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的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杜甫诗词全集,大全》
杜普的诗 第一篇

杜 甫

〔 712 ─ 710 〕

杜甫,字子美,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杜甫便生于巩县,乃为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其为“杜少陵”。其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以前,漫游各地。天宝年间至长安,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其寓居长安〔今属陕西〕近十年,未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黑暗政治有较深认识。天宝末期,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参军小职。

及安史之乱,安禄山军陷长安,其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授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往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其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反映出当时政治腐败,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其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交游考略 ◇ 唐朝著名诗人、诗圣──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之死 ◇ 杜甫死葬何地? ──

·杜甫诗全集卷一·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杜普的诗}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高三十五书记{杜普的诗}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诗集原注】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杜普的诗}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杜普的诗}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卷今夕行

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 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 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 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 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 阴雨湿声啾啾。

高都护骢马行

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天育骠骑歌{杜普的诗}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 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

《浅谈杜甫诗史》
杜普的诗 第二篇

浅谈杜甫“诗史”

作者:高建新 时间:2010/7/6 16:53: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史 叙事

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 )、长庆(821一824 )间。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乾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光启二年(886 ),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人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这使他的诗,被称为伟大的‘诗史’。差不多整个痛苦的时代,都表现在他的诗里了。”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4.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说:“作为一代诗史,杜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严重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别,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所以爆发的根本原因。”“像杜诗这样刻画如此众多‘乱离人’的群相,这样广泛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确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杜诗之所以堪称一代诗史的重要原因。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杜甫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不同意冯至先生的泛“诗史”论:“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这部‘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了“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是“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

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所不同的是,“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 “可证诸史实”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欧阳修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新唐书·杜甫传赞》)“善陈时事”是杜甫“诗史”的一个显著标志,诗人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写下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新题乐府及长篇五言,如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都可称为“诗史”。这些诗作吸取了叙事诗多用对话、问答和片断情节、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描绘真实、细节真实。这些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兵车行》诗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爷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不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则是诗人借行人之口所表达的对朝廷穷兵黩武政策、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见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成都草堂诗碑序》)《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杜普的诗}

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者的遭遇就更不必说了。《北征》所表现的亦是如此:“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通过描写妻女衣裳褴褛,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极度的艰难困苦,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这正是战乱中广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缩影。俞平伯先生说:杜甫“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众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故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至于“三吏”、“三别”就更是这样了,无论是《新安吏》中母亲的哀伤欲绝、《石壕吏》中老妪的深明大义,还是《新婚别》中新妇的悲苦、《垂老别》中老翁的激愤,都有诗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在内。浦起龙说:“„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读杜心解》)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忧思、关切乃至揪心的痛楚。章培恒、骆玉民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该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罗宗强先生说:“在他的诗里,历史不是以时间和数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以活的形象,以各式各样人物的具体活动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提供的是一部活的历史,一部用形象把整个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复活起来的历史。让我们感情激动,忘记时间的界限,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杜甫之所以是„诗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以《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诗一开始就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漤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那怕是辛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说明正是出于对深厚的爱,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而产生的忧,以致诗人百折而不挠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以求,这种忧不是一般的忧,而是忧到“肠内热”的程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其后,诗人详细地陈述了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况闻内金盘,尽在霍卫家。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家中用的是金银器皿;供他们取乐的是薄纱隐身的舞女;供他们欣赏的是管瑟和奏的清歌;他们穿的是华贵的貂鼠裘,吃的是香橘、霜橙、驼蹄羹。然而,这样豪华奢侈的生活却是建筑在对劳苦大众敲骨吸髓式的剥削上的、建筑在无数饥尸寒骨之上的。紧接着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触目惊心地揭示贫富的极端对立,也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怒。这种贫富极端对立的社会现实如不加改变,必然进一步加剧阶级对立,最终导致社会动乱乃至解体!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杜工部《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杜普的诗}

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此追怀开元末年事。《通典》载„开元十三年封太山,斗米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五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正此时也。仅十余年,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工部自京赴奉先县,作《咏怀》诗,时渔阳反,状未闻也,乃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云:„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几„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盖此十年间,吐蕃云南,相继构兵,女渴贵戚,穷极奢侈,遂使安禄山得因之而起。君子读此诗,不待渔阳擎鼓,而早知唐必乱矣。”(《杜工部诗史》)。

这样看来,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可以这样说,杜甫的“诗史”是社会处在巨大的动荡、剧变之时的特殊产物,是认识苦难社会、苦难时代的一面真实的镜子,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独特的贡献。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杜普的诗 第三篇

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杜普的诗}

(一)主要内容:

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 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4、 感叹身世遭遇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杜甫已是“老骥伏枥”,但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却还没有实现,杜甫心中充满了不甘,但又很无奈,这种无奈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5、自然山水和生活情趣

杜甫对着祖国的山河有着莫大的热爱,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

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美丽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诉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归乡无望的忧伤。另外《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二)艺术成就

1、在写实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杜甫的诗有哪些》
杜普的诗 第四篇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的诗有哪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诗有哪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3、<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7、<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8、<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古诗大全》
杜普的诗 第五篇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古诗大全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古诗大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6、<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7、<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8、<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9、<送灵州李判官>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20、<登白马潭>

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
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
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0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