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内涵的句子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诗意的句子》
诗意内涵的句子 第一篇

美在字里行间

? 优雅,行走在时光中

优雅,行走在时光中。 岁月的山峦积淀着沧桑,生命的泉水涤荡着澄澈,心灵的花草弥散着芳 香。这梦一般的岁月纯净而美好。悠然行走在美丽的世界里,让自己跨 越的姿势优雅而蹁跹。 优雅是一种美丽,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是结庐在人 境,而无车马喧...

?

冷夜的风划过指尖,落墨成一丝一缕忧伤,滴在心里,化成胭脂泪。携一缕月光下的思念,今夜为君独憔悴,捻一片落花,掬一抹月色,闭目遥想,你就在我身旁。我愿抛下风尘愚念,为你织起一个深情的梦。一段尘缘,梦断成空。今生我只是过客,只是风景里的旁观者...

?

无意间看到有这么一首歌,只一眼便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歌名,甚至没来得及用心去聆听那旋律的韵味究竟如何。细细的品味着这歌名,就如同你独自漫步山林,突然一抬头,一大片的梨

陶公东篱采菊时,悠然...

? 爱,是一本斑斓的画册

爱,是一种温暖,一种心痛,一种真实的生命。爱,是一条偏僻的小路,总能通达心灵的深处;爱,是一本斑斓的画册,总有刻骨铭心的风景;爱,是一朵馨香的兰花,总在风雨中静默绽放。爱,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感受;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爱,不是一...

? 美丽,在落叶凋谢时

美丽,无处不在,需要静心发现,静心聆听,静心感悟;人类的美丽,随处可见,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抹微笑,就是温暖,就是力量,就是勇气;生命的美丽,在于经历,一场场风雨一段段路程一次次拼搏,就...

?

1.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2. 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 3.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4. 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飞;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

? 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用我们的奋斗和梦想扬起青春的船帆,当我们努力拼搏地摇浆时,成功的闸门也会慢慢地再为我们打开,我们将享受一份青春的美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

晓风伴银钩, 影乱难拼凑。 残月独存倚寒楼,凉风轻袭缠衣袖。 怅然抚箫奏,无言泪自流。 杯盏犹握点滴酒,铜镜不改容颜瘦。 佳人面挂两行愁,欲说语又休。 情字已堪忧,怎挽

? -- 浅醉 冷清的夜在漫长的等待中,已显得毫无温存之意了,一切仿佛都是白...

? 浮生若梦,掩袖一笑弹指间

一帘幽梦长,子夜情未央。 晓来谁染鬓成霜?泪落已千行。 把酒酬月人茫茫,白了少年郎。 对镜愁容卷千丈,怎掩藏?暗思量,岂敢忘? 浅醉 时光残缺了曾经信望天空的真纯,美好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的被定格存储,那熟悉的景物,在岁月的河流中早已被洗刷的陌生...

《诗情画意学古诗》
诗意内涵的句子 第二篇

【诗意内涵的句子】

诗情画意学古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中国,诗的国度。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古诗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婉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他们的诗学素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

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特殊的“境”,情境、意境、心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更增添了古诗的魅力。通过对学生引导、启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锻炼和提升是其他素材所无法比及的。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诗意内涵的句子】

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学之精妙。

(一)、榜样是无穷的力量

儿童总是用一种崇拜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老师,模仿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当我们对古诗充满着热爱和迷恋时,学生一定会被我们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很快地喜欢起古诗词。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意境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沉醉其中,并影响自己的学生呢?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①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是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这如何做到新理念要求下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呢?

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

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可兴趣这位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况且,几日的“兴趣”不能称其为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②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

我一直对古诗词很钟情,第一次给学生讲古诗,我总会说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谈谈李白和杜甫,讲讲汤显祖和关汉卿,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诗词。

在讲课时也尽力穿插古诗词,让古诗在不经意间进入学生的生活,就像空气一样让它无所不在。如:讲到《荔枝》一课,我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入新课;讲到《墨梅》一诗,提起梅花与雪,我随口吟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到西湖,便和学生一起吟诵:“若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谈到荷花,则背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甚至介绍学生积累周敦颐的《爱莲说》;说起岳飞,背背《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十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起八月十五月儿明,则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老师本身的感染,学生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

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时光,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 鸢”。让诗能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来一个“诗到用时方觉少”,教师再补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日久生情,抑或是简单应用,都能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淡化诗意,注重整体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诗意内涵的句子】

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的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最终结果也各有所长,反映出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得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得到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在字里行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发掘古诗的意境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作“哑巴诗”,诗比作“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我们课本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成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源地。

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诗歌之常》
诗意内涵的句子 第三篇

诗歌之常:诗意的存在

陈 卫

研究诗歌,最容易被问到的是一个千古难题:什么是诗?特别面向当代诗歌的多向度发展,诗歌在读者眼里成了难以把捉的东西。面对这些,我的答案是:诗有诗道,诗有诗意。 物皆有“道”,精神自由与形式创新是艺术创造之道。何为诗道?严羽将诗道譬比禅道,他从接受者的角度说“诗道亦在妙悟”。我所认为的诗陈卫道内涵更广,它应是区分散文、小说、戏剧等文类的根本。从诗歌本身来说,诗道包含诗意,也包含诗歌表现独有的形式,比如意象、留白、诗语、节奏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借用哲学中的常与变来对应:诗意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留白则带来想象,诗语是比拟、趣味、机智所产生的话语形象性、多义性的综合,节奏直接彰显诗歌的气质,这些都可视为诗道之常性。至于运用何种意象或是不用意象来表现情思,采用叙事体还是抒情诗的方式,写景还是抒情,五言、七言或是自由体,这些写作上的选择,应为变性。因为篇幅的原因,以下将着重探讨诗歌灵魂——诗意的内容、生成及作用。

何谓诗意?与我们平日所讲的“诗意人生”不尽相同。作为修饰词的“诗意”是指超脱于现实的一种生活情调,比如品茶、饮酒、赏乐等,都是与谋生无关的日常生活方式,具有休闲性质的高雅生活的代称。诗中之诗意,指通过诗歌文本所表现或体会到的超越现世生活(不排除表现日常生活细节)而获得的精神愉悦,它是一种呈现自由状态的美,是摆脱物质形态束缚或生活欲念之后的精神满足。无论是描写童趣、亲情、爱情,回忆追思或展开遥远的想象,还是表达孤寂、喜悦或揭开内心挣扎,诗歌传达出来的是对自由、理想、美、爱、真、善??的体验与渴望,这就是诗意的内容。

诗意的感受不同于小说与戏剧等文体带来的感受:它不需要通过人物形象对比,或追溯故事脉络;也不大需要解释情感发生背景,甚至作者的说明都讲究节制,它就在景物的暗示或情感的抒发中,见性见情见智。从阅读行为来看。读诗并非是为了印证诗歌与生活关系的真实与否。它可以是非真实非细节性的,也不用去考证事件发生的真伪,只需关注文本本身提供的情感真实和思考深度。在富有诗意的作品中,我们会因诗中的山水、树草、鸟兽、人鬼等物象构成的情境浮想联翩,继而打动,久久凝思;或许我们时而迷惘,时而激动,接着就在迷惘或激动中突然苏醒或更加沉迷、感动。诗意就像一只手,深深地勾住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到一种隔世般的熟悉与陌生,刹那间与作者发生灵的沟通与意的相会。可以说,诗意包含着情与智的成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对古典诗歌美学经验的总结,也是诗意的美学风格的概括,如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都成为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诗意体会。

诗意何处寻找?自然宇宙、生活、艺术中处处皆存诗意。

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说的是中国诗歌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还有的诗歌表现在春夏秋冬的时间更替中所感受到的人生喜怒哀乐,生成伤春悲秋的人生感悟模式。生命体验——岁月流逝、生命短暂,可谓是诗歌中最为永久的母题;生离死别,友情亲情,羁旅乡愁也为诗歌动人的内容。在西方的诗歌中,诗意更多来自人与自然的对抗搏斗,自然与人当成两个极端的个体。在斗争中,体现出自然的伟力或是人的英雄气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儒家为主的教化中,中国人成为等级制和家族制下的存在体,诗歌功能在于对群体愿望或不平之事的兴观群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古代诗人较多地采用托物寄情,借物言志,讽刺比喻方法。西方的诗歌中,个人意志是作为突显的内容。浪漫主义诗歌强调人的主观性,现代主义诗歌则多描写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艺术是诗意的另一来源。苏东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的就是王维诗歌的诗意从画(语言所表现的线条与色彩、造型、构图)中来;同样,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说的是诗歌中有音乐所有的节奏和旋律感,而乐中如有诗的话,那么就是诗意的流露。诗化小说、诗化戏剧、诗化散文的得名等都因为此类作品有着不同文体的特色,特别是有浓浓的诗意,形式结构上越轨,写作方式更似诗的风范。

诗意与时代的美学取向有关。在古代诗歌中,意象是诗意的载体,但人们认为诗意通过形式表现:对仗工整、押韵整饬、字句精炼与否是判断诗意的标准。新诗自由化的发展过程中,诗意更与情知有关。五四时期的胡适、郭沫若等人诗歌抒发个性自由的时代思想;抗日时期的艾青、田间则表达民族自由的渴望;卞之琳和冯至等学院派,更注重生存的思考。推崇纯诗的梁宗岱认为新诗音节“简直是新诗底一半生命”。闻一多认为诗歌要具备“三美”,他们则从形式上强调诗意的呈现方式。

诗意是情绪化的,它通过比喻和暗示表现出来。如穆旦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悟,凝结在《诗八首》中——“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里“火灾”一词就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诗意也是一种理智,“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格言式的句子中参透了恋爱、人生、事业的秘密。

诗意通过想象才得以呈现。梁宗岱说“宗教家贬黜想象,逃避形相;哲学家蔑视想象,静观形相;诗人却纵任想象,醉心形相,要将宇宙间的千红万紫,渲染出他那把真善美都融作一片的创造来。”(梁宗岱:《谈诗》)农业社会中,自然景象是诞生诗意的源泉,意象叠加是诗意溢出方式;当农业社会成为历史时,诗意更多来自于诗人对人生的机智了解。在观照他人或反省自身时,获得一种在世的经验,把这种经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或调侃,或幽默,或反讽,或戏拟,诗意才焕发精神气。李亚伟的《中文系》、路痕的《消化人生》等皆为此类当代诗歌佳作。

诗意还诞生于互文文本中。八十年代以来一部分诗人进行诗歌实验。诗人们采取与经典诗歌中同样的意象,或是同样的题目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并非改写,而是一种破坏性的写作,具有反讽性质。这类诗,在当代诗歌中是最受争议的,比如韩东的《大雁塔》、伊沙的《饿死诗人》等诗,多数人认为不是诗,但如果对文化演变有所了解,我们就会明白这一类看上去不像诗的诗,仍然有潜存的诗意——诗意就是对传统的反动,它彰显与已有美学原则和思想道德所不一样的全新意义上的自由。当然我们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超前意识(并不一定就代表先锋,或者进化论思想中的先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回头观望时,会发现它们表现了时代新症象。

诗行排列会增强或减弱诗意。例如非马在《无性繁殖恋歌》中通过竖排“我爱你”,“你别繁殖得那么快好不好”的方式,让“我”、“爱”逐字缺失,“你”的单独铺开,强化文本与标题的相互作用,产生机智与风趣之味。【诗意内涵的句子】

诗意与诗歌的节奏相关。节奏快,诗意外露;节奏跳跃,诗意活泼;节奏克制,诗意缓缓流出。郭沫若的《天狗》在快节奏中催生了彻底的毁灭感;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 唱》在欢快中带着喜悦;卞之琳的《断章》在似断实连的画面中令人回味悠长。

诗歌取材同一事件,诗意的挖掘程度是多样的。如在汶川地震中,广为流传的有《妈妈,快抓住我的手》,此诗从惯常的取材人手,抒写灾难中最动人的亲情和面对死亡的慰藉,诗是温情的。在朵渔的诗歌《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中读到“轻浮的祖母,轻浮的,正在分娩的孕妇,轻浮的”时候,我们会从“轻浮”这样一个用来形容轻佻的女性的词语中看到诗人另酿的诗意,听到了他的愤慨。刘洁岷的《最后一课》中不无幽默地写到“校长在摇骰子”时地震到来,由于成年人责任感缺失,孩子们的书包最终都成为“死去的书包”,在诗歌将无生命的物体生命化时,我们感到无力挽救年幼生命的无限悲哀。诗意来源于生活,生存于语言之中。

【诗意内涵的句子】

诗意最终通过语言来实现,诗语是诗歌最为显性的特征。诗语与日常用语有所区别,尽管诗歌语言可用日常用语,但在诗人笔下,所指并非能指。海子诗歌中的“祖国”,远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祖国,“麦地”也与农田关系不大,它们成为诗人的私人话语。一旦进入诗歌世界,语言常常呈多义性特点,与上下文发生奇妙关联;还可能是趣味性的,故意错置。如赵思运的《中国人民很行》中故意借助外国人把“银行”都误认为“很行”,在误认中产生谐趣之意。诗歌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另一个似曾相识的诗意世界。因此可以说,诗语是建构诗意世界的砖瓦。

诗意总是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中到来。把住诗的常性,我们就能在变幻的文字当中,与诗意悄然邂逅,永久相伴。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彭文博)

颠覆客观真实,营造诗性生语言

——北岛诗歌语言艺术探

【诗意内涵的句子】

刘德岗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派诗人北岛最受人们的追捧,十年间曾三次荣获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其中一次还险些儿超过爱尔兰诗人希内。他诗歌的其他艺术成就我们姑且搁置不论,仅驾驭语言的娴熟与老到就不能不让我们叹服,一个普普通通的语词一经运作便能顿时生发出鲜活的语并产生十分生动形象的艺效果。他以生花的妙笔为我创造了一套典雅、蕴藉而又奇崛的诗性语言。可以说北岛是在使用语言,而是在创造言、在

制造语言神话。

北岛营造诗性语言的艺术手段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其中以颠覆客观真实,改变客观世界的原本面貌是其惯用的策略之一。在他众多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对客观真实进行颠覆、甚至“歪曲”的艺术处理,从而营造出诡奇的诗境和陌生别致的语言。请看他的《界限》:“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像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是:诗人(抒情主人公)站在河岸边,身影映印在流动的河水中,河水中的影子随着流水在波动,犹如一棵被雷电击中烧焦的树。显然“我(人)”是不能流动的,流动的只能是河水和河水中的身影。像这种颠覆客观真实的诗句,在北岛的诗作里几乎无处不在:“夜,面对四只眼睛/这是一片晴空/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黄昏·丁家滩——赠一对朋友》)。“夜”是一种光阴,无意识无知觉,它不懂如何面对四只眼睛,而只能是四只眼睛面对它。“芦苇丛驶向战栗的黎明,

渔夫舍弃了船,炊烟般离去”(《随想》)。“芦苇丛”是一种植物,无法走动;“黎明”是时光,时光可以运动流转,诗人不说黎明驶向芦苇丛,而偏偏说“芦苇丛驶向战栗的黎明”。“地下室空守着你,内心的白银,水仙花在暗中灿然开放”(《白日梦》)。“地下室”是无生命的建筑物,没有意识和思想,根本不懂什么是守着,而会守的只能是“你”。“一支乐曲记住我/并卸了它的负担”(《黑盒》)。“乐曲”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它不是人、它没有记忆力;只有人,也就是说只有“我”才能记住乐曲。以上种种皆是把主说成客,把客说成主,真是极尽颠倒之能事。还有“仅仅一瞬间/气候习惯了我的呼吸”(《仅仅一瞬间》)。“雨中渐渐透明的,早晨,阅读着我的皱纹”(《雨中纪事》)。“高速公路穿过落日,两座山峰骑垮了骆驼”(《无题》)等。像这种颠倒客观真实的诗句在北岛的诗作里俯拾即是。

诗人为何要如此颠而倒之,故意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5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