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桃花源观后感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一)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块儿,小小一个台北把我们拦住了”是江滨柳感叹命运的安排不隧人愿;“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云之凡告诉对方我过得还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让他直面了现实。四十余年的怀念该是怎样的怀念啊,可是那相见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梦幻就此清醒。

暗恋的江滨柳、误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个曾经,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现今,看到了不曾有自己出现过的那些岁月,才会明白,你在远足的同时,她和有她的世界并没有静止。阴差阳错也好,诟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了解,你的经年苦思也只能锁在心田。这是个悲剧也是个喜剧,悲喜交加。

话剧看得不多,之前看过《恋爱的犀牛》,然后就是一些学校里的毕业戏了,感觉把剧本上的东西表现在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了。虽然这个戏中,有两场戏搅在一起,还借用演员的口,互相批评了一下:《暗恋》的导演说,《桃花源》的喜剧毁了他的偶像陶渊明,而《桃花源》的导演说,觉得《暗恋》的悲剧看得他想发笑。很想知道,剧本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把那样一些体会、情愫,通过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然后设计场景、对话、人物、背景、服装、道具等等等等。

戏中有戏,更是有难度,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受戏中人物感动。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二)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间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先说说《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内容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说,是“绝恋”。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很小,自己很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找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很享受;可现在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可是实在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终于又紧紧地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说: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 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说说“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起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孩子,每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说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此时,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这部剧包含多种现实寓意,下面就此分析(仅个人观点)

1.两岸关系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 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大量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

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现在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希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希望台湾能够和平统一,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重蹈老一辈骨肉分离的悲惨局面!

落叶归根,谁不想回到生养他的那片沃土?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当时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

而《暗恋桃花源》正是在一个整体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展开,也正符合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后来在无序的大环境下又出现了整体的统一秩序(即两个剧组的同台演出),可以说是剧本中的一个高潮,这也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实际,是《暗恋桃花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2.人生与爱情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己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爱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爱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爱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大兴桃花源观后感】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老陶与春花的爱情被袁老板破坏,春花与袁老板看似爱情甜蜜,却也胜不过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生了吧!与之形成对比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这个崇尚金钱和名利的社会,稍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可怜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爱情,她只知道谁对她好,谁有钱,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择谁。《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钱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弃沈冰,但是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已经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现现实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样美好想再回桃花源时却找不到路的场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方,始终是异乡。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己或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来,“暗恋”看似是一出悲剧,实则为一出喜剧;“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剧,实则为一出悲剧。“暗恋”的最后,分别四十年的一对情人最终见面,了无遗憾;“桃花源”中春花虽背叛老陶与袁老板私通生子,却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彻底陷入柴米油盐的混乱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后时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剧色彩也发人深省。想想自己就像那舞台上两部戏的重迭,人生到目前为止有多少错过巧遇等待,在蓦然回首时,往往全成空。每个人或许都会在这两部戏中跳来跳去,偶尔会跳出戏外戏,做会观众,审视自己,嘲笑自己,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暗恋 桃花源》观后感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三)

《暗恋 桃花源》

今年选修了现代话剧艺术欣赏课程,使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话剧,每欣赏完一部作品,都会加深我对话剧的喜爱,即使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即使鉴赏能力很差,即使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看后的心情,但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吸引着我。《暗恋 桃花源》就是其中一部我最喜爱的作品,由于早就听说过它的知名度,因此对这部剧有很大的期待。看完这部赖声川导演创作的话剧,它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乱中有序的剧情、演员对角色的完美塑造以及对比手法的应用都深深吸引了我。

《暗恋 桃花源》与其它话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导演将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剧搬到同一舞台上来一起演,期间还夹杂着两个剧组为争夺剧场的冲突,甚至夹杂着与两个剧组毫不相干的人在舞台上捣乱,整部剧时不时被打断,两部剧时不时要轮流上演,看似场面十分混乱,却用在混乱中找到了两部剧的联系,理出了一条秩序。

从剧本的内容来看,《暗恋 桃花源》讲诉的是由于剧场人员的失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在同一时间来到剧场彩排,眼看演出在即,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同时排演,于是两个一古一今,一喜一悲的故事就在同一舞台上上演了。《暗恋》讲的是青年江滨柳在上海邂逅了美丽的云之凡,两人本约定江滨柳在上海等候云之凡探亲回来,后来却因战乱,两人一分开就是40年,40年后江滨柳因病危命在旦夕,但心中仍忘不了云,于是登报寻找,却意外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日思夜想的两人尽然都在台湾,心中的愿望实现了,江终于见到了念念不忘的云之凡,但时间已经回不去了,两人早已各自成家,留下的只有遗憾。观众都不禁为两人戏剧性的命运遗憾,为之伤心。可是刚刚还在伤心,却又因为《桃花源》的上演破涕为笑。《桃花源》讲诉的是武陵人老陶因无法生育且又没有能力遭到了妻子春花的嫌弃,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两人一唱一和气走了老陶,老陶冒死逆流而上寻找大鱼却意外发现了传说中“桃花源”并遇到了一对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十分相像的夫妻,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但老陶仍放不下春花于是回到武陵,却发现春花早已和袁老板结婚生子。《桃花源》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无厘头的剧情博得了观众一阵阵的笑声。

总的来说,在内容上,虽然两部剧名为一出喜剧,一出悲剧,实质上两部剧却悲中透着喜,喜中夹杂着悲。《暗恋》虽名为悲剧,但最终两人还是见到了对方,完成了心中的愿望,虽不能在一起,但各自都有了美满的家庭,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而《桃花源》虽名为喜剧,但老陶对妻子不离不弃却遭妻子背叛;春花和袁老板最终虽结婚生子生活却乱七八糟,何尝又不是一出悲剧。人生也是如此,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在这部剧中,导演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悲与喜的对比,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对爱情的忠与不忠的对比,造成了观众思想上的冲突,与舞台上两个剧组的冲突交相辉映。但在冲突中又反衬出一种和谐,悲与喜并不对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桃花源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思想寄托,但人终归要回到现实;而对待爱情,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最后,令我惊讶的是导演在演员的名字上也别出心裁,老陶、春花、袁老板,“陶花袁”的谐音不正是这出《桃花源》的名字吗!

总之,因为剧场的一个不禁意的错误造成了这两部戏不得不同台演出,但正是由于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造就了一部话剧传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大兴桃花源观后感(四)

[篇一: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珍惜眼前的幸福]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观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轻松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篇三: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终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角色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悲剧。”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悲剧,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悲剧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爱情总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间,错的人。错的时间,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可是错也错了,怎么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终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爱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刚刚一个朋友短信我说:“垂死的挣扎,挣扎的希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我说:“有看到希望吗?我只看到无望。”他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可许称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篇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000字]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先生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剧目,在台湾和大陆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今演出的剧组也不计其数。这部话剧在各种演绎下,真正地表达出了“一方小舞台,万千大世界”的艺术效果,今观彭维熹导演的<暗恋桃花源>也有同感。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在同签订的剧场上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因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便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在上海相遇、相知、相爱而又就此离别,其后两人都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在四十年后才得以重逢,而此时他们都已各自为家多年,云之凡闲居带小孩,江滨柳已病危临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底本,重述了一个喜剧故事。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并合谋逼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而待到老陶沉醉桃花源多年回到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正是这悲喜交错的舞台剧幕,展现出了台湾当时的种种生活情态,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万种现象。

而今,由彭维熹导演,姚忠瑞、谢眺、郭钟锐、杨彬、张艳群等演绎的<暗恋桃花源>没有在原剧上作较大的改动,剧中的思想性依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上得以体现。话剧是一喜一悲两个剧组交叉,但我认为这是一部悲喜合成的悲剧,作者和导演可谓别具用心。小小的一方舞台上展现出的万千大世界的万象是悲哀的,这种“悲”的背后是希望接受者要有自己真正的“桃花源”。

“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在这段“约会”逐渐展开的同时,作者和导演的思想便开始在江滨柳和云之凡这两个人身上展现。一句“回家真好”牵引出了剧情的时代背景和日本侵华的控诉,恋家而又不能回家的情感静静地涌进观众的内心。江滨柳和云之凡皆因战争而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相遇上海。“回家”勾起了江滨柳的念家情结和爱国之情。是战争让国人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是战争让相知相爱的人无奈而痛苦地分离。江滨柳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新中国的期待,对历史的记忆,是老一代人的切身体会,是编剧和导演给当代观众打的一针强心剂。物质生活的丰裕是不能淹没国耻的,居安思危,我们的血管里留着同样的血液。“有些东西是无法忘记的”,这是云之凡胜山高胜海深的爱的关怀也无法抹去的,踩着无数先驱用脊梁铺就的这片天地,我们没有理由让沉痛的历史在精神世界离消失。柔缓而深情的音乐,便是导演温馨而沉重的告诫。剧中的“导演”不满意“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表现,愤怒地要求重拍,这是因为“导演”亲身经历过那段沉痛的历史,经历了那段苦恋,他想通过拍戏去找回失去多年的心灵的慰藉,找回自己的那片“桃花源”。然而现代社会里出生成长的演员根本无法理解、体会,他们不能进入真正的角色,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让那段国耻被尘封,这比江滨柳与云之凡的别离更加悲哀,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真正“悲剧”。编剧和导演不仅通过江滨柳来表现国悲,更是通过“导演”这位真正的江滨柳来提醒接受者应该有自己的“桃花源”。然而,彭导演在剧中对原剧离两处台词的改动不是很慎重,“淡水河”的历史意义是“湘江河”的亲切感永远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

面对这种悲,编剧设置了老陶在现实无法转变的情况下,被逼离开,像陶渊明一样去寻找世外桃源,一片心灵和精神的慰藉。淡蓝的灯光逐渐变为淡黄,由晨光开始,老陶便不惧激流,带着寻找“大鱼”的希望向上游撑去。

当这种悲在喜中快让观众忘却的时候,编剧便让这一幕嘎然而止。“暗恋”剧组打断了喜,重新回到悲。从悲情的二胡声中将观众又一次延续着悲,不能忘却。下面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呢?编剧和导演始终让这方小舞台展现着大千世界的万物之态。江滨柳病重于床,云之凡送的围巾再度勾起他的遗憾和痛苦。然而无知而纯真的护士与江滨柳格格不入的对话,又引起一幕闹剧,闹后依旧是一种悲,新时代的女孩无法体会老一代人的情感观念,两个时代的人无法逾越着一条鸿沟。正是这条鸿沟又将悲剧延伸。江滨柳对云之凡始终念念不忘,在生命的最后登寻人启事,期待着这份苦等几十多年的恋情重新相遇。而女护士却连一周前分手的男友面貌都想不起来,这种两代人爱情观念的对比是怎样的一种悲。江滨柳悲在苦恋不来,而女护士却悲在漠视被世人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这种毫无责任心的爱情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下产生的,这依旧是一种文明的曲解,这种虚伪的社会将是一种不和谐的基调,这种情感观将使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的链条断裂,这种幼稚的心理将是一种民众心理的弱化,这种不负责的态度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走向一个黑暗的低谷。

江太太对江滨柳关怀倍至,而江滨柳却置若罔闻,心中恋着的依旧是那四十年前一别未见的云之凡,梦中梦到的也是云之凡,这也是一种爱情之悲,这依旧是一种婚姻观念造就的悲剧。爱与被爱的爱情心理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遗恨与悲哀。这种旧时代的婚姻观念对女人是悲呢,还是对男人是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编剧和导演就是通过江太太的祈祷与江滨柳的梦境的对比,将这个问题展现给观众,引起一种新的思考。

当然,悲在此幕中更体现在江太太口中的韩大哥身上,虽然只是简单提及,但编剧却是用心良苦。韩大哥与江滨柳都是大陆人,因战乱而到了台湾,最后却因为海峡两岸关系而无法回到大陆,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沉痛的隔阂。这不得不使人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那种恋家却不能回家的悲情。而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逐渐得到和平的缓解,韩大哥能到大陆了,所以总往大陆跑,哪怕就是去吃一顿大餐就回来,这是喜啊,这是悲后之喜啊。但因台湾始终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依旧有很多人无法回到大陆的怀抱里重温母怀之暖而有变成了催人泪下的悲。一家人始终不能和睦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幸福地享受晚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是历史的悲剧。

“导演”再一次叫停彩排,因为表演无法达到他想要表达的效果,他再一次痛苦地回忆起当年的兵荒马乱,再一次陷入战争崛起的大坑。而演员们则认为他要求太高,且工作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可谁又能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情与国情交叉的感受。现代人忘却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这才是编剧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悲。

老陶继续撑船而上,继续寻找有“大鱼”的地方,这“大鱼“便是他所追求的“桃花源”。但令他无法预料的是他找到了桃花源,并在现实与梦幻的误会后沉浸了桃花源的欢乐中,然而这并非他真正的“桃花源”,他要回去找春花,把春花也带到这个地方来,这才是他想要的“桃花源”。可是回到武陵,春花和袁老板已成家生子,他的“桃花源”又消失在那江水的尽头。他痛苦、无奈,他争取、追求,可是他始终没有进入他的“桃花源”。这是老陶的悲剧,这也是作者要表现的悲哀。台湾混乱的社会秩序中,有序却无法使人找到心灵的“桃花源”,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一种爱情观的悲,人性之悲。

“暗恋”与“桃花源”两剧组同上时是全剧的高潮,是混乱的高潮,同时这也是悲喜结合成悲的高潮。陶渊明的文学被现代人糟蹋得支离破碎,文学变成一种商业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刻的内涵;现代人无法理解民族的危难与耻辱,无法理解那种真挚的情感;医院不停催着江太太缴费,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这些难道不是悲?编剧和导演就是想让接受者理解了这小舞台上的大世界后,懂得这种“悲”是两个剧组表现的共性,而其悲喜的表现风格又只是各自的个性。今人的精神荒凉,寻找“桃花源”却又在毁灭“桃花源”,在喧闹杂乱的世界里,编剧与导演无疑是想把悲和悲的缘由展现给观众。

然则悲喜交结的悲在喜剧中又充满着摆脱这种悲的理想和愿望。那个一直在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子,她生活在现代这喧嚣和杂乱中,心灵与精神的空虚,让她一直在毫无头绪的寻找刘子骥。而刘子骥则是陶潜<桃花源记>中最后提到的人物,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代表着一种理想与希望,他就是“桃花源”,所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桃花源”。但那位陌生女子一直没有找到,在她慌乱的寻找中始终找不到。希望成失望同样是一种悲。

全剧当中,编剧与导演主要就是想通过悲喜交加成悲,想通过这一方小小舞台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观众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不要酿成剧中乃至现实当中的悲;这个“桃花源”便是现代纷乱文明当中的一种精神的清醒、精神的亮度。

[篇五: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恩重于爱]

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但早就听过赖声川导演的大名以及他执导的<暗恋桃花源>,因此7月15日<暗恋桃花源>第四次来到广州,我便与好友雷童一起去看。雷童第二天便写出了一篇观后感,并问我为何观看演出后明明感触颇深却没有写些什么。其实我只是太忙,关于<暗恋桃花源>,尤其是其中的<暗恋>部分,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如今在这里补上。

云之凡和江滨柳的爱情,正如<暗恋桃花源>节目介绍册上所说,因为处在这样的纷争时代而注定不能有结果。而最后即使重逢,却因为双方都已有了各自的伴侣,只能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听着那一句句略带生涩的“你身体还好吗?”“你过得怎么样?”,心总会感觉到被这两人的悲剧一层一层剥开似的疼痛。云之凡临走时,江滨柳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本以为他终于会一诉衷肠,他却只能惆怅地问了一句:“这些年你想过我吗?”实际上,他在最后和云之凡握手的那一刻也是压抑着的;他很明显地努力克制着自己,想把自己的悲伤控制在哽咽状态,避免哭泣。然而,就是这一连串的情绪上的压抑把<暗恋>的悲剧效果推上了高潮。江滨柳和云之凡没有释放出的泪水,绝大部分最后都挂在了观众的面颊上。

我必须承认,我也流下了眼泪,但我的流泪还有另外的原因:我被江太太的伟大感动了。江太太也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按照剧情,她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无法与云之凡相比。这一点,从江滨柳多年以来经常听他和云之凡曾经分享过的歌曲并陷入沉思可以看出。江太太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不可能察觉不到江滨柳心中最爱的女性不是他。然而她对江滨柳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她对小护士讲述和江滨柳初识时的事情那种如数家珍的语调和幸福略带羞涩的表情。第二个证据就是江太太急着帮江滨柳交住院费用的细节。中年妇女本来最让人厌烦的就是唠叨,啰嗦还有斤斤计较。然而在这一幕中,江太太对医院的抱怨恰好体现出了她对于江滨柳无微不至的关心,连缴费这类没有急迫时限的琐碎小事都挂在心上,要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办好。她的唠叨确实是可爱的,甚至可以说每听一次都会感到温馨的,是百听不厌的!综上,江太太的伟大,在于她能不计较地位和待遇,全心全意地付出去爱江滨柳。用<士兵突击>里老马班长的话说,江太太的伟大就是因为她甘于平凡。她身上人性的光辉,是云之凡身上没有的,也是一个再完美的云之凡也掩盖不了的。

我理解江滨柳为什么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开始寻找云之凡。他们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愫,但因为时世的动乱而无疾而终。他理应觉得遗憾,理应寻访云之凡的消息。不管云之凡是生是死,只有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也算是给了当年爱慕她的自己一个交代。但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以来,云之凡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如此的高。江太太为了江滨柳付出如此的多,应该说对江滨柳是有恩的(爱也是恩赐的一种啊)。而云之凡即使再完美,再独一无二,也只是江滨柳未曾拥有的爱慕对象而已。或许是明白我的感受,江滨柳最后很好地安排了江太太今后的生活,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了。

也许下辈子他能够明白,假如命运不愿让他同时拥有他的所爱和爱他的人,那么他应该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所爱,而用自己的一生去报答那个爱自己的人。

[篇六:<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原来暗恋桃花源并不是新时代的新作品。我想也是,这年代的好作品已经不多见了,大家都忙着赚钱,又怎会潜心于寂寞的艺术。

在同一个剧场中交替进行着两出话剧,喜剧和悲剧。这样的撞击能迸发出思维和感情的火花。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思索和情感的激发。

赞赏它的巧妙构思,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共通处,暗恋与桃花源。

我想,人人心中都暗恋一个桃花源,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故事虽然比桃花源的故事现实,但是从他们的名字来看就能感觉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云之凡、桃花源、还有云之凡向江滨柳描绘的她一家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时进入的地方,其实都是同一物——人们心中向往的美好。而刘子冀正是那个去找寻桃花源的人,却留下了那个白衣女人苦等。

神秘女子的反复出现,反复叫着同一个名字,才让我明白,这出戏依然还是同一个话题,是忘记。

从第一幕开始就是在说忘记,暗恋的导演过于执着于演员的表现,总在说“那时候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感觉”,落泪为的是什么?就连女主角也不免劝他,忘了吧,至少暂时在这剧中。那就是他自己的故事,他从来没有忘记过。桃花源中,两个白衣人劝陶大忘了袁老板,忘了春花,他暂时忘记了痛苦,可最终还是不能忘记春花,走出桃花源,哪怕不能再回去也要接回春花。江滨柳四十年后临死之前还要登出广告寻找云之凡,而他这之前四十年的生命中竟也没有快乐过,因为他不能忘记。至于神秘女子,则不能忘记到近乎癫狂。这世间有多少东西不能忘怀。其实并不是找寻什么永恒的爱情,只是不会忘记相恋时点点滴滴的甜蜜,或许时间真的很短暂,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那真的会是一辈子最珍惜的记忆。至于不能忘记,最后重新去找寻,却不一定是什么美满的事情。剧中每个不能忘记的人,最后都只有失落。陶大选择离开,江滨柳抱着妻子的双臂痛哭,神秘女子撒落纸钱然后将那一身奇怪的行头摔落在地,也就是向这样的记忆告别。在那一刻,心中不免祝愿她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可重新回到自己的时候,又不免苦笑,我自己什么时候有可能忘记呢?

有人说,希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的袁老板与春花却彼此埋怨伤害。他们曾经也象江滨柳与云之凡那样期待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起时,才发现所谓的美好只是海市蜃楼。那么如果江滨柳与云之凡真的就一直在一起,难道就会真的幸福吗?

<暗恋>的导演试图用戏剧来演绎心中的她,似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对表演屡屡失望。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寻找着情人刘子冀,然而直到终场也没有找到。而<桃花源记>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刘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己内心的结困扰着,都在寻找着什么,都在等待着什么。

古人以结绳记事,解决了一件事就解开一个绳结。今天已经不需要用绳结了,但多了许多心结。当然,有时候人们给心结起了许多别名,比如理想、梦、目标、希望、迷惑、期待……

张闻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为理想已经实现了。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听起来象个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的尴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是人们的心结;

走不进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只在人们的心结。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4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