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内容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依依惜别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内容(一)

《依依惜别》之赠言、制作同学录

教学设计

陈之川

【活动说明】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成长的足迹”这一板块分三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了解活动建议,明确活动目标,讨论活动方案,并达成“制作‘班级纪念册’”的共识。第二阶段: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轴心,把纪念册分为“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学生自主合作,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确定分工与合作的事项后分小组挖掘素材,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围绕各个栏目分别组织过程性交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板块第一课时写赠言、制作通讯录。

【教学目标】

1、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2、通过对“范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3、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抒发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学校的风景图片、四季图片、文体活动照片和“百年名校”荣誉展(重点)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多媒体展示送别诗,师生齐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古人离别时,多做送别诗,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与小学毕业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采用展示校园图片、古人送别诗等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选择活动形式

1、学生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讨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自由发言,并详细介绍这种方式的特点及好处。

2、师生共同探究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3、最后明确:常用的方式有:

写赠言、制作同学录、开展演讲、写倡议书、建议书、给老师写

信、结合母校情况开展实践性活动,再为百年名校的建设出一次力,开毕业联欢会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通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要求,结合班级实际,选择活动方式。】【依依惜别内容】

三、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

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根据活动安排,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及同学录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一份同学录,可能就是将来几十年后你找到同学的线索,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怎样写好毕业赠言、制作同学录呢?

学生先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3、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师:课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一些毕业赠言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4、学生探究如何写好毕业赠言。

(1)学生自读毕业赠言,体会范例中的毕业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什么感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后全班交流。

5、教师点明:多媒体展示

通过阅读范例,要明白,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特点写。

赠言后边带上赠送者的姓名、年月以及有关住址一类的个人通讯资料,以便为制作同学录做准备。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重方法,重体验。结合课本提供的阅读范例,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示例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四、写赠言、交流赠言,表达感情

1、课堂上学生在八人小组之内互写赠言,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内写赠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赠言的基本写法,并及时纠正一些毛病。进而延续到课外时间再为其他同学写赠言。

2、教师在课外为学生题写赠言,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3、小组内学生互赠赠言。

4、评一评:

学生把收到的赠言,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

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5、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

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和未来。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突出学习目标的综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交流赠言活动,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五、制作同学录

1、指导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录的制作。

师:同学录应包含哪些项目,才能满足联系的需要。

学生讨论,并明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身高、体重、生活照片等附带情况。

2、指导学生完善同学录。

小组同学录完成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一下,看别人的同学录制作的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创造性值得自己参考,特别是在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特色等方面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意。

3、通过在小组内进行试点制作后,布置在课外进行制作全班的同学录。

【设计意图:拓展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方法上的;不仅是交流内容的拓展,还有交流方式的拓展。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制作制作同学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布置下一阶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为母校做点事”的主题,在课外对学校进

依依惜别
依依惜别内容(二)

依依惜别

【教学内容分析】

“依依惜别”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难忘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通过对“范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教具学具】电子白板、PPT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 “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 “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背诵《同学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学重点】掌握赠言的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赠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母校的风景图片,四季图片、文体活动照片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多媒体展示送别诗,师生齐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古人离别时,多做送别诗,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

是与小学毕业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采用展示校园图片、古人送别诗等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二、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

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根据活动安排,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及同学录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一份同学录,可能就是将来几十年后你找到同学的线索,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怎样写好毕业赠言、制作同学录呢?

学生先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3.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师:课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一些毕业赠言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4.学生探究如何写好毕业赠言。

(1)学生自读毕业赠言,体会范例中的毕业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后全班交流。

5.教师点明:多媒体展示【依依惜别内容】

通过阅读范例,要明白,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特点写。赠言后边带上赠送者的姓名、年月以及有关住址一类的个人通讯资料,以便为制作同学录做准备。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重方法,重体验。结合课本提供的阅读范例,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示例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四、写赠言、交流赠言,表达感情

1.课堂上学生在八人小组之内互写赠言,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内写赠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赠言的基本写法,并及时纠正一些毛病。进而延续到课外时间再为其他同学写赠言。

2.教师在课外为学生题写赠言,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3.小组内学生互赠赠言。

【依依惜别内容】

4.评一评:

学生把收到的赠言,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

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依依惜别内容】

5.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和未来。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突出学习目标的综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交流赠言活动,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五、制作同学录

1.指导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录的制作。

师:同学录应包含哪些项目,才能满足联系的需要。

学生讨论,并明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身高、体重、生活照片等附带情况。

2.指导学生完善同学录。

小组同学录完成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一下,看别人的同学录制作的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创造性值得自己参考,特别是在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特色等方面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意。

3.通过在小组内进行试点制作后,布置在课外进行制作全班的同学录。

【设计意图:拓展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方法上的;不仅是交流内容的拓展,还有交流方式的拓展。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制作制作同学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布置下一阶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为母校做点事”的主题,在课外对学校进行一次调查,发现母校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进一步确定采用什么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为母校做点事。

调查以小组形式进行,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分工,让每个成员根据调查内容和自身的特长,承担一项任务。例如:可以有的负责数据统计,有的进行校园采访,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归类等。调查结束后,将材料分类,准备在下节课中交流。在合作组内,分工可能不均,但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项任务,人人都要参与,不能包办代替。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通过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写倡议书、建议书、演讲稿、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的情感。

2.制订实践性活动计划,为母校建设出力。

【教学重点】

用写倡议书、建议书、演讲稿、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制订实践性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多媒体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年》等歌曲激起学生对儿童时代的怀念,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情感。

2.师:不久,我们将要离开母校,应该为母校点事,来表达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结合同学们课前所做的调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议一议,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你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让母校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调查,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交流表达欲望,唤起情感。】

二、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1.小组内部交流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内容(三)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 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

1、 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 “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 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

一、 阅读 “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 阅读《同学录》。

三、 阅读《毕业赠言》。

四、 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 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谈话引入。

二、 谈话,拓展思维。

1、 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 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 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 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 动笔,写一写。

四、 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 集体交流。

六、 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

1、 把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小组内自由地交流。

三、 指名说一说。

四、 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2、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

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五、 学生动笔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六、 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 布置作业。

1、 将《倡议书》和《建议书》交流阅读。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 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 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 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三、 讨论,制定联欢的方案。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
依依惜别内容(四)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0、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依依惜别内容(五)

<送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6212.html

    上一篇:告别小伙伴的话

    下一篇:书上生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