欹角枕、且倒是、却构此)。综上所述,三字句在字声方面,平仄变化丰富多样,使得一首词参差不齐,变化多端,节奏错落有致,富于音乐美。

在句式方面,三言句式的句法特征来看,除了极少数外每一句子成分少而简单,完全由实词构成语法意义完整的句子,这是三言诗的基本句式。而每句只有三个实字的固定句型,使三言诗只能有两种构句方式,即一个双音节词加一个单音节词。又有两种普遍的形式,一种是上二下一,例如,昏鸦尽、鬓云松、江南好、风丝袅、藕风轻等。一种则是上一下二的,比如,惊小漏、风淅淅、盼天涯、山重迭、欹角枕等。这两种情况大抵是由于词语的组合和曲调的限制。杨海明先生《唐宋词美学》云:“这些一字、二字、三字的虚字用在词中,或振起词情,或转折词意,往往能起一种“摇肢动骨”的作用,同时也使词的声律因着转折顿挫而更加富有跳荡、摇动的美感。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而了解其句式的特点,对于我们学习诗词是很有帮助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三言句式以其独特的身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在词中的大量出现,密切地联系了前后文意,也使得句式参差错落,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平仄,韵律方面的变化,细致了词人的情感。在给我以美丽的音乐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情感的深华。三言句子在丰富词体的表情上功不可没。

一字的字句 篇三:《一字千金造句》

1、后人将一字千金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史辞精妙,文章价值很高,一字一句颇有分量。

2、在推销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一字千金,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欧阳中石先生是中国当代着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字千金。

4、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一字千金造句

5、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6、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7、只有从华文名的需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挖掘出华文“一字千金”的意涵,创造字外意境的深邃。

8、所以说签合同“一字千金”,消费者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9、今天在古董拍卖会场上,某些名人的书法作品以高价卖出,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10、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话字帖”。

11、只有从华文名的需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挖掘出华文“一字千金”的意涵,创造字外意境的深邃。一字千金造句

12、李白<静夜思>诗,虽只二十字,但意境圆满,无可增损,真可谓为一字千金之作。

13、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高谈阔论,不如一言九鼎。长篇累牍,不如一字千金。

14、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情采并茂,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15、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6、英国人可能已经听腻了这位前首相的讲话,但在中国南方的工业城市东莞,他的讲话似乎是一字千金。

一字的字句 篇四:《关于字典的小诗》

篇一:字典


作者:xyzabcdefghi


信手拿过一本字典,
闭上双眼,
随便一翻。


锣鼓喧天的江边,
楚国的大夫悲愤的呼喊。
陈兵百万的阵前,
贪婪成性的豺狼,
阻拦于
血肉的城池。


充满了荒唐的谎言,
轰轰烈烈乱了又乱。关于字典的小诗
一声叹息
生之苦涩,
贫穷愚昧沉积于
历史的荒原。


虽然过了千百年,我看见
——他们都在那里,
我也在!


篇二:一本字典


作者:秋水无痕


布置作文题
我写下
我的未来

 
老师 你写错字了
一个声音怯怯的说

 
我惊愕了
急忙回头
错?哪里错了
“上面一横应该长,
字典里是这样的”
小女孩望着我
胆怯的指指字典
额头渗出汗珠

 
字典?
这几个字我写过千百遍
难道是我一直写错
难道是我的老师教错
难道全国人民都写错了
只有她手里那本字典
是对的

 
接过字典
我茫然了
薄薄的纸页
透着背面的字迹
粗糙的印刷
团团的油墨
那一行标注
“末wei末来”

 
没有笑意
两行泪湿透了
劣质的纸张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
老师,她仰着脸
倔强的说

 
我无语了

 
我多想说
孩子们,老师没有错
是字典错了
是你们错了
可我怎能开口
是我教会他们查字典
是我说:不会的字要查字典
是我说:字典是重要的学习用具
而今
我却要说
字典是错误的
我将怎样面对那一张张
纯真的面孔
我将怎敢注视那一双双
求知的眼睛

暑假结束了
我背着三十六本<新华字典>
走进教室
人手一本
没有遗漏

 
我大声宣布
从今往后
我们不写错字
从今往后
我们没有错字
柔弱的我
首次说出这样硬气的话


篇三:邀它走进我的字典


作者:韦炜


五公里的路途
用三十分钟走完
每天赶在日出之前
那是一种
很有意义的
锻炼 


风儿送来
好心情无限
鸟儿衔来
阳光灿烂
办公室里
尽展欢颜
干起工作
不觉疲倦


这虽不是
人生格言
但我
已邀它
走进
我的字典


篇四:字典


作者:怀想天宇


满腹经纶的你
总孤独地伴随时光
当困难来临时
你呈现给人们色彩斑斓的
一缕阳光
娓娓道来的话语
令人豁然开朗
谆谆教诲的启迪
让人思绪飞扬
放在案头
你站成了一道风景
心里总在盘算
下一次该如何闪亮登场
思考人生
诲人不倦
是对你最好的褒奖


篇五:作者:阳光波动


儿时
我不理你 你也不理我
你只是 静静的站立
打开你
我就是为了 吸取


现在
我不理你 你也不理我
你只是甜甜的亭亭玉立
每天我迫不及待打开你
阅读 欣赏 吸取
更多的是


篇六:字典里的慌言


作者:韦炜


我的字典里
有你许多
折叠的语言
也许你忘记
可我
从来没有
将其废弃


一字一句
深藏于
心的沃土
不曾发芽


是否
还未找到
适温的家


是否
你视我为一个
十足的傻瓜


如果是
那我将会
在阳光底下


把慌言狠杀


不会惧怕
犯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71175.html

    上一篇:激励人的话语

    下一篇:现代环保小诗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