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一、直接导入: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鲁迅 (板书)

师:他原名——

生: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散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朝花夕拾》

生:是回忆性散文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以后写成回忆性文章。

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就象盛开在晨光里的带露朝花,浸透着儿时的甜美,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浪花。

二.检查预习。

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幻灯片展示),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确凿 菜畦 骨髓 收敛 桑椹

倜傥 蝉蜕 宿儒 人迹罕至

生一:读。

生:齐读。

三.解释题目 批文入情

师:课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明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这两处记述中有一处明显的过渡,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齐声说:第九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声朗诵。

师:请注意这段的最后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称蟋蟀,覆盆子,木莲为“我的”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种写法太特别了,我们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把百草园的动植物称为自己的朋友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情感。 师:在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到童年的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是,是什么心情吗?

生:不舍,依恋。

四.重回乐园,寻访童趣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第一部

分,回答这个问题。

生:思考,回答。

生一:百草园的精美,故事神秘,捕鸟的乐趣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师:说的很全面,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些。

生二:写了百草园中的菜畦,皂角树,桑椹,鸣蝉,石井栏,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大自然的美丽的景物。还有什么?

生二:神秘的美女神的故事,还有冬天有趣的雪地捕鸟。

师:我们简单来说,优美的景色,神秘的故事,有趣的捕鸟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二)、美点追踪 品读百草园美景

师:课文哪一段集中描写了百草园的美景?

生:第二段。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品析这一段。我教给大家一个品读课文的方法。(幻灯展示方法指导)理解词语妙用,了解课文句式,感知写作顺序,品析巧妙修辞。

精读课文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读,从各个侧面读,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下面大家齐读这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开始”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理解本段内容,老师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幻灯展示)

(1)本段描写了那些景物?

(2)作者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顺序序,从那些角度来写的?

(4)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下面同桌之间讨论这几个问题,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忽然从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师:那你来说说,作者描写这些景物采用了什么句式?

生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师:你觉得这个句式的好处是什么?

生三:说明了百草园的景物之多。

师:好,还有吗?

生:沉默。

师:请坐下,再想想。谁再来说说?

生四:这个句式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用单单是表现最没有乐趣的泥墙根一带有很多美好的景物,整个百草园应该会更好玩。

师:哦,也就是说,百草园到处都是优美的景色,单是这个最不好玩

的地方就有无限乐趣。很好请坐下。那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我请同学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五:我喜欢的句子是“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而且把它的色味和桑椹比,通过比喻的对比来表现覆盆子的酸甜和很好的色味。

师:从味觉这个角度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好。请同学们大胆的举手。

生六: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这句话体现了鲁迅的好奇心,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师:哦,看到何首乌想到了神妙的传说,就产生了好奇心,想把它拔起来看一看,那你觉得这个句子表现了少年鲁迅对大自然怎样的感情?

生六:向往,喜爱。

生七:我喜欢的句子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虽然开头是不必说,但是他也把美丽的景物给说出来了,下面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更加突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无穷。

师:哦,虽然没有详细的说,也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你回答的很好,请坐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二)
观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课堂实录有感

观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有感

今天观看了市级公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后,感想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导语的艺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好课的开头似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高效课堂的实施铺垫了基础,因此开讲一篇新课时必须注意要导语的艺术性。本节课的导语就很不错,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张鲁迅的照片,再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和学生在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知识,对作者进行较全面的介绍,然后很自然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鲁迅童年的乐园。学生已经对百草园产生了兴趣,下面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2、抓文眼的艺术: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推开这扇窗,学生就可以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眼往往在标题、篇首或篇末。本文的文眼就在标题上,教师让学生读标题,而且三个学生分别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文眼。结果学生很快发现重点在“百草园”而非“三味书屋”,理解本文主旨是写儿时的乐趣,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3、提问的艺术:本节课几乎是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中进行的。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高效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教师的提问很有针对性,也很有艺术性,而且是大面积、全方位的、全员参与的,有的学生发言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四次之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4、设题的艺术:一堂课中,教师在关键处设题置疑,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这节课教师在描绘百草园景物一段的设题是:用表格形式填写,学生喜欢的句子字词、理由、认识。教师先做了一个示范投石激浪,诱导学生纷纷发言,使学生在发言中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有了鲜明而深刻的认识,而且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性。在赏析“捕鸟”环节时,教师更是巧妙设疑,让学生先自己换掉书中原词,自己想词调换,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优劣。结果学生在探讨中不知不觉体会到作者用的几个动词是最精确的,其他词根本无法调换,从而品味到了作者的语言魅力。

同时我还得到了一点反面启示,即讲课不能作秀。尽管上电教课、公开课、示范课允许提前布置,预先设置问题与学生沟通,但在讲课中不可露出太明显痕迹。本节课有两处作秀明显:一个是开始提问一个女同学描绘百草园分几个部分 ,那个女同学对答如流,教师根本没让其他同学讨论是否恰当就直接板书,学生的发言跟老师提前设置好的板书一模一样,常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而是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时,随意点名学生发言肯定是想说那一句就说那一句,但本节课学生任意发言竟然跟书本的顺序一致,而且没有重复性的。难道就没有两个同学都喜欢的一个句子吗?很明显老师提前设置好发言的

顺序及答案。这既让同行耻笑,又限制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我以后讲公开课的大忌。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参与,充分展示了高效课堂的魅力。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多加借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教学重点

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 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 揣摩标题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d)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e)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f)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四、强调以下要点:

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学生讨论

g) 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

h) 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i) 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给你们什么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二、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a)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b) 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c) 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

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d)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讨论下列问题

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学生单独回答

四、雪地捕鸟 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动词运用准确)模仿这一段写一段话,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五、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六、解决疑难的句子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七、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四)
2014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指导:小学语文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14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指导:

小学语文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14-08-24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一、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

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

(2010-02-27 19:40:53)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实录

赵新香

备课资料

课堂实录

教育

授课时间:2009.3.18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合肥65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合肥65中 七<3>班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音乐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童年”像陈年的美酒,搁得时间越长越香醇;“童年”像怒开的香花,芬芳扑鼻;“童年”像潺潺的小溪,流啊流啊,流到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作者是——

生:(齐声)鲁迅。

师:(板书作者)能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吗?

生1: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2:在风筝中他是一个粗暴蛮狠的人。

师3:(引导)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我们对他的评价?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很好,那他有哪些作品呢?

生1:《阿Q正传》

生2:《朝花夕拾》

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请大家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大屏幕展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

生:告诉我们文章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师: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讲课】

生1:“到”!

师:(顺势)“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呢?

生2:第9自然段。

师:是的,第9自然段就起到了“到”字的作用连接起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这个自然段起到了——

生:(齐声)过渡作用。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看看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出示意大屏幕上)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个部分?

(生自由放声朗读,师来回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觉得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个部分呢?

生情绪高涨,有些嚷嚷“百草园!百草园”,有些却坚持“三味书屋!就是三味书屋!” 师:(做了停的手势,生不再争论,安静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没关系,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研究,按照课题的顺序,这节课我们先研究百草园部分。

(板书“百草园”)

师: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灵感让你发现作者跟倾向于百草园的呢?

生1:在文章的第一段(师示意读出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师板书“乐园”) 生2:第9自然段的“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也可以看出来。(语毕,教室内“啊?——”声幽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想离开百草园,对百草园很依恋。

师:你说的真棒,大家明白了吗?(生纷纷点头)老师很不明白百草园不过是“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有什么值得依恋的呢?

生:百草园中有乐景、乐闻、乐事(是板书)

师:看来百草园还真的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乐景吧,文章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生1: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覆盆子。

生2:还有叫天子、蜈蚣、斑蝥、油蛉。

生3:第2自然段还有好多呢……

师:没错,那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好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还要能读出感情来,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能!(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读的不错!读完之后觉得百草园哪里好玩呢?

生1:这里可以拔何首乌藤,可以玩斑蝥!

生2:这里还有好吃的桑葚!(师问还有没有更好吃的呢)覆盆子,“色味都比桑葚好的远”。

生3:桑葚是“紫红”的,菜畦是“碧绿”的,菜花和黄蜂是黄的!

师:恩,这些还真好看!还有什么呢?

生4:还有好听的(生已会用同样形式的词语概括),鸣蝉“长吟”,蟋蟀“唱歌”。(师问鸣蝉和蟋蟀会长吟唱歌)这里是拟人的手法。

师:那么这个段落还是用了别的修辞手法了吗?

生:还有比喻,这句“……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师:没错!这里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啊。

师:大家列举百草园内景物的时候,老师掰着手指数了数作者一共写了多少景物呀,结果十个指头没有数过来。(师摊摊手表示无奈,生大笑)这么多的景物集中在这里,作者是如何把它们安排的井然有序的?

(生静默,这个问题让他们有些懵)

师:(站在学生中间边朗读边做出观看的神情)碧绿的菜畦(略低头)、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抬起头)、紫红的桑葚(仰头)……

生:由低到高!

师:那么这些呢?(大屏幕展示动物画面,自高至低:鸣蝉、黄蜂、叫天子)

生:(齐声)又从高到低最后又高了。(生笑)

生:(学生举手)老师,先用两个“不必说”,再说“单是”,就从整个百草园写到了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

师:是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这样多有趣的东西了,那么这整个百草园更是有—— 生:(齐声)无限趣味!(师板书)

师:鲁迅先生果然是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聊聊几笔就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先整体略写,在局部详细描摹;先从低到高地写植物,再从高到低地写来动物。它们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而且活泼多姿。百草园里每一寸土地都这样让作者觉得充满趣味?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不是的,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

师:为什么不去呢?

生:因为听说美女蛇……

师:谁说给“我”听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522473.html