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 冯祖兴

  【摘要】(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中把数学思想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给每个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些体会:

  一、教学素材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里的现实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来自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利用跟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素材,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思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我选取了教室、操场作为学习素材,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判断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会思考操场的各个方位的指向,同时也能判断出学校各建筑物的分布,为后面教学学校示意图埋好铺垫。由此可看出,学生对一些现实生活素材中存在的问题都很乐意去探究,这样的素材不但增强学生求知欲,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 教学《口算除法》时,我让学生欣赏儿童歌曲“数蛤蟆”一只蛤蟆4条腿,二只蛤蟆8条腿,三只蛤蟆…,此时音乐暂停,但学生还想唱下去,我及时抓住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说说四只、五只蛤蟆各有多少条腿,在学生明白后,我进一步提问:有40条腿、80条腿、400条腿要多少只蛤蟆呢?这时学生兴趣更高,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很快说出除法算式:40÷4=10(只),80÷4=20(只),明白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它看作几个十或几个百,再根据表内除法进行口算。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俗话说:温故知新。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旧的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46+54=100中得出:100-46=54;100-54=46。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动手操作,调动思维发展

  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利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掌握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动手利用学具组拼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用直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之后,在小组里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个图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此时我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学生想到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特点能算出周长,推理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学的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按照以上方法去引导、激发,去挖掘学生思维的内在潜力,定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695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